×

朱棣完 朱允炆

靖难之役中有两大谜团,却一不小心透露出,朱棣完胜朱允炆的必然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7-01 09:00:10 浏览8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一、朱棣为何总能死里逃生?

靖难之役为何爆发?有一种说法很有代表性,因建文帝朱允炆削藩了。但实则在朱元璋死前通过蓝玉案,几乎杀绝淮西勋贵集团后,以文抑武和削藩,就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朱允炆登基后是这么干的,朱棣当上皇上后,也是这么干的。

不同点仅在于,朱棣通过“靖难之役”的胜利,竖起了巨大威望,所以他能成功。而朱允炆由于在“靖难之役”中失败,结果输得没人能再找着他(失踪)。故而从这个角度分析,“靖难之役”相当于大明朝的一次终考罢了。

若站在朱元璋的角度,也能看清楚这种趋势。由于朱标之死,造成了大明未来的皇上,成为弱势方,因此必须干掉以蓝玉为首的这些,有力量推翻大明,且还一贯飞扬跋扈的人物。干掉这些人后,有能力翻盘的就只剩下各地的朱家藩王了。

后来,朱元璋就曾反问过朱允炆:要是你的那些叔叔们都不服气,想重夺江山你怎么办?朱允炆表示:“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意思就是,先怀柔感化,若不行,那就夺了他们的一切特权,还不服气,就派兵干掉。

通过以上这段对话,就已经能清楚感知到了,削藩势在必行。只不过这个任务,是由下一任皇上来干的。若干成了,那就是皇上威武霸气,君临天下了,皇位稳稳当当。若干不成?也无所谓,反正都是朱家人打架,皇位上的人,终究是朱元璋的后代。

也许有人会奇怪:既然如此,为啥朱元璋不直接传位给朱棣?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朱元璋已领教到了淮西勋贵(武将)的危害,认识到了“治天下”,必须要依靠文官才能让大明继续下去。而朱允炆的背后,便齐刷刷站着几乎所有文臣。

后来朱棣当了皇上后,也面临了这种困境。朱高炽身后是文官,朱高煦背后是武将,哪怕朱棣再喜欢朱高煦也没办法,还是把皇位传给了他看不上的朱高炽。

朱瞻基比朱允炆有福就有福在,他老爸朱高炽当了十个月的皇帝,替他夯实了基础。同时朱棣,为了避免大明再唱一出靖难之役,生前也是玩命培养朱瞻基,让这位好圣孙,成了文武全才的雄主,远胜过了深宫内长大的朱允炆。

比如后来朱高煦谋反时,朱瞻基根本不搭理群臣的反对,强横御驾亲征——这是啥底气。反观朱允炆能做出这种事来吗?非但不能,反而还对统兵出征的统帅表示:朱棣那是我亲叔叔,你可别让我背上弑杀骨肉亲人的恶名。

朱允炆这一句,导致了朱棣死里逃生这种事,成了靖难之役中的常态,为何?谁敢动他一根汗毛?若是朱允炆也能御驾亲征,两军阵前吼一嗓子:投降者不杀,顽抗者必死,活捉燕王者封侯!朱棣还怎么玩得下去呢……

这就是靖难之役的第一个谜团,朱棣之所以总能死里逃生,不是朱棣有神灵护体,而是朱允炆 “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哪怕有朱元璋那么给他布局,他都认识不到:这是朱家人的家事,不但更加你死我活,而且想要平息,就必须依靠朱家人自己去打。

西汉的七国之乱中,汉景帝有亲弟弟梁王刘武。朱高煦谋反,是朱瞻基自己御驾亲征。让外人,哪怕亲戚(李景隆)挑大梁,就只能出现更多谜团,这便引出了靖难之役的第二大谜团。

二、李景隆为何攻不破北京城?

一提靖难之役中朱允炆之所以失败,李景隆总是会被提溜起来批评,说他什么纸上谈兵,不堪大用等,以至于十万大军围攻孤城北京愣是没攻破,这才导致了朱棣随后的满血复活。

李景隆是不是纸上谈兵,没人能知道。但从《明史》等相关资料中,却能清楚地看到,身为大明猛将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不但被普遍看好,就连朱元璋也对他寄予厚望,由此李景隆才被视为新生代中的翘楚。

朱元璋啥人?史上少有的雄主。识人看人,那是相当准的。连他都对李景隆如此看好,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那么既然如此,为何李景隆的优势兵力就攻不破北京城呢?须知当时朱棣根本不在城内,而是朱高炽——当然还有徐皇后,在主持相关防务。

魔鬼在细节!其实,李景隆当时已经几乎破了北京,其手下瞿能,率领着先锋部队,眼看就要突击入城了,只要这时李景隆随便再派一彪人马助攻,就能得手。按理说这么明显的优势,这种战机,就算再不会打仗的人,也能看得出来。

可李景隆却愣是装看不见,导致瞿能功亏一篑在“最后一百步”,只得撤退。就这样第二天,当李景隆再要攻城时,却发现城墙上都是冰。原来朱高炽派人连夜在城墙上泼水,把北京变成一座冰城!

李景隆只得驻守在了郑村坝,一直到朱棣回援,他全程都毫无作为,哪怕遭到朱棣的进攻,最终导致几乎全军覆灭。等于是既送了人头,又送各种装备和俘虏……

看着很反常吧?一团迷雾笼罩的感觉!不过看看朱棣攻击南京时,你就能明白过来了。南京是大明当时的京城,远比北京更难被攻破,且朱棣还是孤军深入,却愣是攻破了,为何?是李景隆偷开了城门……

朱棣孤军深入,能从北京一路狂飙至南京,不是朱棣军事才能牛到爆,而是对于大明各路臣子来言,这完全是你们朱家人的家事,他们能做的就是明哲保身,努力去壁上观——朱允炆赢了,那就立马扑上来撕碎朱棣,向朱允炆邀功。朱棣得胜了,立马掉头对着朱棣高喊万岁。

李景隆就是这种心思,明明能破北京就是不破,是害怕自己变成周亚夫。七国之乱,汉景帝能成功,是前有亲弟弟死挺,这才换来了周亚夫建功。可最终周亚夫却被汉景帝给搞死了。

李景隆身为外戚,始终有一个“外戚专权”悬在脑瓜顶,搞死朱棣,就算朱允炆不想怎样他,可身边那些大臣会放过他吗?

就说李景隆兵败之后吧,就有一大波文臣,纷纷上书朱允炆,言称:李景隆怀有二心,决不能轻饶!尤其是朱允炆身边的第一红人,黄子澄更是表现得悲愤羞愧,喊得最凶,跳得最高,强烈要求诛杀李景隆。

这若是李景隆真就一根筋攻破北京,平叛了朱棣,自然而然他就等于是大明的第一功臣了,又有个外戚身份,还手握兵权,在大明当时“以文抑武”的这种大势之下,他能有好结果,那才叫奇怪了呢!

所以,不是李景隆纸上谈兵与否,而是他明白,一旦搞死朱棣,自己就成了靶子,这仗还怎么打?最终看到朱棣一路奇迹般南下,并围攻京城时,自然他偷开城门,抢“拥主第一功”,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三、总论分析

靖难之役,形式上是“藩王造反”,本质上却是“朱家人打架”。深层次的根由是,朱元璋开国大明后,一直没处理好的“文臣武将之间的矛盾爆发”。不信看朱棣攻破南京后,杀掉的几乎都是文臣,如方孝孺、黄子澄、景清、铁铉等。

再看那些武将,盛庸统兵,多次击败过朱棣,却选择投降,李景隆更是表现积极,偷开城门。

无论怎样,显然“靖难之役”中出现了许多谜团,尤其是以这两大谜团最有说明性,所以才说透露出了,靖难之役中,朱棣完胜朱允炆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