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黑陶的历史文化是什么
- 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有哪些特点
- 解释龙山文化黑陶和彩陶
- 中原地区早期龙山文化的陶器又什么特色
- 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 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异同
- 龙山黑陶的简介
- 上宅遗址中的大量陶器说明那一时期的人过上了什么生活
黑陶的历史文化是什么
诸城黑陶,是一种陶器艺术品种,作为古老的传统制陶技艺,有色如墨,声如钟,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美誉。产生于山东诸城境内的一种泥制陶器,其历史渊源,可上溯到四千多年前,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著名的龙山文化。关于黑陶的最早研究制造者,当属虞舜。据史料记载和考古专家们考证认为:龙山文化黑陶的发展与生于山东诸。城的古代帝王虞舜“陶河滨”有直接关系,虞舜,可称之为黑陶制作之开山鼻祖。虞舜,姚姓,名重华,今山东诸城舜王街道诸冯村人,生卒于原始社会末期。据《孟子·离娄篇》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据墨子《尚贤下第十》曰“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灰于常阳,尧得之服泽之阳,立为天子。”其中的“陶于河滨”说的就是舜制陶。舜之年代是龙山文化的鼎盛时期,舜对治理陶器尤其是黑陶制作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舜诚制陶,精美不窳”,所以黑陶称之为“舜陶”。《史记·五帝本纪》又载:“舜耕于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诸冯村位于诸城市北10华里,现属舜王街道。古代属东夷之地,村内曾有古迹舜庙,为历代祭祀先圣之所;村北有岭名历山,相传舜曾在此耕耘劳作,村东即潍河,为舜曾制陶的“河滨”。
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有哪些特点
龙山黑陶,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优秀品种,古老的传统制陶技艺。是距今4千多年前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它以黑色陶器为其特征,所以称之为“黑陶文化”。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的城子崖,所以又称“龙山文化”。
黑陶工艺主要利用陶轮轮制的方法。它不以装饰取胜,而是以造型见长。黑陶在烧制时采用了封窑烟熏的渗炭方法,器表呈现出深黑色光泽。它表面磨光,朴素无华,纹饰仅有少数弦纹、划纹或镂孔。黑、薄、光、纽为黑陶的四大特点。其中有一种薄胎黑陶,漆黑乌亮,薄如蛋壳,称蛋壳陶,代表看这一类型陶器的杰出成就。
黑陶的造型千姿百态,以复杂造型为主,简单者较少,但都端庄优美,质感细腻润泽,光泽沉着典雅,具有一种如珍珠般的柔雅沉静之美,欣赏价值极高。常见器型有碗、盆、罐、瓮、豆、单耳杯和鼎等。
新一代龙山黑陶在烧制工艺上,是根据当地泥质特点和古代制作方法研究产生的。具有实用、巧妙、节约的优点。在成型制作上,主要有可塑法和注浆法两大工艺流程。
可塑法有选料、球磨、压滤、真空炼泥、陈腐、拉坯、干燥、修坯、压光、刻制、磨光、干燥、烧制等17道工序,它主要用于瓶、器等型状变化大和比较不规则的制品生产。先将精制的可塑泥块放到成型机上拉坯成型,当干燥到一定程度时,再将坯体放到成型机上修坯、压光,坯体含水为8—12%时,进行刻制,随后磨光,待含水率再降至一定程度,即可装窑烧制。
注浆法有选料、配料、选型、翻模、注浆、干燥、脱模、修坯、压光、烧制等14道工序,它主要用于圆雕、浮雕类异形制品的生产,比可塑法工艺流程短,是一种较先进的制作方法。
在烧制上,则重点采用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结合的循序升级渗炭法,使产品达到通体透黑,产品黑度越高,表面越亮,充分展现黑陶的特色。
由于选料考究,做工精细,不仅器物均有镂孔和纹饰,而且姿态万千、品种多样,纹饰与造型、色泽与形象和谐自然,具有高雅、简炼、明快等特点,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解释龙山文化黑陶和彩陶
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出土的陶器是继仰韶彩陶之后的优秀品种,是距今四千多年前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1928年4月,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省的东部考古时发现了城子崖遗址,1930年11月由原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考古学家李济、董作宾、梁思永等人组成了考古队,对城子崖进行了首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其中多以黑陶为主,特别是一种蛋壳陶杯最具代表性,它“薄如纸、硬如瓷、声如磬、亮如漆”。因它的出现地处章丘县龙山镇,所以被命名为“龙山文化”,也称之为“黑陶文化”。由于黑陶制作工艺复杂、烧结难度难以掌握,所以遗憾地失传了3000多年。
黑陶:黑陶是陶胎较薄,胎骨紧密,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它在龙山文化陶器中制作最为精美。黑陶工艺主要利用陶轮轮制的方法。它不以装饰取胜,而是以造型见长。黑陶的造型品种除了尖底瓶、罐、盆等外,还出现了鬲(Li)、豆、杯、鼎等品种,造型千姿百态。
黑陶在烧制时采用了封窑烟熏的渗炭方法,器表呈现出深黑色光泽。它表面磨光,朴素无华,纹饰仅有少数弦纹、划纹或镂孔。黑、薄、光、纽为黑陶的四大特点。其中有一种薄胎黑陶,漆黑乌亮,薄如蛋壳,称蛋壳陶,代表着这一类型陶器的杰出成就。
彩陶:彩陶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的陶器。 彩陶发源于距今约10000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在新石器时代伴随着相对定居的农耕文化一起发明了烧陶技术。关中地区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的老官台文化时期就有了较发达的陶器,有个别钵形器口沿装饰一条宽彩带,这是彩陶的萌芽。在公元前5000年的西安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很多精美的彩陶,表明在半坡时期,人们已经能熟练地控制窑温,并且彩绘艺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彩陶的器型基本上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常见的有盆、瓶、罐、瓮、釜、鼎等,在器型上很难看出来有其它特殊的用途。在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发现用两瓮对合理葬小孩的例子,瓮上凿一小孔,表达了原始人对再生的向往。
中原地区早期龙山文化的陶器又什么特色
中原地区早期龙山文化的陶器以灰色为主,多为手制,口沿部分一般都经过慢轮修整,部分器物如罐类还采用器身、器底分别制成后再接合的“接底法”成型新工艺。灰陶的烧成温度约为840度。早期龙山文化陶器的杯、敞口盆、折沿盆、敛口罐、尖底瓶等器形还保留、继承了仰韶文化的某些因素,而双耳盆、三耳盆、深腹盆、筒形罐则独具特色。龙山文化陶器的纹饰以篮纹为主,有些陶器又在篮纹上面饰以数道甚至通身饰以若干道附加堆纹,主要用来加固器身。
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黑陶是指在烧制过程中通过碳化工艺制成的黑色陶器。它最早发现于龙山文化,是龙山文化最重要的特征之一。龙山文化的时间为公元前2310年至公元前1810年,分为河南省龙山文化、陕西省龙山文化和山东省龙山文化,统称为龙山时代。龙山时代的陶器有灰色、红色和黑色,其中最著名的是黑陶。黑陶是一种黑陶,胚胎薄,胎骨密,色泽黑亮。它是龙山文化中制作最精美的陶器。
产品特点黑陶的制作一般采用快轮,其造型匀称、整齐、做工精细、温度高、质地硬。由于其应用范围多为礼器,很少用于日用器皿,所以产量较少,但也因此显得珍贵。龙山黑陶作为汉族先民原始礼仪和精美艺术作品的载体,始终具有黑珍珠般神秘而诱人的魅力。
历史、民俗在中国东南地区,长江下游的浙江余姚有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年,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出土的黑陶,热量较低,器壁较厚,均为手工制作。造型简单,厚薄不均,显示出当时的原始陶器。主要器物有炉、罐、壶、盆、盘等。装饰手法有雕刻、捏塑、堆塑等。图案有各种几何图案和动、植物图案。
其中,以较为逼真的动物鱼鸟和花草一类的装饰最具代表性。典型的陶器有猪纹壶,画面上有一只猪,眼睛很大,声音很长,鬃毛清晰。有稻穗猪纹陶盆、鱼草纹陶盆、五叶纹方壶。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的陶器,可分为早晚期。早期的绳纹粗红陶,后期的泥质红陶、黑陶、彩陶。这时,出现了几何印纹陶器,这是商周时期华南地区广泛流行的先驱。
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异同
1: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距今的时间不同:
仰韶文化,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长约2000年左右。
龙山文化,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距今4000年前)。
2: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地域分布不同:
仰韶文化,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其分布范围,东起豫东,西至甘肃、青海,北到河套内蒙古长城一线,南抵江汉,中心地区在豫西、晋南、陕东一带。分布省份有陕西、河南、山西、甘肃、河北、内蒙古、湖北、青海、宁夏9个省区。
龙山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大部分龙山文化遗址,分布在山东半岛,而河南、陕西、 河北、辽东半岛、江苏等地区。
3: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陶器风格不同:
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彩陶以红地黑花或灰衣红彩居多,纹饰有条带纹、三角纹、斜十字纹、叶纹、涡纹和方格纹。彩绘纹饰流行成组的平行短线,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
龙山文化,黑色陶器为主要特征,又称为“黑陶文化”。诞生于中国新石器时代,古老的中国制陶技艺,有黑如漆,声如罄,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美誉。它的与众不同与当地独有的陶土材质和独特的制陶方法有关。它的制作工艺即使在现代也是具有很高难度的,显示出中国古代先民陶器制作工艺的伟大成就。
扩展资料:
(1)仰韶文化。因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发现,所以叫仰韶文化。
(2)龙山文化,因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发现,所以叫龙山文化。
(3)仰韶文化影响世界对中国的认识。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使世界认识中国有自己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上承旧石器文化下接龙山文化,使中国石器时代有了大致轨迹,也加深了世界对中国是文明古国的认识。从而对中国不同于外国,独特发展的土著政治、经济、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百度百科——龙山文化
龙山黑陶的简介
黑陶是在烧造过程中,采用渗炭工艺制成的黑色陶器。最早发现于龙山文化,是龙山文化最重要的一个特征。龙山文化的时间为公元前2310——前1810年左右,分有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三类,统称为龙山时代。龙山时代的陶器有灰、红、黑陶,其中最著名的是黑陶。黑陶是陶胎较薄,胎骨紧密,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它在龙山文化陶器中制作最为精美。
上宅遗址中的大量陶器说明那一时期的人过上了什么生活
上宅遗址中的大量陶器说明那一时期的人过上了刀耕火种的生活。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最早利用化学变化改变天然性质的开端,是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
新石器时代是考古学家设定的一个时间区段,大约从一万多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新石器时代指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刀耕火种是新石器时代残留的农业经营方式。又称迁移农业,为原始生荒耕作制。先以石斧,后来用铁斧砍伐地面上的树木等枯根朽茎,草木晒干后用火焚烧。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不翻地,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播种后不再施肥,一般种一年后易地而种。
扩展资料:
上宅文化遗址位于京东平谷境内,距今约六千至八千年,应属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谷区内。包括上宅遗址和北埝头遗址。属于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是北京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原始农业萌芽状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上宅遗址1984年发现并试掘,1985~1988年进行考古发掘。
遗址东西长100米,南北宽50米,面积约5 000平方米,文化层厚0.5~4米。总发掘面积3 500余平方米,出土器物3 000余件。发掘出长80余米、宽9米的东西走向灰沟1条和陶窑1座。灰沟东浅西深,东段分岔为2条小灰沟,陶窑位于2条小灰沟之间。
上宅遗址的地层堆积可分为8层:
第1层,耕土层;
第2层,灰黄色土,质地松散,厚0.31~1米,出土唐辽砖瓦、陶瓷碎片,此层下有夏家店下层文化墓葬;
第3层,浅灰色细粉砂土,厚0.2~0.3米,出土细泥红陶残片;
第4层,灰黄色粉细砂土,厚0.3~0.5米,出土泥质红褐陶、夹砂红褐陶和少量泥质灰陶及石器;
第5层,暗褐色细粉砂土,厚1米,含大量炭屑、炭块及炭化果核,出土大量细石器、石器、陶器以及陶塑和石刻;
第6层,青灰色土,干燥后近灰黄色,土质较硬,厚0.5米,出土夹砂陶器和石器,陶器种类少于第5层;
第7层,黑灰色粉砂粘土,厚0.3米,出土的陶器、石器种类与第6层相近,数量较少;
第8层,灰黄色粉砂粘土,厚1米,出土较少网格纹厚胎夹砂红褐陶片。
1989年建成上宅文化陈列馆,是中国第一所以考古学文化命名的专题陈列馆。
2019年5月16日,上宅文化遗址已正式申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并筹建上宅文化博物馆和上宅考古遗址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