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清华大学客座教授名单
- 物理学家杨振宁和他的父亲关系如何断绝关系是否谣言
- 杨振宁家有个沙发,正好容得下两个人坐,被称为爱之椅,这就是爱情
- 北大对话,马斯克:自学快!因为看书比听课快
- 谁是清华大学的教授
- 朱邦芬的获奖
- 朱邦芬的简介
- 朱邦芬的介绍
清华大学客座教授名单
清华大学客座教授有:王思敬、卢强、刘涛雄、朱邦芬。
1、王思敬,1934年12月27日生于上海,祖籍安徽,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与岩石力学专家。
2、卢强院士,男,1959年和1964年清华大学电机系本科和研究生毕业。1985年至1986年美国ColoradoStateUniversity访问教授,讲授研究生课并科研。
3、刘涛雄,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社科学院党委书记,创新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主要研究兴趣为大数据经济分析、宏观与产业经济、新政治经济学等。
4、朱邦芬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81年获清华大学固体物理学硕士学位,1981-2000年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2000年起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高等研究中心教授,2003-2010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系主任,2008-2010年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
扩展资料
学校有教师3485人,其中45岁以下青年教师1743人。教师中具有正高级职务的1381人,具有副高级职务的1648人。
教师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1名,图灵奖获得者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5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9名,16名教授荣获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67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2人入选青年学者,239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52人获得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物理学家杨振宁和他的父亲关系如何断绝关系是否谣言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朱邦芬在2017年9月发表了一篇文章,列举了杨振宁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贡献,关于“杨振宁父子断绝关系“的谣言,朱邦芬院士辟谣如下:
他在文章《父亲与我》里写道,“我知道,直到临终前,对于我的放弃故国,他(指杨振宁父亲)在心底里的一角始终没有宽恕过我”。杨振宁和他父亲一直父子情深,杨武之从未对杨振宁加入美国籍说过什么,更没有写过什么,这句话只是杨振宁自己内心的感觉。
说杨振宁父子“断绝关系”,这明显就是一个谣言。但是这个谣言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澄清。据环球网调查,最早散布谣言,说杨振宁父子断绝关系的,是一篇所谓《清华怒斥》的文章,但作者并不是中国人,而是境外人士。通过技术手段,发现最早的这篇文章IP在台湾地区,属于没有营养的水货网文,由知名日人加藤清一主笔,假借《中国青年报》记者贺延光之口(贺延光在他的微博上,对此事做出过公开澄清,否认他写过批判杨振宁的文章),对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创始人杨振宁先生进行了造谣诽谤。比如,谣文捏造杨振宁父亲杨武之与杨振宁“断绝关系“。这样的没有任何事实的低级谣言,被某些自媒体转载。
《清华怒斥》的原文捏造说:
不孝:加入美国籍,为此事杨的父亲到死也没有原谅他,视为不孝。
而事实真相是:
杨振宁和他父亲关系一直很好,据公开的资料看,1957-1960年杨振宁三次和父亲见面,在周总理的关心下,60年代后每年暑假都要与杨振宁的母亲飞往日内瓦与杨振宁一家团聚。从杨振宁加入美籍,直到1971年以前,他们的联系就没有中断过,父子会面至少10多次(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杨振宁四次回国探亲 揭与岳父杜聿明相见秘闻》),何来有些谣言中说的“断绝关系”?1971年杨振宁访华,又与父亲见面,他父亲高兴的对周总理说:“他就听我的。”1972年又探望了生病中的父亲,他父亲非常高兴。之后,他们一直保持书信来往不绝,在很多公开的重大场合又见面多次,直至他父亲去世,杨振宁也回国奔丧,人证物证俱在。
那么,“父亲一直不原谅我”的真相是什么?据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研究员黄庆桥调查,原来,这句话最早是杨振宁在他的本人自传里面说的。这,足见杨振宁的襟怀坦荡。
如果杨振宁不说这句话,别人就不可能知道这个事情,因为:
在所有的人物传记、新闻报道、私人书信、亲友见证、旁人记叙中,杨振宁的父亲自始至终对杨振宁的决定没有说过一句话的怨言,而“父亲没有原谅我”是杨振宁自己的心理活动。
杨振宁的父亲对杨振宁加入美籍不能回国肯定是遗憾的,但与儿子断绝关系则是居心叵测的境外反炎黄网站的谣言。
(杨武之全家合影,摄于1960年)
从相关文献和证言的描述看,1960年代杨武之夫妇在欧洲与杨振宁团聚,杨振宁的母亲罗孟华亲历了大陆的一系列运动,坚决反对儿子回国,其父杨武之一方面希望他回国,一方面又害怕影响儿子的科学研究,内心是尴尬的、矛盾的。杨振宁的母亲对杨武之说:“你不要误导儿子,我摸黑起来去买豆腐,站排站了三个钟头,还只能买到两块不整齐的。”杨武之回到中国后,对他的孩子们说:“你母亲反对你大哥(杨振宁)二哥他们回到中国来,说回来不但得不到诺贝尔奖,而且还会受到冲击,我心里想你母亲说的是对的,但我没有直接说出来。”他又说:“我现在很矛盾,国内各方面有些失序,我怎能劝说杨振宁回国来呢?他回国来怎么还能继续做研究?”
杨振宁的二弟杨振平参加了1960、1962年在日内瓦与父母的团聚,他回忆说:“父亲希望能争取已经在物理学界成名的大哥回中国。大哥虽然非常愿意替中国服务,可是觉得中国当时的情况不利于他的个人的学术进展。回去之后,科研工作很可能有停滞的现象。他才40岁,如果继续在美国做研究,将来对中国的作用和增进中美科学界的关系恐怕会更有效果。父亲对儿子的看法也觉得有些道理。因此他心理上有点矛盾。”(来源:黄庆桥《杨振宁回国记》)但到了捏造出来的“作者贺延光”的笔下,就完全变了个味,凭空捏造出断绝关系的谣言。
(杨振宁1980年即开始在兰州大学授课,照片摄于1981年)
(杨振宁在兰州大学)
退回来说,“积谷防饥,养儿防老”,孝顺老人,指子女晚辈保障对父母长辈的物质生活之充裕,关爱老人是否健康长寿,绝对不是指政治倾向与意识形态,更不是指加入某一国的国籍。现代文明社会早已不是18世纪“朕即国家,出国即叛君父”的封建独裁愚昧时代,自由移民是成年公民最基本的人权,个人完全拥有定居某一国之决定权,即使是杨振宁的父亲也只有建议权,不能强迫其个人意志,定居在哪里与所谓的“不孝”八竿子打不到一起。
(这是朱邦芬院士,是杨振宁在清华大学的的同事)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朱邦芬在2017年9月发表了一篇文章,列举了杨振宁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贡献,关于“杨振宁父子断绝关系“的谣言,朱邦芬院士辟谣如下:
他在文章《父亲与我》里写道,“我知道,直到临终前,对于我的放弃故国,他(指杨振宁父亲)在心底里的一角始终没有宽恕过我”。杨振宁和他父亲一直父子情深,杨武之从未对杨振宁加入美国籍说过什么,更没有写过什么,这句话只是杨振宁自己内心的感觉。我以为只有率真、坦诚的人才会把对自己形象有损且不为人知的内心独白揭示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杨振宁也是为中国做出过巨大贡献。依据公开的资料所知,杨振宁是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创始人,该研究院在理论凝聚态物理、冷原子物理、理论计算机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汇聚众多国际一流学者。他还是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创办人,该研究室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据周光召院士:杨振宁为中国至少培养了10个以上的中科院院士和5个大学(副)校长。
他是1971年中美关系松动后回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在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人民的互相了解、促进中美建交、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杨振宁为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拉巨额科研经费,私人推荐1200余名年轻学者出国培训。“无偿协助建设实验室几十座”(南开大学葛墨林院士语),以清华名义发表SCI论文几十篇,“将清华三个物理研究领域提高到世界一流”(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语)”。杨振宁还个人捐献至少740美金以上给清华大学,用于引进人才。
杨振宁还邀请、安排林家翘、聂华桐、姚期智、张首晟等多位世界顶级科学家到中国工作,其中做到中科院外籍院士的就有7人。杨振宁还一手促成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创建和第四代光源——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的大项目在中国落户。据三联总李昕介绍,杨振宁还与恢复高考有关,而高考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杨振宁家有个沙发,正好容得下两个人坐,被称为爱之椅,这就是爱情
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和他的现任妻子翁帆之间相差54岁的忘年恋就一直是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许多人都猜测这二人在一起的原因,却少有人将原因放在爱情上。
相识杨振宁和他当时的妻子杜致礼一起出席汕头大学召开的物理学大会,当时负责接待他们夫妇的正是翁帆。翁帆当时还是学生,对于这个在物理学界享誉盛名的科学家,翁帆充满尊重,三个人也十分聊得来。
作为一个小姑娘,翁帆在接待杨振宁夫妇的时候,丝毫没有怯场,活泼灵动的她给杨振宁夫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次分别之后,他们就没有见面,尽管如此,对翁帆印象很好的杨振宁夫妇依然时常与翁帆保持着书信来往。
就在他决定回到中国这一年,他的妻子杜致礼因病去世了。陪伴自己多年的妻子因病离世,留下杨振宁一个人,这对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相爱2004年,杨振宁邀请翁帆到中山大学会面。时隔几年,两人再次见面并没有生疏,反而聊得十分愉快,会面结束之后,两人都难以忘怀。之后,杨振宁便时不时给翁帆打电话,每次都聊得十分愉快。
渐渐地,翁帆会时常想起杨振宁,每次想起他,她总是带着幸福甜蜜的微笑,身边的朋友也总是调侃她,说她和杨教授之间就像是热恋中的情侣。
这样的调侃使翁帆意识到,她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爱上了杨振宁。
“十一黄金周”很快就到来了,这个日子里,许多人会出去旅游,放松心情,杨振宁和翁帆也相约一起去旅游。旅游回来不久,杨振宁就向翁帆求婚了。
‘爱之椅’婚后的杨振宁和翁帆不但没有因为生活和舆论影响两人的关系,反而像是热恋中的年轻人,每天都是蜜里调油。
在与翁帆结婚前,杨振宁家中有一个沙发,这个沙发只能坐得下一个人,杨振宁时常坐在那里看书,朱邦芬院士曾对杨振宁说:我感觉你十分孤独。
与翁帆结婚后,朱邦芬院士再次到杨振宁家做客,看到卧室放了一个沙发,只能容得下杨振宁和翁帆两个人的沙发,杨振宁说:“我们把它称为‘爱之椅’,我们可以在这里看电视。”
杨振宁在某次接受采访时,主持人问到杨振宁家中的一个仅供两人坐的沙发,杨振宁满脸幸福地说:“那是我们的‘爱之椅’”,脸上的笑容像是陷入热恋的小伙子,怎么能说他们之间不是爱情呢?
北大对话,马斯克:自学快!因为看书比听课快
马斯克:自学的速度要比正规学习要快得多。
钱颖一:自学要比在学校的正规学习快?和我们分享一下你学习的秘密。
马斯克:就是要读很多的书。
钱颖一:读很多的书?
马斯克:读很多的书,和很多人交流。
钱颖一:光靠读书就可以成为一个火箭科学家?
马斯克:是的,不过还要进行实验。既要看书,也要实验,因为有时书里的东西未必正确。
钱颖一:嗯。
马斯克:基本上就是这样。你可以通过看书可以很快地学习,因为所有的信息都在那儿。
钱颖一:通过阅读书籍,就能成为高科技领域的专家,就这样?
马斯克:是的。我可能把自己说得像个机器人。其实看书的速度要比听课快。看可以比听快得多,所以看书学东西要快得多。
钱颖一:我有点担心,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以后都要失业了。朱教授,我们这里的物理专业讲授很多的物理学课程,您有问题想问吗?
朱邦芬:我认为天才学生可以自学物理学。物理学基于实验,特别是工程学,高科技也需要进行实验,甚至到工厂里去用机器做实验。你通过自学怎么实现这些?我的问题是,你最喜欢哪门物理学课程?哪门物理学课程对你的公司和你的创新思维帮助最大?
马斯克:物理的基础理论是最有用的。物理学的思维框架是迄今为止是最有用的框架。有助于了解历史上最早的科学家是怎么探索的?他们又是如何改变他们的探索方法的?如何他们是如何随时间改变分析框架,知道某一种框架比另一种更好?了解这点很重要。物理学原理(《物理101》)就是最有用的,只要好好研究下物理学原理(《物理101》),就能发觉这是最有价值的。另外我觉得量子力学也很有趣,量子力学总是令人感到不可思议,却都是正确的。
钱颖一:我在考虑,应该把量子力学加入经管学院的必修课中了。
马斯克:我不得不说量子力学很难学。
钱颖一:量子力学很难?哪个部分很难?数学部分还是定律部分?还是反直觉?
马斯克:量子力学极其违背直觉。你在其他很多领域都可以用直觉,但对于量子力学,你不能用惯常的思维方式来推断,因为你的直觉是无效的,所以量子力学很难。此外,量子力学还结合了大量高等数学和统计学的内容。如果你学好统计学的话,会有助于学好量子力学。
钱颖一:我学习过统计学。
马斯克:我觉得统计学也很难。
钱颖一:你喜欢统计学?
马斯克:当然,统计学也很有趣,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学统计学。
钱颖一: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统计学?
马斯克:是的,这很重要,不然很容易被一些东西搞糊涂。有一句名言,丘吉尔还是什么人说的,“有三种谎言:谎言,该死的谎言,统计”。
钱颖一:对,有三种谎言。是丘吉尔说的吗?
马斯克:我记得是丘吉尔说的,不过不确定。
某观众:是Disraeli说的。
钱颖一和马斯克:Disraeli说的。
马斯克:反正是个英国人说的。
谁是清华大学的教授
目前在清华大学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37人(其中外籍院士三人):
王大中
王光谦
王志新
王补宣
王崇愚
卢强
邝宇平
朱静(女)
朱邦芬
过增元
吴良镛
张希
张钹
张光斗
张楚汉
李志坚
李衍达
李家明
李惕碚
杨卫
杨振宁
林家翘
陈难先
周炳琨
范守善
孟安明
姚期智
柳百新
费维扬
赵玉芬(女)
饶子和
顾秉林
黄克智
隋森芳
温诗铸
潘际銮
薛其坤
朱邦芬的获奖
半导体纳米结构物理性质的理论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2004 (夏建白,李树深、常凯、朱邦芬)
半导体超晶格的电子态和声子模理论 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1993 (黄昆,朱邦芬,夏建白)
超晶格电子态理论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1989 (夏建白,黄昆,朱邦芬,汤蕙)
半导体超晶格和量子阱中光学声子模和弗洛里希作用势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1990 (黄昆,朱邦芬)
半导体超晶格量子阱拉曼散射微观理论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1995 (朱邦芬,黄昆,汤蕙)
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1995)。
夏建白,朱邦芬合著的“半导体超晶格物理”一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获第八届国家科技图书一等奖。
朱邦芬的简介
凝聚态物理学家。1948年生于上海市,原籍江苏宜兴。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81年获清华大学固体物理硕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与黄昆先生提出的半导体超晶格光学声子模型被国际上称作“黄朱模型”,在多本国外专著及研究生教材中详细介绍,带动了该领域的发展;关于半导体量子阱中激子旋量态理论和半导体超晶格拉曼散射的微观理论,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现从事凝聚态物理理论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受限小量子系统物理和半导体超快光学过程理论。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本科毕业(1970年)
清华大学固体物理学硕士学位(1981年),
朱邦芬与黄昆先生一起确立了半导体超晶格光学声子模式的理论,被国际学术界命名为“黄朱模型”。这一系统理论引起了国际上普遍重视,多个著名实验室设计实验来检验黄朱模型。黄朱模型被国际学术界广泛接受,在多本国外专著及研究生教材中有整节介绍。朱邦芬在第二十届国际半导体物理会议作的40分钟邀请报告,是中国学者第一次在代表该领域最高学术水准的国际系列会议上作特邀报告。黄朱模型被广泛用于研究低维半导体物理、材料与器件研究。
朱邦芬建立了量子阱中激子旋量态波理论。在激子四分量旋量态波函数的基础上,他指出只有一个分量对激子光跃迁有贡献,给出了量子阱中正确的激子光跃迁选择定则,成功地将实验中观测到h12a峰指派为轻空穴激子2p态。以后,他又研究空间反演不对称性的量子阱系统的激子旋量态理论,解释GaAs量子阱较体材料几个量级增强的Pockels效应的实验。
朱邦芬和黄昆等一起建立了一个系统的量子阱中拉曼散射的微观理论,解决了宏观对称性分析不能解释的疑难问题,证明了在体材料中禁戒的弗洛里希散射在量子阱中允许的原因主要在于轻重空穴混合,并给出声子对称性、电声子互作用机制与光散射偏振配置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论所预言的外电场下拉曼散射特点,宇称禁戒激子态对喇曼散射可能的重要贡献,均被实验证实。
朱邦芬提出时间域介观物理概念,与他的学生一起,提出半导体中动力学Fano共振原理,预言激子稳化现象。他还在低维结构的电子态,输运性质等其他多个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工作。他发表论文60余篇,著作2本,编书3本,论文被他人引用870余次。他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各一项,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两项,第八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和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
朱邦芬的介绍
朱邦芬,原藉江苏宜兴,1948年1月出生于上海市。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美国UIUC等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朱邦芬与黄昆先生一起确立了半导体超晶格光学声子模式的理论,被国际学术界命名为“黄朱模型”;建立量子阱中激子旋量态波理论;建立一个系统的量子阱中拉曼散射的微观理论;提出时间域介观物理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