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皇后为什么是妖后 人品

孙皇后为什么是妖后(孙太后和朱祁镇这一对母子,人品怎么样真的厚颜无耻没有底线)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1-28 07:04:42 浏览16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孙太后和朱祁镇这一对母子,人品怎么样真的厚颜无耻没有底线

只能说朱祁镇是个好人,但绝对算不上合格的皇帝。朱祁钰这辈子活得够憋屈,同情他。历史上对孙皇后的评价确实不咋地,一代妖后说的就是她。

可怜的朱祁钰,就因为是失败者,不仅历史上被抹黑,就连电视剧也被抹黑了。并不是所说的那么不堪,就是他废除了殉葬,终身只爱钱皇后一人。

朱祁钰本来可以获得更好的结局,更高的地位。废太子是朱祁钰最大的污点,此举彻底激怒了英宗母子,也导致了更多的大臣同情英宗父子。偏偏朱祁钰的儿子又早死。朱祁钰自己年纪轻轻又得重病,岂非天意乎?今人不信天意,古人还是很信的。夺门之变非常顺利轻松,没有丝毫反对和反抗。说明朱祁钰早已失去支持。至于于谦作为朝中重臣,没有阻止朱祁钰废太子。也是一大失误。

首先孙太后是先立朱见深为太子,再立朱祁钰为监国的,这顺序不同意义也不同;第二,朱祁镇在刚被俘的时候,带着也先去敲大同、宣府等边陲重镇的门,为什么?第一赚城门,第二讹钱,而朱祁镇也开开心心地去了,甚至在守将没开门的时候大骂,具体是谁要去查一下明史,只是景泰皇帝继位,没人给朱祁镇开门,第三:也先放走朱祁镇是因为北京保卫战打败了,不得已才放的。

朱祁镇能重掌乾坤,绝对是个人的综合实力使然,八年的囚禁生涯,依然不能打倒他,危急时刻的一声大喝“朕太上皇也”!足以诠释朱祁镇高超的政治知慧以及气势如虹的政治魄力,这是夺门成功的最关键操作,前面的都是政变常规操作,这声大喝是决定性的,随即大门洞开,夺门成功!朱祁镇的个人魅力以及政治能力还是让很多人欣赏的。

明史上记载的:胡善祥。宣德三年被废为仙师,张太后看她可怜常常邀请她出入各种宴席,居于孙皇后之上,孙皇后为此怏怏不乐,正统七年张太皇太后病逝一年后胡善祥病逝,天顺六年孙皇后崩,钱皇后向英宗提议曰:后贤而无罪,废为仙事,其没也,人畏太后,殓葬皆不如礼,别什么事都往孙太后头上加这事跟她一点关系都没有。

历史远比现实残酷,朱祁镇能回来,那是运气真的非常好,朱祁钰用了很多办法,回来其实也是个很小的人物的功劳,南宫的事就不说了,连棵乘凉的大树都不能相容。朱祁钰也是坏事做绝,如果自己儿子不死,估计也就没朱祁镇什么事了。

明朝的十六个皇帝中,也就朱元璋,朱瞻基,朱佑樘,能算得上雄才大略,文治武功。朱高炽死得早比较遗憾,朱厚熜,朱翊钧虽聪明但极端自私,朱由检回天乏术。朱祁镇厚颜无耻?最厚颜无耻是景泰帝吧,当初立景泰帝的条件是不废前太子朱祁镇的儿子,可景泰帝言而无信,废朱祁镇儿子的太子之位,立自己儿子为太子,可惜景泰帝的儿子没当皇帝的命。

朱祁镇复帝后,就该杀于谦,因推朱祁钰上位的是于谦,篡改旨意由监国变皇帝的是于谦,废太子朱见深的还是于谦,幸亏朱见济早亡,要么就没朱祁镇的菜。木匠很昏,国势日益艰难,所谓能把握权柄不过是惯性使然,朱元璋制定的制度严重地禁锢了明朝改良的可能性,但也最大程度地保障了明朝皇帝的权威,没有任何撼动的可能,所以,只要不放个白痴在位置上,哪怕是个一无是处的人,比如朱祁镇、木匠,或是空说勤政但没有成事能力的崇祯,或是不着调的顽童正德,都不会被威胁皇位。

其实兄弟俩简单点概括,朱祁镇第一次当皇帝差点把明朝灭亡了,朱祁钰上位好不容易把国家救回来,而且蒸蒸日上,然而朱祁镇第二次当皇帝又差点亡国,把他弟弟的努力又毁了,朝政混乱,女真日强,各地盗贼蜂起,叛乱,荆襄百万流民,还好他儿子不错,上来赶紧擦屁股,不然明朝又要完了。

问题是朱祁钰病重的时候,朱见深都只有10岁,朱祁镇其他儿子更小呀。这样一个小孩,自己其实也没啥话语权吧,就是个被推到前台的工具罢了。这种情况下和朱见深估计也差不多。不过如果朱祁钰那会来得及立下皇太子,夺门没了理由,那么新帝的皇位传自朱祁钰,就不会废了他帝号,他就能得到皇帝的正式待遇了吧。那时候他都准备复立朱见深了,对大臣们请立朱见深的意见都没驳回去,就是太晚了,转眼朱祁镇就夺门了。

如果朱祁镇不被徐有贞等人重新推上帝位,朱祁钰死的当天他就得死,于谦等人虽然是忠心但又不是傻子,任由朱祁镇重新掌权的蠢事他们做得出来?但凡朱祁镇重新掌权,当年拥立朱祁钰的那批大臣哪个能有好下场?而朱祁钰不会不知道这一点,他也不可能任由朱祁镇把自己的政治班底一手毁掉。所以朱祁镇只有死。

明朝这场官司可以参考后来的慈禧和光绪,慈禧死前为什么要毒死光绪,就是因为知道自己死后没人压得住光绪,光绪才是名正言顺的皇帝。同理,朱祁钰死后也没有人比朱祁镇的辈分和资格更大,群臣当时的意思是立朱见深,也就是还位于朱祁镇。但是,如果朱祁钰不想自己的政治班底被毁,如果于谦等一众拥立过朱祁钰的大臣还想继续当官,那么朱祁钰就只能拒绝咸丰一般的懦弱,时隔上千年再行一次勾戈夫人之事了。

当时皇位继承顺序为朱祁镇、朱见深和襄王朱瞻善,但是只要于谦采取行动,扑灭夺门之变,必然被天下扣董卓、曹操的帽子,一夜之间就从忠臣、民族英雄变成枭雄!朱祁镇一系肯定完蛋,于谦告知天下,英宗谋反,诸王及封疆大吏没几个会信,自己弟弟将死之人且无子嗣,皇位早晚是他的,英宗何故反之?大家肯定会认为是于谦要想当曹操!襄王这么谨慎的人,即便于谦迎其为帝,他大概率都不敢来,这时候诸王中的某些野心家必定依据皇明祖训起兵讨伐于谦,届时必重蹈八王之乱的覆辙!

古代皇子如果被俘,是断无继位可能,所以如果不考虑大臣对宣宗的感情,其实更合理的方法是,如果景泰帝有子嗣,则景泰帝之子继位,否则,就从仁宗其他几个儿子的后代里按照长幼嫡庶之序选择继承人,无论如何也不能让英宗一系继位,但很可惜大臣对宣宗感情太深厚了,不可能允许宣宗脉绝嗣。

一己之私是胡扯,孙太后是宣宗皇后,立景泰帝,毕竟是宣宗的儿子,她能接受,景泰皇帝废太子立自己儿子,她也没说什么,但是景泰帝无后,又迟迟不立英宗之子,这是几个意思?孙太后绝对不会坐视皇帝离开宣宗一脉的,这是大义。杀于谦是为自己的行动正言, 在古代皇帝永远没错, 因此每次造反都要把过错推在大臣身上, 于谦是朱祁钰的重臣, 又是推举朱祁钰做皇帝的主要人, 自然要杀他。后来平反那是朱祁镇让他儿子干的, 要不然不会留着于家后人, 肯定于谦也不是心存良知为于谦保卫北京而感到, 而是要平当世之口, 要为后世立标榜。

朱祁镇他爹就这么2个儿子,就算镇压了朱祁镇,也还是朱祁镇的儿子上位。如果做得狠一点,把朱祁镇一脉全废了,迎立外藩,怕会天下大乱。于谦不是那种为了保住自己就任凭天下大乱的人,要不然北京保卫战他也不会站出来了。就是可惜了于谦,本来的剧本应该是遇明主,做名臣,结果搭上朱祁镇这么一个皇帝。朱祁镇不是什么好皇帝,这是后世公认的,但他废除了千年以来的殉葬制,这点还是不错的。历史总结一点,朱祁镇不是个好皇帝,是个好人。朱祁钰是个好皇帝,也是个好人。

《大明风华》里皇后孙若微被洗白了民间为何流传她是一代妖后呢

明宣宗朱瞻基的母亲、明仁宗时的张皇后,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女人。洪武二十八年(1395),张氏被册封为燕王世子妃,这年朱高炽十八岁,她应该与丈夫的年龄相近或相同,也就十七八岁的样子。

张氏聪颖贤惠,知书达理,深得公婆的欢心,朱高炽对她也很敬重,后来甚至于依赖。小两口很恩爱,夫妻关系和睦,婚后三年,就生下了长子、也即朱棣的长孙朱瞻基。

(孙若微)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顺利夺得侄子建文帝的帝位,做了皇帝后,朱高炽的噩梦却开始了。俩弟弟朱高煦、朱高燧虎视眈眈、蠢蠢欲动,不择手段地想把他们的大哥掀下台,然后取而代之。

朱高炽无法取得父亲的欢心和信任,对于弟弟们的栽赃陷害,往往百口莫辩,只好哑巴吃黄连。在这个时候,张氏一边劝慰丈夫,一边在丈夫不便出面的时候,前去寻求公公、婆婆,向他们解释事情原委经过,澄清事实,避免产生更大的误解,威胁到丈夫的地位。

所以,丈夫朱高炽很感激和敬重张氏,在即位后,马上就册立她为皇后。明仁宗在位八个多月就英年早逝了,张皇后变成了张太后。

张太后很重视对儿子朱瞻基的教育和培养,朱棣亲自带着朱瞻基到军中历练,她就对儿子言传身教一些道理和知识,使儿子明事理、辨是非。

(胡善祥)

永乐十五年(1417),朱棣为朱瞻基选妃,选中了俩女孩,一个是山东济宁人、锦衣卫百户胡荣的三女儿胡氏,册封为皇太孙妃,另一个是永城县主簿孙忠之女孙氏,册封为皇太孙嫔。

洪熙元年(1425)五月,明仁宗驾崩,朱瞻基继位为明宣宗,以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按照明朝祖制,皇后册立时有宝有册,贵妃则无宝有册,显示区别。但是,孙氏贵妃却有宝有册,令张太后不以为然,并因此对孙贵妃有看法。

张太后最喜欢的儿媳是胡皇后。胡皇后贤淑文静,很有才气,但并不清傲,对婆婆张太后十分的孝敬。张太后很疼爱胡皇后,即使后来胡皇后被明宣宗废黜了,仍对这个儿媳关怀备至。内廷设宴,张太后总让被废黜的胡皇后坐在上席,孙皇后坐在下边,令逆袭成功的孙氏很恼怒,怏怏不乐,却又敢怒不敢言。

胡氏虽为婆婆张太后赏识,却不为丈夫朱瞻基所爱。被朱瞻基视作红粉知己的是孙氏。也许是性格的原因吧。胡氏比较文静,内向一些,孙氏活泼一些,注重打扮,长得也比较漂亮,更能吸引丈夫。

胡皇后与孙贵妃相比,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未能生育。她身体弱,病歪歪的,生育孩子确实很困难。但是,孙贵妃却生了一个儿子,那就是朱祁镇。

宣德二年(1427)十一月,结婚十年后,朱瞻基终于有了自己的儿子,长子朱祁镇出生了。做了父皇的朱瞻基简直是喜出望外,言语间,表示要册立长子做皇太子。

一些喜欢投机的大臣,揣摩到皇帝的心思后,纷纷上奏,请求皇帝册立皇太子,早定国本,以安天下人心。

张太后见此,替胡皇后说话了,她援引前朝制度说,册立皇太子不是不可以,而是应等到嫡子出生以后。因为按照明朝祖制,只有嫡长子才能被册立为国家储君。言外之意,胡皇后还年轻,以后会生出嫡子的,到那时再册立皇太子也不迟。

朱瞻基却不想听娘的话,一心要册立皇长子朱祁镇为太子。

这时,处在敏感位置的胡皇后不能不说话了,主动表示,请太后、皇帝以社稷为重,早日册立太子,以定国本。

孙贵妃也不是傻子,慌忙假意推辞,说胡皇后将来身体恢复好,一定会生下皇子的,自己的儿子不敢先于皇后儿子成为太子。

朱瞻基明白,既然各方面都表态了,关键时候该他自己拿主意了。宣德三年(1428)二月,才出生还不足三个月的朱祁镇,被册立为明朝的皇太子。这是明朝历史上,年纪最小的太子。

其实,朱瞻基这么火急火燎的急着册立太子,是因为他还要撤换皇后。母以子贵,孙贵妃的儿子做了太子,她也该正位中宫了。

朱瞻基先征求了几位重臣的意见,大家认为胡皇后没什么过错,废黜不得。最后,杨士奇给朱瞻基出了一个主意:劝胡皇后主动辞职,不做皇后了。

朱瞻基大喜,就去做胡皇后的工作。胡皇后见此,深知自己当前的艰难处境,也只好同意“辞职”。但是,张太后却不同意儿媳辞职,将儿子训斥一番,怪他不该这样无情地对待结发之妻。

朱瞻基表示,以后对俩皇后会一视同仁的,决不会偏向谁。这话听来尽管显然是不可信的,但事到如今,也只好由他了。

于是,在儿子朱祁镇被册立为太子一个月后,孙贵妃成功晋升为皇后,胡皇后被废为仙妃,就是道姑,号静慈仙妃,退居长安宫。

张太后对儿媳胡氏十分同情和关爱,常让她搬过来和自己一起住。

对于胡皇后被无故废黜,当时人都十分不解,表示深切的同情。甚至朱瞻基后来也有些后悔,提及此事,常说:“此朕少年事。”意思是,年少容易冲动,才做出了愧对自己结发之妻的荒唐事儿。

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十月,太皇太后张氏去世,胡氏十分悲痛,一年后,也去世了。

怎么评价胡善祥他对大明有功还是有过为什么朱瞻基先选的胡善祥再选的孙皇后,这其中能不能跟我讲一下

其实你不要被电视剧骗到,历史上,胡善祥是一代贤后,孙皇后是一代妖后,至于朱瞻基为什么先选的胡善祥,您等我慢慢给你讲(给个赞,谢谢)

朱瞻基从小与孙皇后是青梅竹马,如果要是听朱瞻基的,肯定是立孙氏为后,但是他的爷爷,朱棣不同意,因为孙氏一家已经有人在后宫了,虽然不是朱瞻基的。朱棣担心孙氏一家势力过大,所以不同意立孙氏为后。

评价胡善祥的话,胡善祥是一代贤后,她对大明有功

《大明风华》孙皇后为什么是妖后

清朝时期有位秀才说过:孙贵妃体态妖娆,性情狡黠,少成若天性。百般取悦上意,几次把这位宣宗皇帝,玩弄在股掌中。”

可以说胡皇后被废后,少不了她在朱瞻基耳边吹风。胡善祥无过被废的事,百姓们知道都非常同情这位品德高尚的废后。而朱瞻基后来也为此悔过,说是年少不懂事。

朱瞻基的生母张太后非常喜爱和可怜这个贤德的胡善祥,常召她于宫里面,皇室聚会的时候张太后也会命她坐于孙皇后之上,孙皇后自然是不喜了。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张氏追随仁宗而去,胡皇后痛哭不已,太皇太后张氏逝世后的第二年,胡皇后也随之而去,用嫔御礼葬在了金山,谥号静慈仙师。

宣德十年,朱瞻基驾崩:

9岁的太子朱祁镇不得不即位,为明英宗。不明事理的太子顺理成章沦为摆设,太皇太后和孙若微孙皇后才是幕后操作朝野的人。

年幼无知的明英宗在有心之人的教唆下北征瓦次,后兵败被掳。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朝廷将郕王朱祁钰(明英宗的异母弟)扶上帝位,为明景帝。但明英宗的皇位之路并没有因此画上句号,他所失去的一切,她的母亲孙若微都会帮他夺回来。

许是上天眷顾,景泰元年,明英宗回了北京。虽一直被囚禁在南宫,但孙若微一直在为儿子的复辟做准备。蛰伏七年,孙若微开始反扑,授意大臣徐有贞、石亨等人乘机发动“夺门之变”,帮助明英宗复辟,结果毫无疑问,她成功了。

你以为这就是孙若微的最后一笔,错!她的传奇故事还在书写。她成为孙太后之后,在她儿子第二个任期内,督促他下诏废除嫔妃殉葬制度,造福后代。天顺六年,孙太后驾崩,她的人生轨迹就此结束,但关于她的故事,还在流传。

《大明风华》中的孙若微,为何会有“一代妖后”之称

《大明风华》中极力塑造的女主角孙若微,是一位让人敬佩的女性。其中最能说明问题是,黑衣宰相姚广孝摸骨后,称她是:半个女主,其实就是半个武则天。这个评价可谓太高了。由此奠定了孙若微这个人物的整体基调:能改天换地的女汉子!

果然,随着她成为太后,北京保卫战开始了,孙若微纵马出城,振奋明军士气的那一刻,她的威望也达到了顶峰。随后立朱祁钰为皇帝,放权于谦。一系列操作下来后,仿佛她才是北京保卫战的第一功臣,力挽狂澜,挽救大明的最牛之人。

但很遗憾,这一切都是假的,连她靖难遗孤的身份都是假的。历史上的孙皇后,素有一代妖后之称。她之所以能进入太子府,完全是沾了朱瞻基老妈的光。因为,朱瞻基的老妈跟孙氏一样,都是山东邹平人。

由于孙氏自幼长得非常漂亮,被朱瞻基的姥姥:彭城伯夫给看中,然后告诉了朱瞻基的老妈,于是太子府内派人来调查一番后,确信,孙氏不但漂亮,且品德兼优。就这样,孙氏被选入太子府,当时她才十岁左右!

所谓,老乡见老乡,朱瞻基的老妈,自然对孙氏关爱异常,手把手地教她宫内礼仪,规矩啥的。当朱瞻基大婚时,胡氏封为太子妃,孙氏则是太子嫔。

不过这个结果,却并不妨碍朱瞻基对孙氏的感情,毕竟两人也算青梅竹马,一起在府内长大的。这段感情,非胡氏可比了,由此也就造成了胡氏的悲剧。

胡氏,即《大明风华》中的胡善祥,其实她才是历史上的贤德皇后。只因没有生出儿子来,就被朱瞻基废掉了。不过真实的理由却是,胡氏天天劝朱瞻基,身为一国之君,别天天游玩,要勤于朝政(车驾颇事游幸。后每乘间规讽,无媚顺态)。让朱瞻基非常不爽。

相反,孙氏由于自十岁起,就跟朱瞻基认识,对他是啥人一清二楚。所以孙氏非但不规劝,反而顺着朱瞻基的性子来。皇上想玩?好啊,我陪着!在朱瞻基面前,从来都是一股妖媚之态。(孙贵妃体态妖娆,性情狡黠,少成若天性,百般取悦上意。)

看看这反差,是不是都能看出来:胡氏才是真正的一国之母呢?所以,孙氏由此就有了“一代妖后”之称。后来,由于孙氏生出了皇子朱祁镇,朱瞻基连忙趁此机会,扶孙氏当了皇后,废掉了胡氏。

朱瞻基废皇后这事,做得实在不咋地,史官都大笔一挥,写道:后无过被废,天下闻而怜之!

由此孙氏升级,成为孙皇后!在朱瞻基去世后,晋升为太后。在朱祁镇被瓦剌人活捉后,在于谦的劝说和力荐下,孙太后才同意让朱祁钰当皇上。

整个北京城保卫战期间,孙太后唯一关心的,就是身在瓦剌的朱祁镇,多次派人过去送衣服,并给也先送钱物。所以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是于谦的功劳。

可惜,后来“夺门之变”发生时,又出现了孙太后的身影,因为宦官曹吉祥请示过她,得到了她的同意和支持。看到这个记载,其实谁都能明白,为啥夺门之变那么顺利。

不然,一个石亨、一个半仙式的徐有贞,就能干成这么大的事,这不是笑话吗?所谓反常为妖,所以“夺门之变”真正的幕后人,是孙太后!

也正是因,后面有孙太后坐镇,手握兵权的于谦不敢阻止,只能束手无策地看着这次离奇的事件发生,结束,然后自己被杀掉!全程都不见孙太后影子了,偏偏于谦死后,她才出现,质问朱祁镇:于谦有大功,不该杀!

须知,夺门之变发生在公元1457年的正月十六,而于谦被杀,是发生在正月二十三!

期间最少是七天时间,且杀于谦时动静非常大,史载:天下冤之。可孙太后却能全程不知道,这可能吗?所以别再被《大明风华》骗了,历史上真正的孙若微,堪称是一代妖后!不但能在朱瞻基面前“体态妖娆”,且还能“暗中作妖”,于谦之死,她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明宣宗皇后是不是妖后

不是
在以男权为中心的中国封建社会,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作用并真正对历史作出贡献的女性历史人物不多,而作出很大贡献却又被历史埋没的女性,明宣宗的孙皇后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根据历史记载,这个孙皇后本不是一个在政治上有野心或者说有抱负的女性,但“天”却降 了大任于她,让她在历史的几个重要关头担当起了中心决策者的大任,因而也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要评价孙皇后在历史上的作为和贡献,基本可以通过以下六件大事进行研究论证,而这六件大事又可大致分成三类:
  一、无庸置疑的两件大事
  这两件大事在明朝历史上都很著名,而且对历史的发展影响很大,一是“土木堡之变”,二是“夺门之变”。下面概要地分析一下:
  先说正统十四年的“土木堡之变”,当时皇帝朱祁镇出征被俘,明朝陷于空前危机,决策者非作为太后的孙氏莫属。因为宣德皇帝早已于十四年前去世,他在遗诏中以“国家重务入白皇太后”所委的的母亲张氏,也即孙氏的婆母,也已过世七年,更何况当时辅佐仁、宣的有经验的老臣和朝廷重臣或已过世,或追随朱祁镇出征陷于土木堡,而留京监国的庶子朱祁钰也不过只有二十岁出头,是一个比被俘皇帝朱祁镇更小更没有政治经验的毛小伙子,故京中闻此大变,惶恐之情黄慌乱之态可以想见。面对留京朝臣中出现的坚守与南迁两种意见,孙氏作为一个妇道人家,要以皇太后之身份最终拍板,的确是需要一种能迅速冷静下来的能力和极大的魄力。事实证明,她做到了,而且决断正确,安排有条不紊。她先立被俘皇帝朱祁镇之子朱见深为太子是为维护明朝确保皇位有序传承的嫡长继承制,并不能看做是为其一己之私,再尊朱祁镇为太上皇而立宣德帝唯一的庶子朱祁钰为皇帝,是鉴于朱祁镇已被瓦剌挟持,按“国不可一日无君”的要求稳定局势。以后的事实证明,她的这一系列举措是非常正确的,堪称力挽狂澜之举,明朝后世的人乃至今天的中国人都应该感谢她。
值得指出的是,如今有些不负责任的书,将“土木堡之变”时发挥作用的太后记为已去世多年的太皇太后张氏,或者当时还未曾被尊为“太后”的朱祁钰生母吴氏,是非常不严谨甚至是可笑的错误,只能糊弄百姓,但应被史家嗤之以鼻。
  再说景泰八年正月的“夺门之变”。要分析这场政变必须弄清其大的背景和形势。“土木堡之变”后一年,被俘太上皇朱祁镇被瓦剌送还,已在皇帝宝座上坐了近一年的景泰帝朱祁钰不愿把皇位还给哥哥,而直接把太上皇朱祁镇送到南宫幽禁了起来。对此,孙太后没做什么。后来朱祁钰自己有了儿子,又不顾一切地废除了早已被孙太后立为太子的侄儿朱见深,立自己的幼小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为此不惜废了反对自己这样做的原配皇后汪氏),孙太后也隐忍了下来,并没张扬着阻拦他和声讨他。
  总之,在成年的朱祁钰能安安稳稳地做着皇帝,大明王朝政治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孙太后基本是无为的。
  但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景泰帝朱祁钰所立的太子夭折了,太子的生母——取代汪氏被立为皇后的杭氏也死了,而后多年景泰帝朱祁钰再没生儿子。朱祁钰生不出儿子,自己的身体争气也行,但事情却不是这样,景泰七年腊月二十八,他竟病体难支,下诏罢明年元旦朝贺。到了正月十二,尽管他硬撑着要去南郊完成皇帝应当奉行的祭天大礼,但却已力不能支,只得“病宿南郊斋宫”,在这里躺到第三天,群臣预感到朝政危机,力劝他赶紧立太子,却再次遭受其坚决拒绝。在这种情况下,假如朱祁钰一朝病危,明朝皇位就难免再次出现虚悬,陷于新的危机之中。在这种情势下,“石亨谋夺门,先密白于太后,许之”,孙氏以皇太后之尊果断地支持“夺门之变”,并让自己的长兄率族人也参与了进去,迎取太上皇朱祁镇复位,以流血很少的代价化解了一场可以预见的严重危机,应该说,其贡献也是具有正面意义的。可惜的是,这场政变以忠臣于谦被杀为代价,不能不让人慨叹。但随后,心怀自己目的参与夺门和提议杀于谦的人,后来都被清理掉了。我们不能以夺门所付出的代价否定“夺门之变”对于保障明朝基本政治稳定的积极意义。当然孙氏在这一事变中的作用和贡献也自不待言。
  作为一个女人,能在历史上这样两次重大事变中发挥关键和主导作用,委实已经是大作为了!

《大明风华》的孙若微,为什么被称为一代妖后

寒风呼啸,雪花漫天,城门旁,朱瞻基抱着双臂蹲着,粗布衣裳,轻声说,“我想问你后悔这一生吗?是不是想跟他去海上?”女子站着离他一丈远,身着御寒长裘,听完轻叹,笑了,望着大明河山道,“我不后悔,从未有过。相随陛下于地下,固所愿也。”

此女子便是孙若微,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

孙若微,靖难遗孤,动荡之下被父亲好友孙氏收养。孙若微从小生的俊俏,正所谓“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漂亮的脸蛋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一块价值不菲的敲门砖,所以,她能在小小年纪就得到还是皇后的张太后的喜爱,并入宫服侍在朱瞻基身边。

就这样,身怀父仇家恨的孙若微闯进了朱瞻基的生命,为她之后经历六朝五帝的传奇一生写下了开头。

在天真烂漫时遭受灭门之灾,在愿意淡忘仇恨与相爱之人厮守时被迫分离,在儿子健康丈夫疼爱时,朱瞻基却英年早逝,孙若微的幸福,一次又一次被打破。从一介平民成为集皇帝千万宠爱一身的贵妃,再到皇后、太后,这不平凡的一生从来不是无争无抢就得到的。

“一代史家,千秋史笔”的蔡东潘曾这样评价孙若微:“孙贵妃体态妖娆,性情狡黠,少成若天性。百般取悦上意,几把这位宣宗皇帝,玩弄在股掌中。”甚至被称为“一代妖后”,此般“咄咄逼人”之势的评价,到底为何?

孙若微的“腹黑”长镜头

前文说到,孙若微因模样生的俊俏而在童年便与朱瞻基相识。孙若微是长得美,但不是那种“袅娜少女羞”的娇弱美,而是生动的、活泼的、张扬的美。男人多半是视觉动物,所谓一见钟情多是中意皮囊,荷尔蒙作祟的结果。

朱瞻基爱孙若微,这是毋庸置疑的,可能是始于皮囊,但终究对她做到了后宫极宠。虽开始并不是正妃,但在朱瞻基登基之后,孙若微的待遇差不多和皇后一致,甚至还被赐予金册宝。这一行为打破了明朝旧的宫廷礼制,也算是在贵妃礼制上开了先河。

后来,宣德三年,孙若微诞下龙子,朱瞻基终于找到废除胡皇后的理由,毫不犹豫地册封孙若微为后。

咱们来细品一下胡皇后被废一事:虽然胡皇后膝下只有两个女儿,但她好歹是有张太后撑腰的女人,而且胡皇后也是一代贤后,颇得百姓爱戴。但朱瞻基仍然不顾朝中众位大臣的反对“废胡立孙”,这里面,可有不少孙若微的枕边风。

若只是这一件深宫后院之争的事,想必孙若微也不会有“一代妖后”之称了。女人一旦开始干理朝政,那后世的口舌之争便多了。

宣德十年,朱瞻基驾崩,9岁的太子朱祁镇不得不即位,为明英宗。不明事理的太子顺理成章沦为摆设,太皇太后和孙若微孙皇后才是幕后操作朝野的人。

年幼无知的明英宗在有心之人的教唆下北征瓦次,后兵败被掳。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朝廷将郕王朱祁钰(明英宗的异母弟)扶上帝位,为明景帝。但明英宗的皇位之路并没有因此画上句号,他所失去的一切,她的母亲孙若微都会帮他夺回来。

许是上天眷顾,景泰元年,明英宗回了北京。虽一直被囚禁在南宫,但孙若微一直在为儿子的复辟做准备。蛰伏七年,孙若微开始反扑,授意大臣徐有贞、石亨等人乘机发动“夺门之变”,帮助明英宗复辟,结果毫无疑问,她成功了。

你以为这就是孙若微的最后一笔,错!她的传奇故事还在书写。她成为孙太后之后,在她儿子第二个任期内,督促他下诏废除嫔妃殉葬制度,造福后代。天顺六年,孙太后驾崩,她的人生轨迹就此结束,但关于她的故事,还在流传。

此一生

纵观孙若微这一生,一个普通女子,经历了民间苍生疾苦,又享尽天下荣华富贵。也许她本想和丈夫安稳度一生,奈何朱瞻基驾崩太早,她不得不面对这一切。与此同时,虽孙若微在后宫殉葬礼制上有所贡献,但并不能抹杀她耍阴谋手段废掉胡皇后,任宦官王振大肆干预朝政等行为。

历史上从来没有负负正正抵消的说法,所以孙若微被后人称为“一代妖后”也确有其理。

寒风还在耳边吹着,身着裘衣的女子望着她深爱的男人,看着大明江山,轻轻地说,“在底下见我爹娘,我会对他们说‘我不是两手空空,一无所有。皇帝给了我一个家,给我毕生所爱,我已心满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