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双凤

双凤奇案最后告到哪里了?双凤的江苏太仓市双凤镇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1-25 15:57:26 浏览9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双凤奇案最后告到哪里了

皇太后那里。
《双凤奇案》描述明朝正德年间,陕西省宝鸡府凤翔县。世袭指挥秦昆鹏的母亲给孙玉凤送去一只玉镯,孙玉凤回赠一幅荷花图,两家定亲。
尤彩凤的舅父母褚生和贾氏夜宿尤家,双双被害,贾氏人头也不知去向。
尚朝奉夜拾包袱,见是女人头颅,丢入朱砂井中。他害怕伙计孙玉秀报官,将他推入井中害死。第二天到县衙告状,谎说孙玉秀偷银窃物后逃走。
县令钱树青由于受书吏任义操纵,判孙玉秀的父亲孙国安赔偿,孙国安不服,被押进监牢。孙玉凤父亲被押,上堂辩理,钱树青说她无理取闹,将她押在狱中。
经历千难万险,最后终于将案子告到了皇太后那里,才使得案情最后最终水落石出,秦昆鹏和尤彩凤也沉冤得雪。

双凤的江苏太仓市双凤镇

全镇总面积63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5.5万人。2003年在双凤维新村考古发现的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遗址,将太仓的历史向前推进到4500年,双凤被誉为“太仓之根”同时荣获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江苏省卫生镇、苏州市知识产权示范镇和苏州市文明镇等荣誉称号。
双凤镇紧紧围绕“二次创业”发展目标,以“提高标杆、提升层次、提速发展”为总体要求,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产业、福地文化产业、水乡生态产业三大特色产业的逐步形成,构筑了双凤的产业优势和品牌特色。
----双凤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以204国道为轴心,富豪工业园、温州工业园、凤中工业园三大园区为主体的工业走廊已形成规模,入驻企业400多家,总投资额近40亿元。根据双凤的发展特点,突出特种胶带、精密机械、汽车配件、生物医药等产业特色,打好温州工业园、五金机电环保专业区、精密机械产业园这几块品牌,双凤先进制造产业得到了加快发展。
----双凤文化底蕴深厚,双凤寺、玉皇阁等三教俱全的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全羊宴、燠鸡等美食文化享有美名,龙狮文化独具特色,历史文化博大深远,这四张文化名片,蕴育出别具一格的福地文化特色。为做优福地文化产业,双凤镇以羊肉美食品牌为载体,倾力打造一品羊肉美食街,美食街以明清风格建筑为主体,已汇聚了新、老羊肉馆共15家,总投资4000万元。并连续两年成功举办双凤福地文化羊肉美食节,以节造市,吸引人气,助推了双凤文化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双凤水资源丰富,生态资源保护良好,为水乡生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双凤立足长远做好了5平方公里生态区的战略性规划,勤力万亩特种水产生态养殖基地首期1500亩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实施,其中380亩垂钓区将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生态休闲垂钓中心。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庆丰万亩水稻丰产方中心示范方拓展到5000亩。川荡牌甲鱼、凤湖牌青虾、勤立牌梅山猪等生态农产品品牌不断做大做强。
双凤 因寺而名,因教而兴,距今已有近1700年历史,故有“千年古镇、双凤福地”之美名;
双凤 中国龙狮艺术之乡,有历史遗存良渚文化维新遗址,又有“龙狮之乡、太仓之根”之美誉;
双凤 中国羊肉美食之乡,秉承百年传统,融合现代品味,更独具“江南一绝全羊宴”之美食。 双凤春秋时属吴国。
战国时,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灭吴,属越国。
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年),楚国灭越国,属楚。
公元前222年,秦灭楚,属秦。秦废分封,设郡县,双凤北境属会稽郡吴县,南境属会稽郡娄县(以吴泾、寺泾、沿门泾、司马泾为界)。秦汉间,南境建惠安乡,属娄县。
西汉初为荆国吴县及娄县地。西汉十二年(前195年),改封刘濞为吴王,双凤属吴。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刘濞封地撤,双凤北境属会稽郡吴县,南境属娄县。
东汉永建四年(129年),析会稽郡浙江以西地域另立吴郡,双凤北境属吴郡吴县南沙乡,南境属娄县惠安乡。
三国时,北境属吴国吴郡吴县南沙乡,南境属娄县惠安乡。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国,北境属扬州吴郡吴县南沙乡,南境属娄县惠安乡。
东晋成帝咸和元年(326年)封皇弟司马岳为吴王,改吴郡为吴国。北境属扬州吴国吴县南沙乡,南境属娄县惠安乡。咸康七年(341年)在南沙乡设立南沙县,隶于晋陵郡。
东晋咸康年间(335—342年),北境建双凤乡,属扬州南沙县双凤乡,南境属娄县惠安乡。
南朝刘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改吴国为吴郡。仍属扬州。
梁武帝天监六年(507年),分娄县置信义县,属信义郡,南境惠安乡随属信义县。北境双凤乡仍属南沙县。大同二年(536年),分信义县置昆山县,南境属吴郡昆山县,北境属晋陵郡南沙县。大同六年(540年),于南沙之地置常熟县,北境属信义郡常熟县。
陈后主祯明元年(587年),分扬州吴郡地置吴州,北境属吴州吴郡常熟县,南境属吴郡昆山县。
隋开皇九年(589年),隋平陈,吴州改苏州,废昆山县,双凤全境属苏州常熟县。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复置昆山县,北境属苏州常熟县,南境属昆山县。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复改苏州为吴州;大业三年(607年),又改吴州为吴郡,北境属吴郡常熟县,南境属昆山县。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吴郡复称苏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苏州又称吴郡;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吴郡又复名苏州,常熟县、昆山县随属。
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封钱缪为吴越王。北境属吴越国苏州常熟县,南境属昆山县。贞明三年(917年),苏州升为中吴府;后唐光二年(924年),又升为中和军,常熟县、昆山县随属,乡隶不变。
北宋开宝八年(975年),改中吴军为平江军;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平江军复称苏州,北境属苏州常熟县,南境属昆山县;宋政和三年(1113年),苏州升为平江府,北境属平江府常熟县,南境属昆山县。
元至元十二年、南宋德裕元年(1275年),平江府降元,改为平江路,北境属平江路常熟县,南境属平江路昆山县。
元贞元年(1295年),升常熟县、昆山县为中州,北境属常熟州双凤乡,南境属昆山州新安乡、惠安乡。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张士诚取平江路,改隆平府,隶属随改。次年,张士诚降元,隆平府复名平江路。
吴元年(1367年),改平江路为苏州府,北境属苏州府常熟州双凤乡,南境属昆山州新安乡,惠安乡。
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常熟州为常熟县,降昆山州为昆山县,改昆为昆,南北境随属。
明弘治十年(1497年),划昆山之新安、惠安、湖川三乡;常熟之双凤乡(5个都);嘉定之乐智、循义两乡建立太仓州,隶苏州府。此后的现双凤南北境均属太仓州的西乡,北境为州的十六都,南境为州的十二都、十三都、十四都。
清雍正二年(1724年),太仓升为江苏省直隶州,双凤属直隶州西乡。咸丰十年(1860年)八月,太平军攻入境内,隶天朝苏福省太仓州。同治二年(1863年)三月十五日太平军撤走,恢复清制,隶属关系不变。
辛亥革命后,民国元年(1912年)1月,州县合并,称太仓县。双凤随属太仓县。
1949年5月13日太仓解放,建立太仓县人民政府,双凤随属太仓县。1993年1月撤县建市,双凤隶属太仓市。
镇境
双凤镇位于太仓市西部。镇政府驻地离太仓市区10公里。东与城厢镇伟阳村、电站村、万丰村、沙溪镇半泾村相交;南与城厢镇伟阳村、昆山市周市镇腰溇村相接;西与昆山市周市镇的腰溇村、东明村、斜塘村、市北村、西北与常熟市的支塘镇蒋巷村、丰联村相邻;北与沙溪镇的半泾村、泥桥村相连。
双凤镇处常熟、昆山、太仓三市的交界之地。
镇名由来
双凤镇名源于双凤寺,相传晋咸康年间(335—342年),河南高僧支遁来建寺,掘地现一石盒,开盒见一对神龟,旋即化作双凤飞去。寺成以双凤为名,后于晋咸康年间该地的方园百里之乡,皆以双凤冠名。
区划
【宋、元】北境属常熟县双凤乡,南境属昆山县新安乡、惠安乡。
【明、清】明弘治十年(1497年)建太仓州。全境为属州之西乡,其中北境为州之十六都,辖四图十二圩,南境为州之十二都、十三都、十四都。
清宣统二年(1910年),奉行城乡自治。州、县划分为1城、24乡,州辖1城、9乡,县辖14乡。双凤属州9乡之一。
【民国时期】辛亥革命后,民国元年(1912年)州、县合并,合称太仓县。行政区划改为1市25乡,双凤为25乡之一。民国18年(1929年)8月,奉行“县组织法”,行政区划改为区、乡镇建制。民国19年(1930年)全县共设9区、358乡、50镇。双凤为第八区。民国23年(1934年)7月,全县改设6个区,双凤为第六区。民国24年(1935年),推行保甲制度,全县行政区划改为6区、93乡镇、694保、7363甲。双凤为六区,辖12个乡镇:双凤镇、直塘镇、戚浦乡、日晖乡、凤尾乡、积善乡、丁江乡、永宁乡、双林乡、阜民乡、项脊乡、织履乡。
民国26年(1937年)11月,日军侵占太仓,次年,恢复6区、93乡、镇建制。民国28年(1939年)8月,改为民国初期的26个乡镇建制。民国29年(1940年)7月,改26个乡镇为区署,复置94个乡镇。民国30年(1941年)1月,又改26区为6区,下辖94乡镇、699保、6883甲。双凤为六区,由原双凤、毛市、直塘3个区署合成,下辖12个乡镇、106保、1038甲。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县政府于民国34年(1945年)9月,恢复抗战前6区、93乡镇的行政区划。次年10月,改为6区、50乡镇、335保、4567甲。双凤区署辖双凤镇(7保、94甲)、直塘镇(5保、82甲)、丰上乡(7保、102甲)、毛东乡(10保、131甲)、毛西乡(8保、109甲)、惠安乡(7保、91甲)。
民国36年(1947年)3月,撤并为3区、25乡镇。双凤镇(16保、208甲)、直塘镇(10保、150甲)、毛市乡(19保、250甲)归属沙溪区。民国37年(1948年)7月以后,又撤销3个区,改为3个区域,直至太仓解放,太仓县人民政府成立。
【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5月,成立太仓县人民政府,全县设6区25乡镇,双凤区辖双凤镇、直塘镇、毛市乡。乡镇以下仍利用旧时保甲。1949年11月,全县划分为8个区、109个乡镇、1250个村。双凤区辖16个乡、159个街村。其中:
太平乡辖12村:小字、安南、月台、安西、安中、安东、大江、安北、双林、森林、西林、东林。
金星乡辖12村:广大、荷叶、凤凰、叶南、凌泾、双毛、邢桥、金桥、小陆、长浜、三东、莫干。
翻身乡辖12村:新泾、冯浜、仗东、仗义、仗泾、项脊、凤其、凤锡、孟奣、康义、梅园、中泾。
塘东乡辖14村:总溇、杜漕、马漕、吴泾、三合、寺泾、郭家、双农、东徐、双泾、凤新、凤鸣、和凤、李和。
庆丰乡辖8村:东凤、凤利、缪凤、周凤、凤凰、姚泾、青秧、迎贵。
戚浦乡辖14村:迷西、郁泾、小泾、顾丫、鹿西、张泾、陶泾、邱桥、戴泾、横浜、鹿东、洋漕、迷东、瞿泾。
直塘镇辖6街:安里、湾东、西中、湾西、普济、河南。
凤凰乡辖10村:吴塘、凤尾、凤心、斜泾、凤凰、新民、沼泾、庙泾、凤周、龙凤。
日晖乡辖9村:青凤、张泾、戴泾、中泾、瞿泾、埝头、泥桥、沙渠、养库。
同新乡辖10村:三湾、兴隆、西南、何庄、西林、保国、双泾、蔡九、东泾、潘泾。
双凤镇辖8街:起凤、和平、东新、永平、新民、新政、太平、西新。
新安乡辖11村:凤新、新泾、凤西、斜塘、洗马、近市、寺前、新南、东新、璜泾、建国。
民力乡辖8村:柴场、九里、三官、民泾、王泾、双浜、新新、永乐。
民乐乡辖9村:西徐、严泾、新民、勇员、胡庙、鸡鸣、丁江、大湾、六同。
维新乡辖7村:木泾、东泾、车浜、福利、福新、安全、永安。
新毛乡辖10村:中心、陈泾、新宁、大溇、南园、善泾、巷西、岳河、苏王、架木。
1954年8月,全县改为6区、108乡镇、双凤为6区之一。
1956年3月,撤区并乡。全县为4区、33乡、3个县属镇。双凤区撤销,塘东乡、双凤乡、直塘乡归属沙溪区,金星、新毛乡归属城区。
1957年7月,撤销区制,33乡合并为14乡,县属镇不变。双凤乡属14乡之一。
1958年9月,全县实行公社化,政社合一。双凤公社属14公社之一,辖10个大队。
1960年,将10个大队划为20个大队,至1965年划为24个大队。
1966年,县区域调整,将双凤公社的凤凰、青秧、直塘、泥桥、沙渠、青凤等6个大队划给新建的直塘公社管辖;将新兴、新湖、民乐、民丰等4个大队划给新建的新湖公社管辖。双凤公社辖14个大队。1966年渔业改革时,新建双渔大队,双凤辖15个大队。1968年4月,社镇改为革命委员会。1981年9月,恢复公社管理委员会原称。1983年7月,体制改革,恢复乡镇人民政府,并设经济联合委员会,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和经济合作社,生产队,改称村民小组。行政区划不变。
1993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撤销双凤乡,建双凤镇,辖15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1999年9月,并为11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2000年7月,撤销新湖镇,并入双凤镇。辖23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2004年4月,调整为10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2006年9月调整为9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庆丰、凤中、黄桥、勤力、泥泾、维新、新湖、新卫、新闯村委会,双凤、湖川桥居委会) 。 江苏太仓市双凤镇域总面积为62平方公里,人口3.3万人。辖社区居委会(双凤、湖川桥);村委会(南新、塘东、凤新、庆丰、缪泾、凤东、凤中、新扬、黄桥、同新、勤力、新红、泥泾、湖川、维新、新湖、新乐、新星、新卫、新立、共和、新闯、南圩)。
在太仓市委、市政府“科教兴市、以港强市、国际经济化”三大发展战略的有力推动下,双凤镇以“一年打基础、两年求提高、三年谋跨越”的思路,依托良好的区域位置资源,充分发挥“沿江”、“沿沪”优势,主动接受上海浦东开发区和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的辐射,并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项配套服务,倾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平台。通过近两年来的努力,双凤经济社会呈现出跨越发展的新态势。 一文人
⑴据清道光年《双凤里志》载:自明至清道光年,双凤籍进士28名,举人50名,进士名单分列如下:朱昶、陆昶、唐韶、范轮、蔡坤、顾守元、周墨、徐祯卿、朱辰、周坤、周在、唐符、茅贡、朱郏鼎、周土、顾允杨、徐 、张振之、龚起凤、周铎、丁元复、刘玉成、钱九思、钱世锦、唐孙华、陈福、顾 。他们出仕在外,皆有美誉。
⑵吴中四才子之一徐祯卿
据《双凤里志》载:徐祯卿,字昌国,一字昌谷。他的祖上从洛阳迁来双凤,父因补长洲县学生,流寓郡城(苏州),徐祯卿年少时与祝允明、唐寅、文微明号称四才子。以进士授大理寺评事。与大梁李梦阳、信阳何景明友善,肆力为诗歌,其诗熔炼精警,为吴中诗人之冠。
⑶《永乐大典》编纂总裁陈济
陈济,字伯载,陈洽之兄,官至右春坊左赞。明初,陈济是个没有功名(未参加科举考试)的大学问家,他博学强记,时人称他《两脚书橱》。其弟陈洽任大理时,太宗对洽说:“听说你有兄,博学而能写文章,可任修史之职,你可谕联意!”于是陈济召去京师修史。陈济秉性善良而谨慎,皇太子很尊重他。五位皇孙都跟随他学习经学。永乐年间,陈济应诏修《高庙实录》,他与学士解缙等为编纂总裁。永乐中,明成祖朱棣下诏纂修《永乐大典》,总裁官为学士胡广、杨荣、金幼孜。惟陈济以布衣荐入编修馆任总裁,编采中遇不明白之事,都向他请教,故大家称他为陈头巾(头目)。
⑷明末娄东著名文士顾梦麟与顾湄
顾梦麟,字麟士,人称织帘居士,世居双凤,后因避时乱,流寓常熟唐市,与当地名士杨彝相友善,时人并称“杨顾”。两人慨然思振时弊,相与讲说辨难,力明先儒之学,远近称弟子者不下数百人。明天启四年(1624年)顾梦麟与杨彝、张溥、张采等同道相聚常熟唐市,约定创办应社(复社前身)。顾梦麟著《四书说约》20卷、《诗经说约》28卷、《四书十一经通考》20卷、《织帘居诗集》4卷、《中庵琐录》1卷、《韵珠》4卷、《双凤里志》8卷等著作。
顾湄,字伊人,县诸生。为顾梦麟养子。少能诗,承继家学,拜陈瑚(确庵)、吴伟业(梅村)为师。吴伟业曾选《娄东十子诗》、列其名于黄与坚、周 之后,位居第三,著《虎丘山志》、《载庵集》、《水乡集》、《太仓诗选》、《 物诗选》、《载庵琐录》等著作。
⑸康熙年有名进士陆毅和唐孙华
他们同在康熙27年(1688年)戊辰科中式,金榜题名。
陆毅,字干迪,号匪 。平原陆姓,在元代从上海浦东迁到太仓双凤之后,到清朝陆毅一代,已是迁娄第十二世祖。本邑清代道光庚辰科状元陆增祥为十八世祖。陆毅于康熙33年(1694年)到江西新建县任知县,因“为政精勤,修水利,举义学,捕剧盗,察冤狱”擢升户部主事。不久,官至陕西道监察御史,协理山西道事,奉命巡视北京中东两城。陆毅著述甚丰,有《自知录》2卷,《入台偶笔》、《巡城琐记》、《北庐诗钞》2卷等。唐孙华,字实君,别号东江。55岁中进士,曾“选陕西朝邑知县,召试诗赋,迁礼郭主事,调吏部。”康熙35年,充浙江主考官,以失误辞官归里。他幼有神童之目,体貌清癯,博闻强记,言论风采倾一时,尤熟于史事,为诗古文引笔千言,著有《东江诗钞》等。
⑹太仓四先生之一陈瑚
陈瑚,字言夏,号确庵,崇祯举人,明末清初学者,太仓四先生之一。先生精研理学,学说博大精深,以经世自任。世仪《格致篇》首提“敬天”二字,先生潜心研究颇得要领,认为只要加强德学修养,“人皆可以为尧舜”。明之后,隐居双凤蔚村,先生带领乡人筑圩御水,使农田获得丰收;先生倡导孝友、 爱,乡风为之一新。清初诏举隐逸,先生力辞。卒后,门人私谥安道先生,故居立为安道书院。
⑺郏 (北宋水利专家)后裔郏鼎
郏鼎,字荐和,号梅岩,宋司农郏 的后裔。他曾祖名璇,出赘于双凤里刘氏,始为里人。郏鼎聪明俊秀勤力学习,成进士后现政于工部,授官知嘉定州改茶陵,继提拔为工部都水员外转营缮郎中,再升为浙江右参议,未满年,罢官归里,辟樊春圃。
二官吏
⑴兵部尚书陈洽
陈洽字叔远。陈洽于明洪武年间,经地方推举及大吏引荐任兵科给事(军 官),朱元璋很赏识他,赐其一袭金织罗衣。永乐初,安南兵起,朱棣命陈洽赴广西参谋军务,不久,平定安南,继而跟随永乐帝北征九年,参与军机,授兵部尚书。陈洽战死于疆场,朝廷追赠他为《少保》头衔,赐谥号《节悯官》,民间呼其为“节悯公”。明永乐13年,官府在双凤迎仙桥南为陈洽建尚书坊。明宣德四年,在双凤影仙潭为陈洽建宗祠。
⑵湖州府通判周锡
周锡字子纯,号芝山,晚号七冈老人。嘉靖中,因贡生谒选进京,授官湖州府通判。为官清正,文武双全,敢于直言,御史们都敬畏他,著书立说垂三十年。著有“凤林备采”等著作,在“凤林备采”中,周锡为民请命,敢于抨击州大夫,已属难得,并提出“贤能官”,应“为民先事会计”,以勉后事者,实属可贵。
⑶福建参政陆昶
陆昶字孟昭,号微庵,因进士历任刑部郎中官职,判决诉讼,公正明恕。又因为文才好,出任河南、山西参谋众事,又升福建省参政,巡回视察海防。以前该地海盗劫掠杀人,终不得破案,陆昶到任后,马上擒得盗首,正元以法。漳州和泉州两郡城,常受潮水冲蚀,他派人筑堤岸,免除水患,后因被奸人诬告免官回故里。陆昶祖居双凤,年少时迁入州城(太仓),发迹后,州城为其建贤科坊,进士坊,昼锦坊。
⑷浙江按察副使张振之
张振之,字仲起,号 士,官至浙江按察副使。因积劳成疾回家亡故。为政清正廉洁,他为台臣告辞时,仅拿着五金出都门,在吉安罢官时,俸余不满三金,解任兵备时,家人拿公家一只铜盘,出境五里后被振之发觉,即命家人丢在章江中。是时,江南有七样弊政,振之能昌言无忌。亡故后,两卫官军,涕泣要求上官为他立专祠。故在杭州及太仓均有张振之专祠。州城(太仓)文政辅张振之祠堂废后,其玄孙张继芳在其家乡盐铁塘之东蔡泾河北岸又建祠堂,后来演变为张继芳庙。
三佛老
⑴双凤寺创始人支遁
支遁,又名支道林,东晋著名佛教学者,河南开封市南人。二十五岁出家,后至建康(今江苏南京)讲经,与谢安、王羲之等友善,好谈玄理。注《庄子,消遥游》,见解独到。作《即色游玄记》,宣扬“即色本空”思想,为般若学六大家之一。其他著作有《释即色本无义》等。
支初居余航山,后来吴住支硎山。东晋咸和中来南沙(双凤旧属南沙),创立双凤寺。
⑵普福观创始人周静清
周静清,号静境,又号陆孙,世居双凤。年少时喜爱道家之学,也兼通百家之言。后游江西龙虎山,拜演道灵应冲和元静真君为道士。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八月,回双凤创建普福观,制授清宁抱一凝妙法师,为普福观开山始祖主持提点,历加平江路道 提调山西三宫观事,后置提点铜章,为五品道官,终年六十岁。
⑶双凤寺中兴开山祖济普
济普字穆文,一字润堂。灵隐具德和尚法嗣。原名溥德,参学后道行日进,具德命改为济普。其人精神勇迈、才识过人,立志起建废刹,清顺治辛卯(1651年)孑身卓锡于双凤寺,时大殿东地一片丘墟,他拮据兴建,次第落成,为双凤寺中兴开山祖。

据说双凤奇案是根据一个真的的冤案拍成的

明朝正德年间,陕西省宝鸡府凤翔县。世袭指挥秦昆鹏的母亲给孙玉凤送去一只玉镯,孙玉凤回赠一幅荷花图,两家定亲。 尤彩凤的舅父母褚生和贾氏夜宿尤家,双双被害,贾氏人头也不知去向。 尚朝奉夜拾包袱,见是女人头颅,丢入朱砂井中。他害怕伙计孙玉秀报官,将他推入井中害死。第二天到县衙告状,谎说孙玉秀偷银窃物后逃走。县令钱树于受书吏任义操纵,判孙玉秀的父亲孙国安赔偿,孙国安不服,被押进监牢。孙玉凤父亲被押,上堂辩理,钱树青说她无理取闹,将她押在狱中。

曲中双凤已分飞是什么意思

浣溪沙
翠阁朱阑倚处危。夜凉闲捻彩箫吹。曲中双凤已分飞。 绿酒细倾消别恨,红笺小写问归期。月华风意似当时。
①双凤:曲名。旧题刘歆《西京杂记》二:“庆安世年十五为成帝侍郎,善鼓琴,能为双凤离鸾之曲。“
曲中双凤已分飞,是用典,也是双关。既是写当时吹奏的乐曲是《双凤离鸾曲》,又暗指有情人分离。

丝韬传1一21集16集

丝韬传1一21集16集,温州鼓词
陈春兰十二红第十六集,十二红是鼓词传统曲目,因为陈春兰演唱录制成VCD,在温州各地流传,十二红的名称也被网友直接命名陈春兰十二红。
温州鼓词现在活跃的艺人,言情故事陈春兰唱得最有特色,十二红故事男主人公好多个老婆,《十二红》讲的就是男主角朱双凤的十二个老婆。

双凤奇案的介绍

22集电视剧《双凤奇案》。描述明朝正德年间,陕西省宝鸡府凤翔县。世袭指挥秦昆鹏的母亲给孙玉凤送去一只玉镯,孙玉凤回赠一幅荷花图,两家定亲。 尤彩凤的舅父母褚生和贾氏夜宿尤家,双双被害,贾氏人头也不知去向。 尚朝奉夜拾包袱,见是女人头颅,丢入朱砂井中。他害怕伙计孙玉秀报官,将他推入井中害死。第二天到县衙告状,谎说孙玉秀偷银窃物后逃走。县令钱树青由于受书吏任义操纵,判孙玉秀的父亲孙国安赔偿,孙国安不服,被押进监牢。孙玉凤父亲被押,上堂辩理,钱树青说她无理取闹,将她押在狱中。

安徽凤阳“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产生根源

《凤阳歌》的演化轨迹 (转)(2008-10-08 10:11:02)转载标签:文化
安徽凤阳县,家喻户晓;小曲《凤阳歌》,妇孺能唱。“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这支小曲已经演唱六百多年了,从淮畔乡村埂头唱到大明皇宫殿堂.从古代戏曲舞台唱到现代校园课堂,从华夏五湖四海唱到寰球五洲四洋,它不只是安徽淮河地方的一种乡调、一支民歌,而是中国民歌史上的一曲经典、一朵奇葩。
这支小曲在穿历各个历史时期及重大事件过程中,由不同人群以不同目的改编出四十馀种演唱本而各为其用。溯述其来历、发展及版本演化径迹,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它既是朱明皇帝的颂歌,又是明末义军的谣歌:既是清政府的佣歌,又是江浙移民的怨歌;既是两淮流民的乞歌.又是……
一 朱明皇帝的颂歌
说起《凤阳歌》,人们第一感觉抑或以为它是朱明王朝的咒歌,其实不然。凤阳这地方古称“钟离”,明洪武七年(1374)在此建中都皇城,择地凤凰山之阳才改称的。明风阳知县袁文新述其名源说:“国朝启运,肇建中都。营皇城宫阙……席凤凰山为殿,势如凤凰,斯飞鸣而朝阳,故日‘凤阳’。”(《凤阳新书》卷3)
朱元璋是凤阳的儿子,他期望这个崭新吉祥的名字能给家乡带来好运,富裕新生。并以刘邦恩泽沛县为例一次次说服众臣,诏谕惠政:“今凤阳、临淮二县之民,虽不同我乡社,同钟离一邑之民……永不课征。”(《凤阳新书.帝语》)“永免凤阳、临淮二县税粮徭,宜榜谕其民,使知朕意”(《明实录·太祖实录》)。“凤阳、临淮二县民徭赋,世世无所与”(《明史.太祖本纪三》)。朱元璋非常尊敬老人,还决意要比刘邦做得更好,每年都亲自给老人们做寿祝福,唱歌跳舞,打花鼓联欢。明代学者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南都打春》称:“太祖时,凤阳父老,亲自上寿,以比丰沛。”据《凤阳新书》等记载,朱元璋不只一次以皇帝的口气、乡亲的情愫对乡人说:你们在家乡,有福的去做父母官,无福的就给我看守陵墓,种田的不要你们交租税,年老的只管逍遥自在地吃酒。一年三百六十天,你们就唱着过吧!
作为政治经济特区的凤阳人饱享皇恩,自然把感恩的锣鼓敲得震天动地。洪武年间,凡逢年过节遇喜庆大事,凤阳花鼓队便驾彩马香车,从凤阳府唱到应天府(今南京市),从六部大院唱到乾清殿、坤宁宫,给朱皇帝、马皇后道喜祝福:
说凤阳,道凤阳,手打花鼓咚咚响,
凤阳真是好地方,赤龙升天金凤翔,
数数天上多少星,点点凤阳多少将。
说凤阳,道凤阳,手打花鼓咚咚响,
凤阳真是好地方,皇恩四季都浩荡,
不服徭役不纳粮,淮河两岸喜洋洋。
传唱于凤阳、南京一带的这支《凤阳歌》,歌词质朴,节奏轻捷,曲调欢快,反映了明初凤阳人欢乐之情与感激之心。朱元璋生肖龙,由红巾军领袖坐上大明龙廷,民间说他是“赤龙天子”。皇后马秀英小他四岁,属鸡,百姓喻以“金凤”。完颜海瑞所著《天子娇客》第十六章有这样一段描写:洪武十六年马娘娘病愈之后,朱元璋在一次皇亲聚会上以粗犷的声嗓演唱:“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宝地上出了个朱皇帝,上天又送来马娘娘。”
朱元璋死后,嫡孙朱允炊继承皇位,燕王朱棣兴兵南下从侄儿手里夺取皇位,并于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燕州(今北京市),以应天府为南京。此后凤阳、南京的地位和风采便日见其下。
凤阳去,凤阳来,问你凤阳几条街,
几条长来几条短,几条平整几条坏,
九条通往燕州府,一条连接凤凰台。
明代学者李翊记载:“金陵春前一月,沿街鸣锣,跳唱乞米,名‘打春’。相传太祖见田野中有此,命翰林撰词,使城中为之。至今及其时,江宁、上元两县给批,举行不废,谓之春田乐,然所唱非旧词也。”(《戒庵老人漫笔·南都打春》)迁都之后,原先每年新春进宫献礼的凤阳、南京、江宁等府县的花鼓艺人便流落街头,合入敲鼓走唱的“打春”队伍,身披黄褡裢沿街逐户敲锣唱吉语,然后索点赏钱食粮。“从事‘打春’活动的大多是安徽人,二三人一班,敲打锣鼓,背的是凤阳花鼓。‘打春’曲调很轻巧,颇为好听,内容是朱洪武出世的情况,开头第一句都是‘说凤阳。道凤阳”’(《唱麒麟与打春》)。这种歌辞舞式,流行于以南京为中心的苏、皖一带,直到20世纪中期仍盛行不衰。
盈街填巷人如堵,万盏明灯看驾来。”(崔旭《皇会》)乡下集市唱,诗云:“村落咚咚花鼓戏,千人万人杂远至。台高八尺灯四围,胡琴一响心乍开。”(潘际云《花鼓戏》)生于乾隆三十年的据清著名学者诸联(上海青浦人)记载:“花鼓传来三十年,而变者屡矣,始以男,继以女;始以日,继以夜;始以乡野,继以镇市;始盛于村俗民氓,继沿于纨绔子弟。”(《明斋小识》)京、津、冀一带更是唱疯了,竞把《凤阳歌》叫作“疯秧歌”。
左手锣,右手鼓,手拿着锣鼓来唱歌,
别的歌儿我不会唱,只会唱首凤阳歌。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
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凤阳,小凤阳,凤阳城里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文王,坐落龙廷倒有九年荒。九呀九年荒。
有钱之人卖田庄,无钱之人卖了儿郎。
夫妻二人无有田庄卖,打鼓卖艺走他乡。走呀走他乡。
清初,南明鲁王(朱以海)在金门,闽中尤其是福州一带,是南方军民“反清复明”的中心之一。清兵进攻福州时,特意挟带千馀人的花鼓队,大唱《凤阳歌》,咒骂朱皇帝(清初“海外散人”撰《榕城纪闻》、民国陈衍著《台湾通纪》)。
恨只恨朱皇帝,做什么皇帝?
害得我凤阳府,十个有九个出来打花鼓。
说凤阳,话凤阳,凤阳原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从歌词中能听得出话音来,演唱人是明骂朱皇帝,暗怨清政府。
四 江浙移民的怨歌
《凤阳歌》的演唱者并非都出于被迫,自愿者也并非都是凤阳土著人,他(她)们中有江苏、浙江富豪移民的子孙,也有被押解来凤阳屯田垦荒罪犯的后人。
史实告诉我们.农民出身的朱元璋面对百废待兴的社会强行施政,一是“惩元末豪强侮贫弱,立法多佑贫抑富”;二是厉行“安抚流民”、“移民垦荒”、“以富带贫”的政策,并在凤阳府试验。首先从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等地将无田业者四千馀户调入凤阳垦种,由政府拨给牛、种、车、粮,并惠以“三年不征其税”。特令“官吏罢职者、民犯流罪者,俱发凤阳屯田耕种”。“据《明太祖实录》,洪武五年正月‘诏,今后犯罪,当谪两广充军者,俱发临濠屯田’;十月,‘上以时营中都,恐力役妨农,诏自今杂犯死罪可矜者,免死,发临濠输作’;六年正月,‘宥沮坏盐法死罪输作临濠’;八年二月‘敕刑官:自今凡杂犯死罪免死,输作终身;徙、流罪,限年输作;官吏受赃及杂犯私罪当罢职者,谪凤阳屯种;民犯流罪者,凤阳输作一年,然后屯种’。发往中都的罪犯,计五万馀人,其中:‘官吏有罪者笞以上悉谪屯凤阳至万数’,至于百姓犯罪被罚到凤阳输作的,必然超出此数”(《凤阳县志·明中都》)。同时,强令“迁徙江南富民十四万户以实凤阳”,企以江南富乡的人、财、物力和生产经验、技术来给凤阳增强致富意识和注入发展活力。效果很显著,凤阳很快就展现出勃勃生气和兴旺景象,于是便在全国多处贫困地区推行此策。
喜沐皇恩的凤阳及其周边府县的土著人在敲锣打鼓给朱皇帝歌功颂德的同时,而江浙移民及黜官、罪犯的家属、后人则怨恨入骨。《凤阳新书》称:“太祖时徙民最多,其间有以罪徙者……怨嗟之声,充斥园邑。”《明史·食货志一》亦有同类记载:
说凤阳啊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就起出了个朱洪武哇,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田庄,小户人家卖儿郎。
我家没有儿郎卖,肩背花鼓走四方。
朱皇帝倒了,他们便放开嗓门大骂“朱皇帝”。清代史学家赵翼(常州人)耳闻目睹并亲笔记下了移民回归演唱《凤阳歌》这一事实:“江苏诸郡,每岁冬,必凤阳人来,老幼男妇成行逐队,散入村落间乞食,至明春二三间始回。其唱歌则日:‘家住庐州并凤阳,凤阳原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以为被荒而逐食也,然年不荒,亦来行乞如故。《蚓庵琐语》云:‘明太祖时,徙苏、松、杭、嘉、湖富民十四万户以实凤阳,逃归者有禁,是以托丐者潜回省墓探亲,遂习以成俗,至今不改。’理或然也。”(《陔馀丛考》卷41“凤阳丐者”)
五 两淮流民的乞歌
有明一代,尤其是洪武、永乐年间,在朝廷和地方政府的控制下.凤阳府的户籍只进不出,江浙移民想回老家也只是私下的个别行动。朱明政权倒了之后,原凤阳府及淮河两岸出现了移民大回迁,伴随出现淮民大流亡,人们在回迁、流亡途中,演唱《凤阳歌》成了他们索钱财、讨饭吃的手段.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
自从出了个朱洪武,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家小户没有办法呀,思想各人过生活。
大家户口卖骡马,二等户口卖田庄,
三等户口没有的卖哟,身背花鼓走四方。
“凤阳妇女唱秧歌,年年正月渡黄河。北风吹雪沙扑面。咚咚腰鼓自婆娑。……我唱秧歌度歉年,完却官租还种田”(魏裔介《秧歌行》)。借唱行乞,冬出春归。荒年这样,熟年也这样,淮河两岸许多县乡渐渐形成风俗。乾隆十二年,安徽巡抚潘思榘《请调济灾地事宜疏》称:“凤、颍民风乐于转徙,在丰稔之年,秋收事毕,二麦已种,即挈眷外出,至春熟方归。”(《皇清奏议》)“民性不恋土,无业者辄流散四出,谓之‘趁荒’.或弥年累月不归,十室而三四”(光绪《凤台县志》卷4)。这种风俗直延到近代、现代,1876年的《申报》还这样报道:淮民“散之四方以求食,春间方归,以事田畴,谓之‘逃荒’。此其相沿之积习也”!
唱花鼓,渡黄河,泪花却比浪花多。
手提花鼓上长街,弯腰拾得凤头钗。
双凤蹁跹落钗股,妾随阿娘唱花鼓。
唱花鼓,过沙场,白骨如山不见郎。
阿姑娇小颜如玉,低眉好唱懊侬曲。
短衣健儿驻马听,胯下宝刀犹血腥。
起初是以唱乞食,以乞养生。后来是以唱赚钱,以艺谋生,《凤阳歌》成了乞讨艺人的保留曲目。“凤阳婆”成了乞讨艺人的代名词。“如果说凤阳花鼓是一种文化符号。‘凤阳婆’同样是一种文化符号。在江南地方。人们看到女丐,无论其是否来自凤阳,一律称为‘凤阳婆’。在他们的一tk,目中,‘凤阳婆’已不再是凤阳女丐的专称,而仅仅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这是把淮北流民现象视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旁证”(池子华《中国近代流民·流民现象发生的文化学考察》)。
清道光年间曾任博陵、海通等县知县的吴世涵《流丐》诗纪实了他的亲眼所见和躬自调查:“居民已嗷嗷,流丐复四集。百十成其群,布满乡与邑。借问从何来,滁凤与宣歙。……其中有良家,逢人掩面泣。自云不愿来。无奈众迫胁。……”由此可见,这种流民风俗裹挟着许多并不情愿的妇女儿童跟着背井离乡,外地受苦。两淮流民之风蔓延,渐渐影响到邻近的苏北、河南、山东。《乾隆沂州府志》记载:“几与凤阳游民同,到处流亡,以四海为家。”有识之士为之慨叹忧虑,“有田胡不耕,有宅胡弗居。甘心弃颜面,踉跄走尘途。如何齐鲁风,仿佛凤与庐”(陈登泰《逃荒民》)。“凤与庐”即指明清时期凤阳府与庐州府一带的县乡。
敲起鼓。打起锣,敲锣打鼓我来唱歌。
别样歌儿勿会唱,会唱凤阳是花鼓。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田庄,小户人家卖儿郎。
我家没有儿郎卖,肩背花鼓走四方。
我命苦.真命苦,一生一世嫁不得好丈夫。
人家的丈夫做官又坐府,我的丈夫是个打花鼓。
我命苦,真命苦,一生一世讨不了好老婆。
人家的老婆绣花又绣朵,我的老婆贪吃又懒做。
花鼓艺人耳朵灵,哪里富裕哪里奔。中国古来东南富,流民奔走的方向主要是江浙,不见东海不回头。《凤阳歌》随着流民传唱到浙江东南沿海的温岭县,被改编成当地的《天皇花鼓》唱词,演员化妆和歌舞形式也有所改变,由少年男女两人穿戏装,边唱边舞,哀诉灾情以求资助。或唱吉利讨取彩头。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田庄,小户人家卖儿郎。
奴家没有儿郎卖,背着花鼓走四方。
白云千里过长江,花鼓三通出凤阳。
凤阳自出朱皇帝,山川l枯槁无灵气。
妾生爱好只自怜,别抱琵琶不值钱。
唱花鼓,渡黄河,泪花却比浪花多。
此唱词见载 1922年10月13日《申报》。后段内容完全是新增,从言辞、语气与结构样式上看,与前段大不一样,差不多是二句一换韵。歌词中明显地渲染了江湖艺人的色彩,其中具体点出“过长江”、“渡黄河”.这已是典型的“流民式乞丐歌”了。
淮河两岸花鼓艺人外出的另两条路线,一是随晋商进入山西。与当地歌舞艺术结合孽生成新品种,祁州、太原一带叫“祁太秧歌”,沁县、万荣、闻喜等地则叫“晋南花鼓”,进而“走西口”,演变成“内蒙二人台,,与“陕北秧歌”。另一条线是溯长江而上,入湖、湘、川、蜀,与各地歌舞融合。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
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着花鼓走四方。
看前方雪白茫茫,母女相依守凄凉。
尝尽人间辛酸事.饥寒交迫泪汪汪。
大地瓜落地咚咚响,破陋的裙子替我藏。
千山万水有时尽.何年何月回故乡,
何年何月回故乡,回故乡!
唱词更加细腻、真切地倾吐了流民浪迹四方的哀音,他们想念故乡,盼望回家。诚如韩昭庆教授所慨叹:“从明初政府向凤阳地区实施的优惠政策来看,朱元璋巴望着建设好中都,让家乡人过上好日子,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的名字竟成了乞丐歌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明清时期黄河水灾对淮北社会的影响探微》)
《凤阳歌》历经六百年风雨洗礼、烈火涅炼、幻形演义、冶成瑰宝——它是一支歌,唱出百姓的悲与怨;是一面镜子,照出封建皇朝的兴与衰;是一部书,写出了明清以来的社会史、移民史、流民史;是一卷画.描绘出了中华古代近代政治、军事、民俗文化的长卷画图——虽不似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那般清晰、细腻、繁华、欢乐——它不只以小小汴梁城街为视野,却会比郑侠《流民图》更为广阔、博涵、粗犷、浑成——它是以偌大九州地域为背景。
《凤阳歌》是支非同寻常的民歌,“民”中见政,“歌”中载史。倘有“史歌”之说,此当属之。

双凤镇的历史名人

一文人
⑴据清道光年《双凤里志》载:自明至清道光年,双凤籍进士28名,举人50名,进士名单分列如下:朱昶、陆昶、唐韶、范轮、蔡坤、顾守元、周墨、徐祯卿、朱辰、周坤、周在、唐符、茅贡、朱郏鼎、周土、顾允杨、徐 、张振之、龚起凤、周铎、丁元复、刘玉成、钱九思、钱世锦、唐孙华、陈福、顾 。他们出仕在外,皆有美誉。
⑵吴中四才子之一徐祯卿
据《双凤里志》载:徐祯卿,字昌国,一字昌谷。他的祖上从洛阳迁来双凤,父因补长洲县学生,流寓郡城(苏州),徐祯卿年少时与祝允明、唐寅、文微明号称四才子。以进士授大理寺评事。与大梁李梦阳、信阳何景明友善,肆力为诗歌,其诗熔炼精警,为吴中诗人之冠。
⑶《永乐大典》编纂总裁陈济
陈济,字伯载,陈洽之兄,官至右春坊左赞。明初,陈济是个没有功名(未参加科举考试)的大学问家,他博学强记,时人称他《两脚书橱》。其弟陈洽任大理时,太宗对洽说:“听说你有兄,博学而能写文章,可任修史之职,你可谕联意!”于是陈济召去京师修史。陈济秉性善良而谨慎,皇太子很尊重他。五位皇孙都跟随他学习经学。永乐年间,陈济应诏修《高庙实录》,他与学士解缙等为编纂总裁。永乐中,明成祖朱棣下诏纂修《永乐大典》,总裁官为学士胡广、杨荣、金幼孜。惟陈济以布衣荐入编修馆任总裁,编采中遇不明白之事,都向他请教,故大家称他为陈头巾(头目)。
⑷明末娄东著名文士顾梦麟与顾湄
顾梦麟,字麟士,人称织帘居士,世居双凤,后因避时乱,流寓常熟唐市,与当地名士杨彝相友善,时人并称“杨顾”。两人慨然思振时弊,相与讲说辨难,力明先儒之学,远近称弟子者不下数百人。明天启四年(1624年)顾梦麟与杨彝、张溥、张采等同道相聚常熟唐市,约定创办应社(复社前身)。顾梦麟著《四书说约》20卷、《诗经说约》28卷、《四书十一经通考》20卷、《织帘居诗集》4卷、《中庵琐录》1卷、《韵珠》4卷、《双凤里志》8卷等著作。
顾湄,字伊人,县诸生。为顾梦麟养子。少能诗,承继家学,拜陈瑚(确庵)、吴伟业(梅村)为师。吴伟业曾选《娄东十子诗》、列其名于黄与坚、周 之后,位居第三,著《虎丘山志》、《载庵集》、《水乡集》、《太仓诗选》、《 物诗选》、《载庵琐录》等著作。
⑸康熙年有名进士陆毅和唐孙华
他们同在康熙27年(1688年)戊辰科中式,金榜题名。
陆毅,字干迪,号匪 。平原陆姓,在元代从上海浦东迁到太仓双凤之后,到清朝陆毅一代,已是迁娄第十二世祖。本邑清代道光庚辰科状元陆增祥为十八世祖。陆毅于康熙33年(1694年)到江西新建县任知县,因“为政精勤,修水利,举义学,捕剧盗,察冤狱”擢升户部主事。不久,官至陕西道监察御史,协理山西道事,奉命巡视北京中东两城。陆毅著述甚丰,有《自知录》2卷,《入台偶笔》、《巡城琐记》、《北庐诗钞》2卷等。唐孙华,字实君,别号东江。55岁中进士,曾“选陕西朝邑知县,召试诗赋,迁礼郭主事,调吏部。”康熙35年,充浙江主考官,以失误辞官归里。他幼有神童之目,体貌清癯,博闻强记,言论风采倾一时,尤熟于史事,为诗古文引笔千言,著有《东江诗钞》等。
⑹太仓四先生之一陈瑚
陈瑚,字言夏,号确庵,崇祯举人,明末清初学者,太仓四先生之一。先生精研理学,学说博大精深,以经世自任。世仪《格致篇》首提“敬天”二字,先生潜心研究颇得要领,认为只要加强德学修养,“人皆可以为尧舜”。明之后,隐居双凤蔚村,先生带领乡人筑圩御水,使农田获得丰收;先生倡导孝友、 爱,乡风为之一新。清初诏举隐逸,先生力辞。卒后,门人私谥安道先生,故居立为安道书院。
⑺郏 (北宋水利专家)后裔郏鼎
郏鼎,字荐和,号梅岩,宋司农郏 的后裔。他曾祖名璇,出赘于双凤里刘氏,始为里人。郏鼎聪明俊秀勤力学习,成进士后现政于工部,授官知嘉定州改茶陵,继提拔为工部都水员外转营缮郎中,再升为浙江右参议,未满年,罢官归里,辟樊春圃。
二官吏
⑴兵部尚书陈洽
陈洽字叔远。陈洽于明洪武年间,经地方推举及大吏引荐任兵科给事(军 官),朱元璋很赏识他,赐其一袭金织罗衣。永乐初,安南兵起,朱棣命陈洽赴广西参谋军务,不久,平定安南,继而跟随永乐帝北征九年,参与军机,授兵部尚书。陈洽战死于疆场,朝廷追赠他为《少保》头衔,赐谥号《节悯官》,民间呼其为“节悯公”。明永乐13年,官府在双凤迎仙桥南为陈洽建尚书坊。明宣德四年,在双凤影仙潭为陈洽建宗祠。
⑵湖州府通判周锡
周锡字子纯,号芝山,晚号七冈老人。嘉靖中,因贡生谒选进京,授官湖州府通判。为官清正,文武双全,敢于直言,御史们都敬畏他,著书立说垂三十年。著有“凤林备采”等著作,在“凤林备采”中,周锡为民请命,敢于抨击州大夫,已属难得,并提出“贤能官”,应“为民先事会计”,以勉后事者,实属可贵。
⑶福建参政陆昶
陆昶字孟昭,号微庵,因进士历任刑部郎中官职,判决诉讼,公正明恕。又因为文才好,出任河南、山西参谋众事,又升福建省参政,巡回视察海防。以前该地海盗劫掠杀人,终不得破案,陆昶到任后,马上擒得盗首,正元以法。漳州和泉州两郡城,常受潮水冲蚀,他派人筑堤岸,免除水患,后因被奸人诬告免官回故里。陆昶祖居双凤,年少时迁入州城(太仓),发迹后,州城为其建贤科坊,进士坊,昼锦坊。
⑷浙江按察副使张振之
张振之,字仲起,号 士,官至浙江按察副使。因积劳成疾回家亡故。为政清正廉洁,他为台臣告辞时,仅拿着五金出都门,在吉安罢官时,俸余不满三金,解任兵备时,家人拿公家一只铜盘,出境五里后被振之发觉,即命家人丢在章江中。是时,江南有七样弊政,振之能昌言无忌。亡故后,两卫官军,涕泣要求上官为他立专祠。故在杭州及太仓均有张振之专祠。州城(太仓)文政辅张振之祠堂废后,其玄孙张继芳在其家乡盐铁塘之东蔡泾河北岸又建祠堂,后来演变为张继芳庙。
三佛老
⑴双凤寺创始人支遁
支遁,又名支道林,东晋著名佛教学者,河南开封市南人。二十五岁出家,后至建康(今江苏南京)讲经,与谢安、王羲之等友善,好谈玄理。注《庄子,消遥游》,见解独到。作《即色游玄记》,宣扬“即色本空”思想,为般若学六大家之一。其他著作有《释即色本无义》等。
支初居余航山,后来吴住支硎山。东晋咸和中来南沙(双凤旧属南沙),创立双凤寺。
⑵普福观创始人周静清
周静清,号静境,又号陆孙,世居双凤。年少时喜爱道家之学,也兼通百家之言。后游江西龙虎山,拜演道灵应冲和元静真君为道士。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八月,回双凤创建普福观,制授清宁抱一凝妙法师,为普福观开山始祖主持提点,历加平江路道 提调山西三宫观事,后置提点铜章,为五品道官,终年六十岁。
⑶双凤寺中兴开山祖济普
济普字穆文,一字润堂。灵隐具德和尚法嗣。原名溥德,参学后道行日进,具德命改为济普。其人精神勇迈、才识过人,立志起建废刹,清顺治辛卯(1651年)孑身卓锡于双凤寺,时大殿东地一片丘墟,他拮据兴建,次第落成,为双凤寺中兴开山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