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叶志超以骁勇善战著称,甲午战争中为何要弃城而逃
- 在甲午海战中临阵脱逃的叶志超,是背了何人的黑锅
- 直隶提督叶志超以骁勇善战著称,甲午战争中为何会弃城而逃
- 叶志超弃城而逃
- 叶志超曾以骁勇善战著称,为何甲午战争中却弃城而逃
- 甲午战争中,所谓叶志超逃跑的真相是什么
- 叶志超以骁勇善战著称,甲午战争中为何他弃城而逃,狂奔500里
- 平壤之战:这名清军将领一夜狂逃500里,将平壤拱手送给日军
叶志超以骁勇善战著称,甲午战争中为何要弃城而逃
因为叶志超当时就是一个打土匪的。而他打的这些土匪,无论是从武器呀,还有这个人员素质包括战略战术,都没有办法跟正规军相比。所以在甲午战争时真刀真枪的跟正规军打仗时,他就胆怯了。弃城而逃
在甲午海战中临阵脱逃的叶志超,是背了何人的黑锅
甲午战争中,清军主帅、一品直隶提督叶志超将军,在两军交战之际突然“脚底抹油”,率领部队狂奔500里弃战而逃,最终导致平壤被日军占领,间接性的造成了甲午战争的失败。
而叶志超也被冠上了逃跑将军的名号,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如果不了解叶志超的人,估计会认为他就是怕死。但历史上的叶志超并不是一个怯懦之人。此人出身贫寒,是属于那种一步步从底层摸爬滚打上来的草根将军,其人以勇武著称。每每征战,那都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据说早年在平定太平天国中,作战勇猛 有“叶大呆子”这一称号,悍不畏死。当初跟着刘铭传镇压捻军起义,叶志超屡次以军官身份冲上战场,与敌人搏杀。所以,说叶志超是因为地位高了就惜命怕死,这一点是站不住脚的。
况且临阵脱逃乃是重罪,叶志超作为老将,不可能不知轻重。
其之所以临阵脱逃,其实是多方面原因决定的。
叶志超逃跑的原因一:弹药紧缺,作战能力不足
平壤之战中,清军的武器装备如下:加特林机关炮八门—炮弹三万发 ;75毫米克虏伯炮十八门—炮弹二百发 ;中型大清造大炮十三门—炮弹三百发;步枪两万支—弹药若干。
75毫米克虏伯大炮可以说清军最好的装备,但炮弹缺少的可怜,十八门克虏伯炮只有二百发炮弹,每门克虏伯炮平均只有十一发炮弹可以使用。
而十三门清制大炮,每门平均只有二十三发炮弹可以使用。
加特林机炮的射速350发/分钟,三万发子弹只能供一门加特林机炮使用85分钟,而清军有八门加特林机炮,三万发子弹只能供八门机炮使用10分钟。
就弹药而言,56万发子弹和800颗炮弹,对于较为浪费弹药的平壤清军而言,还能守三天左右。
面对弹药基数是清军数百倍之多的日军,清军根本没有赢得胜利的机会,勉强战斗结果只有全军覆没。
叶志超逃跑的原因二:粮草不足
清军进入朝鲜平壤之后,清军运输粮草的海上运输线被日军重点打击,海上运输线几乎全线崩溃,大批运输到平壤的军粮被日军缴获,清军只能依靠朝鲜义州积压的有限粮谷来维持部队的粮草供应。
但是除清军之外,平壤的数万居民也要依靠义州积压的粮谷生存,开战十五日之后,义州积压的粮谷仅能维持三至五天左右,一旦军粮用尽,军心必然大乱,弹药不足也就算了,连兵卒的口粮都不够,还打什么仗?
叶志超逃跑的原因三:败局已定
进攻平壤的日军第九旅团和第五师团总兵力达到一万八千人左右。
叶志超所率领的清军共三十五营,有一万五千人左右,算上平壤的支持清军的朝鲜军也只不过一万六千人左右。
乍一看,双方在兵力上似乎差不多。但在这日军一万八千人背后,还有日军第四师团的支援,日军规模翻倍。
在弹药不足、粮草不足、装备落后、部队规模落后、单兵作战能力差的情况下,除非叶志超有核武器,否则清军基本上不可能打赢日军。
叶志超逃跑的原因四:保存实力
叶志超率领清军拼死抵抗了日军15天之后,清军的伤亡惨重,粮草、弹药纷纷用尽,玄武门、牡丹台等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地全部失守,大将左宝贵阵亡。日军占据高地,可随时炮击城内,而清军内部亦出现小规模叛乱。
最大的问题是后路空虚,清军还驻扎在辽东尚未入朝。平壤附近的电线被截断,清廷无法得知当时平壤的情况,事后叶志超逃了出来汇报才清楚的。
如果再打下去,清军将全军覆没。
15日上午,叶志超在军营中召开讨论会,讨论接下来是战是和,清军全体将领纷纷主张不打了。反正朝鲜不是国土,清朝只是宗主国,虽有保护的义务,但没有必要去送。
在整个甲午战争的过程中,保存实力都是清朝军队的战略思想。因为参战的部队基本上都是李鸿章的嫡系,即淮军和北洋水师。
清朝后期的由于镇压太平天国时朝廷允许地方官员办团练的缘故,晚清官场里打出了很多派系。而军队大都是私兵,湘军、淮军等等,各有势力、山头,其兵力都是相关大佬血本。是其身价地位的保证,此消彼长的关系,谁都明白。
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左宗棠。
叶志超等淮军将领,自然是参照这个思想来,不可能为了朝鲜就把中堂大人的家底给拼光了。要知道当时败局已定,平壤的淮军就是一支孤军,输了却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成果。到时候岂不是人势两失,李鸿章的日子估计不好过。
朝中像翁同龢甚至张之洞也是想着打压李鸿章的势力,翁同龢巴不得李鸿章的海陆军打光,这样就可以收拾他了。当初李鸿章还让南洋水师出兵助战,结果张之洞只给船,不给兵,婉转拒绝。
于是乎叶志超着手停战,与日军谈判,清军把平壤给日军,朝鲜不要了,条件是允许他们战略性撤退。
不过当时送去的和谈信,由于当晚大雨,字迹被雨水浸湿。于是日军便差人到城下喊话,询问信的内容,但当时的翻译又是个二把刀,大雨中理解错了日军的意思,以为日方同意了,于是便开始撤军。而这一撤军日军就追。
肥水之战都知道吧,清军顿时风声鹤唳,变成大溃逃。
所以说叶志超是要替李中堂保住这点资本,不想做无谓的牺牲。最后也算是替李中堂保住了大部分淮军的军力。淮军战斗人员就5万人,这一万五的兵力如果损失掉,那是不少了。
这也是为何明明叶志超有着临阵脱逃的杀头大罪,却还是倍李鸿章力保留职效力。不过,对于政敌们来说正是攻击李鸿章的好时候,叶志超没能保下来。
当然了,这些不可能把叶志超直接洗白,作为主帅,平壤战役的失败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指挥不当是跑不掉的吧?
所以,也不是要给叶志超洗白,只是想说,甲午战争的失败,不是某一个人的错误,而是整体的差距。
直隶提督叶志超以骁勇善战著称,甲午战争中为何会弃城而逃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日之间第一场战争。这场战争,让日本第一次感受到侵略的甜头,刺激了它扩大领土的野心。这场战场,清王朝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像叶志超这样的军队领导人的腐败和贪生怕死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熟悉清王朝历史的人都知道,淮军名将叶志超,在其发迹阶段,那是以骁勇善战,不怕死而闻名的,因此,清王朝曾把额图浑巴图鲁(汉语勇士的意思)的称号赐给叶志超。那为什么内战如此骁勇的叶志超要弃城而逃呢?
面临大战,清政府无将可派,叶志超属被赶鸭子上架而临危受命
公元1894年,也就是大清光绪二十年,大清属国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发电报请求清政府出兵帮忙镇压。早就觊觎朝鲜的日本见有机会,于是也诱请清政府出兵,一面悄悄调集大军准备登陆朝鲜,另一方面又向清政府表示他们“必无他意”。
见此情景,李鸿章决意派一位得力将领带兵赴朝鲜参战。但此时的清王朝已是无将可派,与李鸿章同为安徽人的名将刘铭传又拒绝出山。李鸿章只好派遣当时已近六十的叶志超出任朝鲜清军总督,其实叶志超也不想去,毕竟此时的叶志超已没有了年轻时“叶大呆子”的勇气了。
叶志超其人:年轻时骁勇善战,人称“叶大呆子”
叶志超,是李鸿章以及刘铭传的老乡,都是安徽人。其父母都在他小时死去,是舅舅将他养大的。后来参加解先亮的团练,猛力过人。
在一次和太平军的战斗中,被一枪击中了腰部,居然没事(其实是打在了腰刀上,且是土铳枪)。解先亮认为,叶志超一定不是个平凡人,于是后面的战斗都让叶志超一马当先,而叶志超也不负所望,功勋卓著。
后来,叶志超加入了淮军,在与太平军与捻军的战斗中更表现得勇而善战,且智谋过人,深得李鸿章赏识。叶志超也被清政府赐予额图浑巴图鲁的名号,成为了淮军的主要将领,李鸿章的心腹。
此时仓促上阵的叶志超已在荣华富贵的享乐下今非昔比
叶志超生于1838年,到此时(1894年)差几岁就到六十岁了,年事已高。而成名经年的他在荣华富贵的腐蚀之下,早已没有了当年的骁勇,也不再是当年的“叶大呆子”了。
在开始出兵前,叶志超就请同为李鸿章手下的周馥帮他说情,李鸿章说又不一定会和日本人打起来,怕什么。叶志超才勉强带兵到了朝鲜。到了朝鲜后,还曾多次电联李鸿章要求换将回国。
李自然是不同意了,叶志超只好无奈地上了战场。
贪生怕死的叶志超战时退逃,狂奔500里跑回中国境内
由于叶志超无心战斗,贪图享乐,在6月23日,日本海军和陆军同时向中国舰队和陆军发走进这入时,仓促迎敌。在聂士成杀伤千余日军,但因弹药将尽,敌众我寡的情况下退抵公州时,叶志超却逃到平壤去了。
到平壤后,叶志超却谎报军情而获得嘉奖晋级,天天饮酒作乐,不积极分析敌情。既不主动积极的进军,也不布置防守,以致错失战机。
8月初,日军分4路进攻平壤。叶志超主张弃城而逃,在左宝贵等人的反对下没有成功,但他却拒发援兵给守城的左宝贵。左宝贵只得一面监视叶志超,一面和敌人战斗,不幸战死。
此时,日军虽然占领了平壤城的玄武门,但却因不明城中情况而不敢悍然入城。加上大同江岸的日军遭到毅、盛两军的打击已开始撤退,本来局势并不在日军一方。但叶志超却树起白旗,妄图投降。
叶志超趁日军停下战斗,正准备受降事宜之时,下令军队弃城逃跑,将40多尊大小炮和上万去枪及粮草全都丢给日军。宛如惊弓之鸟的叶志超一路狂奔了500多里,跑回了中国境内。
从这场战斗来说,是叶志超贪生怕死,浪费了大好机会。如果他接受左宝贵、聂士成等人的建议,积极进攻,有效防御,日军不一定能取得胜利,毕竟当时在朝鲜的中国军队的装备还是不错的。可是主将怕死,临阵逃脱,想要打胜仗是不可能的。
但从当时整个清王朝来说,已极端糜烂,叶志超的逃跑,反映了整个王朝腐败没落。
,
叶志超弃城而逃
叶志超是清朝末年淮军将领,曾经参加过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覆灭捻军、镇压热河起义以及中日甲午战争。
叶志超生于公元1838年,去世于公元1901年,幼时父母双亡被舅父收养,少时帮助舅父放牛干些杂货,青年之时开始参加谢先亮开办的团练,受到谢先亮的重视。后来觉得地方团练没有出息,正好其妻弟孙益寿在淮军张树声麾下效力,为张树声副将,叶志超因此加入淮军,并且任前营帮带。
叶志超在各个战役中都表现出色,后来捻军被剿灭之后,被李鸿章收入麾下,加入北洋。此后受到李鸿章重视,一路保举坐到总兵的位置,此后镇压热河起义,受到嘉奖。
朝鲜东学党起义,叶志超奉李鸿章命前往镇压。此间日本借保护侨民的借口,派军朝鲜,挑起中日战争。
叶志超在甲午战争中多次弃城而逃,最后被清廷问罪下狱,期间李鸿章为其求情不许。押解上京,经刑部审议之后,判处斩刑。后来大赦归乡,不到一年便病逝在家中。
叶志超此人的评价在历史上的评价不高,这都是因为他多次弃城而逃的举止,不堪为将帅。《清史稿》记叶志超逃亡之事迳定州,亦弃不守,趋五百馀里,渡鸭绿江,入边始止焉。《中国近现代史》:左宝贵牺牲后,叶志超弃城逃走,狂奔五百里,退到中国境内。
这两本书中记载的事情,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叶志超为保命,弃城而逃,骑马狂奔五百里的路程,一直到越国鸭绿江,到达清朝境内才停止。就是因为这样一件事情,历史上对叶志超的评价都是多有问责。毕竟作为义军主帅,不但不能一马当先,带领自己的战士抵抗敌国入侵,反而当先逃走,丝毫没有一国将帅的勇猛风度。
历史上对于叶志超的评价原本已经是拍板定案的’了,但是也有人并不认同。他们认为,叶志超之所以选择逃亡,主要原因并不在其自身,而是因为清军备战不足,仓促应战。《叶志超传》记:部将江自康擅自撤退,平壤北门已难再守。如日军合围,清军将会全军覆没。叶志超与诸将商议后,下令乘夜出平壤,向北撤退。17日,北洋舰队在大东沟海战中失败,清军后路更为危险。叶志超率军突出重围,急行军回到国内。
如果真如《叶志超传》中所说,那么叶志超选择了保全,倒也还说的过去。但是有另有文献记载,狂奔五百余里并不是叶志超第一次在战场上临阵脱逃。
当初他们刚刚到朝鲜不久,日军便派军前来攻打。面对气势汹汹的日军,清军极为彷徨。正在叶志超手足无措的时候,聂士成提议:海道已梗,援军断难飞渡,牙山绝地不可守,公州背山面江,天生形胜,宜驰往据之,战而胜,可据以待援,不胜,犹得绕道出也。叶志超同意了这个建议,于是聂士成率兵伏击日军。此次伏击,杀伤日军千余人,经激战,因弹药垂尽,众寡悬殊,败退公州。但是到了公州之后,原本约定防守公州的叶志超却早早的就已经逃离,孤军奋战的聂士成无法抵挡日军,最后也只能选择跟随叶志超逃跑的路线,一路退后。
此次战争过后,叶志超还厚颜无耻的对李鸿章发表战报。将一场失败的对战,写成勇猛杀敌,最终获取战争胜利的捷报。好来李鸿章甚至还根据叶志超的战报,上奏朝廷,清廷赏银2万两犒军。
在这两种说法之中,如果仅从史料上来看,那么《叶志超传》对叶志超的翻案毫无根据能力。虽然说日军进攻,清军仓促应敌,的确困难。但是在与部将商量好应敌对策之后,却将聂士成一人留在后方,自己率先逃走,此事却是不容抹杀的。所以就我个人情感而言,并不欣赏叶志超此类人。
叶志超曾以骁勇善战著称,为何甲午战争中却弃城而逃
叶志超是何许人也?说起他的名字,想必许多人想到的,就是那个在甲午战争中弃城而逃、导致平壤战役惨败的清军统帅——“长腿将军”叶志超。然而,在甲午战争没有发生之前,《清史稿》中记载,官至总兵的叶志超,曾是一位围剿捻军、镇压叛乱有功,以骁勇善战著称的将军。
甲午战争
由于在历次战争中屡立战功,本就属于淮军嫡系的叶志超深得李鸿章赏识,他于1889年被提拔为直隶提督,1894年,叶志超率领2400余人的清军部队,协助朝鲜镇压国内起义。从上述资料来看,叶志超根本不像是一个会弃城而逃之人,那么他又为何会在甲午战争中一退再退,最终弃城而逃呢?
左一为叶志超
1894年,日本为了侵占朝鲜,故意引诱清廷出兵干涉朝鲜东学党起义。果不其然,同年5月,清廷派出了叶志超等人率领部队进入朝鲜镇压起义,日本立刻抓住这一机会,以保护日本侨民为由,派出海军陆战队和8000多伪装成旅团的日军进入朝鲜,很快控制了仁川港一带的战略要地,一时间整个朝鲜半岛局势紧张,被厚重的战争乌云所笼罩。7月29日,中日两军的陆军初次对仗,清军表现勇猛,但是伤亡惨重。再加上两国的交战地,距离清军炮兵射击范畴太远,导致清军火炮无法支援。
平壤沦陷图
经过这次激烈交战之后,日军派出了增援部队,一直追随于李鸿章主张“避战求和”的叶志超,看见日军呈包围之势时,已经毫无斗志,而且心生胆怯。他没有给伤亡惨重的清军派出增援部队,反而放弃了清军所驻扎的成欢驿,聂世成所带领的清军没有等到支援部队,只能跟随叶志超一同退往平壤。由于成欢首战失利,导致清政府夹击汉成日军的作战计划被打乱,这位清军接下来的连连战退,埋下了极大隐患。
叶志超逃跑画
往平壤的各路清军援军,通过水、陆两路于8月4日至9日陆续抵达平壤,与叶志超部队会合。一路上躲避日军,缺少弹药粮草,穿越沟壑丛林的叶志超部队,与朝鲜援军会合时,呈现出一幅萎靡不振的失败之气,他们衣衫褴褛的形象又一次打击了援军士气,叶志超本人更是毫无斗志而言。
成欢首战失利,叶志超本应承担最大责任,起码不应该再继续担任统帅一职。令人意外的是,叶志超自知无法向清廷交代,他在发给李鸿章的电报中,向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宣称自己连获胜仗。他的这番说辞,令李鸿章继续大力支持他积极备战。
叶志超与李鸿章
没过多久,叶志超又一次辜负了李鸿章的信任,9月15日凌晨,日军攻势猛烈,清军名将左宝贵等官兵相继阵亡,双方进入相持局面。见此情势,叶志超不仅没有领兵作战,反而召集各路人马商量弃城撤兵之策,他的这一计策也得到了众多将领的支持。然而,叶志超等人在逃亡的时候更是输得一塌糊涂,日军早已经料到了清军弃城逃跑的路线,他们在清军逃跑的路线上设置关隘,埋伏拦击清军,导致清军伤亡人数超过了2000人。
支援朝鲜的清军
9月24日,叶志超所率领的这支战场溃逃的清军队伍彻底退过鸭绿江,撤回了国境内。叶志超从骁勇善战的将军沦落为弃城而逃的败将,只能说是“时势造英雄”,国内的剿匪战争时,清军拥有绝对的优势,不需要他血战到底,而这一场与日军的交战彻底显露出了他心生胆怯、逃避责任、指挥无方的无能与懦弱,这样的人会弃城而逃也就不足为奇了。
变身长腿将军,除了叶志超本身的性格原因之外,也与李鸿章及北洋体系的战争策略有直接关系。中日甲午战争与其说是中国与日本的战争,还不如说是李鸿章的北洋系与日本的战争。事实上,当李鸿章的北洋军与日军浴血奋战的时候,清廷其他势力不但没有大力支持,反而不断拖后腿。
甲午海战
这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修园子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因此,以一己之力抵抗日军进攻的李鸿章,不但要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在国内也要面临诸多势力的掣肘,可谓四面皆敌。与此同时,李鸿章坚决抵抗的欲望也并不强烈,作为军队起家的李鸿章,深知北洋军对他的重要性,因此,保存实力一直是李鸿章指导甲午战争的核心思想。他对于前线包括叶志超在内的将领的命令都是保存实力、避战求和。
所以,当前线包括叶志超在内的诸多将领纷纷不战而逃的时候,李鸿章并没有严厉要求他们抵抗,反而为其开脱。因此,随着清廷的不作为、反对势力的愚昧扯后腿、李鸿章并不坚定的抵抗意志和叶志超本身的能力缺陷,再加上日本赌国运的疯狂,最终,庞大的清王朝被一个蕞尔小国日本击败,远东帝国的虎皮彻底被揭下。
甲午战争中,所谓叶志超逃跑的真相是什么
叶志超逃跑没有太多的真相,他的责任无可推卸。如果真要说有什么可以稍微肯定一下的话,那就是他战前还是做了一定的准备,相比其他清军来说,叶志超坚持的时间还算长一些,打死的日军也更多一些,最后做出撤军决定也不是他一个人的意见。不过毕竟他是前敌统帅,所以最大的责任必须是他承担。
左一为叶志超。叶志超在中国近代史上也算有名了,当然他出名的原因是长腿善跑,平壤之战失利以后狂奔五百里,跑回了国内,遭到了世人的讽刺。当然,叶志超当时的局面确实并不是很好。平壤之战他虽然号称有1.3万人,实际上属于他的部队只有从牙山败退的3500人,其他1万人则分属于卫汝贵、左宝贵、马玉昆、丰升阿统领。
由于清末清军有着兵为将有的传统,所以叶志超虽然此时是平壤城中的最高统帅,不过真要下做什么决定,必须先召开军事会议,5个人商量好达成统一意见才能实行,这无疑对于接下来的战事很不利。应该说作为淮军老将,叶志超虽然对于接下来的战斗没有什么信心,还是很努力的做了一些准备。在他认为日军主攻防线的船桥里,叶志超精心的准备了防御工事。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虽然日军拥有兵力优势,火力方面日军的58门75毫米火炮也远远强于清军的16门75毫米火炮,但是清军在船桥里还是击退了日军的攻击,并取得了击毙日军100多人的战果。船桥里之战是整个甲午战争期间,清军坚持时间最长,击毙敌人最多的一次陆战,叶志超的准备起了一定的作用。
战后拍摄的船桥里,可见战斗之激烈。但是糟糕的是叶志超判断错了日军的主攻方向,实际上日军主力是迂回攻击牡丹台。大约8000日军对仅有2900人的清军阵地发起了猛攻。在日军绝对优势兵力的攻击下,左宝贵虽然奋力死战,但是其统帅的部队在日军炮火下损失惨重,左宝贵最后也战死疆场,日军夺取了牡丹台。
牡丹台及玄武门。牡丹台失守以后,平壤守军的后路被切断,日军夺取了制高点还能随时炮击城内,加上第一天的战斗损耗了太多的弹药,因此叶志超以北门咽喉既失,弹药不齐,转运不通,军心惊惧为由,提出撤军。除了已经战死的左宝贵,卫汝贵、马玉昆、丰升阿都同意了这一决定。清军的困难确实存在,不过此时的日军其实也缺乏补给,弹药粮草都有所不足,如果清军坚持一下的话,日军未必能取得胜利。叶志超做出这个撤军决定,其责任是不可推卸的。
被俘的清军。而更加愚不可及的是,叶志超还把撤军决定通告了日军。也许他是想援引国际惯例,把平壤变成不设防城市,从而和平退军。不过日本人可不会客气,按照他的提醒,日军发起了追击作战,清军伤亡惨重,损失甚至超过了白天的战斗。所以叶志超在此战中没有正确判断日军的作战意图,第一个提出撤军,又把撤军意图告知日军,最终导致了惨败。作为前线最高指挥官,叶志超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
叶志超以骁勇善战著称,甲午战争中为何他弃城而逃,狂奔500里
清军将领叶志超是淮军的重要将领,曾以骁勇善战著称,更是有不怕死的“叶大呆子”的外号。然而,在关乎清朝和日本国运的甲午中日战争中,这个叶志超作为朝鲜前线作战的总指挥竟然弃城而逃,狂奔了500多里,日军轻松占领朝鲜。那么,为何叶志超在战前战后如此判若两人呢?今天,我们就一起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中探究一二!
叶志超早年之所以骁勇善战,不怕死,勇往向前,并非他是一个真正不怕死的大英雄,而是时势所逼,不得不往前冲。这一切都与他的出身有关,这个叶志超是安徽合肥人,跟李鸿章是老乡,自幼父母双亡,孤苦伶仃。在青年的时候,他参加了当地的团练,与太平军作战。在作战中,叶志超在战场上总是一马当先,冲锋陷阵,屡建战功,人送外号“叶大呆子”。后来,他加入了淮军,先是剿灭了太平军。紧接着,他在围剿捻军中大放异彩,屡立战功,清政府赏赐他“额浑巴图鲁”名号,以此表彰他的骁勇善战!
叶志超凭着自己在战场上的骁勇善战,由一个无名小卒摇身一变成了淮军的重要将领。叶志超这一路走来,既有李鸿章的赏识,但最主要的还是靠他一路肯玩命换来的荣华富贵。然而好景不长,在叶志超刚过了几年好日子后,朝鲜就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出兵平叛。此时,日本对朝鲜虎视眈眈,大战一触即发。李鸿章在权衡后,决定派叶志超率领2000淮军入朝。叶志超一听要派自己去朝鲜就慌了,就请周馥说情于李鸿章,李鸿章:“未必会打仗,怕个锤子?”叶志超这才勉强出兵。
接下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叶志超畏敌如虎,在聂士成和左宝贵坚持下,才抵抗了一下。在左宝贵战死后,他先是要向投降日军,进而直接弃城而逃,狂奔500多里,过了鸭绿江,进入中国边境这才停了下来。这一战,清军伤亡2000多人,日军轻松占领朝鲜,战火烧到中国境内。
叶志超之所以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后判若两人,原因很简单就是此一时彼一时,形势变了,人心也变了。早年,叶志超一无所有,只能靠在战场上拼杀,才能出人头地。因此,他才无所顾忌,勇往直前。而等到甲午中日战争的时候,已经50多岁的叶志超早已经不是那个一无所有的穷小子,他有了家产,有了娇妻,享受着荣发富贵,早就失去了血性,只想着混吃等死,安享晚年,又怎么会在战场上玩命,更何况是面对强大的日军呢?
叶志超逃回来后,清政府下令夺了他的官,交刑部审讯,定斩监候。1900年,他被赦回家,第二年就去世了,葬于黄老郢。就这样,前半生骁勇善战的叶志超落得一个“逃跑将军”的称号,遗臭万年,何苦呢?还不如跟左宝贵一样战死沙场,还能落下一个好名声,他在屈辱中死去,也算是罪有应得!各位,你们认为呢?
平壤之战:这名清军将领一夜狂逃500里,将平壤拱手送给日军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1894年的9月15日,这天凌晨日军大举进攻平壤,为打开平壤城的缺口日军集中兵力攻向城北的制高点,负责守卫城北的清军将领左宝贵深知北城制高点一旦失陷整个平壤城就将暴露在日军的炮火之下,再无险可守。为激励将士,他穿上自己之前因为战功被朝廷赏赐的黄马褂,登上城北城楼亲自点燃大炮,和守城将士一起奋力抵抗日军。
只可惜身穿黄马褂站在城楼上的左宝贵太过显眼,很快就成了日军炮火攻击的目标,不幸一发炮弹呼啸而来正中左宝贵的胸膛,左宝贵轰然倒地,血染城楼。左宝贵虽然死了,但他的精神感染了大家,守卫城北的清军将士无不视死如归,顽强抵抗着日军的进攻。激战一天日军以死伤700余人的代价仅攻下了城北的外城,内城仍在清军的手中。
左宝贵将军塑像
趁着日军暂时退去,叶志超把手下召集到了一起,大家原本以为作为主帅的叶志超要布置下一步如何御敌,可是没想到叶志超翻来覆去只说了一件事让所有人大吃一惊,那就是该撤了。
据曾经参加过平壤战役的清军军官栾述善在其所著《楚囚逸史》一书中记载,在叶志超看来城北内城虽然还在自己手中,但外城丢失,依然意味着关键要地被日军攻下,加上自己现在弹药不多,运输也不容易,大家应该都害怕不想打了,于是叶志超继续说道,这种情况下如果日军连夜再来攻打我们怎么挡得住?不如不要平壤了,让日本人高兴高兴,等他们骄傲了咱们也缓得差不多了,到时再反攻一定可以夺回平壤。
惨败的清朝海军
叶志超实际上一进朝鲜就体现出了他这种作战意志不足,随时准备逃跑的动作。叶志超最初是以直隶提督这样的身份带兵到达朝鲜,进驻牙山,这个地方应该是清军和日军接触最前线,但是结果在牙山他自己根本不敢上前线,他把他的副将聂士成派上了前线,而自己则留守接应,聂士成在前线出现了危机向他求救兵的时候,他不但没有派人去增援反而自己率部先走,叶志超撤退之后还向朝廷上奏折说歼敌2000人,取得了所谓的牙山大捷。
李鸿章对他很信任,一听他报捷,认为他确实打了胜仗于是给予赏银,并且升他为在平壤城下所有清军总指挥。叶志超一到平壤的时候就想撤到鸭绿江,但左宝贵坚决主张抵抗还把自己亲兵派到叶志超身边,盯着他不让他逃跑。面对左宝贵亲兵在旁边监视,叶志超没有办法逃跑不得不在平壤坐镇指挥。在玄武门之战中左宝贵阵亡了,那么他对叶志超的监视也不复存在,于是叶志超立刻召集众将准备撤退。
1894年的9月15日下午四点平壤开始下起了大雨,就在此时平壤城门打开了一条缝隙,一名朝鲜人手举着一封书信走了出来,径直向日军阵营走去,原来这是叶志超以朝鲜驻守当地的官员的名义派人向日军送出了一封信,信中叶志超明确地告诉日军,自己不打了,要撤了,平壤城就留给你们了。只是天不助叶志超,据日本军史记载,这封信送到时由于正天将大雨,因此信被雨打湿而不可读。
惨败的清朝陆军
经过一番周折之后双方只能各派代表,你一笔我一笔在纸上用汉字来交流,最终日本人听明白了,清军的意思是我们要撤了但是现在城里人非常多,而且非常混乱,而且天下大雨,所以我们明天早上再开城门,你们再等等吧,明天一早就能进平壤城了。叶志超的意思日本人终于搞明白了,但是日本人又糊涂了,以日本人崇尚武力不见棺材不落泪的性格,他们实在搞不明白白天还有一个自己奋勇作战,还有一个穿着黄马褂的将军亲自开炮向自己轰击清军怎么天刚擦黑就变成了怂包要投降呢?
叶志超的逃跑决定最终害的是他自己和手下数万清军。1894年9月15号这一夜,不相信清军会投降的日军在清军撤离路线上设下了埋伏,一举击杀逃跑的清军1500人,俘虏将近700人,夺下了平壤,进而占据了整个朝鲜。叶志超这个曾经因为军工被清廷授予巴图鲁,也就是勇士称号的清军统帅,从平壤一路向北狂奔500里,直到逃过了鸭绿江才停下逃跑的脚步,叶志超不仅被清廷判处斩监候,更在120年后的今天成为了胆小怯战,临战脱逃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