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光济宁

满清十三朝一共出过多少位状元?清朝历代状元的简介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1-07 03:14:31 浏览34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满清十三朝一共出过多少位状元

清朝的文状元名单
清朝一共进行科考112科,以下是清朝状元的列表:
顺治三年(1646年):傅以渐(1609年-1665年,山东东昌府聊城县人)
顺治四年(1647年):吕宫(1603年-1664年,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
顺治六年(1649年):刘子壮(1609年-1653年,湖北黄州府黄冈县人)
顺治九年(1652年)满榜状元:麻勒吉(?-1689年,满洲正黄旗人)
顺治九年(1652年)汉榜状元:邹忠倚(1623年-1654年,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人)
顺治十二年(1655年)满榜状元:图尔宸(?-?,满洲正白旗人)
顺治十五年(1658年):孙承恩(1619年-1659年,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顺治十六年(1659年):徐元文(1634年-1691年,江苏苏州府昆山县人)
顺治十八年(1661年):马世俊(1609年-1666年,江苏镇江府溧阳县人)
康熙三年(1664年):严我斯(1629年-?,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今湖州市)人)
康熙六年(1667年):缪彤(1627年-1697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康熙九年(1670年):蔡启僔(1619年-1683年,浙江湖州府德清县人)
康熙十二年(1673年):韩菼(1637年-1704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人)
康熙十五年(1676年):彭定求(1645年-1719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市)人)
康熙十八年(1679年):归允肃(1642年-1689年,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蔡升元(1652年-1722年,浙江湖州府德清县人)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陆肯堂(1650年-1696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沈廷文(?-?,浙江嘉兴府秀水县人)
康熙三十年(1691年):戴有祺(?-1711年,江苏金山卫(今上海金山区)人)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胡任与(?-1704年,江苏江宁府上元县(今南京市)人)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李蟠(?-?,江苏徐州人)。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汪绎(1671年-1706年,江苏苏州府常熟人)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王式丹(1645年-1718年,江苏扬州府宝应县人)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王云锦(1657年-1727年,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人)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赵熊诏(1663年-1721年,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王世琛(1680年-1729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恩科:王敬铭(1668年-1721年,江苏太仓州嘉定县(今属上海市)人)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徐陶璋(1674年-1738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祖籍昆山)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汪应铨(?-?,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康熙六十年(1721年):邓中岳(?-?,山东东昌聊城人)
雍正元年(1723年)恩科:于振(?-?,江苏镇江府金坛县人)
雍正二年(1724年):陈德华(1696年-1779年,直隶安州(今河北安新)人)
雍正五年(1727年):彭启丰(1701年-1784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
雍正八年(1730年):周澍(1684年-?,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
雍正十一年(1733年):陈倓(1695年-1739年,江苏扬州府仪征县人)
乾隆元年(1736年):金德瑛 (1701年-1762年,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
乾隆二年(1737年):于敏中(1714年-1779年,江苏镇江府金坛县人)
乾隆四年(1739年):庄有恭(1713年-1767年,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人)
乾隆七年(1742年):金甡(1702年-1782年,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
乾隆十年(1745年):钱维城(1720年-1772年,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
乾隆十三年(1748年):梁国治 (1723年-1786年,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中塘(今属上虞)人)
乾隆十六年(1751年):吴鸿(1725年-1763年,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
乾隆十七年(1752年)恩科:秦大士(1715年-1777年,江苏江宁府江宁县人)
乾隆十九年(1754年):庄培因(1723年-1759年,江苏常州府阳湖县人)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蔡以台 (?-?,浙江嘉兴府嘉善县人)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毕沅(1730年-1797年,江苏太仓州镇洋县人)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恩科:王杰(1725年-1805年,陕西同州府韩城县人)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秦大成(1720年-1779年,江苏太仓州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区)人)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张书勋 (?-?,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陈初哲(1736年-1787年,江苏苏州府元和县人)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恩科:黄轩(?-?,安徽徽州府休宁县人)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金榜(1735年-1801年,安徽徽州府歙县人)
乾隆四十年(1775年):吴锡龄 (?-1776年,安徽徽州府休宁县人)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戴衢亨(1755年-1811年,江西南安府大庾县人)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汪如洋(1755年-1794年,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钱棨(1734年-1799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茹棻(1755年-1821年,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史致光(?-1828年,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胡长龄(1758年-1814年,江苏通州(今南通)人)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石韫玉(1755年-1837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潘世恩(1770年-1854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乾隆六十年(1795年):王以衔(1761年-1823年,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人)
嘉庆元年(1796年):赵文楷(1761年-1801年,安徽安庆府太湖县人)
嘉庆四年(1799年):姚文田(1758年-1827年,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人)
嘉庆六年(1801年):顾皋(1763年-1832年,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人)
嘉庆七年(1802年):吴廷琛(1773年-1844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嘉庆十年(1805年):彭浚(1769~1833年,湖南衡山县人)
嘉庆十三年(1808年):吴信中(?-?,祖籍安徽休宁,寄籍江苏苏州府吴县)
嘉庆十四年(1809年):洪莹(?-?,安徽徽州府歙县人)
嘉庆十六年(1811年):蒋立镛(1782年-1842年,湖北天门人)
嘉庆十九年(1814年):龙汝言(?-1838年,安徽安庆府桐城县人)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吴其浚(1789年-1847年,河南固始县人)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陈沆(1785年-1826年,湖北蕲水县(今浠水)巴河人)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陈继昌(1791年-1849年,广西桂林府临桂县人)
道光二年(1822年):戴兰芬(1781年-1833年,祖籍安徽徽州府休宁县,寄籍安徽天长县)
道光三年(1823年):林召棠(1786年-1873年,广东吴川县人)
道光六年(1826年):朱昌颐(1784年-1855年,浙江嘉兴府海盐县人)
道光九年(1829年):李振钧(1794-1839年,安徽安庆府太湖县人)
道光十二年(1832年)恩科:吴钟骏(1798年-1853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道光十三年(1833年):汪鸣相(1794年-1840年,江西九江府彭泽县人)
道光十五年(1835年):刘绎(1798年-1879年,江西永丰人)
道光十六年(1836年):林鸿年(1805年-1885年,福建福州府侯官县人)
道光二十年(1840年):李承霖(1808年-1891年),江苏镇江府丹徒县人。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龙启瑞(1814年-1858年,广西桂林府临桂县人)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孙毓桂(山东济宁人)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萧锦忠(?-?,湖南长沙府茶陵人)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张之万(1811年-1897年,直隶南皮人)
道光三十年(1850年):陆增祥(1815年-1882年,江苏太仓人)。
咸丰二年(1852年):章鋆(1820年-1875年,浙江宁波府鄞县人)
咸丰三年(1853年):孙如仅(山东济宁州人)
咸丰六年(1856年):翁同龢(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咸丰九年(1859年):孙家鼐(1827年-1909年,安徽寿州人)
咸丰十年(1860年):钟骏声(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
同治元年(1862年):徐郙(1836年-1908年,江苏太仓州嘉定县人(今属上海市))
同治二年(1863年):翁曾源(1834-1887年,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同治四年(1865年):崇绮(?-1900年,原为蒙古正蓝旗人,后改为满洲镶黄旗)。
同治七年(1868年):洪钧(1839-1893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同治十年(1871年):梁耀枢(1832年-1888年,广东广州府东莞人,广东顺德杏坛人)
同治十三年(1874年):陆润庠(1841年-1915年,江苏苏州府元和县人)
光绪元年(1875年):张謇(江苏通州人)
光绪二年(1876年):曹鸿勋(1848年-1910年,山东潍县人)
光绪三年(1877年):王仁堪(1848年-1893年,福建福州府闽县人)
光绪六年(1880年):黄思永(1842年-1914年,祖籍安徽徽州府休宁县人,寄籍江苏江宁府江宁县(今南京市))
光绪九年(1883年):陈冕(1859年-1893年,祖籍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寄籍顺天府宛平县(今北京))
光绪十二年(1886年):赵以炯(1857年-1907年,贵州贵阳青岩镇人)
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建勋(1848年-1913年,广西桂林府临桂县人)
光绪十六年(1890年):吴鲁(1845年-1912年,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
光绪十八年(1892年):刘福姚(?-?,祖籍江西庐陵,寄籍广西桂林)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骆成骧(四川省资中县人)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夏同和(麻哈州高枧(原名狮山)人)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王寿彭(山东潍县人)
光绪三十一年(1904年):刘春霖(直隶肃宁人)
★★★★★★★★
清代武状元名单
朱彭寿〈旧典备征》对清代武鼎甲姓氏作了汇考,现据他的记载,将清代武科状元的科分、姓氏、籍贯、胪列于下:
顺治朝 (7人)
顺治三年丙戌科(1646年) 郭士衡 山东章邱。
顺治六年己丑科(1649年) 金抱一
顺治九年壬辰科(1652年) 王玉玺 浙江仁和。
顺治十二年乙未科(1655年) 于国柱
顺治十五年戊戌科(1658年) 刘 炎 浙江山阴。
顺治十七年庚子补行已亥科(1660年)林本直 江苏上元
顺治十八年辛丑科(1661年) 霍维鼐 山东济宁。
康熙朝 (21人)
康熙三年甲辰科(1664年) 吴三畏
康熙六年丁未科(1667年) 秦藩信 顺天宛平.
康熙九年庚戌科(1670年) 张英奇 直隶深州。
康熙十二年癸丑科(1673年) 郎天诈 浙江山阴。
康熙十五年丙辰科(1676年) 荀国梁
康熙十八年己未科(1679年) 罗 琪 浙江会稽。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科(1682年) 王继先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1685年) 徐宪武 直隶。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科(1688年) 王应统
康熙三十年辛未科(1691年) 张文焕 甘肃宁夏。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1694年) 曹日纬 京卫。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1679年) 缴煜章 京卫。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1700年) 马会伯 甘肃宁夏。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1703年) 曹维城
康熙四十五年丙戊科(1706年) 杨 谦 江苏仪征。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1709年) 田 唆 直隶献县。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1712年) 李显光
康熙五十三年癸巳科(1713年) 李如柏 甘肃宁夏。
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1715年) 赛 都 汉军正红。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1718鳞 封荣九
康熙六十年辛丑科(1721年) 林德镛
雍正朝(5人)
雍正元年癸卯科(1723年) 李 埃
雍正二年甲辰科(1724年) 曹国琼 汉军镶白。
雍正五年丁未科(1727年) 王元浩 山东胶州。
雍正八年庚戌科(1730年) 齐大勇 直隶昌黎。
雍正十一年癸丑科(1733年) 孙宗夏 陕西镇安。
乾隆朝 (27人)
乾隆元年丙辰科(1736年) 马负书 汉军镶黄。
乾隆二年丁已科(1737年) 哈攀龙 直隶任邱。
乾隆四年己未科(1739年) 朱秋魁 浙江金华。
乾隆七年主戊科(1742年) 贾廷诏
乾隆十年乙丑科(1745年) 董 孟 汉军正黄。
乾隆十三年戊辰科(1748年) 张兆潘 江苏泰兴。
乾隆十六年辛未科(1751年) 张大经 山西风台。
乾隆十七年壬申科(1752年) 哈廷梁 直隶献县。
乾隆十九年甲戊科(1754年) 顾 麟
乾隆二十二年]‘丑科(1757年) 李国梁 直隶丰润。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1760年) 马 全 山西阳曲。壬中科时已取中探花,名马琼,此科更名再中。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科(1761年) 段飞龙 直隶永年。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1763年) 德 灏 满洲正黄
乾隆三十—年丙戌科(1766年) 白成龙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科(1769年) 钱治平 顺天霸州。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科(1771年) 林大彪 浙江江山。
乾隆三十七年壬辰科(1772年) 李威光 广东长乐。
乾隆四十年乙未科(1775年) 玉懋赏 山东福山。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科(1778年) 邢敦行 直隶定州。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科(1780年) 黄 瑞 浙江江山。
乾隆四十六年辛丑科(1781年) 刘 双 顺天大兴。
乾险四十九年甲辰科(1784年) 刘荣庆 江苏泰州。
乾险五十二年丁未科(1787年) 马兆瑞 山东临清。
乾险五十四年己酉科(1789年) 刘国庆 江苏泰州。
乾隆五十五年庚戊科(1790年) 玉 福 汉军镶黄。
乾隆五十八年癸丑科(1793年) 徐殿飙 山东掖县,
乾隆六十年乙卯科(1795年) 邸飞虎
嘉庆朝 (12人)
嘉庆元年丙辰科(1796年)黄仁勇 广东海阳.
嘉庆四年己未科(1799年)李云龙 直隶阜城。
嘉庆六年辛酉科(1801年)姚大宁 广东南海。
嘉庆七年壬成科(1802年)李白玉 直隶蔓城。
嘉庆十年乙丑科(1805年)张联元 直隶献县。
嘉庆十三年戊辰科(1808年) 徐华清 山承临润。
嘉庆十四年己已科(1809年) 汪道诚 江西乐平.
嘉庆十六年辛未科(18U年) 马殿甲 河南邓州。
嘉庆十九年甲戌科(1814年) 丁殿宁 山东益都。
嘉庆二十二年丁丑科(1817年) 武凤来
嘉庆二十四年己卯科(1819年) 徐开业 以传胪未到除名,以榜眼秦钟英推升状元,陕西神木。
嘉庆二十五年庚辰科(1820年) 昌伊苏 满洲正黄。
道光朝 (15人)
道光二年壬午科(1822年) 张云亭 直隶清丰。
道光三年癸末科(1823年) 张从龙 山西临县。
道光六年丙戊科(1826年) 李相清 山西阳曲。
道光九年己丑科(1829年) 吴 钺 山东蓬莱。
道光十二年壬辰科(1832年) 李广金 山西灵邱。
道光十三年癸已科(1833年) 牛凤山 河南沿县。
道光十五年乙末科(1835年) 波启善 满洲正红。
道光十六年丙申科(1836年) 王 瑞 宜隶安肃。
道光十八年戊戌科(1838年) 郝光甲 宜隶任邱。
道光二十年庚子科(1840年) 赵云鹏 河南汝阳。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科(1841年)德庆 汉军镶白。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1844年)张殿华 直隶枣强。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科(1845年)吴德新 直隶东明。
道光二十七年丁末科(1847年)李信直 直隶晋州。
道光三十年庚戊科(1850年)彭阳春 四川华阳。
咸丰朝 (5人)
咸丰三年王子科(1852年) 田在田 山东锯野。
咸丰三年癸丑科(1853年) 温常勇 直隶天津。
咸丰六年丙辰科(1856年) 王世清 直隶南和.
咸丰九年己未科(1859年) 韩金甲 山东历城。
咸丰十年庚申科(1860年) 马鸿图 直隶抚宁。
同治朝 (6人)
同治元年壬戌科(1862年) 史天样 直隶邯郸。
同治二年癸亥科(1863年) 黄大元 直隶怀安。
同治四年乙丑科(1865年) 张蜀锦 宜隶广平。
同治七年戊辰科(1868年) 陈桂芬 浙江天台。
同治十年辛末科(1871年) 丁锦堂 福建上杭。
同治十三年甲戌科(1874年) 张风鸣 河南西平。
光绪朝 (11人)
光绪二年丙子科(1876年) 宋鸿图 福建侯官。
光绪三年丁丑科(1877年) 佟在棠 直隶天津。
光绪六年庚辰科(1880年) 黄培松 福建龙泉。
光绪九年癸未科(1883年) 杨廷弼 河南祥符。
光绪十二年丙戌科(1886年) 宋占魁 山东昌邑。
光绪十五年己丑科(1889年) 李梦说 山东阳谷。
光绪十六年庚寅科(1890年) 张宪周 山东珲城。
光绪十八年壬辰科(1892年) 卞 赓 江苏海州。
光绪二十年甲午科(1894年) 张鸿翥 江西鄱阳。
光结二十一年乙未科(1895年) 武国栋 直隶天津。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1899年) 张三甲 直隶开州。
以上从顺治三年至光绪二十四年共取中武状元109人。
(望采纳,谢谢)

清朝历代状元的简介

1、傅以渐

傅以渐(1609~1665), 字于磐,号星岩。今山东聊城东昌府区人,清朝开国第一位状元。

他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先后负责明史、太宗实录的纂修工作,太祖、太宗圣训和通鉴的总裁。

他体察民情,颇有政声,曾数次诏陈时务,请皇帝生养民力,与民休息。傅除书生意气更难得兼有兵略,并任兵部尚书。后因年迈不断上书告老还乡,康熙四年(1665年),卒于家中,享年五十七岁。

2、刘子壮

刘子壮(1609-1652),字克猷,号稚川,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人 ,明崇祯三年(1630年)举于乡,寒窗苦读近二十年,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参加殿试,中一甲一名进士,状元及第,大魁天下,授国史馆修撰。

顺治九年(1652)卒于家乡,年仅四十三岁。刘子壮九岁时失去母亲,每念母辄为孺子泣,遂名其堂日屺思堂。著有《屺思堂文集》《屺思堂诗集》《刘稚川先生稿》等书传世。

3、陈沆

陈沆(1785年—1826年,一说1825年),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清代古赋七大家之一,被魏源称为“一代文宗”。

原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室名简学斋、白石山馆。蕲水(今湖北浠水县)人。乾隆五十年(1785年)出身于下层官僚家庭。

曾祖父陈嘉霁生前苦读经书,屡试不得志,后抑郁而死。祖父陈士珂,举于乡,终生未仕,做一个“传道授业解惑”之人。其父陈光诏,字金门,清乾隆己亥(1779年)举人,官授知县。他为官梗正,善政甚多,口碑极好。

陈沆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中举,二十四年(1819年)中进士一甲一名,其策论文章,气势雄浑,论述精辟,笔力奇健,授翰林院修撰。

清道光二年(1822年),任广东省大主考(学政),次年,任清礼部会试同考官。官至四川道监察御史。

陈沆卒年,《清史列传》记为道光六年(1826年)。周锡恩撰《陈修撰沆传》则言年四十一,当为道光五年(1825年)。后归葬于浠水县西调军山南麓。

4、张謇

张謇(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汉族,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通州海门长乐镇(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常乐镇)。

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南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学校创始人。

张謇创办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工作;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国民族纺织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2015年4月18日,以我国近代著名状元实业家、教育家、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张謇命名的万米级载人深渊器科考母船“张謇”号开工建设。

5、翁同龢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 别署均斋、瓶笙、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

体仁阁大学士翁心存第三子,咸丰六年(1856年)状元,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先后担任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卒后追谥文恭。

翁同龢工诗,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幼学欧、褚,初学董其昌、米芾,中年后由钱沣上追颜真卿,又不受颜字束缚,结体宽博开张,笔画刚劲有力,风格苍浑遒劲,朴茂雍容,著有《翁文恭公日记》《瓶庐诗文稿》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傅以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子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翁同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謇

山东济宁蘇家阁历史

寻访济宁胡同与老街巷的前世今生

说济宁的胡同与老街巷,便是说济宁的城市发展史。济宁的街巷涵盖了城市的几乎所有内容。探究街巷变迁,无疑是一次对城市灵魂的探究。这是个发展、渐变的城市,它的街巷也是发展、渐变的。

胡同也叫“里弄”“巷”,是指城镇或乡村里主要街道之间的、比较小的街道。街巷是人们往来通行的地方,通常指居民区、城镇中交通功能较完善、两边有房屋或开设商店的道路。胡同不仅是城市的脉搏,更是居民生活的场所。它是居民出入家门的通道,更是一座座民俗风情博物馆,烙下了许多社会生活的印记。胡同是一种文化聚集,历史的记忆,人们感情的寄托,家园的乡愁。地名专家张培安向记者讲诉了济宁的胡同与老街巷。

千年古城的街巷胡同

“一座城市如果没有了旧的痕迹,就好比一个人失去了记忆”。行走在城区众多老街巷之中时,街巷中原有的历史文化遗存就像是神奇的“时光隧道”,把我们的思绪回溯到遥远的历史年代;它们承载着千年来的部分记忆片断,是城市的历史卷轴,为后世提供了回味追思的绝好例证。

济宁城若从公元518年的古任城迁来算起,也有一千五百多年了。济宁城的鼎盛时期,历史上有两个阶段,一是盛唐时期,一是元明清时期。由于连接全国政治和经济中心的纽带———大运河纵贯济宁南北,济宁一度成为运河南北过渡地区的转漕要地、水陆兼具的物资集散中心,每日里河道内帆樯如林,舟船如练,官船商舟,画舫游艇,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大运河为济宁流来了信息、财富、技艺、人才。竹器业、药材业、铜器业、皮革业、酱菜业、烟草业、点心业等百业并举,当铺、钱庄、粮行、茶楼、饭店、戏院、会馆、教堂等遍布大街小巷;“古运河畔弦歌杂,南门内外灯火明。大街小巷车辐辏,城内城外路纵横”,朝廷命官、贩夫走卒、军阀官吏、貂裘豪客、富商大贾、金钗玉坠、名伶艺女、青红帮、一贯道等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在济宁水旱大码头演绎了一幕幕悲喜剧,将济宁推向历史的巅峰。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升为济宁直隶州后,这时的“市区规模不断扩大,如在老城区,清道光年间,济宁商号计有千余家;商业的繁荣,使城区内不断发展。清康熙年间,城内有街衢45条,城外43条。至道光年间,城内新增街衢62条,城外新增140条。在新增加的街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工商专业化街道”。

至民国二年(1913年)济宁直隶州改为济宁县,当时县城分为四隅六区、二十四地方,三百九十四街巷。

至上世纪80年代,城区有20条路、375条街巷胡同。当然,现在济宁城区路街巷就更多了,比那时约增加了一倍。

城区旧时的街巷概貌

穿梭于一些老街巷中,那古老的石板路,古旧的民居,那些耐人寻味的典故和传说,还有坐在门槛上的年迈老人,会让你有种变换时空的感觉。一条老街,一条古道,一座旧宅,都能不同程度地显现出一定时期的风土人情、历史沿革。每条街巷都是一个故事,每条街巷就是一段历史。

济宁沿运河的街道排列为棋盘式,通称“前街”,背后与之平行的街道通称“后街”,它们大都是商店、作坊、货栈密集的繁华地段。“前街”与“后街”相互间有多条胡同或小巷连通,而临河巷口的运河岸上,皆有石砌码头。这样,既便于船运货物的装卸,又便于居民河上汲水,更重要的是保证了旧时消防水源的供应,从而构成了当年济宁城区的特殊景观。

沿街多是二层砖木石结构的楼房,三至五开间,“上宅下铺”“前店后作坊”,多种行业皆是如此,不只限于竹竿巷的竹货店。门楣上悬金字墨地或蓝地匾额,下悬木刻抱柱对联,古雅大方,皆有济宁当时的书法界名人题写。除了商店字号牌匾以外,其他匾额如绸布店的“蜀锦湘绣”“杭纺贡缎”,中药店的“济仁寿世”“橘井泉香”“杏林春暖”,茶叶店的“巴山云雾”“滇西普洱”、酱园业的“秋油伏酱”“浙绍腐乳”“独流老醋”,浴池业的“兰汤浴德”“清气爽神”,糕点业的“龙凤喜饼”“庆寿糖桃”,琳琅满目,不胜枚举。特别是“玉堂酱园”四字是清代书法大家、江南道巡案御史钱澧(钱南园)书写的。“兰芳斋”果品糕点店的匾额,出自曲阜孔德成的教师、前清翰林庄陔兰的手笔。

街面上用条石铺路,路侧的条石下面筑砌下水道,雨季排水十分通畅。街巷两端大多数建有“街坊门”,有三种形式:一是俗称“闸栏门”,门楼下设木门两扇,关闭后,门中部可在两侧墙洞中插放木杠,名曰“腰拴”,十分坚固。门楣镶嵌题写街坊名称的石匾,字体浑厚刚劲或典丽大方。上世纪50年代初,尚存街坊门的有清宁巷、永丰巷、糖坊街、里仁巷、文大街、工字巷、五衢巷、塘子街等等。二是街道两端建有石质或木质牌坊,如城隍庙街、西大寺街、学门口街、院门口街、牌坊街等等。三是有部分街道一端为“街坊门”,另一端建筑过街楼阁,用以祀神。阁下砖石砌筑的墩台中央为砖券过洞,方便车辆行人通过。如文昌阁、黄经阁、关帝阁、玄帝阁、观音阁、青帝阁、碧霞元君阁、天香阁等等,其建筑形制或重檐歇山式、或四角捻尖式、或单檐硬山式,亦有单檐歇山式的,大都巍峨壮观。以上种种,尽显明清时期城市风貌,沉积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济宁城区旧时的民居,在建筑风格上,以“青砖灰瓦”为其特点,体现了古朴、浑厚、庄重的氛围;在建筑结构上,无论平房或楼房,都是“抬梁硬山、莲花托、圆形柱”,地面铺方砖或条砖;在布局上以两进至三进为主,又有偏房跨院,以侧门相通。部分达官显贵的宅邸达五进至六进;在装饰上以砖雕、石雕、木雕构件为主,花纹多样,尤其是以门窗、隔扇、栏杆、楼梯更为精彩。

1938年至1958年的二十年间,由于战争和社会动荡,各街巷的坊门、牌坊、楼阁、街巷两侧的店铺、作坊、民居遭到炮击和焚烧、或常年失修而被拆除、改建。解放后曾经仿建过一部分,至改革开放后,济宁的街道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网格式的街巷胡同被一座座居民区高楼取代。

济宁街巷胡同中的名家大户

济宁有着众多的街巷胡同,而这些街巷胡同的得名,有许多就来自生活于此的名家大户,这成为济宁地名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大运河造就了老济宁的繁盛,运河在推动济宁城市经济发展,改善当地水利环境的同时,也载来诸多的江南士人,来济宁为官或经商和定居,成为当时全国33个大城市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明清民国时期济宁街巷胡同中省部级大户有:玉堂孙家,分别住里塘子街、石门口、回龙街、天香阁街等,俗称“城外有庄,庄外有城”。孙如瑾家,状元,古槐路,原来名叫红牌坊街。靳学颜,当过明代吏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今府河砚水桥西北为其园林。杨士聪,住翰林街,官拜翰林院检讨,街名故称翰林街。于若瀛,居住大于街,明万历进士,陕西巡抚(督察主持一省事务的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戴时宗,总督河道大臣,住戴家口街。熊士伟,进士,居熊家街。陈伯友,住陈家胡同,位于城内西北隅,今红星中路,明太常寺卿。太常寺属于五寺之一,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掌管宗庙祭祀之事的长官,正三品。孙景耀,住孙家街,因明代进士孙景耀在此街中段路南建一园林名曰“孙园”,位于城西南隅,今市区古槐街道办事处南部,东起南门大街(今古槐路),西止白衣堂街,南与西马道衔,北与申家口街相邻。霍维鼐,住霍家街,武状元,官至副将,相当于四品官,后世评价他在惩恶扬善、地方风化上颇有建树。冯德馨,住冯家大院街,今人民公园西,官作湖南巡抚。

据统计,整个明朝时期还有众多的来济宁做官的四品官,知府、知州中出身江南地区有19人。“知府”,是一府的长官,亦称“府尹”,驾五马,正四品,授“中宪大夫”,尊称为“五马诸侯”“大尹”“黄堂太守”,比“州”“省”的长官小,相当于现在的“地市级”,一府辖数个县。同知中出身江南地区有14人,同知为知府的副职,正五品,因事而设,每府设一二人,无定员。负责分掌地方盐、粮、捕盗、江防、海疆、河工、水利以及清理军籍、抚绥民夷等事务,同知办事衙署称“厅”。另有知州的副职称为州同知,从六品,无定员,分掌本州内诸事务。

通判、州判中出身江南地区的有13人,通判是在知府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也是“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简称。州学、学正中出身江南地区有6人。主簿中出身江南地区有3人,主簿主管文书簿籍及印鉴,起草一些文件、管理档案以及各种印章等,大致相当于现代的秘书一职。

另外,马家大坑、石家胡同、大罗家胡同、文家园街、孟家坑涯、赵家胡同、高家胡同、北曾坑街、井家胡同等都有名人故居,多是些科举之家。

胡同、老街、小巷,绝不仅仅是一条条具象的街与巷,里面包含着城市居民世代生存与生活环境的不解情结,因而是世代口口相传传、妇孺皆知的,并演绎成独有的地名文化,广泛传播于大街小巷,成为今天城市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很多充满韵味的街巷路名活色生香,让人浮想联翩,让你忍不住想走进去,寻觅历史的踪迹。这些路名和它们附着的历史与故事,已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静心漫步于老街巷的历史文化遗存中,似乎能品读出城市漫长的历史岁月孕育形成的独特文化。从这些仅有的遗存中,也映射出老济宁的生活百态:既有官员的勿勿步履与直抒胸臆,也有文人墨客驻足的潇洒行迹;既有水路码头、商业店铺的繁荣闹腾的兴旺,也有江湖旅人、市井小民的平和淡然。图①翰林街。图②兴隆屯街。

清朝状元各省分布

八旗三人:满州麻勒吉(顺治壬辰)、满洲图尔宸(顺治乙未)、蒙古崇绮(同治乙丑)。
直隶四人:安州陈德华(雍正甲辰)、南皮张之万(道光丁未)、宛平陈冕 (光绪癸未)、肃宁刘春霖(光绪甲辰)。
江苏四十九人:武进吕宫(顺治丁亥)、无锡邹忠倚(顺治壬辰)、常熟孙 承恩(顺治戊戌)、昆山徐元文(顺治己亥)、溧阳马世俊(顺治辛丑)、吴县 缪肜(康熙丁未)、长洲韩英(康熙癸丑)、长洲彭定求(康熙丙辰)、长洲归 允肃(康熙己未)、长洲陆肯堂(康熙乙丑)、金山戴有祺(康熙辛未)、上元 胡任舆(康熙甲戌)、徐州李蟠(康熙丁丑)、长洲汪绎(康熙庚辰)、宝应王 式丹(康熙癸未)、无锡王云锦(康熙丙戌)、武进赵熊诏(康熙己丑)、长洲 王世琛(康熙壬辰)、嘉定王敬铭(康熙癸巳)、昆山徐陶璋(康熙乙未)、常熟汪应铨(康熙戊戌)、金坛于振(雍正癸卯)、长洲彭启丰(雍正丁未)、仪 徵陈谈(雍正癸丑)、金坛于敏中(乾隆丁巳)、武进钱维城(乾隆乙丑)、江 宁秦大士(乾隆壬申)、阳湖庄培因(乾隆甲戌)、镇洋毕沅(乾隆庚辰)、嘉 定秦大成(乾隆癸未)、吴县张书勋(乾隆丙戌)、元和陈初哲(乾隆己丑)、 长洲钱(乾隆辛丑)、通州胡长龄(乾隆己酉)、吴县石韫玉(乾隆庚戌)、 吴县潘世恩(乾隆癸丑)、金匮顾皋(嘉庆辛酉)、元和吴廷琛(嘉庆壬戌)、 吴县吴信中(嘉庆戊辰)、吴县吴钟骏(道光壬辰)、丹徒李承霖(道光庚子)、 太仓陆增祥(道光庚戌)、常熟翁同龢(咸丰丙辰)、嘉定徐甫阝(同治壬戌)、 常熟翁曾源(同治癸亥)、吴县洪钧(同治戊辰)、元和陆润庠(同治甲戌)、 江宁黄思永(光绪庚辰)、通州张謇(光绪甲午)。
安徽九人:休宁黄轩(乾隆辛卯)、歙县金榜(乾隆壬辰)、休宁吴锡龄 (乾隆乙未)、太湖赵文楷(嘉庆丙辰)、歙县洪莹(嘉庆己巳)、桐城龙汝言 (嘉庆甲戌)、天长戴兰芬(道光壬午)、太湖李振钧(道光己丑)、寿州孙家 鼐(咸丰己未)。
江西三人:大庾戴衢亨(乾隆戊戌)、彭泽汪鸣相(道光癸巳)、永丰刘绎 (道光乙未)。
浙江二十人:鄞县史大成(顺治乙未)、归安严我斯(康熙甲辰)、德清葵 启亻尊(康熙庚戌)、德清蔡升元(康熙壬戌)、秀水沈廷文(康熙戊辰)、钱 塘周澍(雍正庚戌)、仁和金德瑛(乾隆丙辰)、仁和金甡(乾隆壬戌)、会稽 梁国治(乾隆戊辰)、仁和吴鸿(乾隆辛未)、嘉善蔡以台(乾隆丁丑)、秀水 汪如洋(乾隆庚子)、会稽茹棻(乾隆甲辰)、山阴史致光(乾隆丁未)、归安 王以衔(乾隆乙卯)、归安姚文田(嘉庆己未)、海盐朱昌颐(道光丙戌)、乌 程钮福保(道光戊戌)、鄞县章鋆(咸丰壬子)、仁和钟骏声(咸丰庚申)。
福建三人:侯官林鸿年(道光丙申)、闽县王仁堪(光绪丁丑)、晋江吴鲁 (光绪庚寅)。
湖北三人:黄冈刘子壮(顺治己丑)、天门蒋立镛(嘉庆辛未)、蕲水陈沆 (嘉庆己卯)。
湖南二人:衡山彭浚(嘉庆乙丑)、茶陵萧锦忠(道光乙巳)。河南一人:固始吴其凌(嘉庆丁丑)。
山东六人:聊城傅以渐(顺治丙戌)、东昌邓钟岳(康熙辛丑)、济宁孙毓 氵桂(道光甲辰)、济宁孙如仅(咸丰癸丑)、潍县曹鸿勋(光绪丙子)、潍县 王寿彭(光绪癸卯)。
陕西一人:韩城王杰(乾隆辛巳)。
四川一人:资州骆成骧(光绪乙未)。
广东三人:番禺庄有恭(乾隆己未)、吴川林召棠(道光癸未)、顺德梁耀 枢(同治辛未)。
广西四人:临桂陈继昌(嘉庆庚辰)、临桂龙启翰(道光辛丑)、临桂张建 勋(光绪己丑)、临桂刘福姚(光绪壬辰)。
贵州二人:贵阳赵以炯(光绪丙戌)、麻哈夏同龢(光绪戊戌)。

历史上清朝的各位状元

  1646年 顺治三年 傅以渐 1609年—1665年 山东东昌府聊城县人
  1647年 顺治四年 吕宫 1603年—1664年 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
  1649年 顺治六年 刘子壮 1609年—1653年 湖北黄州府黄冈县人
  1652年 顺治九年 (满榜状元) 麻勒吉 —1689年 满洲正黄旗人
  1652年 顺治九年 汉榜状元 邹忠倚1623年—1654年 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人
  1655年 顺治十二年 (满榜状元) 图尔宸 — 满洲正白旗人
  1658年 顺治十五年 孙承恩 1619年—1659年 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1659年 顺治十六年 徐元文 1634年—1691年 江苏苏州府昆山县人
  1661年 顺治十八年 马世俊 1609年—1666年 江苏镇江府溧阳县人
  1664年 康熙三年 严我斯 1629年— 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今湖州市)人
  1667年 康熙六年 缪彤 1627年—1697年 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1670年 康熙九年 蔡启僔 1619年—1683年 浙江湖州府德清县人
  1673年 康熙十二年 韩菼 1637年—1704年 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人
  1676年 康熙十五年 彭定求 1645年—1719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市人
  1679年 康熙十八年 归允肃 1642年—1689年 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1682年 康熙二十一年 蔡升元 1652年—1722年 浙江湖州府德清县人  
  1685年 康熙二十四年 陆肯堂 1650年—1696年 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  
  1688年 康熙二十七年 沈廷文 — 浙江嘉兴府秀水县人
  1691年 康熙三十年 戴有祺 —1711年 江苏金山卫(今上海金山区)人。原取吴昺,因康熙帝爱戴有祺书法而取戴为第一
  1694年 康熙三十三年 胡任与 —1704年 江苏江宁府上元县(今南京市)人
  1697年 康熙三十六年 李蟠 — 江苏徐州人  
  1700年 康熙三十九年 汪绎 1671年—1706年 江苏苏州府常熟人
  1703年 康熙四十二年 王式丹 1645年—1718年 江苏扬州府宝应县人
  1706年 康熙四十五年 王云锦 1657年—1727年 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人
  1709年 康熙四十八年 赵熊诏 1663年—1721年 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 
  1712年 康熙五十一年 王世琛 1680年—1729年 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  
  1713年 康熙五十二年 王敬铭1668年1721年江苏太仓州嘉定县今属上海市人  
  1715年 康熙五十四年 徐陶璋 1674年—1738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祖籍昆山
  1718年 康熙五十七年 汪应铨 — 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1721年 康熙六十年 邓中岳 — 山东东昌聊城人
  1723年 雍正元年 (恩科) 于振 — 江苏镇江府金坛县人
  1724年 雍正二年 陈德华 1696年—1779年 直隶安州(今河北安新)人
  1727年 雍正五年 彭启丰 1701年—1784年 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
  1730年 雍正八年 周澍 1684年— 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
  1733年 雍正十一年 陈倓 1695年—1739年 江苏扬州府仪征县人
  1736年 乾隆元年 金德瑛 1701年—1762年 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
  1737年 乾隆二年 于敏中 1714年—1779年 江苏镇江府金坛县人
  1739年 乾隆四年 庄有恭 1713年—1767年 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人
  1742年 乾隆七年 金甡 1702年—1782年 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
  1745年 乾隆十年 钱维城 1720年—1772年 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
  1748年 乾隆十三年 梁国治 1723年1786年 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中塘今属上虞人
  1751年 乾隆十六年 吴鸿 1725年—1763年 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
  1752年 乾隆十七年 (恩科)秦大士 1715年—1777年 江苏江宁府江宁县人
  1754年 乾隆十九年 庄培因 1723年—1759年 江苏常州府阳湖县人
  1757年 乾隆二十二年 蔡以台 — 浙江嘉兴府嘉善县人
  1760年 乾隆二十五年 毕沅 1730年—1797年 江苏太仓州镇洋县人
  1761年 乾隆二十六年 (恩科) 王杰 1725年—1805年陕西同州府韩城县人。为取得江南江北的平衡,遂改取江北人王杰
  1763年 乾隆二十八年 秦大成 1720年—1779年,江苏太仓州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区人原取褚廷璋,但因褚得罪某官而被用计换掉
  1766年 乾隆三十一年 张书勋 — 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1769年 乾隆三十四年 陈初哲 1736年—1787年 江苏苏州府元和县人  
  1771年 乾隆三十六年 黄轩 —安徽徽州府休宁县人 父亲为上海园林‘狮子林’的主人
  1772年 乾隆三十七年 金榜 1735年—1801年 安徽徽州府歙县人 
  1775年 乾隆四十年 吴锡龄 —1776年 安徽徽州府休宁县人
  1778年 乾隆四十三年 戴衢亨 1755年—1811年江西南安府大庾县。原应为邵自昌第一,但因邵之试卷无法拆封见名而改取排第二的戴衢亨
  1780年 乾隆四十五年 汪如洋 1755年—1794年 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
  1781年 乾隆四十六年 钱棨 1734年—1799年 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 连中三元
  1784年 乾隆四十九年 茹棻 1755年—1821年 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
  1787年 乾隆五十二年 史致光 —1828年 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
  1789年 乾隆五十四年 胡长龄 1758年—1814年 江苏通州(今南通)人
  1790年 乾隆五十五年 石韫玉 1755年—1837年 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1793年 乾隆五十八年 潘世恩 1770年—1854年 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1795年 乾隆六十年 王以衔 1761年—1823年 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人
  1796年 嘉庆元年 赵文楷 1761年—1801年 安徽安庆府太湖县人
  1799年 嘉庆四年 姚文田 1758年—1827年 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人 
  1801年 嘉庆六年 顾皋 1763年—1832年 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人  
  1802年 嘉庆七年 吴廷琛 1773年—1844年 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1805年 嘉庆十年 彭浚 1769年—1833年 湖南衡山县人
  1808年 嘉庆十三年 吴信中 — 祖籍安徽休宁,寄籍江苏苏州府吴县)
  1809年 嘉庆十四年 洪莹 — 安徽徽州府歙县人
  1811年 嘉庆十六年 蒋立镛 1782年—1842年 湖北天门人
  1814年 嘉庆十九年 龙汝言 —1838年 安徽安庆府桐城县人
  1817年 嘉庆二十二年 吴其浚 1789年—1847年 河南固始县人
  1819年 嘉庆二十四年 陈沆1785年—1826年 湖北蕲水县(今浠水)巴河人
  1820年 嘉庆二十五年 陈继昌 1791年—1849年广西桂林府临桂县人。三元及第。原拟第二,但因考官希望增加清朝“三元”的纪录而建请嘉庆帝擢陈继昌为第一 1822年 道光二年戴兰芬
  1781年—1833年 祖籍安徽徽州府休宁县,寄籍安徽天长县) 
  1823年 道光三年 林召棠 1786年—1873年 广东吴川县人  
  1826年 道光六年 朱昌颐 1784年—1855年 浙江嘉兴府海盐县人 
  1829年 道光九年 李振钧 1794年—1839年 安徽安庆府太湖县人  
  1832年 道光十二年 (恩科)吴钟骏 1798年—1853年 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1833年 道光十三年 汪鸣相 1794年—1840年 江西九江府彭泽县人
  1835年 道光十五年 刘绎 1798年—1879年 江西永丰人
  1836年 道光十六年 林鸿年 1805年—1885年 福建福州府侯官县人。原取何绍基,但因何父得罪权贵卓秉恬而被换掉
  1840年 道光二十年 李承霖 1808年—1891年 江苏镇江府丹徒县人
  1841年 道光二十一年 龙启瑞 1814年—1858年 广西桂林府临桂县人
  1844年 道光二十四年 孙毓桂 山东济宁人
  1845年 道光二十五年 萧锦忠 — 湖南长沙府茶陵人
  1847年 道光二十七年 张之万 1811年—1897年 直隶南皮人
  1850年 道光三十年 陆增祥 1815年—1882年 江苏太仓人
  1852年 咸丰二年 章鋆 1820年—1875年 浙江宁波府鄞县人
  1853年 咸丰三年 孙如仅 山东济宁州人
  1856年 咸丰六年 翁同和 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1859年 咸丰九年 孙家鼐 1827年—1909年 安徽寿州人
  1860年 咸丰十年 钟骏声 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
  1862年 同治元年 徐郙 1836年—1908年江苏太仓州嘉定县人今属上海市
  1863年 同治二年 翁曾源 1834年—1887年 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1865年 同治四年 崇绮 —1900年原为蒙古正蓝旗人,后改为满洲镶黄旗
  1868年 同治七年 洪钧 1839年—1893年 江苏苏州府吴县人。原取王国钧,因其名不为慈禧所喜,遂改取洪钧
  1871年 同治十年 梁耀枢1832年—1888年广东广州府东莞人广东顺德杏坛人
  1874年 同治十三年 陆润庠 1841年—1915年 江苏苏州府元和县人
  1875年 光绪元年 张謇 江苏通州人
  1876年 光绪二年 曹鸿勋 1848年—1910年 山东潍县人
  1877年 光绪三年 王仁堪 1848年—1893年 福建福州府闽县人
  1880年 光绪六年 黄思永 1842年—1914年 祖籍安徽徽州府休宁县人,寄籍江苏江宁府江宁县(今南京市)
  1883年 光绪九年 陈冕 1859年—1893年 祖籍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寄籍顺天府宛平县(今北京)
  1886年 光绪十二年 赵以炯 1857年—1907年 贵州贵阳青岩镇人)
  1889年 光绪十五年 张建勋 1848年—1913年 广西桂林府临桂县人。原取费念慈或张孝谦,但因考官争执不下而改取张建勋
  1890年 光绪十六年 吴鲁 1845年—1912年 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
  1892年 光绪十八年 刘福姚 — 祖籍江西庐陵,寄籍广西桂林)
  1895年 光绪二十一年 骆成骧 四川省资中县人
  1898年 光绪二十四年 夏同和 麻哈州高枧(原名狮山)人
  1903年 光绪二十九年 王寿彭 山东潍县人
  1904年 光绪三十一年 刘春霖 直隶肃宁人

运河之都到底是济宁还是淮安

济宁和淮安都被称之为运河之都。

(1)元明清三代的济宁,朝廷关注,重臣驻节,百官聚集,千军防守,万马奔腾,当然地成为运河全线的政治中心;一水关南北,百里万夫吼,千帆竞发,万民汇聚,人口和城市日益扩张,使济宁成为具有关键性的沿运重镇。

如此之下,商贾云集,百业俱兴,极大地促进了济宁商贸业的兴盛和经济繁荣。总之,正是在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为力量的作用下,济宁才得以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

(2)淮安拥有多项“运河之最”:世界上最早的船闸、世界上最大的河坝、亚洲最大的水上立交、中国大运河最古老的航道、中国大运河仅存的保存完好的古闸、中国大运河最具科技含量的枢纽工程等等。2008年9月,中国古都学会授予淮安“运河之都”称号。

扩展资料:

济宁原为不起眼的济州,治于巨野。1150年巨野水灾,遂移济州于现址。元灭金后,巨野水患频繁,世祖八年(1271年)升济州为府治,因济水南会泗、北会汶,州居其中而获济水之宁,故名“济宁府”。此时的济宁,虽为府治,但名声平平,一般城镇而已。

元代至元年间,途经济宁的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为济宁的崛起带来生机,平平济宁由此而逐步走上繁荣昌盛之路。  济宁在明清时期成为运河全线的7个对外商埠和重要码头之一。

济宁正是在运河之水的润育下,在凸显的政治地位的作用和影响下,人口激增,城市崛起,工商业兴盛繁荣,创造了历史的辉煌,以莫辩的事实展现着运河之都的风采。

济宁为什么称为运河之都

  享有“运河之都”称号的有山东济宁、江苏淮安两个城市。
  历史上沿运河的较大城镇有通县、天津、德州、临清、东昌、张秋、济宁、徐州、淮安、扬州、苏州、杭州等10余个。这些较大城镇及其官吏在运河的开凿、漕运和管理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但是,这些城镇的地位和作用也决不是平行和平等的。除了有路、州、府、县之分外,就运河的开凿、漕运和管理而言,必定存在着一定的统属和主从关系。
  随着运河文化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在上述沿运各城镇中,有没有一个对其他城镇存在着统属关系的都市呢?换句话说,如果把由北京至杭州的沿河地带看作一个多边行政区域的话,在这个多边行政区域里有没有一个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并且可直接称为运河之都。那么,运河之都今何在?
  对济宁河段的重点整治,是在元明清三朝的重视下进行的。正是由于济宁河段所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元明清三朝都把治运最高机构设在济宁,在重点整治济宁河段的同时,负责对运河全线进行整治和督理。据考,元代在济宁初设开浚大臣,后设都水监、行都水督和总治河防使,其官阶最高为正一品。明代在济宁设总理河道、总督河道、经理河漕、总漕兼河道、巡抚兼河道等,简称总河,均由朝廷钦命署理,为运河最高行政管理机构,是朝廷六大部外增设的一个部院级的朝廷直属机构,秩正二品,但不乏正一品、从一品大员充任。清朝派驻济宁的司运机构多袭明治,设总河部院,钦命署理,秩正二品。据雍正《清会典》载:“顺治初,仅设河道总督一人,又称总河,综理黄河、运河两河事务,驻济宁州。”直到雍正七年(1729年),分河道为三:南河总督驻清江浦;河南、山东河道总督驻济宁州,称东河;直隶河道总督驻天津,称北河。其建制一直延续到清光绪罢河停运。据考,自顺治元年至光绪二十八年的258年间,朝廷钦命河道总督119任,共有101人充任,其中正一品大员近半。其间,总河除移驻清江浦27年(共4人充任5任)外,其余年份均驻节济宁。 河道总督衙门是运河、黄河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同时,他又拥有或掌管着自己的军队,并主要依靠军队来实现其总督职能。因此说,河道总督衙门是一个军政合一的机构。据《元史》载,运河贯通后,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二月,“增济州漕舟三千艘,役夫二千人。”当时,经漕运京都的粮米约百万担,其中通过济宁所运漕粮达30万担。为管理漕运,朝廷在济宁城南的鲁桥设立了都漕运司使。至正十年(1350年)设济宁兵马司,驻扎辅漕兵士1.2万人。至正十六年,置济宁枢密分院。明代驻济宁的司运军事机构为总理河道军门署,下设道、卫,负责节制南北直隶和河南、山东各道。济宁驻军最多时达1.3万人。除固定的道、卫、署、衙外,还有其他的军司。永乐十八年(1420年),行军司马樊敬受命提兵10万镇守济宁。正德之后,朝廷每年均遣尚书、都御史等大员兼理运河军事。隆庆四年(1570年),朝廷为总河加提督军事职衔。一时间,济宁成了朝廷不可一日疏忽的军事要地。清代,朝廷为河道总督加兵部侍郎、右都御史衔,秩正二品。顺治初年,总河杨方兴奏请设河标中军副将署,作为河道总督衙门的直属机构,也是运河全线的最高司运军职衙门,驻节济宁州。河标中军副将署为总河副职、河标兵丁主帅,从二品,其职责为总理运河营防,催调粮草,护卫漕船,沿河治安等。河标中军副将署下辖驻守沿运河各城镇的河标营和卫。
  由于朝廷把治运司运的最高行政机关和最高军事机关设在济宁,其下属的各级各类机构自然很多,总督河道衙门仅在济宁设置的机构就有运河道署、运河同知署、泉河通判署、管河通判署、钜金嘉管河主簿署等;河标中军副将署在济宁设置的军事机构有运河兵备道署、运河标营署、守备署、卫署等;此外,还有朝廷派驻的巡漕使院、抚按察院、布政司行台、按察司行台、治水行台等机构。再加上省道府州县的行政机构或由其派驻的机构,元明清三代驻济宁的各级各类治运司运以及行政监察机构比比皆是,不可胜记。因而,济宁故有“七十二衙门”之说,这是除北京、天津之外的沿运各城市所无法比拟的。
  我们不妨从有限的资料中,再看一下河道总督衙门权力究竟有多大。总督河道衙门为朝廷在六大部外特设的一个部院级的专门治运司运机构,其充任者多为一品或从一品大员,如明代的宋礼就是由工部尚书直接来充任总河的。由此即可看出河道总督衙门所处的地位及其重要性。河道总督衙门坐落在济宁州衙东,占地5公顷,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设有大堂、二堂、三堂,有书院、射圃、演武厅等,其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气派威严。那么,总督河道衙门的权力究竟有多大呢?史载,嘉靖二年(1523年),“遣都御史提督河道,山东、河南、南北直隶巡抚皆受节制。”又载,明代驻济宁的两个兵备道下设布政司、按察司,各设官一员,敕行事代管河道,所属府州县官皆受其节制。由此不难看出,不仅省里的巡抚大人要在总河的节制之下,沿河各州府县也要在总河下属的兵备道的节制之下。由此,足见河道总督衙门的权力之甚大,超乎常人所想象。故而,沿运省份的巡抚大人无不对总河崇尚有加,上任须来济宁拜谒总河,谢任须来济宁向总河辞别,至于各州府县官衙无不仿效行事,不敢怠慢。另外,在济宁市博物馆现今仍保存着一门清代的铁炮,炮筒上赫然铸有“河道总督署造”,这门铁炮也是总河权力之甚的有力证据。
  由上述可以看出,元明清三朝治运司运的最高行政机关和最高军事机关设在济宁,是济宁作为运河之都的最好标志。济宁虽然在行政区划上同其他城市没有统属或主从关系,但是,运河之水把济宁同南北众多的城镇连接了起来,是运河总督衙门的驻节,才使得济宁同沿运城镇有了统属或主从关系,沿运各地无不听命于来自济宁的指令,无不受制于驻在济宁的河道总督衙门,使济宁的地位凸显,成为京杭运河这块狭长地带的大都会。
  全河一统,众星拱月,济宁日益彰显出运河之都照人的风采。
  济宁原为不起眼的济州,治于巨野。1150年巨野水灾,遂移济州于现址。元灭金后,巨野水患频繁,世祖八年(1271年)升济州为府治,因济水南会泗、北会汶,州居其中而获济水之宁,故名“济宁府”。此时的济宁,虽为府治,但名声平平,一般城镇而已。
  元代至元年间,途经济宁的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为济宁的崛起带来生机,平平济宁由此而逐步走上繁荣昌盛之路。
  首先,济宁因河兴商。济宁“居运道之中”,不仅成为“水陆交汇,南北冲要之区”和“控引江淮咽喉”地带,同时又成为漕河管理中心和鲁西南政治、经济中心,出现了“官舸商舶鳞集,麻拥于济城之下”的兴旺景象。曾有诗人描述道“日中市贸群物聚,红氍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馆相喧阗。”到明代中叶,济宁就已发展成一个“车马临四达之衢,商贾集五都之市”的繁荣商业城市。此时,城区定居之民已不下数万家,“商贾之踵接而辐辏者亦不下数万家”。经明至清,济宁商业已臻鼎盛。州城内外,通衢要道,运河、越河两岸行栈店铺林立,各地商贾云集,百业兴盛,市场繁荣,年营业额高达白银亿元以上,市场辐射达周围地区近百县,成为明清时期全国著名的33座工商业大城市之一。
  次之,济宁因商兴市。商贸业的空前繁荣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使人口与消费俱增,进而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明代以前,济宁地区的人口并不多,晋代的任城国,只有1700户;北魏的任城郡,只有8050户、21789人;元代的济宁路也只有10545户、89818人。明末,济宁城区人口已达10万人。在历经明清战乱和重大自然灾害之后,清代在工商业恢复发展和繁荣的基础上,城区人口又逐渐达到10多万人,远远超过明代规模。因此,济宁城区不断扩大。明末清初,城区街巷98条,其中,城内45条,城外53条。清道光年间,街巷增加到290条,其中城内达到107条,城外达到183条,城区街巷增长近两倍。鉴此,济宁之治也在不断地升格。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济宁由府升为路(元代没有省的实际建制,所说的中书省为虚称,路为基本行政建制,由朝廷直辖。),辖三州十六县;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济宁路为府”,十八年,“置济宁州领三县”;清代沿用明治,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济宁由府辖州升为省辖直隶州。
  第三,济宁因市而荣。由于商贸业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手工业生产和农业商品化生产的发展,使广大城乡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当时,蓬勃兴起的手工业近20个行业。
  济宁的繁荣和兴盛,还可以用以下几组数字来佐证。据《元史·食货志》载,元文宗(1328—1329年)时,在中书省(辖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和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为“腹里”。)21路和7个直属州中,上缴国库商税额超过l万锭银子的只有晋宁路、嘉定路、济南路、济宁路等7路,其中济宁路的商税额为12403锭4两l钱,居第4位。《明史·食货志·商税》载:由于国库亏空,朝廷下令“于京省商贾凑集地,市镇店肆,门摊税课,增田凡五倍。”这种商贾凑集的大城市共33个。另据《大明会典·钞法》载:“(宣德)四年,令顺天(北京)、应天(南京)、苏州、松江、镇江、淮安、常州、扬州……山东济南、济宁、德州、临清……共三十三府州县,市镇店肆门摊税加五倍,候钞法通行止”。由此,足见济宁商贸业的发达繁荣程度及其在全国城市中的位次。
  另据有关资料记载,济宁在明清时期曾是运河全线的7个对外商埠和重要码头之一。
  济宁,正是在运河之水的润育下,在凸显的政治地位的作用和影响下,人口激增,城市崛起,工商业兴盛繁荣,创造了历史的辉煌,以莫辩的事实展现着运河之都的风采。

济宁市北门里小学的校训是什么

  济宁市北门里小学的校训是弘扬百年校风,再铸世纪辉煌。
  济宁市北门里中心小学前身为渔山书院,始建于清朝道光十年,即1830年,是城区最古老的小学。学校以百年文化积淀为依托,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现有教学班26个,在校学生2000余人,有附属省一类幼儿园一所。教职工84人,在职党员23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拥有省、市、区级教学能手27人。
  学校占地面积15471.2㎡,活动场地9105㎡,学校建筑面积10139㎡。各室齐全,室内建设达国家一类配备标准,拥有校园网络系统、微机室、总控室、实验室、班班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设施。学校操场、篮球场、乒乓球场、德育长廊、绿地、花园、生态园等布局合理,环境幽雅,校园文化建设有特色有亮点,为育人营设了良好的氛围。

清朝第一位状元是谁官居何职

清朝的文状元名单
清朝一共进行科考112科,以下是清朝状元的列表:
顺治三年(1646年):傅以渐(1609年-1665年,山东东昌府聊城县人)
顺治四年(1647年):吕宫(1603年-1664年,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
顺治六年(1649年):刘子壮(1609年-1653年,湖北黄州府黄冈县人)
顺治九年(1652年)满榜状元:麻勒吉(?-1689年,满洲正黄旗人)
顺治九年(1652年)汉榜状元:邹忠倚(1623年-1654年,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人)
顺治十二年(1655年)满榜状元:图尔宸(?-?,满洲正白旗人)
顺治十五年(1658年):孙承恩(1619年-1659年,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顺治十六年(1659年):徐元文(1634年-1691年,江苏苏州府昆山县人)
顺治十八年(1661年):马世俊(1609年-1666年,江苏镇江府溧阳县人)
康熙三年(1664年):严我斯(1629年-?,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今湖州市)人)
康熙六年(1667年):缪彤(1627年-1697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康熙九年(1670年):蔡启僔(1619年-1683年,浙江湖州府德清县人)
康熙十二年(1673年):韩菼(1637年-1704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人)
康熙十五年(1676年):彭定求(1645年-1719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市)人)
康熙十八年(1679年):归允肃(1642年-1689年,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蔡升元(1652年-1722年,浙江湖州府德清县人)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陆肯堂(1650年-1696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沈廷文(?-?,浙江嘉兴府秀水县人)
康熙三十年(1691年):戴有祺(?-1711年,江苏金山卫(今上海金山区)人)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胡任与(?-1704年,江苏江宁府上元县(今南京市)人)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李蟠(?-?,江苏徐州人)。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汪绎(1671年-1706年,江苏苏州府常熟人)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王式丹(1645年-1718年,江苏扬州府宝应县人)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王云锦(1657年-1727年,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人)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赵熊诏(1663年-1721年,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王世琛(1680年-1729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恩科:王敬铭(1668年-1721年,江苏太仓州嘉定县(今属上海市)人)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徐陶璋(1674年-1738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祖籍昆山)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汪应铨(?-?,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康熙六十年(1721年):邓中岳(?-?,山东东昌聊城人)
雍正元年(1723年)恩科:于振(?-?,江苏镇江府金坛县人)
雍正二年(1724年):陈德华(1696年-1779年,直隶安州(今河北安新)人)
雍正五年(1727年):彭启丰(1701年-1784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
雍正八年(1730年):周澍(1684年-?,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
雍正十一年(1733年):陈倓(1695年-1739年,江苏扬州府仪征县人)
乾隆元年(1736年):金德瑛 (1701年-1762年,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
乾隆二年(1737年):于敏中(1714年-1779年,江苏镇江府金坛县人)
乾隆四年(1739年):庄有恭(1713年-1767年,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人)
乾隆七年(1742年):金甡(1702年-1782年,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
乾隆十年(1745年):钱维城(1720年-1772年,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
乾隆十三年(1748年):梁国治 (1723年-1786年,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中塘(今属上虞)人)
乾隆十六年(1751年):吴鸿(1725年-1763年,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
乾隆十七年(1752年)恩科:秦大士(1715年-1777年,江苏江宁府江宁县人)
乾隆十九年(1754年):庄培因(1723年-1759年,江苏常州府阳湖县人)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蔡以台 (?-?,浙江嘉兴府嘉善县人)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毕沅(1730年-1797年,江苏太仓州镇洋县人)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恩科:王杰(1725年-1805年,陕西同州府韩城县人)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秦大成(1720年-1779年,江苏太仓州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区)人)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张书勋 (?-?,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陈初哲(1736年-1787年,江苏苏州府元和县人)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恩科:黄轩(?-?,安徽徽州府休宁县人)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金榜(1735年-1801年,安徽徽州府歙县人)
乾隆四十年(1775年):吴锡龄 (?-1776年,安徽徽州府休宁县人)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戴衢亨(1755年-1811年,江西南安府大庾县人)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汪如洋(1755年-1794年,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钱棨(1734年-1799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茹棻(1755年-1821年,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史致光(?-1828年,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胡长龄(1758年-1814年,江苏通州(今南通)人)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石韫玉(1755年-1837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潘世恩(1770年-1854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乾隆六十年(1795年):王以衔(1761年-1823年,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人)
嘉庆元年(1796年):赵文楷(1761年-1801年,安徽安庆府太湖县人)
嘉庆四年(1799年):姚文田(1758年-1827年,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人)
嘉庆六年(1801年):顾皋(1763年-1832年,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人)
嘉庆七年(1802年):吴廷琛(1773年-1844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嘉庆十年(1805年):彭浚(1769~1833年,湖南衡山县人)
嘉庆十三年(1808年):吴信中(?-?,祖籍安徽休宁,寄籍江苏苏州府吴县)
嘉庆十四年(1809年):洪莹(?-?,安徽徽州府歙县人)
嘉庆十六年(1811年):蒋立镛(1782年-1842年,湖北天门人)
嘉庆十九年(1814年):龙汝言(?-1838年,安徽安庆府桐城县人)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吴其浚(1789年-1847年,河南固始县人)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陈沆(1785年-1826年,湖北蕲水县(今浠水)巴河人)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陈继昌(1791年-1849年,广西桂林府临桂县人)
道光二年(1822年):戴兰芬(1781年-1833年,祖籍安徽徽州府休宁县,寄籍安徽天长县)
道光三年(1823年):林召棠(1786年-1873年,广东吴川县人)
道光六年(1826年):朱昌颐(1784年-1855年,浙江嘉兴府海盐县人)
道光九年(1829年):李振钧(1794-1839年,安徽安庆府太湖县人)
道光十二年(1832年)恩科:吴钟骏(1798年-1853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道光十三年(1833年):汪鸣相(1794年-1840年,江西九江府彭泽县人)
道光十五年(1835年):刘绎(1798年-1879年,江西永丰人)
道光十六年(1836年):林鸿年(1805年-1885年,福建福州府侯官县人)
道光二十年(1840年):李承霖(1808年-1891年),江苏镇江府丹徒县人。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龙启瑞(1814年-1858年,广西桂林府临桂县人)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孙毓桂(山东济宁人)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萧锦忠(?-?,湖南长沙府茶陵人)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张之万(1811年-1897年,直隶南皮人)
道光三十年(1850年):陆增祥(1815年-1882年,江苏太仓人)。
咸丰二年(1852年):章鋆(1820年-1875年,浙江宁波府鄞县人)
咸丰三年(1853年):孙如仅(山东济宁州人)
咸丰六年(1856年):翁同龢(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咸丰九年(1859年):孙家鼐(1827年-1909年,安徽寿州人)
咸丰十年(1860年):钟骏声(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
同治元年(1862年):徐郙(1836年-1908年,江苏太仓州嘉定县人(今属上海市))
同治二年(1863年):翁曾源(1834-1887年,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同治四年(1865年):崇绮(?-1900年,原为蒙古正蓝旗人,后改为满洲镶黄旗)。
同治七年(1868年):洪钧(1839-1893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同治十年(1871年):梁耀枢(1832年-1888年,广东广州府东莞人,广东顺德杏坛人)
同治十三年(1874年):陆润庠(1841年-1915年,江苏苏州府元和县人)
光绪元年(1875年):张謇(江苏通州人)
光绪二年(1876年):曹鸿勋(1848年-1910年,山东潍县人)
光绪三年(1877年):王仁堪(1848年-1893年,福建福州府闽县人)
光绪六年(1880年):黄思永(1842年-1914年,祖籍安徽徽州府休宁县人,寄籍江苏江宁府江宁县(今南京市))
光绪九年(1883年):陈冕(1859年-1893年,祖籍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寄籍顺天府宛平县(今北京))
光绪十二年(1886年):赵以炯(1857年-1907年,贵州贵阳青岩镇人)
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建勋(1848年-1913年,广西桂林府临桂县人)
光绪十六年(1890年):吴鲁(1845年-1912年,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
光绪十八年(1892年):刘福姚(?-?,祖籍江西庐陵,寄籍广西桂林)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骆成骧(四川省资中县人)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夏同和(麻哈州高枧(原名狮山)人)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王寿彭(山东潍县人)
光绪三十一年(1904年):刘春霖(直隶肃宁人)
★★★★★★★★
清代武状元名单
朱彭寿〈旧典备征》对清代武鼎甲姓氏作了汇考,现据他的记载,将清代武科状元的科分、姓氏、籍贯、胪列于下:
顺治朝 (7人)
顺治三年丙戌科(1646年) 郭士衡 山东章邱。
顺治六年己丑科(1649年) 金抱一
顺治九年壬辰科(1652年) 王玉玺 浙江仁和。
顺治十二年乙未科(1655年) 于国柱
顺治十五年戊戌科(1658年) 刘 炎 浙江山阴。
顺治十七年庚子补行已亥科(1660年)林本直 江苏上元
顺治十八年辛丑科(1661年) 霍维鼐 山东济宁。
康熙朝 (21人)
康熙三年甲辰科(1664年) 吴三畏
康熙六年丁未科(1667年) 秦藩信 顺天宛平.
康熙九年庚戌科(1670年) 张英奇 直隶深州。
康熙十二年癸丑科(1673年) 郎天诈 浙江山阴。
康熙十五年丙辰科(1676年) 荀国梁
康熙十八年己未科(1679年) 罗 琪 浙江会稽。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科(1682年) 王继先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1685年) 徐宪武 直隶。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科(1688年) 王应统
康熙三十年辛未科(1691年) 张文焕 甘肃宁夏。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1694年) 曹日纬 京卫。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1679年) 缴煜章 京卫。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1700年) 马会伯 甘肃宁夏。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1703年) 曹维城
康熙四十五年丙戊科(1706年) 杨 谦 江苏仪征。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1709年) 田 唆 直隶献县。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1712年) 李显光
康熙五十三年癸巳科(1713年) 李如柏 甘肃宁夏。
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1715年) 赛 都 汉军正红。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1718鳞 封荣九
康熙六十年辛丑科(1721年) 林德镛
雍正朝(5人)
雍正元年癸卯科(1723年) 李 埃
雍正二年甲辰科(1724年) 曹国琼 汉军镶白。
雍正五年丁未科(1727年) 王元浩 山东胶州。
雍正八年庚戌科(1730年) 齐大勇 直隶昌黎。
雍正十一年癸丑科(1733年) 孙宗夏 陕西镇安。
乾隆朝 (27人)
乾隆元年丙辰科(1736年) 马负书 汉军镶黄。
乾隆二年丁已科(1737年) 哈攀龙 直隶任邱。
乾隆四年己未科(1739年) 朱秋魁 浙江金华。
乾隆七年主戊科(1742年) 贾廷诏
乾隆十年乙丑科(1745年) 董 孟 汉军正黄。
乾隆十三年戊辰科(1748年) 张兆潘 江苏泰兴。
乾隆十六年辛未科(1751年) 张大经 山西风台。
乾隆十七年壬申科(1752年) 哈廷梁 直隶献县。
乾隆十九年甲戊科(1754年) 顾 麟
乾隆二十二年]‘丑科(1757年) 李国梁 直隶丰润。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1760年) 马 全 山西阳曲。壬中科时已取中探花,名马琼,此科更名再中。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科(1761年) 段飞龙 直隶永年。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1763年) 德 灏 满洲正黄
乾隆三十—年丙戌科(1766年) 白成龙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科(1769年) 钱治平 顺天霸州。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科(1771年) 林大彪 浙江江山。
乾隆三十七年壬辰科(1772年) 李威光 广东长乐。
乾隆四十年乙未科(1775年) 玉懋赏 山东福山。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科(1778年) 邢敦行 直隶定州。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科(1780年) 黄 瑞 浙江江山。
乾隆四十六年辛丑科(1781年) 刘 双 顺天大兴。
乾险四十九年甲辰科(1784年) 刘荣庆 江苏泰州。
乾险五十二年丁未科(1787年) 马兆瑞 山东临清。
乾险五十四年己酉科(1789年) 刘国庆 江苏泰州。
乾隆五十五年庚戊科(1790年) 玉 福 汉军镶黄。
乾隆五十八年癸丑科(1793年) 徐殿飙 山东掖县,
乾隆六十年乙卯科(1795年) 邸飞虎
嘉庆朝 (12人)
嘉庆元年丙辰科(1796年)黄仁勇 广东海阳.
嘉庆四年己未科(1799年)李云龙 直隶阜城。
嘉庆六年辛酉科(1801年)姚大宁 广东南海。
嘉庆七年壬成科(1802年)李白玉 直隶蔓城。
嘉庆十年乙丑科(1805年)张联元 直隶献县。
嘉庆十三年戊辰科(1808年) 徐华清 山承临润。
嘉庆十四年己已科(1809年) 汪道诚 江西乐平.
嘉庆十六年辛未科(18U年) 马殿甲 河南邓州。
嘉庆十九年甲戌科(1814年) 丁殿宁 山东益都。
嘉庆二十二年丁丑科(1817年) 武凤来
嘉庆二十四年己卯科(1819年) 徐开业 以传胪未到除名,以榜眼秦钟英推升状元,陕西神木。
嘉庆二十五年庚辰科(1820年) 昌伊苏 满洲正黄。
道光朝 (15人)
道光二年壬午科(1822年) 张云亭 直隶清丰。
道光三年癸末科(1823年) 张从龙 山西临县。
道光六年丙戊科(1826年) 李相清 山西阳曲。
道光九年己丑科(1829年) 吴 钺 山东蓬莱。
道光十二年壬辰科(1832年) 李广金 山西灵邱。
道光十三年癸已科(1833年) 牛凤山 河南沿县。
道光十五年乙末科(1835年) 波启善 满洲正红。
道光十六年丙申科(1836年) 王 瑞 宜隶安肃。
道光十八年戊戌科(1838年) 郝光甲 宜隶任邱。
道光二十年庚子科(1840年) 赵云鹏 河南汝阳。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科(1841年)德庆 汉军镶白。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1844年)张殿华 直隶枣强。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科(1845年)吴德新 直隶东明。
道光二十七年丁末科(1847年)李信直 直隶晋州。
道光三十年庚戊科(1850年)彭阳春 四川华阳。
咸丰朝 (5人)
咸丰三年王子科(1852年) 田在田 山东锯野。
咸丰三年癸丑科(1853年) 温常勇 直隶天津。
咸丰六年丙辰科(1856年) 王世清 直隶南和.
咸丰九年己未科(1859年) 韩金甲 山东历城。
咸丰十年庚申科(1860年) 马鸿图 直隶抚宁。
同治朝 (6人)
同治元年壬戌科(1862年) 史天样 直隶邯郸。
同治二年癸亥科(1863年) 黄大元 直隶怀安。
同治四年乙丑科(1865年) 张蜀锦 宜隶广平。
同治七年戊辰科(1868年) 陈桂芬 浙江天台。
同治十年辛末科(1871年) 丁锦堂 福建上杭。
同治十三年甲戌科(1874年) 张风鸣 河南西平。
光绪朝 (11人)
光绪二年丙子科(1876年) 宋鸿图 福建侯官。
光绪三年丁丑科(1877年) 佟在棠 直隶天津。
光绪六年庚辰科(1880年) 黄培松 福建龙泉。
光绪九年癸未科(1883年) 杨廷弼 河南祥符。
光绪十二年丙戌科(1886年) 宋占魁 山东昌邑。
光绪十五年己丑科(1889年) 李梦说 山东阳谷。
光绪十六年庚寅科(1890年) 张宪周 山东珲城。
光绪十八年壬辰科(1892年) 卞 赓 江苏海州。
光绪二十年甲午科(1894年) 张鸿翥 江西鄱阳。
光结二十一年乙未科(1895年) 武国栋 直隶天津。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1899年) 张三甲 直隶开州。
以上从顺治三年至光绪二十四年共取中武状元109人。
清世祖顺治三年三月十五日(1646年4月30日),清廷举行开过后第一次殿试,中进士,夺清代首科殿试
傅以渐
状元。任宏文院修撰。次年,即充任会试同考官。顺治五年(1648年),任《明史》纂修官。顺治八年(1651)书成,任国史院侍讲。顺治九年(1652年)正月,又充《清太宗实录》纂修官。次年正月,迁秘书院侍讲学士;五月,迁少詹事;闰六月,提升为国史院学士;七月,受命教习庶吉士。1654年(顺治十一年)升迁任内秘书院大学士。顺治十二年(1655)正月,奉旨陈时务,又承命作《资政要览》后序;二月上疏安民大计,受到皇帝赞许,被加封为太子太保,改任内国史院大学士,充文、武殿试读卷官。当时正编写清太祖、清太宗《圣训》及《通鉴全书》,傅以渐均任总裁官。又承旨撰写《内则衍义》,逢户部呈进《新编赋役全书》,也命傅以渐复核,倍受皇帝器重。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京察,傅以渐上疏自陈,乞罢归乡,皇帝亲批御旨:“卿辅弼重臣,醇诚朴慎,勤劳密勿,倚任方殷,岂可引例求退?著益抒猷念,佐成化理”(《清史列传》卷五)。次年二月,傅以渐与庶子曹本荣又奉旨汇注《易经》,仅用10个月的时间,编成《易经通注》一书。顺治十五年(1658年)二月,傅以渐偕同学士李蔚充任会试主考官。按旧例,考官入闱均携带书箱,而这一年却被定为禁例。傅以渐上疏请求:“凡出题应用书籍,敕部照例给发,庶免漏误”(同上)。经过部议决定:令内监察验以后,仍准携入。傅以渐因闱中咯血,又上疏乞归,说:“入闱七日,幸殊卷尚未誊进,乞赐另遣一员,同李蔚任事”(同上)。皇帝降旨说:“知卿偶恙,著力疾料理闱事”(同上)。傅以渐只好带病主考完会试。顺治十五年(1658)9月,清廷参照明代官制改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为内阁,大学士改加殿、阁衔,授为武英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十月请病假回原籍疗养,顺治十六年(1659年)十一月,因病休超过一年,自乞罢黜,皇帝旨命:“加意调理。稍痊,即来京入直办事。不必引请处分”(同上)。次年三月京察,傅以渐再次自陈乞罢,皇帝仍然温旨慰留:“卿清慎素著,佐理有年。著加意调摄,痊日即来京供职,不必求罢”(同上)。顺治十八年(1661),闻顺治帝崩,直京奔丧后,又以病告归。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清圣祖康熙皇帝即位,傅以渐再一次上疏乞归,遂解任回原籍。康熙四年(1665年)四月去世,终年57岁。葬于聊城傅家坟。
注:每个都可以百度收索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