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靖皇帝静冠服

嘉靖皇帝静冠服(帝王 官服 分类)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1-09 10:27:49 浏览10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帝王 官服 分类

5000年的服饰花色繁多,变化万千,数不胜数,应从哪里说起呢?我们就从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成为贯穿数千年来礼仪制度主要成分的帝王官员礼服谈起。
商周时期的礼服,代表当时最高级的服饰式样。衣服有长及足部的长袍,也有分为两截的上衣下裳。衣,一般是窄袖、紧口、领子缘有宽边,以对襟为主,也有偏衽的式样。裳是长齐小腿的裙子。腰间束带。腹前悬挂一块长方形的“黼黻“。当时没有裤子。只在小腿上缠绕裹腿,古人叫作“行滕“,或“邪幅“。脚上穿各种质料制的鞋子。头上戴的,是贵族男子专用的冕、冠、弁等“头衣“。
在寒冷的冬天,人们要加穿各种兽皮制成的皮裘。贵族的礼服大多是狐皮裘袍,特别是白色的狐裘,极为珍贵。贵族们为显示礼仪,就在毛裘外面罩上丝织的锦衣,叫作“裼“。有时在裼衣上还可以再加上一层外衣,叫作正服,这是在重大礼仪中穿的礼服外衣。 西周宗法礼仪制度的形成,不但确定了尊卑上下各个等级的不同服装式样。而且要求随着不同的礼仪换用不同的服饰。
周代的帝王礼服由衮、冕、黻、带、裳、幅、舄、衡等服饰组成。衮,是绘制上或刺绣有各种图案的彩色上衣。冕,是帝王戴的顶上有平版的冠帽。黻,又叫蔽膝,是腹前悬挂的长方形织物。带,指用皮革制作或丝线编织的腰带。裳,是下身穿的长裙。幅,又叫邪幅是缠在腿上的布带。舄,是金线和红线编织的厚底鞋。衡,是用来固定冠冕的头饰。
帝王礼服的装饰品和专用花纹,大概也是从周代开始有了具体规定。帝王的服装花纹共分成12种。如有龙纹、山纹、华虫纹、宗彝纹、藻纹、火纹、粉米纹、黼纹、黻纹。这些花纹,只有在天子的服装上才会全部出现。诸候们只能使用龙以下的纹样,士用藻纹与火纹。大夫的服装上可加上粉米纹。
经过动荡不安的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废除了原有的六种冕服,仅留下一种黑色的玄冕供祭祀时使用。因为秦人根据五行学说认定自己符合水德,水与黑色配合,所以秦代尚黑,从帝王到平民都穿用黑色服装。秦始皇对旧礼制进行了彻底破坏,使得到了汉代初年仍没有统一的礼服、制服。
西汉的官服,只不过是一种长袍而已。而且是一年到头都穿黑色的袍服。官服相同,只能靠冠帽来区分官职的不同和高下。不同的官员佩带的冠不同。加上自周代开始,官员们就要佩带绶带。这种官绶制度在汉代被严格执行着。
魏晋南北朝时期,帝王百官的礼服官服基本上沿袭汉代的式样,直至隋唐时期才有了一个重大改变。隋唐的帝王官员礼服制度也是十分完备的,形成了个等级森严的等级制度。 隋开皇年间改革了北周的冕服形式后将它定型,唐代则因循了隋代的定制。唐武德四年,颁布衣服诏,规定了皇帝的服装共12种,其中冕服依照周制定为6种。群臣的礼服有10种。大臣们穿礼服时,除冕以外,还使用其它4种冠服。这些冕服只在盛大的典礼中穿。在其它的日子里,皇帝百官都另外穿统一规定的朝服、公服及常服。朝服,是朝见时穿的服装,只限七品以上的官员穿用。公服又叫省服,它与朝服基本相同,但更为简便一些。常服以襕衫为主,是一种圆领窄袖,左右开衩的长袍。
在隋代末年,隋炀帝下令用颜色来区分官员和平民的衣着,限定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穿紫袍,六品以下的官员分别用红、绿两色,小吏们用青色,平民用白色,屠夫商人只许穿黑色衣服,士兵穿黄袍。
宋朝统一全国后,在宋太祖建隆二年,颁布了新的服饰制度。宋代的官服仍分为祭服、朝服和常服三种。祭服维持唐代的式样,但各种的等级略有降低。宋初,朝服的式样仍与唐代朝服相同,仅将进贤冠的梁数做了改变,由二梁开始,直至五梁。到元丰二年,宋神宗废除了隋唐以来依照官员品级确定冠绶的规定改由官员职位决定服饰,共分为七等冠绶。 从宋代开始,官员穿朝服,必定在脖子上套一个上圆下方的饰物,叫作方心圆领。宋代的常服继承了唐代的衣式,并和唐代一样,常服靠颜色来区别品级。 宋代官服中变化最大的是头的幞头。唐代的软幞头在宋代变成了硬胎硬脚的一种帽子,有了固定的形状。胎架用铁丝和竹篾制成,外面罩漆纱。官员最常戴的是直脚幞头,脑后有两根直尺一样的脚,水平伸出。开始较短,后来越伸越长,甚至有一丈长。至于低级吏员和皂隶,服装较为简单,衣裾较短,衣袖较窄,戴的多是脚向上弯起的交脚幞头。
辽国在北方与北宋并峙,所以辽国的官员服制就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辽代官员分南北两班,太后和北班契丹大臣们穿用契丹本族的服饰,而国王和南班汉族大臣们使用汉服,就是沿循唐代官服制度的后晋服式。它由圆领长袍、玉带和裤、靴所组成。
继辽国之后在北方兴起的金国,自天眷三年正式宣布冠服制度。这种制度较多吸收了唐宋时代汉族帝王官员服饰的特点,只是比较简单一些。皇帝的祭祀礼服采用通天冠、绛纱袍;朝服是淡黄袍,腰束乌犀带。官员们的朝服为红色大袖罗衣、红罗裙、戴进贤冠;公服采用襕衫。
蒙古族入主中原后,建立了元朝。在元代中叶,元仁宗在保持蒙古人固有衣冠的基础上,下令中书省规定服色等级,严格了衣冠服饰制度。在唐宋官服式样的基础上确定了和它们大致相似的冕服、朝服、公服。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后,帝王官员的服饰制度达到了最完备、最繁缛的地步。帝王服装上增加了团龙纹,这是明代才开始形成的礼仪制度。龙纹成了帝王的专用徽记。这种绣龙的帝王常服,是明代皇帝最常穿的服装,是明太祖在洪武三年正式制定的。除了织有金盘龙纹的圆领窄袖黄袍外,还有折角向上巾,玉带和皮靴几种成分。明世宗嘉靖七年,曾经规定了一种皇帝的新常服,叫燕弁服,由乌纱弁帽、玄色袍、玉带和白袜黑履组成。明代给每级官员都设计了一种动物图案作标志,把它绣在两块正方形的绵缎上,官员常服的前胸后背各缀一块,这种就是补子,这种官服就叫补服。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法令规定:文武百官的朝服都沿袭唐宋朝服的式样,外穿红罗上衣、下裳和蔽膝,内穿白纱单衣,足登白袜黑履,腰束革带和佩绶,头戴有梁冠。官员的等级通过冠的梁数和绶带的不同纹饰表示。明代官员们在重大朝会的场合要穿公服。公服由展脚硬幞头和盘领宽袖长袍组成。袍服的颜色根据官品而定。
由东北关外的女真民族建立的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专制王朝。清朝的官服突出了满族的民族特色,彻底改变了延续几千年的汉族官服面貌。这些服式的满族特色突出表现在冠帽、马蹄袖、袍褂和长裤上。
清代官员的礼帽十分特殊,就是人们很熟悉的拖着羽毛长翎的圆顶大帽。它分为两种:一种是从8月戴到来年2月,叫暖帽,另一种在3月至8月戴 ,叫作凉帽。暖帽为圆形,中间圆顶,周边有一道宽折檐,用黑色的呢料、绒布或绸缎制成。帽檐是貂皮、海龙皮、狐皮等名贵皮料做成。帽子顶上缀有红色的帽纬,中央装着顶珠。顶珠用宝石、珊瑚、金、银等制作,是区分官品高下的重要标志。凉帽是一个圆锥体的笠帽,用玉草或藤丝、竹丝编成。外面罩上罗纱,缀有红色帽帏,加有顶珠。皇帝的帽子最为华贵,有3层帽顶,上面嵌有金龙。冠顶用金丝嵌制,上镶4条金龙,每条龙都口衔宝珠,冠顶中央嵌1颗大珍珠,周围也嵌有珍珠宝石。 马蹄袖,本名“箭袖“,是武士射箭时挡在手部的防护衣物。外形酷似一只马蹄。它装在清人常穿的开衩箭衣袖口上,平时可以翻起,行礼时放下来盖住手。它是清人特别看重的满族民族服饰。
满族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它与汉族袍服明显不同,上身紧窄贴身,袖子较细瘦,下身的前后左右开衩,这也是有等级限制的。皇室袍子开四衩,官员百姓的袍褂只许在前后开两衩。袍子均为圆领,右衽。皇帝的礼服袍子用明黄色,绣有龙纹。官员和命妇们穿绣有蟒纹的袍子。
在袍服外面加穿外褂,是满族服装的一大特征。外褂比袍子短,一般是对襟、圆领、袖子较宽松,袖口平齐。马褂是一种非常短小的外褂,长不及腰,袖子不过肘部。对襟马褂也经常被当作宫中礼服穿用。黄色的马褂最为尊贵。与马褂相近的还有马甲,这也是由骑射生活决定的衣服式样。马甲没有袖子,主要贴穿,用以保暖,后来逐渐成了外衣。

历史上最厉害的克妻皇帝,你可能万万想不到他是谁

史上最克夫的女人夏姬,号称“谁娶谁死”。今天,洪都烟客来讲一下史上最克妻的男人——明朝的嘉靖皇帝。毕竟夏姬只是“克”死了八任老公,而朱厚熜同志可是“克”死了连妻带妾共51个老婆。可以这么说,谁做他的妃子,谁倒了八辈子的霉。

嘉靖元年(1522年),刚刚登基的嘉靖皇帝,迎娶了他的第一位皇后陈氏。一开始,夫妻二人很是举案齐眉了一段时间,嘉靖的“克妻本领”也没机会暴露。不过,总有露馅的时候。有一次,嘉靖与陈皇后坐在一起的时候,妃嫔上来奉茶,嘉靖一个没忍住,多看了小老婆的嫩手两眼。正在孕期的陈皇后不干了:公然勾搭小三!一个茶杯就摔出去了。嘉靖此时充分发挥了一个“渣男”的潜质,没怂,还怒了(也有说是直接踹了皇后一脚)。怀孕时候的女人最不禁吓,陈皇后因惊悸而血崩致死。结果嘉靖还要求葬礼一切从简,连谥号都是大臣几次上书才给定的。

好吧,原配皇后就这么死了。不过不要紧,小老婆多,再立一个就好了。于是三个半月后,张顺妃成为了皇后。鉴于前任皇后“血的教训”,这位皇后很是小心翼翼,力求不触怒嘉靖。但是,嘉靖十三年正月初六,张皇后还是没有逃脱被废弃的命运。至于为什么被废,正史上也没有记载,有说是因为张皇后为与嘉靖关系不好的太后张氏(明孝宗的皇后,不是嘉靖亲妈)的弟弟求情,惹怒了嘉靖,被剥去皇后冠服,鞭责数十,幽居冷宫。两年后,张皇后就抑郁而死。

张皇后被废没几天,德妃方氏就登上了皇后的宝座。这位皇后可能是嘉靖的真爱——依明祖制,立皇后时谒内庙即可。但是嘉靖不顾群臣参奏,硬是带着皇后把太庙和世庙也一起参拜了,还下令百官命妇进宫朝见。仪式盛大隆重,是前面两任皇后根本不能比的。方皇后也没辜负嘉靖的一片深情。嘉靖二十一年,宫女们发动壬寅宫变的时候,就是方皇后及时赶来救下了差点被勒死的嘉靖,迅速处置了王宁嫔及杨金英等一干“涉案人员”——其中包括嘉靖的心头好曹端妃,凌迟处死。

这可让嘉靖记恨上了:好啊,趁着我被勒的不能说话就把我的白月光处死了。因此在嘉靖二十六年十一月,宫中失火,方皇后被困的时候,嘉靖再一次“不说话”,拒绝去救曾经的真爱方皇后,导致方皇后惨死火海(也有人说这把火就是嘉靖放的)。

可能有人要说了,也许是“皇后”之位和嘉靖的“克妻”磁场格外“合拍”呢?不,这个想法太天真了。

先不说谋划宫变被处死的王宁嫔、无辜受牵连枉死还没谥号的曹端妃。嘉靖四十五年,皇宫再次大火,宫婢杨氏为护主在火灾中遇难,死后被追封为荣妃;文氏自嘉靖元年入宫,无子无宠,后宫透明人一样,也被嘉靖一言不合罚去了冷宫,忧郁而死;生下太子的康妃,生前不得宠,死后嘉靖竟然还以“应避至尊,不宜重服”为由,不让太子服丧,追封更是没有。

能被史书记载一笔生平的,只是宫中高位嫔妃,而更多的低阶妃子,草草死去也无人在意。都说“伴君如伴虎”,可一般的皇帝也不会把如花似玉的大小老婆当“阶级敌人”一般冷酷对待,只能说,嘉靖是个奇葩。在位四十五年,76个老婆就死了51个。这还是有名分的,无名无分被一夜临幸后就丢在一边,拉去奴役甚至炼丹的,数不胜数。

在封建皇权下,女人毫无地位可言。即使明知一入嘉靖后宫就是龙潭虎穴,也仍有大把家族愿意将女儿献入宫中,只为求那一丝缥缈的“青云之机”,不得不说,这是封建女性的一种悲哀。

嘉靖时期极受明世宗宠信的江西道士是谁

嘉靖时期极受明世宗宠信的江西道士是邵元节,邵元节 (1459—1539)龙虎山上清宫达观院正一道士。字仲康,号雪崖,贵溪人(或谓安仁人)。

幼年时就父母双亡,遂于龙虎山上清宫达观院出家为道士,师事范文泰得《龙图规范》之秘。后又师事李伯芳,黄太初,尽得其术。嘉靖三年(1524)征入京,以“立教主静”之说得世宗嘉纳,嘉靖四年(1525)令拜雨雪,有验。

嘉靖五年(1526)命为致一真人,统辖京师朝天、显灵、灵济三宫,总领道教,赐给紫衣玉带及金、玉、银、象牙印章各一枚。从此,长居京师,经常奉诏祷祈雨雪,累获加封受赏。嘉靖九年(1530)班二品,赠其父太常丞,母安人。

十一年(1532)敕建真人府于城西,每年给禄米百石,拨校尉四十人供洒扫,赐庄田三十顷,蠲免其租。以孙邵启南为太常丞,曾孙邵时雍为太常博士。邵元节奏乞将永恩寺等入宫,改为道宫。准其奏,翻新后,赐额曰元福宫。又遣中使于江西贵溪建道院,赐名仙源宫。

嘉靖十三年(1534)邵元节从龙虎山还朝,船行至潞河,命中宫迎入,赐新蟒服及“阐教护国”玉印。嘉靖十五年(1536),加号为“靖微妙济守静修真凝元衍范志默秉诚致一真人”,赐玉带冠服,又以其祷祀皇太子生有功。

拜为礼部尚书,赐一品文官服,其孙启南官至太常少卿,徒陈善道亦封清微阐教崇真卫道高士。嘉靖十八年(1539)邵元节病逝,敕授大宗伯,谥“文康荣靖”。著有《太和文集》,已佚。其弟子有陈善道,掌道录司事,徒孙彭云翼为右至灵。史称“元节无他方求,祗因帝好斋醮而元节勤事不懈,遂眷顾不衰。”

扩展资料

嘉靖帝崇道,那些想有一番作为的正直官员逐渐都遭到排斥,而以歪门邪道讨好皇帝的人,一个个都飞黄腾达,窃据了朝廷的要职。特别是那些装神弄鬼的道士,成了天子的贵客,朝廷的要员,势压满朝文武。其中最受嘉靖皇帝宠信的道士有两个,一个叫邵元节,另一个叫陶仲文。

邵元节先被皇帝召人北京,封为真人,总领道教,赐给他金、玉、银、象牙印各一方,还在城西专门给他造了一座真人府。他上朝时穿着道袍,站在二品官的行列里。后来嘉靖皇帝说他祈祷有功,赐他蟒衣玉带,加封他为礼部尚书。

邵元节的父、母、孙、曾孙都受到封赐,朝廷每年给他俸禄百石,派40名校尉供他驱使,赐庄田30顷,免除租赋。邵元节死后,追赠少师(“三孤”之一,一种荣誉很高的加衔),用伯爵之礼下葬,可以说倍极哀荣了。

有一次,嘉靖皇帝硬说宫中闹鬼,不安静,命邵“真人”仗剑作法,可怎么也治不了鬼。邵元节怕皇帝怪罪,就对嘉靖说:“臣有个道友名叫陶仲文,他仙术很高,召请他来捉妖,一定能降服。”嘉靖立刻颁旨,召陶仲文人宫。

陶仲文在宫中披发仗剑,装模作样地画符捉鬼,折腾了好大一阵子,最后谎称妖已被降服了。鬼迷心窍的嘉靖皇帝,竟然信以为真。恰好这时皇太子出水痘,他又命陶仲文求神保佑。陶仲文就又把画符的把戏耍弄了一番。

奏巧太子的病情好转了,于是嘉靖帝就认为陶仲文的仙术非常灵验,对他大加封赏,任命他做礼部尚书,加少保衔,后来又接连加了少师,少傅衔,给一品官的俸禄待遇。少师、少傅、少保合称“三孤”,是荣誉很高的官衔。

在明朝280年的历史中,同时领有三孤之位的,只有陶仲文一人,就是在其它朝代,也很少有大臣享受到这种殊荣。可见嘉靖帝对陶仲文宠信到了什么程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邵元节

关于清朝的官服与等级问题

自己看吧
清代宫廷服饰 《爱新觉罗宗谱》研究 http://post.baidu.com/f?kz=100311767

嘉靖帝为何总说自己的四季常服不过八件,他是真的节俭吗

不。嘉靖帝是在向大臣们说明自己花费的不多,国库空虚不是他的责任。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嘉靖帝的常服不到八件,关于他说的这句话则是来自电视剧《大明皇朝1566》中,嘉靖帝用自己常服的数量少推卸责任。当时官员腐败,国库又空虚,而且还查到江南官员沈一石贪污上千万两,朝廷震动。嘉靖帝借这件事,更有理由说国家财务紧张都是因为贪官,和皇帝自己没关系。

那么历史上的嘉靖帝真的节俭到四季常服不过八件吗?史料并没有记载嘉靖帝常服不过八件,而且也没有记载嘉靖帝有多么节俭。嘉靖帝继位早期是非常开明的,勤于朝政,推行改革,惩治贪官。前二十年的政绩很高,社会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百姓生活安乐。从继位的中期开始,嘉靖帝沉迷道教,迷信方士,大肆建设道观。方士们看嘉靖帝非常热衷丹药,想要长生不老的心理,故意欺诈嘉靖帝,从中谋取利益。

嘉靖帝因为迷信方士、沉迷道教,不全身心关注于朝政,导致政务上出现了问题。很重视把握权力,对文官集团的控制加强。在选人、用人方面,也出现了错误。任用了奸臣严崇,导致大批忠臣、功臣被杀害和罢黜。朝堂因此一片混乱,大臣人人自危。

总的来说,嘉靖帝作为一个国家的皇帝,不可能仅有常服八件。而且历史上的嘉靖帝也没有致力于节俭。反而是记载了他大兴土木,建造道观,造成了许多的浪费。关于嘉靖帝节俭的说法很有可能是电视剧中虚构的。嘉靖帝在历史上评价很高,除了中期用人出现了偏差,导致朝堂一系列的动荡外,早期和晚期的嘉靖帝政绩都是可圈可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