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战争电影
- 1993年索马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 美军兵败索马里是怎么回事
- 联合国维和行动有哪些
- 在哥特蛇行动中,美军牺牲19人,索马里牺牲近千人,却说美军行动失败呢
- 世界上最危险的国家是哪里,为什么这样说
- 克林顿的索马里政策
- 黑鹰坠落由什么真实故事改编
- 中国军队维和牺牲官兵是因为什么牺牲的
战争电影
《黑鹰计划》Black Hawk Down获74届奥斯卡最佳音响、最佳剪辑奖
港译:黑鹰15小时 台译:黑鹰计划
制片:杰瑞·布莱克海默(Jerry Bruckheimer) 西蒙·韦斯特(Simon West)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
编剧:Mark Bowden Stephen Gaghan
主演:乔许·哈奈特(Josh Hartnett) 伊万·麦格雷戈(Ewan McGregor) 汤姆·赛斯摩(Tom Sizemore)
类型:剧情(Drama) 战争(War)
发行公司:哥伦比亚(Columbia)
首映日期:2001年12月18日
制作公司:哥伦比亚(Columbia) 革命公司(Revolution) Jerry Bruckheimer Films
◆ 制作成本:120 (单位:百万美元)
首映票房:274,347.00 (单位:美元)
MPAA定级:R 级 全美票房:106,745,304.00 (单位:美元)
片长:144 分钟 海外票房:3,700,000.00 (单位:美元)
---------------------------------------------------------------------------------------
剧情:
1993年10月3日,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街头。
由美国陆军三角洲部队和游骑兵部队的120名特种精英组成的特别行动小组受命深入摩加迪沙完成双重使命:为当地群众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同时捉拿索马里军事政府的两名高级将领。
意外发生了,由于准备不足和情报错误,美军陷入了包围。更遭的是,两架运送美军的黑鹰直升机被索马里军队击落,其中一架黑鹰上的全部官兵当场死亡,另一架黑鹰的驾驶员陷入索马里军队控制区。被隔绝在摩加迪沙街头的美军一方面焦急地等待救援部队,一方面又要想办法解救黑鹰上的队友。
黑夜渐渐降临。在充满敌意的城市中,这一小队美军仿佛风雨飘摇中的孤舟,随时会遭遇灭顶之灾。他们与索马里军队发生了激战,结果美军有18人阵亡,73人受伤,索马里军队有上百人阵亡。一场原本计划1小时完成的突击行动,变成了15小时的漫长煎熬。
经验丰富的三角洲部队老兵和年轻的游骑兵部队官兵在并肩作战的过程中,弥补了彼此之间的隔阂,领悟到战友之间生死之交的兄弟情谊,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内容介绍:
本片首映定于2002年1月,哥伦比亚想在“911事件”后以此片振奋民心,鼓舞士气。尚未上映,本片就被全美影评人协会推荐为“2002年全美十佳影片”之一。据说片长150分钟里战争场面就有100分钟,称得上是部不折不扣的战争片。
由哥伦比亚影片公司负责在北美的发行,该片自星期五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公映的第一个三天中就取得了290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而在这以前的三个星期,这部影片只是在纽约和洛杉矶小范围内作宣传上映。
本片残酷地描写了美军在索马里失败的军事行动,结束了四周以来一统票房排行榜的“哈比”史诗片《指环王》的统治。
获第74届奥斯卡最佳电影剪辑奖和最佳音响奖。
内容介绍:
根据事实改编,1993年10月3日,索马里内战期间的摩加迪沙战役。这是美国士兵自越南战争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地面袭击。
一百廿名美国陆军精锐份子被派往索马里,意图劫走两名中尉。要求他们必须在60分钟内完成任务。但是这次任务却花费了15个小时。
幕后:
摩加迪沙之战是美国自越南战争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地面战争,伤亡也最惨重。当时还是新闻记者的马克·鲍顿敏感到这一事件的新闻价值,在事件发生后不久,亲入摩加迪沙采访了许多当事人,写成了内容详实、广受瞩目的纪实报道《Black Hawk Down》。
在这次行动中,虽然有部分美军是作为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为完成人道主义使命进入摩加迪沙的,但游骑兵部队执行的却是美国的干涉政策,希望通过捉拿索马里高级军事将领,削弱阿迪迪军政府的实力,并最终达到推翻阿迪迪的目的。这也是在美军遭到围困后,联合国无法及时派遣救援部队,最终导致对峙双方重大伤亡的原因之一。
这次事件的悲剧结局促使许多美国人反思自伊拉克战争以来美国的干涉政策,也引起了好莱坞的注意。因此,当《黑鹰坠落》即将被搬上银幕的消息被证实后,就有许多人预言这部电影将是200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强有力的竞争者。
除去题材本身的吸引力,本片的幕前幕后都集中了一大批好莱坞精英。幕前有《珍珠港》男主角乔什·哈奈特和《红磨坊》的伊万·麦奎格等当红小生。幕后更有重量级的制片人杰瑞·布鲁克海默和导演雷德利·斯科特。
制片人杰瑞·布鲁克海默以监制动作和战争片闻名,他的作品包括《石破天惊》、《极速60秒》和《珍珠港》等。与他合作制片兼导演的是大名鼎鼎的雷德利·斯科特。雷德利曾两次获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但都失败了,去年虽凭《角斗士》获得了最佳影片,在最佳导演的角逐中依然输给了索德伯格,《黑鹰坠落》是他卷土重来之作,很希望能凭此片摘得桂冠。
影片剧本曾经三易其稿,最后请来《辛德勒的名单》的编剧泽利安作最后的润色。在正式开拍前,全体演员连同只有几个镜头的小角色都分成三拨分别在美军的三角洲部队、游骑兵部队和黑鹰直升机基地参加5天的军训,除学习部队生活、武器操作和团队精神外,他们还和摩加迪沙之战中阵亡者的战友和亲友交谈,对自己所扮演角色有更感性的了解。由于无法在索马里实地拍摄,全片是在摩洛哥完成的,得到了摩洛哥政府和美国国防部的全力支持,也使得这部影片能尽可能地完整再现当时的事件真相,连剧中人物的姓名除目前仍在美军服役并付有特殊使命的队员外,都采用了真实姓名。有的影评家甚至建议历史频道用此片代替有关历史记录片,因为相比之下,《黑鹰坠落》的描述更加准确、更加翔实。 这部耗资9500万美元的影片的目的当然不仅仅是为了复述历史,导演雷德利·斯科特说得清楚,它将毫不含糊地说明,美国永远不应该成为一个孤立主义国家,这部影片将使那些只通过CNN的新闻报道了解这次事件的人们睁开双眼。
本片分别被美国国家影评协会(National Board of Review)及《滚石》杂志评为2001年度十大佳片之一,并获得美国电影学会AFI电影奖4项提名。
------------------------------------------------------------------------------------------
附:“美军特种部队败走索马里内幕” (作者:杨教)
加里特·琼斯曾是美国中央情报局驻摩加迪沙分站站长,今年4月21日,他在接受美国媒体的采访时,首次披露了中情局在索马里的行动:美国的“恢复希望 ”计划惨败,中情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993年10月的一天,加里特·琼斯在晚间新闻上亲眼看到了自己是如何走过死亡的:电视屏幕上,一名受伤的名叫迈克·杜兰特的陆军直升机驾驶员在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囚禁了11天后被运回美国。琼斯从电视上看到这一情景后,呼吸加快,心跳加速。他觉得自己又站在了那被太阳炙烤的停机坪上,他仿佛听到了飞机涡轮的哀鸣,嗅到了飞机燃料燃烧时的气味。
就在4天前,琼斯也在那个停机坪上走过。他是美国中央情报局驻摩加迪沙分站站长,是一位非洲通,他大部分的间谍生涯都是在非洲这块大陆上度过的。但这些经历对他在索马里的行动并没有多少帮助,他在摩加迪沙的8周,是噩梦般的 8周。
在摩加迪沙,传统的间谍手段很难派上用场,因为索马里正处于无政府状态。中情局发现,索马里正是中情局施展才干的最佳场所,因为这里既有恐怖分子、毒品走私犯,也有武器商人和大大小小的军阀。现任中情局局长乔治·特尼特曾经说过,冷战后,中情局的目标已经转向世界各热点地区。
1991年海湾战争是中情局的转折点。当时施瓦茨科普夫将军对情报工作很不满意,他建议中情局建立一套情报系统,向战区指挥官即时提供他们最需要的情报。中情局迅速作出反应,1993年夏天,索马里成为中情局一个痛苦的试验场。
很少有人知道中情局在科索沃或东帝汶等热点地区的行动,因为保密是这些行动的前提,但索马里情况不同。琼斯和他的助手约翰·斯皮尼利多次具体地讨论了中情局开赴索马里的理由和任务。
1991年索马里发生暴动,摩加迪沙陷入无政府状态,索马里南部又爆发了内战,农民都逃进丛林里,饥荒严重。接着,摩加迪沙爆发了另一场战争,暴动者出现内讧,美驻索马里大使馆和中情局驻摩加迪沙站的工作人员乘直升机撤离,联合国停止了饥荒救助行动。1992年底,布什总统派2.5万名美国军人开赴索马里,目的是保证联合国救援物资的发放。这就是所谓的“恢复希望”行动。
兵发摩加迪沙
1993年5月,由于救援工作进展顺利,美国撤出了大部分军队,把索马里交给了联合国维和部队。联合国任命退役的美国海军上将乔纳桑·霍维为联合国驻索马里的高级代表。
这个时候,法拉赫·艾迪德的索马里民族联盟已经成为摩加迪沙最有实力的力量。6月初,24名巴基斯坦维和人员在检查艾迪德的电台后被杀害。不久,霍维发布逮捕艾迪德的命令,并悬赏2.5万美元。
7月中旬,美国陆军向艾迪德的指挥中心实施导弹袭击后,索马里民族联盟向美国宣战。1993年8月,琼斯和斯皮尼利来到索马里,支持美国的行动。
琼斯,43岁,曾是迈阿密的警察侦探,刚刚在美国陆军学院进修了一年。琼斯的飞机在摩加迪沙降落,他看到停机坪上到处都是燃烧的垃圾和飞机残骸。
在摩加迪沙一座美国人曾经住过的院子里,琼斯见到了他的副手斯皮尼利。当来到中情局摩加迪沙分站时,琼斯傻了:所谓的分站只是两个漏风的房间,而且只有一个房间有门。
除了向军方提供情报支援外,琼斯的任务很简单:把中情局的活动基地从机场跑道迁到联合国大院里,并与美国特使戈森迪加强联系。
中情局的电子控测器试图监听艾迪德的无线电联络,但这些高科技玩意在这里根本派不上用场,因为艾迪德极少用无线电联络。如果琼斯的部下想帮助军方捉拿艾迪德的话,只有一个办法:到街上去堵他。
“哥特式毒蛇计划”出笼
琼斯掌握的最有价值的“财产”是摩加迪沙北部的一名小军阀,他虽然只控制着400人,与艾迪德的数千人相比有些可笑,但他对地形非常熟悉,最有可能发现艾迪德,中情局又向索马里派出一名行动官员康多,由于他是黑人,所以比琼斯和斯皮尼利更容易展开工作。
中情局技术服务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把一个窃听器放入一根象牙手杖里,并计划让那名小军阀把它“赠”给艾迪德,这样跟踪艾迪德的行踪就成为一件简单的事了。
不久,琼斯到海边的机场与“三角洲”部队司令威廉·加里森将军会晤。此人通知琼斯:美国执行秘密行动的“三角洲”部队已被派到索马里,其使命是捉拿艾迪德。捉拿艾迪德的“哥特式毒蛇行动”计划被迅速制定出来。
但那位小军阀突然发生意外,他用手枪误伤了自己。虽然保住了性命,但他已成废人。中情局的“A计划”还没开始就结束了。此时,琼斯手里还没有“B计划”。
8月26日夜,6架巨大的C·5A运输机把130名“三角洲”特遣部队突击队员和 16架直升机送抵摩加迪沙机场,艾迪德用猛烈的炮火“欢迎”这支美国最好的特种部队。
8月30日凌晨3点,“三角洲”突击队员乘坐十几架直升机向索马里民族联盟一处非常有名的住所扑去,因为有时候艾迪德会到那里去。只用了几分钟,突击队便把里面的人全部抓获。然而,被捕者是联合国的援助人员和他们的索马里助手,艾迪德的人马连影子都没有见到。
打不中“脑袋”打“身子”
由于不知道艾迪德的藏身之处,加里森决定实施“哥特式毒蛇行动”的第二阶段:追捕艾迪德的6名高级助手,也就是所谓的“一级人员”。既然找不到“脑袋”,那就只好冲“身子”开枪。加里森向琼斯索要“一级人员”名单,但琼斯从来就没听说过这名单。他只好到第10山地师快速反应部队的军事情报部门那里碰碰运气,没想到,他们手里还真有这么一份名单。琼斯把这一名单呈送加里森,也让手下人过目。
然而,琼斯和他的手下很快发现,名单上有一多半人没对上号,并存在着严重的误差,其中一人实际上是意大利公民,正公开从事反对艾迪德的活动。
琼斯的日子越来越难过,400多名优秀突击队员呆在机库里无所事事,而他手中掌握的只是一张半生不熟的名单。这个时候,康多前来救驾,他提出的计划简单而大胆:他将接管艾迪德的手下,而且指挥他们,让他们监视艾迪德的行踪。这一行动计划居然得到了中情局兰利总部的批准。加里森委派4名海军“海豹”狙击手,保护康多和中情局的通信官员。他还许诺,如果他们的身份暴露,他将在 15分钟之内把他们救出来。
一个漆黑的夜晚,一架“黑鹰”直升机把康多小分队送到摩加迪沙北部。很快,加密的电报便从康多基地发过来。
现在轮到助手斯皮尼利大胆一把了。中情局的另一份重要“财产”--艾迪德政治对手的一名助手告诉斯皮尼利,艾迪德的两个保镖准备说出艾迪德的藏身之所,条件是2.5万美元。斯皮尼利决定亲自去会会这两名保镖。然而,摩加迪沙市内危机四伏,安排这样的见面会真是太难了。
副手差点送了命
斯皮尼利和中情局安全小队的头子计划乘“黑鹰”直升机到摩加迪沙北部与艾迪德的两名保镖见面。第二天一大早,斯皮尼利和4名中情局保镖乘装甲运兵车前往机场。半道上,他们被一群索马里人包围了。几秒钟后,一排子弹向运兵车扫来,防弹玻璃保住了前排两名保镖的命,但却没能保护斯皮尼利,子弹击中了他的脖子,他昏了过去。司机此时调转车头,逃出了暴民群。
琼斯赶到医院,看到斯皮尼利那件染血的防弹背心扔在地上,那辆装甲运兵车被击了49枪。经过紧急抢救,斯皮尼利的性命终于保住了,加里森找了一架军用飞机把斯皮尼利送到德国,此时,距离斯皮尼利从罗马抵达索马里刚好一个月。
20天后,斯皮尼利被送回美国,中情局副局长托马斯·特维顿到医院探视。他最后问斯皮尼利,下一步中情局在摩加迪沙的行动该如何进行。斯皮尼利回答:“宣布胜利,然后撤出。”
此时,康多在摩加迪沙北部的身份也已败露,好在加里森信守承诺,在20分钟之内把他们救了出来,只留下了两个侦察小组。这时,兰利总部的官员开始对琼斯表示不满。
到9月的第三周,第一侦察小组向康多汇报说,一名与艾迪德关系密切的武器交易商愿意有偿提供艾迪德的得力助手奥斯曼·阿托的下落。为此,康多还向琼斯要来了那根专为艾迪德准备的手杖。
联系人带着这根手杖,爬进巴卡拉市场旁边的一辆汽车里,原计划这辆车将把他送到阿托那里。但当那辆车停下来加油时,该小组的一名成员发现阿托正好在车里。
“三角洲”开始发威了。几分钟后,一架直升机从远处飞来,一名狙击手探出身子,冲着汽车的发动机部位连开3枪,车突然熄火,突击队员顺着绳索从直升机上下来包围了汽车,阿托束手就擒,“一级名单”里的人终于有一位落网了。
越战后最惨的地面战
斯皮尼利受伤时,琼斯就觉得自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现在摩加迪沙的局势更加恶化,每天晚上炮弹都落在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大院里。到10月,琼斯再也忍不住了,他向顶头上司兰利总部非洲部主任写了一份报告,详细描述了美国人在索马里面临的危险处境,认为用“三角洲”部队来捉拿艾迪德是错误的,这不能解决索马里的问题。第二天,他接到回信,上司警告他不要批评目前的政策和高级官员。
但第二天发生的事证明了琼斯的预言是多么正确。一位线人报告说,艾迪德的两名高级助手将在一个大院会晤,艾迪德也有可能前往那里。加里森和琼斯在指挥中心下令“三角洲”立即行动。这次行动非常成功,突击队员捉住24名索马里人。琼斯立即把这一战果向兰利总部作了汇报。但20分钟后,“三角洲”指挥中心传来消息:一架“黑鹰”被击落。载着捕获的索马里人的车队被指令火速奔向直升机坠毁地点,参加救援行动。
几分钟后,琼斯接到康多的电话:“又一架直升机掉了下来!”琼斯双手抱头,一声长叹:“又是一场灾难!”事实上,情况比琼斯预想的还要严重,在奔向第一架直升机坠毁地点的途中,车队迷失在摩加迪沙迷宫一样的街道里,每到一个街口都会遭到一阵机枪和手榴弹的袭击。在第一架“黑鹰”掉下后约90分钟,车队终于回到了机场--他们没能赶到坠毁地点,车队载的50名美国士兵和那 24名索马里人已有近一半被击毙或击伤。
与此同时,指挥中心派出另一个车队前去救援在第二个坠毁地点周围的90名士兵,但由于同样遭到猛烈的火力,只好返回。
晚上10点,琼斯向兰利总部发电,汇报当天发生的情况。第二天凌晨1时55分,第10山地师的一支部队杀开一条血路,终于与被困部队取得联系。第10山地师的另一支部队也抵达第二个坠毁地点,但他们只看到地上的血迹,人却不见了。琼斯紧急命令他的部下上床休息一两个小时,天一亮就上街寻找失踪人员。
早上7点,救援车队杀到一个分发救援物资的地点,到这时,已有18名美国人死亡,84人受伤。这是自越战以来美国军队参加的最激烈的地面战斗。
一周之后,琼斯乘坐一架C·5A离开摩加迪沙,取道开罗,最后抵达美国特拉华州的多福空军基地,和他同机到来的还有一个装有美国士兵骨灰的骨灰盒。
此后,琼斯的职位被别人所取代,美国停止了在索马里的一切进攻行动,开始寻找政治解决的途径。
1993年索马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索马里巷战-越战后美军最为惨重的军事失败 联合国决定在索马里维和1991—1992年,东非小国索马里的局势动荡不安,军阀混战,人民苦不堪言。1992年12月,联合国决定组织一项名为“恢复希望行动”的维持和平行动。索马里各派军阀对联合国的干预表示不满,势力最大的“索马里联合大会”领导人法拉赫·艾迪德把联合国看成其夺取全国政权的绊脚石,对维和部队采取伏击行动,造成数十人伤亡。1993年8月,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维和部队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搜查和抓捕这次暴力事件的幕后策划者艾迪德。当时负责“恢复希望行动”的联合国特使、美国退役海军上将乔纳森·豪请求美国增派特种部队帮助抓捕艾迪德。 美国派精锐部队到摩加迪沙 由于此前驻索马里的美军也遭到两次伏击,美国总统克林顿决定派“游骑兵”特遣队前往索马里。8月30日,“游骑兵”特遣队抵达摩加迪沙后,先后6次单独执行抓捕任务。 派往摩加迪沙的军人都是美军的精英:陆军的特种部队第七十五步兵团,也就是著名的“游骑兵”;海军的“海豹”部队第六队;此外还有令这些精英钦佩的“三角洲”部队。“三角洲”部队成员都是从各特种部队中挑选出来的经验丰富的老兵。 这次任务的最高指挥官是“三角洲”部队的负责人盖瑞森将军。前线指挥所设在一架负责空中指挥的直升机上,由汤姆·马提斯中校指挥,地面部队由盖瑞哈瑞尔中校指挥。这架直升机配备有各式无线电装置与地面部队和基地指挥官联络,还具备无线电中继能力,可让基地指挥官直接与前线部队取得联系。另外,3架拥有先进红外线与电视摄影机的0H—58D观测直升机将进展情况实时地传回指挥部。 1993年10月2日,“线人”报告,艾迪德的两名高级助手———财务总管欧马·沙朗和对外发言人蒙哈米·哈山·艾瓦出现在摩加迪沙奥林匹克饭店。10月3日,情报人员用无线电与“线人”反复核实后,美军开始行动。 10月3日下午3时32分,进攻开始。“小鸟”和“黑鹰”直升机迅速从海岸附近的一个临时机场起飞,地面护送车队也随即驶出兵营。先出发的两架“小鸟”直升机在目标大楼南侧狭窄的街道上着陆,第一批“三角洲”队员跳下直升机,向大楼所在的院子里扔了几颗烟幕弹,然后撞开一扇铁门冲进院子。不等里面开会的艾迪德分子反应过来,“三角洲”队员从大楼后侧的楼梯冲进房间,控制了局面。接着,他们把抓获的24名索马里俘虏赶到一楼,并用手铐把他们的手腕铐在一起,准备撤离。 美军直升机遭火箭弹袭击 战斗打响后,艾迪德的部队用扩音器向索马里人广播:“出来为你的家园战斗吧!”成千上万的索马里人从四面八方拥来,子弹从美国大兵的耳边呼啸而过。 这时,由丹尼·麦克尼特中校指挥的护送车队已准时赶到目标大楼。由于“三角洲”队员中的布莱克伯恩从直升机上滑下时摔成重伤,麦克尼特决定,由史楚克军士指挥3辆“悍马”车,先将布莱克伯恩送回基地,再用其余的9辆“悍马”车和卡车把索马里俘虏连同“三角洲”队员和“游骑兵”一起送出城。 史楚克只有24岁,是一个参加过海湾战争和在巴拿马作过战的老兵。他曾多次执行联合国的人道运输补给任务,对摩加迪沙的街道很熟悉。他用“悍马”车护送布莱克伯恩回营,沿途遭到艾迪德派武装分子的层层围堵。他使出浑身解数,将布莱克伯恩安全地送回营地,但他的机枪手皮拉中弹身亡。 当后续输送车队装载俘虏准备撤回时,一群又一群的索马里人向美军扑来,他们用AK—47步枪向美军扫射;火箭弹拖着烟尾在空中飞舞;在各个主要路口,索马里人燃烧轮胎,支起路障。担负支援作战的“黑鹰”直升机上的4名“三角洲”部队的狙击手,坐在弹药箱上专挑拿武器的索马里人射击。但一个索马里人倒下,旁边的人迅速捡起武器继续战斗。激战中,RPG—7火箭筒射手击中了“黑鹰”。 从3架0H—58D观测直升机传回的影像上,最高指挥官盖瑞森清楚地看到了“黑鹰”坠落的过程及人员挣扎的情形。他命令离坠机地点最近的“游骑兵”迅速前往救援。一架AH—6攻击直升机很快在街道上降落,驾驶员拿着手枪一边击退接近的民众,一边冲出来协助坠机的幸存者将伤员运上直升机。没多久,美军惟一的一架搜救直升机“超级68”迅速飞向该地,搜救人员从绳索垂降下来。但没过多久,这架直升机也被火箭弹击中,驾驶员勉强支撑着让绳索上的搜救人员全部落地,然后成功迫降到摩加迪沙机场。地面上,一辆5吨的卡车在等待装载部队的过程中,被一发又一发的火箭弹打成碎片。这一连串的意外打乱了美军的作战计划。为了解救幸存的“黑鹰”直升机乘员,车队必须先开到坠机地点搭载。他们在负责指挥的直升机的指引下行进。 “超级64”直升机驾驶员麦克·杜兰特接到盖瑞森的命令后,代替“黑鹰”在车队上空盘旋,以火力压制聚集成群的索马里民兵。当“超级64”在空中盘旋了四五圈时,杜兰特觉得直升机好像撞上了一道无形的巨墙。索马里人用火箭弹击中了这架直升机的尾翼。杜兰特只好将直升机迫降到地面。 枪手趴在地上从妇女的胯下向美军开火 原本要撤回基地的车队接到命令,向“黑鹰”的坠机地点前进。这时,十几名索马里武装民兵沿着与车队平行的街道奔跑,赶在车队的前头寻觅掩蔽处伏击车队,而没有武装的索马里民众成群结队地跑向美军,索马里枪手则利用人群向美军射击。一名枪手甚至利用3名妇女作掩护,趴在地上从妇女的胯下向美军开火。此时,对特种部队而言,整个摩加迪沙变成了人间地狱:街道上到处是路障,美军虽然有直升机引导,但在似曾相识的街道上常常走错路,而索马里人则从街道两旁对着马路疯狂射击。 “超级64”上有两名机员和两名受重伤的机长。杜兰特挣扎着从直升机里爬出来,用冲锋枪自卫。高斐纳驾驶着“超级62”在其上空盘旋,让机上的“三角洲”部队狙击手压制企图接近杜兰特的索马里民兵。但没过多久,“超级62”被火箭弹击中,两个狙击手死亡,杜兰特被俘,还被一拥而上的民众痛打了一顿。 担负首批攻击任务的大约160名“三角洲”队员和“游骑兵”,有的躲在车里遭到索马里人的四面围攻,有的被分割包围在从目标区到第一架直升机坠毁地点的各个阻击地点。 夕阳西下时,美军指挥官派“超级66”直升机为城中的部队送去弹药、饮水、血浆等必需品。“超级66”一降落,即遭到步枪和火箭筒的攻击,机身多处被击穿,但侥幸逃回了基地。 为援救身处危险中的特种队员,美军派出第十山地师一个满编连。150名士兵乘坐9辆卡车和12辆“悍马”车,在比尔·大卫中校的带领下,从城外绕道赶到特种部队的基地。晚上9时30分,由大多数“游骑兵”、所有的“三角洲”队员和没有受伤的空军战斗人员以及第十山地师的部队组成了美军救援部队。深夜11时30分,救援车队向城里进发。由于处处有阻击和路障,车队像一个喷火的巨兽,一路攻击前进,横冲直撞,AH—6直升机在空中掩护。 救援车队与在城中坚守的部队会合。他们把伤员和尸体安置好,随后将两架毁坏的直升机炸掉。等救援部队都上车后,幸免于难的“三角洲”部队和“游骑兵”却挤不上车。于是,他们一边跑步一边射击,在枪林弹雨中跟着车队。 当美军返回基地时,天已经快亮了。经过半天惨烈的战斗,美军死19人,伤70余人,两架直升机被击落,3架被击伤,数辆卡车和“悍马”车被击毁。这是越战以来美军所遭受的最为惨重的军事失败。 美国士兵的尸体被拖着游街示众10月4日下午,美国的电视屏幕反复出现了索马里人用绳子在地上拖着一具美国特种作战队员的尸体游街示众的画面,被俘的杜兰特也上了电视。 这件事上了世界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美国舆论更是一片哗然,一致抨击美国政府出兵索马里。同时,国际上的批评也不绝于耳: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说,联合国不应成为美国军事行动的保护伞;埃及外长穆萨表示,目前在索马里发生的一切,将会给索马里民族和解进程增加新的障碍;法国国防部长莱奥塔尔指责美国的所作所为超出了“人道主义使命”的范围,变成了“不能容忍的对抗”;德国报刊称,美国正在索马里进行“一场肮脏的战争”。摩加迪沙之战给美国政府当头一棒,克林顿最终认识到应该政治解决索马里问题,因为几个月的“围剿”不但没有抓到艾迪德,反而使艾迪德在索马里更加得人心。10月5日,克林顿从外地匆匆赶回华盛顿,召开关于索马里局势的紧急会议。10月7日,克林顿在电视讲话中,单方面规定了美国从索马里撤军的最后期限。美国政府还与艾迪德方面进行了秘密谈判,双方最后达成妥协:艾迪德交出飞行员杜兰特和那具美军士兵的尸体;美军则释放扣押的全部艾迪德的俘虏,不再把艾迪德派作为打击目标。 1995年3月2日,最后一批联合国维和部队撤出摩加迪沙,标志着历时27个月、耗资20多亿美元的维和行动以失败告终。联合国既未实现在索马里组建一个民主政府的目标,也未实现各部族的和解,却使100多名维和士兵和近万名索马里人丧生。 摩加迪沙之战使美国视地面战为畏途。无论是1998年对伊拉克实施的“沙漠之狐”行动,还是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美军均采取非接触作战方式———空袭战。这也许是美国人从此战中得出的教训。
美军兵败索马里是怎么回事
美军没有败好不好,只是撤军。美国打索马里还不是捏死一只苍蝇这么简单啊。
你说的是黑鹰坠落这个事件吧,当时美军人数非常少,执行的是人道主义救援,但是黑人实在是无可救药的民族,他们被军阀压迫,美军来救他们,他们反而拿起枪去打美军。
当时美军是由三角洲部队和游骑兵组成,人数130,去抓正在开会的军阀首领。本来是很快就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一架黑鹰直升机却意外被索马里人击落,美军不得不去救援坠机地点的乘员,但是遭到了整个城市的攻击,大约有5000名索马里人参与了战斗,后来又有一架黑鹰不幸坠毁。130人对阵5000人,双方激战一夜,整个城市地面到处是弹壳,最终美军伤亡17人,索马里人伤亡2000人。
美军被长时间围困主要是人数极少,没有得到空中大火力支援(空中炮艇没有被白宫批准)。
后来迫于压力,克林顿决定撤军。
哥纯手打,非常喜欢《黑鹰坠落》这部电影
联合国维和行动有哪些
1988年9月——中国正式申请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
1989年——中国首次派人参加了联合国纳米比亚过渡时期协助团,帮助纳米比亚实现从南非独立的进程。
1991年,驻伊拉克-科威特军事观察员雷润民在伊科边境因车祸牺牲。2003年被联合国追授达格·哈马舍尔德勋章。
1992年4月—— 中国第一支“蓝盔”部队—军事工程大队赴柬埔寨执行任务。
1992年5月,驻柬埔寨军事观察员刘鸣放在柬埔寨执行任务时,感染脑疟疾,医治无效不幸牺牲。
1993年5月21日22时40分,一枚火箭弹落入驻扎在磅同省斯昆镇的中国维和工程兵大队营地,造成赴柬埔寨维和工程兵大队1中队3分队8班战士陈知国、余仕利不幸牺牲,另有7名中国工兵受伤。
2003年4月—— 中国赴刚果(金)维和。部队包括工兵连和医疗队。
2003年3月13日14时许,联合国对伊武器核查机构化学视察组组长郁建兴在乘车返回巴格达途中发生车祸,头部受伤,抢救无效不幸牺牲。
2003年11月—— 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部队由运输分队、医疗分队、工程兵大队组成。
2004年10月—— 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员赴海地维和。这是我国第一次派成建制的防暴警察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
2005年5月3日中午,赴刚果(金)维和工兵连建筑分队3班班长付清礼,在基武湖畔一个临山半岛上洗刷装载机上的污泥时突然晕倒,抢救无效不幸牺牲。
2005年10月——中国维和部队赴苏丹。部队有工兵分队、运输分队和医疗分队。
2005年10月24日7时15分,赴利比里亚维和运输分队士官张明,在与战友外出执行任务时,被子弹击中头部,不幸牺牲。
2006年3月——中国维和工兵营开赴黎巴嫩,这是我国首次向中东地区派出维和部队。
2006年7月25日19时30分,因以色列空军对黎巴嫩南部边镇希亚姆进行空袭,击中联合国观察员哨所,造成驻黎巴嫩军事观察员杜照宇与其他3名联合国观察员不幸遇难。
2010年1月12日——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下午发生7.3级强烈地震造成联合国驻海地稳定特派团总部大楼倒塌,正在楼内与联海团官员举行商谈的中国公安部赴海地维和工作组成员朱晓平、郭宝山、王树林、李晓明和驻海地维和警察部队赵化宇、李钦、钟荐勤、和志虹(女)同志被埋在废墟下,于北京时间1月13日5时56分许壮烈牺牲。
在哥特蛇行动中,美军牺牲19人,索马里牺牲近千人,却说美军行动失败呢
不难理解。就像当年奥巴马下令海豹突击队行动小组前往巴基斯坦抓捕恐怖大亨奥萨马本拉登一样,由于计划不周,他提前与奥萨马本拉登的哨兵交火,杀死了院子里的多名保镖,但奥萨马本拉登脚下沾着油溜走了。
如果有,手术如何才能成功?
再比如,一个大家庭,两个兄弟发生矛盾,关系紧张。
村委会召开会议,决定让德高副局长带人调解,防止冲突恶化杀人。
副局长到了之后,不但没有平息纠纷,反而加入一方与另一方打起来,打倒了另外几个。
如果有,村主任会给副主任发奖状吗?
美军在摩加迪沙的行动与上面给出的例子有些相似。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有必要回顾一下行动的背景和过程。
“哥特蛇行动”也叫摩加迪沙之战。
1990年,摩加迪沙发生政变,总统被推翻,大小武装力量混战。没有人能控制局面。
这场战争造成了大量平民伤亡和人道主义灾难,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1992年12月,联合国决定发起一项名为“恢复希望行动”的维持和平行动。这次行动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索马里的饥荒,拯救人民,解除索马里军阀的武装,帮助恢复秩序。
但是索马里的军阀并没有买账,大军阀艾迪德也指挥手下与维和人员作战。
1193年6月,艾迪德的匪徒袭击了联合国车队,抢劫了联合国难民部队的物资,杀害了24名来自巴基斯坦的维和人员。
现在可以捅马蜂窝,维和人员代表联合国,联合国是世界各国组成的;向他们开枪就是向联合国和全世界挑战。
因此,联合国安理会决定谴责艾迪德,并授权维和部队采取一些必要措施进行自卫,逮捕凶手。
但是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大家面面相觑,谁也不想冒这个险。
当时,美国作为世界警察,自愿抓捕凶手艾迪德做好事。
8月26日晚,6架C-5A运输机将130名三角洲特种部队突击队员和16架直升机带到摩加迪沙机场。
但由于情报不准确,装备不正确(用没有防护的悍马代替装甲车),美军被数千名索马里歹徒包围。
虽然经过激战,美军士兵突破了包围圈,但行动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名美军士兵和1名马来西亚士兵死亡,84名美军士兵和7名马来西亚士兵受伤,1名美军士兵被俘。
军阀艾迪德的士兵(包括基地组织成员)伤亡1000人。从表面上看,美国的军事行动非常成功。1:10的伤亡可以说不成功吗?
但仔细分析,还是失败了,而且是惨败。
一、目的没有达到
这一行动的目的没有达到,军阀首领和杀人犯艾迪德在逃。
二、政府失去民众支持
行动结束后,索马里军阀在街上杀害美国士兵,在街上游行,并进行直播。这些照片深深刺痛了美国人,对克林顿政府的指控非常猖獗。
三、美国在国际上颜面扫地
在摩加迪沙,一名美国士兵被抓获,这对美国人民来说是一件大事。克林顿政府不得不与艾迪德进行秘密谈判。为了释放这名士兵,美国不得不做出巨大让步,并承诺不把艾迪德作为目标。
四、联合国的权威荡然无存
维和部队神圣不可侵犯,但艾迪德杀维和部队的士兵没问题。谁会对未来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心存敬畏?
五、人民遭难时,谁还敢挺身而出?
维和部队的目的是救助难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和伸张正义。美国不仅承担了30.5美元的维护费用(日本承担20%),还提供了最多的维和人员。可以说,没有美国的带头作用,无论世界各地发生多大的人道主义灾难,联合国和袖手旁观都将无能为力。
美国在索马里军事行动的失败让历任美国总统对维和行动感到担忧,不敢放弃自己的义务。
两年后,同样在非洲的卢旺达爆发了内战,发生了可怕的大屠杀。从1994年4月7日到1994年6月中旬,胡图族对图西族和胡图族温和派进行了令人发指的种族灭绝,共造成8亿至100万人死亡
人都会死。当时卢旺达总人口不足1000万,死亡人数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其中图西族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4%,这意味着在图西族人口不到140万的时候,就有100万人死于大屠杀。
但是如果没有美国,将近200个联合国会员国眼睁睁地看着大屠杀发生,却无能为力。
1998年3月25日,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在卢旺达基加利机场向种族灭绝幸存者发表演讲。克林顿在讲话中反思了整个事件的起因和国际社会的责任,并为当年的不作为道歉。
“大屠杀开始后,我们没能迅速行动,像我这样的人坐在全世界的办公室里,让它一天天过去。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已经被难以想象的恐怖吞噬了。我不知道它有多深,有多快……”-比尔克林顿
如果摩加迪沙行动没有失败,美国就不会袖手旁观卢旺达大屠杀,也许100万无辜的生命就不会消失。
所以不得不说,摩加迪沙之战是美军的彻底失败。
世界上最危险的国家是哪里,为什么这样说
叙利亚:几千年历史的西亚文明古国,拥有世界著名古城大马士革、巴尔米拉古城遗址等极其牛掰的景点,然而如今笼罩在ISIS的阴云之下,成为全球最危险的地方。
现在去叙利亚旅游,可谓难上加难。现在整个叙利亚这个国家里,总共有不到一百个中国人(根据中国使馆的登记数字),每天进出叙利亚边境的歪果仁(除去邻国黎巴嫩的居民)也就那么几十人。
总统阿萨德控制下的有效领土,现在仅仅有首都大马士革、其周边地区、和西部靠地中海海岸的地区,连最著名的世界保护级的历史遗迹城市-帕尔米拉古城,都不幸落入伊斯兰国ISIS的手中。
叙利亚革命最初由受阿拉伯之春鼓舞的青年发动,逐渐加入进来的工人阶级始终未能形成一个有力的整体和发出阶级的声音。虽然工人阶级在很多示威游行中都作为主力出现,还提出了一些经济诉求,但是并没有出现像突尼斯和埃及那样的大规模罢工,因而也很难彻底撼动阿萨德政权。目前叙利亚多方势力冲突,是全球最危险的国家,不建议去。
克林顿的索马里政策
兵败索马里——美军难以忘记的“伤疤“
20世纪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因此有人把20世纪称为“战争的世纪“。残酷的战争给人类留下了难以弥补的创伤。二战后,如何维持世界和平,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就成为人们的共同愿望。这正是建立联合国的思想基础。联合国在维持世界和平方面,确实是功不可没,起到了积极主导作用。然而,1993年,联合国派驻索马里的美国维和部队,由于组织机构不健全,特别是美国违背了联合国宪章有关条文,导致了与当地艾迪德武装民兵的混战局面。这是联合国自1956年开始维和行动以来,遭受到的最严重挫折,造成维和部队140人死亡,耗资约20亿美元,数百平民伤亡,最终不得不撤出索马里,成为维和行动的一大失败。
1993年4月26日,因索马里各派别冲突不断,为维持世界和平,联合国按照《联合国宪章》第7章最后决定,允许维和部队的2.8万人使用武力手段维持和平,以解除索马里各派武装势力和摩加迪沙威胁和平武装力量。美国也因之陷入了泥潭,不能自拔。
一、急于派兵,准备仓促,想立头功,出师不利
美国出兵索马里之前,准备不充分,特别是对索马里长期的无政府状态、极度的混乱和严重的灾情估计不足,错误地认为,只要出兵,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加上美国强大的军事实力,索马里问题便可迎刃而解。然而,却事与愿违。混战多年的索马里各派武装,由于受战火的洗礼,最擅长打游击战。1993年6月5日,负责摩加迪沙安全的以美军为主的维和部队在搜查当地军火库时遭到艾迪德部队的袭击,双方激烈交火,维和部队24名士兵死亡,50人受伤。联合国秘书长愤怒之下,促使联合国通过了第837号决议,谴责对“联索“部队的袭击,指示维和部队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惩罚袭击者。、
为了维护世界警察的形象,巩固美国在联合国的地位,美国政府令驻索美军转入“军事维和“,采取武力手段,以武促和。艾迪德也并不示弱,并多次在索马里电台上公开露脸发表声明,强烈谴责美国的干预政策。为此,美军于6月12日派出1400名士兵,在飞机和直升机的配合下围剿艾迪德指挥部,混乱中打死50多名平民,却未抓住艾迪德;6月13~17日,美军又打死打伤索马里武装人员和平民120多人,终于犯怒了艾迪德;7月17日,在美军再次发动的军事行动中,愤怒的索马里人民用石块和棍棒打死了前往现场采访的4名西方记者,以报复美国的干预政策。由此,摩加迪沙局势进一步恶化,美军不断遭到索马里枪手的伏击,以至不敢上街巡逻。
二、武力维和并非可行,“打了就跑“的游击战术难以对付
由于艾迪德武装的强烈抵抗,美军的处境也越发不妙。7月27日,索马里武装分子采用“打了就跑“的游击战术,加紧对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袭击,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就令至少8名维和士兵受伤。8月8日,联合国驻索马里维持和平部队的一支运输车队在摩加迪沙遭索马里武装人员伏击,负责保护车队的美国士兵有4人被打死,3人受伤。8月30日,艾迪德指使手下人向美军提供假情报,诱骗美军特种部队紧急出动,包围所谓“艾迪德藏身之地“的房屋,结果“抓到“几名联合国维和的工作人员,美军大为难堪,丢尽脸面。艾迪德一方面采取政治手段,另一方面采取分散袭击、游动打击的战术,牵着美军鼻子走,使美军一步步走进了一个恐怖的陷阱--与索马里民众为敌,而艾迪德则在与美军的周旋中壮大了自己,提高了威望。
10月4日,索马里民众拖着一名美军士兵的尸体在摩加迪沙大街上庆功。消息传到美国,引起美国朝野震动。美国也认识到,美军1993年6月以后在索马里过分注意了军事方面的优势,而忽视了政治方面的优势,导致对后果估计不足。美国总统克林顿感到在索马里的维和行动难以取得成功,再这样拖延下去,只能是丧命伤财、自毁声誉。10月5日,克林顿召集部下开会讨论对索马里的新政策。10月7日,克林顿宣布了这项新政策:向索马里增派1700名士兵和104辆装甲车辆。在索近海部署一艘航母和3600名海军陆战队士兵,以加强美军在索实力。
三、维持和平“杀手锏“,碰到“克星“身先损
武装直升机具有受地形限制少、机动性能高、敏捷灵巧、隐蔽性能好、生存能力和攻击能力强等优点,非常符合维和部队作战的要求,自然成为美军实施国际维和行动的“杀手锏“。然而,武装直升机虽然有许多强点,但也存在飞行速度慢,防护能力差,飞行高度低,战斗暴露时间长,出航航线有限,机体庞大,受弹面积大等弱点,所有步兵武器都能对其构成威胁。
鉴于索马里战乱不止,维和部队人员伤亡严重,1993年11月16日安理会取消了837号决议,做出了维和部队在1995年3月底前全部撤出索马里的决定,正式放弃逮捕艾德德的计划。
黑鹰坠落由什么真实故事改编
是根据1993年美军在索马里的军事行动改编的。
1993年10月3日,在政局动荡的非洲国家索马里的首都:摩加迪沙,由美国陆军三角洲部队和游骑兵部队的120名特种精英组成的特别行动小组受命深入摩加迪沙完成双重使命:为当地群众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同时捉拿索马里军事政府的两名高级将领。
执行军事行动时出现意外,由于情报有误,导致两架黑鹰直升机被RPG火箭筒击落。并引发了整个城市的人攻击美军。120名美军在激战数小时后在援军的支援下,大部分人成功返回基地。
当美军返回基地时,天已经快亮了。经过半天惨烈的战斗,美军死19人,被俘1人,伤70余人,两架直升机被击落,3架被击伤,数辆卡车和“悍马”车被击毁。这是越战以来美军所遭受的最为惨重的军事失败。
扩展资料:
行动失败原因:
1、联合国对于索马里的局势过于乐观,尤其是在增兵索马里之后。联合国将自己摆在了一个拯救者的位置上。但实际上,在军阀的误导下,维和部队被描绘成了魔鬼。经常发生索马里居民攻击维和部队的事件。到了最后,联合国不得不从索马里撤出维和部队。
2、美军低估了任务难度。在行动之前,美军并没有想到会与整个城市的人交战。所以并没有索要强大的空中与地面支援。空中除了装载士兵的黑鹰直升机外,就没有其它的打击力量了。而地面部队更惨,只有装甲运输车,也没有坦克开路。
3、美军调度失误。尽管美军被困在城市里。但美军都是精锐部队,个个能以一敌百。只要集中在一起防守,完全可以避免最大伤亡等待援军到来。但是由于两架黑鹰直升机先后坠落,在城市里的美军不得不在四个地点建立防线。美军的战斗力大打折扣。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黑鹰坠落
中国军队维和牺牲官兵是因为什么牺牲的
中国军人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自1993年起到2020年8月,先后有共计16名军人牺牲,他们被派到异国不是为了打仗,仅仅是为了保卫一方和平,让各方能够遵守和平协定,但却还是发生了牺牲。
1993年中国维和军人在柬埔寨执行任务,不幸染上当地根本无法医治的疟疾,后经抢救无效去世。诸如这样的例子并不是个例,正是由于外派地恶劣的条件,造成了这16名军人中有12名中国维护军人都因疾病、车祸、地震原因牺牲。其中最让人痛心的是2010年在首都太子港发生的7.3级地震,造成了3名中国维和军人牺牲。维和部队驻地环境很差,除了自然条件恶劣艰苦之外,各种传染病、流行病肆虐,再加上医疗水平的欠缺,造成了重病得不到有效医治的情况。
而在2003年中国维和军官则是在伊拉克检查一出违禁武器嫌疑点之后的回程途中,遭遇车祸,像这种疑似恶意事故的情况也并不止此一例。
天灾人祸之外,不可避免的就是作为中国维和军人会面对的一点——武装冲突,由于这一原因造成的中国维和战士牺牲人数达到7人。在2006年以色列轰炸了黎巴嫩一处观察站,造成了中国一名维和军人的牺牲。2016年中国驻马里维和部队遭遇袭击,也造成了一名维和军人牺牲。
在被作为中国维和部队一员派往异国时,他们就已经做好了为守护和平、确保践行和平条约牺牲的准备,无论是哪个国家,无论面对怎样恶劣的环境、艰苦的条件、凶残的激进分子,他们都未曾有过退缩,始终坚守在岗位上,让我们向所有维和军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