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旦是什么 什么

日加一旦念什么?古代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分别代表什么时间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1-31 14:22:09 浏览5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日加一旦念什么

日加一旦
这个字是 晅
读音:
部首:日
释义:①日光。②光明。③晒干。

古代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分别代表什么时间

古代十二时辰分别是

(1)子时:23点至凌晨1点。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2)丑时:凌晨1点至3点。

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3)寅时:凌晨3点至5点。

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4)卯时:凌晨5点至7点。

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5)辰时:上午7点至9点。

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6)巳时:上午9点至11点。

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7)午时:中午11点至13点。

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8)未时:下午13点至15点。

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9)申时:下午15点至17点。

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

(10)酉时:晚上17点至19点。

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11)戌时:晚上19点至21点。

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12)亥时:晚上21点至23点。

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扩展资料

时辰的由来

观天象的最佳时机应是夜深人静、繁星满天的时候。

子夜时分,仰望天空良久,忽然听得周围有细碎的声音,低头一看,原来是老鼠在活动。天长日久,人们发现鼠类出没频繁的时刻是子时。于是,子时便与鼠联系在一起,成了“子鼠”,并按一天的起始,排在属相的第一位。

“马无夜草不肥”,牛当然也是如此。农家以牛耕田,喂好牛是农家的大事。丑时,农家自会起身喂牛。牛与丑时联系在一起,便成了“丑牛”。

凌晨三点至五点,昼伏夜行的虎最凶猛,农家常常会在此时听到不远处传来虎啸声。于是,虎与寅时相联系,有了“寅虎”。

五点至七点,天亮了,兔子跑出窝,去吃带着露水的青草。于是,兔子与卯时相联系,便有了“卯兔”。

七点至九点,是容易起雾的时刻。据说龙能腾云驾雾,大雾之中才会“神龙见尾不见首”。不过龙是传说中的动物,在现实中看不到,只有大雾蒙蒙之中,人们才会产生龙的幻象。如此,龙才会在辰时的雾中出现。龙和辰时相联系,便有了“辰龙”。

九点至十一点,大雾散去,艳阳当空。体温不恒定的蛇从洞穴中爬出来晒太阳。无论有毒还是没有毒的蛇,都是可怕的,蛇最活跃的时刻,便是“巳时”。在造字时,“巳”被画成了一条蛇的象形。“巳蛇”,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

十一点至十三点,烈日当头。这“烈”,使人想到了人类得力助手之一的马。红鬃烈马是良驹,但它的性子就像午时的太阳一样火烈。马与午时相联系,就有了“午马”。

十三点至十五点,未时,骄阳已把草上的露珠晒乾,可别忘了这正是放羊的好时光。于是,“未羊”应运而生。

十五点至十七点,申时,太阳偏西,或雨过天晴,天气显得清爽起来。这时候,猴子最喜欢在树林里玩耍啼叫,人们听到了,记在心里,便把这一时刻与猴子联系在一起,于是有了“申猴”。

十七点至十九点,酉时,太阳快落山了,家养的鸡该回窝了;再不回窝,天一黑就会找不见。农妇着急了,四处呼唤着,轰鸡入窝。这吃饭喝酒的时刻,也与家鸡入窝相连,于是就有了“酉鸡”。

十九点至二十一点,戌时,人们在临睡之前要巡视一番;跟随他们的,是人类的另一个助手——狗。巡视的时刻与狗联系起来成为“戌狗”,恰到好处。

二十一点至二十三点,深夜可以听到肥猪拱槽的声音,主人很高兴。不过要想猪长得肥壮,还得起身为它添食。亥时,自然与猪相连,于是有了“亥猪”。

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十二时辰是汉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灿烂的汉文化瑰宝之一。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不分海峡两岸。

一天有几个是时辰

一天共有十二个时辰。【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第二天叫什么日呢

选择的日子叫择日,将来的日子叫来日,第二天叫明日
第二天叫(翌日)翌日:y_r_,明日,明天,次日。表示第二天的词语还有“明日”、“越日”。
次日又称翌日,释义为第二天,出自《喻世明言》第一卷:“到次日,陈大郎穿了一身齐整衣服”。“次日”一词在法律用语中较为常见,例如“从立案次日开始计算”,意思是立案当日不计算在内,从第二天才开始计算。“次日”中的“次”字意思为“第二”,与之类似的词语有“次年”、“次月”等等。
《左传·文公十二年》:“两君之士皆未_也,明日请相见也。”唐李复言《续幽怪录·麒麟客》:“明日望之,莲花峰上果有彩云去。”《说岳全传》第九回:“我们不如回寓,明日再来罢。”

一天24个时辰是怎样划分的

一天只有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个小时。

二十四个小时和十二时辰:

1、子(鼠):午夜23时至1时。

2、丑(牛):凌晨1时至3时。

3、寅(虎):凌晨3时至5时。

4、卯(兔):清晨5时至7时。

5、辰(龙):清晨7时至9时。

6、巳(蛇):上午9时至11时。

7、午(马):中午11时至13时。

8、未(羊):下午13时至15时。

9、申(猴):下午15时至17时。

10、酉(鸡):下午17时至晚上19时。

11、戌(狗):晚上19时至21时。

12、亥(猪):晚上21时至午夜23时。

相关内容解释:

在我国古代,基于日月运行以及人类的生活习俗和生产活动规律划分的分段计时制度,是沿用历史最悠久的古代计时法。

十二时辰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将历法上的12月名称应用到天文方位上。北方为子位,南方为午位,东方为卯位,西方为酉位,一昼夜太阳运行12个方位回到原处,这样便产生了太阳位于一个辰位为一个时辰的概念,一昼夜为12个时辰,人们便可以用太阳在天空所处的方位来确定时间。

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分别是什么时候

1、一更天:戌初一刻(总第八十刻) 19:12。

2、二更天:亥初三刻(总第九十刻) 21:36。

3、三更天:子时整(总第一百刻) 00:00。

4、四更天:丑正二刻(总第一十刻) 02:24。

5、五更天:寅正四刻(总第二十刻) 04:48。

6、一夜等有五更,两更之间的时间是1.2个时辰。

扩展资料:

五更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

一更在戌时,称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

二更在亥时,又名定昏等。

三更在子时,名夜半,又名子夜、中夜等。

四更在丑时,名鸡鸣,又名荒鸡。

五更在寅时,称平旦,又称黎月、早晨、日旦等。

打更是为了准确掌握时间,在古时候是没有钟表的,人们白天可以靠日晷或者观察太阳的高低来辨别时间。但是一旦到了晚上,没有了日光,人们没有办法辨别时间。

其次,打更是为了防火防盗,维持街道治安。在古代绝大部分时段都会实行宵禁,意思就是到了规定的时间,就不允许人们出门上街了。如果晚上有违反宵禁的人,打更人就会联合巡夜的官兵对这些人进行监察和管理。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旦日能特指正月初一么

不是,特指正月初一的是【元日】。旦日词语释义:明天,第二天。 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元日,指吉日;正月初一。见《书·舜典》:“月正元日, 舜格于文祖 。” 孔传:“月正,正月;元日,上日也。”

正月一日是农历一年之元,一月之元,一日之元,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

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春节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春节象征团结、兴旺,是一个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

时间对应的时辰是什么

十二时辰与小时的对应关系:

(1)子时(23时至01时):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2)丑时(01时至03时):

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3)寅时(03时至05时):

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4)卯时(05时至07时):

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5)辰时(07时至09时):

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代中国人民“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6)巳时(09时至11时):

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7)午时(11时至13时):

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8)未时(13时至15时):

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9)申时(15时至17时):

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

(10)酉时(17时至19时):

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11)戌时(19时至21时):

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12)亥时(21时至23时):

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十二时辰的别称(形容性用语):

1、夜半 【yè bàn】:子夜、夜分、中夜、未旦、宵分。

2、鸡鸣 【jī míng】:荒鸡。

3、平旦【píng dàn】:平明、旦明、黎明、早旦、日旦、昧旦、早晨、早夜、早朝、昧爽、旦日、旦时。

4、日出 【rì chū】:日上、日生、日始、日晞、旭日、破晓。

5、食时 【shí shí】:早食、宴食、蚤食。

6、隅中【yú zhōng】:日禺、禺中、日禺。

7、日中 【rì zhōng】:日正、日午、日高、正午、亭午、日当午。

8、日昳【rì diē】:日昃、日仄、日侧、日跌、日斜。

9、晡时【bu shi】:馎时、日馎、日稷、夕食。

10、日入【rì rù】:日没、日沉、日西、日落、日逝、日晏、日旴、日晦、傍晚。

11、黄昏 【huáng hūn】:日夕、日末、日暮、日晚、日闇、日堕、日曛、曛黄。

12、人定 【rén dìng】:定昏、夤夜。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十二时辰

古代对每一日的称呼是什么

初一到初十为“朔”,十一日至二十日为“望”,二十一日至三十日(小月至二十九日)为“念”。如,一个月的初七称为“朔七日”,十六日称为“望六日”,二十四日称为“念四日”。

古代人对时间的称呼是:

1、【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2、【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3、【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4、【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5、【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6、【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时至11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