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姆 十二

读书笔记:什么是“十二木卡姆”?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6-30 04:20:02 浏览17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木卡姆艺术的分布十分广泛,在我国新疆、土耳其、阿塞拜疆、乌孜别克、阿富汗、阿拉伯各国、塔吉克斯坦等地,都有自己的木卡姆艺术。但在世界范围内,新疆的十二木卡姆的结构形式最为完整。

作为维吾尔族古典乐舞艺术之一的十二木卡姆,是汇集歌、诗、乐、舞、唱、奏于一身的大型艺术表演形式。以音乐旋律悦耳动听,节奏变化有致,感情丰富炽热而著称,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广博的思想内容,是我国维吾尔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和精神财富,被誉为“维吾尔音乐之母”。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十二木卡姆”?我查了一些资料,接下来跟大家简单聊聊。

油画《木卡姆》 哈孜·艾买提 128cm×192cm 1984年

1)什么是“木卡姆”?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木卡姆”有着迥然不同的内涵。国内维吾尔族称为“木卡姆”,土耳其人称为“马卡姆”,阿拉伯国家广泛称之为“马嘎姆”,此外也还有“麦高姆”、“玛科姆”、“穆加姆”等许多不同译名。

关于木卡姆的内涵,也存在着很多种解释;

有些国家将之解释为“调式、即兴声乐形式”;前苏联《大百科词典》认为,“木卡姆是一种套曲”;我国《十二木卡姆》认为,“木卡姆是一种大曲”;前苏联学者乌·维诺格拉多夫在《伊朗音乐的古典传统(1976)》一文中认为,马卡姆是一种“旋律型”,即旋律现象。我国学界普遍是这样解释“十二木卡姆”的。依靠口传心授方式传习至今的十二木卡姆,是一种大型套曲,其音乐有固定的旋律框架,但是演唱者往往根据演出时间长短而进行取舍,即存在即兴表演的特质。

十二木卡姆

十二木卡姆中,包括了拉克、且比亚特、西尕、恰尔尕、潘吉尕、乌孜哈、艾介姆、乌夏克、纳瓦、伊拉克、雪拜等木卡姆,其字面含义分别为:

拉克,源于印度语“拉格”,意为音乐。且比亚特,是阿拉伯语,由“且甫”(意为左)和“巴亚特”二个词组成西尕,是波斯语,意为“第三位”,在十二个木卡姆中为第三个调式恰尔尕,是波斯语,意为“第四”,在十二个木卡姆中为第四个调式潘吉尕,是波斯语,意为“第五”, 在十二个木卡姆中为第五个调式乌孜哈,是阿拉伯语,意为“下降、放松、跳跃”艾介姆,是阿拉伯语,指非阿拉伯民族乌夏克,是阿拉伯语,指情人巴亚特,是古突厥民族一个部落的名称纳瓦,是波斯语,意为“歌曲、乐曲”伊拉克,本是国名,这里作为十二木卡姆和麦西木卡姆中一个木卡姆的名称雪拜,是阿拉伯语,意为“分支”,木卡姆中某一调式的音阶,一套木卡姆由十二个雪拜构成,每一雪拜由二个“枝”组成,每个雪拜大约演奏十分钟十二木卡姆

2)木卡姆的音乐结构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木卡姆艺术的音乐结构和风格普遍有所差异。新疆十二木卡姆中的每个木卡姆,由彼此区别的三个基本部分组成,分别为基于抒情的格则勒诗(所谓“格则勒诗”,是维吾尔古典文学中常见的诗歌种类之一)“琼拉克曼”、基于情节的民间长诗“达斯坦”和含有活泼优美舞蹈的“麦西热甫”乐曲。

1)琼拉克曼,维吾尔语中为“大曲”之意。和唐宋时大曲中的第一部分“散曲”(歌乐合奏且不舞)结构基本一致,由若干叙诵性的歌曲组成。

2)达斯坦,波斯语意为“述说”之意。和唐宋时大曲的第二部分的“排遍”结构基本一致,有歌有舞,每套木卡姆的第二部分,由三至五首叙事歌曲组成,歌曲之间插有间奏,维吾尔语叫“玛热古里”。

33)麦西热甫,阿拉伯语意为“自然”、“一般”之意。和唐宋时大曲的第三部分“入破”结构基本一致,由数首舞蹈歌曲组成,主要为舞,曲调刚健有力、活泼欢快,乐曲之间无间奏,始终保持着热烈紧张的气氛。最早从苏菲派神秘主义者的祈祷中选出的一组歌曲,按照十二木卡姆中各调式加以改革而成。在不同木卡姆中,“麦西热甫”出现的位置有所差异,比如在喀什木卡姆中为第三部分,在伊犁木卡姆中则是第二部分。

十二木卡姆

3)新疆的木卡姆艺术前面提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木卡姆艺术,在结构、演奏方式等方面,普遍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新疆木卡姆而言,主要有喀什、伊犁、多朗和哈密四种形式。

1)喀什木卡姆

喀什,古代称之为叫疏勒,自古以来就是歌舞艺术非常发达的地区,汉文史料中将流传于当地的歌舞艺术作品统称为“疏勒乐”。据《隋书·音乐志》记载,疏勒乐“歌曲亢利死让乐、舞曲有运服、解曲有盐曲”,已经具备歌曲、舞曲、解曲三部分结构,体系相当完善。

喀什木卡姆就是诞生于疏勒乐基础上的一种大型套曲。它继承和发展了疏勒乐中的歌曲、舞曲、解曲的音乐形式。喀什木卡姆共有20套,每套由琼拉克曼、达斯坦和麦西热甫三部分组成,排列方式为:拉克木卡姆—且比亚特木卡姆—木夏乌热克木卡姆—恰尔尕木卡姆—潘吉尕木卡姆—乌扎勒木卡姆—艾介姆木卡姆—乌夏克木卡姆—巴雅特木卡姆—纳瓦木卡姆—西尕木卡姆—伊拉克木卡姆。

喀什老街经典维吾尔民居花式门窗

2)伊犁木卡姆

伊犁木卡姆是生活在伊犁的维吾尔族人的文化结晶,具有浓郁的伊犁地方特色。与喀什木卡姆相比,伊犁木卡姆产生的时间相对较晚。

大约在17世纪时期,卫拉特准噶尔部将居住于南疆叶尔羌、喀什噶尔、阿克苏、乌什等地的维吾尔人迁往伊犁屯垦(这些人被称之为“塔兰其”人);另外,还有被称为“伯德尔格”的很多南疆商贩也选择来到当地定居——他们将喀什木卡姆带到了伊犁,进而“迭代”出了伊犁木卡姆。

伊犁木卡姆的组成:拉克木卡姆、且比特木卡姆、木夏热克木卡姆、恰尔尕木卡姆、潘吉尕木卡姆、乌扎勒木卡姆、艾介姆木卡姆、乌夏克木卡姆、巴雅特木卡姆、纳瓦木卡姆、于孜哈尔木卡姆、于赛因木卡姆。

与喀什木卡姆相比,伊犁木卡姆没有“琼拉克曼”,只有“达斯坦”和“麦西热甫”。演奏开始后,首先为一个散板序唱,之后进入由2—6首歌曲和2—6首乐曲组成的“达斯坦”部分。另外,伊犁木卡姆的“麦西热甫”中的乐曲,也没有喀什木卡姆丰富。

不过,“于孜哈尔木卡姆(于孜哈尔,维吾尔语中是村庄之意)”部分,在现有的喀什木卡姆中已失传,但在伊犁木卡姆中得以“幸存”了下来。

伊犁风光

3)多朗木卡姆

多朗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西缘的丝绸古道上,文化上受到了中原文化、印度、伊朗等文化的影响,自古盛行歌舞,是个文化多元的“交汇处”。

多朗木卡姆的历史相当悠久,乾隆年间编撰的《律吕互义后编》中的“四部乐”,指代的就是多朗木卡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只搜集到9套,分别为兹里巴雅木卡姆、乌兹咯勒木卡姆、拉克木卡姆、木夏乌热克木卡姆、崩比亚宛木卡姆、尕拉木卡姆、森比亚宛木卡姆、胡代克木卡姆、都尕买提木卡姆,每套木卡姆散板序唱、切克特曼、塞万曼、塞万克斯和塞万姆合计五部分构成。

在表演环节,多朗木卡姆先从高亢、奔放、激昂的散板开始,然后由高音区下降进入切克特曼部分,给人一种粗犷豪迈的感觉。

塔里木盆地风光

4)哈密木卡姆

历史上流传在哈密一带的音乐,主要是一种大曲形式,即史书中常见的“伊州大曲”。在唐玄宗时期,“伊犁大曲”尤为盛行,并对中原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历史上著名的《阳关三叠》也是出自“伊州大曲”。

哈密木卡姆就是在“伊州大曲”的基础上发展产生的,合计共19套,分别为

琼多尔木卡姆,也叫玉勒东不阿来大木卡姆(上); 琼多尔木卡姆(下),由13首歌曲组成;乌鲁克多尔木卡姆,由10首歌曲组成;木斯塔扎提木卡姆(上),也叫雅勒克斯托托木卡姆,由13 首歌曲组成;木斯塔扎提木卡姆(下),由16首歌曲组成;恰勒尕木卡姆(上),由9首歌曲组成;恰勒尕木卡姆(下),由13首歌曲组成; 胡朴提木卡姆(上),由12首歌曲组成;胡朴提木卡姆(下),由13 首歌曲组成; 且比亚特木卡姆(上),由10首歌曲组成;且比亚特木卡姆(下),由14首歌曲组成; 木夏乌热克木卡姆(上),也叫达尔盖达尕木卡姆,由13首歌曲组成;木夏乌热克木卡姆(下),由12 首歌曲组成;乌扎勒木卡姆(上),也叫达尔地勒瓦木卡姆,由15首歌曲组成;乌扎勒木卡姆(下),由12首歌曲组成;多阿木卡姆,由10首歌曲组成;多朗木夏乌热克木卡姆,由11首歌曲组成;伊拉克木卡姆,也叫琼达尔地雅木卡姆,由12首歌曲组成;拉克木卡姆,由11首歌曲组成。哈密雅丹魔鬼城

4)十二木卡姆的发展过程作为维吾尔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木卡姆艺术,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而逐步升华形成的。实际上,早在公元前后,在西域地区就出现了维吾尔木卡姆的萌芽。

1)萌芽阶段

自公元前300年开始,至400—500年间,居住在龟兹(库车)、疏勒(喀什)、刀浪(叶尔羌河流域)、于阗(和田)和楼兰的古代维吾尔先民们的民间乐曲艺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维吾尔木卡姆正是在民间音乐的发展中开始萌芽的。

这个时期,维吾尔民间音乐不仅在整个西域负有盛誉,而且在中原地区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比如著名的龟兹乐师苏袛婆,在557年就带领庞大的乐队前往长安,在宫廷表演演奏技艺,使得“龟兹乐”在中原地区迅速流传开来。

与此同时,当时的史官和学者们,对这些源自西域的艺术表演形式,从演奏、演唱和舞蹈巧妙等环节,做了颇为详尽的记载。根据这些记载,可以从中看到木卡姆最初的一些特征。

龟兹当地的 婆罗米文书

2)回鹘汗国与高昌回鹘时期

回鹘人在推翻了突厥汗国之后,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并持续了100多年。在这一时期,作为维吾尔源流之一的回鹘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都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显而易见,回鹘的民间乐曲艺术同样有了长足的进步,并给予了维吾尔音乐艺术以十足的养分。

拓展阅读:

一文概述:突厥汗国的前世今生一文概述:回鹘人是谁?《九姓回鹘可汗碑》残片

到了高昌回鹘时期,维吾尔木卡姆在“吐鲁番—哈密”平原和天山山麓地区的发展,再一次上升了个新台阶,这些从当时保留下来的《吐鲁番歌谣》等书面文学作品及佛洞壁画、旅行日志、民间乐器、民歌和史诗中就有着比较清晰的体现(拓展阅读:读书笔记:畏吾儿文化是如何“往上带”蒙古人的?)。

3)喀喇汗王朝时期

喀喇汗王朝时期,维吾尔人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取得了十足的进步,在文化、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在喀喇汗王朝时期,维吾尔民间乐曲在内容、种类和艺术形式方面,都获得了广泛深刻的发展。得益于此,维吾尔木卡姆开始在具有群众性的基础上更具体系化,几乎进入了成熟完美的阶段、

拓展阅读:

读书笔记:喀喇汗王朝对中华文化的主要历史贡献读书笔记:喀喇汗王朝中的“维吾尔印象”读书笔记:喀喇汗王朝百姓的衣食住行读书笔记:喀喇汗王朝的战争观和军事文化 另外,维吾尔木卡姆不仅在其他突厥语民族中间广为流传,甚至传播至波斯、印度以及阿拉伯地区。在维吾尔木卡姆的影响下,这些国家和民族开始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木卡姆,“维吾尔木卡姆,是亚洲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木卡姆之母”。

细密画中的喀喇汗王朝骑兵

4)叶尔羌汗国时期

在叶尔羌汗国时期,包括文学和音乐艺术在内的维吾尔文化,有了相当高的发展。这时,维吾尔木卡姆在民间乐曲和民间口头文学中具有示范乃至指导的作用。

在叶尔羌汗国王妃阿曼尼莎汗(1526—1560,拉失德汗王妃)的主持下,一大批在当时非常著名的音乐家和学者们,通过大规模的搜集工作,最终整理出了规范化的“十二木卡姆”,给后人留下了庞大的历史遗产,并得以让后人继承和发展维吾尔木卡姆。

遗憾的是,诸如“艾南恰西曼”和“依西来提安格孜”等木卡姆未能留传下来,只是零散地保留在民间(拓展阅读:读书笔记:一文概览,叶尔羌汗国的前世今生)。

阿曼尼莎汗主题雕像

5)十二木卡姆在今天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多年来,新疆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保护和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取得了较大成果。

1950年,文化部派出音乐家组成“十二木卡姆整理工作组”。音乐家们找到吐尔迪老人,用老式录音机录下了十二木卡姆的全部内容,花了近6年时间才将曲谱、歌词整理完毕。1960年,《十二木卡姆乐谱总集》出版,这是历史上以曲谱形式将十二木卡姆记录下来的第一个版本,拉开了十二木卡姆从口头传承到文本传承的序幕。后来,新疆相继成立了自治区木卡姆研究室、新疆木卡姆艺术团。

“抢救”木卡姆!

2005年11月,“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现如今,新疆已建立起自治区、地(州、市)、县(区、市)、传承单位和传承人四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网络,每年投入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经费近2000万元,以“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为代表的一大批民族传统文化瑰宝,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6)结语在新疆,哪里有维吾尔人,哪里就有木卡姆。维吾尔木卡姆早已渗透到维吾尔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维吾尔人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维吾尔木卡姆是在长期历史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它具有密切关联、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的多元一体样式,是中国维吾尔歌舞艺术形式最高、最杰出的代表。

继承并发扬木卡姆艺术,不仅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文化大事,也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的优越性和前瞻性,我们有理由为这些成就感到自豪!(拓展阅读:一文纵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