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兵马俑博物馆馆长

兵马俑博物馆馆长(兵马俑的主人根本不是秦始皇吗)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1-11 20:38:50 浏览6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兵马俑的主人根本不是秦始皇吗

四十多年来,官方一直认为此兵马俑的主人为秦始皇,故称之为“秦始皇兵马俑”。然而事有许多专家提出许多质疑,其中最知名的是江苏的陈景元。

质疑一:为何泥俑的头上都没有佩戴着专用的头盔,却留着令人不解的“歪髻”?

兵马俑一向被视为秦始皇的士兵,但与一般战场上的士兵不同,他们不仅没有戴头盔,而且梳着奇怪的“歪髻、偏髻”,发髻歪在一旁。兵马俑的艺术是以写实为主的,因此这种偏右的“歪髻”在当时应有一定的生活基础。要将自己头发精心盘出各种花式的发髻,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军营里的士兵不可能如此妆扮自己。

质疑二:为什么泥俑会穿着彩色的衣服,而没有秦王崇尚的黑色呢?

为何会出现彩色衣服?秦始皇“尚黑”,但一号坑出土的1087件俑的上衣中,红色衣88件,紫色衣52件,绿色衣118件,天蓝色衣16件,白色衣2件。三号坑里秦俑的颜色更丰富,共有朱红、玫瑰红、粉红等13种。这与秦始皇“尚黑”的记载显然是不符的。史书记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依据五德生克之说,认为周朝为“火德”,就将“水德”定为秦国的崇拜对象。五行学说中水相对应的颜色就是黑色。因此,秦始皇把“尚黑”作为一项法令颁布。很难想象,“尚黑”的秦始皇,会允许自己的陪葬军队穿着如此五颜六色的衣服?

质疑三:为什么在陪葬坑中看不见车同轨?

与兵马俑一起出土的,还有不少车辆。这些车辆的形制是不统一的。战国时期,各国车辆的尺寸是不一样的,道路的宽度也不一样,所以秦始皇统一后,在全国实施“车同轨,书同文”的政策。秦始皇对车辆的形制标准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造车必须“舆六尺”。但现在秦俑坑里出土的车辆,车舆的宽度有1米、1.1米、1.2米、1.3米、1.37米等不同尺寸。秦始皇要求全国都要“车同轨”,又怎么会允许自己陪葬品的车轨有宽有窄呢?

质疑四:大多数泥俑为什么体态臃肿、神态萎靡?

有一位考古学家发表的关于这些泥俑面性的研究中,其中具体写出了二十九个泥俑面部形象的分析资料。据资料显示,在这二十九个泥俑中,其中只有三个是年纪较轻者,其他的二十六个人都是年纪较长或是年老的人。这些泥俑所呈现出来的精神,除了很少数的可以算得上是有朝气,蓬勃之外,其余的大部分都是神态萎靡,体态臃肿的。秦王会选择这些人来组建自己的军队吗?

质疑五:兵俑身上的奇异文字,暗示兵马俑属于秦宣太后?

在秦兵马俑考古队撰写的《试掘简报》中,发现秦代桶瓦上刻有一个奇怪的文字,专家们把这个字解释成“脾”字。然而古文字专家认为查对,这应该是两个独体字,读作“ 芈月”。而芈月正是秦始皇的祖母、秦惠文王的王妃——秦宣太后就姓“芈”。因此,陈景元认为,兵马俑的主人并不是秦始皇,极有可能是他的祖母秦宣太后。

质疑六:俑坑中基本是青铜兵器陪葬,而非铁兵器呢?

在俑坑中发现了很多笨重的青铜兵器(数万件,但少有铁兵器),秦始皇这样一位善于征战、统一六国的国君,会放着先进的铁兵器不用而去选择落后、笨重的青铜兵器陪葬吗?这显然有悖于常理。

另外,秦始皇六国统一后,为了巩固王朝,下令收缴天下兵器,铸成十二铜人,立于咸阳。那么在他死后,怎么还可能有这么多青铜兵器存在呢?

秦兵马俑的作者是谁

不知道你是指的是
兵马俑的探秘——作者 袁仲一(曾任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
历史上是李斯依惯例开始主持规划设计营建陵园,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58年之久。。。。。。。。。。。
史记上所记载的也只有李斯,他是左丞相,史上以左为尊,论重要性,秦始皇陵为重,
兵马俑是陪葬品,李斯当丞相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21年分封讨论后,公元前213年焚书坑儒前。
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在位时间。
李斯是此作者的可能性很大。。。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是谁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 吴永琪
西安火车站广场--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高速公路,全程41公里),可乘306路公交车或西安至兵马俑旅游中巴,车票价7元/人。
沿途站点:西安火车站广场→康复路→王家坟→十里铺→石榴园→新疗→西安事变厅→华清池→临潼博物馆→临潼东关→八大奇迹馆→秦陵地宫→秦始皇帝陵→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停车场

名人对兵马俑的赞赏

秦俑学第五届
学术讨论会开幕词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 吴永琪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各位代表:
秦俑学第五届学术讨论会今天在临潼开幕了。
我们老朋友重相会,新朋友初见面,即使是新朋友,有许多也是神交已久的学术界的耆宿或 青年俊彦。大家济济一堂,对秦俑的学术问题进行讨论,必将使秦俑研究更加深入,更上一 层楼。因此,我对来自海内外的各位学者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
本世纪70年代,秦兵马俑破土而出,轰动中外,秦俑的军事内容、艺术成就、科技水平以及 与其相关的陵寝制度等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大家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秦俑博物馆从19 84年以来15年中组织了5次国际、国内的关于秦俑研究的学术讨论会,使秦俑研究一步一步 地深入发展。
今天,我们召开的这次学术讨论会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
它是在秦俑被发现25周年召开的,
它是在秦俑博物馆开馆20周年召开的,
它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召开的,
它是在我们即将告别20世纪,进入21世纪的世纪之交召开的。
因此,这次学术会议更具有总结成果、开拓新路的意义。它将总结20多年来秦俑研究的学术 成就,并在这个基础上开创21世纪秦俑研究的新局面、新课题、新思路与新方法。
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势,所以我们这次学术讨论会还将对秦俑学研究会的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秘书长等作必要的调整,将年轻人补充进去,发挥他们的作用,推动秦俑研究更健康、更卓有成效地深入开展。对20多年来,在秦俑研究中取得了巨大成果、为秦俑研究做出了无私奉献的老专家、学者,我们表示衷心地感谢,同时也期望他们老当益壮,继续作贡献,并祝他们健康长寿。
秦俑是我们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也是一座常青的学术宝山。它既是我们研究祖国传统文化 的宝贵资源,也是当前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对它的深入研究,一定会为 我们建设新时代的新文化提供重要信息。我相信,通过这次学术讨论会,学者们的宏文高论 ,对今后的秦俑研究,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祝大会圆满成功!
祝代表身体健康!

秦兵马俑的发现人是谁

赵康民(1936年—2018年5月16日),中国秦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考古学会理事,中国博物馆学会、中国文物学会会员。最早认定兵马俑是文物并进行修复的人,陕西西安市临潼区博物馆原馆长。2018年5月16日晚21时30分,因病去世,享年82岁。

关于“秦始皇兵马俑发现权”,曾有过纷争。据媒体报道,2003年12月,当年的打井农民之一杨新满曾代表打井农民,联名向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递交“秦兵马俑发现人”的资格认定申请,要求博物馆颁发证书,确认包括他在内的9名农民的“兵马俑发现权”。

杨新满在当年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兵马俑博物馆在介绍兵马俑发现时,只模糊地说,1974年由农民打井时发现。为什么不提我们9个人的名字,这不公平,如果没有我们,能有这个震惊世界的奇迹吗?”

2013年10月26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曾发布《秦陵秦俑考古工作纪实:一号坑的发现、发掘和研究》一文。文中称,“就考古知识而言,一般意义上的科学考古发现,应是指对遗址或遗物的时代、性质以及名称的基本认识。1974年3月,农民打井挖出的兵马俑陶片,严格来说,不能称之为‘发现’,准确地说,是‘偶然挖出’,它只是为考古工作提供了发现的线索。”

打井是多人合作的工程,“偶然挖出”兵马俑应归功于当年的“打井队”集体。真正考古意义上的发现,是临潼县博物馆原馆长赵康民。当年,他知晓情况后首次赶到现场,运用专业知识,识别出了 “秦代武士俑”,并对它的时代、名称有了基本认识,后来,赵康民还将残碎陶片收集起来,进行修复。

扩展资料:

著作:撰写出版专著有《骊山风物趣话》、《骊山胜迹》、《临潼县志·文物志》、《临潼碑石》。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简报40余篇。

作为一名考古学家,赵康民将毕生奉献给了文博事业,秦俑的鉴定、修复只是他众多考古功绩中的一部分。“父亲一生低调。”赵康民的儿子对北京青年报记者说,葬礼办得很简单,没想到他的去世会惊动世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赵康民  

人民网-秦兵马俑考古发现第一人离世引关注 享年82岁

秦始皇陵已被找到,探明是故宫的80倍,为什么专家迟迟不肯开挖

事实上,自秦始皇陵被发现以后,关于挖还是不挖的讨论就一直没用断过。这其中普通大众大多因为没有文物保护的观念,所以他们往往鼓动挖掘秦始皇陵以满足好奇心。另外也不乏一些专业人士有此想法,毕竟秦始皇身上的传奇色彩还是挺吸引人的。

那么秦始皇陵到底能不能挖掘呢?为什么考古学家迟迟不肯开挖呢?我们来看看有关学者专家的意见。

吴永琪是秦兵马俑博物馆的馆长,他认为秦始皇陵不应该挖掘,“我对它的兴趣不大,就想好好保护它,最好不要动它”。在一次学术交流研讨会,日本京都博物馆馆长针对比问题就问吴永琪“为什么中国不开挖秦始皇陵”?吴永琪的回答是:“尊重祖宗是中国人的传统,秦始皇睡得好好的为啥要打扰他?”

事实上,吴永琪去过日本很多次了,但从来都没有机会去参观日本的天皇陵,甚至他连天皇陵到底在哪都不知道。这倒不是吴永琪见识短,而是人家日本的天皇陵压根就不对外开放。反过来再看我们的秦始皇陵,不仅对外开放,而且连登陵的路都修好了。

在吴永琪看来,如果仅仅是为了满足大众的窥探欲和地方的商业利益,那么开挖秦始皇陵就是不应该的。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说,秦始皇陵只有待在地下才是最安全的。因为两千多年前的文物可能一遇上空气,就有一些会马上消失。在文物保护中有一个“最少干预”原则,意思就是能不挖就不能挖。那么什么情况下主动挖掘秦始皇陵才是比较合理的呢?吴永琪给出的答案是:只有一种情况开挖秦始皇陵才是合理的,那就是出于抢救的目的。

对于秦始皇陵该不该挖这一问题,秦兵马俑博物馆的老馆长袁仲一认为,秦始皇陵是一个整体,如果开挖,那么必然就会把它最上面的那一层封土给破坏了。而这层封土和秦始皇陵一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挖掘秦始皇陵就意味着刚开始就破坏了一件文物,这是不应该的。当然也有人提议钻个洞进入,但这种做法压根不符合考古学的规定(岂不是与盗墓贼一样)。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主动挖掘秦始皇陵就是一种破坏。

大家都知道兵马俑的价值,而任职秦兵马俑博物馆馆长多年的袁仲一就曾遇到过游客建议卖几个兵马俑的情况。然而事实上,兵马俑这种顶级文物的价值其实已经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了,它与我们国家的领土一样,代表的是我们的民族自尊。所以笔者对游客的建议表示很无语。

其实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现代勘测技术去探测秦始皇陵的秘密已经不能说是天方夜谭了。在这方面,国外比我们领先一步,所以坊间就有民众建议与国外合作探测秦始皇陵。然而秦始皇陵毕竟代表着我们的主权问题,所以国内的专家还是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探测秦始皇陵。

事实上,在如今有关秦始皇陵的规划方案中,保护秦始皇陵主体部分已经成为专家学者的共识。而我们普通大众也应该逐渐树立科学的文物观,不要再说出“卖几个兵马俑给日本、美国”这类愚蠢的话了。

袁仲一的人物著作

主要编著的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至1984)))(与人合作,担任主编、主笔)、《秦始皇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秦兵马俑坑》、《秦陵铜车马发掘报告》、《秦代陶文》、《秦文字类编》、《秦通假文字集释》等10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主编《秦俑学研究》、《秦文化论丛》两套丛书计10余本。其中《秦代陶文))1989年被评为国家优秀图书一等奖。《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发掘报告》和《秦陵二号铜车马》等书,先后被评为陕西省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多年来,他对秦俑、秦始皇陵、秦代陶文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个人的见解,被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引用。1988年5月,他调任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兼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1998年改任名誉馆长。在考古发掘方面,他坚持现场发掘与保护、研究相结合,并把多媒体现代化技术运用到考古方面,已取得显著成绩。二号坑1999年被评为全国田野考古发掘一等奖,是建国以来被授予的第一个一等奖。在任秦兵马俑博物馆馆长期间,他与馆的其他领导人一起认真抓博物馆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经过几代秦俑人的共同努力,已在一片庄稼地上建成了一座世界著名的大型遗址博物馆,接待国内外观众五千多万人次,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兵马俑的主人到底是谁

在秦兵马俑发掘35周年和秦兵马俑博物馆开馆30周年之际,国内外100余位专家学者10日云集西安,召开秦俑学第七届学术研讨会,对秦俑进行再次审读和研究,并提出一些新的观点。    1   谁是兵马俑的主人    “秦俑坑是谁的陪葬坑?这是秦俑研究首先要搞清楚的一个重大学术问题。”被誉为“秦兵马俑之父”的原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著名考古专家袁仲一告诉记者,有人认为兵马俑坑是宣太后墓的陪葬坑。宣太后葬芷阳 今临潼区韩峪乡 ,墓不在俑坑附近,此说不正确。秦俑考古队于1975年在《第一号兵马俑坑试掘简报》中明确提出:秦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事实证明这一指认是正确的。   兵马俑发掘35年来,俑坑内已出土秦始皇三年、四年、五年、七年吕不韦戈6件,始皇十年寺工戈1件,始皇十五年至十九年寺工铍16件,合计共有带有始皇纪年的铭文23件。另外,还有寺工矛5件、寺工錞10余件,马络头的革带上有朱书“寺工”二字。“寺工”始见于始皇二年,是秦始皇时代主造兵器和车马器的中央官署机构。    2   地下军阵应是哪类军   关于秦俑坑的性质问题,学术界的意见不一,概括起来有:送葬的俑群说;纪念战功的“封”说;三种卫军说 一号坑为守卫宫城的卫士,二号坑为京师屯卫兵,三号坑为郎卫 ;守卫京城的宿卫军说等。   袁仲一研究认为,俑的出现是用来陪葬,不是用来“送葬”。关于纪念军功的“封”说,俑的发现和发展都与从葬制度相关,中国没有用俑作为纪念战功“封”的先例。关于三种卫军说,一、二、三号坑是一组陪葬坑,不应分割为三种不同的卫队;再者,郎卫及守卫宫殿区的卫队应在陵园内 即城内 ,不应在陵园外城的东侧,此说难成定论。秦中央军有三种:一是郎卫,由郎中令统领,担任殿内警卫,出充车骑扈从;二是守卫宫殿门的卫队,由卫尉统领;三是守卫京城的部队,由中尉统领。3个兵马俑坑均位于始皇陵园外城垣的东侧,应是上述三种中央军的第三种,即守卫京城的卫队,名曰宿卫军。    3   秦俑坑何时开始修建   兵马俑坑什么时候开始修建,史料没有明确记载。俑坑内出土的铜兵器铭文中时代最晚者为5件始皇十九年 公元前228年 寺工铍。此距统一全国 公元前221年 后进行大规模地修建陵园的工程仅差七年。由此推测,秦俑坑的修建当是在统一全国后进行的。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死葬于骊山;次年农民大起义,修陵的人员被征调去与农民起义军作战。因此俑坑修建的时间下限应是在公元前209年,俑坑修建大约用十年的时间。    4   谁是秦俑的设计制作者    8000件兵马俑一列列、一行行地排列有序,千人千面,中国人所有的面型在秦俑中都有反映。这精美绝伦的秦俑群雕的设计者和制作者会是谁?在发掘和修复陶俑的过程中发现在陶俑、陶马身上有刻画或戳印的陶工名。现已发现87个不同的人名,这些人有一部分来源于中央官府制陶作坊;另一部分来源于地方民间或市府的制陶作坊。兵马俑的设计者是谁,文献没有记载。古代帝王陵园的规划蓝图是由相邦受王命主持设计的。兵马俑就是在公元前221 前210年修建的。在此期间的丞相有隗状、王绾、冯去疾、李斯等人。这几个人谁是主持设计兵马俑者很难断定,只能笼统地说是右丞相主持设计的。    5   秦军中如何区别地位高低   秦军阵中区别地位高低的标志不是服装的颜色,而是铠甲与冠形制的不同。高级军吏俑身穿彩色鱼鳞甲,头戴鹖冠。中级军吏俑身穿带彩色花边的前胸甲或带彩色的齐边筒子甲,头戴双板长冠。下级军吏俑身穿不带彩色花纹的黑色甲,头戴单板长冠。一般士兵俑身穿黑色甲,但较下级军吏俑铠甲的甲片大、甲札少,头不戴冠。    6   俑坑内为何没有铁兵器   兵马俑坑出土的基本上都是青铜兵器,铁兵器只出土铁矛一件,铁镞两件。有人认为,秦王朝时期精锐的铁兵器已成为秦军的装备。秦俑坑内为什么没有铁兵器?袁仲一说,战国和秦王朝时虽然出现了铁兵器,但大量的考古资料证明秦王朝时军队装备的主要是青铜兵器,而不是铁兵器。因为当时利用炼铁制造钢铁兵器费时费工,不能大规模地制造铁兵器。    7   战马为何不披马甲   兵马俑坑出土战车上的车马及骑兵马身上都不披甲,而在铠甲坑的试掘方内出土了一具马甲,根据其形制判断为车马的马甲,这说明秦代是有马甲的。俑坑战车的车马为什么不披马甲呢?袁仲一说,车马披甲为重装车,用作冲车有较大的威力,但臃肿、笨重,行动不便,所以战国及秦王朝时多用轻车,马不披甲,到汉代伴随战车的没落车马的马甲消失。    8   武士俑为何不戴头盔   兵马俑坑出土的武士俑一律不戴头盔,于是引起人们种种猜测。石铠甲坑出土了大批头盔,说明秦军的装备是有头盔的。但是秦军作战时非常勇猛,常脱去头盔英勇杀敌。不戴头盔是英勇的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