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琴书 有哪些

山东琴书的唱腔有哪些?山东琴书产生于什么时候,以什么形式发展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1-06 03:37:31 浏览4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山东琴书的唱腔有哪些

基本唱腔有两种:凤阳歌(慢板)只有四句,垛子板(快板)为两句。尚可采用其他曲牌。垛子板(即二板)曲调轻快、活泼,善于表现愉快、激烈的情绪。在反复记号之间可以任意反复,上句落1音,下旬落2音。最后落腔为5音。

山东琴书的前奏较长,起一种吸引听众、使演员进入意境的作用,其节奏较快,生动活泼,变化较自然,可以随着演员的动作、表情而变幻曲子的节奏。

山东琴书产生于什么时候,以什么形式发展

山东琴书,产生于清乾隆年间,由以扬琴为中心的器乐合奏形式发展为“打琴加唱”,继而再发展为较完整的琴书,伴奏乐器除主奏的扬琴外,亦使用大板、坠琴、古筝、京胡等。至近代,唱腔进入板腔体系。演唱时,需先奏“前奏曲”,艺人称此为“开头通”,其后即用曲牌叙唱故事正篇。

山东琴书的历史源流

“小曲子”最早形成于菏泽地区(古称曹州)。郓城艺人陈乃端所存艺术谱系有“雍正十三年(1735年),头辈师爷王尚田,善通琴书画,闻名东平湖……”的说法。新修《曹县方志》有“曹县为山东琴书主要发源地,相传已有二百年历史”的记载。该县梁堤头村,乾隆末年就曾出现过小曲子名家梁启祥。而后发展益盛,逐渐流布全省。从雍正十三年算起,山东琴书至今已有二百五十余年的历史。
山东琴书 的发展,大致辞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即由早期的文人自娱,到民间的业余玩局,后来发展为职业演唱--撂地说书。
元明以来,山东境内俗曲流行,鲁西南地接中原,此间亦盛。小曲子最初是精于音律的文人,利用当时流行曲调编演曲目逐渐形成的。据传单县、曹县的刘楼、尚楼、老爷楼、柳井一带,有些士绅名流,喜抚琴弹唱小曲以自娱,叫做“琴筝清曲”。如《白蛇传》中的《断桥》、《水漫金山》;《秋江》中的《赶船》、《偷诗》等,其唱词文雅,文学性较强。
“琴筝清曲”这种艺术形式不久即冲破文人雅士的小圈子,在当地农民中传习流布。由起初风雅的“携访友”,渐变为农闲或节日聚会的自娱性“庄稼耍”或日“玩局”。在清代末年,这种业余玩局的琴书演唱班社,在鲁西一带的农术十分盛行。这时期的演唱仍保持着“琴筝清曲”时的书词尚文采、注意音乐性的特点。其演出虽以娱爱为目的,但重在比赛唱腔的优美、曲牌多寡,以及乐器演奏技巧的高低,还有浓重的文人雅士弹唱抒怀的情趣,色少江湖气。
随着“小曲子”在民间流传日盛,出现了乾隆末年曹县的梁启祥,之后曹县的袁沛然、郓城的刘道友;光绪年间曹县的苗金福、李清兰、侯沛然、王梦典,郓城的刘继荣、陈怀教等演唱名家,渐由业余玩局变为撂地说书的职业性演唱。由于演唱性质的变化,带来了山东琴书在演唱内容、形式以及音乐唱腔上的重大变化。艺人们创编移植了一大批适应群众中味新节目,丰富了演唱内容。音乐结构由原来的曲牌联唱,变为以唱“凤阳歌”、“垛子板”两种曲调为主,并国以板式变化,穿插使用曲牌,唱词言变得通俗易懂,演唱风格也由以前的纤柔细腻变得活泼质朴。
作为这一阶段的重要标志,琴书由鲁西南农村进入了运河漕运重镇——济宁,并陆续传入邻近的徐州、商丘、开封等地。一时间,济宁的土山、运河岸成为琴书名家荟萃之地,并扩大影响,遍及山东各地。陆续发展形成了鲁东以广饶、博兴为中心的“东路琴书”和鲁北以济南为中心的“北路琴书”;鲁西南一带的琴书遂称为“南路琴书”。南路为最早的一支,流行于鲁西南地区,以茹兴礼及其创始的“茹派”最具代表性,演唱不用花腔巧调,行腔深沉,咬字真切,节目多为愤世之作;北路以济南为中心,广泛流行于鲁西北地区,以邓九如及其创始的“邓派”最具代表性,表演善用方言俚语,于纯朴中显幽默,平易中求韵味;东路以广饶、博兴为中心,流行于胶东各地,以商业兴、关云霞夫妇及其创始的“商派”最具代表性,唱腔优美动听,富于变化 。

山东琴书是什么

中国曲艺曲种。清初产生于鲁西南曹州(今菏泽地区)。流行于山东以及华东、华北等地。早期为民间自娱性演唱,称“庄稼耍”。清末始有职业艺人。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扬琴,故称“唱扬琴”,“山东洋琴”。1933年,定名为“山东琴书”。艺术流派分为南、北、东三路,以菏泽为中心。分布遍及鲁西南、豫东,皖北、苏北等地的南路琴书为最早,曲调隽美明快;以广饶、博头为中心,流行遍及胶东的东路琴书,曲调挺拔且抒情;以济南为中心,流行于鲁西北的北路琴书韵味深厚。山东琴书为坐唱形式,由1—5人演唱。伴奏乐器有扬琴、坠琴、筝、软弓京胡、碟子、简板等。演唱者均兼奏乐器。始为民间俗曲联缀演唱,有曲牌200余支,常用曲牌有[上河图]、[凤阳歌]、[叠断桥]、[汉上垛]、[梅花落]等。常用书目有长篇《白蛇传》、《秋江》、《包公案》等,中篇《双锁柜》、《王天保下苏州》等,段儿书《鞭打洛阳》、《寻妹》等。

“山东洋琴”是什么地方曲目

“山东洋琴”是鲁西南地区的曲种,由于地域关系,“山东洋琴”作为地方曲种,几近失传,反映地方特色的“山东洋琴”被评为了山东非文化物质遗产。

山东琴书和山东坠子戏有什么不同

山东琴书表演为多人分持不同乐器自行伴奏,分行当围坐表演,以唱为主,间有说白或对白。山东琴书产生于民间,根植于民间,语言极具生活味,它所采用的都是生活中的俗言俗语,比喻巧妙,生动韵味,独具匠心。坠子表演演唱者一人,左手打檀木或枣木简板,边打边唱。也有两人对唱的,一人打简板,一人打单钹或书鼓。还有少数是自拉自唱的。唱词基本为七字句。伴奏者拉坠琴,有的并踩打脚梆子。

山东琴书属于渔鼓道情类吗

不属于。
山东琴书是山东重要的地方曲艺品种,又称“唱扬琴”或“山东扬琴”。它源于明代中期鲁西南菏泽(古曹州)地区兴起的民间小曲自娱演唱形式“庄家耍”(又称“玩局”)。主要流行于山东地区,表演为多人分持不同乐器自行伴奏,分行当围坐表演,以唱为主,间有说白或对白。
渔鼓道情又称梆梆筒子,是一种安徽省的汉族戏曲剧种。其形式是用三尺三寸长的竹筒,蒙上猪护心皮,配上木筒板拍打发出响音说唱,一人边演唱边伴奏,右手拍击渔鼓,左手敲击竹板作为伴奏,流行于中国民间社会,作为一种宣扬道家思想的汉族说唱艺术,是道教济世度人的教化方式和传播道教教义思想的通俗说唱,敲打渔鼓配上说唱,就成了渔鼓道情这种演艺形式。

山东琴书的艺术特色

山东琴书采用山东方音表演,因脱胎于民间的“小曲子”联唱,所用唱腔曲调十分丰富,约有曲牌二百多支。发展为琴书说唱之后,使用的曲调逐渐集中,以所谓“老六门主曲”即【上合调】、【凤阳歌】、【叠断桥】、【汉口垛】、【垛子板】、【梅花落】最为常用,清末民初以来又进一步发展为以【凤阳歌】和【垛子板】为主要曲调,穿插少量小曲进行说唱的音乐体制,节目也以中长篇书为主,兼唱小段儿。
山东琴书的演出形式一般为二至五人,演唱者分赶角色,也兼乐器伴奏。分赶角色者一般二至三人,余者为伴奏兼伴唱。传统的演唱讲究稳重大方,演唱者正襟危坐,仪态端庄,目不斜视,全靠富于变化的唱腔和有机的伴奏配合来完成故事情节的表达和人物形角的刻画。
随着历史的演变和艺术本身的发展,山东琴书的演唱逐渐打破了旧的演唱陈规。如演唱者可根据故事内容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感情的变化,面目呈现传神的表情,有时亦可略加手势以助表演,演员之间在演唱中可进行感情交流,还可与观众直接交汉感情,但其演唱风格依然保持了稳重大方的基本特点。
山东琴书的传统代表性节目很多,长篇有《白蛇传》、《秋江》及移植来的《杨家将》、《包公案》、《大红袍》等多部,中篇有《王定保借当》、《三上寿》、《梁祝姻缘记》等七八十部,短段儿多为早期小曲子节目中传承下来的经典之作。
建国后,随着人民对艺术欣赏的要求日益提高,大批新文艺作者参与创作、演唱,山东琴书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五六十年代,南路琴书艺人李若亮、李湘云父女两次参加全国曲艺会演,党政军出的《水漫金山》、《盗灵芝》获得成功,他们曾先后三次参加全国调演,引起了曲艺界、音乐界的注意。特别是1981年9月,参加全国优秀曲艺节目观摩演出,演出的《大林还家》,在增强抒情性的与时代感方面又取得成功,荣获创作、作曲、演出三个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