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操完 成统一 史影响

赤壁之战不仅阻碍了曹操完成统一,更加产生了消极的历史影响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7-01 05:10:08 浏览8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作为三国时期“三大战”中最为著名的一场,赤壁之战被后世所广泛熟知。每当提起三国的历史,可能很少有人不知道这场战役的。

赤壁之战

尤其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不惜笔墨的刻画,使得这场“惊天地和泣鬼神”的鏖战,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经典故事。

虽然说,后世对于赤壁之战的主要作用没有异议,认为这场战役不仅结束了曹操势力一家独大的局面,初步确立了三国鼎立的政治军事格局。而且,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发生在长江流域的大规模水战,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不断演变和进化,政治和军事的影响力已经不再局限于黄河流域,已经开始向南大幅度扩展。

不过,对于赤壁之战的各种讨论,甚至是争论,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比如,关于赤壁之战的背景、规模、指挥、地点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争议之处。

接下来,抱着交流和学习的态度,文史不假为您努力还原真实的赤壁之战。

一、战争的背景随着曹操的逐步崛起,他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获得了名义上的正统地位;他在军事上不断扩张,尤其是在官渡之战彻底击败了袁绍的势力,之后还平定了北方的少数民族乌桓。

曹操剧照

基本上,曹操已经成为当时最大的一股势力,除西北的马腾尚未平定外,他已经完成了对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统一。

随着战乱的逐渐结束,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口规模迅速恢复,为曹操继续向南扩张,完成国家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8年,也就是建安十三年,曹操亲率大军南下,目标直指荆州的刘表。结果,曹操大军还没拉开阵势开打,刘表就病逝了,荆州由其幼子刘琮执掌。

刘琮自然不是曹操的敌手,很快就开城投降,将富庶的战略要地荆州拱手相让。于是,本以为会是一场持续胶着的荆州战役,就因为荆州军的痛快投降而落下了帷幕。

面对这次战争目的的轻易实现,曹操一时陷入了两难的境地。眼前是已经退守夏口的刘备残余,这股势力必须予以剿灭;后面还有江东的孙权,自己暂时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与其开战。

据《三国志·贾诩传》记载:

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而追。

这个“追”字用得特别准确,因为曹操在夺取荆州后,下一个目标仅仅是为了剿灭刘备的残余力量。此时,他并没有一举消灭江东孙权的计划,如果没有孙权与刘备的结盟,起码曹操在短期内不会攻击江东。

所以,赤壁之战的爆发,对于参战各方而言,都是一次偶然性事件,绝非是蓄谋已久的一场大型战争。

二、战争的规模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是这样讲述的,曹操占据荆州之后,所俘的原荆州水军和陆军,联同自己原先所带的兵马,号称有八十多万之众。

关于这个数字,罗贯中太过于夸张,艺术加工的痕迹太重,没有多少人会真正相信。那么,赤壁之战的规模和人数究竟是多大?

据《三国志·周瑜传》记载:

彼所率之众,不过十五六万。

曹操在基本平定中国北方后,他所有的兵力应该大致在二十万人左右。南征荆州时,曹操必须在后方留出足够的兵力,以防备西北的马腾、北方的乌桓残余以及朝中的不稳定因素。

同时,还要考虑当时粮草、军需等后勤的补给和运输能力。一句话,曹操至多能带领出征荆州的军队,绝不会超出十万人。

因为刘琮率领荆州兵投降,所以曹操基本是在兵不血刃的情况下获取了荆州,顺带俘获了大量的荆州兵马。据《三国志·周瑜传》记载:

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得其水军,步军十万。

文史不假个人认为,结合当时刘表在生前的基本实力和史料记载来判断,曹操在占领荆州以后,一共所统辖的兵力应该增加到了二十万左右。

占据荆州后,曹操很快进行了兵力的重新部署。他命徐晃亲率三万人马驻扎在樊城,因为此地新得不久,没有任何的民意基础,安排能够独当一面的徐晃留守是绝对有必要的;他命曹仁亲率三万人马镇守江陵,作为南郡的治所所在地,江陵南连长沙等郡,西与刘璋的地盘相临,战略位置十分突出,派曹仁坐镇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样算下来,能够继续随曹操东征抵达赤壁的兵马,最多也就十四五万而已。而且,其中的多数都是荆州降兵,因为曹操安排留守自己后方的兵马,断不会是刚刚投降的降兵。忒危险!

说完曹操一方的参战人数,再来分析一下孙权和刘备这边的兵马。据《资治通鉴》记载:

备乃乘单舸往见瑜问曰,今拒曹公,战卒有几?瑜答曰:三万。

另据《三国志·吴主传》记载:

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余人,与备俱进,大破曹军。

结合这两段史料的记载,大致可以推断出,江东孙权的参战兵力应该在三万人左右。而刘备方面,根据《三国志·蜀书》的记载:

曹亲率精骑五千,日行三百里追赶,先主不足万人,退走夏口。

刘备剧照

也就是说,刘备的残部只有不足一万人,加上之前刘琦的一万人马,夏口的驻军不会超过两万人。加上孙权方面的三万人,孙刘联盟合计五万人上下,即便稍有误差,也不会太大。

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五万的军力,对抗曹操的十五万人马, 虽然没有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演义》中那么夸张,可也绝对算得上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例。

三、战争的指挥作为刘备和诸葛亮的铁杆粉丝,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太过于“崇刘抑曹”。就说赤壁之战中,罗贯中刻画下的诸葛亮显得非常忙活,又是说服孙权,又是鼓励周瑜,又是舌战群儒,又是草船借箭,甚至还要借东风……。总之一句话,诸葛亮是赤壁之战的首功之臣。

事实上,这是大错特错的。因为!诸葛亮压根就没有参加过赤壁大战。那些个舌战群儒、激将孙权,草船借箭等事迹,完全都是罗贯中编纂的。

三国演义剧照

当然,诸葛亮也不是说一丁点儿事情都没干,最先进行孙刘联盟的构想就是由诸葛亮提出的,而且他还进行了前期的接洽工作。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先主至於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於孙将军,遂允之。

只是,随着孙刘联盟的形成,诸葛亮就被刘备安排了其他的任务,到后方去搞基建和粮草等后勤工作去了。

据《后汉书·孝献帝纪》记载:

曹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

另据《三国志·吴书》记载:

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

可见,赤壁之战的前线指挥官并不是诸葛亮,也不是刘备或者孙权。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先主至於夏口,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

于是,赤壁之战的前线总指挥,只能是江东的大将周瑜。诸葛亮虽然也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更多只停留在外交领域而已。

四、战争的地点关于赤壁之战的准确发生地点,后世历来都说法不一,颇具争议。其中,最著名的地点恐怕要数黄冈了,因为大文豪苏轼在谪居黄州时,曾经著过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

不过,大文豪应该是寄情错误了。因为此地与《三国志》的记载,存在明显的位置差异,而且相去甚远,赤壁之战绝无可能在此发生。

赤壁之战示意图

现在的史学界,已经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当年赤壁之战的发生地应该在蒲圻一带。蒲圻位于湖北省的东南部,东连咸宁,南至崇阳,西邻湖南,北抵嘉鱼。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蒲圻一带就陆续出土了大量的东汉文物,甚至还包括土层中的沉船遗址,以及由诸葛亮发明设计的铜弩机等文物。以上这些,都为赤壁之战在此发生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

1998年,国家正式将蒲圻市改名为赤壁市,算是为这一历史争论做出了盖棺定论。

五、战争的过程曹操接受刘琮的投降后,刘备早已率部逃窜。因担心刘备率残部退守到江陵,那里城池坚固,而且粮草辎重甚丰。所以,曹操亲率少量精兵开始一路追杀刘备败军。

曹操的追击,虽然避免了刘备占据江陵。但是,由于大部队没有及时跟上,自己只率领少量精兵追赶,而且还都不习水战,因而被刘备军小胜一场,在江上烧毁了部分战船。

刘备成功逃到了长江南岸,于夏口处和刘琦合兵一处;曹操追至长江北岸,开始在此休整备战。这样,双方形成了暂时的相持局面。

在此期间,刘备安排诸葛亮出使江东,说服孙权积极参战,促成了孙、刘两家联盟的形成。

孙权剧照

孙权留守在柴桑,派遣周瑜、程普领兵三万,抵达长江的南岸,与刘备和刘琦所剩的两万人马进行了汇合。孙刘联军总计五万人马,由江东大将周瑜统一进行指挥。

期间,曹操的大部队已经陆续由荆州赶到长江北岸。不过,由于北方士兵水土不服,大范围感染了疾病,减员现象非常严重,而且士气低迷。

利用这个天时地利人和,周瑜充分发挥自己部队擅长水战的优势,率领孙刘联军主动出击,烧毁了曹军在江面上的大部分战船。

而曹操已经发现自己士兵减员严重,而且还缺乏士气,本就在犹豫是否继续发起渡江作战,暗自已经做好了暂时后撤的准备。

当孙刘两家的联军发起攻击时,曹操决定暂避锋芒,决心主动后撤。最后时刻,他还亲自下令烧毁了剩余的战船,以免落入孙权和刘备之手。据《三国志·吴主传》记载:

士卒饥疫,死者大半,曹公遂烧其余船引退。

另据《三国志·郭嘉传》记载:

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

结合以上多个正史的记录,文史不假个人大致分析了整个赤壁之战的全过程。不可否认,赤壁之战的确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但是,曹操的伤亡和损失,远没有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么惨重。

六、战争的影响在赤壁之战前,东汉的割据势力已经所剩不多,在曹操的强势出击下,许多割据势力已经被逐一消灭。

但经过赤壁一役,曹操的统一进程遭到了重大挫折,给孙权和刘备赢得了喘息的机会,也为最后三国格局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个人认为,赤壁之战虽是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但是,在推动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这场战役不仅没有起到任何正面的作用,反而极大地延缓了国家完成大一统的趋势,更为日后的长期大分裂,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昙花一现的西晋

最致命的一点,三国期间内耗不断,相互都拼尽了全力,以至于完成统一的西晋朝根本就无力阻挡北方胡人的攻势,造成了中国的长期南北分裂。

原创不易,欢迎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