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这打火机是什么原理,吹不灭
用的是伯努利原理。
防风打火机使用较高的气体喷出速度,可以在打火机的气流通道上合适的部位形成更低的压力,以将更多的空气“吸”进来,并和打火机的燃气充分混合,剧烈反应、燃烧,火焰形成的高温使气体更加膨胀,压力增大,使火焰以较高的速度喷出。
所以不容易熄灭。如果火熄灭了,高温的金属网罩会瞬间再次点燃火。
丹尼尔·伯努利在1726年提出了“伯努利原理”。
这是在流体力学的连续介质理论方程建立之前,水力学所采用的基本原理,其实质是流体的机械能守恒。即:动能+重力势能+压力势能=常数。
其最为著名的推论为:等高流动时,流速大,压力就小。
扩展资料:
1726年,伯努利通过无数次实验,发现了“边界层表面效应”:流体速度加快时,物体与流体接触的界面上的压力会减小,反之压力会增加。
为纪念这位科学家的贡献,这一发现被称为“伯努利效应”。伯努利效应适用于包括气体在内的一切流体,是流体作稳定流动时的基本现象之一,反映出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流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流体的流速越小,压强越大
防风打火机啥结构,气体是怎么高速喷出来的
楼主,那本来就是充的高压易挥发可燃液体,一般是液态丁烷。你一开阀门么就是会冲出来啊,遇到火星么就燃了呗。
我想防风打火机的原理
防风打火机的喷嘴比普通火机的要复杂,喷嘴上有混合空气的进气孔,点燃的火焰是在喷嘴前部的燃烧室内燃烧,并且燃烧室内有存热的金属丝增强火焰抗风能力。这样设计使防风火机的火焰主燃烧部分基本在打火机燃烧口内燃烧,外部风力是吹不到主火焰的。蓝色火焰是因为混入空气后的燃气燃烧更充分温度更高而产生的。
喷嘴的结构
喷嘴结构不同将导致加工效率和喷嘴的使用寿命的不同,合理的喷嘴结构使磨料获得高速度,从而提高加工效率、降低成本的必要条件,从喷嘴问世到之后很长一个时期,均采用圆柱形喷嘴结构,迄今为止,国内外开发出的喷嘴结构形式多种多样,燃油喷嘴内部装有电磁线圈、铁芯以及与铁芯联为一体的针阀。常用的喷嘴结构类型及特点如下表所示
1,圆柱形直孔喷嘴结构
图1为圆柱形直孔喷嘴结构示意图,它兼有喷枪和喷嘴两种功能,结构简单,可以直接用无缝钢管代替,也可通过在材料上钻孔得到,但喷嘴寿命较短,多用于对喷砂处理要求不高的场合
2,锥形喷嘴结构
图2为锥形喷嘴结构示意图,这种喷嘴结构带有导流作用的锥状进口和起集束作用的平直段,磨料进入喷嘴相对容易,且磨料在喷嘴截面上的分布与圆柱形喷嘴相比更均匀
4,特种喷嘴
图4为双出口特种喷砂嘴,结构复杂,一般应用在特殊场合,如管道内壁的喷砂处理
5,组合式喷嘴结构
在喷嘴入口、出口及中间部位设计具有不同性能的材料,以机械组合的方式将各部分材料组装成喷嘴,如图5所示,该组合式喷嘴在喷嘴入口、出口部位设计为以高硬度为主的陶瓷或其他耐磨材料,喷嘴中段可设计为以高韧性为主的金属或者其他材料,组合式喷嘴能够满足喷嘴入口、出口及中间部位对抗冲蚀磨损性能不同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喷嘴的抗冲蚀磨损能力,但是与整体结构喷嘴相比,需要制备两种或以上的材料,且增加了装配等相关工序
防风打火机的原理是什么
防风打火机之所以能不被风吹灭,是因为他的喷口上方有一个金属的网,这个网和火焰相互依赖,它被火焰能瞬间加热,而丁烷遇到高温的它也会被持续点燃,相依为命互相扶持。
至于一束,没什么复杂的结构只是喷口的形状以及细小造成的
防风打火机的构造
ZIPPO防风打火机的操作虽然简单,但内部结构却相当精密。打火机共采用了二十一种零件,而生产制造更需要经过一百零八道工序。1. 棉芯眼孔Eyelet2. 凸轮弹簧CamSpring3. 凸轮Cam4. 凸轮铆钉Cam Rivet5. 弹簧片Plate6. 内壳Inside Case7. 脱脂棉球Rayon Balls8. 棉垫Felt Pad9. 火石Flint10. 棉芯Wick11. 打火轮Flint Wheel12. 打火轮铆钉Flint Wheel Rivet13. 内管Tube Insert14. 管Tube15. 顶针Spring Tip16. 火石弹簧Flint Spring17. 螺丝Screw18. 上部铜壳Brass Lid19. 铰链Hinges20. 铰链针Hinge Pin21. 下部铜壳Brass Bottom Case 从外观上看,真的Zippo打火机 连接处上下各有一个圆形的凹印,机壳上压合叶的两个园形痕迹确实在仿制机上很难做到完全相同的,也可以作为判断依据。
急需 打火机 详细结构图 电打火机的 最好还有动画演示的
火机是一种小巧的取火器,现代打火机按使用的燃料可分为液体打火机和气体打火机;按发火方式可分为火石打火机和电子打火机。
最原始的打火机是从燧石点火枪衍生出来的。带强弹簧的扳机扣动时,击打在火石上产生火花,点燃于树叶。
1823年德国化学家备贝莱纳在实验室发现:氢气遇到铂棉会起火。这一发现引发了他试制打火机的念头。德贝莱纳用一只小玻璃筒盛上适量的稀硫酸,筒内装一内管,内管中装入锌片,玻璃筒装一顶盖,顶盖上有喷嘴、铂棉和开关,内管中锌片与硫酸接触生成氢气。一定量的氢气产生的压力将内管中的硫酸排入玻璃筒内,打开开关时,内管的氢气冲到铂棉上起火;内管与玻璃筒内的压力重新平衡,硫酸再次进入内管,与锌片反应又产生氢气。如此世界上第一只打火机便告诞生。但它有体积大不便携带,玻璃壳易碎,硫酸溢出有危险等缺点,没能普及作用。(图)(现代电子点火气体打火机结构示意图)
1920年法国出现了灯芯式打火机,灯芯是用硝石粉浸过的,容易被火花点燃,后来,改成将灯芯浸在苯中的苯打火机,这种打火机有时漏燃料,而且要经常更换灯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气体燃料打火机,逐渐取代了苯灯芯打火机。将从天然气中提取的丁烷气压缩到打火机中,使用时,丁烷气体从打火机的顶端喷嘴中喷出,由打火装置点燃,火焰的大小可通过调节喷气量来控制,丁烷气体用尽后,可从打火机底部的活门装填。
打火机的点火系统也经长期改进,日益完善,老式的打火系统是由火石和火石轮组成,火石是铁和铈做成的合金。1906年奥地利化学家发现这种合金材料具有产生火花的性质,将火厂装入打火机,靠机盖上的铁轮锉的磨击,使火石产生火花。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弹药专家使用压电效应引爆炸弹。在炸弹的前端装上像酒石酸钾钠和一些陶瓷类的晶体,受到强力冲击时,会在瞬间产生高压电荷,引爆炸药。战后,日本成功的将压电效就用在打火机上,在三四万分之一秒内产生6000—8000伏高压,使产生的火花点燃丁烷,省去了干电池或火石。
另一类打火机是以干电池为动力点火,一种是使用9—12伏层状锰电池,打开开关时,盒内的微型变压器将电压升到9000伏,产生火花,点燃燃料。还有一种打火机内装水银电池和集成电路,产生高压火花,这类打火机只要定期更换电池和补充燃料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