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历史上“狸猫换太子”是个什么样的故事
- 历史上,狸猫换太子这件事情真的存在吗
- “狸猫换太子”真有其事
- 包青天狸猫换太子的故事
- 历史上怎么有两个狸猫换太子案
-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广为流传,这件事是真的吗
- 包公审了哪些奇案有什么内容
- 狸猫换太子是怎么回事
- 清朝奇案狸猫换太子的典故是
历史上“狸猫换太子”是个什么样的故事
清代谢蓝斋根据说书艺人石玉昆《龙图公案》整理的《龙图耳录》,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宋真宗乏嗣,刘、李二妃俱怀有身孕。时钦天监奏天狗星犯阙,真宗分赐二妃玉玺龙袱一个,以镇天狗冲犯。又刻金丸一对,上书“金华宫刘妃”“玉宸宫李妃”,赏给二人用来驱除邪祟。一次真宗酒后醉言:“皇后已死,谁若生有皇子,就立为正宫。”刘妃心胸狭窄,惟恐李妃生下皇子于己不利,就与总理都堂郭槐暗中勾结,设计陷害李妃。次年三月李妃分娩,郭槐买通接生婆,用剥了皮的狸猫偷换出太子。而李妃因血晕不省人事,毫无察觉。刘妃命令宫人寇珠将太子抱至销金亭,用裙带勒死,丢至金水河中。然而,寇珠素怀怜悯之心,不忍下手,时逢内宫首领陈林采办果品归来,就将太子放入妆盒,前往南清宫八千岁处求救。八千岁获知详情后,把太子暂时收养起来。
刘妃向皇帝进献谗言,说李妃生了妖孽。宋真宗联想到“天狗犯阙”,雷霆大怒,将李妃贬入冷宫。后来,刘妃也生有一子,依照约定,皇上立她为正宫,儿子为太子。不想太子七岁夭折,真宗伤心不已。八千岁趁机将李妃之子引见,皇上见其聪明伶俐,又酷肖自己,十分高兴,便将他封为东宫太子。刘后见太子面貌举止颇似真宗,想起了七年前之事,就严刑逼供寇珠。寇珠为保全李妃及太子,坚贞不屈,触阶而死。
李妃得知太子是自己的儿子后,天天烧香祈祷。恰被刘后撞见,就密奏皇帝说李妃诅咒自己。真宗下诏赐死李妃。冷宫内侍纷纷为李妃鸣不平,有一面貌酷似李妃者甘愿替其受死。内侍官秦风则派心腹将李妃偷偷护送出宫,安置在陈州家中。郭槐与秦风向来不和,就设计焚烧了冷宫,把秦风活活烧死。李妃在陈州秦氏家中,思君念子,哭瞎双眼。秦风死后,她遂失去经济来源,栖身破窑,乞食为生。这时太子已经登基,是为仁宗。包公放粮,途经陈州,李妃拦轿喊冤,并拿出金丸为证。包公见是国母,就带她同回开封府,包公夫人为其治好了眼病。仁宗因从小在南清宫长大,奉狄后为母亲。适逢狄后做寿,包公送李妃进宫与仁宗相识。狄后召来仁宗,母子二人最终相认。仁宗下密旨令包公严审郭槐,又将郭槐供词拿给刘后审阅,刘后作贼心虚,胆战惊恐,突发暴疾身亡。仁宗命令包公代写诏书颁行天下,匡正国典,祭祀天地、太庙,迎请太后还宫正位。此时黎民百姓才知当朝国母姓李,而不姓刘。
上述就是人们熟知的“狸猫换太子”故事。后来有人依据《龙图耳录》将其写进了一百二十回的《三侠五义》。剧作家们也不甘寂寞,把它改编为《狸猫换太子》戏曲,广为传唱。以至于七岁小儿、八旬老妪也谙熟这段宫廷秘闻。
历史上,狸猫换太子这件事情真的存在吗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故事讲的是宋真宗宠爱的刘妃为了和杨妃、沈妃争夺皇后之位,就想出了“借腹怀胎”的诡计,她刻意让身边的一位李姓侍女引诱宋真宗。当李妃有了身孕以后,她也假装怀孕。当李姓侍女生产之日,刘妃也假意生产,并在李妃生子昏迷之时,将其所生之子抱走当成自己所生,以一只剥皮的狸猫放在了李妃身边。
宋真宗得知李妃生下一只狸猫,就将李妃打入了冷宫。刘妃害怕阴谋败露,命太监火烧李妃居住的宫殿。李妃被身边太监救出皇宫,流落陈州,以住破窑、靠乞食为生。幸亏包拯在陈州放粮,将李妃带回京城,查明真相,让李妃和已经当上皇帝的宋仁宗相认。
历史上的宋仁宗赵祯的确是李氏所生,也的确是刘娥抚养成年,并将其扶上了皇帝的宝座,但狸猫换太子之事纯属后人演绎,不是历史的真相。
花鼓姑娘当上了皇后刘娥祖籍太原,她的父亲在宋太祖赵匡胤的时候曾是虎捷都指挥使,领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因此举家迁至成都华阳。可惜,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双亡,就成了孤女。
刘娥十几岁的时候,嫁给了一个叫龚美的银匠。龚美在沿街串巷叫卖银器的时候,刘娥就打着拨浪鼓招徕顾客,就这样,他们一路从四川走到了当时的京城开封。在京城,龚美过得穷困潦倒,走投无路之时,他就把刘娥卖给了张耆。张耆在赵恒(后来的宋真宋)的襄王府当差。张耆见刘娥姿色不错,就直接将她献给了襄王赵恒,赵恒一见刘娥,大为喜爱,于是,刘娥的命运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刘娥受宠后,赵恒拜见宋太宗赵光义的时候,赵光义见他憔悴消瘦,于是就问赵恒的乳母原因。乳母不喜欢刘娥,于是告诉宋太宗,说刘恒不正业,整天和四川一名会打花鼓的民女厮混。宋太宗勃然大怒,勒令刘恒将刘娥赶出王府,永远不能与之来往,并将开国功臣潘美(潘仁美的原型)的女儿许给他为妻。刘娥只好搬出了王府。张耆见她是刘恒喜爱的女人,于是将自己的王府送给刘娥,自己避嫌,搬到别处居住。刘娥因祸得福,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借此机会遍读诗书,苦心研习琴棋书画,为她以后能够将众朝臣玩弄于股掌之中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宋太宗死后,赵恒即位为君,是为宋真宗。宋真宗于是将刘娥接到宫中,此时,潘美之女早在赵恒即位前便已去世,北宋名将郭守文之女郭氏成为了赵恒的皇后,所以,刘娥并没有什么名份。
公元1007年,郭皇后因病去世,宋真宗欲立刘娥为后。寇准等人以“刘娥出身微贱”为由,表示坚决反对。宋真宗因为宠爱她,于是就抛出了刘娥祖籍太原,祖辈曾是五代的高级将领,因为战乱才和家人失散的说法。寇准才不相信宋真宗的鬼话,仍然不同意宋真宗将刘娥立为皇后,这也成为了寇准后来被刘娥贬到南海之滨的主要原因。
就在这个时候,侍奉刘娥的侍女李氏因为和宋真宗春风一度,竟然还生下了一个男婴,这就是后来宋仁宗赵祯。刘娥于是就将李氏之子据为己有,严禁外人向孩子说明真相。
宋真宗虽然嫔妃众多,但生下的子嗣不久后都先后夭折了。宠爱刘娥的宋真宗以刘娥拥有子嗣为由,被册立为皇后。于是,这个出身贫寒,花鼓女出身的女人登上了皇后的宝座。
两个男人玩不过一个女人刘娥在宋真宗得了风湿病以后,就帮助他处理国家政务,逐步把持了朝政。宋真宗心中不安,害怕刘娥成为第二个武则天,就有了让太子监国的打算。于是,在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寇准奉旨意入宫与宋真宗商议太子监国之事。此事极为隐秘,就连刘娥都不知晓。不料,寇准让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令的官员)杨亿起草太子监国一事,被杨亿的妻弟酒后泄露,刘娥先下手为强,前去宫中质问宋真宗,宋真宗竟然以“不记得与准初有成言”为由,将全部事情推给了寇准。于是,寇准被罢免了相位,丁谓成为了宰相。
寇准自澶渊之盟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都被宋真宗所倚重,也就必然会让他人眼红。于是,朝中的小人就开始背后进谗言陷害寇准,时间长了,宋真宗也开始怨恨寇准不该在辽军南下之际,把他押到黄河岸边去督战。宋真宗认为,这是寇准拿着他的生命安全,换来了澶渊之盟的耻辱。
其实,当初契丹南下跟宋军打了澶渊之战,20多万兵马损失了将近一半,特别是萧太后死后,大辽国内实力已远不如南征以前。患了“恐辽症”的宋真宗不敢在这个时候趁机攻打辽国,夺回燕云十六州。为了挽回战争带来的耻辱,竟然自己炮制了“天书”的假象要封禅泰山,以此来糊弄天下子民。
也就在天书封禅时,丁谓作为修筑供奉天书宫殿的监工,因表现突出,成为了宋真宗的心腹大臣。
公元2022年,病入膏肓的宋真宗在病榻之前,留下了“尊皇后为皇太后,军国大事权取皇太后处置”遗诏。宋真宗驾崩后,赵祯即位,是为宋仁宗,太后刘娥辅佐。权臣丁谓意图架空刘娥,独自把持朝政,跟刘娥关系恶化。
宋真宗死后,给他修建陵墓就被提上了日程,因当“包工头”而上位的丁谓一定不会放过这个立功、发财的机会,他强硬的就把“山陵使”的差事揽了过来,他万万想不到,也就是这个“山陵使”把他打入了万丈深渊。
北宋的都城在开封,而北宋历代皇帝的皇陵都在洛阳。这样一来,丁谓就得在开封和洛阳之间来回奔波,对于已经步入晚年的丁谓来说,这实在不是一件妙事。所以,他必须找一个得力的助手来帮他完成这件事,于是,太监雷允恭站了出来。
雷允恭到了洛阳以后,负责陵墓勘察风水的官员告诉他,他最近夜观天象,如果将原来勘定的陵墓向上再移动100米,那么,就对后世子孙大有好处。雷允恭自然不愿意放过这个邀功请赏的机会,他马上就跑到开封,向皇帝报告。这个时候,整个朝政都被丁谓把持,太后和宋仁宗形同傀儡,太后告诉雷允恭:“这件事你去跟山陵使商量吧!”雷允恭于是就去找丁谓商量。丁谓哪里懂风水之事,他唯唯诺诺也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雷允恭于是回报太后:“山陵使对此没有异议!”太后一听,既然丁谓同意了,那就照此办理吧。
不料,皇陵刚修好,地下水就冒了出来。雷允恭站在冰凉的地宫中,头脑彻底清醒了,他知道不仅是他,就连皇陵的监工丁谓要大祸临头了。
于是,与丁谓一向不和的王曾就联合朝中大臣纷纷弹劾丁谓。皇陵出现了问题,太后必然要过问,她招来丁谓,和皇帝一起垂帘听政。丁谓明知有错,只能乖乖前来。他在帘屏之下,滔滔不绝的解释这件事跟自己没有关系,也不是自己指使雷允恭擅自移动皇陵位置的。就在他奇怪为什么太后一直没有打断他说话的时候,突然出来一位太监:“你在这里咄咄不休,是在跟谁说话呢?皇帝和太后早就走了!”
这一刻,丁谓知道,他的末日来临了。他作为大宋朝的堂堂宰相竟然被无情的戏耍了。不久,这件事就成为了朝中的笑柄,众人在这件事中,明白了太后的真实意图,她要对丁谓动手了,而在动手之前,她需要朝臣的支持。
于是,“树倒猕猴散”,包括丁谓培养提拔的官员纷纷倒向了太后,就这样,丁谓被赶出了朝堂,去了他发达的时候,发配寇准的地方:崖州。
至于那个倒霉蛋雷允恭原本就是为了中饱私囊,非得去揽修陵工程,太后在他家里,搜出了无数盗用皇家的金银珠宝后,直接就将他乱棍打死了。
丁谓沿着寇准的路线一路向南,在路过雷州的时候,寇准对于昔日的好友兼政敌,百感交集,还派人给他送去了一只蒸羊。丁谓觉得这个时候,有必要跟寇准谈谈心了。可是,寇准无情的拒绝了他。也许,寇准认为,他们两个结局,也许早就注定了,两人相见又能说些什么呢?
就这样,在北宋有着空前地位和权力的两位宰相,在太后手中,不到一个回合就败下阵来。、
无可奈何花落去不可一世的丁谓被扳倒了,朝政回到了太后手里,为了这一天,她隐忍那么多天,在外人看来,她该跟那些不开眼的家伙们清算后帐了。然而,太后却做出了一件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举动,她命人将从丁府抄出的那些朝中大臣和丁谓的往来书信,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一把火给烧了。她对百官说:先主刚刚驾崩,新君年幼,国家内外忧患,天下之事都要依靠各位大臣。我不仅要感谢各位大臣,你们的子孙后代及亲朋好友,我也会加以封赏。
群臣一听,振奋不已,这可是百年不遇的喜事。他们纷纷跑到家中,将数得着的亲朋好友、门客学生统统列了出来,然后递了上去。太后在收到群臣上报的名单,找人眷秒一遍,贴于内宫的墙上。当有臣子向他推荐官员的时候,她就会看看墙上的名单,凡是榜上有名者一律驳回,只有不在名单之中的,她才会考虑录用。
宋仁宗天圣十年(公元1032年)二月二十六日,这个只知道姓李,连个名字都没有留下来的女人,就是在电视剧《清平乐》里那个叫李兰惠的女人去世了。毫不知内情的宋仁宗如同往常一样,随着太后刘娥再一次走进了朝堂。就在朝会快要结束的时候,吕夷简突然说出了一句不着边际的话:“闻有宫嫔亡者?”(《宋史列传第七十》)听说宫中有嫔妃死了?刘娥听了之后,竟然惊慌失措的站了起来,质问吕夷简:“宰相亦预宫中事邪?”意思就是说,你作为一国宰相,难道还想干预后宫的大事吗?然后,刘娥拉着宋仁宗就回到了内宫之中。不久以后,刘娥又匆匆忙忙回到前殿,此时,吕夷简还没有离开朝堂。刘娥对吕夷简说:“宰相,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母子啊?“吕夷简说:“太后,难道将来你不想保全你们刘氏一族吗?李妃生下了圣君,而她的葬礼简不成礼,他日圣主知道了,一定会迁怒你们刘家,到时候,你就是后悔也晚了,你可不要怪我没有提前警示你!”
于是,在吕夷简的强烈干涉之下,宋仁宗生母的丧事成了皇家葬礼的标准流程,规格之高,礼制之全,场面宏大。虽然,此时的宋仁宗还蒙在鼓里,从始至终,皇帝和太后都没有露面,但是也正是因为吕夷简在这件事的高明远见,让太后的家族躲过了一场灭顶之灾。
公元1033年二月,染病已久的太后强撑着身体,不顾从大臣的反对,执意要穿着帝王的龙袍(去掉了象征忠孝与洁净的宗彝、藻两章)去祭祀太庙。此前的太后,虽然成为了大宋实际的执权者,但是,在名义上,国家的主人仍然是宋仁宗。她从一个花鼓女,一步一步的走向皇后之位,之后无限的接近皇帝这个宝座,但是,她却没有勇气将赵祯这个跟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废掉或者杀掉,然后取而代之。也行,对于她来说,将赵氏江山改成刘氏江山完全没有那个必要,因为,她不像吕后、武后一样,有自己的儿子,也有一群跟自己血脉一样的娘家人。她就是夺了赵家的江山,百年之后,她又该传给谁呢?至于那个叫刘美的哥哥,也不过是入宫前的丈夫龚美改的名字。太后拖着病体,一步一步的走到了大宋列祖列宗的神位之前,她多么想让赵家的祖先看看,她虽然只是一介女流,但是她不比这些庙堂之上的铮铮男儿差,她要与他们平起平坐。
从太庙回来以后,太后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了。她在弥留之际,已经说不出来话了,但是她几次牵衣示人,似乎有话要说。大臣薜奎说,太后的意思是要把身上的这件龙袍除掉,因为,太后担心穿着这件衣服无颜去见先帝。于是,宋仁宗立即传旨,取来了皇后才应该穿的衣服,给她换上。薜奎的话也许有几分道理,但是,刘娥至死也没有说要将这件衣服去掉,难道不是她想告诉大家,她要穿着这件龙袍离开人世,成为永远的女王吗?
刘娥尸骨未寒,果然就有人告诉宋仁宗,刘娥不是他的亲生母亲,甚至还污蔑他的生母在死后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宋仁宗于是一方面派人掘开了李氏的墓地,一方面派人包围了刘娥的哥哥刘美的府第。当李氏的棺椁被打开的那一瞬间,宋仁宗就知道自己错了。因为,他看见自己的生母平静地躺在其中,四周充满了水银,身上穿的还是皇太后的衣服,没有丝毫受苦的痕迹。他叹道:“人言岂可尽言,大娘娘平生分明矣!”
“平生分明”这也许才是对刘娥一生最公正的评价!
“狸猫换太子”真有其事
【一般传说】
传说中的包公最辉煌的功绩是审出了发生在宫中的一件大案——狸猫换太子案,替宋仁宗皇帝找回了自己的亲生母亲。《三侠五义》中用了好几个回目大肆渲染了这件事。那是宋真宗第一个皇后死后的事情。当时,刘妃和李妃都怀了孕。很显然,谁生了儿子,谁就有可能立为正宫。刘妃久怀嫉妒之心,唯恐李妃生了儿子被立为皇后,于是与宫中总管都堂郭槐定计,在接生婆尤氏的配合下,乘李妃分娩时由于血晕而人事不知之机,将一狸猫剥去皮毛,血淋淋,光油油地换走了刚出世的太子。刘妃命宫女寇珠勒死太子,寇珠于心不忍,暗中将太子交付宦官陈林。陈林将太子装在提盒中送至南清宫抚养。再说真宗看到被剥了皮的狸猫,以为李妃产下了一个妖物,乃将其贬入冷宫。不久,刘妃临产,生了个儿子,被立为太子,刘妃也被册立为皇后。谁知六年后,刘后之子病夭。当刘后行知李妃生的儿子并未死时,乃将他收来抚养,并让他补了太子之缺。一日,太子在寒宫与生母李妃见了面,母子天性,两人都面带泪痕。刘后得知后,拷问寇珠,寇珠触阶而死。因此,刘后在真宗面前进谗言,真宗下旨将李妃赐死。小太监余忠情愿替李妃殉难,放出李妃。另一太监秦凤将李妃接出,送往陈州,秦凤也自焚而死。李妃在陈州无法生活,只落得住破窑、靠乞食为生。幸亏包拯在陈州放粮,得知真情,与李妃假认作母子,将李妃带回开封。此时,真宗早已死去,李妃的儿子已经做了皇帝,史称宋仁宗。包拯又趁进宫向仁宗狄皇后贺寿之机,将李妃带进宫中,李妃才得以与自己的亲生儿子仁宗见面,并道出了真相。后来,包公又设计让陈林供出真相。已做了太后的刘氏知道阴谋败露,惊厥而死。由于包拯在这一案中立了大功,被仁宗任为首相。整个故事生动曲折,有头有尾,于是有人把它编成戏剧,搬上舞台,在社会上造成很大影响。
【史实回放】
之所以出现狸猫换太子这个故事,就是因为历史上仁宗确有认母一事。据历史记载,宋仁宗既非皇后所生,也非皇妃之子,而是侍奉真宗刘德妃的宫女李氏所生。仁宗生下后,刘德妃将其收为己子,亲加抚养,后来在年幼时即继了皇位。这样,刘德妃就成了皇太后。由于仁宗年幼不能理政,乃由刘太后垂帘听政。仁宗并不知道自己生母是李氏,朝中大臣畏惧太后之威也不敢说。但刘太后仁慈厚道,当仁宗生母李氏病重时,刘太后将其由宫女晋升为宸妃。后来李氏病故,刘太后还以皇后之礼给予厚葬,这对一位宫女出身的人来说,也是备极哀荣了。过了若干年,刘太后逝世后,仁宗左右有人奏明仁宗:“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宸妃死于非命。”言下之意,宸妃乃刘后所害。究竟如何,仁宗自然要查清。好在宸妃灵柩尚在,于是仁宗亲看开启宸妃之棺察视。宸妃遗体由于有水银保护,故其肤色就像活人一般,并非被人害死模样。再看她的冠服,确如皇后。这就证明当初宸妃确实因病而死,刘太后也确实将宸妃按皇后礼安葬。仁宗看到这一切,感慨地说道:“人言哪能相信啊!”由此可知,刘妃、李妃确有其人,但其事绝非传说的那样。
【子虚乌有】
“仁宗认母”这一事件整个过程,也与包拯毫无关系。这件事发生在仁宗亲政之前,也就是仁宗明延元年(公元1032年)以前,而此时包拯还是一个布衣百姓。直到仁宗景四年(公元1037年),29岁的包拯才考中进士,本被派到建昌县(今江西永修)任职,由于包拯为孝敬年事已高的双亲,请求回到家乡附近任职,于是在和州(今安徽和县)做官。但由于还不在父母身边,包拯又辞职回家,孝养双亲多年。直到双亲去世,包拯守丧期满,才在亲友劝告下,离家去天长县(今属安徽)任职,而这时他已经40岁,步入中年了。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没有去过京城,哪能帮助仁宗寻找生母呢!
【背后真相:两后地位之争】
关于赵祯的身世,有一种至今流传的说法,这就是“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主人公的传奇经历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清末成书的小说《三侠五义》称刘氏、李氏在真宗晚年同时怀孕,为了争当正宫娘娘,刘妃工于心计,将李氏所生之子换成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污蔑李妃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将李妃打入冷宫,而将刘妃立为皇后。后来,天怒人怨,刘妃所生之子夭折,而李妃所生男婴在经过波折后被立为太子,并登上皇位,这就是仁宗。在包拯的帮助下,仁宗得知真相,并与已双目失明的李妃相认,而已升为皇太后的刘氏则畏罪自缢而死。
自宋朝以来,由于小说、戏剧等各种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演绎,仁宗生母之谜日益鲜活生动,备受世人关注。尽管历朝历代增加、删改了不少或虚假或真实的内容,而且,戏曲和小说中情节也不尽相同。然而,这一故事本身就是一件大案,仁宗究竟是真宗后刘氏之子,还是妃子李氏亲生,无论是小说,还是戏曲,几乎众口一辞,认定仁宗是李妃所生,而非刘皇后之子。
事实也大体如此。李氏本是刘后做妃子时的侍女,庄重寡言,后来被真宗看中,成为后宫嫔妃之一。在李妃之前,真宗后妃曾经生过5个男孩,都先后夭折。此时真宗正忧心如焚,处于无人继承皇位的难堪之中。据记载,李氏有身孕时,跟随真宗出游,不小心碰掉了玉钗。真宗心中暗卜道:玉钗若是完好,当生男孩儿。左右取来玉钗,果然完好如初。这一传说从侧面反映出真宗求子若渴的迫切心态,也是真宗无奈之余求助神灵降子的真实写照。虽然不尽可信,但可以肯定的是,李氏后来的确产下一个男婴。真宗中年得子,自然喜出望外。仁宗赵祯还未来得及睁开眼睛记住自己亲生母亲的容颜,便在父皇真宗的默许下,被一直未能生育的刘氏据为己子。生母李氏慑于刘后的权势,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被别人夺去,却不敢流露出任何不满情绪,否则不仅会危害自身,也会给亲生儿子带来灾难。
乾兴元年,13岁的仁宗即位,刘氏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权倾朝野。后人或许是出于男权意识,或许是基于正统观念,将刘后比作唐代的武则天,而对她当政非议甚多。加上宋初有过兄终弟及的先例,而真宗又确有一个能干的弟弟泾王赵元俨,便出现了许多传闻,说刘后在真宗临终时,以不正当手段排斥赵元俨,从而攫取了最高权力。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称,在真宗病逝前最后一刻,真宗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胸,又伸出五指,再展三指,以示意叩榻问疾的诸大臣。后有人臆测,当时真宗是想让自己的弟弟,也即小说戏文中知名度极高的“八千岁”元俨摄政并辅佐赵祯。但刘后于事后派人对大臣解释说,官家所示,仅指三、五日病可稍退,别无他意。元俨闻听此事后,发现自己已成为刘后当权的障碍。为了避免遭到刘后的残酷政治打击,他立即闭门谢客,不再参与朝中之事,直至刘后去世,仁宗亲政。
然而,传闻毕竟不是事实。据可靠资料记载,真宗病危时,惟一不放心的就是自己年幼的儿子,生怕皇位落入他人之手。他最后一次在寝殿召见了大臣们,宰相丁谓代表文武百官在真宗面前信誓旦旦地作出承诺,皇太子聪明睿智,已经作好了继承大统的准备,臣等定会尽力辅佐。更何况有皇后居中裁决军国大事,天下太平,四方归服。臣等若敢有异议,便是危害江山社稷,罪当万死。这实际上是向真宗保证将全力辅佐新皇帝,决不容许有废立之心。真宗当时已经不能说话,只是点头微笑,表示满意。事实上,真宗晚年,刘皇后的权势越来越大,基本上控制了朝政,再加上宰相丁谓等人的附和,因而真宗的担心并非毫无道理。真宗留下遗诏,要“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相当于让刘后掌握了最高权力。
这样,仁宗就在养母的权力阴影下一天天长大。刘太后在世时,他一直不知先皇嫔妃中的李顺容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这大概与刘太后有直接关系,毕竟她在后宫及朝廷内外都能一手遮天。在这种情况下,恐怕不会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告诉仁宗身世秘密的。明道二年,刘太后病逝,仁宗刚刚亲政,这个秘密也就逐渐公开了。至于是谁最早告诉仁宗实情的,现在已很难弄清楚,凡是那些与刘太后不和的人均有可能向仁宗说明真相,但可能性最大的当是“八千岁”皇叔赵元俨和杨太妃。赵元俨自真宗死后,过了10余年的隐居生活,闭门谢客,不理朝政,在仁宗亲政之际,赵元俨突然复出,告以真相,应该是情理之中。杨太妃自仁宗幼年时期便一直照料其饮食起居,仁宗对她也极有感情,在宫中称刘后为大娘娘,呼杨太妃则为小娘娘,杨太妃在那样的政治环境中说出实情也是极有可能的。无论如何,仁宗了解了自己的身世。
蒙受了20年的欺骗,生母也在明道元年不明不白地死去,当仁宗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其震惊无异于天崩地陷。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一面亲自乘坐牛车赶赴安放李妃灵柩的洪福院,一面派兵包围了刘后的住宅,以便查清事实真相后作出处理。此时的仁宗不仅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而且听说自己的亲生母亲竟死于非命,他一定要打开棺木查验真相。当棺木打开,只见以水银浸泡、尸身不坏的李妃安详地躺在棺木中,容貌如生,服饰华丽,仁宗这才叹道:“人言岂能信?”随即下令遣散了包围刘宅的兵士,并在刘太后遗像前焚香,道:“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言外之意就是刘太后是清白无辜的,她并没有谋害自己的母亲。
李氏是在临死时才被封为宸妃的,刘太后在李妃死后,最初是想秘而不宣,准备以一般宫人礼仪举办丧事。但宰相吕夷简力劝大权在握的刘太后,要想保全刘氏一门,就必须厚葬李妃,刘后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以高规格为李宸妃发丧。生母虽然厚葬,但却未能冲淡仁宗对李氏的无限愧疚,他一定要让自己的母亲享受到生前未曾得到的名分。经过朝廷上下一番激烈争论,最终,将真宗的第一位皇后郭氏列于太庙之中,而另建一座奉慈庙分别供奉刘氏、李氏的牌位。刘氏被追谥为庄献明肃皇太后,李氏被追谥为庄懿皇太后。奉慈庙的建立,最终确立了仁宗生母的地位,同时也意味着年轻的仁宗在政治上的日益成熟,逐渐摆脱了刘太后的阴影。
【史家全解“狸猫换太子”】
宋仁宗(1010~1063年),即赵祯,宋真宗之子。5岁被封为寿郡王,8岁封升王,立为太子。1022年即位称帝。在位期间,屡遭西夏侵袭,军费开支庞大,国力不支。后任范仲淹为相,整顿吏治,施新改革,旋又废止。
刘德妃是宋朝时的太原人,后流落到蜀地,其父名叫刘通,曾任虎捷都指挥使、嘉州刺史,随宋太祖征伐太原时死于途中。起初她母亲怀孕时梦见月亮入怀,不久生下了刘德妃。她在十三四岁时,便出落得巧小玲珑,纤秀媚,再加性情又聪明机警,对书画文字、丝弦弹唱,一学便会,最擅长的是鼗鼓,这是一种古乐,久已失传。鼗本寻常小鼓,没什么可听的,刘德妃资质聪明,能以自己的意思变化运用,使人听了她的鼗鼓,越发觉得她丽质翩跹,娇艳异常。今天的打花鼓,就是她流传下来的。
她少年时母亲一病而亡,外祖家中也门庭衰弱、人丁稀少,最后只剩了刘德妃一个人无依无靠,朝暮为饮食发愁,好几次要想悬梁自尽。一天她无意中立在门前,一个相士走过见了德妃,便从上至下,看得发呆。德妃见此不觉脸上一红,对那相士说:“你不走路,向我看些什么?”相士说:“我并非存什么歹意,只因你的品貌大贵。我一生相人甚多,今天遇见你这相貌,还是第一次。”德妃正在穷极无聊的时候,听了相士的话,心中不觉一动,便问他:“我是贫寒之人,没有相金与你的,休要讲谎话骗人了。”相士说:“我并不要你的相金,请将手伸出与我一看,就可断定。”德妃被他打动了心,将一双芊芊玉手伸出来。相士一看,连连说:“后妃之相,后妃之相。”
德妃想自己贫困到这般田地,又处在僻陋的乡间,哪里来的后妃呢?但是自从听得相士的话以后,就把自尽的念头打消了。每到无路可走的时候,就把相士的话拿来宽解自己。
邻舍家有个做银匠的,名叫龚美,要到京师去做生意,德妃便去找着龚美,要与他一起结伴同行。龚美不肯答应,德妃笑着说:“盘费,不用忧虑,我有随身本领,到处都可以吃饭,决不拖累你;我们可以认作兄妹,沿路上有人查问,我自有话回答,必无意外之虞!”龚美没法推辞,只得答应了,携带她一同上路。
德妃到了路上,便打起花鼓,看的人见她生得花容玉貌,唱得珠喉宛转,花鼓又打得高下疾徐,别有节奏,格外多给银钱。起初德妃一个人打着唱着,后来龚美见打花鼓很可以赚钱,也制了一面小小的铜锣,居然成了男女合演的花鼓戏。一路之上,逢州过县,哄动了不少的人,收入的银钱,不但德妃吃用不完,连龚美也沾了不少的光。
不日到了京师,龚美仍去做银匠,德妃把沿路赚来的几个钱用完了,只得又去卖艺。京师比不得别的州郡,忽然来了个打花鼓的女子,大家都没有瞧过这玩艺儿,争着前来观看。内侍等遇闲暇,就相约去往听鼗,渐渐的轰动都城。此事渐渐地传入宋真宗耳内。真宗此时尚未被立为太子,年少好奇,便带了几个近侍,微服去看。此时德妃只十五岁,真宗初见德妃的芳容,已目眩神迷,德妃也有意地目挑眉语暗暗传情,惹得真宗意马心猿,一刻也忍耐不住。回至邸中,立时令内监把她召入,作为侍女。德妃生性聪明,也乐得移篙近舵,真宗与她胶漆粘合,情投意和。
到得太宗晏驾,真宗即位,将德妃封为美人。不久又封为修仪,进位德妃。刘德妃性情极其灵变,在郭皇后面前,侍候得十分殷勤,就是于同列杨淑妃,也相处得很好,宫中尽皆称她贤德,真宗越发宠幸。
郭皇后连生三子,都生下不久早殇。杨淑妃生子也如此。真宗望子心切,选纳宰相沈伦孙女为才人。沈女的父亲曾任光禄卿,杨淑妃家世也有背景,只有德妃出身寒微。郭后驾崩,这三位妃子都有继位中宫的可能。德妃表面虽然谦和,内里却十分忌刻,只盼自己生一个皇子,皇后的位置就唾手可得了。但她始终不能怀孕。于是想出一个移花接木、李代桃僵的计策,暗令侍婢李氏侍候真宗。李氏生得容貌婉丽,性情柔和,原是杭州人。父亲李仁德在吴越王时曾任左班殿值。吴越归于宋朝,李仁德迁徙汴京的途中染疫身亡。继母携所生子改嫁,剩下李氏孤零零的无以为生,遂削发为尼。刘德妃偶至庵中礼佛,见李氏相貌娇美,举止从容,知是大家闺秀;与之谈论,又知书识字,应答得体,德妃因与自己同病相怜,就将李氏带出尼庵。
真宗召德妃入宫,李氏也跟进去做了侍婢。德妃因为自己没有生育,思来想去,只有李氏是亲手提拔起来的,而且性情柔顺,胆量很小,不怕她争娇夺宠,倘若生下一子,自己取来抚养,只要事情做得秘密,也就与亲生的一样了,因此命李氏伺寝。李氏的生死荣枯,都在德妃手里,自然如命而行。李氏娇媚动人,婉转柔顺,竟在当晚珠胎孕结。十月满足,生了一子,就是后来的仁宗。德妃从襁褓中,把孩子抱去,作为亲生,她嘱咐左右,以后只说皇子是自己亲生,不得泄漏于外廷,一面暗求真宗,册立为后。
真宗次日便与群臣商议。哪知大臣多以为不可,翰林学士李迪谏阻说:“刘妃出身寒微,不足母仪天下。”真宗立即变色。参知政事赵安仁奏道:“陛下欲立继后,莫如沈才人。才人出自相门,足孚众望。”真宗说:“后不可以僭先,且刘妃才德兼全,不愧母仪。朕意已决,卿勿多言。”群臣不敢再谏。真宗册刘氏为皇后,并封杨氏为淑妃,才人沈氏为修仪,李氏为婉仪。
刘后继位中宫,因自己母族无人,虽然有个龚美,改为刘姓,但还是人丁过少,挣不来面子。刘后的心事,虽然不曾出口,早有人窥测了内情,传了出去,一时之间,就有成千上万姓刘的都来认作刘后的本家亲族。刘后竟是来者不拒,全部地加以恩赏,凡汴京城内姓刘的,顿时成了大族。
刘后心性聪明,留心时事,本来知书识字,此时又旁览经史,每当真宗退朝,展阅章奏时,刘后也陪着坐在一旁,得以预闻,一经过目,就不遗忘。真宗有时不能记忆,或是有些狐疑的地方,向刘后询问,她竟能原原本本的回答,且能援古证今,滔滔不绝,替真宗解决疑事,真宗凡事都和刘后商酌而行,因此刘后渐渐开始干预外政了。天禧四年,真宗久病居宫中,事多决于后。一次真宗环顾群臣说:“朕目中为何久不见寇准?”群臣方知以前的谕旨,都非真宗的意思,都是刘后与丁谓等勾结起来内外弄权。
真宗晏驾后,仁宗即位。尊刘后为皇太后;杨淑妃为皇太妃。有大臣请求仿照东汉故例,刘后与皇帝五日一朝,刘后坐于皇帝的右首垂帘听政。仁宗即位数年,事无大小,悉由刘后裁决。
一天刘后问鲁宗道:“唐武则天如何?”鲁宗道说:“武后为唐室罪人。”刘后问:“何以为唐室罪人?”宗道说:“幽嗣主,改国号,几危社稷,故为罪人。”刘后默不做声。内侍方仲弓请立刘氏七庙。刘后以此事问辅臣,鲁宗道奏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刘氏立七庙,将何以处皇上?”刘后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仁宗二十多岁时,刘后还是临朝听政。秘阁校理范仲淹,因皇帝年长,疏请刘后还政。刘后反将范仲淹降官贬到通州。翰林学士宋绶,奏请军国大事由皇上禀请刘后裁夺,其余让皇帝自己决定。大忤刘后之意,贬宋绶出任应天府。
仁宗生母李氏患病,十分沉重。可怜李氏,枉生了仁宗,混在先朝宫娥里面,一声也不敢言语,看着刘后的荣耀,心里未免气愤!所以疾病一天重似一天,直至临终时,才有人奏知刘后,方进封宸妃。册宝送来,已是不省人事,当晚就死了。
刘后以为抱养仁宗的事,外廷无人知道,使命照宫人例殡殓李氏,移棺出外。吕夷简入奏说:“臣闻得有宫嫔病殁,如何不闻内旨治丧?”刘后听了,勃然变色,知道语出有因,碍着仁宗在旁,不便追问,即便立起,引了仁宗入内。不到一刻,重又出外,立在珠帘下,召夷简问:“一宫人死,相公云云,何欤?”吕夷简说:“臣待罪宰相,事无内外,无不当预。”刘后将脸一沉道:“卿要离间我母子么?”夷简不慌不忙地奏道:“刘后不顾念刘氏,臣不敢多言。若欲使刘氏久安,宸妃葬礼,万难从轻。”刘后心性本来灵敏,听了不禁点头,遂命重殓宸妃。吕夷简又对内侍罗崇勋说:“宸妃当以皇后礼服殓,用水银实棺,以后别说我吕夷简没有提醒你。”罗崇勋不明所以,只得到刘后跟前将吕夷简的话逐一奏闻。她低着头想了一会儿,便命依了吕夷简,用后服盛殓。
次年春季,刘后欲穿天子的兖冕入祭太庙。之后临朝办事,也穿起兖冕,冠前后垂珠翠十旒。许多善于趋奉的小人都疑心刘后要自己做皇帝。小臣方仲弓上书,请依武后故事,立刘氏庙,三司使程琳画了一幅《武后临朝图》给刘后以讨好。哪知刘后掷在地上:“吾不做此负祖宗事。”
刘后忽感寒疾,病得十分沉重。仁宗征召天下名医,诣京诊治,始终无效。刘后逾月而崩,葬于永定陵西北,时年六十五岁。终太后世,仁宗不知自己为李宸妃所生。旁人都畏惧刘后,没有敢说的。
刘后临死之时,口不能言,还用手牵扯衣服,好像有所嘱托。仁宗看了不免怀疑。参政薛奎说:“太后想是穿了兖冕,不便见先帝于地下。”仁宗恍然大悟,遂用后服殡殓。
元俨对仁宗说:“治天下莫如孝,皇上临御十余年,连本生母还没有知道。这也是我辈臣子不能尽职之过。”
仁宗愈加惊疑,急问元俨原委。
元俨说:“陛下是李宸妃所生。刘杨二后,不过代育。”
仁宗不待说毕,便恨恨说:“皇叔何不早言?”
元俨说:“先帝在日,刘后已是用事。至陛下登基,内蒙外蔽。刘后又讳莫如深,不准宫廷泄漏机关。臣早思举发,惟恐一经出口,臣遭谴责,固不足惜,且与圣躬及宸妃有碍。臣十年来杜门养晦,不预请谒,正欲为今日一明此事。谅举朝大臣,意亦相同。只可怜宸妃诞生陛下,终身莫诉。就是当日身死,也有人说是刘后暗中谋害。”
仁宗听到这里,忍不住泪水流淌,大声号痛,亟往宸妃殡所,亲视遗骸。
李宸妃被尊为太后,谥曰章懿。仁宗不视朝累日,下哀痛之诏自责。又亲自抚李宸妃的棺木恸哭。他嫌棺木不好,另外备了楠木梓宫,开棺观看,见李宸妃身上全是皇后冠服,棺中贮水银,而容如生。 仁宗心中才略略宽慰,回到宫内,私自叹息说:“人言究不可尽信。”因此待刘氏恩礼如故。
公平地说,刘后临朝十一年,政令严明,恩威并用。内外赐予,也有节制。漕使刘绰自京西还都,奏称在庾储粟,有羡余粮千斛,乞付三司。刘后说:“卿识王曾、张知白、吕夷简、鲁宗道么?他四人曾进献羡余么?”刘悼怀惭而退,到了晚年,宦官始从中弄权,所有被服兖冕等事,皆是他们怂恿出来的。刘后称制凡十一年,仁宗即位,刘后谕辅臣说:“皇帝听断之暇,宣诏名儒讲习经史,以辅其德。”不可谓妇人之见。《宋书》载:“初,仁宗即位尚少,太后称制,虽政出宫闱,而号令严明,恩威加天下。左右近习亦少所假借,宫掖间未尝妄改作。内外赐与有节。”“赐族人御食,必易以扣器,曰:‘尚方器勿使入吾家也。’”“太后保护帝既尽力,而仁宗所以奉太后亦甚备。上春秋长,犹不知为宸妃所出,终太后之世无毫发间隙焉。”刘后虽垂帘听政,但不以权力害天下,所作所为可圈可点。惟有割断李宸妃与仁宗的母子之情实属不近人情。幸好刘后生前以皇后礼制葬李宸妃算是明智之举,否则刘氏家族可能被戮无疑了。后世有狸猫换太子之说,全系捕风捉影,不可尽信。
包青天狸猫换太子的故事
狸猫换太子讲述宋真宗时,刘妃与内监郭槐合谋,以剥皮狸猫调换李宸妃所生婴儿,李宸妃随被打入冷宫。赵恒死后,仁宗赵祯即位,包拯奉旨赴陈州勘察国舅庞煜放赈舞弊案。途中,包拯受理李妃冤案并为其平冤,迎李妃还朝的故事。因故事脍炙人口,被后人竞相传颂。
具体内容:
北宋宋真宗皇后死后的事,当时刘妃和李妃都怀了孕,很显然,谁生了儿子,谁就有可能立为正宫。
刘妃久怀嫉妒之心,唯恐李妃生了儿子被立为皇后,于是与宫中总管都堂郭槐定计,在接生婆尤氏的配合下,乘李妃分娩时由于血晕而人事不知之机,将一狸猫剥去皮毛,血淋淋,光油油地换走了刚出世的太子。
刘妃命宫女寇珠勒死太子,寇珠于心不忍,暗中将太子交付宦官陈琳,陈琳将太子装在提盒中送至八贤王处抚养。再说真宗看到被剥了皮的狸猫,以为李妃产下了一个妖物,乃将其贬入冷宫。不久,刘妃临产,生了个儿子,被立为太子,刘妃也被册立为皇后。
谁知六年后,刘后之子病夭。真宗再无子嗣,就将其皇兄八贤王之子(实为当年被换走的皇子)收为义子,并立为太子。一日,太子在冷宫与生母李妃见了面,母子天性,两人都面带泪痕。刘后得知后,拷问寇珠,寇珠触阶而死。
因此,刘后在真宗面前进谗言,真宗下旨将李妃赐死。小太监余忠情愿替李妃殉难,放出李妃。另一太监秦凤将李妃接出,送往陈州,秦凤也自焚而死。李妃在陈州无法生活,只落得住破窑、靠乞食为生。
幸亏包拯在陈州放粮,得知真情,与李妃假认作母子,将李妃带回开封。此时,真宗早已死去,李妃的儿子已经做了皇帝,史称宋仁宗。包拯又趁进宫向仁宗狄皇后贺寿之机,将李妃带进宫中,李妃才得以与自己的亲生儿子仁宗见面,并道出了真相。
后来,包公又设计让郭槐供出真相。已做了太后的刘氏知道阴谋败露,自尽而死。由于包拯在这一案中立了大功,被仁宗任为首相。
拓展资料
《狸猫换太子》是古典名著《三侠五义》里的一个文学故事,清代末期,这个故事流传到南方租借地上海,被改编成京剧搬上戏台,演出后轰动上海,后被改编成评剧、豫剧、黄梅戏、吕剧、湘剧、潮剧 等等各种剧种,竞相传唱。
民国时期这个故事深受蒋公喜欢,国军退居台湾后,台湾歌仔戏也改编有此剧。此故事在现代又多次被搬改编成电视剧上银屏,无人不知。
故事很精彩,与史实出入较多,有许多想象和拼凑的成分。与史料稍稍对照一下就能发现,案件审理之时,即历史上刘后过世、宋仁宗亲政的明道二年(1033年),包拯刚中进士不久,而且因为父母年高,朝廷任命他为大理评事、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的职务,他都辞不赴任,一直在家侍奉双亲。
直到景祐三年(1036年),包拯才出来做官,担任天长(今安徽天长市)知县这样一个小官,根本没有机会和能力去审理这样一个大案。不过故事与历史的巧合是,宋仁宗的确不是刘后所生,他的母亲也的确姓李,宋仁宗也的确曾为自己的身世而大动干戈。
宋真宗原配郭皇后去世后,安排自己最宠爱的刘妃当皇后。宋真宗与刘皇后未生子,也无其他子嗣,在刘皇后的周旋下,宋真宗与一李姓侍女生下一子,由刘皇后恭亲抚养,拉扯成人,这就是后来的宋仁宗。
宋真宗临终前传位给十三岁的宋仁宗,因为皇帝年少,故遗诏封刘皇后为皇太后,“军国重事,权取处分”。从此,刘太后垂帘听政,时间长达十一年,临终前还政于宋仁宗。
历史上怎么有两个狸猫换太子案
【史家全解“狸猫换太子”】
宋仁宗(1010~1063年),即赵祯,宋真宗之子。5岁被封为寿郡王,8岁封升王,立为太子。1022年即位称帝。在位期间,屡遭西夏侵袭,军费开支庞大,国力不支。后任范仲淹为相,整顿吏治,施新改革,旋又废止。
刘德妃是宋朝时的太原人,后流落到蜀地,其父名叫刘通,曾任虎捷都指挥使、嘉州刺史,随宋太祖征伐太原时死于途中。起初她母亲怀孕时梦见月亮入怀,不久生下了刘德妃。她在十三四岁时,便出落得巧小玲珑,纤秀媚,再加性情又聪明机警,对书画文字、丝弦弹唱,一学便会,最擅长的是鼗鼓,这是一种古乐,久已失传。鼗本寻常小鼓,没什么可听的,刘德妃资质聪明,能以自己的意思变化运用,使人听了她的鼗鼓,越发觉得她丽质翩跹,娇艳异常。今天的打花鼓,就是她流传下来的。
她少年时母亲一病而亡,外祖家中也门庭衰弱、人丁稀少,最后只剩了刘德妃一个人无依无靠,朝暮为饮食发愁,好几次要想悬梁自尽。一天她无意中立在门前,一个相士走过见了德妃,便从上至下,看得发呆。德妃见此不觉脸上一红,对那相士说:“你不走路,向我看些什么?”相士说:“我并非存什么歹意,只因你的品貌大贵。我一生相人甚多,今天遇见你这相貌,还是第一次。”德妃正在穷极无聊的时候,听了相士的话,心中不觉一动,便问他:“我是贫寒之人,没有相金与你的,休要讲谎话骗人了。”相士说:“我并不要你的相金,请将手伸出与我一看,就可断定。”德妃被他打动了心,将一双芊芊玉手伸出来。相士一看,连连说:“后妃之相,后妃之相。”
德妃想自己贫困到这般田地,又处在僻陋的乡间,哪里来的后妃呢?但是自从听得相士的话以后,就把自尽的念头打消了。每到无路可走的时候,就把相士的话拿来宽解自己。
邻舍家有个做银匠的,名叫龚美,要到京师去做生意,德妃便去找着龚美,要与他一起结伴同行。龚美不肯答应,德妃笑着说:“盘费,不用忧虑,我有随身本领,到处都可以吃饭,决不拖累你;我们可以认作兄妹,沿路上有人查问,我自有话回答,必无意外之虞!”龚美没法推辞,只得答应了,携带她一同上路。
德妃到了路上,便打起花鼓,看的人见她生得花容玉貌,唱得珠喉宛转,花鼓又打得高下疾徐,别有节奏,格外多给银钱。起初德妃一个人打着唱着,后来龚美见打花鼓很可以赚钱,也制了一面小小的铜锣,居然成了男女合演的花鼓戏。一路之上,逢州过县,哄动了不少的人,收入的银钱,不但德妃吃用不完,连龚美也沾了不少的光。
不日到了京师,龚美仍去做银匠,德妃把沿路赚来的几个钱用完了,只得又去卖艺。京师比不得别的州郡,忽然来了个打花鼓的女子,大家都没有瞧过这玩艺儿,争着前来观看。内侍等遇闲暇,就相约去往听鼗,渐渐的轰动都城。此事渐渐地传入宋真宗耳内。真宗此时尚未被立为太子,年少好奇,便带了几个近侍,微服去看。此时德妃只十五岁,真宗初见德妃的芳容,已目眩神迷,德妃也有意地目挑眉语暗暗传情,惹得真宗意马心猿,一刻也忍耐不住。回至邸中,立时令内监把她召入,作为侍女。德妃生性聪明,也乐得移篙近舵,真宗与她胶漆粘合,情投意和。
到得太宗晏驾,真宗即位,将德妃封为美人。不久又封为修仪,进位德妃。刘德妃性情极其灵变,在郭皇后面前,侍候得十分殷勤,就是于同列杨淑妃,也相处得很好,宫中尽皆称她贤德,真宗越发宠幸。
郭皇后连生三子,都生下不久早殇。杨淑妃生子也如此。真宗望子心切,选纳宰相沈伦孙女为才人。沈女的父亲曾任光禄卿,杨淑妃家世也有背景,只有德妃出身寒微。郭后驾崩,这三位妃子都有继位中宫的可能。德妃表面虽然谦和,内里却十分忌刻,只盼自己生一个皇子,皇后的位置就唾手可得了。但她始终不能怀孕。于是想出一个移花接木、李代桃僵的计策,暗令侍婢李氏侍候真宗。李氏生得容貌婉丽,性情柔和,原是杭州人。父亲李仁德在吴越王时曾任左班殿值。吴越归于宋朝,李仁德迁徙汴京的途中染疫身亡。继母携所生子改嫁,剩下李氏孤零零的无以为生,遂削发为尼。刘德妃偶至庵中礼佛,见李氏相貌娇美,举止从容,知是大家闺秀;与之谈论,又知书识字,应答得体,德妃因与自己同病相怜,就将李氏带出尼庵。
真宗召德妃入宫,李氏也跟进去做了侍婢。德妃因为自己没有生育,思来想去,只有李氏是亲手提拔起来的,而且性情柔顺,胆量很小,不怕她争娇夺宠,倘若生下一子,自己取来抚养,只要事情做得秘密,也就与亲生的一样了,因此命李氏伺寝。李氏的生死荣枯,都在德妃手里,自然如命而行。李氏娇媚动人,婉转柔顺,竟在当晚珠胎孕结。十月满足,生了一子,就是后来的仁宗。德妃从襁褓中,把孩子抱去,作为亲生,她嘱咐左右,以后只说皇子是自己亲生,不得泄漏于外廷,一面暗求真宗,册立为后。
真宗次日便与群臣商议。哪知大臣多以为不可,翰林学士李迪谏阻说:“刘妃出身寒微,不足母仪天下。”真宗立即变色。参知政事赵安仁奏道:“陛下欲立继后,莫如沈才人。才人出自相门,足孚众望。”真宗说:“后不可以僭先,且刘妃才德兼全,不愧母仪。朕意已决,卿勿多言。”群臣不敢再谏。真宗册刘氏为皇后,并封杨氏为淑妃,才人沈氏为修仪,李氏为婉仪。
刘后继位中宫,因自己母族无人,虽然有个龚美,改为刘姓,但还是人丁过少,挣不来面子。刘后的心事,虽然不曾出口,早有人窥测了内情,传了出去,一时之间,就有成千上万姓刘的都来认作刘后的本家亲族。刘后竟是来者不拒,全部地加以恩赏,凡汴京城内姓刘的,顿时成了大族。
刘后心性聪明,留心时事,本来知书识字,此时又旁览经史,每当真宗退朝,展阅章奏时,刘后也陪着坐在一旁,得以预闻,一经过目,就不遗忘。真宗有时不能记忆,或是有些狐疑的地方,向刘后询问,她竟能原原本本的回答,且能援古证今,滔滔不绝,替真宗解决疑事,真宗凡事都和刘后商酌而行,因此刘后渐渐开始干预外政了。天禧四年,真宗久病居宫中,事多决于后。一次真宗环顾群臣说:“朕目中为何久不见寇准?”群臣方知以前的谕旨,都非真宗的意思,都是刘后与丁谓等勾结起来内外弄权。
真宗晏驾后,仁宗即位。尊刘后为皇太后;杨淑妃为皇太妃。有大臣请求仿照东汉故例,刘后与皇帝五日一朝,刘后坐于皇帝的右首垂帘听政。仁宗即位数年,事无大小,悉由刘后裁决。
一天刘后问鲁宗道:“唐武则天如何?”鲁宗道说:“武后为唐室罪人。”刘后问:“何以为唐室罪人?”宗道说:“幽嗣主,改国号,几危社稷,故为罪人。”刘后默不做声。内侍方仲弓请立刘氏七庙。刘后以此事问辅臣,鲁宗道奏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刘氏立七庙,将何以处皇上?”刘后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仁宗二十多岁时,刘后还是临朝听政。秘阁校理范仲淹,因皇帝年长,疏请刘后还政。刘后反将范仲淹降官贬到通州。翰林学士宋绶,奏请军国大事由皇上禀请刘后裁夺,其余让皇帝自己决定。大忤刘后之意,贬宋绶出任应天府。
仁宗生母李氏患病,十分沉重。可怜李氏,枉生了仁宗,混在先朝宫娥里面,一声也不敢言语,看着刘后的荣耀,心里未免气愤!所以疾病一天重似一天,直至临终时,才有人奏知刘后,方进封宸妃。册宝送来,已是不省人事,当晚就死了。
刘后以为抱养仁宗的事,外廷无人知道,使命照宫人例殡殓李氏,移棺出外。吕夷简入奏说:“臣闻得有宫嫔病殁,如何不闻内旨治丧?”刘后听了,勃然变色,知道语出有因,碍着仁宗在旁,不便追问,即便立起,引了仁宗入内。不到一刻,重又出外,立在珠帘下,召夷简问:“一宫人死,相公云云,何欤?”吕夷简说:“臣待罪宰相,事无内外,无不当预。”刘后将脸一沉道:“卿要离间我母子么?”夷简不慌不忙地奏道:“刘后不顾念刘氏,臣不敢多言。若欲使刘氏久安,宸妃葬礼,万难从轻。”刘后心性本来灵敏,听了不禁点头,遂命重殓宸妃。吕夷简又对内侍罗崇勋说:“宸妃当以皇后礼服殓,用水银实棺,以后别说我吕夷简没有提醒你。”罗崇勋不明所以,只得到刘后跟前将吕夷简的话逐一奏闻。她低着头想了一会儿,便命依了吕夷简,用后服盛殓。
次年春季,刘后欲穿天子的兖冕入祭太庙。之后临朝办事,也穿起兖冕,冠前后垂珠翠十旒。许多善于趋奉的小人都疑心刘后要自己做皇帝。小臣方仲弓上书,请依武后故事,立刘氏庙,三司使程琳画了一幅《武后临朝图》给刘后以讨好。哪知刘后掷在地上:“吾不做此负祖宗事。”
刘后忽感寒疾,病得十分沉重。仁宗征召天下名医,诣京诊治,始终无效。刘后逾月而崩,葬于永定陵西北,时年六十五岁。终太后世,仁宗不知自己为李宸妃所生。旁人都畏惧刘后,没有敢说的。
刘后临死之时,口不能言,还用手牵扯衣服,好像有所嘱托。仁宗看了不免怀疑。参政薛奎说:“太后想是穿了兖冕,不便见先帝于地下。”仁宗恍然大悟,遂用后服殡殓。
元俨对仁宗说:“治天下莫如孝,皇上临御十余年,连本生母还没有知道。这也是我辈臣子不能尽职之过。”
仁宗愈加惊疑,急问元俨原委。
元俨说:“陛下是李宸妃所生。刘杨二后,不过代育。”
仁宗不待说毕,便恨恨说:“皇叔何不早言?”
元俨说:“先帝在日,刘后已是用事。至陛下登基,内蒙外蔽。刘后又讳莫如深,不准宫廷泄漏机关。臣早思举发,惟恐一经出口,臣遭谴责,固不足惜,且与圣躬及宸妃有碍。臣十年来杜门养晦,不预请谒,正欲为今日一明此事。谅举朝大臣,意亦相同。只可怜宸妃诞生陛下,终身莫诉。就是当日身死,也有人说是刘后暗中谋害。”
仁宗听到这里,忍不住泪水流淌,大声号痛,亟往宸妃殡所,亲视遗骸。
李宸妃被尊为太后,谥曰章懿。仁宗不视朝累日,下哀痛之诏自责。又亲自抚李宸妃的棺木恸哭。他嫌棺木不好,另外备了楠木梓宫,开棺观看,见李宸妃身上全是皇后冠服,棺中贮水银,而容如生。 仁宗心中才略略宽慰,回到宫内,私自叹息说:“人言究不可尽信。”因此待刘氏恩礼如故。
公平地说,刘后临朝十一年,政令严明,恩威并用。内外赐予,也有节制。漕使刘绰自京西还都,奏称在庾储粟,有羡余粮千斛,乞付三司。刘后说:“卿识王曾、张知白、吕夷简、鲁宗道么?他四人曾进献羡余么?”刘悼怀惭而退,到了晚年,宦官始从中弄权,所有被服兖冕等事,皆是他们怂恿出来的。刘后称制凡十一年,仁宗即位,刘后谕辅臣说:“皇帝听断之暇,宣诏名儒讲习经史,以辅其德。”不可谓妇人之见。《宋书》载:“初,仁宗即位尚少,太后称制,虽政出宫闱,而号令严明,恩威加天下。左右近习亦少所假借,宫掖间未尝妄改作。内外赐与有节。”“赐族人御食,必易以扣器,曰:‘尚方器勿使入吾家也。’”“太后保护帝既尽力,而仁宗所以奉太后亦甚备。上春秋长,犹不知为宸妃所出,终太后之世无毫发间隙焉。”刘后虽垂帘听政,但不以权力害天下,所作所为可圈可点。惟有割断李宸妃与仁宗的母子之情实属不近人情。幸好刘后生前以皇后礼制葬李宸妃算是明智之举,否则刘氏家族可能被戮无疑了。后世有狸猫换太子之说,全系捕风捉影,不可尽信。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94328.htm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广为流传,这件事是真的吗
假的,不管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多么听着真实,但想要在宫廷里将皇子偷换为狸猫,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当然历史上宋真宗的后宫确实也有猫腻,因此才会有了狸猫换太子这样离奇的故事。
狸猫换太子狸猫换太子的故事说的是北宋年间宋真宗后宫里发生的一件离奇之事,说是宋真宗膝下无子,刚好后宫里两位妃子都怀孕了,于是宋真宗昭告天下,谁先生下皇子,谁的儿子就是储君,那么储君的生母也就理所当然是皇后。
对于后宫女人来说,没什么比皇后之位更加有诱惑力的了,尤其还附带着未来之君这样的远大前程,于是两个妃子就都暗自发愿,希望自己早一步生下皇子。事实上刘妃比李妃怀孕略微迟了一些,也就是说按照正常生产规律,不出意外,李妃会先生下孩子。
于是刘妃坐不坐了,且刘妃是个奸妃,原本就没有李妃得宠,眼看着李妃要抢占先机,刘妃开始惴惴不安。之后刘妃就正常发挥自己奸妃的能力,让太监郭槐买通产婆,将李妃生下的皇子调包,换上狸猫,对外声称,李妃生下妖孽。而李妃就被宋真宗迁怒,幽禁在冷宫中。可刘妃仍然没有放过李妃,想要放火烧死她,最终李妃逃出宫廷,流落民间,隐姓埋名。
可戏剧的是,刘妃的皇子夭亡,又刚好处理李妃皇子的宫女拼死护下了皇子,鬼使神差之下,这个皇子居然成了刘妃的儿子,而且刘妃并不知情。再然后就是皇子登基,不经意间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也找回了自己的亲生母亲。
总之狸猫换太子的剧情很狗血,但胜在有着不错的宫斗内容,以及皇家秘史的噱头,让这个故事很是有吸引力。最主要的是,故事的结尾,是一切回归正道,李妃的冤屈被洗刷,而刘妃这个奸妃形象就此广为流传。
宋真宗的后宫如果光看狸猫换太子的话,似乎宋真宗的后宫那叫一个热闹,毕竟热闹到皇子都能被调包,可见宋真宗的后宫女人们争斗多么激烈。可事实上宋真宗的后宫,还真没那么闹腾。倒不是宋真宗后宫女人不多,主要是后宫里有宋真宗情有独钟的女人,基本上他就独宠这个女人,其他女人想闹腾也闹腾不起来。
而这个女人就是狸猫换太子中的大反派刘妃,似乎有些讽刺,但历史上刘妃确实是宋真宗最爱的女人,没有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刘妃初遇宋真宗之时,她们之间的爱情就隔着各种阻碍,但这并没影响宋真宗对刘妃的爱。
都说最是无情帝王家,其实也要看人的,比如宋真宗绝对是个痴情种,他遇见刘妃的时候是个皇子,而刘妃也是人妻,怎么看两个人都不合适,可宋真宗对刘妃一见钟情,于是在宋真宗的安排下,刘妃与丈夫成了兄妹之后,刘妃堂而皇之地走进了宋真宗的王府。
可惜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最终这事被宋太宗知道,宋太宗那叫一个气呀,堂堂大宋储君,非得找个有夫之妇,让皇室蒙羞,而且按照宋真宗对刘妃的宠爱,估计以后刘妃也是个不得了的宠妃,于是宋太宗一不做二不休,干脆下道圣旨将刘妃赶出宋真宗的王府,以绝后患。宋真宗无奈之下,只好送走了刘妃。
但一向听话的宋真宗这次却没那么老实,他把刘妃送到了大臣的府里,冒着可能被发现,就会惹怒宋太宗的风险,没事就偷溜出王府与刘妃私会,直到他登基为帝,再也没有人干涉他与刘妃的爱情,于是他光明正大地将刘妃接进后宫,正式成为他的宠妃。
要说宋太宗的确有些小人之心了,事实上刘妃到了后宫之后,确实是宠妃,但不是妖妃。别说争宠什么的,就连宋真宗的其他妃子,人家都照顾得很好,很是贤良淑德,让宋真宗感动不已。宋真宗非常想要立刘妃为后,但很可惜刘妃出身不好,想要问鼎后位难度很大。
狸猫换太子的真相皇帝想要做成一件事,就没有做不成的,于是宋真宗为了给刘妃后位,想尽一切办法为她找个尊贵的出身,也就是公然造假刘妃的家谱。其实宋真宗这么做,不过是希望刘妃有个体面的家族,这样就可以封后,可惜是理向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宋真宗找了一圈名门望族给刘妃认亲,结果那些北宋的士族们都纷纷摇头,表示自己祖宗攀不上刘妃这样的大人物,好不容易找到了望族愿意认下刘妃这个后代,结果朝堂之上的臣子们不乐意了,出奇的一致反对刘妃为后,让宋真宗郁闷了好长一段时间。
宋真宗一看这条路走不通之后,于是开始打后宫子嗣的主意了。虽说宋真宗后宫子嗣也不少,可却没有一个活下来的皇子,也就是说宋真宗其实是有无后继之君的困局。如果谁能诞下皇子,那么这个女人就会是新君之母,也就是理所当然的北宋皇后。
之后宋真宗宠幸刘妃身边的一个宫女李氏,直到李氏生下皇子之后,宋真宗就对外声称这个皇子是刘妃所生,其实臣子们不是不知道这里面的猫腻,但说到底这是宫廷秘事,又是皇帝自己造假皇子生母,谁又敢说什么呢?于是刘妃因生育皇子成功封后,而李氏也成为宋真宗后宫里的一个妃子。
刘妃也就是说所谓的调包皇子戏码,不过是宋真宗自导自演的一出戏,并且李妃也是完全知情,至于她是不是自愿,不得而知,但结果就是一场阳谋,没有谁算计谁,也没有谁被迫害,不过就是一场宋真宗为了真爱问鼎后位,而撒了一个不太高明的谎言而已。
可为什么后来被演变成狸猫换太子这么离奇的故事呢?其实问题还是出在刘妃身上。宋真宗在世期间,她确实是一位贤良的后宫女人,可宋真宗去世后,宋仁宗年幼继位,她就成了辅政太后,贤良就不应该是她的代名词,尤其是人家可是有女主的能力与魄力。
在刘妃当政期间,刘妃的政治能力很强,以及前朝争斗手段也不差,打压过反对她的臣子,也提拔过投靠她的小人,当然她也尽心尽力地处理朝政,在宋仁宗亲政之前,将北宋打理得井井有条。虽然她并没有像其他女主那样为了巩固权力,磨刀霍霍向反对她的臣子,但人家确实也不是羔羊一个。
而最让世人难以接受的是,她在晚年,似乎身上有了些许武则天的影子,尤其是在宋仁宗即将成年要亲政之时。据说刘妃晚期曾经穿着带有龙袍滚边的衣服去太庙祭祀,要知道历代只有帝王才能有这个待遇,当然那时的刘妃已经病入膏肓,她的行为没有任何意义与威胁了。
但刘妃女主之心昭然若揭,刘妃临朝听政多年,手段与能力都不由得让臣子们惧怕,再加上刘妃这女主之心,可以想象北宋上下该多么诚惶诚恐,北宋的天下也会出一个武则天。于是刘妃的形象就有些变味了,再加上原本她也做过打压忠臣的行为,似乎奸妃更加适合她。
其实如果对狸猫换太子这个故事仔细研究下,就会发现有很多问题,比如后宫里守卫森严,尤其是在皇帝无子,对后妃生子极其重视的情况下,怎么可能会让人就轻而易举地调包皇子。而且当时刘妃也怀有身孕,她又怎么能笃定李妃就不会先生下公主?
总之刘妃在皇帝眼皮下,让人调包李妃的皇子,风险太大不说,而且难度也很高,根本不划算。因此合理的解释只有一个,只能是宋真宗自己默许的这一切,所以宋真宗的后宫确实有夺人子的事情发生,但不是阴谋。当然如果没有刘妃之后辅政太后的专断独行,以及她那颗女主之心的话,也许也就没有狸猫换太子这个故事了。
包公审了哪些奇案有什么内容
狸猫换太子,
陈世美与秦香莲案
包大人执法如山,不怕丢乌纱,硬是顶着国太、公主的天大压力,杀了那负心欺君的陈世美,演出一幕流传千古的“铡美案“。
乌盆记
定远县小沙窝村有一老者,姓张,排行老三,以打柴为生,人称“别古”-与众不同谓之“别”,不合时宜谓之“古”。此人耿直,好行仗义。一日,闲暇无事,偶然想起:“三年前东塔湾赵大欠我一担柴火钱,四百有零,今日无事,何不走走。”于是拄了竹杖,到了赵大的门首,只见房舍焕然一新,不敢敲门, 问了邻舍之人,方知是赵大发了财,如今都称他“赵大官人”了。老头子听了,不由得心中纳闷,暗想道:“赵大这小子,长处掐,短处捏,连柴火钱都赊着,他怎么会突然发财呢?”转到门口,便将竹杖敲打那门,口中叫道:“赵大!赵大!”只听里面答应道:“是谁这么大叫大嚷的?”门打开,只见赵大衣帽鲜明,果然不是先前光景。赵大见是张三,连忙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张大哥啊!请到家里坐”。正说间,只见走出一个妇人来,打扮得怪模怪样的,捏着腔儿问道:“官人,你同谁说话呢?”张三一见,向着赵大道:“好呃!你还干这个营生呢!怪得发财!”赵大道:“你休得胡说,这是你弟妹。”张三无奈,只得随着进来。只见一摞一摞的瓦盆,堆得不少,彼此让座,赵大叫妇人倒茶。张三道:“我不喝茶,你该我的四百多文钱,总要还我的,不用闹这些软局子。”赵大道:“张大哥,你放心,哪能短了你的区区四百多文钱!”张三道:“大兄弟如今发了,还把四百钱瞧在眼里!”说话间,只见赵大拿了四百钱递与张三。张三接过,揣在怀中,站起身来说:“不是我爱小,我上了年纪的人,夜里时常起夜,你把那小盆子给我一个,就算该我的零钱罢,从此两下开交。”赵大道:“你还是如此的倔强!这些盆子俱是拣选出来的,并无沙眼,你挑一个就是了。”张三挑了一个,夹在怀中,转身就走,也不告别,径自去了。
一天夜里,张别古在似梦非梦中听见盆子叫唤道:“我是扬州客人,你如何向我口中小便?”张别古大惊,问道:“这盆子,你若是冤枉,请分明说来,我与你申雪。”乌盆遂答道:“我是扬州人,姓李名浩,本是做缎行生意,只因乘骡回家,行李沉重,那日天晚,在赵大家借宿,不料赵大夫妻好狠,将我杀害,谋了资财,又将我血肉骨胳烧化,和泥做成这盆子,望求老伯替我在包公座下申明此冤,报仇雪恨,就是冤魂在九泉之下,也是感恩不尽的!”张别古醒来,越想越觉得个中必有蹊跷。可怜那李浩,无缘无故被恶人所害不觉动了他的侠义心肠。
次日,遂带这盆子去县府首告。包公问其备细,张三将赵大夫妻情况及夜来乌盆所言诉说一遍,包公遂唤手下将乌盆携进阶下问之,乌盆全不答应,包公怒道:“你这老头儿将此妖惑官府,还不速速退去。张三被责,将乌盆带回家下,悔恨不已。夜来盆子又叫道:“老者休闷,今日见包公,因无衣裳盖掩,这冤枉难诉。愿以衣裳借我,再去见包公,待我一一陈诉,决无异说。”张三不得已,次日以衣裳掩盖乌盆,去见包公,诉说详情。包公又问之,盆子哭诉冤情,发出的叽里咕噜声音,众人皆懵然不知所云,唯包公大骇。遂贴出告示:三日后,包公审乌盆案。包公这时把随从丁千、丁万唤到跟前,附耳吩咐数语。
赵大村上的人,闻得包公老爷要审乌盆,谁不觉得稀奇新鲜?男女老少议论纷纷。赵大夫妻听了吓得心惊肉跳。
三日后,公差押赵大夫妻二人到堂,包公细问杀李浩因由,二人不肯招认。包公唤出丁千、丁万当堂把赵大夫妻夜间对话陈述一遍,二人吓得浑身哆嗦,直喊要喝水。包公令收入监中跟勘。将夫妻二人分开问之。先问其妻,包公道:“你二人将李浩谋杀了,夺取黄金百两,将他烧骨为灰,和泥作盆。黄金是你收藏了,你夫分明认着,你还抵赖什么?”其妻惊恐,遂告包公道:“是有金百两埋在墙中。”公差果于墙中取出黄金。包公问赵大:“你妻子却取得黄金百两在此,分明是你二人谋死,还不招认!”二人面面相觑,只得招认了。包公判二人谋财害命,俱以死罪斩讫;“别古”首告得实,赏银二十两;将乌盆并原劫银两,着令李浩亲族领回葬之。
包公审驴
故事背景
宋朝的时候,有一个穷人叫刘五。他有一头驴,他用它运送干柴和木炭,挣钱养家糊口。这头驴是刘五唯一的财产,因此,刘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由于他的悉心照料,无论谁见到这头驴,都要夸奖一番:“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啊!”
一天,刘五牵着驴驮了木炭到小市镇上,他把驴拴在市镇门口外的树上,自己背了一袋木炭去卖。等卖完木炭回来,他大吃一惊。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的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我的驴这么一会儿就病成这个样子了!刘五惊慌失措,东奔西走,到处寻找,可是,自己的驴还是踪影全无。王五又气又恨,懊恼极了,他想了想,把这头瘦驴牵去告官,可是不知道被告该是谁,最后决定告这头瘦弱的驴。
包公来到公堂,开始审理案件。轮到刘五时,他把瘦驴牵上公堂,道:“包大人在上,这畜牲不知来自何方,竟敢冒名顶替!”驴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王朝,马汉!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别给它吃,别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地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
衙役们差点儿没笑出声来。站在“法官”旁边的那些人,以及站在下面大堂上的那些人当然不敢笑了。衙役们只好遵命,他们把这头瘦弱难看的驴被告关进了空荡荡的圈栏。与此同时,这个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了,人们都十分吃惊,这真是有生以来闻所未闻的奇案。到了第三天,又下令升堂了。这次,到庭听审的不只是几十号人,而是有好几百人了,他们个个都想来看看热闹。
包公升堂,他命令衙役们立即把驴牵来。这驴的嘴已陷下去了,脑袋耷拉着,看上去怪可怜的。包公一拍惊堂木,大声叫道:“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
“是!”衙役们齐声答道,纷纷拿起板子痛打驴子。
十下,二十下,三十下,足足打了四十下,打得驴子又蹦又跳,放声大叫。末了,包公下令道: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儿就上哪儿。”
这头瘦驴三天没吃没喝,又挨了四十大板,受够了惊吓。于是飞奔出了公堂,跑得那个快啊,一下子就不见了。
包公随即命令一个差役和刘五一起跟踪前去,看个究竟。
王五便和差役去了,跟他们一起去的还有许许多多的看热闹的人。他们走了整整十五里路,看到那头驴跑进了某田庄的一户人家,人们跟着走了进去。当然,他们在那里找到了王五被偷走的那头好驴,也捉住了狡猾的小偷。
包公审石头的故事
从前有个小孩,爸爸死了,妈妈病了,日子可不好过了。小孩每天一早起来,提着一篮油条,一边跑,一边嚷:“卖油条咯,卖油条咯:又香又脆的油条,两个铜钱买一根。”有一天,他把油条全卖完了,坐在路边一块石头上,把篮子里的铜钱一个一个的数了一遍,正好一百个。他卖油条,把一双手弄得油乎乎的,用手数铜钱,把铜钱也弄得油乎乎的。他瞧着这些油乎乎亮闪闪的铜钱,可高兴了,心想:“今天卖了一百个钱,可以给妈妈买药了。”
小孩跑了一个上午,可累坏了,他把头一歪,靠在石头上,就呼呼地睡着了,睡了好一会儿才醒来。“哎呀,我得赶快给妈妈买药去了。”小孩站起来一看,糟了,篮子里的铜钱一个也没有了。小孩又着急,又伤心,呜呜地哭了起来。这时候,正好包公带了人马打这儿走过。包公是什么人呀?包公是个官,黑脸黑胡子,人家叫他“包老黑”,又叫他“黑包公”,他办事公道,又很聪明。包公看见小孩哭得很伤心,就问他:“小孩,你为什么哭呀?”“我卖油条得的钱不见了,呜——呜。”“谁偷了你的钱?”“不知道。我靠在这块石头上睡着了,醒来一看,钱就不见了。呜——呜。” 包公想了一想说:“我知道了,一定是这块石头偷了你的钱,我来审问这块石头,叫它把钱还给你。”人们听说包公要审问石头,觉得很奇怪,都跑来看热闹。包公对那块石头说:“石头,石头,小孩的铜钱,是不是你偷的?”石头会说话吗?不会。包公又问了:“石头,石头,小孩的铜钱,是不是你偷的?快说,快说!”石头还是一声不响,它不会说话呀。包公发火了:“石头,石头,你不说实话,打烂你的头。”手下的人听包公这么一说,就拿起棍子,劈里啪啦地打起石头来,一边打,一边喊:“快说,快说!” 看热闹的人哄的笑起来了,唧唧喳喳地说:“石头怎么会偷钱?”“石头怎么会说话?”“人家都说包公聪明,原来是个胡涂蛋!”包公听了很生气,就说:“我在审问石头,你们怎么说我的坏话。哼,你们每个人都得罚一个铜钱!”包公叫手下的人借来一只盆子,倒上水,让看热闹的人往盆子里丢一个铜钱。看热闹的人没办法,只好排着队每人往盆子里丢一个铜钱,“扑通,扑通,扑通……”有一个人刚把铜钱丢进盆子里去,就给包公叫手下的人抓住了。 包公指着这个人说:“你是小偷,你偷了小孩卖油条得来的铜钱!”大家都觉得很奇怪,这是怎么回事呀?包公说:“你们瞧,只有他丢下的铜钱,水面上浮起了一层油,他的铜钱一定是趁小孩睡觉的时候偷来的。” 那个小偷没办法,只好把一百个铜钱还给小孩。 大家都说,包公真聪明。
狸猫换太子是怎么回事
“狸猫换太子“ 典故
说的是北宋第三代皇帝宋真宗赵恒,年长无子,江山后继乏人,幸喜他的两个妃子刘妃和李妃相继有了身孕,真宗将她们一起召见,各给信物,并言明谁生下太子就立谁为皇后。一石激起千层浪,皇后之位的竞争悄然而起,狡诈阴险的刘妃生怕李妃早生太子,夺取后位,便勾结死党太监郭槐,买通接生婆尤氏,用剥去皮的狸猫,换取了李妃所生的太子。并让宫女寇珠把换出的太子投入护城河中,以绝后患,寇珠良心不昧,将太子交与正直的太监陈琳,借给八贤王赵德芳贺寿送礼之机,将太子装入礼盒,送到八贤王那里,抚养成人。李妃也因生妖胎而被打入冷宫,以致后来刘妃怀疑太子未死,审讯寇珠、陈琳,火烧冷宫,冷宫太监救出李妃,逃往陈州(现在的河南省淮阳),包拯陈州放粮,得遇李妃,暗护回朝,铡了郭槐,弄清了事实真象,仁宗赵祯这时已经做了皇帝,知道自己的身世之后,自责对生母李妃未尽孝道,便让包拯打其龙袍,以示不孝之过。以上这些毕竟是传说故事,大部分纯属虚构,真正的历史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故事发生在北宋真宗年间,当时真宗赵恒曾经有过五个皇子,都因福薄寿短,相继夭折,且宋真宗和刘德妃刘娥均已四十五岁,身边还没有一个儿子,而刘德妃的专宠,影响了真宗与其它嫔妃的接触,因此,子嗣成了他的一大心病。刘德妃虽然外表谦和,却颇于心计,封建社会的皇宫内“母以子贵“这一现象,更使她日思夜想要有一个儿子,好借此机会爬上皇后的宝座,但她入宫三十年来一直没有生育,残酷的现实促她想出了一个以李代桃的妙计。 刘德妃身边有个侍女姓李,浙江人,为人庄重规矩,而且少言寡语。德妃命令她负责真宗的寝息,每天为真宗铺床叠被,抱衾送枕。李侍儿本来就生的面容姣美,加之每天接近真宗,天长日久,身怀有孕。有一次,李氏和真宗一起到高台上欣赏风景,忽然她的玉钗啪地一声掉在地上,李氏觉得这是个不好的兆头,而真宗却暗自念道:如果玉钗完好不碎,那么生下来的一定是个男孩结果玉钗无损,真宗非常高兴。不久,李氏就生下一个皇子,就是后来的宋仁宗赵祯皇帝(据说是赤脚大仙转世,在位长达四十二年,驾崩之后葬于永昭陵)。 当时刘娥还是个德妃,未能进位皇后,她对李氏生子非常关注,听到皇子降生的消息,欣喜若狂,可她又怕李氏的儿子成为皇位的继承人,母以子贵使李氏娥了资本与自己争夺皇后位置,给她造成巨大的威胁。但德妃也娥自己的优势,她不仅是皇帝的宠妃,而且李氏又是她的奴婢,对她自然俯首听命,于是就变被动为主动。皇子刚刚降生,她便赶到了,威胁加利诱,迫使李氏交出了儿子,谎称是自己的儿子,让杨妃保育抚养,并告诫所有知情人,不许走漏一丝风声。李氏为了儿子的将来,虽心中不满,但也不敢造次,于是刘德妃四十五岁生下皇子成了朝野共知的消息。真宗自然也希望借此增加德妃做皇后的资本,默认了她的这一做法,宫里的人都惧怕她的威严,谁也不敢泄漏真情,刘德妃也因此在大中祥府五年顺利晋升为皇后。 在皇宫后院,能生下太子是嫔妃们的极大荣耀,而李氏生前却从未享受过任何尊荣,只是被封为崇阳县君(属嫔妃中最低的一级),除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号从才人到婉仪,又到顺容外,其它无任何变化。真宗驾崩,仁宗即帝位,垂帘听政的刘太后又把李氏赶到了宋真宗陵墓居住,直到李氏病重,才急忙把她晋封为宸妃。但很快病死,年仅四十五岁。李宸妃死后,专横跋扈的刘太后对她的葬礼不愿过分张扬,准备按一般宫女的礼仪草草埋葬。丞相吕夷简得知后,对刘太后的亲信宦官罗崇勋说:李宸妃实为当今皇帝的生身母亲,应用皇后之礼仪盛殓,如若丧不成礼,日后皇上一旦知晓,可别怪七吕简未尽到责任。并上奏刘太后,要打破历代葬礼的规矩,在皇仪殿用皇后之礼仪为李宸妃致丧。刘太后生怕有人把话挑明,自己二十年来的努力将毁于一旦,急忙宣布退朝,匆匆引仁宗进入后殿。随即单独如召见吕夷简,反守为攻道:你想干预内宫之事吗?死了一个宫女,你何必这样认真。吕夷简回答说:臣身为丞相,事无内外大小,都应管。刘太后非常气愤,质问道:难道你存心离间我们母子吗?吕夷简直言:太后如何不顾念刘氏家族?臣不敢多言,但若欲使刘氏久安,则李宸妃葬礼万难从轻。刘太后深知其中利害关系,才勉强同意。 直到刘太后去世之后,宗室的燕王赵元俨才把事实真相千诉了宋仁宗,仁宗听此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万分悲痛,数日不理朝政,并向全国颁布诏书,公布事实真相,谴责了自己未尽生养死葬的孝心,追封李宸妃为皇太后,谥号“庄懿“,后改为“章懿“,并且亲自主持迁葬李宸妃的仪式,率领文武百官为生母致祭,打开棺木一看,见棺内充满水银,李宸妃身着皇后服饰,尸体丝毫无腐,皮肤完好,色泽如生,这才稍稍心慰,并给刘氏家族人加官晋级。至此,吕夷简的良苦用 心才有了实际意义。
这段宫廷丑事,后来传到民间,经过多次的演绎改编,才成为“狸猫换太子“这一历史故事,至今流传。
参考资料
http://www.kangbaiwan.com/fj/songling/z-limao.htm
清朝奇案狸猫换太子的典故是
狸猫换太子
这里指的是清世宗胤禛与海宁陈氏换子的传说。浙江海宁陈氏,从明末起,累世簪缨。数传至陈之遴,清初降于清,位至极品。稍后,陈氏一家,如陈说、陈世倌、陈元龙等父子叔侄,都是高官厚禄,尊宠备至。康熙年间,世宗时为皇子,与陈世倌尤相亲善。恰巧碰着两家各生一子,年、月、日、时辰无一不同。世宗听说,十分高兴,命抱子入宫,过了许久,才送回去。陈氏发现,送还的已经不是自己的男孩,而且易男为女了。
陈家万分震惊,但又不敢出来剖白,只得隐秘其事。清高宗弘历尝南巡至海宁,当天即去陈家,升堂垂询家世甚详。将出,至中门,命即封闭,并告以后不是皇帝临幸,此门不得再开。所以此后陈氏家中永远关闭其门,从未再开过一次。也有人说,清高宗弘历对自己的身世有所怀疑,所以南巡到陈家,想亲自打听清楚。上述这些传说,盛行于前清末年。
海宁陈氏一家,如陈说、陈世倌、陈元龙父子叔侄,位极人臣,皆是事实:就是清高宗南巡去过陈家,也是事实。按清制,皇帝到过的人家,经过的大门是必须封闭,禁止再开的。但不能由于有这些历史事实,就说清世宗与陈世倌有以女换子之事了。
清代旗人生子一定要报都统衙门,宗室生子一定要报宗人府,定制十分缜密。何况紫禁城内,门禁森严,怎么能随便抱子出入宫内?显而易见,这些都是清末汉人在排满的革命浪潮中无中生有编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