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史: 李世民 武门之

浅谈唐史: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原因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6-29 12:30:08 浏览9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文/日尧居

“俺曾见,金陵玉树莺声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过风流觉,把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摘自 清——孔尚任《桃花扇》

导语:从古至今,无数的历史爱好者都对“玄武门之变”持以浓厚的研究热情,这场军事政变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以同胞之血换政权的经典范例,更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夺嫡事件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 画像

唐太宗李世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大多数人对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的军事政变表示理解,而也有一部分人又对太子建成、齐王元吉的下场表示同情。

在李渊谋划推翻隋王朝之初直到登上皇帝宝座,李世民充分的展示了他非同一般的军事谋略和政治才华,同时,个人威望在朝廷和军队乃至民间得到了充分的认可。

而随着李世民威望的日益增长,让高祖李渊深深忌惮不已,也让坐上太子之位的李建成感到了来自秦王李世民的威胁。

而李渊对三子态度的犹豫不决,导致朝廷内外形成了两股势力,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为一党,秦王李世民自成一系。

随着两股势力的矛盾不断加深,“兄弟阋墙”的争斗越演越烈,所以说,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玄武门之变”的发生是合乎情理的。

一、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索:“太白经天”

李渊登基之初,李氏政权的军事、政治根基还没有完全稳固,政权内外的隋朝余党以及零散的起义军还没有全部消灭,朝廷内部的政治机构也没有达到统一,存在着激烈的内部矛盾冲突,并且达到了李渊不能控制的白热化阶段,这个时候,“玄武门之变”是唯一结束这场愈演愈烈的内部矛盾的典型事件。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得来不易的政权内外达到统一。

那个时候的人们上至独揽大权的李渊,下至黎民百姓,对于自然科学的理解、认识只局限在“鬼神”一类的传说上面,在中国历史封建思想的影响下,普遍都存在“君权神予”的思想意识。

在玄武门事件发生之前,李唐王朝曾经出现过两次“太白经天”的天象,由于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对这种异常的事情无法做出正确的解答,便产生了各种对矛盾双方不利的解释。屡立战功、军中威信、地位仅在太子李建成之下的李世民早已有了夺取皇位的想法。

“太白经天”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李建成、李元吉又早就觉得李世民对自己的太子位置构成了威胁,矛盾双方都在紧锣密鼓的给对手制造陷阱以达到目的。

唐太宗李世民 像

高祖李渊又因建成、元吉还有后宫的嫔妃状告李世民,有了想要加罪李世民的想法,虽然最终没有处死李世民,但也让李世民明白李渊想要维持一个平衡的局面,或者说李渊想增加李建成的势力来控制自己。

在李渊的默许下,李建成为了削弱秦王府的实力,把尉迟敬德、杜如晦、房玄龄等人才驱逐,又借着突厥南下的时机,将李世民的兵权夺到李元吉的手中,更加剧了双方剑拔弩张的局面。

“太白经天”的第二次出现,正好在李世民掌控的地域范围,这对封建思想意识“深信不疑”的老百姓来说,李世民登上皇帝宝座就是“天命所归”,也许二次的“太白经天”只是一个巧合,但这对李世民笼络人心、发动“玄武门政变”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之一,借助二次出现的“太白经天”积攒民心。

之二,因为李渊后宫嫔妃的状告李世民“淫秽宫闱”,让李渊有了处死李世民的想法,“太白经天”的出现给了李世民辩白“淫秽宫闱”时间,毕竟“淫秽宫闱”没有真凭实据,而“太白经天”是真实存在的。

这个时候,时间的不允许和政敌的紧逼,为了自保,登上自己梦寐以求的大位,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来除掉自己的亲兄弟也是“合情合理”的了。

玄武门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太子李建成集团对秦王李世民集团的排挤、陷害导致了“玄武门之变”发生。

李渊刚刚登基,就将作为自己接班人的李建成立为太子,除了军国大事,全部交给李建成处理,重点培养李建成处理朝政的能力。

此时的李世民并没有急于在朝堂上崭露头角,而是在秘密的招贤纳士,在军中培植自己的势力,这时的李建成还没有感到来自于李世民的威胁,双方的矛盾冲突还处于萌芽状态。

五德六年起,随着矛盾的加深,双方的矛盾从幕后达到了公开化,李建成采取积极措施打压李世民全力巩固自己的位置。

1,趁李世民在外连年征战的机会,李建成谄媚、贿赂后宫嫔妃,博取“东宫慈爱”的名声,培植长林军,方便在宫中护卫自己以应不时之需。

2,注重势力培养,得到以裴寂为首的朝中大臣支持。

3,随着李唐政权的日益稳固,武德五年,全国统一的战争即将结束,李世民掌握的军事大权成了李建成的唯一威胁,为了削弱李世民的军权,将尉迟敬德调离李世民身边,并贿赂尉迟敬德未果。又在李渊的默许下驱逐杜如晦、房玄龄等,使之双方不得私自会面。又在突厥南下祸乱边关之机,武德九年,李建成又在李渊的默许下,令李元吉为元帅,接掌李世民兵权,彻底的削弱了李世民的势力。

唐高祖李渊 像

4,权力争夺虽然是封建统治阶级最为常见的现象,历朝历代的夺嫡事件最为常见的就是各种残暴血腥的戏码,但李建成并没有仿效前人,对待李世民的始终报以克制的态度。

为了防止骨肉相残的局面发生,在李建成多次削弱李世民势力的过程中,李建成始终没有采取过极端的手段彻底除掉李世民。根据历史记载,当时的齐王李元吉、谋臣魏征都曾向李建成谏言:除掉李世民以绝后患,但当时的李建成并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

对于太子李建成的犹豫不决,根据历史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其一,李唐王朝政权刚刚稳固,这个时候如果发生重大的朝廷变故,对刚刚建立的唐朝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李建成深知李渊非常重视纲常礼教,如果和李世民发生骨肉相残的事件会直接影响自己在李渊心中的地位,反之,会得到李渊的青睐与支持。

其二,相比之下,李世民绝对称得上是一个经世之才,登基之后如果得到李世民的全力配合,对于刚刚结束战乱新成立的大唐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不能彻底瓦解掉秦王府势力,只有削弱李世民的兵权,不能任由李世民继续发展壮大。

其三,太子李建成,性本敦厚,不忍对一母同胞的李世民血腥镇压、骨肉相残的局面出现。

唐高祖李渊 画像

三,李世民势力集团的不断壮大,让李渊感到自己的权利受到了严重威胁,间接的导致了“玄武门之变”成因

太子与秦王的夺嫡之争,让其父李渊对待兄弟二人的态度,间接对事态的发展成了关键。如果说李渊对李世民的态度发生转变,那么转变的转折点就是东都战役的发生,战役发生之前,犹豫不决的李渊只是为了调和兄弟二人之间的矛盾,那么在李渊坐稳皇帝宝座之后就是明显的偏向太子李建成了。

而无论军事、政治、才华都非常突出,各方面力压李建成的秦王李世民来说,从当初的晋阳起兵直到现在的官职“秦王”,“天策将军”,从和刘文静、裴寂的太原密谈,后怂恿李渊举兵反隋,多年的战场腥风血雨,立下了赫赫战功,骄傲自大、居功自傲是不可避免的,李世民的这些经历让李建成感受到了严重威胁。

唐太宗李世民 像

也有历史记载说,李渊曾答应过李世民太子之位,李渊继位之后却肥而食言,立李建成为太子,说明他对李建成还是非常器重的,又有封建王朝“纲常礼教”的影响,“立嫡立长”在天下臣民来看都是理所当然的。

心高气傲、战功卓著的李世民岂能甘为臣子。东都战役之后,父子、兄弟之间早已产生了矛盾、猜忌,作为一个王朝的缔造者,李渊怎么能容忍来自“功高震主”的李世民的皇位威胁,即便是自己的儿子也不行。还有李世民在东都洛阳开办的“开文学馆”发展的非常迅速,这些都是朝堂之上的李渊所不想看到的。

典籍记载 李渊:此子典兵既久,在外专制,为读书汉所教,非复吾昔日子也。由此可见,李渊虽极为不安,但为了顾全大局着想,没有对手握军事重权的李世民加以制止,而李渊没有收回李世民兵权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觊觎皇位的不止一人,李建成同样也想强大自己的实力,李世民军权在手,这样就和太子李建成形成了相互制约的态势。

二,李渊还需要李世民的能征善战来平息尚未统一的农民起义军,这也是李渊考虑的主要因素。

三,李世民集团猛将如云,善谋善断者如房玄龄、杜如晦、徐世绩等更是甘心被压迫而不反抗之人。

齐王李元吉 画像

虽然一直以来,随着矛盾的不断加深,李渊、李世民父子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但李渊始终没有对李世民采取任何非常手段。这些都可以从李渊对李世民的态度转变可以发现,利用李元吉来分掌李世民的兵权,对李建成集团打压、排挤李世民的行为报以支持、默认的态度,也正好利用两个集团的矛盾冲突来平衡双方的利益关系,让他们没有时间争夺自己的皇帝宝座。

结语:正如我上面所说,“玄武门之变”的发生对李世民来说是非常具有必要性的,李世民的成功来自于李建成的麻痹大意和过于自信,“玄武门之变”抢在了李元吉进一步瓜分李世民兵权之前,抢占先机解决掉最为有力的皇位竞争者;成功的逼迫李渊立自己为皇位继承人。由此可见,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是父子兄弟之间的利益集团长时期的处于多方面冲突导致了血腥残忍的结局。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坚持原创,带你一起长知识!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