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首蹙额 意思

疾首蹙额,喜闻乐见什么意思?疾首蹙额的疾是什么意思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1-22 11:54:49 浏览3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疾首蹙额,喜闻乐见什么意思

疾首蹙额(頞) 发音jí shǒu cù é 释义 疾首:头痛; 蹙额:皱眉。形容厌恶痛恨的样子。 ---- 喜闻乐见 ( xǐ wén lè jiàn ) 喜闻:喜欢听。 乐见: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

疾首蹙额的疾是什么意思

疾释义:
1.病,身体不舒适:~病。目~。残~。讳~忌医。 2.一般的痛苦:~苦。 3.疼痛:~首蹙额。 4.恨:~恶如仇。 5.古同“嫉”,妒忌。 6.弊病,缺点:“寡人有~”。 7.快,迅速:~步。~走。~进。~驰。~足先得。

疾首蹙额的详细释义

疾,名词用作使动,使。。。。。。疾,在这里是“使……痛”;蹙,形容词做使动,使……蹙,在这里“皱着眉”;额(頞),鼻梁。

疾首蹙额意思 疾首蹙额怎么理解

1、疾首蹙额,汉语成语,拼音是jí shǒu cù é,意思是形容厌恶痛恨的样子。

2、成语出处:《孟子·梁惠王下》:“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3、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厌恶痛恨的样

举首蹙頞而相告曰的举是什么意思 举首蹙頞而相告曰的意思是什么

1、举首蹙頞而相告曰的举是举动,行动的意思。

2、举首蹙頞而相告曰的意思是: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这句话是出自先秦的《庄暴见孟子》。举:皆、都。疾首蹙额:形容心里非常怨恨和讨厌。疾首,头痛。蹙额,皱眉头。额,鼻梁。

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举啥意思 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举指什么

1、此句话意思百姓全都头脑作痛,眉头紧皱,互相议论说。此处举表示全部

2、出自《孟子·梁惠王下》:“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额(亦作“頞”)而相告曰。 ”

3、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厌恶痛恨的样子。

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翻译

意思是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这句话是出自先秦的《庄暴见孟子》。举:皆、都。疾首蹙额:形容心里非常怨恨和讨厌。疾首,头痛。蹙额,皱眉头。额,鼻梁。

原文及翻译节选

原文: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蹩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蹩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翻译:孟子说:“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华丽的旗帜,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

疾首蹙额释义

疾首蹙额,意思是头痛皱眉、恨怒愁苦的样子,常用来形容对坏人坏事的憎恨厌恶。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厌恶痛恨的样子。

疾,名词用作使动,使……疾,在这里指“使……痛”;蹙,形容词做使动用法,使……蹙,在这里指“皱着眉”;额(额),鼻梁。

典故:《孟子·梁惠王下》:“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疾首蹙额意思

形容心里非常怨恨、讨厌。

《孟子·梁惠王下》:“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一听到劝捐二字,百姓就一个个疾首蹙额,避之惟恐不遑,此中缘故,就在有信、无信两个分别。(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四十八回)

                                   

夫众方嘻嘻之中,而独出涕嗟,若举世恬然以趋而独疾首蹙额以为忧,此其非病狂丧心,殆必诚有大苦者隐于其中,而非天下之至仁,其孰能察之?《全集》卷二。

一听到劝捐二字,百姓就一个个疾首蹙额,避之惟恐不遑,此中缘故,就在有信、无信两个分别。(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四十八回)

                                   

成语什么头蹙眉

疾首蹙额jí shǒu cù é
【成语解释】:疾首:头痛;蹙眉:皱眉。形容厌恶痛恨的样子。
【成语出自】:先秦·孟轲《孟子·梁惠王下》:“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成语简拼】:jsce
【成语字数】:4个字
【感情色彩】:疾首蹙额是贬义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生僻
【成语示例】:一听到劝捐二字,百姓就一个个疾首蹙额,避之惟恐不遑,此中缘故,就在有信、无信两个分别。(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四十八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