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两院院士郑哲敏享年97岁逝世
- 中国一共有几位院士
- 两位院士同一天远去,我国今年已痛失28位两院院士,他们分别是谁
- 生物学专家王琳芳逝世,今年已痛别30位两院院士,她对生物研究有何贡献
- 两位大师同一天离世,我国今年已痛失28位两院院士,他们都有过哪些成就
-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道德人品怎么样
- 今年已有28位两院院士去世,我国目前的科技领域处于什么境况
- 缅怀!2021年共和国痛失28位院士,他们为何值得我们铭记
两院院士郑哲敏享年97岁逝世
两院院士郑哲敏享年97岁逝世
两院院士郑哲敏享年97岁逝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郑哲敏,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8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两院院士郑哲敏享年97岁逝世1
郑哲敏,1924年10月2日生于山东济南,原籍浙江宁波。194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并获学士学位。1949年和1952年分别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郑哲敏早年从事热应力、振动与水弹性力学、地震工程力学方面的研究,擅长运用力学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出了流体弹塑性体模型和理论。19 64年“爆炸成型机理及应用”获全国工业新产品展览一等奖,1982年“流体弹塑性模型及其在核爆与穿甲方面的应用”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0年“爆炸处理水下软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获陈嘉庚技术科学奖。
郑哲敏曾先后师从钱伟长和钱学森,钱伟长称其“是我最好的学生之一”。郑哲敏也不负期望,继承了两位老师对祖国的热爱、对科学的追求、对事业的执着,一生倡导并身体力行“做第一流的工作”。他曾说:“我从过去走到现在,并没有什么清晰的路线。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富国强民的愿望。”
两院院士郑哲敏享年97岁逝世2
此前报道:《郑哲敏:一定要干“出汗”的活儿》
中国青年报 2013年1月19日刊发(本报记者 陈竹)
1月17日,在国家最高科技奖颁奖的前一天,两院院士郑哲敏像往常一样,一大早就拎着包来中科院力学所上班了。他的’学生、力学所前所长洪友士研究员带着歉意向郑老解释:明天因为要开会,不能去看郑老领奖了。
郑哲敏摆了摆手说:“这有什么?不就是颁奖嘛。”
随后,他打开位于三楼走廊尽头办公室的大门,如同50多年来一样,只要人在办公室,大门就从来不关。所里的人只要有问题有想法,就直接拿把椅子来和他探讨。聊着聊着,椅子就落在他的办公室里。久而久之,七八把各式各样的椅子成了一道风景。
“这叫‘有进无出’。”郑哲敏说。
不关门不仅仅是郑哲敏的个人“爱好”,他还倡导整个力学所都开着门做科研、随时争辩。这让力学所一直保持着自由讨论和交流的氛围。
力学所副所长戴兰宏研究员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自己刚到力学所读研究生,有一次郑老与青年学生座谈时就说,“有些研究人员,经常一来就把办公室的门关上,这样不好,大家最好都把门打开,便于交流。”
在那次座谈会上,郑哲敏的另一番话对戴兰宏影响更深,这也是郑哲敏平日里反复强调的:科学研究必须和实际结合,要么是瞄准国家重大需要的关键科学问题,要么是在学科上非常前沿和值得研究的问题。
“科学家要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郑哲敏经常这样教导学生,“选题不能是不痛不痒的、可做可不做的,那是没有意义的。”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领域——爆炸力学,就是为了国家的需求而设立的。
1960年秋天的一个下午,在力学所的篮球场上,郑哲敏带领着研究人员,演示了一个小小的爆炸成形实验:硝烟散去后,一个小钢片被雷 管炸成了一个小碗的形状。在欢呼声中,钱学森激动地拿着这个小碗绕场一周,边走边说,你们不要小看这个小碗,将来要在机械工业中产生重大变革。
成为“两弹一星”的理论支撑的新学科——爆炸力学诞生了。而在此前,郑哲敏甚至没见过炸药和雷 管。
“爱国的心情是科学研究的唯一动机。”两年前,在所内的一次“答钱学森之问”报告会上,郑哲敏这样说道。对他来说,这源于老师钱学森的影响。1955年,刚刚被美国政府解禁的加州理工学院力学博士郑哲敏准备起程归国,当时还被软禁的钱学森叮嘱他:“回国后,国家需要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不一定是尖端的,哪怕是测量管道水的流动也可以做。”
如同研究从未涉及的爆炸力学一样,根据不同时期的国家需求,郑哲敏一直在调整着自己的研究方向。
上世纪60年代,为了计算核爆炸究竟有多大威力,他提出了流体弹塑性体模型;70年代初珍宝岛战役之后,为改变我国常规武器落后的状况,他开始组织力量研究穿破甲规律,通过准确计算,能够让武器在精确的规定距离里打透相应厚度的装甲;80年代,他进行的瓦斯突出机理研究,对我国历年发生的大型煤矿事故做力学上的分析。
“他为国家做了这么多年的研究,很多都是绝密项目,研究多年,却是一篇SCI论文都没法发表的。”戴兰宏说。
中科院院士白以龙记得,自己到力学所的第一天,郑哲敏就给他打预防针:“你一定要干‘出汗’的活儿,不要想不出汗就出活。”他所说的“出汗”,一是要能吃苦,下基层;二是要善于动脑子,“不能给工业部门打小工”。
郑哲敏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上世纪70年代,他经常和学生去怀柔基地做实验,每次都要坐上半天的敞篷卡车,年轻人都觉得颠得很难受,可年过半百的他从来不叫苦。在外面做实验住宿条件差,跟年轻人一起睡上下铺,他知道自己爱打呼噜,就一直读书,等到大家都睡着了以后自己才睡,而第二天一大早,他还要和别人同时起床干活儿。
米寿之年的郑哲敏已经功成名就,可是还有两个遗憾:第一个遗憾是“就只做了这么几项工作”,另外一个遗憾则是在高能粒子、激光等领域刚刚兴起时,他有点胆怯,致使“该抓的一些机会溜走了”。
今天,从国家 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的这份荣誉让郑哲敏感到沉甸甸的。“500万奖金需要做什么还没想好,但钱绝不会瞎花。”
在这位不善言辞的老人看来,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份名,就有了这份责任。我应该做得更多。”可是,“现在,还是有点欠了什么没完成的感觉”。
中国一共有几位院士
中国一共有1681位院士。这些院士包括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身兼两院院士的有14人
两位院士同一天远去,我国今年已痛失28位两院院士,他们分别是谁
中国计算机领域已经发展的越来越好了,但是令人不幸的是在中国计算机有着非常伟大成就的张佑启专家去世了,他今年才88岁。据网上的相关资料可以看到,张佑启是我国科学院的一名院士,他在1934年出生是一名香港人。在后续的学习当中,他一直都致力于计算机的研究之后,在1954年的时候顺利的考入了华南工学院,并且在之后的4年学习当中获得了土木系的学位。从这当中就能看出来,张佑启老先生这辈子所做的事情就是专心致志的研究计算机。他可谓是我国在计算机领域有着杰出贡献的大人物之一。
这并没有让张佑启就此停下学习的步伐在之后,他一直努力的学习,并在1964年顺利的成为了著名的威尔斯大学的博士生。除此之外, 在1982年的时候,张佑启以工程学专业的博士成为了阿雷特大学的一名毕业生。
在之后,他并没有接受国外研究院的高薪工作,而是一心回到了国内,致力于中国科学上的研究,并且希望能够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在那之后,张佑启就对力学结构等工程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不仅如此,他还是香港加大的院士,并且还担任着华南理工大学的教授。他的一生担任了很多的职位,而每一个职位都非常的高,从这当中就可以看出张佑启这名老先生的声誉是非常的高。
除了张佑启之外,就在今年中国失去了28位在研究上有着恒大成就的院士。并且在今年就已经有4位院士离开了人世,就在今年的元旦期间,很多人都在欢庆新的一年的到来,而徐性初这名有着很大贡献的工艺专家,在北京去世。从这之后几乎每个月份都有一名或者两名的院士相继去世,这对于中国在科技上的研究,无疑是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对此国家也非常的痛心,失去了这些优秀的人员。
生物学专家王琳芳逝世,今年已痛别30位两院院士,她对生物研究有何贡献
对于生物研究的贡献也是非常巨大的,而且这位生物学家对于中国生物的贡献以及在医药方面的进步也是非常巨大的,而且做出的一些成就,对于中国生物的研究和历史也创作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
两位大师同一天离世,我国今年已痛失28位两院院士,他们都有过哪些成就
中国能发展成当今世界第2强国,离不开这28位院士得努力奋斗,他们为中国的科研军事等各个方面贡献了巨大的成就。
于敏先生发明了氢弹,而端正澄院士一直工作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学科的教学与科研一线,培养出了无数优秀的学生,把科技知识和教育理念传递了下去。
一,于敏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科研家。
于敏院士曾于2014年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是为中国设计清淡的伟大科学家,他并没有出国深造,没有喝过一滴洋墨水,在中国最困难的时候,为中国人研究出了独立氢弹。
二,为了保家卫国,于敏先生日夜奋战。
为了研发二代核武器,渔民一直在深山里进行日夜无休的科研,实验中放射性物质对他的身体进行了破坏。他的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尽管如此,于敏先生依然不放弃,为了国家。这次的突破了关键技术,更加意识到了核武器发展到一定程度美国和苏联一定会采取措施,所以它一直坚持加快进行试验,在1996年,我国终于成功的研究出了氢弹。
三,端正澄院士是真正的人民教师。
段正成院士作为老师,教育学生将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到车间里,他治学严谨,重视团队,更加重视培养年轻人。带出了一支理论与实践结合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团队,他自己的学生中也有很多成长为了院士,把教育精神一代一代的传承了下去。
对于普通人,我们对于院士这种大师级人物,只能仰望尊重其在学术上的卓越成就和对社会做出的伟大贡献,与他们的贡献相比,他们的知名度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实在低的,可怜希望以后新闻能多多他们的人物生平,以及他们完成的伟大成就,为年轻人树立榜样。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道德人品怎么样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侠道德人品这个坪,山两院院士除了要有出色的科研成果以外,更加要拥有高尚的人品和品德,人品是放在第1位的。
今年已有28位两院院士去世,我国目前的科技领域处于什么境况
今年已有28位两院院士去世,我国目前的科技领域处于什么境况首先就是我们国家在众多的军工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尤其是超音速巡航导弹的研发,其次就是我们国家在新能源领域处于世界范围内领跑的地位,再者就是我们国家已经可以自主生产12纳米的高端芯片了取得了很大的技术突破,另外就是我们国家正在提升生物制药领域的研发来带动医疗水平的提升。需要从以下四方面来阐述分析今年已有28位两院院士去世,我国目前的科技领域处于什么境况。
一、我们国家在众多的军工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尤其是超音速巡航导弹的研发
首先就是我们国家在众多的军工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尤其是超音速巡航导弹的研发 ,对于我们国家而言在军工领域取得了很多的突破这是美国都得羡慕不已的。
二、我们国家在新能源领域处于世界范围内领跑的地位
其次就是我们国家在新能源领域处于世界范围内领跑的地位 ,主要就是我们国家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一直都是处于较早研发的状态并且不断地持续深耕。
三、我们国家已经可以自主生产12纳米的高端芯片了取得了很大的技术突破
再者就是我们国家已经可以自主生产12纳米的高端芯片了取得了很大的技术突破 ,对于我们国家而言是非常利好的一个消息。
四、我们国家正在提升生物制药领域的研发来带动医疗水平的提升
另外就是我们国家正在提升生物制药领域的研发来带动医疗水平的提升 ,这样子可以更好的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给到患者。
人民群众应该做到的注意事项:
积极贡献自身的力量为社会创造价值。
缅怀!2021年共和国痛失28位院士,他们为何值得我们铭记
2021年,我国已痛失28位两院院士,他们一生呕心沥血,不懈追寻,兢兢业业,无私奉献。这些“国之脊梁”,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缅怀!这些院士虽然永久的离我们而去了,但是他们的名字、精神、功勋值得我们深深的镌刻在心里,永远的铭记他们。
那为什么这28位院士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呢?仅仅是因为他们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就吗?我们中国在各大院校各大研究所中,当然不缺这些取得成就的人,但是我们缺的是那些把学术研究做到极致却又深怀一颗赤子之心的伟人们。他们把爱国刻到骨子里,每天孜孜不倦的去做学术研究,即使自己身体不适还依然坚持下去,他们坚信自己多做一些,祖国就会更强大一些。我们缅怀他们,因为他们值得!但我们也应该要深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们向伟人致敬,愿他们的功勋和精神永远流传,我们国家后继有人。
通过他们的事迹,也让我学会到了他们无私奉献,为国为民兢兢业业的精神。虽然说现如今的社会非常的浮躁,快节奏的生活遍布都是,人们往往不能够静下心来做事情,但是也有很多的人在这浮躁的社会中能够沉下来,静下心来磨练自己,使自己能够有更美好的未来。这些人们也都是对前辈们的学习,学习他们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对他们精神的传承。虽然说现如今的我能力有限,尚不能达到那些精英人们的标准,离那些大佬们更加的遥远。但是这也是对我的一个激励。我可以从自己周边做起,从自己的点击小事做起。使自己逐渐的成长,学会他们的本领,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做一名像这28位院士一样为国家做贡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