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楷书有哪些体
刘德升体(传),钟繇体,王羲之王献之体,智永体,王僧虔体,羊欣体,薄绍之体,欧阳询体,虞世南体,褚遂良体,薛稷体,钟绍京体,颜真卿体,柳公权体,李邕体,杨凝式体,蔡襄体,苏轼体,张即之体,薛绍彭体,赵孟頫体,鲜于枢体,邓文原体,文征明体,祝枝山体,王宠体,台阁体,馆阁体,
楷书体的介绍
楷书,又称正楷、楷体、正书或真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认为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据传:“孔子墓上,子贡植的一株楷树,枝干挺直而不屈曲。”楷书本笔画简爽,必须如楷树之枝干也。现存资料显示,三国吴《葛府君碑额》是标准的楷书。
楷书体的特点发展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左图)、《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不同风格
楷书的产生和发展是什么
楷书是汉字书法艺术的主要书体之一,又称“今隶”、“真书”、“正书”、“正楷”等,因其形体方正可作楷模而得名。它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朝更是楷书的黄金时代。楷书是由隶书经过长期发展演变慢慢进化而成的。早在东汉时代的简、帛及器物上已能看到一些楷书的体势,《熹平石经》的正方字,《张迁碑》的方劲用笔,实际开启了楷书的先河。
在楷书的形成过程中,魏晋是最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钟繇和王羲之是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书法家。他们集古隶之方正、汉隶之遒美、章草之简捷,从而使楷书不断完美,开创了端庄工整的楷书书体,揭开了中国书法史新的一页。因此,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真书之变,其在魏汉间乎?汉以前无真书体。真书之传于今者,自吴碑之《葛府君》及元常(钟繇)之《力命》、《戎辂》、《宣示》、《荐季直》诸帖始,至二王则变化殆尽,以迄于今,遂为大法,莫或小易”
唐代是楷书发展的鼎盛时期。唐代的楷书,集魏晋南北朝楷书于一体,形成了字体严肃端庄,笔画平稳凝重、结构严谨,法度森严的风貌。唐代楷书大家辈出,初唐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四大家,中晚唐有颜真卿、柳公权。他们的楷书不仅有继承,又有创新,各成一家,对后世的影响极大。至今人们学习楷书还是以唐楷为典范,因为唐楷的笔法起讫分明,结构挺匀,形体方正,应规入矩
楷书横平竖直,结构紧凑,气势流畅,形体优美。从总体上看,楷书呈长方形,结体也比隶书紧密,用笔也很丰富细腻。它保存了隶书的结构,去掉了隶书的波挑,把隶书的扁形改为基本上呈长方形,形成了楷书体式的外在美和情态的内在美。后来人们常把汉字称为“方块字”,就是针对凯叔讲的。由于写起来比隶书灵活捷便,从楷书创立之后,它就代替了隶书的正统地位。长期实践证明,它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结合较好的一种书体,千年来一直作为官方的正式字体,也成为书法史上的一大宗。
什么叫楷书字体
一、楷书是什么
1、楷书是一种字体名,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书中解释它为“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也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楷书始于汉代,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是我国封建社会南北魏到晋唐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
2、楷书也是一种官名,作官名可称作楷书手,掌缮写之事,在同一机构中并置,因具体分工有所不同。《通典·职官二十二》记楷书手为流外勋品官。宋代无楷书手之称,惟称楷书。
二、楷书的分类
1、按字体大小分类,楷书可分为小楷、中楷和大楷。
(1)小楷,顾名思义即楷书之小者,一般指的是1-3厘米的小字,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钟繇。一般而言,写小楷要使其宽绰有余,运笔要圆润、娟秀、挺拔、整齐。
(2)大楷,顾名思义即用毛笔书写的较大的楷体字,一般指的是5厘米以上的大字。根据历代书法家积累的经验,学习书法应先写打开,作基本练习。掌握好大楷的点画、结构、布白,做到点画准确精到,结构疏密得当,则退而写小楷可做到结体宽绰开张,点画规矩清楚。
(3)中楷是介于大楷和小楷之间的字体,笔画相对比较挺拔。在古代的碑刻中,最常见的就是中楷。
2、按照时期划分,楷书可分为魏碑和唐楷。
(1)魏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可以说是一种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书体。魏碑经常带有汉朝隶书的写法在其中,因此它的楷书性质还不成熟,但正因为这种不成熟性,也就造成了百花齐放的场面,意态奇异,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
(2)唐楷指完全成熟定型的隋唐主流书体,从书法角度则为通俗或者大众书体。其代表人物有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我们常说的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前三个就在唐朝。唐楷多是后人取法对象,亦是楷书发展史上的颠峰。
中国书法五大体是
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书体,即楷书体(包含魏碑、正楷),行书体(包含行楷、行草),草书体(包含章草、小草、大草、标准草书),隶书体(包含古隶、今隶),篆书体(包含大篆、小篆)。
按书法家分:欧体、颜体、赵体、柳体、瘦金体
篆 书
「篆书」是一种呈现曲直相映乐趣的文字。广义的篆书,包括甲古文及金文,此处的篆书特别只大篆及小篆。一般将秦以前的古文及籀文称之为「大篆」,而由李斯整理出来的文字称之「小篆」。
隶 书
「隶书」的出现,是为了因应日益繁复的文书处理。为适应快速书写的要求,秦狱吏程邈作出了这种方广字体,改变了篆书的结构,强调横平竖直、间架紧密。隶书写起来比篆书方便很多,为后代子孙节省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在学术上亦具有极大的价值。
楷 书
「楷书」是在汉朝时以隶书字体作楷法加以改进的书体,今人称之为正楷。由于楷书写起来又比隶书方便,因此汉朝人民都采用它以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楷书至唐代大盛,书家如颜真卿,以雄健恢弘的气势独树一格,影响后世甚巨。
行 书
「行书」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方不如隶书,圆不如篆书,换言之就是楷书的变体,因写起来像人行路,故称行书。一般认为行书起于东汉刘德升,至魏初锺繇稍变其异,二王造其极,行书乃大行于世。行书写起来十分方便,能达到赴速应急的目的。历代有名的行书作品多如恒河沙数,而尤以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为第一书迹。
草 书
「草书」的名目相当多,如草篆、草隶、狂草等,其结构省简、笔划纠连,书写流畅迅速,不易识别;然而也由于有以上的特点,故有「书已尽而意不止、笔虽停而势不穷」之妙。在五种书体中,草书是最具抽象艺术特质的。历代能草书者,如东晋王献之、唐代怀素以及近代的于右任等,均能乱中有绪,独树一格。
楷书字体有哪几种
楷书书体最著名有欧颜柳赵,即欧体、颜体、柳体、赵体。还有钟繇、卫夫人、王羲之为代表的汉晋小楷,初唐时期褚遂良的褚体楷书,虞世南的虞体楷书,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魏碑体也属于楷书。
楷书又被称为什么
楷书别称:正楷、正书、真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字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点)、“掠”(长撇)、“啄”(短撇)、“提”(直 钩)等笔画,使结构上更趋严整。
楷书有楷模的意思,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书之名,其内容显然和古称是不一样的,名异实同和名同实异之例,大概有以上这些。
扩展资料:
在楷书产生之前,我国的书法已产生了大篆、小篆和隶书三种书体。大篆是相对小篆而言的,一般把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统称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和战国时期除秦国之外的六国文字。
小篆是秦统一中国之后通行的文字,它是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参照其他诸侯国文字,为便于书写而删繁就简、规范统一的,这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初的规范化书体。
隶书继小篆之后出现的又一代表性书体,它是在小篆的基础上产生的,隶书的产生是汉字的一次大革命,其意义不仅在于汉字从此走向了符号化,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汉字的书写方式和审美趋向。
楷书的来历,急!!!
楷书形成于汉末、魏晋,全盛于隋唐。它吸收了隶书结构匀称明晰的优点,把隶书笔画的“波折”改为“平直”,把隶书形体的扁平改为方正,书写时更为方便,一直沿用至今。据史书记载,最早的楷书由王次仲所创造,经过钟繇、王羲之的改造而成熟,到唐代达到鼎盛。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
一、楷书的由来
楷书从汉隶逐渐演变而来的,始于汉末,流行于我国封建社会南北魏到晋唐时期,按照时期划分,可以分为魏碑和唐楷。
1、魏碑是一种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书体,其中常带有汉朝隶书的写法,楷书性质并不成熟,所以造成了百花齐放的场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钟致帅称魏碑“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魏碑对后来隋和唐楷书体的形成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唐楷形成于唐代,集魏晋南北朝楷法为一体,字体严肃端庄,笔划平稳凝重,结构严谨,法度森严,是唐代标志性的成就之一,楷书在唐代的法度逐渐完备,进入了完全成熟期,唐楷形成以后,就成为了书法学习者作为书法技能训练的最佳范本。
二、楷书的分类
按照字体大小分为了大楷和小楷
1、大楷
是5厘米以上的字体,一般情况下,人们把数寸以下、一寸以上见方的真书都称为大楷,更大的真书则被称为“擘窠书”、“榜书”,根据历代书法家所积累的经验,学习书法应当从大楷开始,掌握好大楷的结构、点画、布白,做到结构疏密得当、点画准确精到,再退而写小楷。
2、小楷
是1-3厘米的字体,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钟繇,写小楷要使其宽绰有余,做到大字似的舒朗,运笔要娟秀、圆润、挺拔、整齐,下笔时不必用逆锋,宜用尖锋,收笔时宜用顿笔或提笔,建议是在学习了大楷的基础上再学小楷,能够做到结体宽绰开张,点画规矩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