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瓷器底部特征图片 什么

明代瓷器底部特征图片(明代釉里红有什么特点 怎么鉴定真假)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1-04 23:04:11 浏览16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明代釉里红有什么特点 怎么鉴定真假

特点:

1、明代釉里红碗型

洪武釉里红碗有直径40厘米的大碗和直径20厘米的中碗两类。

直口大碗直口,深壁,矮圈足。釉底或底足露胎,砂底有火石红,涂姜黄色或赭色护胎汁,胎体厚重。碗心饰折枝花卉纹,碗心外饰一圈回纹,内外壁绘缠枝花卉纹,常见有莲、菊、牡丹三种。

内外沿有灵芝、卷叶、海浪及莲、菊纹等几种边饰,外腹一周16瓣仰莲纹,圈足回纹。口径40~42厘米不等。这种大碗另有青花者,是洪武官窑特有造型。青花大碗见赏赐或外销,釉里红大碗唯在宫内使用。

撇口大碗撇口,深弧壁,圈足,足底露胎,胎质洁白细腻,釉里红呈色较灰。内壁白釉,碗心饰折枝菊或折枝牡丹纹,外壁饰缠枝牡丹或缠枝莲纹。另有红地白花装饰。口径38厘米左右。为洪武晚期产品。

中碗直口或侈口窄唇,深壁,矮圈足,胎骨厚重,足底部分露胎,有些釉面布满冰裂纹,呈色大多红艳,有晕散。口沿内外及圈足绘回纹,内外壁及碗心绘菊花纹或牡丹纹。口径20厘米左右。

2、明代釉里红胎釉

洪武釉里红器有釉面白腴光润,色彩鲜艳,也有釉面干涩开片者,这是窑温不足所致。洪武胎体多坚实厚重,底部多为涩胎无釉,泛火石红,这是胎土淘洗不精,金属杂质自然泛出所致,烧成后,器底显得有涂施浆泥的抹刷条痕,或呈现红白相间的斑片。

洪武釉里红瓷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元代特征,红色晕散,不太鲜艳,在多数情况下由于烧制技术的限制,多呈较淡或偏灰的色泽,个别器物上还有飞红的现象,称之为釉里黑或釉里褐。

3、明代釉里红纹饰

从装饰方法来看,洪武釉里红采用了白地红花和红地白花两种工艺,基本上是对元代青花工艺的承袭,其中红地白花的工艺在洪武以后很少见到,永乐、宣德时改用红地剔花的方法替代。各种纹饰不同于元代层次繁密。元代扁菊花纹仍然较多运用,少见人物故事,动物纹饰。

4、明代釉里红绘画笔法

釉里红性能特殊,线描技巧难以驾驭,洪武釉里红有两种主要笔法,一种为单笔勾勒,如卷草纹、变体莲瓣纹、花卉的枝叶、花瓣等都用粗细不一的线条单笔勾勒,犹如中国画的没骨画法。用这种笔法的釉里红呈色大多红艳,釉层肥厚、乳白。

另一种是双钩填色,双钩线条有粗细变化,填色有浓淡深浅。用这种笔法的釉里红呈色大多灰暗,釉层白或白中含青灰。

5、明代釉里红纹饰题材

洪武釉里红的装饰纹样和同期青花基本相同,只是受到釉料性能限制,画法稍简,如牡丹花的花瓣外勾勒一圈细线留白,青花在留白处再染淡青色,釉里红则没有这道工序。

洪武釉里红装饰纹样以四季花卉纹为主,主要有牡丹、菊花、莲花和茶花,另外松竹梅也较多使用。辅助纹有卷草纹、回纹、灵芝纹、蕉叶纹、变体莲瓣纹、海水纹等。其纹饰的时代特征基本同青花,两者可相互参照断代。 

鉴定方法:

1、洪武釉里红瓷器主要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多数是清官旧藏之物,以尺寸超过30厘米的大盘子居多,口沿分为两种,一种是圆的,另一种是菱花形的。釉里红呈色多数灰暗,有些甚至容易与青花混淆,需要仔细观察纹饰线条中的细部显露出的红斑,方能将二者准确的区分。

这种盘子在造型和花纹装饰方面与元代瓷器没有区别,唯底足修饰与元代有微小差距,元代底足看似粗糙,但是用手摸的感觉不扎手,洪武的底足则感觉扎手。

2、看釉里红陶瓷的釉质

看釉里红陶瓷釉质的粗细、光泽以及气泡、疏密等几方面的特征。比如旧瓷常有“莹光”或“酥光”一类的光泽,新瓷则多有“火光”,虽然很多仿古陶瓷经过加工处理后,也能看见“火光”,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自然的光泽。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明洪武釉里红研究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元代及明洪武釉里红瓷器的鉴定

明代嘉靖瓷器简单的辨别方法有哪些

方法一:辨胎釉

底足胎釉的交接处多有火石红

从明嘉靖起瓷器胎质已远不如明代早、中期的淘炼精细、致密洁白。嘉靖初期,胎质尚能与正德接近,之后便越见粗糙。虽官窑小件仍胎质较细密,但是,大件之物胎质已明显见差,胎色白中闪灰,胎质干涩、空隙较多。瓷釉方面,嘉靖朝初期与正德相似,一般施釉较细腻,中期显肥厚。白釉釉色前期较白,中后期闪灰,多数为亮青釉。有一点值得注意,嘉靖时期青花器物底釉均为亮青釉。嘉靖器底足的胎釉交接处多有一线橙黄之色,也称火石红,这是鉴定的一个依据。

方法二:辨纹饰

纹饰线条如硬笔所绘

嘉靖时期纹饰采用双线勾勒填色法,轮廓线条较硬,如用硬笔所绘,由于回青料晕散现象严重,青花填色往往溢出线外;这一时期器物纹饰画风稚拙,如孩童所绘一般;纹饰已趋繁缛,画面缺乏层次;人物、动物、植物常常比例失调,婴戏纹中的孩童头大如斗;麒麟瑞兽老态龙钟。

方法三:辨工艺

修胎不十分规整

嘉靖时期瓷器制作细致程度大不如前朝,除少量小件器物仍保持着前朝的精细程度以外,大件器物多制作粗糙,时有夹扁现象;嘉靖时期瓷器修胎不十分规整,琢器类器物(瓶罐类立件器物称为琢器),由于当时是分段拉坯成型,加上此时工艺较粗糙,腹部可见明显接胎痕;底足处理不规整,大件器物可见粘砂现象;圈足较浅,盘碗类器物底足足墙较窄,微向内收拢;露胎处常见橙色红色火石红现象。

方法四:辨款识

嘉靖款只有楷书款,不见篆书款

明代嘉靖年间官窑瓷器款,只有楷书款,不见篆书款。可分为青花款、矾红款、暗刻款及刻字涂金款等,但以青花款最为多见。以青花书写的纪念款,以“大明嘉靖年制”、“大明嘉靖年造”、“嘉靖年制”为主。其特点是字体瘦长,笔画较粗,刚劲中藏秀逸。款字中“靖”字的特点最鲜明,即其左边的“立”位置较高,有的已位于右边的“月”字之上。落款位置和排列方式较复杂。位置已发现的有外底、内底、口沿、颈、肩、腹等处,但以外底落款最为多见,六字或四字分双行排列于外底中心,外加双线圆圈或双方框,也有无边栏的。砂底器仅于写款处盖釉。四字款中亦有个别仿照钱文按“上下右左”顺序作十字形排列的;另见有在器物外底按顺时针排列的“大明嘉靖年造”无边栏六字款,属于罕见的年款。高足杯上的款识多为六字青花款,有的书于内底,做六字双行排列;有的书于足内沿,做顺时针环绕。大件器物中,大盘于口边自右向左横书六字年款,围以扁框;大缸则于外口沿自右向左横书六字年款,无边栏。

嘉靖(1522――1566)时,明朝国政渐趋衰败。此时的景德镇瓷器,风格与以前也大不相同。大型器物的制作越来越多,而且一般都比较粗糙,不注重修胎,琢器的衔接痕甚至比明代初期还要明显。

◆胎体

宫窑的盘、碗、碟等小件瓷器制作精细,胎质细白坚致。大件器物多制作粗糙。修足不够规整,圆器的圈足多呈上宽下窄的楔形,斜削向内收敛。盘类多见底心下凹和塌陷的现象。底足有放射状跳刀痕的现象普遍。现代仿品一般足端处理得平滑规整,有的底足人为染上火石红,红色均匀,浮于表面,很容易被识破。

◆器型

嘉靖时期大件器物的烧制增多,器型也多种多样,尤其是方形,棱形的器物很有特色。圆器盘、碗类口多不圆,圈足径略小。

◆釉面

釉质参差不齐,有粗有细,有厚有薄。而且,器底施釉多为“亮青釉”。大器的釉面一般粗糙不平,多数官窑器及民窑小器则细润肥厚。有的在口部涂刷酱黄釉,形成黄口。

◆纹饰

纹饰多采用双钩轮廓线填涂的方法完成,画风自然,有的显得粗率,图案富有生趣。多见道教色彩及吉祥祈福内容的画面。龙纹变得清丽细弱,看上去远不如宣德龙那么威猛。后仿的青花瓷纹饰多呆板,笔法僵硬,完全没有真品那样圆熟的笔韵。

怎样区分古瓷真品与历代仿品能分享些瓷器辨伪常用的基本方法吗

烧造仿古瓷的目的也不相同,有的是因为对古瓷的喜爱而去仿,有的是因为传承而去仿,还有的是为了冒充古瓷卖多挣钱而去仿。中国古瓷器历朝历代仿品鉴别(转载自 随风博主的博文) 在中国古瓷历史长河中,有后朝仿前朝,后代仿前代的情况,认识和鉴别这类瓷器很重要。瓷器收藏是中国收藏中最受关注的品类之一。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收藏瓷器,市场上藏品的流通并没有减少,而是“水涨船高”。因此,市场上一定存在一定数量的赝品。那么如何辨别瓷器的真伪呢?先看釉面光泽:光是内省的,像一层薄雾盖住了它,这是一种很老的釉面带着一些“如雾膜皮”,如果是老釉的一般状态,只有光是柔和的,不刺眼。

釉面老化形成塑料薄膜状的局部斑、晶:首先必须绝对确认斑、晶是天然的,不能被人工制造出来,才可以肯定它绝对是古瓷。这种瓷器上的“塑料膜老化斑”和“水晶斑”,即使用最现代的技术手段也无法模仿。一般来说,古代瓷器是不可能达到这种瓷器的陈化程度的。因此,所有生长类似“自然如雾如膜”的瓷器,绝对是真正的古代瓷器。

塑膜晶斑、雪花晶斑、釉层内外层次分明的晶斑共生,完全是自然的。这样多形式、多样化的老化特征同时出现在一件瓷器上,是现代技术无法做到的。釉层内时效产生非常有规律的结晶,形成花状,上、中、下层釉层非常清晰。这是显微镜照片,肉眼是看不到的。人类是不可能复制的。

釉泡是在孔周围形成的老化“晕”,具有逐渐过渡的水平,破洞周围钙化较为严重,而晕的边缘则与正常釉层结合没有明显的界限,分别,这是自然时效釉泡破裂的状态,以破泡的老化来鉴别中国古代所有的瓷器都是常见的。注意观察釉泡“晕”的颜色和形状。所有有这种釉泡孔带有天然“光环”的瓷器,无疑都是正宗的。这一特性适用于所有釉泡受损的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