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冯“这个姓的来历
冯氏起源
姓氏:冯
祖宗:毕公高
分类:以邑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昌之后。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2、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据《世本》所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后冯邑被晋国所夺,成为魏氏子弟长卿的封邑,长卿的后裔也称冯氏。是为河南冯氏。
郡望:
1、始平郡:晋时置郡,治所在槐里。
2、杜陵县:此支冯氏,为上党冯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冯唐之弟冯骞。
3、颖川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阳翟。
4、上党郡:战国韩置郡,此支冯氏,其开基始祖为战国时韩上党太守冯亭。
5、长乐郡:后魏置郡。
6、京兆郡: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
7、弘农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弘农。
8、河间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乐城。
堂号:
“半部堂“:五代后周时,赵普助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宋太祖赵匡胤于是封赵普为宰相。他又提出了“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减了地方武装,巩固了中央集权,想方设法,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宋太祖就问:“爱卿!你怎样把国家治得这么好的?“赵普回答说:“我不过是靠了半部《论语》罢了!“赵普死后,家人整理他的书箱,果真什么宝贝也没有,只有他活着的时候常读的一部《论语》。“琴鹤堂“:宋朝时殿中侍御史赵忭是个清廉爱民的好官,人称“铁面御史“。他当成都知府的时候,一清如水。他看到人民安居乐业,就高兴地弹琴取乐。他养了一只鹤,时常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贪污;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国。他穷得什么东西都没有,只有一琴一鹤。
赵氏还以“天水“、“孝思“、“谷治“、“萃涣“等为堂号。
迁徙分布
战国时有冯亭,入赵,拒秦战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上党潞县,有的在赵,子孙有许多为将相。至西汉文帝时、车骑都尉冯唐徙居安陵,其弟冯骞自上党徙居京兆杜陵。此外,先秦时代,冯氏已有徙居今山东者。三国以前,冯氏还有迁至今四川的射洪、中江、渠县等地及湖北公安者,东晋末,冯氏又有徙居和龙者。唐玄宗时著名宦官高力士,本为冯盎之曾孙,后为宦官高延福收养,改姓高,此为冯姓改为高姓者。唐末黄巢起义时,中原冯氏有一支避难南迁福建宁化石壁,宋代分出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脉,至宋末元初,上杭冯氏有的又南迁至广东的平远、潮州、揭阳,后再迁至丰顺、梅州等地。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广东、福建冯氏有数支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远播海外
冯氏,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据《元和姓纂》和《广韵》记载,冯姓是周文王之后,他们的祖先,可追溯到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毕高公,他的后代封在魏地,其子孙采食于冯城,于是,这一支子孙就以邑为氏,就是冯氏。而记载姓氏的最早典籍《世本·氏姓篇》说冯姓是“郑大夫冯简子之后”。冯简子是春秋后期郑简公时人,据说他博学多才,能断大事,当时郑国凡事要跟诸侯打交道,许多大事都先同他商议,再做决定。因郑国建都于今河南新郑,故此支冯氏出自新郑。
战国末期的大将冯亭,任韩国上党守,入赵国,拒秦战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在上党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有的留在赵(今河北境),并发展繁衍下去。其后裔有许多为将相,如秦丞相冯去疾、御史大夫冯劫等。
此外,先秦时期,冯氏已有徙居今山东者;而三国以前,冯氏还有迁至今四川及湖北者,河南冯氏则分布于今内黄、宝丰、焦作、南阳、安阳等地,其中潮阳为当时的大族;到了东晋末,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的冯氏又有徙居和龙(今辽宁朝阳)者。
到了汉唐时期,冯氏繁衍的很快,从原来的发源地陕西,发展到了现今河南、河北、山西及福建等地。冯姓的宗族较多,唐代的《元和姓纂》说,冯氏出颖川(郡治今河南许昌)者,是东汉征西大将军冯异的后代;出上党(今山西长治)者,是西汉左将军冯奉世的后代;出长乐信都者,是汉代宜都侯冯参的后代;出京兆(今陕西西安)者,是燕王冯弘的后代;出弘农(今河南灵宝)者,是冯弘之孙冯宁的后代;出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者,是唐监察御史冯师古的后代。
唐末黄巢起义时,中原冯氏有一支避乱南迁至福建宁化石壁,到宋代分成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脉,至宋末元初,上杭冯氏有的又南迁至广东。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广东、福建的冯氏有数支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远迁到海外。
冯氏英才辈出,历史上有许多名人。战国时的冯驩,为齐国孟尝君田文门下食客,曾替田文到封邑收取债息,把不能还息的债券烧掉,替田文收买民心。西汉有冯奉世,上党潞县人,宣帝时曾率兵击破莎车,后为左将军,封关内侯。东汉人冯异,被刘秀封为阳夏侯,任征西大将军;京兆杜陵人冯衍,为辞赋家;十六国时,长乐信都人冯跋,乘后燕内乱,推翻慕容熙的统治,建立地方政权,国号燕,史称北燕,历时27年,于436年被北魏所灭。五代时的冯道,后唐、后晋时历任宰相;契丹灭后晋,又附契丹任太傅;后汉时任太师;后周时又任太师、中书令,成为历史上少有的历事五姓的人物。南唐著名词人冯延巳,任中主(李璟)时的宰相。北宋有大臣冯京,仁宗时是知开封府,神宗时进参知政事。元代有散曲家冯子振。明代有散曲家冯惟敏,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清代有诗人冯班,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的冯云山,清末有爱国名将冯子材,于70岁高龄时,大败法军于镇南关,为当时受外国列强欺压的中国人扬眉吐气了一番。还有民国时期的著名将领冯玉祥、民族女英雄冯婉贞等,也产生了不少影响。
冯姓在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百家姓氏中排名第27位。
回答者: 老妖真精 - 首席执行官 十四级 4-9 22:43
冯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一 ; 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克商后,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初封於毕,继封与冯城。其后代逐有冯氏。
二 ; 春秋时郑国大夫冯简子的后代。
家族名人
冯谖 ,战国齐人。孟尝君门下食客,曾以食无鱼、出无车,弹铗而歌,孟尝君闻而特加礼遇。后冯驩为孟尝君收债於薛城,召债主焚其券,使薛民皆感孟尝君之德。
冯梦龙 (1574~1646)字犹龙,一字子犹。江苏吴县人,明文学家。崇祯贡生,知寿宁县。才情跌宕,工诗文,通经学,著有戏曲数种,尤以小说《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著名於世,称为「三言」。
冯玉祥 (1880~1948)字焕章,安徽省巢县人。清末加入新军,为段祺瑞部下。1921年任河南督军,直奉战争时倒戈倾向奉系,并迅速占领北京,推段祺瑞为总统。次年奉系失败。其后加入中国国民党,曾任西北国民军总司令、河南省主席。抗战胜利后,赴国外,在由苏俄回国时,轮船在黑海上发生火灾而被烧死。
地望分布
陕西杜城郡,福建长乐郡,陕西始平郡,河南颖川郡,山西上党郡,陕西京兆郡,河南弘农郡,河北河间郡。
冯姓起源参考之二
冯姓在中国现代姓氏中排名第二十七,在台湾排名第六十七。冯姓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儿子毕公高的后代。毕公高名高,是周文王的 第十五个儿子,被周武王封在毕,所以姓毕。到春秋时期,毕公高的后裔毕万,在晋国做官,晋灭魏国以后,毕万被封在魏。毕万的后代中有一个叫长卿的,被封在冯,长卿的后代用邑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就姓冯。冯姓来源的另外一种说法,是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冯简子。冯简子是郑简公时郑国的重要大臣,被封在冯,他的后代也是用封邑作为自己的姓氏,姓冯。发展和演变:冯姓有许多支派的来源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只能追溯到比较晚的年代。比如说,有些是战国时韩国上党太守冯亭的后代,有些是汉代征西大将军冯异的后代,有些是汉代宜都侯冯参的后代,有些是燕王冯弘的后代,有些是西魏时期宁州刺史冯宁的后代,有些是唐代监察御史冯师古的后代。先秦时期,冯姓主要在河南发展,也有一部分迁徙到了山东,到三国时期,冯姓已经发展到四川,湖北,东晋末年,冯姓有人迁徙到了辽宁。唐朝末年,黄巢起义的时候,冯姓有人迁居福建,到宋朝末期,又发展到了广东,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间,冯姓开始进入台湾。冯姓的主要聚居地有:冯城,上党,□川,宜都,安陵,京兆,杜陵,长乐,宁州,河间,射洪,中江,渠县,公安,内黄,宝丰,焦作,南阳,安阳,湖阳,和龙,宁化,上杭,漳州,武平,平远,潮州,揭阳,丰顺,梅州等。姓氏考略云:「冯氏出□川者,汉征西大将军冯异之后;出上党者,冯奉氏之后;出长乐者,宜都侯冯参之后;出京兆者,燕王冯宏之后;出弘农者,西魏宁州剌史之后,出河间者,唐监察御史冯师古之后
冯姓的历史起源于哪里
冯是古代的一个比较常见的姓氏,宋时人口数量在第九位,所以来源特别多。
最早冯的起源有两支
一是姬姓后裔,也就是周朝的王族之一。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毕万之子追随晋文公立国,封为魏武子,得封魏地。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魏家为诸侯,其后人魏长卿一支受封于冯城。于是这一支子孙逐步放弃了毕、魏之姓,以封地为姓而改姓冯,史称冯氏正宗。
二是归姓后裔,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期,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居住着以白头翁为图腾的归夷氏族。归姓的一旁支迁徙到今山东菏泽形成河伯族。进入夏朝建立了冯夷国,历经时代演变后,郑国大夫简子(姓归)被郑封于此地,以封地而得氏,也改为冯
之后我国的汉朝时期,冯姓迅速繁衍,全国都是,各种冯姓士族层出不穷,宋代时排行第九,可见人丁兴旺的程度。主要是归化为汉的少民,一般改姓为冯,包括汉朝初期的匈奴人,南北朝时期的百济人,元明时期两广南部的浬人,以及清朝末期的满蒙人,都习惯于改姓为冯
冯姓起源介绍
冯姓起源介绍
冯姓在中国也是一个大姓。在百家姓中列第九位。下面是应届毕业生我为大家整理的冯姓起源介绍,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旧百家姓排名:9 新百家姓排名:28
冯姓在中国也是一个大姓。 在百家姓中列第九位。冯姓在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百家姓氏中排名第27位。
冯姓早在东周时期就已经出现,据《元和姓纂》和《广韵》记载,冯姓是周文王之后,他们的祖先,可追溯到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毕高公,他的后代封在魏地,其子孙采食于冯城,于是,这一支子孙就以邑为氏,就是冯氏。而记载姓氏的最早典籍《世本·氏姓篇》说冯姓是“郑大夫冯简子之后”。冯简子是春秋后期郑简公时人,据说他博学多才,能断大事,当时郑国凡事要跟诸侯打交道,许多大事都先同他商议,再做决定。因郑国建都于今河南新郑,故此支冯氏出自新郑。
2、冯姓变迁:
战国末期的大将冯亭,任韩国上党守,入赵国,拒秦战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在上党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有的留在赵(今河北境),并发展繁衍下去。其后裔有许多为将相,如秦丞相冯去疾、御史大夫冯劫等。
此外,先秦时期,冯氏已有徙居今山东者;而三国以前,冯氏还有迁至今四川及湖北者,河南冯氏则分布于今内黄、宝丰、焦作、南阳、安阳等地,其中潮阳为当时的大族;到了东晋末,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的冯氏又有徙居和龙(今辽宁朝阳)者。
到了汉唐时期,冯氏繁衍的很快,从原来的发源地陕西,发展到了现今河南、河北、山西及福建等地。冯姓的宗族较多,唐代的《元和姓纂》说,冯氏出颖川(郡治今河南许昌)者,是东汉征西大将军冯异的后代;出上党(今山西长治)者,是西汉左将军冯奉世的’后代;出长乐信都者,是汉代宜都侯冯参的后代;出京兆(今陕西西安)者,是燕王冯弘的后代;出弘农(今河南灵宝)者,是冯弘之孙冯宁的后代;出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者,是唐监察御史冯师古的后代。
唐末黄巢起义时,中原冯氏有一支避乱南迁至福建宁化石壁,到宋代分成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脉,至宋末元初,上杭冯氏有的又南迁至广东。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广东、福建的冯氏有数支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远迁到海外。
3、冯氏英才:
战国时的冯驩,为齐国孟尝君田文门下食客,曾替田文到封邑收取债息,把不能还息的债券烧掉,替田文收买民心。
西汉有冯奉世,上党潞县人,宣帝时曾率兵击破莎车,后为左将军,封关内侯。
东汉人冯异,被刘秀封为阳夏侯,任征西大将军;京兆杜陵人冯衍,为辞赋家;
十六国时,长乐信都人冯跋,乘后燕内乱,推翻慕容熙的统治,建立地方政权,国号燕,史称北燕,历时27年,于436年被北魏所灭。
五代时的冯道,后唐、后晋时历任宰相;契丹灭后晋,又附契丹任太傅;后汉时任太师;后周时又任太师、中书令,成为历史上少有的历事五姓的人物。
南唐著名词人冯延巳,任中主(李璟)时的宰相。北宋有大臣冯京,仁宗时是知开封府,神宗时进参知政事。
元代有散曲家冯子振。
明代有散曲家冯惟敏,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
清代有诗人冯班,清末有爱国名将冯子材,于70岁高龄时,大败法军于镇南关,为当时受外国列强欺压的中国人扬眉吐气了一番。
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的冯云山,
民国时期的著名将领冯玉祥、民族女英雄冯婉贞等,也产生了不少影响。
;冯姓的来源和历史是什么
冯姓的来源和历史如下:
1、源出归姓。
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期,在东夷中有一支以白头翁为氏族图腾的归夷,原居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归姓的一旁支东迁到今山东菏泽地区,形成以荷为图腾的河伯族。进入夏朝帝芒时代,河伯族出了一位杰出的首领冯夷,在河洛地区称霸一时,后为夏有穷氏所迫,向北过黄河,其后人在陕西大荔县建立了冯夷国,历经夏商周三朝。周初,冯夷国裂解为河宗、冯、邯三国。周武王灭冯等后,三国后裔均以国名为氏,春秋时郑国大夫冯简子为归姓冯氏第一名人。归姓冯氏的历史至少有3700年。
2、源出姬姓。
周武王封其亲族于冯夷故地,仍称冯,春秋初被晋国吞并,冯邑后人也以冯为氏。公元前661年晋灭魏,大夫毕万封魏,毕万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毕万的旁支裔孙长卿(即文孙)食采于冯邑,古城在今河南荥阳西,子孙遂以封邑为氏,此为姬姓冯氏。姬姓冯氏的历史也有3000年了。当代汉族冯姓均认为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胤。
3、出自外族的改姓。
我国的冯姓长期活动在北方地区,不断地与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加入冯姓群体中的外族主要有:汉初的匈奴人,南北朝时百济人,宋元明时期两广南部的浬人。而清朝满洲人和蒙古人也有改姓冯。这些少数民族与汉人长期混居,逐步同化,而转变成为当地的冯姓汉族。
人口分布:
冯姓在人群中分布在粤桂大部、海南、贵州北部、湖南南端、川渝鄂大部、豫冀京津、甘肃东部、晋陕、鲁皖苏大部、内蒙古中部、辽宁西端、黑吉东端、新疆西北端,是冯姓常见的地区,冯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63%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7%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3.3%,居住了大约71%的冯姓人群。
在黑吉辽大部、内蒙古东部、山东东端、甘肃大部、青海东部、四川北端和南端、云南北部和东部、贵湘大部、广西北端、湖北南部、赣浙闽大部、广东东端、皖苏南端、上海,冯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2%—0.63%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8.5%,居住了大约26%的冯姓人群。
冯这个姓氏的由来
姓氏由来『冯』
冯
一、来源有二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昌之后。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2、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据《世本》所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后冯邑被晋国所夺,成为魏氏子弟长卿的封邑,长卿的后裔也称冯氏。是为河南冯氏。
二 、迁徙分布 战国时有冯亭,入赵,拒秦战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上党潞县,有的在赵,子孙有许多为将相。至西汉文帝时、车骑都尉冯唐徙居安陵,其弟冯骞自上党徙居京兆杜陵。此外,先秦时代,冯氏已有徙居今山东者。三国以前,冯氏还有迁至今四川的射洪、中江、渠县等地及湖北公安者,东晋末,冯氏又有徙居和龙者。唐玄宗时著名宦官高力士,本为冯盎之曾孙,后为宦官高延福收养,改姓高,此为冯姓改为高姓者。唐末黄巢起义时,中原冯氏有一支避难南迁福建宁化石壁,宋代分出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脉,至宋末元初,上杭冯氏有的又南迁至广东的平远、潮州、揭阳,后再迁至丰顺、梅州等地。清康熙至乾隆年福建冯间,广东、氏有数支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远播海外。
三、郡望堂号
1、堂号 “同舆堂“或“三同堂“:根据《后魏书》记载,冯诞和后魏高祖同岁,幼同学,娶高祖妹安乐公主为驸马都尉。他常和高祖同舆而行,所以称“同舆堂“。又同案而食,同砚而学--同舆、同砚、同案,所以叫“三同堂“。 “市义堂“:战国时冯驩,是孟尝君的食客。起初孟尝君对他只当一般门客对待,后来孟尝君派他到薛地,他把所有帐户叫来,宣布将债券烧掉,给所有帐户解决了困难。冯驩回去后,对孟尝君说:“讨来的钱我全部买了义带回来。“(市就是买)。孟尝君当时不懂这句话的意思,后来,孟尝君罢了官到薛地去,薛人夹道欢迎,这时孟尝君才省悟地感谢冯驩说:“今天我尝到了你替我买的珍贵物品--义,这可是万金难买呀!“
2、郡望 始平郡:晋时置郡,治所在槐里。 杜陵县:此支冯氏,为上党冯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冯唐之弟冯骞。 颖川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阳翟。 上党郡:战国韩置郡,此支冯氏,其开基始祖为战国时韩上党太守冯亭。 长乐郡:后魏置郡。 京兆郡: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 弘农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弘农。 河间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乐城。
四、家乘谱牒江苏:冯氏族谱八卷、京口冯氏族谱一卷、锡山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澄江冯氏宗谱十卷、冯氏家谱一卷浙江:赫山冯氏家谱二十二卷、大易冯氏谱不分卷、慈溪冯氏支谱不分卷、桐乡冯氏族谱不分卷、冯氏宗谱一卷安徽:冯川冯氏宗谱八卷湖北:冯氏宗谱一卷、冯氏宗谱、冯氏续修支谱八卷、冯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冯氏四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广东:冯氏家谱不分卷、冯氏本房世谱不分卷、冯氏族谱不分卷、南埠冯氏族谱一卷湖南:长沙冯氏四山家谱二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湘潭冯氏三修族谱、中湘石潭冯氏五修族谱三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山田冯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五、历史名人
冯梦龙:明末小说家,通经学,善诗文,尤以小说词曲见长,辑有时代话本集《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冯 道:五代时历任四朝宰相,在相位20余年。他在后唐任宰相期间,倡议由田敏等人在国子监校定《九经》文字,并组织刻工雕印,至后周完成,后世称“五代监本“。官府大规模刻书自此始。冯子材:清末著名的老将军。他曾在年近70岁时,在广西镇南关、谅山等地大败法国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其名威震边关。冯 缭:中国第一位女政治家、女外交家。公元前101年,随汉解忧公主远嫁和亲到了乌孙国。由于她多才多智,成为解忧公主的得力助手。后嫁给乌孙右大将。她在协助公主加强汉朝同西域诸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作出了很大贡献,深得西域各国的敬服。尊称她为“冯夫人“ 。冯玉祥:近代爱国将领。1993年任抗日同盟军总司令,多次击败日寇,收复许多失地。建国前夕,因乘船失火,受伤身死。
冯姓的来源是什么
冯姓源出有二,一是姬姓,二是归姓。
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 。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期,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居住着以白头翁为图腾的归夷氏族。归姓的一旁支迁徙到今山东菏泽地区,形成河伯族。进入夏朝帝芒时代,河伯族首领冯夷后人在冯地(今陕西大荔县)建立了冯夷国,历经夏商周三朝。周初,冯夷国分裂为冯、河宗、邯三国。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简子(归姓)被郑简公封于此地,遂以封邑而得氏,为该支冯姓第一人。
出自姬姓,为姬昌之后,系承毕公高,始祖冯文孙。据《元和姓纂》和《广韵》记载,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毕万之子追随晋文公立国,封为魏武子,得封魏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魏家为诸侯,其后人魏长卿一支受封于冯城。于是这一支子孙逐步放弃了毕、魏之姓,以邑为氏而改姓冯,史称冯氏正宗。而魏地的子孙则氏魏,故冯、魏两姓实为同一脉族。
迁徙分布:
冯姓早期主要繁衍于今河南、陕西、河北、山西等地,晋末“永嘉之乱”时开始大举南迁或北避辽东,先后迁入江苏、安徽、江西、浙江、辽宁等地。
至隋唐,已有南迁至福建省境的。在这一不断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支派,大致有:出自山西上党冯氏,为战国赵华阳君冯亭后裔;出自河南颍川的冯氏,为东汉大将军冯异的后裔;杜陵冯氏系西汉左将军冯奉世后裔;长乐冯氏为宜都侯冯参后裔;京兆冯氏为北燕君主冯弘的后裔;弘农冯氏为西魏宁州刺史冯宁后裔;河间冯氏为唐监察史冯师古的后裔。
唐宋时期,冯氏先后又有两次大举南迁,使冯氏分居于中国江南广大地区,明、清之际遍及全国各地。另据有关史料记载,山西代州冯氏始迁祖为明初冯有才第五代孙隆奄,今河南西平县冯氏,是明朝开国功臣,郢国公冯国用的后代,系明初迁入。
唐末黄巢起义时,中原冯氏有一支避乱南迁至福建宁化石壁,到宋代分成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脉,至宋末元初,上杭冯氏有的又南迁至广东。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广东、福建的冯氏有数支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远迁到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