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庆皇帝御笔之宝玺印

嘉庆皇帝御笔之宝玺印(在恭王府的天下第一福有什么讲究)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1-07 23:42:05 浏览30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在恭王府的天下第一福有什么讲究

这个“福”字这福御宝有意无意间,创造了许多空前的纪录,细品之下,真有佳作天成的味道。
  首先,这个将人们期待的五福临门的美好心愿溶为一体了。康熙皇亲笔所书的这个『福』字刚劲有力,颇具气势。
  右上角的笔画像个『多』字,下边为『田』,“田”部尚未封口,因此是鸿福无边、无边之福。
  而左偏旁极似『子』和『才』字。
  右偏旁像个『寿』字,此『寿』字采用了王羲之兰亭序中“寿”字的写法,也是现存历代墨宝中惟一的将“福”“寿”写在同一个字里的福字。
  整个『福』字又可分解为“多田、多子、多才、多寿、多福”,巧妙的构成了福字的含义,极富艺术性,且意味深长。更为珍贵的是福字的上方,加有康熙的玉玺以镇福,御“福”加玺后,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得以传世的惟一一枚不可倒挂的“福”字。其次,此“福”的书写不同于民间常用的饱满方正,其字形窄而狭长,为瘦,音谐“寿”,民间称之“长瘦福”,即长寿之福。
  孝庄太后自得到了这“福”字,百病全消。为了永久保存这福世上独一无二的“福”字,孝庄亲命将其刻为石碑,成为皇家至宝。
  真正拥有过此“福”字碑的仅有5人,孝庄、康熙、雍正、乾隆和和坤。冥冥之中,有时你不信也不行,拥有“福”字碑的人无不是有福之人。
1、孝庄:以75岁高龄得以善终,按当时平均年龄40岁算,也算是个百岁老人了。
2、康熙:请福聚福,送福得福。执政61年,69岁高龄善终。政绩卓著,开疆拓土,合了“多田”之兆;一生共有35子、20女,活到成年的也有24个儿子、7个女儿,恰应“多子”之端;与孙乾隆帝各执政逾一甲子,均以高寿善终,正是“多寿”之人;康乾盛世,国富民强,为“多才(财)”、国泰民安则是万民“多福”。
3、雍正即使是劳模的命,也是58岁才累死的。
4、乾隆:不仅执政60年,以89岁善终,还活的最滋润,游山玩水、写诗作画,乐得逍遥,享受着大清王朝最强盛的财务和国力。
5、和坤:权倾朝野,疯狂敛财,一生抓权,抓钱,抓女人,查抄的财产相当于当时大清20年的国民收入。即使这样一个人,原本廷议凌迟处死,就是一刀一刀的割直到死,到最后也改成让他狱中自尽。除了处死他一人外,没有再处理和他一党之任何人,包括他那个作了附马的儿子。并且唯一只有他这个府邸被完整的保存到现在。
  乾隆的儿子一直想把本该是他家的“福”字碑,给搬回去,但一直没能成功。原来聪明的和坤把这块“福”字碑安放在园中用太湖石堆砌的假山的洞中,此假山上隐约象一个“寿”字,碑上的“福”字正好是那个“寿”字的一点。假山上有双龙戏珠的形状,拆卸这个“福”字碑必然会断龙脉。要以“毁龙头,断龙脉,损福折寿,动江山”的代价才能拆卸,这是任何一个皇帝也不敢做的。
 所以嘉庆皇帝一直没能得到这块本该属于他的东西,郁闷而死,更郁闷的是没有了“福”字碑的皇帝们从嘉庆开始国运日渐衰弱。

故宫清代皇家玉玺我只见过二十五宝,清代皇家玉玺何止这些!请问故宫博物院还有哪些清宫皇家玉玺

二十五宝相当于公章,其余的每个皇帝有自己的专用公章和鉴赏印、书画印、闲章之类。故宫没有专门的玺印展厅。有出版物多种,紫禁城出版社出版——《明清帝后玺印》等等。可上网查。

砚台的字是什么意思

这是复制的清代嘉庆皇帝所用“传心基命”玺印。

“传心基命”玺,清嘉庆,青玉质,云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4.1cm见方,通高7.3cm,纽高3.1cm。
“传心”,指继承古代贤王圣哲之心法,宫中一处名为传心殿的宫殿内所祭祀的对象为伏羲、神农、轩辕、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等,即可为证。“基命”,语出《诗·周颂·昊天有成命》“夙夜基命宥密”,原是颂扬周成王为继续光大文武之业而竭尽心力,后多用于颂扬帝王之德。嘉庆帝以此为文刻玺,自有其深意。
此玺与“嘉庆御笔”、“毓庆宫”相配成一组,并刻制了多套,是嘉庆宝玺中同一玺文复刻较多者,原存嘉庆帝做皇太子和继位初期所居住的毓庆宫内。通过与之相配的其他二玺,可以略窥嘉庆帝毓庆宫时期生活之一斑。在这里,他一方面要进行一些艺事活动,怡情翰墨,故有“嘉庆御笔”之玺;另一方面还要学习治国方略,故有“传心基命”之玺。嘉庆帝自己也说:“传心基命,帝心之宥密可见。”其所传所基者何心何命?当然是圣人之心、乾隆之命。此时的嘉庆帝对乾隆帝的成命奉之若天,同时亦图有所振作,此正与周成王以自身的努力使文王、武王开创的基业得以发扬传承的事例相若。可以说,这方宝玺基本反映了嘉庆帝毓庆宫受教阶段真实的生活和心理状态。

北京圆明园如园遗址现嘉庆皇帝御笔石刻

7月11日,正在进行的圆明园史上最大规模考古发掘工作正在紧张挖掘中,考古人员在如园两段巨大石条上,发现了嘉庆皇帝的御笔题刻。

御题两个字的下面,发现了两个印章,分别刻有“嘉庆御笔之宝”和“夙闻诗礼凛心传”。 据悉,由于石条巨大,暂时还无法挪动。碑刻内容还深埋在泥沙下面,无法辨认。

从1996年至今,圆明园遗址公园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考古。20余年来,发掘了5万多件(片)文物,考古发掘工作还将继续进行。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它坐落在北京西郊曾经有150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被称为清朝的“夏宫”。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抢掠,后又遭到匪盗的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

印章的样子字迹清晰可辨,但由于石条巨大,暂时还无法挪动。碑刻的内容还深埋在泥沙下面,无法辨认。考古发现延清堂前后都有宽大的露台,据史料记载,皇帝经常坐船从水路而来,直接从延清堂北侧码头上岸,进入如园。延清堂大殿周边还点缀多处云朵石,这也是在其他宫殿建筑中少有的装饰。拥有四个方向出口的假山环岛也是此次考古中的一大发现。处处都显示出江南园林景致的情趣。

北京故宫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外形特征是怎样的

中国著名的“正大光明匾”高悬在北京故宫乾清宫正殿内中央。据说,匾额上面的字是清朝入关后第一个皇帝世祖顺治福临的笔迹,经康熙皇帝临摹后悬挂在这里的。

乾清宫是坐落在故宫古建筑群中轴线上的一座重要宫殿,是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的正寝。“正大光明”是清朝皇帝标榜的祖训格言,康熙帝临摹后命人挂在皇宫正宫最高处,将其作为立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准则。这块“正大光明”匾额为墨拓木框纸匾,匾长4.4米,宽1.3米。“正大光明”4个字书于正中,上款为“皇考世祖章皇帝御笔书正大光明……康熙五十七年吉诞恭跋”,旁边有“广运皇帝”印迹一方,下款为“皇曾祖世祖章皇帝御笔匾额……乾隆六十二年冬月恭跋”,旁边并印有一方“太上皇帝之宝”玺印。

匾额上的字体为行书,用笔结体肥厚丰满,其撇捺随意拖出,逸气横霄。正中的“正大光明”4个大字,结构苍秀,超越古今,为中国清代书法作品中的精品之作。

这印章上有哪二个字

以上全部是乾隆的印章 第一个印:“太上皇帝之宝” 读法: 之 皇 太 宝 帝 上 “太上皇帝之宝”制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当年九月三日,乾隆帝颁布了在三十八年(1773年)所写的建储密诏(密建皇储),立皇十五子颙琰为皇太子,次年新正举行了禅位大典。乾隆帝归政后,仍住在养心殿训政,嘉庆皇帝则只能住皇子所居的毓庆宫。嗣皇帝年号嘉庆,只对外使用,宫中继续用乾隆年号,批阅奏折、任免官员等重要政务权力仍掌握于乾隆皇帝手中。这方“太上皇帝之宝”是清宫帝后宝玺中最大的一方,体现了太上皇权力的至高无上。 第二个:“古希(稀)天子” 读法: 天 希 古 子 “古希天子”印。这是乾隆帝晚年最得意的御宝。“古希天子”印并不止一方,《乾隆宝薮》著录的就有十七方,同类的印章还有“古稀天子之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两种 第三个:“乾隆宸翰” 读法: 宸 乾 翰 隆 “乾隆宸翰”是清乾隆皇帝常用的一方钤盖在自己御笔书画上的印玺。昌化石质,质地极温润。阳文篆书“宸翰”,意为皇帝翰墨。

宝玺的独领朝纲

“夫天子宸章,择言镌玺,以示自警,正也。”这是乾隆皇帝对皇帝宝玺内容的基本看法,实际上,也是所有皇帝宝玺在择取印文时要考虑到的。清代皇帝在选择闲章印文时,都力求充分体现其为政思想,尽管这类闲章在全部皇帝宝玺中所占的比重并不是很大,但是通览之后,我们还是能够感觉到清朝皇帝施政方略的某些痕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敬天法祖的思想意识。清代每位皇帝都有表示敬天法祖的玺印,如康熙帝的“敬天勤民”玺、雍正帝的“敬天尊祖”玺、乾隆帝的“敬天法祖之宝”。“敬天”,就是要用君权神授的理论证明其统治的合理与神圣,“法祖”则维护了其统治的严肃性和合法性,以法祖为名,推行自己的政策,减少了用人行政方面的诸多阻力,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其统治政策的连续性和一贯性。通过对敬天法祖思想的提倡,可以增强满族的民族凝聚力,进而维护其民族的独特传统和纯洁性。  二是勤政爱民的治世方略。清帝对勤政爱民极为重视,将其视为治理国家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手段。清帝将勤政提升到祖制家法的高度,勤政已经成为其施政特征之一,也是构成清朝皇帝集体性格的重要方面。他们的宝玺中经常出现“朝乾夕惕”、“兢兢业业”等反映勤政的内容。同样,民为邦本,爱民如子的思想在清代也得到较好的体现和实践,清帝对如何勤民、爱民、养民、恤民多有论述,而“敬天勤民”、 “育德勤民”等宝玺正与这些言行相呼应。  三是中道政治的施政方针。为保持统治局面的长治久安,清帝必须调和随时可能激化的满汉民族矛盾,把握好政策的力度,自觉运用能为汉民族普遍接受的理论学说作为统治依据,其中儒家的中庸学说被广泛采用,提出了“宽猛相济”的“中道政治”策略。在清帝闲章中,有不少印文就是依此衍化而来的,如“中得天地心”、“和顺积中”等,反映出清代诸帝对“中道政治”施政方针的重视和推崇。  此外,还有一些玺印反映出清代特殊时期朝政的状况,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乾隆的“归政仍训政”、“敕几训政”等玺以及咸丰帝的“御赏”和“同道堂”玺。 “归政仍训政”正是乾隆帝禅位嘉庆帝后归政不放权,仍独揽朝纲的真实反映。咸丰帝于热河去世前,将“御赏”和“同道堂”玺分赐孝贞皇后和同治帝,规定二玺为辅政期间下达圣谕的信符。这两方咸丰皇帝的普通小玺后来被慈禧所掌控,成为她专权的工具。 檀香木异兽纽“育德勤民”玺
“育德勤民”玺,清康熙,檀香木质,异兽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1cm见方,通高10.8cm,纽高6.2cm。附系黄色绶带。 寿山石海水行龙纽“雍正敕命之宝”全形之一
“雍正敕命之宝”,清雍正,寿山石质,海水行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2.4cm见方,通高11.5cm,纽高6cm。  雍正元年(1723)“正月二十三日,怡亲王交寿山石九龙钮雕夔龙边大宝一件,奉旨:镌‘雍正敕命之宝’。钦此。于二月二十四日寿山石九龙钮雕夔龙边大宝一件,镌‘雍正敕命之宝’完,配做锦匣,怡亲王呈进。” 寿山石卧象纽“雍正尊亲之宝”
“雍正尊亲之宝”,清雍正,寿山石质,卧象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9.8cm见方,通高9.7cm,纽高6.2cm。  雍正元年(1723)“八月十七日,怡亲王交太平有象寿山石图书一方,奉旨:镌‘雍正尊亲之宝’。钦此。本日郎中保德交袁景邵、滕继祖各篆字样二张,呈怡亲王看。王谕:准袁景邵篆的三行样式,但笔画掩草,收拾好再照样镌刻。遵此。于九月十四日太平有象寿山石图书一方,镌刻‘雍正尊亲之宝’完,怡亲王呈进。 寿山石鼍龙纽“敬天尊祖”玺全形之一
“敬天尊祖”玺,清雍正,寿山石质,鼍龙纽方形玺,篆书。面6.6cm见方,通高9.5cm,纽高4.5cm。  《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记载:雍正元年(1723)“正月二十三日,怡亲王交红色寿山石鼍龙钮图书一方,奉旨:镌‘敬天尊祖’。钦此。于四月初八日红色寿山石鼍龙钮图书一方,镌‘敬天尊祖’字样完,配做锦匣,怡亲王呈进。”据此,知此宝刻于雍正元年。  此宝是雍正帝早期重要宝玺之一,经常钤盖于其御笔书法之上。 寿山石飞熊纽“朝乾夕惕”玺全形之一
“朝乾夕惕”玺,清雍正,寿山石质,飞熊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6cm见方,通高7cm,纽高4cm。  此宝刻于雍正元年(1723),雍正元年“正月二十三日,怡亲王交红色寿山石飞熊钮图书一方奉旨:飞熊钮图书镌‘朝乾夕惕’钦此。于三月十三日红色寿山石飞熊钮图书一方,镌‘朝乾夕惕’四字……怡亲王呈进。”该宝是反映雍正帝勤政思想的重要文物,经常钤盖于其御笔书法之上。  此宝之飞熊纽雕刻精细,为清早期印纽雕刻之代表作品。 寿山石双螭玦纽“兢兢业业”玺
“兢兢业业”玺,清雍正,寿山石质,双螭玦纽长方形玺,汉文篆书。面宽4.3cm,长9.4cm,通高4.5cm,纽高1.8cm。  雍正元年(1723)“正月二十三日,怡亲王交红白寿山石双螭玦长方引首一件。奉旨:两边磨去些,镌‘兢兢业业’。钦此。于四月初八日红白寿山石双螭玦长方引首一件,镌‘兢兢业业’字样完,配做锦匣。怡亲王呈进。”该玺为雍正帝自励自勉之作。 寿山石双兽纽“亲贤爱民”玺全形之一
“亲贤爱民”玺,清雍正,寿山石质,双兽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6.6cm见方,通高9.2cm,纽高4.5cm。  此宝刻于雍正元年(1723),雍正元年“正月二十三日,怡亲王交红色寿山石双兽钮图书一方,奉旨:镌‘亲贤爱民’,钦此。于四月初八日红色寿山石双兽钮图书一方,镌‘亲贤爱民’字样完,配做锦匣,怡亲王呈进。”此宝为雍正帝御极后的自箴之作。 寿山石螭纽“乾隆敕命之宝”全形之一
“乾隆敕命之宝”,清乾隆,寿山石质,螭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3.3cm见方,通高13.4cm,纽高5cm。  此宝应专钤于乾隆帝发布的敕书之上,其地位与“二十五宝”之中的“敕命之宝”同,为乾隆帝诸宝玺中规格较高者。 白玉交龙纽“敬天勤民”玺
“敬天勤民”玺,清乾隆,白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9.6cm见方,通高9.2cm,纽高4.6cm。附系黄色绶带。  玺四周刻乾隆帝御制《敬天勤民宝四言诗》。 寿山石卧兽纽“所宝惟贤”玺
“所宝惟贤”玺,清乾隆,寿山石质,卧兽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4.1cm见方,通高4.5cm,纽高1.9cm。  此玺与“乾隆御笔”、“德日新”为一组,相配使用,钤诸御笔书画之上。  乾隆帝将此为文入玺,以明其求贤若渴,绥远抚近之心迹。 青玉交龙纽“归政仍训政”玺
“归政仍训政”玺,清乾隆,青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6.3cm见方,通高5.6cm,纽高2.7cm。附系黄色绶带。 寿山石随形纽“嘉庆尊亲之宝”钤本
“嘉庆尊亲之宝”,清嘉庆,寿山石质,随形纽长方形玺,汉文篆书。面9.7cm长,9.3cm宽,通高17.8cm。  “尊亲之宝”一般在新皇帝即位不久后制作,为上尊谥或徽号而用。此方“嘉庆尊亲之宝”在嘉庆初年的乾隆帝裕陵的神道碑上已经使用,是嘉庆帝宝玺中制作较早的一方。  此宝的雕制至少是在乾隆二十年(1755,乙亥年)由内府御用工匠完成,以为祝寿之用,至嘉庆初年又刻上现在的印文,因此此宝表现了乾隆年间宫廷寿山石雕刻水平。 昌化石雕云龙“惟几惟康”玺钤本
“惟几惟康”玺,清嘉庆,昌化石质,随形雕云龙方形玺,汉文篆书。面7.1cm见方,通高14cm。  嘉庆以“惟几惟康”为治世之要道,故刻之于玺,垂诸万世,固当与典谟训诰共昭法守。 青玉云龙纽“传心基命”玺钤本
“传心基命”玺,清嘉庆,青玉质,云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4.1cm见方,通高7.3cm,纽高3.1cm。 青玉瑞兽纽“保泰持盈”玺
“保泰持盈”玺,清嘉庆,青玉质,瑞兽纽葫芦形玺,汉文篆书。面宽2.4cm,长4.1cm,通高3.1cm,纽高1.9cm。 寿山石雕云龙“政贵有恒”玺
“政贵有恒”玺,清道光,寿山石质,通体雕云龙纹方形玺,汉文篆书。面4.6cm见方,通高9.9cm。 寿山石雕灵芝葡萄“恭俭惟德”玺全形之一
“恭俭惟德”玺,清道光,寿山石质,随形雕灵芝葡萄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6cm见方,通高9.5cm。  此玺是反映道光帝节俭思想的重要实物。 水晶连环桥纽“同治尊亲之宝”
“同治尊亲之宝”,清同治,水晶质,连环桥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4.8cm见方,通高5.2cm,纽高2cm。  同治帝宝玺。此宝用一块水晶雕制,尤其是桥纽及连环,雕刻难度很大,不易成型,故十分难得。此宝曾钤于慈安皇太后、慈禧太后《行乐图》以及咸丰帝定陵神道碑之上。 “同道堂”与“御赏”二玺
“同道堂、御赏”玺,清咸丰,二方一组,共装于一黑漆盒内。其中“同道堂”玺,青田石质,光素,篆书。面2cm见方,通高8cm。“御赏”玺,田黄石质,光素,篆书。面宽1cm,长2cm,通高5cm。  两玺原是咸丰帝奕詝所用的闲章。  二玺作为谕旨下发的凭证,其使用从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始,约至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帝亲政结束,是晚清政治的见证物,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颐和园这块匾额到底是谁写的

著名园林学者、设计师夏成钢先生,在他的《湖山品题――颐和园匾额楹联解读》一书中为我们道出了这块匾额的来龙去脉。他的书中这样写到:颐和园匾额最初设计为竖匾,也就是斗匾,高三尺五寸,宽二尺六寸。或许为了避免逾越清漪园匾式规格,以及突出排云殿、佛香阁,最终采用了金漆九龙磁青底金字横匾。

《颐和园志》载:“东宫门匾额‘颐和园’是光绪帝御笔。”《颐和园史话》称:“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颐和园修缮竣工,光绪帝亲笔‘颐和园’匾额悬于大(东)宫门。”《颐和园楹联镌刻浅释》载:“光绪为表示孝敬,以博母后欢心,题额曰‘颐和园’。”由此可见,东宫门金匾上的“颐和园”三个字确系光绪皇帝所题。

按照清廷规制,皇家园林的正门或正殿上的匾额多由当朝皇帝书写。“三山五园”中的畅春园正门匾额为康熙题写。圆明园最初是康熙赐给皇四子胤禛的花园,圆明园正殿的圆明园殿额为康熙所题。胤禛继位后这个园子升为御园,所以,正门的“圆明园”匾额就为雍正所题。玉泉山静明园南宫门(正门)匾额为乾隆御书。香山静宜园东宫门匾额也系乾隆御题。所以,重修颐和园时光绪在位,其正门匾额理应由他题写,这样才符合清廷规制。也正是其匾额由光绪所题,所以才盖有“光绪御笔之宝”的钤印。

“颐和园”横匾上共钤有五方玺印:慈禧太后三方,居于匾额上部;光绪皇帝两方,居于右下首,这一布局宣示着皇太后与皇帝之间的君臣尊卑关系,也是园中唯一同时钤盖皇帝、皇太后宝玺的匾额,在宫廷制度严谨的清代这是绝无仅有的。

汉字故事:“峰”字暗藏康熙寻父秘密

汉字故事:“峰”字暗藏康熙寻父秘密?

  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汉字故事:“峰”字暗藏康熙寻父秘密?,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

  汉字故事:“峰”字暗藏康熙寻父秘密?

  2000年五一“黄金周”,单位组织我们去山西五台山旅游。沿着108级陡峭的石阶,我登上了位于灵鹫峰上的菩萨顶,只见迎面一座三门四柱七檐的木牌楼上,悬挂着“灵峰胜境”四个蓝底鎏金大字匾额。

  由匾额上方镌刻的“康熙御笔之宝”玺印可知,“灵峰胜境”四字为康熙皇帝所题。其中 “峰”字的写法与现行汉字有所不同,一是变左右结构为上下结构,写成了“峯”;二是“峯”字下部的“丰”,由三横变成了两横。

  在现代汉字规范化之前,一些左右结构的汉字通常可以写成上下结构。诸如:概—槩、胸—胷、期—朞、稿—稾、略—畧、毗—毘、棋—棊、群—羣、裙—裠、晰—晳、眦—眥,等等。“峰”字写成“峯”即属此例。但尤让人困惑不解的是,“峯”字下部的“丰”,不知为何少写了一横?

  导游向我们介绍说,“峯”字少写一横,这是康熙爷在五台山上有意留下的错字。说起这个错字还与一段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呢,那就是“清宫四大疑案”之一的顺治出家之谜。

  接着,导游绘声绘色地讲解起来:顺治皇帝在他24岁那年便驾崩了,宫里传出的消息是死于天花,而民间却另有说法,认为顺治为情所困,到五台山出家当和尚去了。一次,康熙借来五台山拜佛为名,悄悄打听父皇下落,当行到灵鹫峰菩萨顶附近时,遇到一位仪表非凡的僧人。康熙便上前与他打招呼,僧人自称名叫“八乂”。下山后,康熙反复念叨着“八乂”,猛然醒悟:“父”字拆开,不就是“八乂”么?原来自己遇见的那个僧人就是父皇啊!康熙赶紧上山寻父,但“八乂”却不见了踪影。康熙甚感失落,故而在题写“灵峰胜境”时,有意将“峯”字下面的“丰”少写了一横,寓意为“父子缘薄不相识,人生有憾难圆满”。

  应该说,这段康熙寻父的故事的确很感人,但明显系好事者附会编造出来的。由匾额的款识我们知道,康熙题匾时间为甲戌年仲夏,即康熙三十三年的1694年,此时距康熙1667年亲政已过去了27年。康熙时隔27年再去寻父,显然与情理不合。事实是,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起,康熙皇帝先后5次巡幸五台山,瞻谒文殊圣像,赐题碑文匾额,把五台山佛教当成了怀柔蒙、藏等民族的工具,以达到安定统一的目的。另据史学家们精心考证,顺治皇帝确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死于天花。再者,康熙所题的“峯”字根本就不是什么错字。

  其实,古人在书写“峰”字时,下部的“丰”既可写成三横,也可写成两横(见图二)。如《圣教序》中王羲之写的两个“峰”字均为两横;康熙的书法受明朝大书法家董其昌的影响很大,董其昌的“峰”字也多是这样写的。

  那么,“峰”字为何可以写成两横?由下面“峰”的字形演变可以看出,在甲骨文、金文中,“峰”字都是两横,甲骨文竖画下有一圆点;到了小篆才演化为三横。因此,这种两横的“峰”字可说是古文字的“孑遗物种”。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证据就是,康熙御笔亲题的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碑,其“峰”字的写法与五台山“灵峰胜境”匾额毫无二致。按照导游的’上述逻辑,莫非康熙还曾到杭州寻父不成?看来,“峰”字这种写法完全是康熙个人的书写习惯,绝无任何深意可言,不可过度阐释。

  2000年五一“黄金周”,单位组织我们去山西五台山旅游。沿着108级陡峭的石阶,我登上了位于灵鹫峰上的菩萨顶,只见迎面一座三门四柱七檐的木牌楼上,悬挂着“灵峰胜境”四个蓝底鎏金大字匾额。

  由匾额上方镌刻的“康熙御笔之宝”玺印可知,“灵峰胜境”四字为康熙皇帝所题。其中 “峰”字的写法与现行汉字有所不同,一是变左右结构为上下结构,写成了“峯”;二是“峯”字下部的“丰”,由三横变成了两横。

  在现代汉字规范化之前,一些左右结构的汉字通常可以写成上下结构。诸如:概—槩、胸—胷、期—朞、稿—稾、略—畧、毗—毘、棋—棊、群—羣、裙—裠、晰—晳、眦—眥,等等。“峰”字写成“峯”即属此例。但尤让人困惑不解的是,“峯”字下部的“丰”,不知为何少写了一横?

  导游向我们介绍说,“峯”字少写一横,这是康熙爷在五台山上有意留下的错字。说起这个错字还与一段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呢,那就是“清宫四大疑案”之一的顺治出家之谜。

  接着,导游绘声绘色地讲解起来:顺治皇帝在他24岁那年便驾崩了,宫里传出的消息是死于天花,而民间却另有说法,认为顺治为情所困,到五台山出家当和尚去了。一次,康熙借来五台山拜佛为名,悄悄打听父皇下落,当行到灵鹫峰菩萨顶附近时,遇到一位仪表非凡的僧人。康熙便上前与他打招呼,僧人自称名叫“八乂”。下山后,康熙反复念叨着“八乂”,猛然醒悟:“父”字拆开,不就是“八乂”么?原来自己遇见的那个僧人就是父皇啊!康熙赶紧上山寻父,但“八乂”却不见了踪影。康熙甚感失落,故而在题写“灵峰胜境”时,有意将“峯”字下面的“丰”少写了一横,寓意为“父子缘薄不相识,人生有憾难圆满”。

  应该说,这段康熙寻父的故事的确很感人,但明显系好事者附会编造出来的。由匾额的款识我们知道,康熙题匾时间为甲戌年仲夏,即康熙三十三年的1694年,此时距康熙1667年亲政已过去了27年。康熙时隔27年再去寻父,显然与情理不合。事实是,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起,康熙皇帝先后5次巡幸五台山,瞻谒文殊圣像,赐题碑文匾额,把五台山佛教当成了怀柔蒙、藏等民族的工具,以达到安定统一的目的。另据史学家们精心考证,顺治皇帝确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死于天花。再者,康熙所题的“峯”字根本就不是什么错字。

  其实,古人在书写“峰”字时,下部的“丰”既可写成三横,也可写成两横(见图二)。如《圣教序》中王羲之写的两个“峰”字均为两横;康熙的书法受明朝大书法家董其昌的影响很大,董其昌的“峰”字也多是这样写的。

  那么,“峰”字为何可以写成两横?由下面“峰”的字形演变可以看出,在甲骨文、金文中,“峰”字都是两横,甲骨文竖画下有一圆点;到了小篆才演化为三横。因此,这种两横的“峰”字可说是古文字的“孑遗物种”。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证据就是,康熙御笔亲题的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碑,其“峰”字的写法与五台山“灵峰胜境”匾额毫无二致。按照导游的上述逻辑,莫非康熙还曾到杭州寻父不成?看来,“峰”字这种写法完全是康熙个人的书写习惯,绝无任何深意可言,不可过度阐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