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卫道然的主要著述
卫道然的主要著述有《汽车液力自动变速器的修复》《汽车无触点系统简介》《汽车高能点火系统概况》等专文。
1952年华西协合大学三年级肄业。1958年毕业于香港远东航空学院。在香港期间曾获国际职业飞行员执照、国际航空通讯员执照。
1960年父亲病逝后,听从周总理建议,他毅然偕夫人周仪方回国。回国后就一直在北京市汽修公司工作。任北京市汽车修理公司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1979年获单位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为解决进口勘探车液压自动变速器难题,获石化部锦旗表彰。
扩展资料:
2005年11月30日,由中央财经大学学生会主办的“闪闪红星耀中财—与革命前辈面对面”主题论坛举行。
卫道然应邀出席了此次活动。卫道然详细地为大家介绍了滇西会战真实情况,滇缅会战是抗战后期重要战役,也是极为艰苦的硬仗。
卫立煌将军是这一系列会战的最高将领。向大家展示出全民抗战的壮观景象。他还特别讲述了今夏重走滇缅公路的经历与感受,缅怀为中国抗战做出卓越贡献的国际友人斯诺、“飞虎队”等。
有关于中国远征军的书籍吗
《滇缅公路》(韦伯斯特) 《血线——滇缅公路纪实》(白山) 《中国远征军——血战滇、缅、印纪实》(方知今) 《中国远征军缅甸荡寇志》(孙克刚) 《中国远征军滇西大战》(杨文虎主编) 《挥戈落日——中国远征军滇西大战》(彭荆风) 《大国之魂——中国远征军滇缅征战纪实》(邓贤) 《魂兮归来——随中国远征军赴印缅抗战手记》(王亚腾) 《驼峰航线》(刘小童) 《中国远征军女兵缅甸蒙难记》(革非) 《缅甸之战——随孙立人刘放吾将军远征纪实》(戴广德) 《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述略》(杜聿明) 《我所亲历的印缅抗战》(中国文史出版社/文闻主编) 《中国远征军——血战滇缅实录》(友谊出版社/凤凰卫视编)
卫道然的相关活动
2005年11月30日,由中央财经大学学生会主办的“闪闪红星耀中财—与革命前辈面对面”主题论坛举行,卫道然应邀出席了此次活动。
曾发表《汽车液力自动变速器的修复》《汽车无触点系统简介》《汽车高能点火系统概况》等专文;著作《卫立煌将军》《中国远征军1943-1945》《中国远征军血战中印路》《周恩来总理与先父卫立煌的友谊拾鳞》等。
扩展资料
1952年华西协合大学三年级肄业。1958年毕业于香港远东航空学院。在香港期间曾获国际职业飞行员执照、国际航空通讯员执照。
1960年父亲病逝后,听从周总理建议,他毅然偕夫人周仪方回国。回国后就一直在北京市汽修公司工作。任北京市汽车修理公司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1979年获单位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为解决进口勘探车液压自动变速器难题,获石化部锦旗表彰。
民革北京市委员。北京市七、八、九届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委员(八、九届)。北京市卫生系统特邀行风监督员。
“虎将”卫立煌后代的结局怎么样
卫立煌这一生总共娶了四个老婆,生了三男三女六个孩子,这六个孩子都很优秀,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和教导,都在各自的岗位,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虎将——卫立煌
卫立煌(1897年2月16日~1960年1月17日),字俊如,又字辉珊,安徽省合肥县(现属包河区)人,中华民国高级将领,国军陆军二级上将,是著名的“五虎上将”中的“虎将”。卫立煌一生征战无数,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尤为突出。
卫立炯在安徽和县曾担任军事训练班主任。1912年,15岁的卫立煌受到大哥及其友人先进思想熏陶,剪去辫子,参加军事训练。
1914年初,17岁的卫立煌去汉口投亲谋职未成,遂报考湖北陆军学兵营,被录取。一年多的军事训练,使他受到严格锻炼,不仅学到了军事知识,而且开阔了眼界。结业后,卫立煌不愿去加入北洋军,就奔赴上海寻找革命党人,之后就一直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事业。
在中原大战中击败石友三解除了南京之围,在鄂豫皖“围剿”、镇压“闽变”。
击败冈村宁次收复郑州、缅北滇西反攻战役(含强渡怒江战役)等一系列战役中取得了胜利。
忻口会战亦破坏了日军的作战计划。
日军华北最高司令官香月清司称其为“支那虎将 ”。美国史迪威将军在回忆录中称其为中国军队中最能干的将领,美国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称其为“常胜将军”。
建国后曾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二届人大代表,民革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等职。1960年1月17日,因病逝世,享年64岁,安葬于八宝山公墓
二、卫立煌后代
卫立煌这一生总共娶了四个老婆,生了三男三女六个孩子。这六个孩子都是前面三任太太生的,最后一任妻子未有留下子嗣。他的后代也十分的优秀。不仅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还长大成才后为国家的发展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卫道杰:卫立煌长子,他跟他的父亲一样都十分的聪明好学,毕业于黄埔军校,曾担任过少尉、连长和副团长等职,抗战胜利后又担任过国企的财务之职
卫道熙:卫立煌次子,所留下来的资料不多,无从考究;
卫道然:是卫立煌与第三个妻子所生,由于母亲去世的早,而父亲又长年在外征战,没有人照顾他的生活。但他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他成为了高级工程,在晚年还一直致力于两岸的和平事业。
卫道荣:卫立煌长女,是第一任妻子所生,也没有多少资料
卫道京:卫立煌二女儿,后来去往美国定居生活
卫道蕴:卫立煌小女儿,长大后一直在国内居住和工作。
总之,卫立煌将军的后人,既平凡,也伟大,在各自的岗位,为祖国做贡献
卫立煌的后代现在在哪
卫道然 ,1931年7月出生。安徽合肥人。卫立煌第三子。 卫道然年幼就跟随父亲南征北战。
1952年华西协合大学三年级肄业。1958年毕业于香港远东航空学院。在香港期间曾获国际职业飞行员执照、国际航空通讯员执照。
1960年父亲病逝后,听从周总理建议,他毅然偕夫人周仪方回国。回国后就一直在北京市汽修公司工作。任北京市汽车修理公司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1979年获单位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为解决进口勘探车液压自动变速器难题,获石化部锦旗表彰 。北京市七、八、九届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委员(八、九届),北京市卫生系统特邀行风监督员。
卫立煌(1897年2月16日~1960年1月17日),字俊如,又字辉珊,安徽省肥东县人,中华民国高级将领,国军陆军二级上将军衔,是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中的“虎将”。取得了中原大战中击败石友三解除南京之围、鄂豫皖“围剿”、镇压“闽变”分路暨主功、击败冈村宁次收复郑州、缅北滇西反攻战役(含强渡怒江战役)等一系列战役的胜利 。忻口会战亦破坏了日军的作战计划。建国后曾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二届人大代表,民革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等职。日军华北最高司令香月清司称其为“支那虎将 ”。史迪威在回忆录中称其为国民党军队中最能干的将领,美国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称其为“常胜将军”。
1960年1月1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4岁,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求详细介绍松山战役的书籍(介绍中国远征军的也成)
抗战爆发后,由于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急需大量物资和外援,遂于1938年初修筑滇缅公路。来自滇西28个县的20万民众在抗日救国信念鼓舞下,自带口粮和工具,风餐露宿,劈石凿岩,历时10个月,在高山峡谷激流险滩上,沿滇西,缅北990公里的山野,用双手和血汗修筑了滇缅公路。其间因爆破,坠岩,坠江,土石重压,恶性痢疾而死去的民众不计其数。1938年底通车,从此,滇缅公路成为中国抗战的输血管。 抗战开始后,日本图谋以武力强迫中断“第三国”的援华活动。1939年冬,日占我南宁,断我通越南海防的国际交通线。
1940年春,
日本对滇越铁路狂轰滥炸;6月迫使法国接受停止中越运货的要求。尽管如此,日寇并不罢休,9月,日本侵入越南,并与泰国订友好条约,滇越线全面中断。滇缅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条援华通道。
缅甸是东南亚半岛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西藏和云南接壤。滇缅公路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通线,日军据此还可以威胁中国西南大后方。缅甸对于盟国中的中英双方来说都有重要战略意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 为了保卫缅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酝酿成立军事同盟。中国积极准备并提出中国军队及早进入缅甸布防。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于英军轻视中国军队的力量,过于高估自己,又不愿外国军队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挠中国远征军入缅,预定入缅的中国远征军只好停留在中缅边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开进攻后,英缅军一路溃败,这才急忙请中国军队入缅参战。中国成立远征军第1路司令长官部(原定第2路在越南方面,后因情况变化取消),开赴缅甸战场。但是,由于已经失去作战先机,造成缅甸保卫战的失利。这主要由于英国极端坚持先欧后亚的既定战略,战局一旦不利,便对保卫缅甸完全失去兴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国远征军保卫缅甸的作战变成了掩护英军撤退的作战。 中国远征军却仍然作出了让英美盟国盟军钦佩的战绩,并达到了一定的战略目的。从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开始与日军作战,至8月初中英联军撤离缅甸,历时半年,转战1500余公里,浴血奋战,屡挫敌锋,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多次给英缅军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收复战等胜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战中,中国远征军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凭借一团之力与数倍于己之敌连续英勇作战,以少胜多,解救出被围困数日濒临绝境的英缅军第1师,轰动英伦三岛。其中远征军新38师113团团长刘放吾以一团兵力浴血奋战、立功异域。新编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屡建奇功,掩护了英军的平安撤退,后在翻越野人山对敌作战中不幸受伤殉国。战役结束后,英美政府高度颂扬,授予孙立人将军、戴安澜将军(追赠)功勋章。 缅甸失守给以后作战带来极为消极的影响,使日本可以直接威胁印度,也使中国彻底失去了滇缅公路这唯一的陆上交通线,以后不得不开辟从印度飞越驼峰(在喜马拉雅山)的空中航线。但是,也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掩护英军撤退,保存了力量,以保卫印度,并消耗日军部分力量,阻滞了日军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从而赢得时间,配合国内部队阻敌于云南境内怒江天险以西(我军在东),最后形成长期对峙,粉碎了日军从缅北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这次远征作战,也是中国自甲午战争以来首次出国作战,他们弘扬了中国人民的国际主义和民族牺牲精神,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一次缅战日军伤亡约4500人,英军伤亡1.3万余人,中国远征军伤亡5万余人(绝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
1942年后称为中国驻印军,
由于古代印度从来没有和阿萨姆地区统一过,18世纪英国殖民者侵入阿萨姆地区,后来才成为英国殖民地英属印度的一部分,随英国在缅甸的军队进入阿萨姆地区后,中国远征军又被称为中国驻印度军队。缅甸作战失利后,中国远征军孙立人领导的新38师,以及后来绕道胡康河谷的新22师近三千人退入英属印度,成为中国驻印军的基本力量。在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的指导下,在兰姆伽训练营受训并进行整编,并于1942年8月改编为中国驻印军,利用美援物资配备全副美式装备,战斗力大为提高。 同时,中国鉴于缅甸的重要性,积极酝酿反攻缅甸,在滇西重新组编并整训第2批远征军,于1943年2月设立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严阵以待,随时准备与英美军队协同反攻缅甸。
1943年10月,
为配合中国战场及太平洋地区的战争形势,中国驻印军制定了一个反攻缅北的作战计划,代号为“安纳吉姆”,以保障开辟中印公路(中国昆明-印度利多)和铺设输油管。计划从印缅边境小镇利多出发,跨过印缅边境,首先占领新平洋等塔奈河以东地区,建立进攻出发阵地和后勤供应基地;而后翻越野人山,以强大的火力和包抄迂回战术,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夺占缅北要地密支那,最终连通云南境内的滇缅公路。
1944年3月,
我驻印军新编第22师和新编第38师占领孟关,消灭日本最精锐的第18师团的主力,缴获其军旗、关防、大量文件及各种武器。继而这两个师又乘胜进军,一鼓作气,攻占缅北重镇孟拱,再次告捷。 此前,由国内于1944年春先后空运至印度接受美式装备和训练的新30师、第14师、第50师先后转运至缅甸密支那,随即对其发动进攻。新38师在孟拱战役结束后,也进军密支那。经过一个多月的激烈战斗,8月初密支那终于被攻克。自从我驻印军先后开出兰姆伽后,连续作战,屡创强敌,战斗力较之以前大为提高,这是日军做梦也想不到的。他们弄不清楚这支两年前曾败在自己手下的中国军队何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成了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威猛之师。 中国军队在密支那休整约两个月后,向日寇发动了最后的攻击,用缴获的日军文件上的一句话来说:“支那军归国心切,锐不可当”。密支那休整后,新1军、新6军分左右两路向八莫发动进攻。一路上过关斩将,所向披靡。随后,新1军先后攻克八莫、南坎,并在畹町附近的芒友与云南西进的远征军会师,中印公路完全打通。中国驻印军旋即南下,于1945年3月8日攻克腊戌,30日与英军会师于乔梅,缅北反攻作战结束。此时日军因在菲律宾失败,收缩战线,全部撤出缅甸。至此,缅甸战事全部结束。 此役历时一年半,歼灭日军4.8万余人,中国驻印军伤亡1.8万余人,中国远征军伤亡4万余人。 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的反攻胜利,重新打通了国际交通线,使得国际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把日军赶出了中国西南大门,揭开了正面战场对日反攻的序幕;钳制和重创了缅北、滇西日军,为盟军收复全缅甸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中国远征军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悲壮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