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我们的四十年里电视剧五月原型
我们的四十年没有真实原型。
《我们的四十年》主要讲述了幼年受到电视机影响的冯都,一步步成长为一名成功的电视人的故事。在剧中,冯都的饰演者是金世佳,这位演员在《我就是演员》这档综艺中也有着极高人气,是个实力派演员。
冯都没有原型,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北京,还是少年的冯都首度看到电视。从此,他和电视结下了不解之缘。高中的时候,冯都对电视更加痴迷。他人生中的第一台电视全靠自己组装,材料是他平日搜集的废旧零件。
虽然《我们的四十年》收官了,但仍让人意犹未尽。浓厚的老北京气息,渲染氛围的片中插曲,邻里之间的欢声笑语,属于那个年代纯粹的亲情和爱情,都让人津津回味。从剧中人物跌宕起伏的成长经历,看北京四十年的社会变化,体现出中国从落后到领先的整个过程。一条北京胡同的生活经历成为整个国家的缩影,真实展现了伟大中国站起来走出去的发展历程。
除了情怀浓厚的剧情,剧中人物刻画的都很饱满,每个人的性格鲜明立体十分强烈,最突出的就是男主冯都。冯都这个人设实在是太真实了,从小到大都自命不凡,认为自己是最与众不同的那一个,狂傲与才华兼备的他一度引起观众的争议。其实冯都太像现实中自负的我们,只不过冯都是智者狂妄而无畏,而我们大多数是无知者无畏。
他是冯都的偶像,使冯都青年成功,中年毁灭
在那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年代,冯都抓住了机遇,虽然命运多舛,但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冯都在创业的道路上敢闯敢干,这个可是受了肖红军的不少影响,肖红军算是冯都的偶像了。
在肖红军刚从内蒙古回来时,与冯都住在一起,向冯都讲述他在内蒙古打拼的日子,让冯都知道了外面世界的精彩。肖红军的胆大和自信,对未来充满着激情与希望,都使冯都如找到知音一般。
肖红军不安于现状,在大多数人赶 “出国潮”时,肖红军来到发展中的深圳寻找商机,靠着倒腾彩电发家,使冯都看到了那个年代敢闯的好处。在冯都前来深圳采买彩电时,见识了深圳一座座建立着的高楼大厦,更让冯都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也是这次买卖的彩电使冯都赚取了做生意的第一桶金,也让他用这笔钱以及徐音的赞助拍摄了一部电视剧,凭借这部电视剧所带来的利润,也使青年的冯都创业成功,成立了自己的影视公司。
肖红军后来转到内蒙古开了养驴厂卖驴皮,野心勃勃的肖红军想要控制全国的驴皮市场,便让冯都为他拍摄宣传片,树立个人形象,为他开辟新的市场。面对着肖红军编写吹捧自己的语言,冯都十分不解,肖红军便告诉冯都他这样做都是为了提高公司的声誉。
冯都因为肖红军的个人宣传片的送播,到处碰壁,也使冯都看到了自己这种小公司的困境,让他更加的愤世嫉俗。受了肖红军的影响,冯都也想到提高公司的声誉,所以,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冯都不惜用高额利息借款拍电视剧。
肖红军凭冯都为他拍摄的个人宣传片,成功的融入了大批资金。越做越大的肖红军,资金链出现了问题,肖红军又让冯都帮他再次拍摄宣传片,想隐瞒公司现状,让公司上市。但是,这次的宣传片引起相关检查人员注意,查出肖红军公司的所有问题。肖红军在被逮捕前找到冯都,告诉冯都他之所以走到今天的原因。
肖红军的失败,并没有让冯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依然自傲自负,不听意见。他编写的电视剧《五月》,因为的人设太偏激,睚眦必报,无善良一面,遭到众人反对。冯都的一意孤行使制片主任黑子意外死亡,男主角毁约,电视剧停拍,公司倒闭,一无所有的冯都落魄到报亭卖报。
纵观整剧,肖红军这个偶像,对于冯都来说是成也萧何败萧何,他使冯都创业成功,也让冯都对成功疯狂到成“魔”,中年走向了毁灭。
肖红军与冯都均是矢志不渝的创业者,两个人为了梦想不顾一切,但两人的自傲自负也让他们为此付出了代价。剧中那个时代特有的机遇与挑战,那个一切都有可能的时代,成就了各个领域杰出的人才。改革开放四十年,不仅每个家庭发生了改变,国家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国家也越来越富强。
王梓执导的青春记忆暖情剧《我们的四十年》即将在11月11日在江苏卫视播出。该剧是由金世佳、柴碧云、李茂、徐小飒领衔主演,加上一众演技出色的演员的加入,这也让这部剧有着许多的看点。
另外,演员们也是演技在线!由众多老戏骨老艺术家的倾情表演,年轻演员也是演技在线。
《我们的四十年》真的在真实讲述了过去我们四十年生活的变迁,时代的变迁!走心了!老一辈人看了也许会勾起他们对80年代90年代青春,对往事的追忆!
年轻人看了会更多的了解到了我们中国我们父辈过去的生活!例如,80年代有一个词语叫“刷夜”!年轻人晚上出去刷夜!这个词语老一辈人看了也许会有感触,我们这一代人看了或许会感到新鲜吧!
邮政快递中央电视台宣传片
从自行车、绿邮包到专机运输、智能分拣投递,从无到有,再到总量世界第一。40年里,中国快递业用自己的飞速发展,见证国家发生的历史巨变。在4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邮政为快递业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推动中国快递业不断发展壮大。
11月3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聚焦“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称中国快递业高速发展见证40年伟大跨越。从一个电话一部车送快递到拥有庞大的快递运输机队,分拣、配送、运输实现智能化,快递业的飞速发展在方便百姓生活的同时,还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偏远地区百姓脱贫的步伐。从展览上的图片展开,新闻中全方位讲述了江西瑞金的廖秀英奶奶通过邮政电商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三年的发展,在邮政的帮助下,“廖奶奶咸鸭蛋”从走街串巷零散售卖到规模化产业化,从勉强维持生计到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廖奶奶咸鸭蛋合作社已对接94户贫困户,带动周边叶坪乡、大柏地等乡镇形成了一个脱贫致富的蛋鸭产业。廖秀英奶奶也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中国邮政将继续努力,助力百姓生活更加便利、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改革开放40年 看家乡巨变锦州人杜亚光的《大美锦州》
文/记者张虹砚 图/杜亚光
诠释家乡的方式有千万种:杜亚光,一个普通“70后”城市打工族,年少时爱上了摄影,他背着照相机、摄像机,走遍了锦州的大街小巷。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他用多年来积攒下来的照片和视频资料,通过相同地点的新旧对比和市民关注的“锦州地标”、“锦州话题”等有代表性的锦州元素,制作了“改革开放四十年 看锦州巨变”系列短片——《锦绣之州——大美锦州》(以下称《大美锦州》),记录了时代洪流中家乡的变化,表达了对祖国、对家乡不变的深情。
镜头里的“老锦州”
前不久,朋友圈中流传这样一段视频:“你知道你现在所处的地点,十几年前是什么样子吗?”带着好奇心,我打开视频,里面展现的正是锦州日报社所在的位置,也就是中央南街和市府路交叉路口附近曾经的模样:没有现在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有的是土路黄沙,匆匆骑行的稀少行人——视频制作得用心且有情怀,时光穿梭,带着观者回到了十多年前……我因此联系上了视频的制作者——杜亚光。
杜亚光说:“我是一个普通的锦州市民,‘70后’,清晰地记得小时候每天啃着窝窝头上学,亲眼目睹了中国改革开放辉煌的40年,见证了锦州的巨大变化。”杜亚光出身工人家庭,在酷爱美术的父亲支持下,初二那年他拥有了人生第一台“120照相机”,从此喜欢上了摄影;1990年,杜亚光有了一台“M7摄像机”,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婚礼摄像,这在当时算是新兴职业;2003年,他购买了数码相机,因为数码相机较以往的摄像机携带更加方便,他可以随时记录百姓的日常生活;2004年,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杜亚光,拍起了街景,突发奇想地搭建了中国首个街景网站——“全景锦州”,虽然网站在2007年经营不善关闭了,但留下了数千张宝贵照片。
快手展示“新锦州”
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40年,贯穿着杜亚光的成长,2018年时,当他打开电脑,翻看一幅幅老照片时,被震撼了:“相同地点的新老街景一对比,锦州变化太大了!”。10年没有摸过的相机,已经陌生,过往时光中的酸甜苦辣起涌上杜亚光心头……他下定决心利用他音像特效的技能,再拿起相机,拍一部反映“改革开放40年 看锦州巨变”系列短片——《大美锦州》,以数千张改革开放过程中、各个时期锦州老街景照片与现在的景色做对比,展现40年来锦州巨大变化,也引领着他们这些“改革开放的同龄人”寻找儿时的记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出生的人会记得:曾经的桥南小凌河,破旧的平房,黑臭的河水,随后,城市南扩,楼宇大厦拔地而起,通过两河治理,如今碧水蓝天已经融入到锦州人的生活里;曾经一群群冒雨骑车的上班族、路边顶着阳光的等车族以及 “神牛”,改革开放40年的锦州,已是满街的私家车,路边有崭新的公交车站,旧式的公共汽车也换成了环保电动公交车;公园广场、运动场所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在《大美锦州》中,伴着恢弘的配乐,杜亚光用镜头展现了锦州街头的巨变,回首过往的一幕幕,深深地印刻着时代的烙印。
《大美锦州》会更好
在《大美锦州》的第四集,杜亚光拍了“锦州的风”。视频一开始,杜亚光采访了正在放风筝的中年人和一位晒太阳的老奶奶:现在有风没土,风沙小多了——锦州市民七嘴八舌地热议家乡的风。谈起选题初衷,作为“70后”的杜亚光说:从我记事起,也就是改革开放初期,锦州开春就刮风,一刮就是一年。视频中,真实的老街景带入:呼啸的风声,路上处处可见艰难骑车的人,女人裹纱巾,男人戴风镜。通过防沙治沙工程和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黄沙天变成了蓝天,狂风变成了柔和微风,人们开始愿意走进大自然,进行休闲活动。曾经肆虐的狂风变成了柔和的微风,成了锦州的一张新名片,在杜亚光短片的最后展示了在锦州举行的“国际帆船比赛”——来自世界各地的帆船运动员和爱好者齐聚锦州,参加高水准的比赛和训练。
杜亚光的老照片也在寻找、汇集着懂它们的人。因为拍摄家乡的街景制作短视频,并每周坚持更新一到两集,杜亚光在“快手”平台上拥有了16000余名粉丝,他们中有身在海外的锦州人、有曾经在锦州工作学习过的人,也有咨询制片技巧的人……为了《大美锦州》,杜亚光也有了苦恼:近10年来,他没有从事视频制作工作,如今出现了很多新平台和新技术,他要投入更多时间进行学习;在《大美锦州》制作过程中,他越做越想做得更好,深感自己在文字功底和解说方面的不足,急于得到专业的指导和大家的建议。
为了拍一个延迟镜头,经常会在烈日、寒风中蹲几个小时,杜亚光就是这样东奔西走,一个镜头接一个镜头,一个变化接一个变化,一个事件接一个事件地记录着发展变化中的家乡,以一个普通锦州人的视角讲述着“锦州故事”。杜亚光的《大美锦州》还将继续下去,正如他对摄影、对家乡的情感延绵不息。(大家可以在“快手”平台搜索“全景锦州”观看杜亚光的《大美锦州》)
改革开放纪录片我们一起走过观后感100字
《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以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为基础,展现了107个典型的改革故事。摄制组采访了183位改革的亲历者、参与者,还挖掘了大量历史素材。充分呈现改革开放40年来,靠着艰苦奋斗、思想解放,中国人突破了艰难险阻;靠着勇于变革、锐意进取,中国人用双手书写了壮丽的发展史诗;沿着成功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我们一起走过》观后感2篇
改革开放到了2018年就到40周年了,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而中国就是通过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下面我就来分享两篇关于改革开放40周年的观后感,希望你能喜欢。
《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第七集观后感
历史瞬间巨变,四十年的风光伟绩,今天的中国让全世界赞叹,东方巨人从此站起来了。
大型电视纪录片《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此节目自播出以来一直深受好评。
在4日晚上,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看完了第七集,感触颇多。
第七集《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主要聚焦了人们衣食住行的点滴变化,以“解决短缺”“产品丰富”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消费升级为线索,以白马服装市场商户的亲身经历、江苏仪征化纤厂解决穿衣问题、“三大件”的变迁以及加拿大龙虾进入中国等故事,讲述从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人彻底告别了凭证凭票定量供应的物资短缺时代,正在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转变。
百姓的日子正过得红红火火,正在创造未来更加美好的新生活。在物资还没有丰富起来的年代,买布要凭票,一尺一寸都要掰着指头计算。黄上衣、蓝裤子是最流行的穿着,对生活所有的美好向往,都在母亲的一针一线里实现。那时候最时髦的布料叫“的确良”,耐穿,其实就是化纤。经过多家化纤工厂的共同努力,最终解决了中国人的穿衣问题,1983年年底,国家宣布取消布票。上世纪70年代,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三转一响”是每个新娘羡慕的彩礼。1980年,每100个中国家庭中,拥有缝纫机的只有5家,拥有自行车的只有11家。上世纪80年代,洗衣机、冰箱、电视成为电器“三大件”。家里“大件儿”一直在变,每一样都承载了难忘的岁月。
40年前,中国人60%的收入要用来买吃的。今天,人们超过60%的收入用来提高生活品质。新消费正在让中国人的生活更加便捷、更加丰富、更加有滋有味。40年间,每一个家庭的衣食住行,每一处生活里的点滴变化,都折射出人民走向繁荣富强的奋斗和努力。
我们的父辈正生活在那个年代,凭票子买东西,生活何其的艰辛,他们亲历了祖国改革开放的变化,如今我们这一代的生活应该是天堂般的生活,是幸福的生活。
《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有感:一起创造奇迹
40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就是半辈子,从孩提时代算起,40年过去后,人也到了中年。40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也是相当于半个世纪,中国风风雨雨走过了改革开放的40年,像世界证明了中国力量。一个个奇迹被创造了出来,一代代人的努力没有白费,中国以自信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个有着14亿人口的国家,经历了40年的发展,不再是软弱可欺,不再是没有话语权,不再是断壁残垣,而是扬起风帆,摆正态度,为崛起不断的拼搏,最终才有了2018年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