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魏武侯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 魏武侯为何对吴起拜了两下是什么意思呢
- 魏国魏武侯在坐船从西部黄河顺流而下时,与吴起发生了哪些谈话
- 春秋战国魏国历代君主姓名
- 吴起与魏武侯的关系如何吴起为什么离开魏国
- 魏武侯的为政举措
- 【资治通鉴周纪一】小故事十三:魏武侯和吴起
- 魏武侯是个怎样的人
魏武侯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魏文侯在位50余年,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励精图治,改革图强。在他的治理下,魏国逐渐成为一个强盛、富裕的大国,成为了“七雄”中数一数二的强国。
魏文侯死后,他的儿子魏武侯即位。魏武侯是个胸无大志,满足现状的平庸君主。
一天,他来到西河巡视,文武官员们随船相陪。龙船在湍急的河水中行驶,避过一个又一个急浪,冲过一块又一块险滩,转过一个峡谷,来到了西河昀险阻的地方。只见滚滚的河水一泻而下,两岸峭壁直插云天,抬头仰视,青天只露出一条窄长的细缝。
魏武侯兴奋地击掌而起,大声赞叹道:“真雄伟啊!有这样的高山大河作屏障,魏国还怕什么呢?这真是我国的一大宝啊!”
魏武侯为何对吴起拜了两下是什么意思呢
魏武侯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好,其中的原因是因为气度和用人有非常大的关系,魏武侯一直以来喜欢任人唯亲,心胸狭隘,却可以对着吴起行拜礼。吴起谏言魏武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要被眼前的事物所蒙蔽了双眼,如果朝堂上没有可用的人才应该感到焦虑,因此魏武侯感到非常惭愧对吴起拜了两下。
一、吴起生于富贵之家,家道中落,学习儒术却中途改学兵法
吴起一生的经历非常传奇,在鲁、魏、楚三个国家当过差,无论是内政,还是军事上面都有许建树,是历史上武功卓著的名将。吴起可以说是一个富二代,却因为四处寻求功名和高官将家财散尽,过着落魄的生活,受到同乡人的嘲笑,吴起大怒之后将三十多个同乡悉数杀死,逃亡之际拜当时的名人曾申为师学习儒术。后来母亲去世,吴起没有回家奔丧被曾申认为此人没有孝道,将吴起逐出师门。后来吴起改学武这,并在为一代名将
二、金子总会发光,吴起的才华终于被人发现并大展宏图
当时吴起是鲁国的大将,齐国攻打鲁国时,鲁国的国君命吴起攻打齐军,又因为吴起的夫人是齐国而心有疑虑,为了让鲁国公放心,于是吴起将自己的妻子杀害,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杀妻求将”。后来因为有人打小报告,最后吴起逃到魏国,被胸怀大志的魏文侯收留,并成为一员猛将。在十年的时间里,魏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强国,吴起功不可没。
三、魏武侯继位,吴起谏言令魏武侯自愧不如,向吴起拜礼
魏文侯去之后,魏武侯继位,有一次吴起看到魏武侯发现自己处理政事比大臣要厉害,非常的得意,于是上前问魏武侯有没有听说过楚庄王的故事。吴起表示楚庄王处理政事非常厉害,没有哪位大臣可以比得上,于是退朝之后感到非常的忧虑,因为朝廷中无可用之人,国家一定会灭亡。魏武侯听到吴起的话,明白自己刚刚的言行非常不妥,于是向吴起拜了两次,连声表示吴起的话挽救了自己的过错。
吴起用楚庄王的故事告诫魏武侯,不要因为自己的能力比别人高就沾沾自喜,应该为朝廷没有能人而感到忧虑。吴起这番话启发了魏武侯,因此朝吴起拜了又拜。吴起在历史上颇有争议,为了功名利利禄可以杀妻,但是在战场上吴起的确是人才,不仅善于用兵,还体恤将士,这也是吴起可以总打胜仗的原因。
魏国魏武侯在坐船从西部黄河顺流而下时,与吴起发生了哪些谈话
魏文侯死后,魏武侯即位。武侯坐船从西部黄河顺流而下,到了黄河中间时,回首看着吴起说:“这里的山河多么险固,多么美好壮丽呀,这是魏国的珍宝呀!”吴起回答说:“国家的稳固在于统治者的德业而不在山河的险固。从前,三苗国左边扼拒洞庭湖,右边扼拒鄱阳湖,但他们不修道德仁义,所以被夏毓灭掉了。夏桀的都城,左边是黄河、济水,右边是泰山、华山,伊阙山在南边,羊肠道在北边,但他不修德政,终于被商汤流放。殷纣的都城,左边是孟门山,右边是太行山,背靠常山,南据黄河,可他不修德政,被周武王杀死。由此可见,治国在德不在险。如果大王您不修德政,舟中的人都会成为您的敌人呀。”武侯说:“很好。”
春秋战国魏国历代君主姓名
春秋战国魏国历代君主姓名如下:
1、魏文侯,姓名魏斯,在位时间:前403年—前396年。
2、魏武侯,姓名魏击,在位时间:前395年—前370年。
3、魏惠王,姓名魏罃,在位时间:前369年—前319年。
4、魏襄王,姓名魏嗣,在位时间:前318年—前296年。
5、魏昭王,姓名魏遫,在位时间:前295年—前277年。
6、魏安釐王,姓名魏圉,在位时间:前276年—前243年。
7、魏景湣王,姓名魏增,在位时间:前242年—前228年。
8、魏王假,姓名魏假,在位时间:前227年—前225年。
战国250余年历史中,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公元前公元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但在以后的战争中,魏国“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开始衰落。
扩展资料:
魏国政治:
战国初期,魏国迅速成为最强大的新兴强国,对世界诸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秦国西部,魏国以强大的国力夺取了整个河西高原和秦川江东部,而秦国被压缩,只剩下中西关和龙溪商人在其他地方。
这种使世人震惊的崛起,根源于魏文侯创造了两个后来被历史一再证实的强国:一个是积极的改革,另一个是尖锐的绅士。
魏文侯最早在战国时期实行改革,改革政治,奖励农耕,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
魏文侯大批起用当时出身卑微而具有真才实学的新兴士子,此所谓急贤亲士也。文侯之世,魏国群星璀璨文武济济,仅见诸史籍的才士便有:李悝、乐羊、吴起、西门豹、赵仓唐;儒家名士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
故旧能臣重用者有翟璜、魏成子等。至少,魏国初期一举拥有了李悝、乐羊、吴起、西门豹如此四个大政治家,实在是天下奇迹。
吴起与魏武侯的关系如何吴起为什么离开魏国
吴起和魏武侯的关系不好,所以才离开了魏国。在魏与秦争夺河西的时候,吴起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还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且他还被任命为西河郡守,在他离开魏国之后他就去了楚国,然后帮助楚国实施变法,最后楚国也强大了起来。但是当时的楚绰王在变法实施几年之后就去世了,而吴起也遭到了进攻,最后被杀。吴起最初的梦想是布衣将相,但是魏国并没有让他实现这个愿望。
不被看好的吴起
不过他在魏国的时候也一直都在做有利于魏国的事情,他不仅让魏国变得强大起来,同时还训练出了让所有诸侯都闻之丧胆的魏武卒。而魏武侯会将吴起逼走,是因为魏国后生的力量容不下吴起。吴起是一个富二代,年轻的时候已经家财万贯了。他家里有钱,但是他也一直都在做着提升自己的事情。
经历成笑点
不过他并不像吕不韦那样有好的运气,可以遇到嬴异人,不过吴起也没有放弃,他用家里面的资金开始活动。但是因为当时到魏国过于廉政,所以导致他花光了钱也没有什么成效,而他的经历也成为百姓的笑点。他依旧没有放弃,虽然最后的结局并不大好,但是他坚持不懈的精神却让人敬佩。
重新展现自己
而且他的梦想从来都没有褪色,在出类拔萃的同时他等得起也敢于去等。自己年轻,那么他就一直熬,熬到自己有了资历为止,所以这样的人其实才是最有毅力的。他敢于从一个地方离开,然后去一个新的地方发展,就是为了能够让自己重新展现自己。这样的人总是能够让人看到他与众不同的一面,如果他当时没有离开魏国,也许他的人生会有更好的发展。
魏武侯的为政举措
魏武侯虽在作战指挥上与其父不相上下,但在用人方面就大大逊色于其父魏文侯。
文侯之世,魏国人才济济,为诸侯所侧目。文侯“师子夏,友田子方,礼段干木”;又有李悝、吴起、西门豹等名臣;吴起、乐羊制其兵;各司其职,文武相济,魏国大治,开疆拓土,盛极一时。魏武侯承继基业,老臣犹在,但控御无道,致使人才流失。他任田文为相,吴起以功高与田文相争,他不能妥善安置吴起,失之于前,后又任公叔痤为相,还听信公叔痤谗言,怀疑吴起,吴起惧诛逃往楚国,再失之于后。至于礼贤下士,招引人才,则更无从谈起。故武侯之世,文侯时“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的局面已不复存在。
就在魏武侯继位没有多久,一天,魏武侯与大臣巡游西河前线,一时感慨:“河山这样的险峻,边防难道不是很坚固吗!”这时,魏武侯身边的一位大臣连忙附和道:“是啊!当年的晋国就是有这雄山峻岭,称霸百年,如果君侯再修明政治,那么我们必然称霸天下!”
吴起回答说:“我们君主的话,是危国言论;可是你又来附和,这就更加危险了。”
武侯很气愤地说:“你这话是什么道理?”
吴起回答说:“河山的险是不能依靠的,霸业从不在河山险要处产生。过去三苗居住的地方,左有彭蠡湖,右有洞庭湖,岐山居其北,衡山处其南。虽有这些天险依仗,可政事却治理不好,结果大禹赶走了他们。夏桀的国家,左面是天门山的北麓,右边是天溪山的南边,庐山和峄山在二山北部,伊水、洛水流经它的南面。有这样的天险,但是没有治理好国政,结果被成汤攻破了。商纣的国家,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漳水和滏水,前面对着黄河,后面靠着山。虽有这样的天险,然而国家治理不好,遭到周武王的讨伐。再说您曾经亲自率领我们占领、攻陷了多少城邑,那些城的墙不是不高,人不是不多,然而能够攻破它们,那还不是因为他们政治腐败的缘故吗?由此看来,靠着地形险峻,怎么能成就霸业呢?”
武侯说:“好啊。我今天终于听到明哲的政论了!西河的政务,就全托付给您了。”
一段君臣间简洁的寒暄,实际上就已经道明了魏武侯的治国方略与其父有着本质的不同。
吴起的话里,描述了夏、商两代衰败的起因。但明眼人都知道,吴起接下来的日子是不会好过了。魏武侯一改文侯任人唯贤的原则,回到任人唯亲、任人唯贵的老路,让政治上虚腐的田文为相。魏国辟土四面,拓地千里,吴起有不可磨灭的功勋,田文只是出身显贵罢了,认为有着显贵的家族背景就可以扬名立万,就可以号召群雄,遗憾的是注重家族血统的春秋时已经成为了历史。田文自己也承认,在带领三军、鼓阵成列方面,治理四境、教训万民、充实府库、变易习俗方面,都不如吴起。魏武侯之所以用他,是因为他出身显贵。吴起出生不好,自然不能号召天下人。
然而这种任人唯亲、任人唯贵的不成文规定竟然最终成了魏国的国策。吴起、公孙鞅、范雎……等贤才最终离开魏国无不是如此。 就在三晋同盟称雄于世时,联盟之中却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魏国与韩国携手在中原大大方方进行着扩张战争,一致拒绝赵国插手中原事务。这是在魏文侯时代就立下的国策,按说武侯照办也只是萧规曹随。在三家分晋后,韩赵魏彻底分庭,各自称孤道寡,本就是各家自扫门前雪吧!没过几年魏文侯就去世了,武侯按照父亲的战略路线走本没有错。然而随着战争的进一步扩大,战果也越来越丰厚。小的战役,韩魏联合,或是魏国一家出面;大的战役三晋联手,往往得到实惠的都是魏国、韩国,赵国总是占不到便宜。赵国人郁闷的给魏国人打了几十年长工,终于不干了。
赵烈侯在位时期,利用公仲连实行变法,国力为之一振。这时候的赵国也正处于国力上升阶段,对魏国便有所不满,羽翼渐丰后,甚至不惜与魏人剑拔弩张。前386年,赵敬侯将都城迁往战略要地——邯郸,标志着赵国也要参与中原争霸。
魏国人意识到了赵国人对魏国外交态度上的转变。可魏武侯没有父亲的大度,或者干脆说没有父亲那样的高瞻远瞩。魏武侯心想既然赵国要翻脸,他就奉陪到底。没想过舍弃自己一部分利益去争取赵国再度成为坚定的盟友。他更没有想过赵国背叛后,三晋就要窝里斗了。他想到的是什么时候从赵国人手上再赚一把。终于他瞅着了个机会。
前386年,也就是赵敬侯迁都邯郸的同时。公子朝不满,率领亲兵,欲与赵成侯血拼,争夺君位。魏武侯派遣军队协助公子朝为乱,直接攻打赵都邯郸。最终赵胜战败,魏武侯的阴谋没能得逞。更让魏武侯没有想到的是:这是魏国与赵国关系破裂的起点。三晋联盟走到了尽头。赵国人终于忍无可忍了,决定走出魏国的阴影,他们要自行发展。当魏国想再次发动大规模的扩张战争时,总担心赵国会乘虚而入,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魏武侯外交策略中的最大败笔。
前380年,中山桓公经过20余年的励精图治,积蓄力量,带领着原来的故国臣民重新复兴了中山国,定都灵寿(今河北平山三汲附近)。这虽然对赵国构成了威胁,却也直接削弱了魏国对赵国的控制力。魏赵火并已是时间问题。 魏武侯的战略眼光没有父亲那么清晰,最大的表现莫过于战略上的盲目。魏文侯所体现的是总揽全局指挥若定,而魏武侯能做到的仅仅是独当一面,远不如父亲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雄才大略。
在战国初期,魏武侯犯下了不少战略性错误,不仅仅是错误的放弃赵国的同盟可能性。
秦国:秦国是魏国的宿敌,在魏氏家族还在晋国的怀抱中孕育时,由于封地与秦国接壤,双方就经常大打出手。最有名的当属发生在前594年的辅氏之战,当时的令狐文子魏颗打败秦军,生俘秦将杜回。此后秦魏两家多次交手,一直延续到春秋后期。
魏文侯成为晋国执政时,魏氏如同吃了兴奋剂,实力急剧膨胀,三晋屡次攻打秦国。特别是名将吴起上任后,秦国人吃尽了苦头。
然而魏武侯即位后,对吴起逐渐冷淡,在田文、公叔痤等人的排挤下,吴起恐为所图,另谋高就,投奔楚悼王,秦国人终于有了一些喘气的机会。
秦国在秦惠公死后,幼子昌继位,赵昌之母(史称小主夫人)监国,与秦国贵族矛盾重重,国家动荡不安。这让魏武侯想起了投奔自己门下的秦国公子师隰(一名连)。师隰本是秦灵公太子。秦灵公死后,叔叔悼子乘公子连年幼,夺位自立,是为秦简公。按说师隰本该是秦国名正言顺的国主。魏武侯会见师隰,提出帮助他回国,坐上秦君的宝座。这样魏国便在秦国树立亲魏实力,对魏武侯争衡天下可以减轻不少压力。然而睿智的师隰不会看不出魏武侯的用意,婉言拒绝了武侯的好意。师隰颇有大志,绝不甘心作魏国人的傀儡,况秦、魏还是世仇。终于前385年,师隰潜入秦国,秦国贵族发动政变,废秦出公,迎立师隰为君,是为秦献公。
秦献公即位后,没有丝毫意愿要报答魏国人的收容之恩,反而学习魏国人,将魏国的政治体制用于建设秦国。短短的几年间,秦国摆脱了被魏国人穷追猛打的尴尬窘境,潜心质变。一股封建改革的热潮正在关中大地散播。
楚国:楚国在春秋时代就与晋国势同水火。在六卿治晋的漫长岁月里,晋国的六卿们为了生存,不断地改革,开发郡县制度。等到三家灭智氏后,三晋求同存异,很快就将战火从国内烧到国外。这时,人们才发现饱受内乱之祸的楚国已经落后了。当三晋将扩张的矛头对准楚国时,楚国输得一败涂地。在魏文侯的领导下,三晋多次攻入淮泗流域,占据了楚国北方的大片土地,甚至连向三晋求和,都必须找秦国、齐国等国家出面从中调和。这真是时过境迁,没想到,曾经能与晋国争霸的强国如今是这么不堪一击。
楚悼王意识到自己的落后,期望着能得到贤人的辅佐,却难以觅得。这时候,魏武侯把吴起介绍给了楚悼王。楚王得到了吴起,立刻以国政委托于吴起,恐吴起号令不行,直接封吴起为令尹(楚国的令尹相当于晋国的正卿,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吴起得到了楚悼王国士一样的礼遇,全心全意的为楚国改良国策、开疆拓土。如此一来此消彼长,魏国与楚国间的距离拉近了。
齐国:齐国的末代国君齐康公是权臣陈和所立,只是田(陈)氏家族在齐国获得利益的辅助工具而存在。陈和看着时机逐渐成熟了,便想像三晋一样,照葫芦画瓢。可t田(陈)氏毕竟不及魏氏、赵氏煊赫,去周王室讨封不一定就能成功。陈和于是派人向魏武侯送礼,说好话,请求魏武侯帮忙处理齐国君权问题。魏武侯心想:如果帮陈和讨封,田(陈)和必然亲于魏国,甚至操控齐国朝政,何乐而不为呢?
前386年,在魏武侯的争取下,陈和被封为陈(田)侯。由于是建在齐国的土地上,故史书又称为齐侯。田齐立国,与吕氏齐侯同时存在。陈氏占有齐国绝大部分领土,齐君只留有可怜的小面积封地。直到前379年,齐康公逝世,田齐诸侯以吕氏无嗣为理由,彻底拿掉旧齐的最后一片疆土。
魏武侯本想着借此机会控制齐国朝政,可陈和岂是等闲之辈?一个新兴的齐国成立了,充满了活力。就在32年后的前354年,齐军围魏救赵,击碎了魏国图谋统一三晋的梦想。45年后的前341年,齐军大败魏军于马陵之战,成为了魏国衰败的起点,田(陈)和的孙子——齐威王成为了魏国霸业的终结者。
霸业迷茫:经历了魏武侯长达十几年的征战,魏国人面对着四面受敌的窘境,只认为这很棘手,并没有察觉到危机的来临。魏武侯相信魏国完全有能力巩固自己的霸业,完全可以凭一国之力长期称霸于中原,然而到魏武侯死时,魏国霸权仍然在受到周边大国的强烈挑战。齐、楚、秦、赵等都在潜移默化的渗透着魏氏的霸权。由于魏武侯(乃至其子魏惠王)在位时间发动的战争虽多,却未能取得太大的实质性战略进展,反而结仇于诸侯,终于在魏惠王时代,魏国在各个大国的夹击中,国力枯竭,彻底走向了衰落,从此一蹶不振。
【资治通鉴周纪一】小故事十三:魏武侯和吴起
威烈王十五年(甲午,前三八七年)年
魏文侯薨,太子击立,是为武侯。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商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武侯曰:“善。”
公元前387年,魏文侯去世,太子魏击即位,称为魏武侯。
魏武侯沿着西河顺流而下,在河中间对吴起说:“我们国家山川河流多么秀美,防守多么坚固,这是我魏国的珍宝啊。”吴起回答说:“国家的珍宝在于君王的德行,而不是山河的险要。以前的三苗氏,左边是洞庭,右边是彭蠡,不竖立道德和仁义,就被禹消灭了。夏桀居住的地方,左边是河济,右边是泰华,伊阙在南边,羊肠在北边,施政没有仁义,被汤放逐了。商纣的国家,左边是孟门,右边是太行,常山在北边,大河经过南边,施政没有德行,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在于君王的品德,而不是山河险要。如果君王没有好的德行,现在这条船上的人都是敌人呀。”魏武侯说:“对。”
固,坚固,指地形险要,城郭坚固。
吴起不仅是优秀的军事家,也是优秀的政治家。他认为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并不在于山川河流的地势是多么险要,而是在于君王有没有品德仁义,能不能施仁政。这也是非常有道理的。
魏武侯是个怎样的人
本名:魏击
别称:魏武侯
所处时代:战国初期
逝世日期:公元前370年
民族族群:华夏族
出生地:安邑(今山西夏县)
国籍:魏国
在位时间:前395年-前370年
主要成就:四方征伐,战果颇丰,称霸中原
继任:魏惠王(前369年-前319年在位)
职业:国君
前任:魏文侯(前445年-前396年在位)
魏武侯长达十几年的征战,魏国人面对着四面受敌的窘境,只认为这很棘手,并没有察觉到危机的来临。魏武侯相信魏国完全有能力巩固自己的霸业,完全可以凭一国之力长期称霸于中原,然而到魏武侯死时,魏国霸权仍然在受到周边大国的强烈挑战。齐、楚、秦、赵等都在潜移默化的渗透着魏氏的霸权。由于魏武侯(乃至其子魏惠王)在位时间发动的战争虽多,却未能取得太大的实质性战略进展,反而结仇于诸侯,终于在魏惠王时代,魏国在各个大国的夹击中,国力枯竭,彻底走向了衰落,从此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