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安侍 成痴

复杂的人性:美男潘安侍母至孝,爱妻成痴,却做下令人不齿之事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6-29 15:50:11 浏览4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掷果盈车”的故事?故事主角名叫潘安,是古代知名的美男子。这人年轻时美若天仙,以致于每每出行都会有一众女子特地赶来围观,她们之中不仅有年轻的女子,还有不少老妇人的身影。同时,这些女子光看还觉得不够,于是抱来各种各样的水果,对准了潘安的车就往里扔,使得潘安每次出行都能“白嫖”一车的水果回家。

而这位美男子并不只有容貌值得我们说道,他的故事实在是太丰富了。潘安出身儒学世家,乃安平太守潘瑾的孙子,琅琊内史潘芘的儿子。潘芘重视孩子的教育,所以将潘安安排进了洛阳太学就读,而潘安本人也非常争气,二十余岁便进入仕途,在权臣贾充幕府工作,后来还到了京城做官。当年,贾谧借开阁宴请宾客之机,召集天下最为出名的二十四个文人,欲要收其为己用。潘安当然名列其中,这正说明了他的文采是得到了世人的认可的。

潘安被世人称道的不只有过人的文采,还有以下两点:一是对妻子杨容姬的忠贞不渝。他在十二岁时与父亲一同去拜访扬州刺史杨肇,因此遇见了一见倾心的杨容姬,好在杨肇非常赏识他的才华,所以应允了他们的婚姻。然而杨容姬红颜早逝,只给潘安留下了充斥着空虚的悲哀。潘安对杨容姬用情至深,所以从未再娶,同时还写下三首《悼亡诗》来哀悼妻子,开了悼亡诗的先河。

二是对母亲的一片孝心。潘芘去世之后,潘安被改任为河阳县令,因为担心母亲会生活不便,于是就将母亲接到任所侍奉。他平日里喜欢照看花木,哪曾想自己种植的桃树竟然长成了桃林,于是每到风和日丽的时候,便会搀扶母亲一同赏桃花,陪母亲闲话家常。不日,母亲患病,兴许是体质变弱了,就愈发地想家,潘安察觉了母亲的心思,于是写下辞书,要奉母回乡。上司再三挽留,但都被他以“不求荣华富贵,只求做个孝顺儿子”的理由婉拒。回乡后,家中缺了潘安的俸禄支持,生活日渐捉襟见肘,于是潘安便卷起袖子,亲自耕田种菜卖菜,用微薄的收益尽心尽力的照看母亲。

潘安辞官奉母的故事还曾被记录进了《二十四孝》中。但是直到宋人郭居敬重新校订《二十四孝》时,潘安辞官奉母的故事被重新考量,最终决定删除,并用宋代孝子朱寿昌弃官寻母的故事代替。究其原因,是因为潘安在政治上的错误,致使七十余岁高龄的母亲也惨遭了株连被杀。

当时当政的是历史上著名的“傻子皇帝”司马衷,所以朝政被掌控在了皇后贾南风的手中。贾谧作为贾南风的外甥,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朝中炙手可热的人物。而在前文我们就有说过,潘安当时是投靠在贾谧阁下的,因此他得以再次返回朝廷,成为贾南风势力的一员。

恰逢此时,晋惠帝司马衷和妃子谢玖生下一个儿子,他欣喜若狂,马上便给其儿子行了太子礼。贾南风听闻此事后大发雷霆,毕竟她一直没能生育,所以不能凭借孩子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而现在太子的横空出世,一定会妨碍自己的事业,于是她咬着指甲盘算,该如何解决了这个碍事的太子。

这颗罪恶的种子一直在慢慢发酵着,等待时机的到来。最毒妇人心,贾南风阴险狠毒,也想到了方法,即假装怀孕,将妹妹的儿子抱来当作是自己的儿子,同时乘机杀死太子,以便让“自己的儿子”来接继太子之位。看着苦恼的贾南风,潘安自告奋勇向她说明了自己的主意,同时也承担下了杀死太子的工作。计划实行的那天,贾南风按照潘安的说法,让宫女给太子送去三升美酒,并假借晋惠帝的名义,逼迫太子当晚一定要喝完。太子兴许也觉得可疑,但又担心不遵从命令会给下人留下口舌,于是便一口气闷了这三升酒。如贾南风所愿,太子因此醉得不省人事。

眼见太子已经意识模糊,潘安靠近太子,并将早已经准备好的“草书”放在他面前,好说歹说让他照抄一遍。这份“草书”的内容无非说的是要起义,消灭了自己的父亲和皇后之类的内容。太子醉后很是顺从,没有一点戒心便照着潘安的话做了。然后潘安将这份由太子亲手写的“草书”转交给了贾南风,而贾南风则又将这封伪造的“起义书”马上呈递给了晋惠帝。晋惠帝阅毕,没有丝毫怀疑的意思,只是觉得自己的性命更加重要,于是便下令要除掉太子。朝中群臣都觉得此事蹊跷,要求要核对笔迹,但贾南风早就料想到会有这出,所以早就准备好了太子平日里写的东西,两相比较,群臣也不好再据理力争了。

但是群臣都知晓贾南风的为人,仍然请求晋惠帝饶恕太子,晋惠帝不敌群臣,最后只是下令将太子贬为庶人,由妃子谢玖来承担太子的“冒犯之罪”。太子被废,直接造就了晋代著名的“八王之乱”。而在八王之乱后,赵王司马伦夺得政权,决定清算贾南风的势力,因此在废太子一事中“功不可没”的潘安难辞其咎,最终落得了被夷三族的罪刑。

当初年迈的母亲见着潘安与贾谧等人交好时,就经常劝他要懂得知足,不要继续趋附于这些人了。但是贾谧听后总是口头受教,始终不改,于是终于深陷权益的泥沼。据说,他在被诛三族时还曾跪在母亲的面前,涕泗横流地磕头说:“负阿母!”

人性是复杂的,鲜少有非黑即白的人,因此我们看人应当谨记要全面,要深入地去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