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他们

对于他们来说,活着恐怕都是一种奢望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6-30 08:10:13 浏览13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城市繁华的背后,我们总是有意无意的遗忘着躲在角落里瑟瑟发抖的边缘群体,在他们的生存空间里,能够给予果腹的食物寥寥无几,就更别提精神的提升和价值的引导。

在一般认知中,我们总在强调着家庭教育对于个人成长的关键作用,可是,当原本维系家人情感的血缘关系,突然因为生活的苦难而分崩离析时,那些在集体生活中早已习惯依赖的个体,又该将何去何从呢?

说实话,始终没有快进的看完一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电影,那些本该有泪点的故事情节,全然因为倍受压抑的情绪而始终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发泄口,最终,当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出字幕的那刹那,仿佛整个人的思绪都被掏空了一样。

也许,导演是枝裕和对待《无人知晓》这部电影的态度是温柔的,可是,他却在故事内容中填充进去了令人窒息的绝望气氛,于是,心中迟迟无法摆脱的现实残酷带给了观众情感上莫大的悲凉,我想,这已经不再是电影,而是生活。

作为一部剧情片,却总给我一种纪录片的错觉,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却在柴米油盐的琐碎中,呈现出了最为刻骨铭心的真实生活状态。一个中途逃跑的母亲留下了四个同母异父的孩子,此刻,原本应该享受童年乐趣的他们不得不提前接受着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

繁华城市背后的生活挣扎,除了物质的匮乏,更多的还有精神的麻木和情感的空虚。

也许,阿明的坚强和京子的体贴总是那么的让人心疼,可是,当客观冷静地剥开这鲜血淋漓的现实真相后,除了批判和指责,我们更应该站在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的角度进行深刻的反思。在这场悲剧背后的人情冷漠,终究迷失在物欲横流的私利追逐中,也许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可是,每个人也应该有为追求幸福所肩负的责任,这并不是道德绑架,而是生而为人最起码的底线。

作为旁观者的观众,也许无法深切地体会到四个孩子面对生活时的茫然和无奈,但却可以从他们的遭遇中反向审视着我们的生活。

从个人到家庭,从家庭到社会,在这种底层挣扎的现实惨状中,开始重新审视并且解构着家庭的意义以及家人的含义,还有就是生活的本质,最终或许仍旧能够从影片中这些孩子们顽强的坚持中,看到某种生活的希望。

1电影《无人知晓》的叙事节奏是缓慢且柔和的,即便在看简介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这是一部带着悲剧色彩的电影,但是,是枝裕和类似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从生活细节入手后,那种带着熟悉感的场景扑面而来时,这种缓慢节奏也就并不觉得枯燥了,反而给了观众更多思考的空间。

依托细腻情感的铺垫,加上平易近人的剧情推进,再利用孩童的童趣和成人的残酷作为反差,最终,透过电影的表象,让我们看到了最本质的核心。

影片取材自真实的事件,但是枝裕和并没有将现实案例中孩童的残酷作为电影的噱头,而是尽可能的拂去成人强加的痛楚,然后小心翼翼地窥探着以阿明为首的四个孩子独自面对生活困境时的挣扎和倔强。

也许,电影前半部分搬到大房子后妈妈和四个孩子短暂的相处,算是电影里唯一的一道明媚的阳光,那么,后半部分妈妈的逃离以及孩子们不得不为了食物而不停奔波,则是在这道阳光里填充进了灰暗的色彩。

以阿明这个十几岁孩子的视角串起整个故事,观众从同情到鼓励的情感转变伴随着阿明的成长。在影片中,这个沉默寡言的孩子总是隐忍着自己的情绪,即便知道了母亲另嫁他人抛弃了他们的真相,阿明居然还是没有表现出太激烈的反应。

也许,他的精神早就在残酷现实中变得麻木,但我想,在他内心深处依旧还是对情感的温暖抱着最大的向往。所以在影片中,我们总是能够看到阿明对有大人陪伴的孩子投去羡慕的眼光,对能够上学的孩子会忍不住多看几眼,甚至当棒球队邀请他参加比赛时,那种拘束和小心翼翼都在说明,阿明对情感关怀和精神引导是多么的渴望。

《无人知晓》这部电影与是枝裕和以往的探讨家庭存在意义的电影是相似的,只是,这次的他把视野进行了收缩,所有故事的发生只是围绕四个孩子求生存的活动轨迹,尤其是阿明寻找食物和寻找情感寄托的行动路线。

于是,抛开关于剖析社会层面的批判,全身心地投入到对于家庭组建中个人情感和精神依附的理解上来,然后利用少不更事的孩子作为出发点,用残酷包裹着温情,用懵懂包裹着渴望。

在电影后半部分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是枝裕和尽可能地克制着自己的情绪,采用平视的角度,认认真真打量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支离破碎后的重建。只是,这种重建是缺乏大人引导的摸索,而每个孩子自我情感和精神的回归,所依托的最大基础是彼此信任依赖后情感的相互关怀、精神的相互指点以及思想的相互促进。

所以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其实有一种反传统家庭的味道。想一想,本该以为是最牢靠的血缘关系,却在生活重压之下走向瓦解,有人可能会指责母亲或是父亲的不负责任,可是,如果光是指责,那么这部电影有可能就会沦为一般的家庭伦理片。

导演是枝裕和对于影片中母亲还有父亲的抛弃处理方式显得很是平静,甚至都没有用激烈的矛盾冲突进行展示,而是缓缓调转镜头,在阿明的生活里安排进了商店的收银员、商店的店员和学校的女学生早纪这三个角色,从而让他们和阿明间接地组成了一个新的“家庭”。

收银员关注和照顾着阿明,店员每次都会把待处理的食品送给阿明,而早纪则和阿明成为了要好的朋友。此刻,失去血缘关系的母亲,却收获了没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的帮助,这是对于传统家庭结构多么大的讽刺。

情感的依附和精神的填充,让阿明在残酷的现实中慢慢找到了能够给予温暖和指引的人。从陌生到熟悉,没有利益纠缠的个体出于善良的本性走到一起,在彼此的相互影响中,看到了冷漠城市中拥有的一丝光亮,正是这丝光亮告诉了我们家庭真正的含义,物质的给予固然重要,但是情感和精神的支撑才是关键。

如果缺乏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情感和精神的依附,那么,就像随时准备跑路的阿明母亲那样,一旦拥有了让自我满足的物质利益时,之前利用血缘维系的脆弱关系瞬间就会被现实击碎,然后改头换面的重新开始自己的新人生。

所以,当阿明拨通母亲的电话,那头的母亲早就成为了山本太太时,我感觉到的不是悲凉,而是可笑,正是因为传统自然家庭关系在情感依附和精神依存上的土崩瓦解,才造成了阿明这样一个略微悲惨的结局。

2其实,电影中存在着两个截然相反的世界,一个是以母亲惠子为代表的成人世界,一个是以阿明为代表的孩童世界。

成人世界存在对于物质过分的追求和依赖,因为,在他们现有的认知和经历中,任何事情存在的前提都是依靠物质支撑的,所以,惠子才会在年轻时不断与不同的男人相逢,然后生孩子,以求得到更好的生活。我并不想对于这种做法过多评判,只是,当自我情感和精神完全依赖物质进行填充时,建立在利益之上的家庭组建自然很容易崩塌。

而反观孩童世界这边,物质的满足也许只是为了活下去,而在情感和精神上的需求对于他们才是最重要的。

阿明在母亲走后,不得不独自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重任,他每天为了食物而奔波,但内心却始终充满着对于棒球和上学的向往,还有友情和亲情的渴望,大概,没有经历世俗干扰的孩子,最需要呵护的就是他们对于单纯美好的憧憬和向往,那是成人世界遗失的质朴本性。

初看这部电影的情绪是绝望的,但是,导演是枝裕和并没有将这种绝望贯彻到底,他让影片里的孩子和荧幕外的观众在这个冷漠的社会里,依旧能够看到最值得期待的温情,比如总是伸出援助之手的店员,还有始终陪伴左右的早纪,比如买完东西迎着阳光结伴而行的兄妹几人,这大概是对于人情冷漠和物欲横流社会的最后反击。

利用传统血缘关系的瓦解,戳破人们长久以来自以为是的冷漠和虚假,利用相互扶持的人性靠拢,呼唤着一种更为理性的以情感和精神需求为依托的家庭羁绊。

电影并没有奢望社会或是国家层面的拯救,也曾数次借阿明之口说出了目前这两个层面所存在的严重弊端,所以,整部电影将焦点都集中在了自我拯救上面。

从失去母亲后的放纵,到最后失去阿雪后的成长,阿明在经历生死后的振作,纯粹依托着真正情感和精神的支撑,虽然也会面临物质的困境,但我想,他们以后可能将不再随波逐流或是浑浑噩噩,而是用更加顽强的姿态迎接生活中的各种风霜雪雨。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是枝裕和导演也曾引用过这句话形容自己的作品,按我的理解,其实,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一种生命的启迪,就像是枝裕和另一部作品《小偷家族》中奶奶的死,斩断这个毫无血缘关系家庭的物质来源,正好可以让他们慢慢在情感的回归上得到真正的升华,从而享受到一种纯粹的爱。

而《无人知晓》这部电影中阿雪的死,则让这些孩子明白,在有限的生命里更应该去勇敢地面对生活,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去经历更精彩的生活。

是枝裕和撇去了影片中最有可能产生激烈戏剧冲突的情节,然后用最朴素的手法展示着边缘群体的生活困境,在这里,四个被母亲抛弃的孩子不得不独自面对生活。

或许,在各种生活细节和人物对话中,导演已经指出了导致这出悲剧的原因,但他并没有声嘶力竭地去控诉或是指责,而是将所有的残酷统统丢给了这些孩子,然后,慢慢地温柔地将真挚的情感和单纯的精神添加进去,最终,荧幕里的孩子和荧幕外的观众同时得到了成长。

明白家人的意义,理解家庭的含义,知道生活的残酷,懂得精神的找寻,把握情感的补充,这大概就是是枝裕和所有电影都能够打动人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