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代铜镜设计特点

汉代铜镜设计特点(汉代铜镜都有哪些特点)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1-12 00:34:08 浏览13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汉代铜镜都有哪些特点

两汉时期包括西汉、新莽、东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强盛时期,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个方面都为汉民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当时陶瓷业的进步和漆器的发展,虽然代替了青铜器皿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但制铜工艺并没有衰退,而是转向了制造铜镜等方面。因此,两汉时期铜镜的铸制业获得了重大发展,出现了新的高潮。

两汉时期的铜镜图案式样丰富,制作精巧,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装饰性。但在不同的时期又有不同的特色。西汉高祖至文、景帝以前,社会处于经济恢复时期,铸镜工艺发展不大,仍沿用战国铜镜的风格,镜面小,镜壁单薄,弦纹小钮,纹饰多见变形蟠螭纹和蟠虺纹。与战国铜镜不同的是汉镜钮座往往有铭文一周。到“文景之治”以后,特别是武帝以后,经济有了大幅度发展,这时铜镜铸造才出现了高潮,产品质量提高,数量也增加了。

其镜面渐大,镜壁略厚,钮为半圆形,墩厚平滑。花纹装饰受当时帛画、壁画、石刻等的直接影响,战国铜镜那种抽象的纹饰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颖的草叶纹、星云纹等。往往以绘画、双勾阳线的表现技法出现于镜背,并且围绕镜钮组成同心圆的多层连续图案,并用四分法把纹样分成四等份,构成既对称又连续的圆形装饰图案。从题材上看,已趋于写实,内容与当时社会上流传的羽化升仙、祥瑞辟邪说法相吻合。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条带式的铭文,都是祝福式的吉祥韵语。

汉代铜灯与铜镜的设计特点

汉代铜灯与铜镜的设计特点是很精致,装饰物很多、制品出神入化。

汉铜灯以出土文物‘长信宫灯’为代表,整体以跪坐宫女为形,宫女右手掩灯罩(罩可开合),左手略上抬伸向前方,灯罩内置烛台放蜡烛,蜡烛燃烧的烟尘通过宫女右手长袍袖口排出。

铜镜更精致:镜一面打磨光滑可鉴人,另一面中间为纽,可穿绳挂高、或抓拿方便主人使用,纽的四周錾刻各种走兽花卉,刻划栩栩如生。更神奇者,考古发掘出一面铜镜,在光线照射下,可看见背面錾刻的花饰物。(时至今天考古界才研究出其透视原理,可仿造出此类铜镜)。

汉代铜镜的历史意义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铜镜,以汉镜出土的数量最多,使用普遍,汉镜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从其发展趋势,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重要的变化出现在汉武帝时期,西汉末年王莽时期,东汉中期。

西汉前期是战国镜与汉镜的交替时期。直到西汉中期汉武帝前后,一些新的镜类流行起来了。这些新的镜类对后世铜镜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以上资料参考 百度百科—汉代铜镜

汉代铜镜的发展时期

汉代铜镜的特点是圆形、薄体、平边、圆钮,装饰程式化。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风格,它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 指西汉末期至东汉初期。这时期主要流行规矩镜。王莽铸镜为炫耀其政绩,曾制作了一批华美而精巧的作品,汉镜以王莽时期最为精美。
规矩镜:因其铸造雕镂都非常精细规矩,镜纹有规则的TLV形装饰格式而得名,外国学者也称之为TLV镜。其程式相当标准,一般均划分镜背而为若干装饰区,从纽座起,以圆纽为中心作为一个单独装饰单位,纽座的外形有圆形、方形、覆萼形几种。紧接着纽座的幅面为内区,是主要花纹的部位。花纹中的TL 形,常常是在铜镜内区的四面,对称地排列于主花中,起着穿插作用。再向外为外区,多装饰上由卷草纹或鸟兽纹以及几何纹组成的带状图案。最后的外缘区,有全素的,有作简单联弧纹的,也有加饰绳纹、锯齿纹花边的。内外区之间多加饰上铭文带。其分成五个区域,布局严谨端正,但机械呆板少变化,给人以千篇一律的感觉。规矩镜在东汉前期还在流行,但发生了一定变化。这时期的铜镜多在内区主花位置铸造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所谓四神,有的还在纽座边加上十二生肖铭文,或 左龙右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顺阴阳 的字句,所以也称规矩四神镜。 TLV 实系古代六博的棋局,山东费县曾出土石六博盘,长沙马王堆三号墓曾出土全套博具,其棋局上均有TLV纹。规矩镜在汉镜的发展中,是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也是汉镜中最为优秀的一种。 指东汉中期至末期。这时期镜面微凸,便于照出面形的全形,符合科学原理。镜钮变得更厚大结实。与第一时期相反,连弧形多在内区。
这时期铜镜布局也更为活泼,区域划分简单,通常带有 长宜高官 或 长宜子孙 、 位至三公 等吉祥语作为铭文。这一时期还创造了浮雕式作法,纹饰较高,主要的有双夔纹镜、蝙蝠纹镜、画像镜、方铭镜(神兽镜)等。
双夔纹镜打破了当时流行的以纽座为中心的内向或外向的放射式手法,而运用了对称的格式,取得了别开生面的效果;蝙蝠纹镜实际上是柿蒂纹的变形和扩张,纹样抽象化,形式美观;画像镜是以浅浮雕形式表现人物、鸟兽、花草,和当时画像石、画像砖的作风趋于一致,此类镜大多出土于浙江绍兴,几乎占90%;方铭镜也称神兽镜,指在铜镜的四周有一圈突起的半圆和方块,多表现神仙禽兽的题材。浙江绍兴是东汉后期最重要的铜镜制造中心,该地铸造的重列神兽镜和画像镜标志着铜镜纹饰的新发展。后者与前者的不同之处除神兽形象外,还有歌舞、车马、历史人物及传说故事等浮雕图象。
汉代后期的神兽镜还出现一种新的图案排列形式,即作一方向的阶梯形排列,类似木雕的散点透视,称为阶段式镜,流行于建安时期(公元196- 220年),又称建安式。

汉唐铜镜在形制和纹饰上的不同特点

汉镜:
第一阶段,武帝前后,新的镜类开始流行,其特征有五点:1。以四乳钉为基点组织主题纹饰的四分法布局方式,将镜背均匀分成四区,其间布置主题纹;2。突出主纹,地纹逐渐消失;3。主纹素朴,图案简单;4。铭文逐渐成为镜纹的组成部分。
第二阶段,西汉晚期,特别是王莽时,铜镜又有新变化。1。铜镜纹饰题材有新突破,形象各异的禽鸟、瑞兽成为铜镜的主题纹饰。2。四神动物、禽鸟的造形更为形象化,使人一扫饕餮、蟠螭图案狰狞恐怖的感觉,出现动物和禽兽,而且图案精巧,生动活泼,有强烈的现实感。3。铭文种类繁多,内容丰富,铭文以“尚方”铭最多。
第三阶段,东汉中期以后,是中国铜镜的重要发展时期,其特点是:1。铜镜题材广泛,纹饰复杂,这时神仙思想题材中大量吸收流传的西王母和东王公的内容,在反映神仙世界的图案中,同时涌现出反映现实生活的画面,如栩栩如生的骏马、翩翩起舞的神人和各种姿态的侍者等。2。浮雕式技法的产生和“轴对称”的纹饰布局。
从西汉到东汉中期,如草叶纹镜,规矩纹镜等,都是以单线勾勒轮廓为主要手法,即有学者称之为“线条式”的作法。东汉中期后,神兽镜、画像镜、龙虎镜等采用了浮雕式手法,主题纹隆起突出,高低起伏,形象生动,使纹饰的视觉效果由线条式的平面变化为半立体状,开创了后代铜镜及浮雕的制作手法。
唐代铜镜:
唐代铜镜的形式,冲破了几千年来传统的圆形模式,出现了菱花形、葵花形及有柄形等新的镜式,镜钮虽多以圆形为主,但亦有兽形钮、龟形钮、花形钮等。纹饰的布局也不再限制与内外两区,出现了跨区、整体 浮雕等多种方法,铸造技法上出现了镀金、贴银、金银平脱、螺钿和宝石镶嵌等特种新工艺。唐代铜镜按装饰花纹可分11种之多。早期(隋至唐宗初)主要有瑞兽葡萄镜、瑞兽镜、四神十二生肖镜;中期(高宗武后至德宗),主要有花鸟镜、鸾鸟镜、瑞花镜、人物镜、盘龙镜;晚期(德宗至晚唐),主要有八卦镜、万字镜等。唐镜的纹饰布局主要有五种:即对称式,散点式、单独式、旋转式和满花式等。

我国汉代时期的铜镜在造型上有哪些特点

汉镜的造型仍主要为圆形,与楚镜的主要区别有:镜体逐渐变得厚重;改卷边为平边;改川字纽为半球型纽,纽座在纽区的比重加大;东汉后镜面微凸,使照人全面。

汉代铜镜的镜体有怎样的纹饰特点

汉代铜镜的镜体多为圆形,大圆钮,圆形或方形钮座,宽边缘,主题纹饰多呈半浮雕式,题材多种多样。南方纹饰以神兽镜、画像镜、瑞兽镜为主;北方主要以柿蒂连弧纹、方格规矩纹、盘龙纹、夔凤纹、兽首纹为主。

东汉铜镜有什么特点

东汉时期,铜镜工艺表现出一种不断革新和提高的势头。受当时画像石、砖的影响,装饰图案上的人物和动物已普遍流行。在技法上,多采用减地平即和高浮雕来表现物像,其效果依稀剪影一般。神兽纹和画像纹的出现,更届前所未有。这些画像不事细节与修饰,以粗线条和大轮廓以及高度的形体夸张,表现出古拙奔放的艺术风格。这时铜镜铭文的演变规律,接近书写文字,字体多为小篆间杂汉隶。
东汉时期,铜镜的圆钮变得又大又高,十分突出。另外,还有一些特例:星云纹镜的镜钮,均为博山形钮。四川出土的草叶纹镜上常铸一种伏螭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