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李雪健第一任妻子叫啥名
- 于海丹的父亲叫什么
- 抗癌成功的励志故事
- 李雪健自爆患癌时,戒烟戒酒戒辣椒,因怕花钱,差点放弃
- 李雪健:患癌18年,脖子溃烂、痛不欲生,妻子一举动让他重新振作
- 于海丹演过哪些电视
- 李雪健妻子露面支持儿子新作,读感谢信激动哽咽催人泪下,你有被感动到吗
李雪健第一任妻子叫啥名
李雪健的妻子也是一位演员,名叫于海丹。
她比李雪健小2岁,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于海丹的家庭背景,个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姑姑是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于蓝,表哥是著名导演田壮壮。
于海丹的父亲叫什么
于建。于海丹是抖音中的一个网络博主,出生于1999年中,该博主的父亲于建,其在抖音中拥有很多的粉丝,深受人们喜爱。
抗癌成功的励志故事
完美的人生是不可能有的,但只要活着,就是美丽的,所以要珍惜生命,珍惜生活。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抗癌成功的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
抗癌成功的励志故事:抗癌成功不是梦
从惊闻患癌时的绝望,到化疗期间的坚强,再到康复后给癌症患者的鼓励,定慧寺巷社区居民尹红形容自己的生命就像坐了一趟“过山车“。在最近一次体检中,尹红身体各项指标正常。她想告诉每一位癌症患者及其亲属:只要心态乐观,积极治疗,抗癌成功不是梦!
拒绝死神的“邀请“
2005年底,尹红被诊断出患有卵巢癌晚期、子宫内膜癌中期。不久,癌细胞又转移到直肠。她一度被医生预言只剩下3个月的生命。
入院后,因为治疗的副作用,她频繁呕吐,几次昏死过去。“算了,不治了。“尹红也曾有想放弃的念头。可每当这时,她就会想到女儿的一席话:“等你病好了,还要看着我结婚生孩子呢。““为了爱人和孩子,我也得好好活下去!“就是这种坚定的信念,支撑着她完成了治疗。
几十次的放、化疗,尹红的头发掉光了,爱美的她一时接受不了自己憔悴的模样。丈夫便安慰她:“我觉得你光头也挺好看的。“尹红说,爱人的话比中药的治疗效果都好。病重期间,家人一直陪伴左右,不离不弃。这更坚定了尹红“要好好地活下去“的念头,来“报答自己的先生和女儿“。随后的日子,尹红坚持吃药。经过几年的精心调理,尹红的身体恢复得非常好,连主治医生都赞叹“这是个奇迹“。
走上中国达人秀舞台
参加合唱团、时装队、逛园林、看外孙......从周一到周日,尹红把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大公园、退教活动、社区联欢......大大小小的舞台上,总可以看到尹红活跃的身影,听到她爽朗的笑声。
今年,她还报名参加了“中??锶诵?“苏州选拔赛。“虽然我没有特别的才艺,但是我创造的医学和生命的奇迹足以证明自己是个达人。“评委被尹红超乎常人的意志以及孩子般乐观的心态所感染。过五关斩六将,她竟然站到了“中国达人秀“苏州选区决赛的舞台上。当天,尹红和双胞胎姐姐尹华合唱了一首《陪你一起看草原》。唱到一半,姐妹俩就泪如雨下、泣不成声。原来就在尹红治疗期间,姐姐尹华也被查出了同样的毛病。姐妹俩相互鼓励,约定等病好了之后,一起去看美丽的大草原,去享受美好的生活。尹红顽强地活了下来,尹华也因为发现得早,得到了及时的治愈。现在,姐妹俩每每唱起这首歌,总会回忆起那段最艰难的日子。最后,尹红荣获2011年中国达人秀.苏州选拔赛“最具励志精神奖“。
每天唱歌给患者听
为了帮助更多的癌症患者,尹红加入了苏州市癌症康复协会,用亲身经历讲述着对抗癌症的故事。她还时常面对面或者通过电话交流,鼓励身边或远方的癌症患者。慕名前来寻求帮助的人越来越多,她的手机也成了热线电话。和尹红一样患有卵巢癌的洪阿姨因为不堪忍受化疗的折磨,想要放弃治疗,尹红就每天打电话给她,唱歌给她听。另一个癌症病人秦阿姨知道了尹红的事迹后,给她打来电话,相约和她一起坚强地活下去。
尹红说,有的人得癌症后,就把自己孤立起来,不参加任何集体活动,谢绝别人的来访或电话,这样很容易陷入恐慌、孤独、忧郁等不良情绪中,对康复没有帮助。笑言“死过一回“的她觉得生命本无常,磨难有可能猝不及防地袭击每一个人。但是只要活着,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就像一首歌里唱的: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
抗癌成功的励志故事:走出癌症的泥沼
抗癌成功的励志故事:篇3罹患癌症已经是二十几年前的事了。尽管日久年深,但回想起来仍记忆犹新,毕竟伤的太重。因为癌症不仅差点要了自己的命,更毁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如锦的前程。作为一个当年仅三十出头年龄的我怎能会没有奋斗的欲望和梦想?然而痛定思痛,过去的已然过去了,再去为当年自己所做的一切的不应该去懊悔,显然是愚蠢和毫无意义的。倒不如静下心来,把自己这二十多年来的抗病经历和体会总结一下,为后来的癌症病人提供些参考,也不失为一件善事。这也许正是老天爷让我活下来的原因所在。
遭遇癌症不甘就范
1991年元月2日凌晨两点多钟,浑身疲惫近半年的我,终于被四十度的高烧加上桑拿般的盗汗撂倒了。这种有规律的高烧盗汗持续了三天,使我不得不搁下手中的活计寻医问药。因为那时的我正处风华正茂,心气十足的年龄,不是万不得已的情况,咋能忍心停下工作走进医院?初诊为急性肺炎,当时也没有太多的疑虑,在门诊输了三天抗菌素就又一头扎进工作中去了。
引起重视是在春节后的二月间,因为那一段老感觉浑身乏力,胸部也不时有一些莫名的隐痛,刚好赶上节后工作闲暇,我又到医院找熟人作进一步检查,而这一次的检查却有了新的发现。放射科医生讲:在我的左肺上有一处阴影,很像是结核一类的东西,建议我做抗结核治疗。半个多月的抗结核治疗结束后,肺部曾经像云絮状的阴影逐渐散开,那个结核块显示出更加清晰的轮廓。家兄获知此情又专门带找一个做胸透很有经验的朋友重新观察,并与我先前的X光片做了比较。然后把我哥哥拉到一边嘀咕了一番。过后家兄告诉我,这个大夫讲:“你弟弟肺上这个东西要么就没啥事,要么就是大事!”听了这些话,我才意识到问题似乎有些超乎想象,便赶忙带着全部的检查资料到省肿瘤一位权威家中求证。尽管求证的过程比较简短,但“这是一张典型肺癌的X光片”的结论,无疑像晴天霹雳击碎了我心中所有的梦。刹那间,我由一个曾经的国家二级运动员,一个被同学同事公认的壮汉沦落为癌症患者。这种突变和强烈的反差是让任何人都难以接受的。而那一年的我还不足33周岁。
接下来的病理活检报告无情的印证了那位专家的预判,病例报告显示,我得的是左肺中心型小细胞未分化癌,病灶4*2*2cm,伴有锁骨上淋巴转移。尽管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尽管又四处托人找国内许多专家求证,但最终还是无法推翻先前的结论。
用自己的理性所能接受的事实(罹患癌症)一旦确立,要想保持冷静和从容是非常困难的。心中极度的愤懑和无奈,像爆炸所产生的冲击波在我的周身急速蔓延,并无情地摧毁我的精神防线。那段时日里,再好的天气,再好的环境也扭转不了我沮丧的心情;平时再喜欢做的事儿都丝毫勾不起兴趣。就像是一个行将临池的死囚犯,默默地等待大限的到来。
我是从91年的三月开始入院治疗的。按照一般程序,医生在患者入院时总是要和患者做一个简单的交流,以便书写病案。尽管木已成舟,但心存侥幸的我还是想趁着家属不在跟前,从医生口中套出些能够提振我信心的东西。对话是这样展开的:“医生:我得的是什么病?”“你真想知道吗?”我点头默许。“你得的是小细胞肺癌。”“这种病能治好吗?”“说实话不太好治。”“能手术吗?”“不能!”“为什么?”“一是因为你这种类型的癌细胞太活跃,易转移;二是你肺上的肿块位置长得不好,在肺门处贴近主动脉血管,手术风险太大。”“那该怎么治疗?”“按常规,小细胞肺癌对化疗药物敏感,首选化疗。”“像我这种情况,大概还能有多长时间?”“按临床分期,大概是6—11个月。”
和医生的对话让我领会到两层含义:一是这病不好治;二是最多还能活11个月。这就意味着我的生命在那个时刻已进入了倒计时。
当人知道自己的确切死期,生活对他还会有什么意义?当时对我而言,治疗,就是一种形式。是一场让家人宽慰,医生尽责,我本人领受的真人版的舞台戏。结局也非常明了,那就是以我的死亡而闭幕。
但是明了归明了,该受的罪还是免不了的。尤其是化疗。这种治疗形式给我身心带来的痛苦是无法用语言来准确表述的。以至于到后来我对它的态度是:再化疗,我宁死!
我始终弄不明白,化疗在癌症治疗上究竟能有多大作用?以至于能让它成为半个多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独霸肿瘤临床治疗领域的不二法门。看着身边因它而一个个倒下的病友,我不仅是迷茫,更是痛惜!如果世界医学是秉承这种管治不管活的理念对待病人,我觉得还不如放弃这种野蛮、残忍甚至是愚蠢的治疗模式,让那些癌症病人自我主张,寻求活路。最起码他们活的过程不痛苦,有尊严,有质量。
在1991年3月—9月近半年的时间里,我经受了两个周期的化疗,期间行左肺A干动脉成形术,紧接着又做了一个周期(20个电)的放疗。治疗结束后的各项检查发现,我的右肺、食道、眼底等多个部位又有转移迹象。这种结果对我的打击是强烈的。按常理,全面的治疗过后应该是促进疾病的好转才是,既便是不好转,总应该保持现状吧?怎么会越治越糟糕呢?那么接下来的治疗还有意义吗?从那一刻起,我既往的绝对尊崇医生的立场开始动摇了。更加糟糕的是,医生当时对我病情的快速蔓延一筹莫展。不久,我便从家人那里听到“你将活不过今年的11月份”的医学判定。我几乎愤怒了。
反正已处于绝境了。那个时候,再企盼依靠外界的力量来扭转困局显然是不现实的。摆在我面前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把自己的生命作为赌注,按自己的想法,寻找相应的手段去做最后的拼争。我的转变里充满着复杂多样的情感,里边既有对人生的眷恋,也有对亲人的不舍,更有对医学判定的逆反。我决定按自己的意愿走完自己的最后人生,无论如何都不会再动摇和懊悔!
其实,当一个人真正能把死放下,剩余的几乎都是生门。我当初并没有想到自己能活多久,哪怕是一年也是一种奢求。我只是想着只要自己当下活着,就该按自己的意愿完成所需,不考虑任何无关和不切实际的事。在和家人沟通过后,我基本确立了自己最后时日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每天坚持必要的气功锻炼;坚持必要的中药治疗。除此以外,保障必要的营养供给和睡眠时间。再有剩余时间就找些能让自己轻松开心的事情去做,比如弹弹吉他,打打桥牌,间或和朋友去河边垂钓,以调剂自己的生活情趣。
敢于突破勇于担当
至今想来,连我自己都不理解,为什么那样一个全身转移的晚期小细胞肺癌病人在23年后的今天依然活着。仔细盘点,自己在整个康复过程里确实没有比别人特殊的地方。我的治疗路径大体如下:确诊后,进行了一个周期的化疗---在北京行左肺A干动脉成形术---接一个周期的化疗---又接一个周期的放疗(20个电),治疗结束后出现右肺转移、食道转移、左眼底转移(还附带着初诊时的左锁骨窝上淋巴转移)的局面。随即医生宣布不治。出院后,吃中药三年、练气功三年、吃了一年半的鸦胆子油乳(注射用)、肌肉注射胸腺素一年半。这就是我当时的全部治疗内容。那么有人会问,你就凭这些就把自己从死亡的境地拉过来的吗?如果从表象看,我的确就做了这么多的努力。而且我一直以来都对所有关注此事的朋友们讲,我的治疗内容和过程与大多数癌症朋友并没有什么高明之处,甚至还远远不及。那么这种质的转变究竟是在哪个环节起了作用?这只能从治疗和药物以外的方面寻找答案了。
院方曾明确地向我的家人表态:“这个病人的病情极度恶化,有可能活不过当年的十一月份”。家族内部也因此产生过一定的恐慌。作为我本人而言,对自己的死期也是有心理准备的,只是从求生本能讲不想让这一天来得太早而已。回顾自己半年多的治疗过程,可以说每走一步都十分艰难,而每走的一步也都是在医生的科学指导下完成的。正像当年一位参与我治疗的沙主任所说:在你的身上已经把现代医学最好的办法都用上了。即便是在这样完美的治疗模式,仍未阻挡住癌魔肆虐的步伐,这又能说明什么?结论恐怕只有一个,那就是现代医学的最佳配置也控制不了癌症的蔓延。那么作为一个年仅33岁的男人而言,要想继续生存,只能从现代医学模式以外的领域寻找破解的方法。
通过对前面经历的反思,使我对治疗问题产生了新的认识,那就是无论外界怎么讲,自己一定要结合自身感受。凡是经过自己的亲身验证是无效的东西就没必要坚持,并且后续治疗必须由自己来做主,因为这种治疗关乎人的生命安危,不能让别人来承担这样重大的责任。
大量的参阅有关癌症康复书籍资料和现场走访抗癌明星们,我最终决定:把中药治疗和气功锻炼作为自己有生之日的不二法门。不管这条路能把自己送多远,我都无怨无悔!在接下来三年多的时日里,我每天必须坚持的只有两件事,一是6-7小时的郭林气功锻炼;一是上下两晌中药。基本是风雨无阻,雷打不动。我之所以能够在2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活着,除了选择方向的正确,还得益于坚定的执行力。往往有些事情光有想法是不够的,必须把想法和行动完美结合才能最终成功。
有关中药治疗,我的理解是:正规医院的、从事中医肿瘤临床治疗多年的医生,有一定数量的康复病人,在患者中有一定的口碑。而且选医生不要朝秦暮楚,人云亦云的跟风。我觉得除了上述选择医生的原则以外,还有个投不投缘的问题。比如对医生的第一印象,是不是你能认可和接受的。假如你觉得他行,就应该把自己放心大胆的交给对方,不论治疗的过程里出现什么不测都不要轻易动摇。坚信对方的能力,坚信对方能够治好自己的病,既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能量。或者说这里边蕴藏着良性的心理暗示和正能量的活动,它在你们相互信赖和努力的基础上就会产生良好的预后。
我是一个生性固执的人,一旦主见生成是很难被动摇的。我又是一个崇尚忠诚的人,一旦我认定的人或事被确定后,我都会始终不渝的追随到底。这可能是我成功抗癌的特有品质。而现实中,我接触的很多病人很少具备这种特质,我相信,坚守这种品质会给更多癌症朋友带来生机。
抗癌成功的励志故事:一个抗癌斗士
李雪健是家喻户晓的实力派演员,曾凭借电影《焦裕禄》获得金鸡、百花两项大奖。他低调做人,踏实演戏,在浮躁的娱乐圈太难做到了,李雪健就是这样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在演戏上孜孜不倦追求新高度,而对于自己的私生活却非常低调。鲜为人知的是,李雪健还是一位“抗癌斗士”。
2001年,李雪健被查出患上鼻咽癌,一度淡出人们的视野,但他意志坚强地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病痛,积极配合治疗,仅仅两年以后便战胜病魔,并很快重返荧屏,他顽强的抗癌经历在影视圈也变得广为流传。
突传患癌噩耗
李雪健出生于1954年漫天飘雪的冬天,父母为其取名“雪见”。小时候的他体弱多病,父母便将他的名字改为“雪健”,希望他能健健康康地长大。在农村呆了11年,16岁时李雪健随父亲去了贵州山区,经过时间和境遇的磨练,他长成为一个健康茁壮的小伙子。1973年入伍后,李雪健成为解放军二炮业余文艺宣传队的队员,后来又凭借出色的表演才能考入空政话剧团,成为一名正式演员。
看李雪健的履历,你会觉得他是被幸运之神眷顾的人。从业只7年便晋身主要演员之列,并获奖无数,几乎囊括影视界的各项大奖;妻子于海丹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虽是有潜力的演员,却为他甘心放弃事业相夫教子;而他本人也因为做人低调,做事认真,在业内备受尊敬,被称为“好人李雪健”。可谁又能想到,老天却偏偏和这个“好人”开了一个**的玩笑……
2001年,李雪健参加电视剧《中国轨道》的拍摄。早在动身前他的身体就出现了一些变化,鼻子上长了一个小疙瘩,嗓子也难受。但爱戏如命的他并没有去医院检查,而是揣着消炎药就赶赴了西安的外景地。直到一个月后妻子于海丹到剧组探班,发现李雪健鼻子上的疙瘩越长越大,而且已经影响到了他的身体状况,他才答应去医院检查。而检查的结果令他和妻子都大吃一惊,竟然是可怕的鼻咽癌。
当时听到医生的诊断,于海丹如五雷轰顶,头脑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如何承受这天大的噩耗。但是很快,她又镇定下来。身患重病的丈夫需要她的支持,即将得知这个噩耗的儿子需要她的坚强作为榜样。于海丹决定坚强起来,和丈夫一起度过难关。而李雪健在刚开始得知自己病情时也感到不知所措,但看着坚定的妻子,他鼓起了与病魔斗争的勇气。
病重时,李雪健连一口水都咽不下,一活动就头晕,呕吐不止。团里的领导提出让他暂停拍摄,但是李雪健婉拒了领导的好意。他是那么热爱表演,敬职敬业。妻子于海丹也知道让丈夫把戏停下来治病不可能,所以夫妻二人决定放弃马上手术的方案,而改为保守的化疗。
每天上午,李雪健都要由妻子开车送到医院去做化疗,下午再赶到拍摄现场拍戏。《中国轨道》的制片人伍献军后来回忆说:“每次我到拍摄现场,都会看到李雪健在认真地拍戏,而工作人员则在一旁默默地流泪。在拍最后一场戏时,李雪健说话已经非常困难,但他仍声情并茂、一气呵成地说完大段台词,在场的剧组人员都听得热泪盈眶。”当时的李雪健用生命完成了拍摄工作,他的精神感动了身边所有人。
在李雪健看来,自己被确诊为癌症虽然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如果自己退出拍摄,不但会给制片方带来经济上的损失,而且剧组的其他人员也会因此受到影响,这种事情,他无论如何也做不到。但那时,他的身体又的确面临着重大的生死考验,好在妻子于海丹一直不离不弃地陪伴在他的左右,并给予他强大的精神支持,让他的内心在与病魔抗争的过程中变得更加踏实和自信。李雪健知道,在接下来的抗癌之路上,自己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又像以往一样鼓起了必胜的勇气。
勇敢抗击病魔
戏终于拍完了,李雪健和妻子回到北京。因为病情需要彻底治疗,他一度彻底淡出了演艺圈。医生考虑到李雪健的病情和可能出现的后遗症,最终没有让他实施切除手术,而是采取了传统的化疗方法。化疗的过程十分痛苦,经常要平躺着几个小时都不能动一下。除了颈部溃烂,全身毛发掉得只剩一根眉毛,李雪健还要忍受疼痛和呕吐带来的折磨和不适,但他始终没有打退堂鼓,对生命的热爱和渴望让他激励自己排除万难,坚持了下来。
而在李雪健与病魔斗争的过程中,妻子于海丹一直守候在丈夫身边,并为他不断打气。为了给李雪健增加营养,她买来各种各样的补养品,变着花样做丈夫爱吃的饭菜,让李雪健感受到幸福就在自己身边。其实,于海丹的内心也十分痛苦,她总是一个人躲在没人的地方偷偷哭泣。但在丈夫面前,她又变得无比坚强,“我愿意用我的生命换取雪健的生命。“正是有了这份深情,才有了她对丈夫似海的守护。
除了妻子始终如一的支持和照顾之外,李雪健还从年纪尚小的儿子那里收获了一份深深的感动,这更坚定了他与癌症死拼到底的决心和勇气。
当然,他偶尔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想法,尤其是接受痛苦的化疗时,他甚至一度想要放弃。在生理反应最剧烈、心里感到最绝望的时候,他曾在电话中向视为兄长的著名导演田壮壮放声大哭。但是朋友的安慰和家人的支持,总能让李雪健重新燃起对抗病魔的勇气。
除了家人的支持,观众也给他极大的鼓励。有一次,于海丹陪他去医院治疗,一个小女孩跑过来对他鞠了一躬,说她妈妈和李雪健得的是一样的病,她问李雪健能不能到她妈妈面前笑一笑,给她妈妈一些鼓励,李雪健深受感动,他走到孩子的妈妈面前,送上了美好的微笑。后来每次内心烦躁的时候,他的眼前都会闪现这一幕,他觉得这是观众对他的信赖和期待,自己没有理由在疾病面前屈服。
李雪健自爆患癌时,戒烟戒酒戒辣椒,因怕花钱,差点放弃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演艺圈有这样的一些实力派演员,几十年如一日,踏实本分的演好每一部作品。
有这样的一位演员,为镜头而生,为演戏而活,出道几十年0绯闻,被人们称为真正的“老戏骨”。
他就是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李雪健。
演技封神的他,出道至今斩获33次影帝,其中这两件事却成了他一生中的“污点”。
李雪健1954年出生于山东菏泽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他出生那天下着大雪,又希望他平安 健康 ,就取名雪健。
14岁时,李雪健进了学校宣传队,16岁进了工厂劳动,进入了工厂的宣传队,快板、小品、样板戏他是得心应手。
1973年,19岁的李雪健参军,后考入空政文工团,来到了北京。
由于外貌条件不是很好,最初,李雪健只能演一些小角色,下了台,还得负责抬桌子、搭台这样的工作。
虽然在团里不受重视,但李雪健一直有一颗上进的心。在台下揣摩角色,磨练演技,虚心向老前辈请教。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慢慢积累,终于让李雪健等到了自己的机会。
1980年,他在话剧《九一三事件》中,饰演林彪这个角色。
为了演好林彪,他查阅了大量影像资料和书籍,练习林彪的声音语气,还专门减肥了20多斤,力求和林彪身形更为相似。
据传演出结束后,刘少奇夫人王光美慰问演员,说什么也不和李雪健握手。
1990年,《渴望》剧组挑选“李大成”一角,找到李雪健。
这是李雪健荧屏首秀,《渴望》播出后,立刻收获了巨大成功,李雪健一炮而红。
“娶妻当属刘慧芳,嫁人就嫁宋大成”,成了观众对李雪健最好的评价。
同年,李雪健接拍《焦裕禄》,斩获第十一届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和第十四届百花最佳男主角奖。
1998年,李雪健在《水浒传》里饰演宋江,他结合 历史 背景去诠释人物性格和特点,把既狡诈懦弱,又有江湖侠义的多元化宋江栩栩如生的展现在观众面前。
这些优秀的影视剧让当年的李雪健火遍了全国,知名度越来越高。
理所当然的就会有很多名利诱惑席卷而来,在某次访谈中,他就自爆这段时期曾“堕落”过2、3年。
《BTV秀场》里,李雪健回忆道,他曾经抽烟喝酒很厉害。
而且还特别喜欢吃辣火锅,可谓无辣不欢。
喝酒抽烟肯定是伤身体的,他也不例外,之后真的生病了。
在2000年,李雪健拍摄《中国轨道》一半的时候,因为嗓子不适,去医院一检查,才发现自己患了鼻咽癌。
得病后,自己多年的爱好“抽烟,喝酒,吃辣椒”,就放弃了。
医生要求他马上住院,接受治疗。
而戏比天大的他,赶着拍戏,李雪健觉得不能耽误整部戏的进度,不愿住院治疗。
妻子于海丹一听急了:“你命重要,还是戏重要!”
“剧组钱也花了,要是我活着,戏没拍成,那我丢人啊,不让我拍戏,那还不如死了好。”
而妻子知道李雪健的脾气,只好答应他先不去住院。
剧组知道他病情后,准备停工,纷纷劝他赶紧治疗。
但都被他婉拒了。
“先拍完戏,再去住院。”
没有办法,妻子每天上午准时接他到医院化疗,下午再把他送回剧组。
化疗带来的后遗症是非常痛苦的,李雪健颈部溃烂,胳膊上血管都黑了。
有时候连走路都非常困难。
就这样受着无比的煎熬,他竟然撑到了《中国轨道》的杀青。
可以说李雪健在拿生命演戏。
这部戏拍完后,妻子就带着李雪健返回北京住院。
李雪健回顾病重时的感受:
后来因为身体上承受巨大的痛苦,加上花费巨大,李雪健一度曾想放弃治疗。
妻子深情的对李雪健说:你一定要好起来,我愿意用我的生命换取你的生命!
正是因为妻子多年陪伴李雪健往返医院,精心照料,才让李雪健多次转危为安。
李雪健在提到自己抗癌时说:“我要感谢我的妻子,如果不是海丹,我早就化成一缕青烟。”
其实除了妻子的默默付出,还有一个人给了他战胜病魔的精神力量。
这个人就是表哥田壮壮。
田壮壮在李雪健低迷不振的时候,还曾给他写过一封邮件:
这番话,直击李雪健心灵,坚定了他抗癌的决心。
李雪健生病后,有很多媒体和朋友想去看看李雪健,表达一下自己的关心,这个时候都被李雪健的妻子于海丹“拒之门外”。
所有的人都对此不理解,而于海丹为了李雪健的 健康 着想,顶住了很多的舆论压力。
让李雪健不受外界干扰,安心养病。
好人有好报,老天爷也救了他,把他还给我们,为我们奉献了更多经典。
涅槃重生的20几年来,李雪健陆陆续续出演了许多优秀作品,他认真塑造每一个角色。
2019年《希望的大地》在全国热播,有不少网友疑惑他的声音含糊不清,有明显异样,这是他患癌后的严重的后遗症。
如今,他要带助听器,依然身体虚弱,大不如前,但他也依然奔波在用生命去爱的演艺事业中。
和妻子相濡以沫多年来0绯闻,恪守艺德,将“德艺双馨”四个字诠释得淋漓尽致。
“用角色和观众交朋友,是我的选择,我的追求”。
让我们听到了一位实力派的心声,也表达了李雪健对这份职业的用心和热爱!
就像他那句经典台词:山不向我走来,我便向它走去。
演员如斯,大抵是极致了。
李雪健:患癌18年,脖子溃烂、痛不欲生,妻子一举动让他重新振作
2001年5月,李雪健参演的电视剧《中国轨道》正在如火如荼地拍摄当中,
整个剧组的人都忙得不可开交。
可这一天,爱戏如命的 李雪健 却突然“旷工”了,
而且还是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被妻子于海丹强行从剧组架走的。
原来当时的李雪健已经身患癌症,不愿耽搁拍戏的他选择剧组、医院两头跑,
在那段生不如死的治疗日子里,患难妻子于海丹,含着眼泪陪李雪健抗癌。
“为了救我这条命,我的妻子她宁肯付出她那个命。”
在说这句话时,一向不善表达感情的李雪健几度哽咽。
当李雪健难以忍受病痛的折磨想要放弃的时候,
是妻子于海丹一直在他身边默默陪伴他、鼓励他,
给了李雪健抗争病魔的勇气和坚持下去的力量。
夫妻两人婚姻生活38年,共同面对的艰难困苦,都化为了人生道路上的缕缕深情…
李雪健 名字的由来十分应景,
他出生在1954年的冬天,屋外正下着漫天大雪,
加上李家父母希望儿子一生 健康 ,故而取名 “雪健” 二字。
李雪健11岁时就跟着父亲奔赴贵州支持建设。
16岁时为了家中生计,无奈之下弃学从工。
19岁,李雪健成为了一名部队工程兵,干起了修桥修路的工作。
从小热爱艺术的他还同时担任了部队里的文艺宣传队演员,
时常为部队兄弟表演自己的 舞蹈、合唱、山东快书 等拿手绝活。
话剧表演也是他的强项,
曾因为将话剧《白毛女》中的“穆仁智”扮演得惟妙惟肖,
而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小穆仁智”。
1976年,北京二炮文工团举行全国调演,李雪健也有幸参与其中,
鉴于李雪健优异的表现,团里决定留用他。
李雪健赶忙回到贵州将这一好消息告知家人,
能进团入编制在当时可是个天大的好事,
一时间邻里乡亲全都知道了,大家都十分艳羡李家。
可世事难料,当李雪健回到北京准备进团报到时,
却被告知团里正在压缩编制,暂时不需要他了,
自尊心极强的李雪健觉得没有颜面回家面对对他寄予厚望的父母,
一人站在二炮文工团门口凄凉落泪。
庆幸的是,团里的一位老首长慧眼识珠,
通过自己的人脉给了李雪健一个参加空政文工团考核的机会,
李雪健不负期望,一举成功,成为了空政文工团的一员。
无奈李雪健外形条件不够好,只能在团里担任配角。
为了抓住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李雪健什么脏活累活都抢着干,
两次获得团里的嘉奖,在团里站稳了脚跟。
角色无大小,在团里的话剧《陈毅出山》里,
李雪健一人分饰四角,尽管都是一些小角色,但他全都会认真对待,
与当时同为小演员的 濮存昕、王学圻 切磋演技,
三人获益良多,后来都成为了名角。
在空政文工团,李雪健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演员梦,也邂逅了自己的真爱。
于海丹也是空政文工团的演员,
在李雪健认识她之前,于海丹便早已听说团里有一名做事低调、善良上进的同事,
多方打听之后才知这人是李雪健,二人的缘分在这时悄悄生根。
出于好奇,于海丹对李雪健颇为上心,
在有意无意地观察之下,于海丹发现李雪健善良得有些可爱,
在看见剧组的人被热得满脸大汗时,
他会把自带的电风扇拿给大家用,结果自己热得不行。
而且这坦诚善良的一面在与于海丹相处时也有所体现,
他会在发现于海丹难熬酷暑时贴心地为她准备绿豆汤,
这份细心与关照俘获了于海丹的芳心,
于是女追男的剧情,开始在李雪健身上上演。
春节前夕,李雪健没有买到回家的车票,只能留在团里,
知晓此事的于海丹觉得表明心迹的机会来了,
于是她买来电影票塞给了李雪健。
这是李雪健万万没有想到的,
要知道于海丹不仅是团里的女一号,
还主演过《夏天的经历》《暖流》等多部佳作,
家庭条件也比李雪健好上一大截,
姑姑是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于蓝不说,
表哥还是才华横溢的著名导演田壮壮。
李雪健从来没想过于海丹这样的女神会心悦于他,
毕竟自己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演员,
面对女神这般主动的追求,李雪健很难不心动,
于是二人逐渐打开心门开始交往。
好事成双,沉浸在爱情甜蜜中的李雪健,事业上也迎来了转机。
1980年李雪健开始往电视剧演员方向上发展,出演了《天山行》;
与此同时,他也没忘记老本行,同年出演了话剧 《九一三事件》 ,
并凭借精湛的演技获得 “梅花奖” 。
1983年8月1日,正值八一建军节,
李雪健与于海丹的感情修成正果,步入了婚姻殿堂。
二人的好友王培公为他们写下条幅庆祝 “梅花雪中见,珊瑚海之丹”。
两年后,儿子李亘出生。
于海丹为了丈夫能专注于自己的演艺事业,毅然选择退居幕后,将重心从舞台转向家庭。
回归家庭后,于海丹不仅将家庭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
还在李雪健的工作上提供了莫大的帮助,
凭借自身良好的资源和独到的眼光,于海丹对剧本的选择有着独一份的见解,
在李雪健挑选剧本时给出了很多有用的建议。
在李雪健上台演出时,于海丹也会亲自到场观看,
回家后还会与丈夫一起琢磨演技,精益求精。
李雪健也对妻子的想法十分看重,他说妻子于海丹是自己每一部作品的首个观众。
在夫妻感情日渐浓厚的同时,李雪健的事业也迎来了蒸蒸日上的发展阶段。
1990年,由李雪健饰演的 《渴望》中“宋大成” 一角进入观众们的视野,获得了热烈的反响。
李雪健本人纯真善良的性格加上精湛的演技将淳朴憨厚的“宋大成”完全演活了,
以至于当年全国都流传着这么一句话:
“举国皆哀刘慧芳,举国皆骂王沪生,万众皆叹宋大成。”
后来他又凭借《焦裕禄》斩获“金鸡奖”“百花奖”双料影帝,
能一次性获得两个重量级奖项与他对这个角色的深度挖掘不无关系。
为了演好“焦裕禄”,李雪健不仅研读剧本,
还让妻子把图书馆所有与焦裕禄有关的资料全部借回了家,
认真分析揣摩人物特点,并与导演积极探讨,分享自己的感悟。
开机前,李雪健还到焦裕禄家中切实感受他曾经的生活,从生活细节上增加对角色的把控。
焦裕禄的妻子徐俊雅很热情地包了饺子接待他们,
不过在说到电影时,徐俊雅直言李雪健在外形上与焦裕禄有较大不同,
李雪健比较矮,身形却大了一圈,肤色也不如焦裕禄黑。
此行结束后,李雪健深知自己在外形上务必要与角色高度重合,
因为他饰演的焦裕禄是人民心中独一无二的伟岸形象,
对于饰演这样的人没有玩命的精神是对他们的不尊敬。
于是李雪健开始了自己的减肥增黑计划,
开机前20天只喝白菜汤,一有时间便会在太阳底下晒黑皮肤。
这番努力使他在开机时瘦了20多斤,皮肤也变得黝黑。
改变后的形象让徐俊雅来探班时都忍不住心疼地说:“别饿坏了孩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焦裕禄》影片上映后轰动全国,
创下了当时新片首轮发行拷贝数的最高记录。
李雪健也自此声名大噪邀约不断。
著名导演张绍林在为自己的新片 《水浒传》 进行选角时,
一直找不到饰演 “宋江” 一角的合适演员,
直到他看到李雪健的作品,一眼就认定李雪健是饰演宋江的最佳人选。
张绍林当即找到李雪健向他发出演戏邀约,李雪健有些犹豫,
因为他担心饰演宋江这个“投降派”会让爱憎分明的观众诟病他,
不过后来他也深知角色本身没有好坏之分的,
作为一个演员,演好每一个角色是本分,
故而在导演的一再邀请下,李雪健还是决定出演。
李雪健简直是为戏而生,将“宋江”背信弃义,软弱愚忠的人物特点演绎得淋漓尽致,
高俅杀害了林冲的妻子,而宋江为了所谓的招安,不惜放走高俅;
在面见朝廷的人行跪拜之礼时,李雪健还特意加了“宋江”将屁股翘得老高的细节,
形象且生动地凸显了“宋江”趋附皇权的愚昧嘴脸。
据说《水浒传》播出后,
一位湖南观众看到《水浒传》中宋江在朝廷招安时的一系列行为后怒发冲冠,
直接就把家中20寸的电视机给砸了,在当时的经济水平下电视机可是一件昂贵的家电。
这条新闻上了报纸,央视为了平息这位观众的怒气,买了一台29寸的电视机“赔”给他。
不仅是湖南观众,李雪健老家山东的父老乡亲也被气得不行,
以至于李雪健拍完戏后根本不敢回到山东老家。
以防万一,妻子于海丹劝说他:
“暂时别回去了,老家有很多人等着劫你,准备把你揍一顿。
还是先在外面躲一躲,风头过了我们再回去,”
不得不说,李雪健教科书级别的演技实在是太深入人心。
原本以为演技佳又敬业的李雪健老师会一辈子就这样顺风顺水地发展下去。
没想到,天不遂人愿。
2001年在拍摄《中国轨道》时,于海丹发现李雪健脖子上长了一个红疙瘩,
想和他一起去医院好好检查一下。
李雪健觉得可能只是被蚊子咬的包,不值得大费周章。
于海丹想想也是,毕竟是夏天,的确容易被蚊子咬,就没太在意,
只给李雪健拿了些消炎药。
后来,拍摄进度过半,李雪健突然感觉自己的鼻子里长了异物,
喉咙又痒又痛,去到医院检查后才知道患上了中期鼻咽癌。
于海丹得知这个消息后焦急不已,立马从北京赶到丈夫身边,
李雪健却对此并不恐惧,心想: “自己能吃能睡,这种病打不垮自己。”
故而在剧组经过开会决定让李老师马上住院接受治疗,拍摄暂停时,李雪健断然拒绝。
在他看来,戏比天大,这时停拍会给剧组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他宁愿延迟治疗也不想剧组为自己做出牺牲。
于海丹知道丈夫的原则,她对剧组表示:
“我了解老李,还是尊重他吧。我们暂不做手术,让他一边拍戏一边做一些保守治疗。”
自此,李雪健开始了剧组、医院两头跑的日子,
上午在剧组拍戏,下午妻子陪着他去医院治疗。
于海丹看着身形日渐消瘦的丈夫自责不已,
心想要是当初她坚持让丈夫去检查脖子上的红包,也不会让丈夫的病情发展至此。
在最后一场戏拍摄过程中,李雪健身体状况极差,说完几句台词后直接晕倒在地,
在场的于海丹和工作人员都心疼得落泪,赶忙将他送往医院。
病情来势汹汹,距离发现癌症不过一个月时间,
李雪健便迅速地衰败下去,体重骤降,颧骨突出,眼窝深陷。
医生在给李雪健做完全面检查后说:
“李老师身体太虚弱了,不适合手术,否则会有后遗症。”
因此李雪健只能选择化疗。
化疗的副作用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李老师的头发尽数脱落,体表血管变了颜色,双腿瘦得只剩皮包骨,
口腔溃烂,不能说话,喝水都十分困难,只能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
2002年6月,虚弱的李雪健不堪忍受病痛的折磨,忍不住对妻子说:
“活着太痛苦了,我觉得死了比活着好,要是我走了,你要将儿子照顾好。”
于海丹哭着说丈夫:
“你这是不负责任的想法,要是你有了什么意外,我和儿子怎么办?两边父母怎么办?”
“我管不了那么多了” 李雪健痛苦地回应。
一番话说完俩人都哭成了泪人。
于海丹生怕丈夫李雪健会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来,于是昼夜不息地守在他身边,
她的一句话使李雪健心如刀绞:
“要是我的命能换你的命,我愿意为你付出我的一切。”
长期化疗带来的痛苦使李雪健觉得自己犹如刀下的肉,只能任人宰割。
他不再抱有生的希望,消极应对病魔,只希望早点离开人世。
于海丹对于这样听不进劝告的丈夫无可奈何,常常躲在卫生间里以泪洗面。
她向自己的表哥求助,表哥田壮壮比李雪健年长两岁,俩人互为彼此的知交好友,
田壮壮这次不留情面地在电话里对李雪健骂到:
“你就是个软蛋,缺乏男人的精气神!
当年只能做小演员的时候多难呀,你都挺了过来,现在这个病比当初还难吗?”
姑姑于蓝也说:
“我之前也曾重病缠身,光是癌症就患了两种,手术动了三次,
但我还是挺过来了,我能做到,相信你也可以。”
除了自己的娘家人,于海丹还让李雪健最疼爱的儿子鼓励爸爸对抗病魔。
李亘 属兔,他将包含自己真挚愿望的绿色玻璃兔送给李雪健,并附上一封信:
“爸爸,因为上学我不能陪在你身边支持你抗争病魔,
这个玻璃兔你挂在脖子上,让他代替我陪伴你,
小时候你教育我做人要坚持、坚强,难道你都忘了吗?
你一定要坚强起来,我和妈妈一起为你加油。”
李雪健看完后心痛不已,泪染信纸。
有了亲人的陪伴支持,李雪健恢复了战胜病魔的信心。
同年9月,他在医院接受了病灶切除手术。
为了不让妻子再为自己流泪、操劳,李雪健积极配合治疗,
强迫自己吃东西维持体力,吃药、复检也一样不落。
2004年,李雪健的癌症终于得到了缓解,身体机能基本恢复了,
但药物带来的巨大副作用还是难以避免地使他的身体留有残缺,听力严重受损,
只能通过佩戴助听器才能听清别人说的话。
媒体与观众对这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倍感心疼,称他为“残疾影帝”。
没有被病魔打垮的李雪健重新踏上了演艺道路。
演戏时戴着助听器的话容易穿帮,
为了保证观众的观看体验,李雪健老师坚决不戴着助听器拍戏,
而是默默花上几倍的时间把自己以及所有要和他演对手戏的演员的台词全都背下来,
把对方的台词烂熟于心后,
李雪健通过对方的口型判断对方说了哪句台词,
自己应该接上什么样的台词和什么样的表情反应。
记挂丈夫的于海丹在李雪健工作时化身为他的助理,照顾他在剧组的衣食住行。
2011年,李雪健主演了《建党伟业》《百年情书》等影视剧,
被评为2011年度电影杰出贡献者。
后来的每年,于海丹都会陪丈夫去医院复查,
许是上天垂帘,又或是李老师的坚强抗争,李雪健的身体恢复得一年比一年好。
与李老师之前同在医院的病友,或已去世,或病情没有好转。
医生都感叹李老师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李老师却动情地说:
“这个奇迹的创造者,是我的妻子于海丹。”
经过鬼门关上的数次来回,李雪健对生命,对婚姻都有了更深的感受。
以前的他只觉得白头偕老是人们说说而已,
现在的他才发觉“白头偕老”的真情早已融入了点滴日常之中。
如今他每次与妻子过马路,都会紧紧牵着彼此。
平时出去散步,夫妻俩也会在疲乏时在路边的凳子上坐下休息,帮彼此按揉胳膊。
都说世间没有真正坚定的感情,可李雪健与于海丹的伉俪情深,
早就在共同对抗病魔的过程中被历练得愈发纯粹,
生活的苦难没有压垮他们,反而使他们更加坚强,
谁能不去艳羡这般让人落泪的感情呢?
夫妻之间相濡以沫、互相扶持的相处之道,
在李雪健与于海丹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这般真挚坚定的感情弥足珍贵。
举案齐眉至鬓白,
既能在平淡生活中长相厮守,也能在经历大风大浪时守望相助。
无论是富贵一生还是风雨飘摇,都是婚姻的试金石,
而李雪健和于海丹无疑都通过了这考验!
—— END ——
李大海:父亲是李诚儒,他自己住豪宅,我却在餐厅刷盘子维持生计
徐锦江:50岁不会烧水,睡觉要儿子哄,“巨婴”背后是泪水
同是赵本山的种,把前妻女儿和后妻女儿一对比,差距一目了然
于海丹演过哪些电视
于海丹曾演过电视剧《夏天的经历》1982年播出。
于海丹,中国内地演员。早年在空政话剧团任演员,1983年和李雪健结婚。两人育有一子李亘。后放弃表演事业,在家相夫教子。
其夫李雪健出生于山东菏泽市农民家庭。1965年,举家迁往贵州山区凯里,他参加了校文艺宣传队。1970年李雪健被分配到210厂当车工。1973年入伍,后考入空政话剧团。1978年进中央实验话剧院。
《夏天的经历》该剧在1982年由中国电视剧艺术委员会摄制,中央电视台播出。 讲述的是体育教练王海在家庭生活发生波折后,对爱情持严肃的态度。
后来他渐渐发现帮助他接送孩子的托儿所老师梅青可以和他结合为伴侣,正待鼓起勇气向她表白自己的心迹时,她却告诉他自己即将结婚的喜讯。
李雪健妻子露面支持儿子新作,读感谢信激动哽咽催人泪下,你有被感动到吗
官方有一家媒体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则李雪健妻子罕见现身,支持自己儿子电影的视频。李雪健的妻子叫做于海丹,当天于海丹穿着一身红色的上衣,打扮得非常精神,流着一头利落的短发,还把刘海给扎了起来,造型非常的低调。在读感谢信的时候非常激动,还一度哽咽,里面的内容也是催人泪下,小编在看完之后也有被感动到。
一、李雪健妻子露面支持儿子新作品
李雪健是非常出名的老戏骨,但是李雪健的妻子却很少露面,从这次的露面中也可以看到李雪健的妻子非常的朴实,戴着一个黑框眼镜,但看起来非常有精神。于海丹这次登台讲话也是为了代表自己的丈夫李雪健,因为丈夫这个时候已经去拍《流浪地球2》了,没有办法亲自到现场,但是儿子的电影又要开发布会,所以于海丹就非常有诚意的手写了一封信给媒体和观众朋友们念一念。于海丹在台上声情并茂的跟大家讲自己儿子的新电影,让很多人都看到父母的真切心意。
二、于海丹读感谢信,激动哽咽,催人泪下
于海丹读的这封信都是自己亲笔写的,在信里面写了自己作为父亲和母亲为自己儿子的第1部作品发自内心的高兴。而且于海丹也说这一部作品可能不是一部最好的作品,但是自己的儿子已经倾注了非常多的心血在里面。当于海丹读到动情之处的时候也非常激动,眼泪都在眼眶里面打转。于海丹在读信的时候,语气非常的温和,就像在诉说一个故事一样,娓娓道来,满含着爱意,所以场面也是非常催人泪下。母爱永远是最打动人心的,而且李雪健一家人的感情也让很多人非常动容,所以大多数人在听完之后也是非常感动的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