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姓名人及历史人物

冯姓名人及历史人物(冯姓有多少人口_冯姓取名及起源分布)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2-13 22:56:51 浏览4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冯姓有多少人口_冯姓取名及起源分布

冯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三十一位大姓,在广东、华北和华东地区最有影响。当今冯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56%, 总人口大约在700万

冯的名义:
冯,马疾行也。其本义是奔马马蹄踏地有力的声音。甲骨文中冯字的左边是仌,仌为古冰字,像水凝之形,后来字形变成冫。冯人当是以牧马为生活声式的氏族,一直活跃在北方沿河地区,以马和冰为其氏族的原始图腾,并作为族名和族徽。冯人长期居住的地方称冯,筑起了围墙的地方称冯邑,最终建立冯国,出现了冯姓。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我国的冯姓长期活动在北方地区,不断地与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加入冯姓群体中的外族主要有:汉初的匈奴人,南北朝时百济人,宋元明时期两广南部的浬人。而清朝满洲人和蒙古人也有改姓冯。这些少数民族与汉人长期混居,逐步同化,而转变成为当地的冯姓汉族。

历史上冯姓的分布和迁移:
春秋以前,冯姓名气很小,仅仅在发源地陕西渭河流域活动,春秋战国时,冯姓已迁涉到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汉唐之间,冯姓繁衍迅速,支派甚多,最著名的有:出自汉征西大将军冯异的颖川冯姓,出自汉宜都侯冯参的上党冯姓,出自汉燕王冯宏的京兆冯姓,出自西魏宁州刺史冯宁的弘农冯姓,出自唐朝监察御史冯师古的河间冯姓。唐宋时期,冯姓已经播散到了黄河长江南北的广大地区,以及东部和东南沿海省份。清初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冯姓大约有5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2%,排在第二十八位。冯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冯姓总人口的29%。冯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和河南,这两省冯姓大约占全国冯姓总人口的43%,其次分布于湖北、广东、山东、河北,这四省的冯姓又集中了27%。全国形成了以川鄂、广东、鲁冀为中心的三大块冯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冯姓大约有6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2%,为明朝第二十五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冯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略高,600年中冯姓人口纯增长率达22%,净增加了12万。冯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山东、广东这三省冯姓大约占冯姓总人口的45%。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苏、江西、河北、四川,这五省的冯姓又集中了32%。浙江一跃成为冯姓第一大省,占浙江省总人口的1.1%。东南和广东地区的冯姓在这600年中有了稳健的发展。而宋朝的冯姓第一大省四川,在明朝发展较慢,冯姓人口占四川省总人口的0.9%,减少了一半。其人口主要向东南、东部和南方地区迁移,而四川地区冯姓人口主要向广东和湖南地区流动。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苏、鲁、粤、晋五大块冯姓人口聚集地区,重心由北部转向东南部。

当代冯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冯姓的人口已达700万,为全国第三十一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64%。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冯姓人口由67万增道700万,增长了10倍多,冯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冯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河南、河北三省,大约占冯姓总人口的31.5%,其次分布于江苏、山东、四川、山西,这四省又集中了21%的冯姓人口。广东为当代冯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冯姓总人口的12%。全国形成了广东、晋冀豫、鲁苏三大冯姓聚集中心。在近600年中,冯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表现为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强有力的回迁,已经超过由北向东南和南方的迁移。
冯姓在人群中分布在粤桂大部、海南、贵州北部、湖南南端、川渝鄂大部、豫冀京津、甘肃东部、晋陕、鲁皖苏大部、内蒙古中部、辽宁西端、黑吉东端、新疆西北端,是冯姓常见的地区,冯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63%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7%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3.3%,居住了大约71%的冯姓人群。在黑吉辽大部、内蒙古东部、山东东端、甘肃大部、青海东部、四川北端和南端、云南北部和东部、贵湘大部、广西北端、湖北南部、赣浙闽大部、广东东端、皖苏南端、上海,冯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2%0.63%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8.5%,居住了大约26%的冯姓人群。

冯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 冯姓的郡望主要有杜城、杜陵、长乐、始平、颍川、上党、京兆、弘农、河间等。冯姓的堂号除与郡望同名的以外,主要还有同舆、三同、市义、叙伦等。市义堂号典出战国时冯驩,他是孟尝君的食客。起初冯驩一再弹铗,以示孟尝君对他的不重视。孟尝君为满足他的要求,派他到家乡薛地去收债息,冯驩得钱十万,但把不能还息的债券给烧了,并向盂尝君说讨来的钱中一部分替你买了‘义’给带回来了。孟尝君当时因没有收到债钱而一脸不高兴,并对冯驩大为不满,碍于众多门人的情面,也就罢了。天有不测风云,不久孟尝君被罢官回薛地,他万万没想到,薛地的父老乡亲到几十里外夹道迎他回乡。孟尝君这才想起冯驩那年替他收债息之事,他十分感激地对冯驩说:今天我尝到了你替我买的珍贵物品义,这可是万金难买啊!市,就是买的意思。

楹联 重要的冯姓楹联有以下五副:
焚券市义;倚树让功。
郑国名城;西京旧派。
抚蛮单骑平寇;挡熊弱质表忠。
复旦光华欣有象;新年宴会傲无鱼。
道德可师教育骊山之下;端凝若植禁中瑞锦之呼。

家训格言 明朝冯惟敏的家训值得一读。冯惟敏,山东临朐人,出身仕宦之家,自幼聪敏好学,富有才华,擅长诗问,尤精散曲,堪称为明代第一人。冯惟敏才学甚高,以散曲写家训,尤以《醉太平家训》著名,是历史上以散曲写家训的第一人。然其训诫子弟却切实平易,旨在读书和务农为本。他一方面要求子弟:只有金榜题名,方为男儿大志,男儿志向,休负了前人名望。他从另一侧面又告诫子弟,聪明伶俐莫心高,只随缘便了,须知凫短不能长,再须提勉强,得饶人处且饶人,退步行最稳等警语,堪为明言。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冯姓历代名人254名,占总名人数的0.56%,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三十六位;冯姓的著名文学家古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67%,排在并列第三十三位;冯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52%,排在第四十二位;冯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82%,排在第二十七位。
我国冯姓家族是二个既古老又尊贵,支派众多的姓氏。春秋以来,冯姓的著名人物世代不绝,事业政绩十分优异。历史上重要的冯姓人物有:春秋郑大夫冯简子;战国韩国大将冯亭,孟尝君门下食客、齐国名士冯驩;西汉左将军冯奉世,宣都侯冯参;东汉武帝时征西大将军冯异;十六国时北燕国君冯跋;唐朝监察御史冯师古;五代时列任五朝首辅的冯道;北宋名臣冯京;明朝开国名将冯国用,文学家兼戏曲家冯梦龙;清末名将冯子才,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民国初代总统冯国璋,名将冯玉祥,史学家冯承钧;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冯定、冯契,生理学家冯德培,地质学家冯景兰,农学家冯泽芳,数学家冯康,寄生虫学家冯兰洲,民族史学家冯家升,考古学家冯汉骥,诗
人冯至,作家冯牧,电子学家冯秉铨,诗人兼文学评论家冯雪峰。

冯姓血型:
冯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4.1%,A型占28.5%,B型占28.8%,AB型占8.7%。

中国古代历史上姓冯的名人有哪些

  1. 冯谖(生卒年不详),一作冯驩,战国时期齐国人,是薛国(今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国君孟尝君门下的食客之一,为战国时期一位高瞻远瞩、颇具深远眼光的战略家。他虽然向孟尝君索取了不少的待遇,却着实为孟尝君效力不少。如替孟尝君收租,树立了孟尝君在人们心中的威信;在孟尝君遭齐王猜忌时,游说国君,使之威名重立。通过“薛国市义“、营造“三窟“等活动,冯谖为孟尝君立下了汗马功劳,使其政治事业久盛不衰。

  2. 冯唐,西汉代郡(今张家口蔚县)人,西汉大臣,其祖父为战国赵国中丘人,他的父亲移居到了代地。其以孝行著称于时,为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汉景帝即位后,冯唐被任命为楚相,但很快被罢免。汉景帝去世后,汉武帝即位。当时匈奴犯边,帝广征贤良,虽然冯唐再次被举荐,可是已经九十多岁了,只能任命其子冯遂为郎。因为冯唐出仕尚晚,且因汉武帝求贤时已经年过古稀,心有余而力不足。后世学者文人通常用冯唐来形容“老来难以得志“。

  3. 冯异(?-公元34年),字公孙,汉族,颍川父城(今河南省宝丰县东)人,东汉开国名将、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七位。 冯异原为新朝颍川郡掾,后归顺刘秀,随之征战,大破赤眉、平定关中。协助刘秀建立东汉。 刘秀称帝后,冯异被封为征西大将军、阳夏侯。建武十年(34年)病逝于在军中,谥曰节侯。

  4. 冯跋(?―430年),字文起,小字乞直伐,长乐郡信都县(今河北冀州)人,北燕第二位国君。

    冯跋在位期间,振顿朝政,肃清吏治,劝课农桑,省徭薄赋,设立太学,重视教育。平定内乱,外与柔然、契丹、东晋交好,巩固统治,维持偏安和睦局面达20年。430年,冯跋病重,命太子冯翼摄理国家大事,未料宋夫人有为其子冯受居图谋王位之意,冯跋之弟冯弘于是带兵进宫平变。仓促间冯跋于惊惧中去世,谥号文成皇帝,庙号太祖。

  5.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北)人,五代时期著名宰相,历经五代十国十代君王,世称“十朝元老“。冯道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四月,冯道病逝,追封瀛王,谥号文懿。后世史学家出于忠君观念,对他非常不齿,欧阳修骂他“不知廉耻“,司马光更斥其为“奸臣之尤“。但他在事亲济民、提携贤良,在五代时期却有“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偁誉“的声望。

  6. 冯延巳(903年-960年),又作延己、延嗣,字正中,五代江都府(今江苏省扬州市)人,五代十国时南唐著名词人、大臣。仕于南唐烈祖、中主二朝,三度入相,官终太子太傅,卒谥忠肃。 冯延巳在朝中结党营私,专横跋扈,被称为“五鬼“。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有词集《阳春集》传世。

  7. 冯京(1021年-1094年),字当世。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北宋大臣。曾祖时南迁粤西之宜山龙水(今广西宜州市),至祖父时落籍江夏(今湖北武昌)。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己丑科状元。为宋朝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历官翰林学士、扬州、江宁知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知亳州、成都等地。宋哲宗即位,累官宣徽南院使,以太子少师致仕。绍圣元年(1094年)去世,年七十四。追赠司徒,谥号“文简“。冯京著有《灊山集》,今已佚。

  8. 冯国用(1324-1359)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元末朱元璋帐下大将,宋国公冯胜之兄。冯国用少年时喜读书,精通兵法。元朝末年,他与冯胜结寨自保,后归附朱元璋,劝其先取金陵以为根本,颇受信任。渡江后,冯国用受命掌管亲兵,被委以心腹之任。他多立战功,累官至亲军都指挥使。至正十九年(1359年),冯国用暴卒于军中,年仅三十六岁。洪武三年(1370年),追封郢国公。崇祯十七年(1644年),追谥“武翼“。

  9. 冯梦龙(1574-1646年),字犹龙、耳犹、子犹,号龙子犹、茂苑外史、詹詹外史、顾曲散人、姑苏词奴、平平阁主人、墨憨斋主人等。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出身士大夫家庭,与兄冯梦桂、弟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崇祯贡生。崇祯七年(1634),任福建寿宁知县。后回乡从事著述。清顺治初,著《中兴伟略》,记唐王朱聿键监国福州事。家富藏书,辑著《三遂平妖传》《智囊》《广笑府》《春秋指目》《古今谭概》《墨憨斋传奇》《七乐斋稿》《燕都日语》《山歌》《寿宁县志》等。所辑话本《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为中国文学作出了独异的贡献。

  10. 冯子材(1818年7月29日-1903年9月18日),字南干,号萃亭,出生于广东廉州府钦州沙尾村(今属广西钦州沙尾村),晚清抗法将领、民族英雄。冯子材自幼父母双亡,流落江湖,后参加反清起义,失败后接受招安。咸丰年间从向荣、张国梁镇压太平军。曾历任广西、贵州提督。中法战争时,已年近七十,被起用为广西关外军务帮办,取得了镇南关之战胜利,攻克文渊、谅山,重创法军司令尼格里,法军被歼灭的有千余人,法国内阁总理茹费里因此倒台。 授云南提督。甲午战争间奉调驻守镇江,官终贵州提督,累官至太子少保。冯子材治军四十余年,寒素如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冯子材病逝,享年85岁。冯子材病逝后葬于钦州,朝廷诏予钦州城东南隅建“冯勇毅公专祠“纪念,称“宫保祠“。

冯姓的历史名人

1、冯唐,西汉代郡(今张家口蔚县)人,西汉大臣,其祖父为战国赵国中丘人,他的父亲移居到了代地。其以孝行著称于时,为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

一次汉文帝乘车遇到冯唐,谈到赵将李齐才能,并感慨自己没有廉颇、李牧一样的将领去抵御匈奴的侵犯。冯唐直言道:“即使汉文帝有这样的将领,也不会任用。”汉文帝大怒,并起身回宫。之后文帝召见并指责其当众羞辱自己,冯唐道歉说:“我这个鄙陋的人不懂得忌讳回避。”

彼时,匈奴大举进犯、并杀死都尉孙卬。汉文帝向冯唐请教当初言语的原因,冯唐回答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从。如果要支持边防将领,必须赏罚恰当。

并主张应当宽恕当时因为瞒报杀敌人数的魏尚,继续支持其守卫边防。文帝赞同冯唐劝谏,并派遣其去赦免魏尚,使其复职云中郡郡守,冯唐也被任命为车骑都尉,辅佐战事。

2、北燕文成帝冯跋(?―430年),字文起,小字乞直伐,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十六国时期北燕君主,是胡化的汉人。

冯跋为冯和之孙,其父冯安曾任西燕将军。西燕亡,冯安东徙龙城(今辽宁朝阳),居于长谷。慕容宝时,署中卫将军,慕容熙继位后,提升冯跋为殿中左监,后又升为卫中郎将。

慕容熙在位时为政暴虐,且冯跋与其弟冯素弗先前曾因事获罪于其,因此慕容熙有杀冯跋兄弟之意,冯跋兄弟遂逃匿深山。冯跋、冯素弗、张兴等人发动政变推翻慕容熙,拥慕容云(高云)为天王。

高云以之为侍中、征北大将军、录尚书事,封武邑公。409年高云为近臣所杀,冯跋平定叛乱,自立为天王,改元太平,史称北燕。

3、冯延巳 (903年—960年),又作冯延己、冯延嗣,字正中,五代江都府(今江苏省扬州市)人。五代十国时南唐著名词人、大臣,仕于南唐烈祖、中主二朝,三度入相,官终太子太傅,卒谥忠肃。

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有词集《阳春集》传世。

4、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又字子犹,公鱼。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

冯梦龙出身士大夫家庭,与兄冯梦桂、弟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他的作品比较强调感情和行为,最有名的作品为《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5、冯京(1021年-1094年),字当世。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北宋大臣。曾祖时南迁粤西之宜山龙水(今广西宜州市),至祖父时落籍江夏(今湖北武昌)。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己丑科状元。为宋朝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

历官翰林学士、扬州、江宁知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知亳州、成都等地。宋哲宗即位,累官宣徽南院使,以太子少师致仕。绍圣元年(1094年)去世,年七十四。追赠司徒,谥号“文简”。冯京著有《灊山集》,今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