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剪纸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图片 背景

剪纸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图片(河洛剪纸文化的背景)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1-02 19:21:55 浏览7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河洛剪纸文化的背景

  河洛剪纸与河洛地区厚重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已被列入郑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目。
它是河洛地区普通劳动民俗生活形象化、艺术化的反映,其题材内容大多与老百姓日常生活相关,不仅表现出不同历史时期芸芸众生的生活写真,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向往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剪纸作品有的来自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有的取材于戏曲人物、连环画。
剪得最多的,是人们眼中的大自然,身边熟悉的事物。而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剪纸,一般都是借物寓意,讲究艺术夸张,刻意追求形似和神似,用以表现生活环境和人们热爱生活的美好情趣。
河洛剪纸艺术的起源与特点
(1) 起源
2006年,剪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河洛剪纸现为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在积极创造条件申报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剪纸艺术是千百年来河洛地区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创作的、享用的民间习俗和民间技艺。河南巩义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地区,是民间传统艺术的沃土。河洛剪纸就是根植于河洛交汇地区的一朵艺术奇葩。据专家阎兴业先生考证,河洛剪纸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分布于巩义各镇村,尤以河洛镇洛口村曹氏家族独得真传,四代延续至今。河洛剪纸的直接传承人有据可查的始于清末,均为女性,或母女相传,或亲戚互传,言传身教,如此传承至曹慧贞,已达四代120多年。曹慧贞与弟子们近三十年全心致力于河洛剪纸的传承,深耕细作河洛剪纸艺术,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绩。
曹慧贞这份对非遗的“坚守“是难能可贵的,值得点赞,令人敬佩!
(2) 特点
河洛剪纸和其他地区的剪纸相比,同中有异,特点为:一是,民俗烙印浓重;二是,保有黑色遗存;三是,多含吉祥寓意;四是,符号约定俗成。它对于研究河洛文化的历史发展、本地民风乡俗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对绘画、雕塑、印染、图案设计等其他艺术均有独特的启发借鉴意义。它在社会上应用甚广,可以美化环境,营造喜庆气氛;可以激发人们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水平;可为现实服务,传播正能量,扩大当地文化影响力;可供产业开发,促进文化旅游发展;可收藏,可作馈赠佳品,礼尚往来,促进文化交流、民心相通。
2、 河洛剪纸传承人曹慧贞
曹慧贞女士为河南省巩义市人,为高级民间艺术师,是河南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洛剪纸)第四代传承人。曹慧贞自幼受家庭传教,在奶奶、母亲及民间剪纸高手指导下,从事民间剪纸艺术传习、实践。其历任巩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河南剪纸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研究员,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剪纸决赛选手,第一、二届全国非遗进校园剪纸大展赛论坛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
(1) 剪纸艺术作品成就:1980年代初就开始在不同刋物上发表作品,其中, 2002-2003年《凤凰牡丹》《河洛风情》获中国文联评审第一、二届“华夏风韵剪纸展“铜奖; 2003年《不夜成》《丹阳》《开普亭》《豫化在我心中》获中国文化促进会剪纸展“银奖“; 2004年《飞凤凰》获第一届国际民族民间艺术展“优秀奖“; 2005年《老鹰捉小鸡》《海的女儿》获中国对外友协艺术展(纪念安徒生200诞辰剪纸展)优秀奖并被永久收藏在丹麦国安徒生博物馆; 2 008年9月《民族花·哈萨克族女孩》获第四届国际剪纸艺术展“铜奖“; 2008年10月获世界民间文艺家协会最高奖-“金飞鹰奖“-分项奖(剪纸)终身成就荣誉称号。2016年《文化河洛》《马到成功》获河南第三届中原文化博览会金奖、创意奖。2017年6月《富贵吉祥》获得全国非遗进校园研讨会暨剪纸展览优秀奖,并入编《童心飞扬》一书,论文《中原地区河洛民俗与剪纸》入编《春花秋实》一书;2018年《河洛人家》《四留余》《富贵留余》获中国文联、星河湾杯三个奖项。2019年,参与策划组织听爷爷讲故事非遗进校园“迎民族盛会·庆七十华诞“民族花·剪纸情百米长卷、助力全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560米河南剪纸长卷行动,其18幅龙娃中体育竞赛项目剪纸作品入选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指定唯一剪纸文创作品烧制成陶瓷杯、明信片、摆台等纪念品亮相民运会。2019年曹慧贞系列邮票在国际上发行,是曹慧贞剪纸艺术达到国际水平的重要标志!
(2) 剪纸艺术理论成就:曹慧贞不但在剪纸实践中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而在剪纸理论研究上也是硕果累累,早在1994年就在有关杂志上发表《剪纸价值》一文,并被收录在倪宝成先生主编的《大河风》一书中,20O2年,编著《儿童剪纸》一书,受到社会广泛好评,并被上千家小学,当成了课外教材。 奠定了河洛剪纸的理论基础,填补了地域文化的空白,在《嵩山文明研究通讯》发表。
(3) 社会公益活动贡献:曹慧贞与弟子们近三十年全心致力于非遗剪纸的传承教育,坚持开展“每周一课“公益讲堂,受到社会各界认可。曹慧贞多年来义务在巩义市文化馆讲授剪纸技法,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性文化活动,编写剪纸教材,带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为传承民间艺术默默耕耘。
3、 创新
民间艺术不仅需要研究、传承,更需要探索、创新。曹慧贞的可贵之处既在于其对河洛剪纸的坚守情怀,更在于她的大胆创新!这是笔者特别推崇她的原因。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迎接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郑州市特别策划了“剪纸花·民族情“560米民族剪纸长卷活动,共56卷,分别展示出17个民族运动项目以及56个民族的美好生活。从2018年11月开始谋划、论证、实施,到2019年8月12日最后一卷的精修拍照完成,历时近9个月,21个学校、3个剪纸工作室、3个文化馆近2000人共同参与。560米长卷基本都是由曹慧贞辅导教师们、学生们创作完成的,其中3卷(中中1卷,民族大联欢2卷)由曹慧贞设计主创、弟子们放样完成的。该剪纸艺术长卷一经面世,就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曹慧贞于2020年1月30日接到抗击新冠疫情通知的第一时间,就带头并号召剪纸艺人参与捐资捐款活动,又带领河洛剪纸艺人在做好自我防控的同时,创作出一组生动有趣的《小龙人抗疫情》系列剪纸,创作出白衣战士身着防护服,奋战在一线的动人作品,把白衣战士舍身疫区的大无畏英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创作的《武汉加油、中国加油》、《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福佑中华》等正能量精品陆续问世,为抗击新冠疫情提供激励人心的精神力量,表现出我国“非遗“艺术家参与战“疫“的精神风貌。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战“疫“中,“非遗“人没有缺席!

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种独特形式,剪纸的特点是什么

剪纸的特点:

1、构图造型图案化

在构图上,剪纸不同于其他绘画,它较难表现三度空间、场景和形象的层层重叠,对于物象之间的比例和透视关系也往往有所突破。它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较多使用组合的手法。由于在造型上的夸张变形,又可使用图案形式美的一些规律,作对称、均齐、平衡、组合、连续等处理。

它可以把太阳、月亮、星星、飞鸟、云彩,同地面上的建筑物、人群、动物同时安排在一个画面上。常见的有“层层垒高”或并用“隔物换景”的形式。

2、形象夸张、简洁、优美
富有节奏感由于受到工具和材料局限,要求剪纸在处理形象时,既要抓住物象特征,又得做到线条连接自然。因此,就不能采取自然主义的写实手法。

要求抓注形象的主要部分,大胆舍去次要部分,使主体一目了然。形体要突出,形成朴实、大方的优美感,物象姿态要夸张,动作要大,姿势要优美,就像舞台上的亮相动作一样,富有节奏感。

3、色彩单纯、明快
剪纸的色彩要求在简中求繁,少作同类色、类似色、邻近色的配置。要求在对比色中求协调,同时还要注意用色的比例。

如用一个为主的颜色形成主调时,其他颜色在对比度上可以程度不同地减弱。有时碰到各种颜色并置起来,稍有生硬的感觉时,则把它们分别套入黑色、金色剪成的主稿里,即可获得协调、明快的感觉。

4、刀法要“稳、准、巧“
民间剪纸的许多特点和风格都是是由于刀法上的一定技巧而产生的,如张永寿创作的“百菊图“,许多地方都是运用刀法的技巧。

例如刻一种“罗汉须“的菊花,由于它初开时是直瓣,盛开时就卷曲,形成螺丝圈,剪这种菊花,要一瓣一瓣从里往外圈剪,剪成后花瓣卷曲自如,才能组成一朵形象殊异、风味别致的菊花。

当同时刻制数量比较多的剪纸时,在刀法的运用上,要切不要划,切出来的剪纸比划出来的剪纸要显得厚实。用刀时必须要像手拿钢锯一样,上、下来回切动,用力要刚劲、均匀,否则,刀在千里就会失去灵活性。

注意不要左右来回摆动,握刀上下必须垂直,刻出的剪纸才会准确。在刻纸时,下刀和起刀必须做到准,特别是在刀与刀门连接的地方,说下就下,说起就起,否则,线条就容易被刀刻断或者刻不断而把剪纸撕坏。

这里的“巧“主要是指运用巧刀刻出的“锯齿“和“月牙儿“,这是剪纸刀法中很重要的两种刀法。这两种刀法运用得恰当,就能形成剪纸艺术独具的“刀味纸感“。

春节剪纸资料

春节剪纸资料

  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本文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春节剪纸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春节剪纸历史沿革

  先唐

  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公元前6世纪),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艺术的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周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撤,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南北朝时期《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的诗句 。而中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公元386一581年)五幅团花剪纸。这几幅剪纸,采用重复折叠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挡的处理手法。

  唐代

  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彭衙行》诗中有“暖汤濯我足,翦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唐代流行颉,其镂花木版纹样具有剪纸特色,如现藏日本正仓院的“对羊”,其羊的纹样就是典型的剪纸手工艺术表现手法。唐代民间还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 。另外,在敦煌莫高窟也出土过唐代及五代的剪纸,如《双鹿塔》《群塔与鹿》《佛塔》等都属于“功德花纸”一类,主要是用来敬供佛像,装饰殿堂、道场。其画面构图复杂,有具体的内容,外还有《菩萨立像》《持幡菩萨立像》等水墨画镂空剪纸,是剪纸与绘画相结合的作品 。

  宋代

  南宋时期,已经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行业艺人。据宋人周密《武林旧事》中记载,此时杭州的“小经济”多达上百种。其中就专门有“剪镞花样”者,有的善剪“诸家书字”,有的专剪“诸色花样”。

  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 。宋代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江西吉州窑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间还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镂花制版是用油纸板雕镂成纹,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就是采用剪纸的技法,有阴、阳刻之分,长线要割断,以点分虚实 。

  明清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中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

  剪纸艺术虽然来自于民间,但到清代已经成为全民性的艺术,就连当时的皇亲国戚也都离不开剪纸。北京故宫的坤宁宫是清代皇帝结婚时的花烛洞房。按照满族人的风俗,宫殿前后窗的窗纸都是裱糊在外面的。墙壁用纸裱糊,四角贴有黑色的“囍”字剪纸角花,顶棚中心是黑色的龙凤团花剪纸。宫殿两旁的过道墙壁上也贴有剪纸。从剪纸的纹样、用料、用色来看,与普通农家的顶棚花、墙花相比,除了剪纸图案稍大以外,基本没有差别。

  近现代

  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先进知识分子蔡元培、鲁迅、刘半农、周作人等倡导下,建立了中国民俗学的雏形。他们广泛收集民间文学资料,同时也努力收集民间美术作品,其中就有民间剪纸这一项。30年代,艺术家陈志农在北京开始了民间剪纸的研究与创作。他用速写和剪影的形式描绘了老北京大量的风俗民情,串街小贩、作坊工匠、食摊茶挑、集市庙会、市井闲人等。

  20世纪40年代,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剪纸开始出现。1942年,毛泽东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针。此后,延安鲁艺的艺术家陈叔亮、张仃、力群、古元、夏风等人开始学习当地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民间剪纸,对民间剪纸进行了搜集、发掘、整理和研究,并创作出了一大批反映边区人民生产、生活、战斗的新剪纸。作品运用了民间传统的样式,描写了抗日战争和边区建设的新内容。它推动了群众性剪纸的创作和发展,使传统的民间剪纸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1944年,在陕甘宁边区还首次展出了西北地区的民间新剪纸作品,为新中国成立后剪纸艺术的发展拉开了序幕。可以说延安的剪纸开创了中国剪纸的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的指导下,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事的新剪纸,开拓了剪纸创作的道路,也丰富了中国民间装饰美术的形式和内容。在新剪纸的创作中除了表现各行各业新气象的剪纸外,儿童、体育、杂技、歌舞等也成为剪纸最常见的题材。

  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就没有中断过。它充实于各种民俗活动中,是中国民间历史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艺术形态之一。

  春节剪纸内容意义

  民间剪纸善于把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并产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结果。无论用一个或多个形象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构象”来造型,而不是根据客观的自然形态来造型,同时,又善于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来多种吉祥物,把约定成俗的形象组合起来表达自己的心理。追求吉祥的喻意成为意象组合的最终目的之一。地域的封闭和文化的局限,以及自然灾害等逆境的侵扰,激发了人们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渴求。人们祈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健康长寿、万事如意,这种朴素的愿望,便借托剪纸传达出来。

  民间剪纸《鹿鹤同春》是民间传统的主题纹样。据记载,鹤即“玄鸟”,玄鸟是“候鸟”总称。在民间文化中鹿称为“候兽”,鹤称为“候鸟”,鹿鹤同春是春天和生命的象征。民间鹿与禄同音,鹤又被视为长寿的大鸟,因此鹿与鹤在一起又有福禄长寿之意。在民间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的情况下,人力劳动成为生存的保证,摆脱病魔和死亡的痛苦是人们永恒的理想。民间剪纸以各种形式表达出对生命的渴望,袒护生命,颂扬生命,表现生的欢乐,对生命的崇拜成为人们虔诚的信仰。《鹰踏兔》是民间洞房的喜花之一,也是传统纹样,在民间流传极广。鹰喻“阳”,同鸡、鸟、鸦一样。在民间神化中称太阳为“三足鸟”,民间称太阳为“鸦”。兔寓意“阴”民间称月为兔。鹰踏兔暗喻男女情爱,反映了生殖崇拜的主题。民间剪纸中常见的坐帐花、喜花都以隐喻的方式表达出对生命繁衍生息的崇拜与追求。《扣碗》《抓髻娃娃》《鱼唆莲》等为主题的剪纸作品比比皆是。

  在民间剪纸中有许多反映生产生活的画面,这些作品有着一个最大的相同点,就是对主体进行的夸大,大大的鱼、大大的辣椒、大大的蚕、大大的谷粒等,通过剪纸,人们虚构了美好的形象;来慰藉自己的心灵,来张扬人征服自然的伟大创造力,以期建立自己的理想世界,并肯定人的力量,鼓舞人们继续奋斗的勇气 。

  春节剪纸用途形式

  从具体用途看大致可分四类:

  一、张贴用,即直接张贴于门窗、墙壁、灯彩、彩扎之上以为装饰。如窗花、墙花、顶棚花、烟格子、灯笼花、纸扎花、门笺;

  二、摆衬用,即用于点缀礼品、嫁妆、祭品、供品。如喜花、供花、礼花、烛台花、斗香花、重阳旗;

  三、刺绣底样,用于衣饰、鞋帽、枕头。如鞋花、枕头花、帽花、围涎花、衣袖花、背带花;

  四、印染用,即作为蓝印花布的印版,用于衣料,被面、门帘、包袱、围兜、头巾等。

  窗花

  用于在贴窗户上作装饰的剪纸。以北方为普遍,北方农家窗户多是木格窗,有竖格、方格或带有几何形花格,上面张糊一层洁白的“皮纸”,逢年过节便更换窗纸并贴上新窗花,以示除旧迎新。窗花的形式有装饰窗格四角的角花,也有折枝团花,更有自由的各式适合花样,如动物、花草、人物,还有连续成套的戏文或传说故事窗花。总之适应不同形状的窗格作成不同的布置。有一种布置较特别,即跨越窗格的窗花,在山东民间称作“窗越”。

  喜花

  婚嫁喜庆时装点各种器物用品和室内陈设用的剪纸。一般是将剪纸摆衬在茶具、皂盒、面盆等日用品上,有贴在梳妆镜上。喜花图案题材多是强调吉祥如意、喜气洋洋的寓意。色彩为大红,外形样式有圆形、方形、菱花形、桃形、石榴形等,配置以各种吉祥的纹样如龙凤、鸳鸯、喜鹊、花草、牡丹等。构图布局有“花中套花”的方法。

  礼花

  摆附在糕饼、寿面、鸡蛋等礼品上的剪纸。在广东潮州一带称作“糕饼花”“果花”,浙江平阳一带称作“圈盆花”。礼花题材多取吉祥喜气的图案。在山东为庆贺生子的“喜蛋”上贴剪纸,或将蛋染红露出白色花纹。在福建农村互相馈赠寿礼用乌龟图案以象征长寿。有龟形糕饼,也有龟形剪纸。

  鞋花

  用作布鞋鞋面刺绣底样的剪纸。其形式一般有三,一是剪成小团花或小散花,绣于鞋头,称“鞋头花”,二是适合着鞋面的形状剪成月牙形,称“鞋面花”,三是由鞋头花的两端延伸而至鞋帮,称“鞋帮花”。另外还有一种“鞋底花”,旧时多用于“寿鞋”。或绣于布袜底上。鞋花布局一般多疏朗,题材有花草、小鸟等。有的鞋花在局部剪开而不镂空,此称“暗刀”,是绣花时套针换色的依据所在。

  门笺

  又称“挂笺”“吊钱”“红笺”“喜笺”“门彩”“斋牒”。一般用于门楣上或堂屋的二梁上。其样式多为锦旗形,天头大、两边宽,下作流苏。多以红纸刻成,也有其它颜色的或套色的。图案多作几何纹或嵌以人物、花卉、龙凤及吉祥文字的,如“普天同庆”“国泰民安”“连年有余”“风调雨顺”“金玉满堂”“喜鹊登梅”“福、禄、寿、喜、财”“五业兴旺”等。张贴时或一张一字、或一张一个内容,成套悬挂,一般以贴五张为多。贴门笺除有印春除旧之意外,也有祈福驱邪之意。

  斗香花

  一种套色剪纸,多用于祭祖祀神等传统民俗活动时的装饰用 ,剪纸的题材多选用戏文、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花卉、人物等吉祥图案。配色一般用金色和大红、桃红、绿、蓝、橘黄、淡黄、黑等蜡光纸组成,颜色丰富、效果十分强烈。剪纸时需用7层蜡光纸和一层皱纹金纸叠在一起,按照统一的样式刻花,完成刻花之后,再根据剪纸艺人的灵感将每张刻花的不同部分拼凑起来,重新贴在一张白纸上,最后将白纸也刻成图案完全相同的样式。因此,一套斗香花可以做出8张花样相同、颜色各异的剪纸 。

  剪纸旗幡

  用于民俗活动中剪成旗幡形的剪纸。如民间重阳节时,以色纸剪成三角旗插在重阳糕上,非常好看。宋代浙江旧俗,如有病人,巫者执剪纸龙虎旗驱邪消灾。在丧礼中,送葬用的“花幡”也有用素纸剪成。剪纸花幡与佛教中引路菩萨所持幡状物相关;另在纪念逝者过周年时的斋事中也有剪纸而成的“招魂纸幡”,以及悬挂经堂梁上的“疏”(其形也类似于幡)。

;

国庆70周年创意手工剪纸——个性一百剪纸

个性一百定制服务中心,可快速定制各类家居家具用品、工艺礼品、图案造型,提供从构思到设计到制作一条龙服务,您敢想我们敢做。

我们不局限于某种商品,我们的特长就是定制服务,我们有多种材质不同的工艺可制作各类特色商品,也可在各种商品各种材质上加印企业LOGO。我们“想您所想,急您所急”期待为您服务!

在窗花剪纸方面,我们可以制作不干胶、宣纸、卡纸、蜡光纸、植绒布、毛毡布、静电贴、透明贴、亚克力,双色板,木塑板等等材质,平面立体都可以,要装框或贴门窗或吊的挂的都可以,我们可以制作成品、半成品、底稿。

我们的商品可以指定大小颜色材质,还可以来图制作,可以是您的设计也可以来自网络上面的素材图片,图案都可以根据您的要求修改,变成您想要的主题。大部分材质一张起定制。

剪纸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那么中国剪纸的发展史是怎样的

剪纸的发展历史:

1、先唐时期:

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艺术的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

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

《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周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银箔镂空刻花,都与剪纸同出一撤,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唐代时期:

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彭衙行》诗中有暖汤濯我足,翦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

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

唐代流行颉,其镂花木版纹样具有剪纸特色,如现藏日本正仓院的对羊,其羊的纹样就是典型的剪纸手工艺术表现手法。

3、宋代时期:

南宋时期,已经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行业艺人。据宋人周密《武林旧事》中记载,此时杭州的小经济多达上百种。其中就专门有剪镞花样者,有的善剪诸家书字,有的专剪诸色花样。

4、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

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中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

5、近现代时期:

20世纪40年代,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剪纸开始出现。1942年,毛泽东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针。

此后,延安鲁艺的艺术家陈叔亮、张仃、力群、古元、夏风等人开始学习当地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民间剪纸,对民间剪纸进行了搜集、发掘、整理和研究。

并创作出了一大批反映边区人民生产、生活、战斗的新剪纸。作品运用了民间传统的样式,描写了抗日战争和边区建设的新内容。

它推动了群众性剪纸的创作和发展,使传统的民间剪纸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1944年,在陕甘宁边区还首次展出了西北地区的民间新剪纸作品。为新中国成立后剪纸艺术的发展拉开了序幕。可以说延安的剪纸开创了中国剪纸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