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佩璋

白崇禧在外有私生子,发妻马佩璋一生以礼相待将其视如己出?1988年白崇禧之子公开特殊性向,深知父亲会尊重他,携手良人38年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1-28 09:12:58 浏览26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白崇禧在外有私生子,发妻马佩璋一生以礼相待将其视如己出

1931年,白崇禧与副官的未婚妻,生了一个儿子。白崇禧兴奋不已,决心给王氏位份!白崇禧心意已定无人可改!
可赶来的妻子仅对白崇禧说了一句话,白崇禧便赶走王氏,从此对美女再也提不起兴趣。
1925年2月27日,书香门第出生的马佩璋父亲亲自找人,为自己女儿的终身大事牵线搭桥,将其嫁给当时桂系风云人物白崇禧。

说起马佩璋,她知书达理,容貌出众,在当时同县男青年都爱慕她。可是父亲马健卿却女婿有着极高的要求,因迟迟没有找到中意人选,马佩璋甚至过了出嫁年龄。

好在,父亲眼光好,挑选的白崇禧是当时桂系的领军人物,年纪轻轻,功勋卓著。

就这样,两人结为夫妻。马佩璋虽出身书香世家,可是对于白丁出身的白崇禧家人,却非常尊敬,一家人相处非常融洽。

白崇禧与妻子,也是恩爱有加,羡煞旁人。
1931年,正值风云交际的危险时刻,白崇禧为了妻子的安全,便将其送去了香港,可万万没想到,这却成了一切错误的开始!

那段时间,白崇禧每天为了战事,心力交瘁。可是缺少妻子陪伴的他,每到深夜,总有一种孤独感袭来,让他辗转反侧,无法入眠。

于是,他总是深夜起来,叫上副官一起通宵下棋。

这些副官都是成了精的,很快就物色了几名漂亮女子,要送给白崇禧。

哪知道,白崇禧见了后,竟然扭头就走,留下了一脸懵逼的几个人。他们尴尬地以为自己会错了意,开始担心白崇禧会不会找他们算账。

就在大家忧心忡忡的时候,白崇禧身边的一名名叫许辉生的副官,却看出了门道。

他知道,白崇禧之所以看不上这几名女子,是因为她们背景复杂,白崇禧如今的身份,是不会随意相信一名陌生人的。
想到这里,许辉生顿时一阵激动,他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许辉生有一名未婚妻王氏,两人从小相识,已经订婚。这位王氏容貌秀丽,比起那几名风尘女子,多了一份单纯的美。

如果将她送给白崇禧,白崇禧肯定要好好赏赐自己一番,到时候再也不当给人跑腿的工作,也要做一位可以使唤别人的人上人。

可是别人一个清清白白的黄花大闺女,怎么能够接受他这么无耻的要求呢?

可不管他用的是什么方法,这女子竟然答应了!

果然,白崇禧对王氏很满意,为了保密,许辉生还贴心地给两人找了一处偏僻的院落,白崇禧就这样过起了金屋藏娇的美日子。

许辉生也没猜错,很快他就被提拔为广西边城警备司令官。
可没多久,白崇禧就高兴不起来了!

原来,王氏怀孕了!

白崇禧知道,如果让王氏将孩子生下来,那妻子一定会难过,白崇禧对妻子,其实充满了敬意。
当年战火连天,妻子以一己之力,保护了他所有的亲人,却失去了自己的父母。对于这份恩情,他深深记在心里。

就在他万分犹豫的时候,一件事的发生,让他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原来,王氏竟然给他生了一个儿子!要知道,此时已经年近40的白崇禧,虽然在外叱咤风云,可没儿子却一直是他心中的痛。

也正因如此,王氏的这个儿子对他来说是真的太重要了。
于是,白崇禧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给王氏一个名分!随后,白崇禧不再避忌,开始带着王氏出入各种公共场所。

此时的王氏,早已做好进将军府,做一名高高在上的姨太太的准备了。

远在香港的妻子马佩璋在接到丈夫有了其她女子,两人甚至还有了孩子的消息时,气愤、悲痛交织在一起,她的心都快碎了!

可是,大家闺秀出生的她,也是有傲气和骨气,断然不会被一个无名小人断送了自己的婚姻。

她擦干眼泪,决定反击!

她在没打任何招呼的情况下,出现在了白崇禧的面前,虽然白崇禧早就想好跟妻子摊牌,可是面对突如其来的妻子,他竟然话都说不出来。
他早就想到了,妻子无非就是一通大闹,自己只需要等她发泄完,再先斩后奏,这样妻子也没什么办法了。

可接下来发生的却是白崇禧始料未及的事。

马佩璋不哭不闹,她如往常一样温柔坚定地注视着白崇禧,说了一句话:“她必须离开,否则你的名声全毁了!”

这句话,唤醒了白崇禧最后的一丝理智,他突然发现,自始至终,妻子永远都站在他的角度,为他思考。

马佩璋看出了白崇禧的悔意,安慰他:“不用担心,她那边我来处理。”

对王氏,马佩璋也是柔声细语:“你离开,我会将你的儿子当成我的亲生孩子!”虽然王氏不乐意,可是随后白崇禧就命人收拾好了她的行李物品,将她赶了出去。
从此,白崇禧对马佩璋更是尊重有加,再见美女,白崇禧看都懒得看。而家里的大小事务,全交给了马佩璋处理,这就是他对马佩璋最深沉的回应。

马佩璋也实现了自己的诺言,虽然她一生为白崇禧生下6子3女,可是对大儿子白先忠,一直疼爱有加。

1962年,马佩璋因高血压在台北病逝。白崇禧悲痛万分,克服万难,以回族的礼仪下葬,连续40天,无论刮风下雨,都到妻子的坟边诵经。他悲凉的哭声让闻者痛心!

1988年白崇禧之子公开特殊性向,深知父亲会尊重他,携手良人38年

1925年,白崇禧奉命率北伐军攻打广西,在打败广西军阀后,白崇禧认识了当地品貌出众的马佩璋。

据说因为马佩璋长相极美,又有巾帼之气,所以从商的父亲将其视为掌上明珠,挑选许久要为她择一位佳婿,但由于非教门不通婚的回教规例限制,马佩璋一直没有婚配。

而在与白崇禧结婚后,英勇果敢的马佩璋在白家的地位很高,虽然妻子的性格一直以来很是强悍,但每每两人吵架时,白崇禧总是谦让着她。

般和睦的夫妻关系,令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孕育了7子3女,一共十个孩子。

八子白先勇遗传了母亲的艺术细胞, 情感 细腻,敏感多思,而老幺白先敬则继承了父亲军人的个性。

然而,戎马一生的白崇禧可能没有想到自己作为国民党的高级将领,陆军一级上将,他的几个孩子在往后走上了一条与他完全不同的道路。

特别是他的第八子白先勇,日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华人作家,并且在华人作家中的成就和声望极高。

这对父子,一文一武,虽背道而驰但都在自己的领域作出了不俗的成就, 而在文学上取得耀眼成绩的白先勇,更是在父亲去世多年后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大胆公开了自己的特殊性向。

他言笑晏晏,红光满面,坦然大方地向大家谈及自己的 情感 世界。

那是1988年,50岁的白先勇作为文化名人,在香港接受了一家杂志的访谈,在访谈中,对方非常直接的抛出了那个至今都令很多人避讳的话题,并问他是什么时候发现自己的同性倾向的。

白先勇认真回答道,自己在童年的时候懵懵懂懂中就意识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

当对方问道,在大部分人的眼中对于这种还是不太认可的,始终觉得那是一种不正常的行为,这类人物如他小说里的写过的很多都处在“边缘人”的状态。

而那种边缘的境地,白先勇也曾深有体会,不过他拥有非常好的心态,所以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他说到:

“我 自小便是一个蛮能保持自我的人,也就是说,我不会因外界而改变自己,也不会有任何外来的压力足以改变我。”

那么该如何看待这样的性向呢?

白先勇认为这种性向是天生的,人生下就有各种的不同,即便是异性恋,每对恋人的爱情都不一样,凡人都需要爱,无论是怎样的人,除了在感情领域之外,和其他人并没什么不同。

而作为大名鼎鼎的白崇禧将军的儿子,访谈的内容必然要谈到他的父亲。

“您的父母与家人知道您的不同么?”

面对对方抛出的这个问题,白先勇先谈起了少年时与父亲之间的感情,年少的时候父亲是不知道的,连自己也是朦朦胧胧的,只觉得这种感情与别人不同,所以自己变得很孤立。

而随着年纪的增长,与父亲之间建立了默契,让他觉得其实父亲是知道自己的性向的,不过出于对自己的尊重,从未主动问过。

随着访谈的结束,50岁的白先勇大胆公开自己性向的话题,也激起了千层浪,流言蜚语铺面而来。

有人佩服他的勇敢坚定,敢于遵循自己的内心世界,毫不避讳世人的眼光,有人表示质疑不解,作为将门之子白崇禧将军的儿子,怎么竟是个同性之人。

甚至有人想要知道当下他的恋人是谁,他是否通过同样的经历,所以才写出了那部赫赫有名的长篇小说《孽子》。

这部小说从1977年开始就在台湾杂志上连载,后来还出了单行本,书中提及的是一段感人的同性之情,刚出版就轰动了整个台湾。

三年之后 《孽子》被导演虞戡平改编成电影,搬上了大银幕。

面对街谈巷议,白先勇总是一笑而过,他如自己所说的那般并不觉得羞耻,依然热情创作,接受采访,还上了电视。

面对媒体问他为何这么敢说,敢在50岁公布时,他只是随意回答道:

没想到十年之后,人们想要窥探的东西,在白先勇的悼亡文章《树犹如此》中有了一切的答案。

文章中那个叫王国祥的男人,便是白先勇的一生挚爱,从少年时最动人的相遇相知,到爱人55岁病逝,他们相濡以沫38年 。所有的故事与经历,要从他17岁时说起。

1937年,白先勇出生于广西南宁,因为得了肺病,不能就学,所以他童年的时光大多是自己一人度过。

病愈后的他因为童年没有什么玩伴,上学之后便很少与同学打闹,在父亲白崇禧的教育下,他养成了好强的性格,什么都不甘落于人后,学习上非常拼命。

在学习外,他却对阅读小说有着无比浓厚的兴趣,还珠楼主的《 蜀山剑侠传》他沉迷不已,从头至尾反复阅读。

张恨水的《啼笑因缘》他不忍释手,还有巴金的家、春、秋,更是读得无比起劲,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从似懂非懂的小学三年级读起,一直到晚年床头柜前仍然放着这几本书。

正是在这些中国古典小说和新文学作品的影响下,到了中学之后白先勇的文学水平便开始显山露水。

他的国文导师在看到他写的一篇作文后,被其流畅的文笔,生动的文字打动,从此鼓励白先勇从事文学创作,想杂志、报社投稿。

”你这样写下去,二十五六岁,还不成了作家”。

这位国文老师没想到的是,自己说的这一句话,至此影响了白先勇的一生,从此白先勇的梦想便是当一名作家。

可是好景不长,这位启蒙老师就因心脏病发突然离世,这让白先勇颇受打击。

也是在这之后,他遇到了另一位给予他精神鼓励的良友,他就是王国祥。

1954年的夏天,17岁的白先勇每天都在忙碌的学业中度过,上高二的他一早起床就要匆匆忙忙地赶去学校的暑假补习班,预备考大学。

有一天眼看就要迟到了他赶着上楼梯,突然和另一个人跌跌撞撞地碰到了一起,那个男同学就是与自己同校不同班的王国祥。

这一“撞”却碰出了火花,两人就此相识,开始相交,也在补习中生出了一种异姓手足祸福同当的默契。

在白先勇的眼中,王国祥天性善良,待人厚道,总是直言直语,曾经有一次在接受体能训练时,白先勇因为身子骨比较弱,在训练中不小心摔伤了腿部。

可是其他同学都在笑他身体太弱,王国祥看到后非但没有坐视不理,反而一下背起了他去医务室找了医生。

这令白先勇非常感动,由于他早已知道自己的特殊性向,就此对眼前的这个高大少年生出了一种别样情愫。

高中毕业后,白先勇因为成绩优秀,本来有机会被保送到台湾大学,可是他有一个志向,那就是梦想以后能到祖国的长江三峡去筑大坝,所以想要念水利系。

更因为多年的学习,想趁此离开家,去追寻自由,所以最后申请了保送台南成功大学,因为这个大学有水利系。

而与他非常默契的王国祥,本就是他们班上的高材生,因为有着同样的念头,便放弃了太大,准备投考台南成功大学的机电系。

一拍即合的两人,便从家中搬了出来,在学校附近的军眷村里租起了房子,这一年他们过得既充实又自由。

可是白先勇却发现自己还是更喜欢文学,对水利的兴趣越来越淡,所幸回到了台北,重新考取了台湾大学的外文系。

而王国祥在台南成功大学念了一年后发觉工程机电并不是他真正的爱好,自己真正为之着迷的是研究理论科学。

所以报考了台大的转学试,从工程系转到了物理系,转完系又要转院,几经辗转异常困难,可王国祥因为学习能力实在太优秀,居然考了,整个转学试只录取了他一人。

或许年轻就是资本,懵懵懂懂的两人经过这么一番折腾最后竟然都能得偿所愿,这令他们开心极了。

这段时光可以说是令他们刻骨铭心,感情也更加深厚。

本以为前方就是携手共进的坦途,可命运却给了他们一次大的考验,王国祥不幸患上了一种罕见的血液病—— 再生不良性贫血。

西医的治疗不仅没有让他的病有了起色,反而昂贵的治疗费快将他的家底掏空,就在亲人快要放弃的时候,他们决定试试中医。

王国祥的亲戚打听好一位同样患这种罕见病的病人被一位江南名医治好了,在找到那位大夫后,每天他都坚持喝医生嘱咐的草药配方。

没想到一天天下来王国祥身体好转,过了半年已经基本痊愈。

这令白先勇激动不已,那段折磨的日子,白先勇每天骑车去看望他,给他加油打气,做他的精神支持。

二人也在这次的挫折中,感情越发的坚定,他们开始携手,向更加美好的生活努力。

1962年,是白先勇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在他即将出国留学的时候,母亲王佩璋因病离世,在葬之后,按照回教的仪式需要走40天的坟,第41天,便是赴美留学的日子。

在临行之际,父亲白崇禧去机场送他,在白先勇的记忆中,那一次在看着儿子远行,妻子离世,一时间两行浊泪从这个打了半辈子的仗的男人眼中流出。

白先勇没有想到,那竟是他人生中与父亲的最后一次相见,等他学成归来,父亲已经离开人间。

来的日子,白先勇与王国祥去了美国定居,白先勇在一所大学担任教职,业余的时间致力于自己的文学创作,王国祥在宾州州立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1973年他们迁入了市区一个叫“隐谷”的地区,这个地方三面环山,地形又非常的隐蔽,迎面就是青山绿树。

对于两人来说是个不被外人干扰的清幽之地,整座房子都被树荫遮蔽着,白先勇喜欢极了,价钱合适后就定了下来,没想到这一居住,竟然长达20多年。

与王国祥在一起的时间,对白先勇来说是非常舒适又安稳的,假期时,他们会一同做园艺的工作,夏天时会一起摘杏子酿酒。

更令他们高兴的是, 白先勇写的《台北人》出版没多久他就拿到了在美国的终生教职,王国祥做博士后研究也是他毕业后做的第一份工作,所以对理论物理充满信心热忱。

可以说这么明媚的前途对于携手共度人生的两人来说,是无比知足又快乐的。

殊不知,一场隐藏多年的风险,正在向他们靠近。

1989年,王国祥突然咳嗽不止,本来身体极为 健康 的他就去医院做了检查,这一查,令两人的心底都冒出一股寒气。

原来是王国祥的旧病——再生性不良贫血复发了。

可这一次,命运没有再眷顾他们,在展开了三年共同抵御病魔的日子后,无论他们用了多少种方法王国祥还是一天天的病重。

1992年,王国祥过完55岁生日后在医院里心跳停止,白先勇紧紧握着他的手,送他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至此,两人天人永隔。

王国祥去世后,白先勇悲痛万分,在将王国祥的骨灰护送回台湾,安置在善异寺后,他便回到了美国,可是在那座住宅里,从此再也没有王国祥。

他《树犹如此》中写道:

整整6年的时间,因为深深思念这个相伴38年挚友,白先勇始终处于搁笔状态,情深不寿,爱人离去,从此留他独在人间。

直到1998年,已经年过花甲的白先勇才重新拿起笔,写下了这篇悼亡之文《树犹如此》来纪念爱人。

人们也从这篇文章中,得以看到他与白先勇从17岁相识到55岁天人永隔的故事。

整篇《树犹如此》中,白先勇都没有过多表露出“爱意”,两人的关系用“友情”来解释似乎也说得通。

然而,后来的他白先勇,开始接受采访,笑对镜头,他这般坦然地告诉世人自己与王国祥的关系:

“他是我的恋人,但是我们之间不完全是恋人之情或手足之情这样简单的定义,应该说他是我一生的生死之交……他的过世是我人生中最无法挽回的遗憾。”

现在,王国祥过世将近30年了,白先勇也已经年过八十,对于绝大多数的同性爱人来说他们其实幸运的,能够不受外界干扰,相濡以沫38年。

即便在未来一个人的日子,相信白先勇也会带着积存了一辈子的情意充实而坚定地活下去。

白先勇的母亲

马佩璋 白先勇一九三七年生于广西南南,未满一岁迁居桂林。父亲白崇禧为国民党名将,曾任首任国防部长,母亲马佩璋出身于广西富商家庭。

马佩璋的子女后代

白崇禧、马佩璋夫妇育有子女10人,子7人:先道、先德、先诚、先忠、先勇、先刚、先敬;女3人:先智、先慧、先明。据说,长子白先道为白崇禧与南宁一位王姓女子所生。白氏夫妇家教极严,家中有什么喜庆活动,上学的孩子不得请假;有时孩子顽皮,不听教诲,常令白崇禧生气。在白氏夫妇的严格教育下,白氏子女均学有所成。 白先勇的作品融合了西洋现代文学的写作技巧和中国的传统表现方式,富于历史兴衰和人世沧桑感。21世纪初,他积极到大陆从事文化交流,并致力于昆曲艺术的传播与推广。他编排完成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在大陆与海外华人中,反响强烈。

白崇禧暴毙台湾:睡衣被撕毁成片,尸体周身发绿,床头还有半杯酒

1966年12月2日,75岁的白崇禧被家人发现死在台北松江路公馆的卧室地板上。现场睡衣和床单被撕毁成片,尸体也出现多处抓伤并且周身发绿,床头还有半杯尚未喝完的酒。

这种种奇怪的迹象,对于当时身处极为复杂政治形势的白崇禧来说,他的死到底是死于疾病,还是遭人陷害,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一、

白崇禧,字健生,1893年出生于 广西 桂林市临桂区会仙镇,回族人,不过其祖先据说是迁徙而来的阿拉伯人。

临桂白家,原本是书香门第,但是到了其父白志书这一代开始弃文从商,开了一家经营日杂百货的店铺。起初,该店铺的生意非常红火,但是在白志书因病去世,账房先生卷走白家所有资产后,店铺也就倒闭了。白家也就此倾家荡产,生计尚且堪忧。

白崇禧的母亲马氏共生了七男四女,但是相继夭折7个男孩、1个女孩,白崇禧在家里男孩中排行老三。虽然说这时白家已经落寞,但是在母亲的支持下,白崇禧依然得到了十分宝贵的求学机会。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之时,在广西省立初级师范读书的白崇禧加入了广西学生军,随后又进入了武昌陆军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6年,白崇禧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之后,于广西陆军第一师任营长。

1921年,白崇禧代表当时已经是旅长的同学黄绍竑,到广州见孙中山,要求参加革命。据说,当时白崇禧还要求孙中山支持自己统一广西的革命。不过,孙中山最后听从了廖仲恺、朱培德的建议,委任黄绍竑为广西讨贼军第一军总指挥,白崇禧为参谋长。

那时,白崇禧与李宗仁领军的桂系部队被称为“钢军”,他们骁勇善战,又军纪严明。也正是在和李宗仁联手之后,白崇禧等人成功打败了广西军阀陆荣廷、沈鸿英,又逐出了唐继尧。在广西统一中,白崇禧可谓是功不可没,他之后的美名“小诸葛”,也是从此而来。

1926年2月,白崇禧以全权代表的身份前往广州,同国民政府洽谈,并达成了两广统一。同年3月15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李宗仁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军长。同时,白崇禧也在这个时候加入了国民党,他和李宗仁毕生的友谊也从此开始了。

在当时桂系军阀的势力中,白崇禧的地位仅次于李宗仁,二人也常被人称为“李白”。从北伐到抗战,李、白二人始终合作,屡有胜果。

至于白崇禧的军事天赋如何?程思远曾这么说过:“他所指挥的部队,与他个人从无 历史 渊源,竟能运用自如,如臂使指。对此,充分显示出他的指挥天才。”

值得一提的是,白崇禧还是蒋介石的重要谋士之一。

二、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白崇禧任副总参谋长兼军训部部长,成为蒋介石的重要谋士之一。1938年,在上海、南京等重要城市相继沦陷之后,白崇禧曾提出“游击战与正规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甚至还专门编著了《游击战纲要》一书发放到了各战区。

至于白崇禧的《游击战纲要》有没有借鉴毛主席的《论持久战》,笔者也弄不太懂,这里便不再多提了。不过,白崇禧的儿子白先勇倒是说,他父亲提出这个说法,是受俄国人的启发。俄国人曾把拿破仑拖进俄罗斯腹地,最后把他们拖垮。那白先勇的这个说法可不可信呢?各位读者也就见仁见智吧。

1949年12月30日,白崇禧从海南岛追随在大陆败势已不可扭转的蒋介石奔赴台湾。

按照李宗仁的说法,白崇禧是受蒋介石承诺委以“国防部长”职务而赴台。可真是如此吗?笔者认为,白崇禧的选择绝不仅是出于权力的考虑,而是要向 历史 交代。

“要向 历史 交代”一词,出自白崇禧的儿子白先勇之口。他说:

虽然白崇禧无论如何都算为蒋介石立下过汗马功劳,但蒋介石却始终把他视为自己丢失大陆的败军之将,对他冷漠处理,白崇禧在台湾也再没有获得过蒋介石的信任。

白崇禧刚到台湾的时候住在圆山,后来台湾省政府腾出一些房子给从大陆来台湾的公务人员住,他便从圆山搬到了台北松江路居住,后来又自己买下了那栋房子。

据说白崇禧刚搬到松江路居住时,“国安局”曾突然前来查抄住所,连白崇禧家中的地板也被翻得乱七八糟。这让曾在大陆位高权重的白崇禧不能接受,为此,他曾致电蒋经国。而蒋经国则要他直接问蒋介石,蒋介石对此的回答是:“我知道此事,不仅对你如此,人人都应该这样来一次。”

不仅如此,白崇禧甚至还失去了最基本的自由。白公馆曾经多次向台湾当局提出希望前往美国散心,但是始终未能获得批准,甚至连亲生女儿在美国的婚礼,白崇禧都未能前往参加。

三、

对于蒋介石而言,自己的三次下野都和李宗仁、白崇禧有关,所以他对白崇禧始终戒心重重。他之所以力劝白崇禧赴台,很大原因是希望借白崇禧的影响力,来牵制政坛宿敌李宗仁。

然而令蒋介石和白崇禧都没有想到的是:在1965年,李宗仁夫妇竟然回到了北京,且受到了中共领导人很高的礼遇。

毕生密友的回国,给了远在台湾的白崇禧一次致命的打击。白崇禧自己也十分明白,李宗仁一旦回到大陆,那么自己对于蒋介石来说牵制李宗仁的价值就会消失。

据说,在李宗仁回大陆后,蒋介石曾迁怒于白崇禧,命令军统局高层毛人凤对白崇禧施行暗杀,毛人凤又将这一任务交给谷正文办理。

当时,谷正文收买了白崇禧身边的一位副官,并从副官那里得到了白崇禧将去花莲县寿丰半山打猎的消息。也是为了避免外界辨识出这是政治谋杀,谷正文曾密令侦防组暗杀不准用枪,“要把一切制造意外死亡的条件收集起来”。

勘察之后,侦防组发现狩猎区有小型山间铁轨,可使用人力轨道台登山。而白崇禧当时已年逾七十,已不可能徒步上山,必然会坐轨道车。

白崇禧等一行人去打猎的当天早晨,侦防组的行动人员则迅速爬到桥下,将支撑桥面木墩的螺丝钉一一松开。到了下午,打猎归来的白崇禧和随从从高山背面乘坐的轨道台车滑出,白崇禧与两名副官坐在后面一辆车上。当第一辆车滑到已经去掉了螺丝钉的桥中央时,连人带车一起坠入深谷中,白崇禧的一名副官用力将白崇禧推出车外,自己则随车跌入深谷。白崇禧经此大难而不死,彻底明白了自己在台湾的境遇。

或许,曾在过去杀敌无数的白崇禧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命一直在别人的点头和摇头之间,只需要扳机轻轻一扣吧。

四、

上海白公馆,这栋承载过风光 历史 的小洋楼,如今依旧豪华气派,花园里清透的水慢慢流过,仿佛时间也跟着倒流。白先勇曾回忆说,一家人难得在这小花园里照上一张合影,尤其是小弟,过于顽皮,总也不肯站在镜头前乖乖照相,总是站得好好的又忽然跑掉,于是大人就摘下手表给他戴,小孩子稀罕,又觉得好玩,戴了一手的手表,可算乖乖立定,也就有了白崇禧一家12个人唯一的一张合影。

可仅此一次,之后,白崇禧一大家子人就再也凑不齐了。

1925年,白崇禧在桂林与马佩璋结了婚。妻子马佩璋,是桂林当地出了名的美人,据说因为马佩璋的品貌太过出众,又有巾帼之气,从商的父亲对其疼爱有加,不肯让其轻易嫁人,同时由于非教门不通婚的回教规则限制,马佩璋就一直没有婚配。

恰好此时,白崇禧奉命率北伐军攻打广西,打败了广西军阀,两人的婚事一时也传为了佳话。婚后不久,白崇禧在龙潭与孙传芳交火,在上海的马佩璋听到白崇禧阵亡的传言,她居然冲破封锁线,在枪林弹雨中历时多日,奔到前线与白崇禧会和。

马佩璋这样的气魄,实在不是一个普通女人所可以拥有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果敢,马佩璋在白家的地位很高。也许,对于人生的大部分时光都在战场上度过的白崇禧来说,坚强的妻子一直是他心中最为柔软的地方,即使性格如此强悍,白崇禧对马佩璋始终谦让。

赴台之后,蒋介石复行视事,白崇禧也只剩“战略顾问”的闲差了,英雄至此早已无用武之地。对此,白崇禧的侍从参谋吴祖堂曾回忆,自国民党改造以后,白崇禧甚至连一个评议委员的身份都没有,可是即使如此,蒋介石召开的每月一次的小组会,白崇禧依旧是每会必到,不过蒋介石并不怎么搭理他。

过去三星上将的熠熠光芒,在政治舞台上已逐渐淡去,此时的白崇禧不但有职无权,甚至连举动都遭到严密的监控。据谷正文回忆,那时,白崇禧每天去了哪里,和谁同行,谁看他,他看了谁,都有着详实的记录。大概每一个礼拜前后就去和蒋介石汇报一次。

相较于白崇禧晚年在台湾的苦闷岁月,以前一身军戎打扮的他显得十分风光,当时“二二八”事件才刚发生,他以“国防部长”的身份赴台宣慰,让许多台湾人十分感念。

他允许本省人控诉,有冤屈的可以控诉,陈存恭回忆起当时前去白崇禧面前控诉的李建兴,“他抱怨说自己是开煤矿的,今天开到这里说是军事要塞,明天开到另外一处也说不能开。白崇禧听罢,说哪有这回事?准他开!遂下了准许令给李建兴”。

后来白崇禧回到台湾时,李建兴曾将仁爱路一栋独门独院的日本房子围好,欲送予白崇禧,让他居住,以表他作为一个“煤矿大王”对当年的一丝回谢。不过,白崇禧并没有接受这份“谢礼”,依旧住在自己松江路的宅子中。

令白家的后辈们记忆犹新的是,白崇禧特别为那片园地取了一个名字,叫“退思园”,即所谓“丢掉大陆,匹夫有责”,作为曾经身居高位的军事将领,当然“责无旁贷”。或许,这亦是他对 历史 的交代。失去大陆江山后,白崇禧便是在这“退思园”中度过了自己人生的最低潮,生活清苦却甘之如饴。

五、

1962年12月,马佩璋在手术开刀过程中过世的消息,犹如一道惊雷劈到了毫无准备的白崇禧头上,令其悲痛万分。

按照回教的惯例,马佩璋过世三天就要葬下了,而后从过世起开始“走坟”,即从下葬开始后每天去墓前“走坟”。当时已经69岁的白崇禧每日清晨都会率子女到妻子墓前诵经祈祷,风雨无阻,从未间断,持续了整整49日。

也许,对彼时的白崇禧来说,妻子的离去带走了过往生活留给他最后的美好。

1966年的那个冬天,73岁的白崇禧在清晨被发现暴毙身亡,死因众说纷纭。一说心脏病发,一说每天喝药酒的他遭人下毒。可真相到底如何?谁也不知道。

那一天,时任白崇禧侍从参谋的吴祖堂当时是第一个爬上窗户的,只见白崇禧睡在那里纹丝不动,惊觉情况不对,遂破门而入,发现已然身亡,直至幺儿白先敬到家的时候,父亲也依旧保持着“离去时”的模样。“我到家的时候我父亲还在床上,是仰躺在床上的,可是旁边那个床单有拉过的痕迹。”

人生舞台匆匆谢幕的白崇禧,身后突然勾起了人们的怀念。此时,最像父亲的白先敬在蒋介石面前吐了一口怨气。

“早上6点多我们在灵堂的时候,就有人来通知说蒋先生马上就到,我们就整理整理等他。等到三鞠躬礼完了以后,他就把我们每一个小孩子那样子看了一下,那时大哥站在第一个,我是最小的,在最后。他就用江浙话讲了一句:‘有什么困难?有困难来官邸找我!’”即刻,最小的幺儿白先敬脱口就冲出了一句:“白家子弟没有困难!”

就这样,随着一抔化作粉末的骨灰,蒋白之间的恩怨一笔勾销。只是,这位立下汗马功劳的抗日名将既没有获得“国葬”,也没有褒扬令。他生前亲笔题的“忠肝义胆”,仿佛是为自己立的墓志铭,戎马一生,却落得晚景凄凉。

白崇禧:执意赴台,17年后离奇暴毙,好友:天真率直,难免一死

等到程思远赶到海口时,才知广西部队已被解放军全部歼灭,白崇禧几乎就剩下光杆司令了。这时的白氏到了要做出抉择的时候,是听从蒋先生的召唤赴台,还是像李宗仁一样避走海外呢?

早在6月份,已逃到台湾的蒋介石询问徐永昌:“李、白能否来台合作?”

徐永昌回答:“李不能,白能。”

徐永昌确实识人很有一套。他的预言应验了。

11月20日,眼看国民党大势已去,已不愿再同蒋介石合作的李宗仁不顾众人的挽留,毅然乘包机飞往香港,入住半山太和医院,医治多年的胃病。

蒋介石两次派国民党元老朱家骅、洪兰友飞往香港,劝说李宗仁回去继续接管烂摊子,但李宗仁毫不理睬。12月5日,李宗仁径直从香港飞往美国,就此告别摇摇欲坠的国民党政权。

而李宗仁的多年搭档白崇禧,却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12月30日,困在海口的白崇禧在蒋先生的轮番来函及来人游说下,经过一番考虑,最终决定飞往台湾。

从此以后,他再也没能离开台湾一步。

程思远事后曾说过,白氏去台湾是一个非常轻率的决定,就是这个选择使他成了蒋介石手中的“电钮”, “凡是李宗仁在美国发出对蒋介石不利的言论,蒋只须把这电钮一按,他就做出永不失误的反应”。

赴台后不久,白崇禧就被列为政治敏感人物,并且他还在“保密局”获得了个“老妹子”的代号,为了便于对他进行监视,“保密局”特地在白家对面设了个派出所。处于监视之下的白公馆,自然是门前冷落鞍马稀。

身为桂系首脑之一的白崇禧,分别在北伐和抗战时做过蒋介石的两任副参谋总长,立下赫赫战功,解放战争时期,又做过国防部长,可谓位高权重。他和蒋介石的关系是亦敌亦友,非常微妙,并且据说蒋介石的三次下野都和他有关系。

对于到台湾后的遭遇,白崇禧不是没有思想准备。

在大陆时,包括在李宗仁在内的桂系不少人都劝他不要去台湾。李宗仁高级助手——程思远也劝他不要去台湾,还用1937年抗战爆发时,蒋介石邀请白崇禧去南京就任副参谋总长的情况作对比,说那时是因为广西还有几个军的兵力,蒋介石要抗战就需要军队,而现在白氏手上已没有本钱了,蒋介石凭什么会用你?

白崇禧的至交、立法委员何遂也劝他说: “上将回台,将必难免一死,应乘机起义,响应共军。”

白崇禧却回答说: “我自追随蒋公北伐以来,殆逾二十载,既处遇顺境,亦处遇逆境,一生一世, 历史 第一,我必对 历史 有所交待,生死利害,在所不甘,君勿为此喋喋也。”

也许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白崇禧,此时想到的是,要对 历史 有所交待,做人做事要善始善终,再加上他对蒋先生抱有一丝幻想,所以才最终踏上了台湾的土地。

不仅如此,1950年3月,白崇禧还把家眷20多人接到了台湾,原本他的家人都在香港居住。对此,他的一些朋友大惑不解。

白崇禧解释说:“我们大陆丢了,我们是现役军人,负很大的罪过,中央不处罚我,自己良心自责……除此之外,现役军人死无葬身之处,跑到哪里去?”

虽然,白崇禧表现出了要在台湾老老实实地待下去的姿态,但他的处境并没有因此好转。

1952年10月,专门用以安置失势的国民党元老的“中央评议委员”的名单由29名增加到48名,但是白崇禧的名字却被排除在外。

有些国民党元老如居正、于右任为此找到蒋先生为白崇禧鸣不平,但被蒋先生搪塞过去。

白崇禧原本还担任着台湾“中国回教协会”理事长一职,但就是这样一个无关紧要的职位最后也保不住了。

原来在1955年,约旦国王侯赛因访问台北时,曾邀请白崇禧以“中国回教协会”理事长身份访问中东,因为白氏家族先祖是来自于中东的阿拉伯人,在元朝时来到中国定居,因此白家历代信奉回教。

但蒋先生却深恐放虎归山,决意阻止白氏的出行,就授意“中国回教协会”另行选举理事长,白氏遂被迫辞职。

蒋介石还在一些场合屡次控诉1949年桂系对其“逼宫”一事,每次提起都是痛心疾首,几乎声泪俱下,使得他的那些军政大员也都是一片声讨桂系之声。

曾有部分委员和“国大代表”在“国民大会”上提出对白崇禧的弹劾案,只是最后没有通过,可能蒋先生暂时还不想公开处理白崇禧。

白崇禧的处境越来越艰难,他几乎无事可做。

除了少量的一些礼仪活动之外,白崇禧几乎没有什么社交了,除了在家读书写字外,最大的爱好就是下围棋和打猎。

就这样,戎马倥偬三十多年的白崇禧开始了一种看似悠闲的生活。这对于一向勤奋和自律甚严的他来说,一时很难适应。

虽然白崇禧自幼家庭贫寒,但从小他酷爱读书,不仅有深厚的旧学功底,而且在行军作战期间经常手不释卷,钻研军事理论,还著有几十本军事著作。

北伐期间,他多次到过杭州,却从没去过西湖。可见,白氏不是贪图安逸享受之人。

并且,白崇禧还从不抽烟。这在那时的军人中很少见。他的两个老搭档——黄绍竑曾一度染上鸦片瘾,李宗仁也是手不离烟。白崇禧还多次劝李宗仁,为了身体 健康 着想,少抽点烟。

如今离开了喧闹的战场和政治舞台,一下子闲下来,白崇禧的精神异常苦闷。令他欣慰的是,妻子及家人的陪伴给了他莫大的慰藉。

白崇禧的妻子马佩璋出身于书香门第,在桂林女子师范读过书,年轻时是桂林城出名的大美人,并且是回族,所以马佩璋的父亲决意找一位同属回族的良婿。后来,马父就相中了正冉冉升起的“广西三杰”之一——白崇禧。

英雄配美人,完美组合。1925年,22岁的马佩璋和32岁的白崇禧完婚。

婚后,二人感情甚笃,虽然马佩璋读过书,见过世面,但是却不喜欢参与丈夫的政务,不喜欢抛头露面,只愿做贤妻良母。

抗战时期,宋美龄曾邀请马佩璋担任广西妇女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马佩璋婉言谢绝。后来,中国回教协会推举她为理事,同样被马氏拒绝。

虽然白崇禧在外面是呼风唤雨的大将军,但在妻子面前却是体贴的丈夫。夫妻二人在家里时,马佩璋就称丈夫为“老先生”,有时还像小孩子一样跟丈夫撒娇,白崇禧也会配合着妻子开玩笑。

白崇禧回忆录里曾说他们夫妻育有子女10人。但是据知情人说,白崇禧的长子白先道并非马佩璋所生,是1930年白崇禧在南宁和一位王姓女子所生,那时马佩璋带着两个女儿在香港居住。

后来,马佩璋从香港回来知道此事,就给了那女子一笔钱,迅速将其打发走,把孩子留了下来。这个孩子就是长子白先道。他们夫妻二人都对此事守口如瓶,只有身边少数人知道此事。

那时桂系的另两位首脑李宗仁和黄绍竑都在原配妻子之外,另娶了一位“平妻”。李宗仁在原配夫人李秀文之后,又娶了郭德洁;黄绍竑也在原配夫人韦氏之后,又娶了位女学生蔡凤珍。

马佩璋虽是家庭妇女,但毕竟是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女性,并不接受一夫多妻。因此,她得知丈夫有外室之后,就干脆利落地解决了这个麻烦,白崇禧也没有提出反对。从此事也看出,她在白崇禧心中的地位。

这段小插曲,并没有影响夫妻二人的感情。马佩璋对待这位长子是视如己出,这也令白崇禧心怀感激。

白崇禧还在回忆录里提到,夫人对子女教育极为重视,家教甚严,无论家中有任何喜庆之事,都不许子女请假,如果子女犯错,则谆谆告诫。

在白氏夫妇的精心教育下,白家子女皆学有所成,其中第五个儿子白先勇成为有名的华人作家。

老妻相伴,儿孙绕膝的生活,是失意的白崇禧,晚年最大的快乐。但是,天不遂人愿。

1962年,比丈夫小十岁的马佩璋竟因高血压骤然离世,离开了相伴37年的丈夫。

老年丧妻,对白崇禧的打击很大,下葬的那一天,他的眼泪就没有断过。

依照回教的规矩,家属要在40年内每天到亡者墓前诵经祈祷。69岁的白崇禧不顾子女的劝阻,每天都准时到亡妻墓前念经,无论天气好坏,从不间断。

妻子离世后,白崇禧精神大不如以前,他经常发呆,追忆和妻子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

白崇禧晚年的另一个精神寄托就是口述回忆录,历时3年零10个月完成,为后世留下了一份重要的 历史 参考资料。但是他的回忆录对某些重大 历史 事件刻意回避,被认为不完全是实事求是之作。然而联想到他的处境,也是可以理解的。

1966年12月1日,白崇禧被家人发现,倒在卧室地板上,已停止呼吸。围绕他的死因,有阴谋下毒和心脏病发作两种说法,迄今为止,还是一个谜。

曾经驰骋疆场、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一代名将,就这样留下一个谜团离世了。


据桂系旧部人士的一些说法,白崇禧赴台后,之所以没有马上发生不测之祸,主要是因为蒋介石为了牵制尚在美国的李宗仁,但是当1965年李宗仁回大陆后,白氏的利用价值就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所以白氏才会突然暴毙。

白崇禧和老搭档李宗仁比较起来,晚年生活确实过得非常压抑、憋屈。李宗仁在美国时想骂谁就骂谁,畅所欲言;而白崇禧在台湾却想说不能说,迫于压力,还要发表一些言不由衷的滥调。

1965年,李宗仁回到大陆后,受到中共的热情欢迎,并给予很高的礼遇。

台湾文人李敖曾评价李宗仁说,李宗仁晚年利用两件“武器”发挥了“恨别鸟惊心”的作用。这两件武器,一是口述李宗仁回忆录;二就是回归大陆,从而把其“剩余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

李宗仁回国前后,白崇禧迫于无奈,曾发表过一些攻击性的言论。对此,李宗仁深深理解这位老朋友的无奈,“他有难言之隐啊!”

深谙老朋友秉性的李宗仁在1949年离开大陆前,曾对助手程思远说: “健生的一些做法过于天真率直,他还指望同蒋介石合作,我则对蒋介石不寄予任何幻想……。”

李宗仁的这番对白崇禧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

文 | 南国雨落

马佩璋的介绍

马佩璋(1903年——1962年12月4日),回族,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的夫人。1903年生于桂林,出身于书香门第,肄业于桂林女子师范。父亲马健卿,母亲骆氏。父亲自幼饱读诗书,是清末贡生,曾任湖南永明县知事,民国初回广西任兴安县县长、广西银行常务董事等职,是桂林颇具名望的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