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北京北海公园古树名木的保护措施不少于10处
古树是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生长的结果,一旦死亡则无法再现,因此我们应该非常重视古树的复壮与养护管理。
(一)古树的复壮措施:据北京市园林科研所的研究,北京市公园古松柏生长衰弱的根本原因,是土壤密实度过高,透气性不良。针对这个原因,他们采取了埋树条或埋树条与铺草皮和铺梯形砖相结合,并加设保护性栅栏的措施。
1、埋条法:分放射沟埋条和长沟埋条:前者在树冠投影外侧挖放射沟4~12条,每条沟长12cm左右,宽为40~70cm,深80cm。沟内先垫放 10cm厚的松土,再把剪好的苹果、海棠、紫穗槐等树枝缚成捆,平铺一层,每捆直径20cm左右,上撒少量松土,同时施入粉碎的麻酱渣和尿素,每沟施麻酱渣1Kg、尿素50g,为了补充磷肥可放少量动物骨头和贝壳等物,覆土10cm后放第二层树枝捆,最后覆土踏平。
如果株行距大,也可以采用长沟埋条。沟宽70~80cm,深80cm,长200cm左右,然后分层埋树条施肥、覆盖踏平。
应注意埋条的地方不能低,以免积水。
2、地面铺梯形砖和草皮:下层作法与上述措施相同,在地面上铺置上大下小的特制梯形砖,砖与砖之间不勾缝,留有通气道,下面用石灰砂浆衬砌,砂浆用石灰、砂子、锯末配制比例为1:1:0.5。同时还可以在埋树条的上面种上花草,并围栏杆禁止游人践踏,或在其上铺带孔的或有空花条纹的水泥砖或铺铁筛盖。此法对古树复壮都有良好的作用。
3、换土:古树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生长在一个地方,土壤里肥分有限,常呈现缺肥症状,再加上人为踩实,通气不良,排水也不好,对根系生长极为不利。因此造成古树地上部分日益萎缩的状态。北京故宫园林科从1962年起开始用换土的办法抢救古树,使老树复壮。如1962年在皇极门内宁寿门外有一古松,幼芽萎缩,叶子枯黄,好似被火烧焦一般。职工们在树冠投影范围内,对大的主根部分进行换土。换土时深挖半米(随时将暴露出来的根用浸湿的草袋子盖上),以原来的旧土与沙土、腐叶土、大粪、锯末、少量化肥混合均匀之后填埋其上。换土半年之后,这株古松重新长出新梢,地下部分长出2~3cm的须根,于死而复生。以后他们又换过几株,效果都很好。如1975年又将一部株趋于死亡的古松救活,这棵树换土时深达一米半,面积也超出了树冠投影部分。同时挖深达4米的排水沟,下层填以大卵石,中层填以碎石和粗砂,上面以细砂和园土填平,使排水顺畅。目前,故宫里凡是经过换土的古松,均已返老还童,郁郁葱葱,很有生气。此法很值得学习推广。
(二)养护管理措施
1、 支架支撑:古树由于年代久远,主干或有中空,主枝常有死亡,造成树冠失去均衡,树体容易倾斜;又因树体衰老,枝条容易下垂,因而需用他物支撑。如北京故宫御花园的龙爪槐,皇极门内的古松均用棚架式支撑。
2、 堵树洞:
3、 设避雷针:据调查千年古树银杏大部分曾遭过雷击,有的在雷击后因未采取补救措施甚至很快死亡。所以,高大的古树应加避雷针。如果遭受雷击,就立即将伤口刮平,涂上保护剂,并堵好树洞。
4、 防治病虫害:古树衰老,容易招虫致病,加速死亡。北京天坛公署因抓紧防治天牛,保护了古柏。他们的经验是:掌握天牛每年三月中旬左右要从树内到树皮上产卵的时机,往古柏上打223乳剂,工人称为“封闭”。
5、灌水、松土、施肥:春季、夏季灌水防旱,秋季、冬季浇水防冻,灌水后应松土,一方面保墒,同时增加通透性。古树的施肥方法各异,可以在树冠投影部分开沟(深)0.3m,宽0.7m,长2m或者深0.7m、宽1m,长2m),沟内施腐殖土加粪稀,有的施化肥,有的在沟内施马蹄掌或酱渣(油粕饼)。
6、 树体喷水:由于城市空气浮尘污染,古树树体截留灰尘极多,影响观赏效果和光合作用,北京市北海公园和中山公园常用喷水方法加以清洗。此项措施费工费水,只在重点区采用。
古树名木有什么作用
我国现存的古树,已有千年历史的不在少数。它历尽沧桑,饱经风霜,经历过历代战争的洗礼和世事变迁的漫长岁月,依然老态龙钟,生机盎然,为社会主义祖国古老灿烂的文化和壮丽山河增添不少光彩。保护和研究古树,不仅因为它是一种独特的自然和历史景观,而且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佐证者。它对于研究古植物、古地理、古水文和古历史文化等都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一)古树名木是历史的见证
我国的古树名木不仅在横向上分布广阔,而且在纵向上跨越数朝历代,具有较高的树龄。例如我国传说中的周柏、秦松、汉槐、隋梅、唐杏(银杏)唐樟等,均可作为历史的见证。山东茗县浮莱山“银杏王”已有3000年以上高龄;山西太原晋祠“周柏”也有3000余年的历史;陕西省长安县温国寺和北京戒台寺(“九龙松”)两株古白皮松,均已1300多年,堪称中国和世界白皮松树龄之最。
(二)古树名木为文化艺术增添光彩
不少古树名木曾使历代文人、学士为之倾倒,吟咏抒怀。它在文化史上有其独特的作用。例如“扬州八怪”中的李鱓,曾有名画《五大夫松》,是泰山名木的艺术再现。此类为古树而作的诗画,为数极多,都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三)古树名木是名胜古迹的最佳景点
古树名木和山水、建筑一样具有景观价值,是重要的风景旅游资源。它苍劲挺拔、风姿多彩,镶嵌在名山峻岭和古刹胜迹之中,与山川、古建筑、园林融为一体,吸引着人们去游览观赏。如北京天坛公园的“九龙柏”,北海公园团城上的“遮荫侯”,泰山的“卧
龙松”,苏州光福的“清、奇、古、怪”4株古圆柏……,它们把祖国的山河装点得更加美丽多娇。
(四)古树对于研究树木生理具有特殊意义
树木的生长周期很长,相比之下人的寿命却短得多,对它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的规律我们无法用跟踪的方法加以研究,古树的存在就把树木生长、发育在时间上的顺序展现为空间上的排列,使我们能以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树木作为研究对象,从中发现该树种从生到死的总规律。
(五)古树对于树种规划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古树多属乡土树种,保存至今的古树,是久经沧桑的活文物,可就地证明其对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有很高的适应性。故调查本地栽培及郊区野生树种,尤其是古树、名木,可作为制订城镇树种规划的可靠参考。
古柏的北京市古柏
北京的古柏,树龄在五百年以上的约有5000棵以上,占北京一级古树的绝大多数。它们大多种植在辽金时期至明代,最早的可追溯到唐朝。尤以明柏最多,因在明代的永乐、嘉靖等年间修建了很多皇家祭祀的坛庙,而在这些坛庙里是广植长寿常青、木质芳香、经久不朽的柏树。以示“江山永固,万代千秋”之意。在民间,很多地方的人们也视古柏为吉祥昌瑞的“神柏”。在北京的古柏群中,著名的古柏很多,它们以树龄古老、姿态奇绝和传闻有趣而驰名。
中山公园的古柏
中山公园的社稷坛南门外,巍然屹立着七棵参天古柏,它们郁郁葱葱的绿冠高达20多米,盘曲苍虬的粗干周长有四棵达6米。这里原是辽代兴国寺遗址,这七棵古柏是当年的遗物,距今已一千年了。人们称为“中山辽柏”,或俗称“七柏”。这其中最东边的一棵古柏很是奇特,在它粗干的裂缝中,竟又生长出一棵高大的国槐来。槐柏两树,枝繁叶茂,青黛交映,情趣盎然。它们已天然共生三百多年,是园林中罕见的珍品,人称为“槐柏合抱”,是北京著名的“古柏奇观”之一。
天坛的古柏
天坛回音壁外西北侧,矗立着一棵堪称“世界奇柏”的古柏。它高达18米,干周长达3.8米,是明永乐十八年种植的,距今已五百八十多年。它的奇特之处是,在其粗壮的躯干上,完全是突出的干纹从上往下扭结纠缠,好像数条巨龙绞身盘绕,又似拧着捆捆钢筋,所以得名“九龙柏”。明清两代,皇帝们到圜丘坛祭天时,要路过此柏,因此又称此柏为“九龙迎圣”。相传在皇帝祭天时,有九条金龙从柏身上飞出,在圜丘坛上空盘旋,待祭天完毕,金龙又飞回柏身。
像“九龙柏”这样有奇特优美干纹的古柏,在全世界上只此一棵,故尤为珍贵。之所以生长成这样,据林学家研究考证,可能是由于表皮细胞分裂不均所致。天坛内还有“槐柏合抱”、“迎客柏”、“问天柏”、“莲花柏”等名柏。
国子监街孔庙的古柏
安定门内国子监街的孔庙里,是古柏森森。在大成殿前西侧屹立着一棵巨柏,它就是驰名京城的“除奸柏”。
据说它是元代国子监第一任祭酒许衡(相当于大学校长)所植,距今已七百多年。其高达20多米,干周长达5.3米。相传在明嘉靖年间,有一年奸相严嵩来孔庙祭孔,路过此柏时被其枝干掀掉了乌纱帽。人们认为古柏有知,也痛恨奸臣,说它“严惩奸佞,欲意除之”,所以叫它“除奸柏”。还有传说在明天启年间,魏忠贤祭孔路过此柏时,忽然狂风大作,古柏上的一个大枝断落,正打中魏的头,故人们又称为“触奸柏”。
孔庙前院的碑楼西还有“柏上桑”,在大成殿西并排高矗两棵“将军柏”、“罗汉柏”。
故宫中的古柏
故宫御花园天一门内的“连理柏”,久负盛名。它是由两棵古柏组成,这两棵古柏的双干跨在北京的中轴线上,其上部相对倾斜生长,它们的树冠相交缠绕在一起,树干相交的部位,里面的木质部已融为一体,成为一棵树。国人历来喜欢视树木的连理为忠贞爱情的象征。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脍炙人口的佳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清末代皇帝溥仪和皇后婉容曾在此柏前照过合影。御花园的摛藻堂旁有“遮阴候柏”、万春亭北有“驼峰柏”、亭西南有“凤凰柏”、延晖阁东有“罗汉柏”,园西从南到北有十八棵“十八罗汉柏”,棵棵高大挺拔,雄伟壮观。
西山樱桃沟的古柏
在西山樱桃沟的水源头处南边,屹立一居高临下向东倾斜的巨石,就在巨石绝顶凌空挺立一棵古柏,傲骨藏风,姿态奇绝,人称“石上柏”。
有趣的是,这棵石上奇柏竟和古代两位大文人有关——明末清初的孙承泽,曾居住在樱桃沟内,称沟为“退谷”,并著有《春明梦余录》和《天府广记》。他在《春明梦余录》记述“石上柏”写道:“独岩口古桧一株,根出两石相夹出,倒挂于外……是又岩中之奇者也。”另外,相传曹雪芹住在西山的正白旗村时,经常到樱桃沟来游览,他就是看到了这棵“石上柏”的“木石姻缘”奇观而大受启发,从而著书黄叶村抗风轩,才创作出举世名著《红楼梦》的。
潭柘寺的古柏
京西古刹潭柘寺是北京地区最古老的佛教圣地,在其历代主持高僧居住的方丈院内,高矗两棵参天古柏,它们都高达30多米,是北京最高的古柏。
这两棵古柏为辽代所植,所以名叫“千年柏”。它们还带有佛教文化色彩,因其高矗入云,相传寺内得道的高僧就是从这里升入仙界的,故又名“登天柏”。因此,“千年柏”被视为寺内神树。
在寺的毗卢阁殿门西,高矗一棵向西倾斜的古柏,它也带有佛教文化色彩,名叫“事事如意柏”。因殿内有一尊“不空事业佛”专管事业的原故。
新城子关帝庙遗址的古柏
密云县新城子关帝庙遗址前,屹立一棵巨大古柏,高达25米,粗干周长达7.5米,为唐代所植,距今已一千三百多年,是北京的“古柏之最”。因它的粗干要好几个人伸臂合围才能抱拢,其树冠是由十八个大杈组成,最细的杈也有一搂多粗,所以得名“九搂十八杈古柏”。
因此柏的树冠极大,遮阴的面积很广,故当地乡民称之为“天棚柏”;因它是屹立在关帝庙前,人们出于对关帝的敬仰,又叫此柏为“护寺柏”,当地人都视此柏为“神柏”。过去在古柏的枝干上,都挂满了各色写有祈祷祝福的布条,附近乡民都希望生活吉祥平安。
其他知名的古柏
另外,像劳动人民文化宫西部的“鹿形古柏”、后河边的“望楼柏”,地坛方泽坛外西北的“迎客柏”、日坛朝日坛西南的“九龙柏”,中南海静谷的“人字柏”、北海团城上的“承光柏”,颐和园介寿堂的“介字柏”、长廊邀月门前北侧的“邀月柏”,香山玉华山庄上边的“瘿瘰柏”、八大处五处龙王堂的“龙王柏”,西山大觉寺四宜堂的“古柏鼠李”、寺前院功德池旁的“古柏蛇葡萄”、椒园寺遗址的“龙虎二柏”、军响乡灵水村的“柏抱榆”、“柏抱桑”、“龙爪柏”,十三陵定陵的“母托子古柏”、延庆县旧县龙王庙的“香炉柏”,顺义牛栏山元圣宫(现牛栏山一中)的“元圣宫双柏”、平谷区乐政务乡九圣寺的“旋风柏”,怀柔区仙台村凤翔寺的“凤翔寺双柏”、密云县白岩村宝泉寺的“范公柏”,朝阳区金盏乡的“干妈树古柏”,房山区上方山兜率寺的“拧丝柏”、吕祖殿的“柏树王”等,都是北京著名的古柏,其例浩瀚如海,举不胜举。
北京的古柏,它们虽身经数朝,历尽沧桑,但如今仍是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它们是活的文物,是北京悠久历史的见证,是古都风貌的代表,也是北京灿烂文化的一部分。
北京有什么古木具体在哪里
潭柘寺始建于西晋,至今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是北京地区最早修建的一座佛教寺庙,在北京民间有“先有潭柘,后有幽州”的谚语。潭柘寺在晋代时名叫嘉福寺,唐代时改称龙泉寺,金代御赐寺名为大万寿寺,在明代又先后恢复了龙泉寺和嘉福寺的旧称,清代康熙皇帝赐名为岫云寺,但因其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而民间一直称其“潭柘寺”。 潭柘寺古木古树其多,最著名的千年银杏树、千年婆罗树、千年柏、二乔玉兰等。
还有戒台寺,北海团城,中山公园等都有些有讲的古木。
法海寺的古树
法海寺的古树名木很多,如在山门前西南方的香道上,有一座小石桥。小石桥是香道的三岔口,就在小石桥的四角各生长着一棵古柏,古柏的根都生长在小石桥的石缝中,成为一奇观,人们称为“四柏一孔桥”。在法海寺的山门前,高耸着四棵参天古柏,好像是四大天王守护着寺院,人们叫它们“四大天王柏”。在寺内的大雄宝殿前,巍然屹立着两棵巨大的白皮松,它们郁郁葱葱的绿冠高达30多米,白干鳞片斑驳,西边的一棵干周长达5.5米,东边的一棵干周长5米。特别是西边的一棵,比北海团城上著名的金代白皮松“白袍将军”还粗壮。法海寺这两棵白皮松是明代建寺时所植,今已五百六十多年。它们像两条银龙守护着大殿,人们称为“白龙松”。这两棵白皮松为京城名松,白干绿冠与大雄宝殿相映相辉。白皮松自古就被中国人民视为“白龙”或“神龙”,多植在宫殿、园林、陵寝、寺庙中。
团城的排水系统
号称“世界上最小的城堡”、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北海团城,270多米长的城墙没有一个泄水口,地面上没有排水明沟,无论下多大的雨,这个城池上只是雨过地皮湿,很快渗得一干二净。
位于北京北海公园一侧的团城是我国著名的古代园林文化遗址。团城以其拥有古树、玉瓮和白玉佛三件珍宝而闻名于世。
它是一座高出地面4.6米,面积仅有4500多平方米的世界上最小的城堡。团城的特点在于它平面呈圆形,并由此得名。从团城的形体来看,很像一个大花盆。除了古园林建筑和稀有珍宝之外,郁郁葱葱的参天古树也给团城平添了一份魅力。团城现有百年以上古树38株,树龄大于三百年的古树17棵,其中油松“遮阴侯”、白皮松“白袍将军”树龄高达八百年(为公元1115~1234年的金代所植)。几百年来这些树不但没有衰败,而且长得郁郁葱葱。
团城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的单元,城内地面高出周围水面和地面。古树的根系很难从湖水形成的地下水得到补给,它们生长所需的水分只有来自天然降水。细心的人不难发现,找遍团城270多米长的城墙居然没有一个泄水口(吐水嘴),地面也没有排水明沟。即使在承光殿屋顶汇流的落水处,地面也未见排水设施,仍是平铺青砖。而北京正阳门箭楼、鼓楼、万里长城及北海白塔等古建筑均有泄水石槽。这一点,说明古人在建筑团城园林时,就有意将降水尽量留在城区内。
虽然没有泄水口和排水明沟,但无论天下多么大的雨,在这个城池上,只是雨过地皮湿,很快渗透得一干二净。城外雨水遍地与城内略显潮湿的地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们不禁要问,团城的雨水都哪儿去了呢?
曾任北海公园副园长的沈方先生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年北海公园的园林管理者想给古树施肥。施肥通常要施在树的吸收根上。而一般来说,树冠有多大,树根也相应有多大,吸收根就在相应树冠边缘的这一圈上。
园林工人选了几个地方把地下的砖拿开,察看树根的生长情况。当把砖掀开后,专家们发现,砖的形状是上大下小的倒梯形,砖跟砖之间的缝隙没有灰浆,它们之间纵横都有一些通道。即使缝隙被尘土积满后,这种缝隙排水性能仍很强。再看砖下面衬砌的材料,拿根水管子一放水,这水就哗啦哗啦从衬砌材料漏下去了,说明这里的地面从铺装到衬砌材料都是又透水又通气。
团城上的地砖分两种,甬道上铺的是方砖和小条砖,渗水少,但绝大部分地砖是铺设的倒梯形青砖,用于入渗雨水。团城地势北高南低,而大部分吸水性强的倒梯形砖多位于团城的南半区。
倒梯形砖排列在一起,砖与砖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形的缝隙,这样一个缝隙会很容易将雨水引入地下。由于砖缝大,雨水不易停留在砖表面形成径流,这个缝隙对土壤表层起着通气和蒸发作用。
科学家用热释光法对砖块进行了年代测定。结果发现青砖中烧制年代最早为公元1411年,也就是明永乐年间,距今已有600年历史,烧制较晚的为清道光年间,距今也有190年。因此推断团城在清代进行过地面修补。
除了青砖本身吸水性较强,砖与砖之间形成的缝隙大,可以有效地将雨水引入地下,专家们还发现,团城上的土壤层也有很好的透气透水性能。
这些土壤层按结构自上而下可分为支撑层、有机质层和黄沙壤层。
10厘米厚的支撑层主要成分有谷壳、石灰等,这些成分能使地表水快速渗透,透气透水性好。10厘米厚的有机质层主要成分包括贝壳、骨头、活性钙、兽血、有机酸等,历经数年缓慢释放,可以对植物生长提供大量有机质和微量元素,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而深达4至5米厚的黄沙壤层,渗水性、透气性良好,适合植物生长。
熟悉团城的人知道,团城地面上分布着一些渗水口,大雨时水顺着井口流进去,但没有满的时候。在找不到出水口的情况下,人们开始怀疑团城地下是不是深藏着什么奥秘。
进入团城就会看到一棵具有800年历史、曾被乾隆册封为“白袍将军”的古树。就是这棵古树,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不知什么原因有两个枝杈枯萎了。这可急坏了园林工人。排除了其他原因以后,园林工人开始寻找树根方面的原因。
他们发现,“白袍将军”旁有一个古渗井的盖,工作人员打开井盖钻进去,人在涵洞中只能爬行,洞的四周都是由青砖砌成的,涵洞地面上有一层厚厚的黑土,“白袍将军”根系有些受伤,洞也塌陷了。
这一发现使得园林工人感到很意外,他们一直以为这些深水井是用来渗排污水的,没想到打开这个井盖,露出的竟是一条找不到尽头的涵洞,这条涵洞究竟有多长,雨水怎样在里面滋润树木呢?园林工作者拿来绳子和手电筒往前探险,由于涵洞的狭窄始终也没有找到出水口的方向,爬到地面上看,除了分布没有规律的井口以外,就再也找不出任何关于涵洞走向的迹象了。
为了探明涵洞的走向和雨水灌排有什么关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采用地球物理电磁法对团城的雨洪灌排系统进行了探测,并将9个雨水口进行了标记。科研人员对井与井之间可能走过的路径都进行了细致的探测,这样就第一次描绘出一张地下涵洞组成的排灌系统。探测显示:地面上雨水井口所处的位置均是涵洞走向的转折点,整个排灌系统形成了一个英文字母“C”的形状。雨大的时候,这个雨洪系统即会发挥作用。
古人之所以这样设计,为的是使地下水在团城流的时间尽量延长,在每个排水沟下面都有渗透性的水,这说明当时的设计思想是十分先进的。
科研人员也从中找出了白皮松枝杈死亡的原因。涵洞坍塌以后失去了原来的功能,使整个团城的集水和排水功能都受到了阻碍。它塌了以后水不能很快地排下去,多余的水会泡根、烂根,就造成了白皮松枝杈的枯萎。针对这种情况,园林工人用了一个水泥圆管,镶嵌到塌陷部分的涵洞中。不久,白皮松又恢复了它的活力。
人们试着描绘了古团城这样一个雨洪排灌系统——暴雨时雨水通过青砖及涵洞渗入地下,多余的水顺着涵洞围绕团城逆时针旋转后流走;中小雨时土壤水饱和后,水分回渗到涵洞中。这样一个系统充分留住和利用了有限的雨水资源。
科研人员分析,深埋涵洞除具有排泄地面径流及通过洞底渗漏水量外,它还具有以下功能:可以迅速降低涵洞(树根)附近土壤含水量;由涵洞与雨水口形成一个深层土壤与大气相通的地下通气系统;利用涵洞埋深,冬季深处地温较高,可通过涵洞提高表层土壤中地温,有利于古树生长。
古树的历史有多久
松树的生长过程因树种而异。
油松、马尾松、云南松早期生长较快,但达到数量成熟期则较晚;它们在5年生以前,树高和直径生长较慢,5~20年为生长极盛期。天然林红松在50年生前的胸径生长缓慢,50~100年为胸径生长旺盛时期,之后仍能维持较高速度,到200年以后才显著降低;树高生长旺盛时期在100年左右;材积数量成熟龄则在300年左右。在人工林中,红松早期生长显著加快,一般胸径和树高仅在10年前生长较慢,10~30年生长即达到旺盛时期。
北京北海团城有一株800年生的古松。秦皇岛翟家洞有一株树龄六七百年以上、高30余米的古松,堪称秦皇岛全市最高、最粗的“松树之王”。
松树在自然界中的寿命可达3000年。世界上寿命最长的松树是一种美国松树,其寿命为5000年。
据此估计,你说的那几棵松树应该有三五百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