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真的不杀吴姓的吗 关于

日本真的不杀吴姓的吗(关于“吴”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2-11 14:41:42 浏览4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关于“吴”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公元前473年吴国灭亡,吴姓子孙不仅在祖国内陆迁徙,还远播国外。早期吴姓主要迁往邻国越南、日本、朝鲜,后来又陆续迁往南洋诸岛繁衍生息。吴国王室的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
汉、魏至隋唐时,日本吴人怀念故土,倭王曾多次派遣使者朝拜大陆王朝,并郑重表明: 日本王室是吴太伯的后裔。近代,一部分吴姓子孙远迁欧美各国。而今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浪潮,吴姓子孙已遍布全球。
现代吴姓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广西、贵州、江苏五省,大约占吴姓总人口34%,其次分布于河南、浙江、湖南、四川、湖北、山东、江西、安徽八省,又集中了41%。

日本的姓氏中有没有关于“吴”的

有 就姓“吴”
不过是个搞笑说法,据说日本皇室还是吴王后裔,
汉、魏至隋唐时,日本吴人怀念故土,倭王曾多次派遣使者朝拜大陆王朝,并郑重表明:日本王室是吴太伯的后裔。我国的史书《魏略》、《晋书》、《梁书》、《北史》、《路史》,都记载了这类大事。今天的日本皇室,就是吴姓的后代。这一历史事实,引起了中日许多学者史家的浓厚兴趣。元朝初年,中国史官金履祥在他的《通鉴前编》中提到:“日本又云吴太伯之后,盖吴亡其支庶人海为倭。”不久,在海洋彼岸的日本著名僧人中岩园在《日本纪》中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数百年后,到民国初年,吴氏后裔,军阀吴佩孚惊奇地发现,他和当时的日本天皇同为吴太伯的第121子孙。时至今日,日本学者鸟越宪三郎、日下恒夫等更推定吴人东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即越灭吴以后。这一批东渡日本的吴姓宗族成员,今天已完全同化和融合到日本民族中,但有的后代数千年来仍保留着自己的血缘标志“吴”,并演化成今天日本的“吴”,“吴人”,“吴羽”,“吴服”,“吴汉”,“吴服部”等许多姓氏。如当代日本著名经济学家、日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吴文炳博士,日本统计学家、“国势普查之父”吴父聪,都是日本吴姓的佼佼者。但也有一部分东渡日本的吴人,已演变成其他的姓氏,如“松野”等。日本《新撰姓氏录》中记载:“松野,吴王夫差之后,此吴人来我之始也”。

吴姓的起源和流传是怎么样的,竟让日本人不杀吴姓人士

因为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姓吴的道士去到了日本,带去了很多唐朝的文化和技术,让他们发展了起来。所以他们非常感谢这位姓吴的道士,所以也不杀姓吴的后人。

百家姓之吴姓的来源

百家姓之吴姓的来源

  周姓在《百家姓》中排第4位,周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下面是应届毕业生我为大家整理的百家姓之吴姓的来源,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旧百家姓排名:6 新百家姓排名:9

   吴姓wú

   寻根溯祖

  1、以吴国号为姓,出自姬姓,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朝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周文王),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泰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就决定自动让贤,便一起南下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太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著推举为君长,号称句吴。泰伯死后,由仲雍继位。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今江苏苏州。寿梦的第四子季札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此后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札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姓,称吴姓。

  2、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

  3、出自古帝颛顼时期吴权之后裔。据有关资料所载,相传为上古颛顼帝(高阳氏)时吴权的后代。

  4、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为吴氏。

  5、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产生吴姓。锡伯族、柯尔克孜族、朝鲜族、赫哲族等均有为吴姓者。

   得姓始祖

  泰伯。三千多年前,陕西岐山一带,有一周族部落,首领被称为周太王。周太王生有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季历的儿子昌聪明早慧,深受太王宠爱。周太王想传位于昌,但根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欢。泰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后,就和二弟仲雍一起逃到荒凉的江南,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遂改国号为吴。春秋时期,吴国被越国所灭,其王族支庶子孙不忘亡国之恨,便以国名“吴”为姓,泰伯也就成为了吴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吴国灭亡后,夫差的太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后还繁衍于江浙、安徽、山东、河南境内的一些地方。隋唐时期,吴氏已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唐高宗时有吴姓将佐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唐僖宗时,有吴姓将佐随王审知入闽,皆在福建安家落户。宋明以后,吴氏称雄于东南,其中季扎的53世孙吴宣是后蜀驸马,家族显赫一时。吴宣的5世孙吴吉甫是吴氏入粤始祖。

  吴氏迁居台湾始于1291年,入台第一人是元朝礼部员外郎吴光斗,他奉命率6000人乘船往使琉球(即台湾)。明朝末年以后,福建、广东沿海吴氏有许多人前往澎湖、台北、高雄等地谋生创业。发展至今,其中最为显赫的一支是吴伯雄家族。吴伯雄现任台湾的国民政府中央常委、台北市市长等要职,其家族号称吴氏全台第一家。

   吴氏迁居香港,大约始于元代。

  吴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到日本。吴人东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其中有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吴氏在东渡日本的同时,还有大批人南迁,进入今越南地区。其中季扎的50世孙吴权于939年称王,建立了越南历史上最早的独立王朝——吴朝。南越政权最后一任总统吴庭艳即吴权之后。现在越南有二百多姓,吴姓为第六大姓。东汉时有吴风进入朝鲜,发展至今,吴姓称为朝鲜143个姓氏中最常见的20大姓之一。明代以后,吴姓还有人移民南洋,迁至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新加坡以及泰国、缅甸等国,近代,又有人旅居欧美。

   郡望堂号

  【堂号】 延陵堂:季扎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以贤德著称,寿梦想让他继承王位,他坚辞不受,寿梦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个哥哥先后为吴王,临死时要传位给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后人奉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时人称其为延陵季子。

  【郡望】 延陵县:西晋时分曲阿县置县。 濮阳郡:晋代时改东郡置国,西晋末改为郡。此支吴氏,其开基始祖为广平侯吴汉的裔孙吴遵。 陈留郡:西汉时置郡。此支吴氏是季扎的后裔,为东汉吴恢之族所在。 长沙郡:秦时置郡。此支吴氏系季扎之后,其开基始祖为西汉长沙王吴芮。

   历史名人

  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被后人奉为画圣。其画线条遒劲雄放,变化丰富,一变古来沿袭的高古游丝描的细笔,发展了线描的艺术方法,故表现出来的物象富有运动感、节奏感,被人们称为吴带当风。

  吴承恩:明朝小说家。著有《西游记》传世。

  吴勉:贵州黎平侗族英雄

  吴起: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卫国人。初为鲁将,继为魏将,后奔楚国,任令尹,主持变法,后被杀。

  吴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后为部将田臧假借陈胜命令杀害。

  吴三桂 :明末清初人物,字长伯。明末清初辽东人,祖籍江苏高邮,大将军 。

  吴敬梓:清代人,以小说《儒林外史》而著称的杰出讽刺作家。

  吴沃尧:清代著名小说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昌硕:清代著名的篆刻家、书画家。工诗,善书法,尤精篆刻。

  吴其濬:清代著名政治家、科学家。著有被誉为19世纪中国重要的植物学著作《植物名实图考长编》22卷和《植物名实图考》38卷。

  吴懋: 瑞德祥公司董事长,曾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共产社会主义先锋党。

  宗族特征

  1、历代吴姓族人地位都比较显赫,高官众多,且名人辈出。

  2、吴姓族人皇亲较多 ,从而使得本族有一个良好发展环境,繁衍播迁到全国各地。

  3、各支吴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 。浙江嵊县吴姓一支字行派语为:“天地君亲师,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湖南 岳阳吴姓一支字行为:“祥肇起文新世泽,先勋自古远腾芳,传家之道惟仁让,懋德千秋载 宠光。”据吴漠修《吴世族谱》,湖南洞庭吴姓一支字行为:“嘉时永定,克绍景从,懋光必应,继礼承宗。”据《永定吴氏族谱》,福建永定思贤村吴姓派语为:“念万仕谭志,国 以毓瑞集,其子仁光裕,乃昌宜宗礼,让德永振世,嘉兴绍贤良,衍庆发文武,显达。”

;

姓吴的换成日本姓名叫什么

其实姓吴到日本是很方便的。因为日本人也有姓吴的。只是发音不同。日语的发音如果是训读就念「くれ」是音读的话就念「ご」一般中国姓吴的到日本都姓「ご」

日本有十多万个姓氏,这和徐福东渡有啥关系

我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一叶小舟便可越洋过海,到达对方国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曾发生过我国人移居日本的事。其中最初是吴王泰伯、仲雍的后裔移居日本,后来又有会稽东冶县的渔民在入海打鱼时因遇到大风而漂流到日本。对此,在《梁书》和《晋书》中都有记载。那时的日本还带有母系社会的残余,国王也是一位女性,他们派到中国的使节还经常自称是“吴太伯之后”。那么,吴王泰伯、仲雍的后斋是怎样到日本的呢?

原来,公元前484年,吴国被越国吞并,吴国王室的一支杀出一条血路,乘船渡过大海,来到一海之隔的日本,定居下来。经过几代人的繁衍生息,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成为当地很有名望的首领,甚至有人与日本皇族发生了关系。隋唐时期,日本多次派遣使节朝拜中国皇帝,并郑重声明:日本皇室是吴太伯的后裔,日本姓氏中的吴、吴人、吴羽、吴服、吴汉、吴服部都是中国吴姓的发展和演变。民国初年,日本天皇曾在一个公开的场合说自己是吴太伯的120代孙。凑巧的是,军阀吴佩乎在当时正出巨资撰全国吴姓家谱,也说自己是吴太伯的第120代孙。

除上述以外,中国姓氏对日本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就是徐福东渡了。秦朝统一后,秦始皇为了能够长生不死,逼着人去为他寻找仙药,若找不到就要处死。为此,不少大臣和方士儒生白白丧失了生命。有一天,徐福谎称自己能够找到长生不死之药,条件是需要数千童男童女,以及可以在大海中航行的大船和数量巨大的黄金。秦始皇求药心切,没有过多考虑,便完全答应了他的条件。

在一个风平浪静的良辰佳日,徐福带着数千童男童女扬帆远航,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驶去,从此开始了寻找长生不死之药的航程。徐福一去不返,急得秦始皇焦躁不安。他带着大队人马一次又一次地来到大海边上,幻想见到寻找仙药的徐福。可是海面上除了几艘在风雨中飘摇的小船,什么也看不见。这样过了很长时间,徐福仍是死不见尸,活不见人,没有一点音讯,秦始皇的身体则一年不如一年,最后死在一次出巡的路上。

那么,徐福以及由他带领的数千童男童女究竟到什么地方去了呢?对此,古今中外都有不少猜测。比如:日本人说:徐福去了日本,他们就是数千童男童女的后代,他们要到徐福故里寻根问祖。

菲律宾人说:徐福去了菲律宾,菲律宾的华人就是他们后代。

印度尼西亚人说:徐福去了印度尼西亚。

我国史书上也说:“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男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仙,不得。徐福畏诛,不敢还,遂至此州。世世相承,有数万家人。”如今,日本人寻根问祖,经常来到江苏连云港的余干县,祭祀徐福,并把这里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

徐福东渡以后,我国居民东迁或中日交往的事例也有很多。如在东汉建武中元二年(57),日本派遣使者到汉朝奉贡朝贺,汉光武帝盛情接待了他们,并赐以印绶。永初元年(107),日本国王帅升等给皇帝进献了160多个日本人,这是日本人移居中原的第一次记载。魏景初二年(238),日本女王派遣大夫难升米来朝,日本女王被赐以金印绶带,封为“亲魏倭王”;难升米被拜为中郎将,假银印青缓。

唐宋时期,日本与我国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姓氏制度的影响也进一步深入。在我国唐代时,日本名人阿部仲麻吕起了个中国名字晁衡,他和李白、王维等大诗人的关系十分友好,在长安生活了五十余年,官职做到左散骑常侍、镇南都护,是日本人在唐朝官职最高的一位。据说,日本人名字后面的“子”,就是受到中国名人尊称的影响而产生的。

日本是接受中国文化最多的国家,在姓氏方面也较多受到我国的影响。在早期,日本人也像我国一样只有名字而没有姓氏,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特别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统治者中首先出现了氏和姓,这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姓氏。至公元九、十世纪时,在姓氏中又分化出一种新的称号,即苗字,意思是苗斋、分支的意思,同样具有姓氏的作用。当时贵族的名字中往往要包括氏、姓、苗字三个部分,写在一起相当长。例如,一个贵族的名字是藤原朝臣九条兼实,名中的藤原是氏,朝臣是姓,九条是苗字,兼实才是名。

目前,日本人使用的姓氏有10万多个,几乎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姓氏的总和。其姓氏的来源80%以上出自地名。此外如藤原、酒井等姓源于古代武士的姓氏;近卫、卫、武部、等姓源于贵族官职;长野、宫崎、山口等姓源于县名;牛养、陶器所等姓源于职业;普门寺、佛光寺等姓源于寺庙;牛尾、猪、鸭等姓源于动物家禽;草野、樱等姓源于植物;田中、龟井、松下、渡边等姓源于居室附近的自然现象;鬼熊、鬼生等姓源于宗教信仰。可见,日本的姓氏及其取名习惯尽管有自己的特点,但仍带有受我国影响的痕迹,尤其是早期贵族或武士的姓氏更是如此。

日本天皇姓什么

日本天皇都没有姓,只有名。天皇被认为是天神的后代,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因而也就没必要有性。不仅是天皇,就连皇后和天皇的子女也都没有姓(天皇的女儿长大出嫁以后,可以姓丈夫的姓)。
但这只是日本官方的说法,真实的说法是什么呢?首先,让我们确定一点,日本天皇绝非是神的后代。长期以来,日本皇室一直非常神秘。有关日本皇室的说法众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种说法是,天皇家族是太阳神阿玛特拉苏的后裔。阿玛特拉苏是日本神道教中地位至高无上的神。日本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就出生在2600年前。而现在的明仁天皇是第125位天皇。另一种说法是,神武天皇实为日本名神磐余彦尊,受其祖母天照大神之命下凡间对所谓的“大八洲国”实行统治,公元前660年磐余彦尊在亩旁的檀原宫即位,成为日本神话传说中的第一代神武天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