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细读《明史》,发现万历朝鲜战争,《明史》的结论竟和我们看到的目前流行的“历史演绎”大不相同,从《明史》看,明军的表现可能比300年后的清军好不了多少。
《明史》原原本本的结论如下:
“自倭乱朝鲜七载,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中朝与属国迄无胜算,至关白死而祸始息。”意思是“日本侵略朝鲜有7年了,我们丧失部队几十万、粮饷几百万,中朝联军从未有胜利的把握,直到关白(丰臣秀吉)死了,才终止战争。”
1就是到丰臣秀吉快死的前一年,明军仍然打得糟糕,老实说,如果不是丰臣秀吉死了日本人主动撤兵,胜负还很难说。
万历二十五年(1597)八月,丰臣秀吉已经病入膏肓,可明军杨镐到汉城时,日军居然还打到汉城来了,朝鲜李朝君臣再次放弃首都北逃。
朝鲜陆军在日本上次入侵时就已全灭,唯一还让日本害怕的是名将李舜臣统的水军。可在节骨眼上,李舜臣被撤了,代之以昏庸无能的元均,结果是一战即溃,元均朝鲜舰队损失殆尽。日军占领闲山岛,打开了朝鲜的西海口。
那时,明朝援军有三支部队在汉城以南:杨元率3000驻南原,陈愚衷率2000驻全州,吴惟忠率4000驻忠州。日军突然夜袭南原,杨元帐中惊起,连鞋子也来不及穿便被日军俘虏,后放回他本人及其亲兵十余人。
陈愚衷的部队仅隔百里,不敢救援,也望风而逃。南部要害丢失,总兵麻贵只得将兵力收缩汉城。
2这时身边有人给杨镐出鬼点子说,日军之所以不杀杨元,让其逃回,是想求和,只要派人再次拿沈惟敬的亲笔信去见小西行长,声明继续和谈,日本就会退兵。
这时沈惟敬还未被朝廷逮捕,杨镐于是派张贞明带着沈的信去日营,张贞明回程中被人刺死,日本人的回音不明。
但正好丰臣秀吉身体状况已经很不行了,出于自己的身后事的考虑,他下令日军从朝鲜各处撤回釜山待命,准备把主力日军调回日本辅助儿子接班。
明军自然不了解这个情况,误以为真是沈惟敬的信起了作用,这已是大误。而杨镐误得更远,他与麻贵商量把敌人的主动撤退以大捷报朝廷。
万历派来逮捕沈惟敬的官员肖应宫揭发其弄虚作假,杨镐大怒,以他不亲自押解沈惟敬为罪名,将他与沈惟敬一起拷起来押解回国。
3同年十二月,援朝明军集中4万精锐,分三路反攻日将加藤清正盘踞的蔚山(釜山东北沿海)。开始进展顺利。
二十三日,歼敌400余,敌龟宿岛山高地,结三道石栅防御。
次日,游击茅国器、陈寅率浙兵奋勇当先,斩敌愈千,连破敌栅二重,士气正盛,在向日军最后一道防线攻击时,杨镐怕茅、陈二将获全功,居然想把这最后一击的功劳留给他的“哥们儿”副总兵李如梅,竟令二将割取敌首,鸣金收兵。哪知因此失去战机。日军迅速修护栅栏。
然而李如梅的北方骑兵并不善攻坚,日军用铁炮轰击,李如梅攻了好几次伤亡惨重,士兵疲惫,毫无进展。
这样日子一直拖到了春节,官兵思乡,士气开始下降。
正月初三,日援军终于赶来,敌我态势逆转,明军营被炸多处起火,杨镐吓破了胆丢下部队拔腿先逃(和甲午战争清军将领叶志超表现一模一样),麻贵等9员大将也跟着逃走,于是部队失去节制,争先逃命。日军乘机掩杀,明军丢盔弃甲,死伤塞道。游击卢继忠的3000人全部损失。
幸亏茅国器、吴惟忠两将率浙兵拼死断后,明军才免遭全军覆没。。
明史记载:“是役也,谋之经年,倾海内全力,举朝鲜通国之众,委弃于一旦,举国嗟恨”。4杨镐逃到庆州仍惊魂未定,又竟自逃回汉城。统计伤亡数字累计近2万。杨镐大笔一挥,将2万改成百余,一下缩小到1/200。赞画、兵部主事丁应泰质问他,他拿出阁臣张位给他与总督邢玠密授的锦囊妙计:“阳战阴和,阳剿阴抚”,竟洋洋自得。
丁应泰气愤不过,于是上书弹劾。尽管弹劾证据凿凿,杨镐也被撤职回京,不过这时时间已经到了1598年,丰臣秀吉于当年8月18日,死在了日本伏见城。
日军全部部队于是从沿海据点陆续撤退,明大将麻贵再度追到蔚山城,结果中了加藤清正的埋伏,反被击溃。朝鲜水军将领李舜臣、明朝水军将领邓子龙都在拦截日军时阵亡,日军顺利退回日本,战事结束。
结果结局并不漂亮,但万历朝鲜战争总算有了一个了结,再加上前方明军报捷说全歼日军,内阁首辅赵志皋也力保杨镐,在京戴罪的杨镐竟被免于追究。
这也为杨镐在21年后(公元1619年),作为统帅,在对后金努尔哈赤的萨尔浒战役中最终输掉明军家底,埋下了深深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