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冯氏宗室有当过帝王的吗
- 冯姓的来历,历史上有哪些有名的人
- 冯氏古代有没有人当过皇帝
- 中国历代皇帝姓名
- 古代性冯的皇帝的事迹
- 世上有没有姓冯的皇帝
- 冯姓出过多少皇帝
- 中国历史上谁是第一个皇帝和最后一个皇帝,共有多少皇帝每个皇帝分别做了几年
- 古代姓冯的名人有哪些
- 中国古代一共有多少位皇帝
冯氏宗室有当过帝王的吗
有,叫冯跋
北燕 十六国之一。第一代皇帝是高句丽人高云,实际的建立者是鲜卑化的汉人冯跋。都龙城(今辽宁朝阳)。盛时有今辽宁西南部和河北东北部。历二主,共二十八年。 冯跋(?~430),字文起,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父冯安,慕容永时仕西燕为将军。西燕亡,冯跋东徙龙城,为后燕禁卫军将领。
帝王表:
高云(?-409),407-409在位
太祖 文成皇帝 冯跋(?-430),406-430在位
昭成皇帝 冯弘(?-437),430-436在位
冯姓的来历,历史上有哪些有名的人
冯姓在中国也是一个大姓。 在百家姓中列第九位。冯姓在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百家姓氏中排名第27位。 冯姓早在东周时期就已经出现,据《元和姓纂》和《广韵》记载,冯姓是周文王之后,他们的祖先,可追溯到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毕公高,他的后代封在魏地,其子孙采食于冯城,于是,这一支子孙就以邑为氏,就是冯氏。而记载姓氏的最早典籍《世本·氏姓篇》说冯姓是“郑大夫冯简子之后”。冯简子是春秋后期郑简公时人,据说他博学多才,能断大事,当时郑国凡事要跟诸侯打交道,许多大事都先同他商议,再做决定。因郑国建都于今河南新郑,故此支冯氏出自新郑 一、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之后,系承毕公高,始祖冯文孙。 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周王室的远祖名叫弃,据说他的母亲是有邰氏的女儿,又称姜螈。 传说一次姜螈外出游玩,在荒野中看见一个巨大的脚印。出于好奇,姜螈下意识地把自己的脚放在大脚印中踩踏了一下,想不到因此“身动如孕”,不久竟真的生下了一个男孩。姜螈又羞又忿,惟恐这个孩子会带来不祥,于是就偷偷地把他抛弃于路口。但奇怪的是,在路上往来奔走的牛、马等牲畜看见这个孩子后,竟敬畏地全部跑开了,不敢践踏。姜螈又把孩子放到山林之中想让野兽吃掉,可偏偏一向寂静无人的荒郊却人来人往。无奈之际,姜螈又把孩子丢弃在河中的浮冰上,不料天上的飞鸟竟都纷纷降落,展开羽翼为他遮寒挡水。姜螈认为这是上天的意志,就又把他抱回来抚养。因为这个孩子曾经被遗弃过,所以为他取名弃。弃就是有史记载的最早周代祖先,他在帝尧时期因为善于种植庄稼、发展农耕而名闻天下,百姓都向他学习耕作技术。作为对他的褒奖,帝舜在位期间,就分封弃在邰地,大家都尊称他为后稷,弃及其后代遂都拥有了姬姓。 后稷的继承人是姬不(穴+出)(qu),他后因国家衰败而辞官隐居到边疆地区,其后代传到古公宣父时,古公宣父先后生有三子,长子太伯,次子虞仲,小儿子季历。季历生子姬昌,便是后来的周文王。 据传姬昌出生的时候有祥瑞呈现,古公很高兴地说:“我姬氏将来定当发达,大概希望就在这个姬昌身上吧。”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太伯、虞仲二兄弟猜测古公有让季历及其子姬昌来继承家业之意。为不使父亲为难,二人便一同离家出走,逃到远方.以便成全季历。 古公去世后,季历以惟一继承人的身份袭沿家世;季历逝后,其子姬昌得立,即西伯侯。 西伯姬昌继承了后稷、古公、季历的仁政,为人厚道,礼贤下士,伯夷、叔齐、散宜生等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前来投奔、归附,使得西伯的势力、影响日渐扩大。 西伯势力的增长,引起了商纣的警惕,在崇侯虎的挑拨下,商纣把姬昌诱至国都,囚禁起来。据传,在此期间,他推演“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即后人所说的“周易”。 西伯被囚后,他的部下、谋士很着急。为拯救他,他们四处寻找美女、骏马、珍玩等晋献于纣王,并买通其宠臣费仲四处活动,游说纣王。殷纣王本是酒色之徒,见送来这么多可心之物,早把往日的警惕、猜忌抛到九霄云外。他得意忘形地说:“单凭这些礼物中的任何一件,都足以抵销西伯的过失,何况竟有这么多呢!”于是下令赦免了姬昌,并授予他“代王征伐”的特权及信物,把军国大事全盘托付西伯,自顾享乐去了。趁此机会,姬昌率兵东征西讨,先后击败犬戎、密须、耆邗,彻底消灭了崇侯虎,并把崇侯虎的封地改称丰邑,将自己的统治中心由岐迁至丰地。姬昌病逝后,其太子姬发即位,便是后来的周武王。 公元前11世纪中叶,武王起兵伐纣,克商,纣王众叛亲离,不得不自.焚于鹿台。 《周本纪》记载武王胜利后凯旋的情形时说,随同武王同乘一辆车的有三人:“弟叔振铎奉陈常车,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这里所说的毕公,是文王的第十五子——姬高,他因追随武王克商受封于“毕”地,亦称“毕公高”。毕地的位置在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北部。 周王朝建立后,毕公高及其后裔便以毕地为中心繁衍生息,逐渐因地为氏,号毕氏。作为姬姓贵族的一支,他们与周宗室关系密切,但伴随着分封制引起的不断分化,毕氏逐渐与周宗室疏远而成为独立的一支。 毕氏封地中有一处地名曰冯邑,所以不排除毕氏中有部分成员“支邑为姓”而改姓冯,但这只是一种揣测。事实上,此时冯姓并不明确,更不占主体,毕氏仍是这一支姬姓后裔的主姓。 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是晋献公的荣臣,当时晋宫廷内部正围绕继承权展开激烈斗争。献公为转移矛盾,积极对外征伐。全国军队被分作两部,献公亲率上军,太子申生统下军。毕万受封右将军,随献公征战。 晋军所向披靡,接连吞并了霍国、魏地、耿国。论功行赏,毕万受封于魏地。当时有一位叫作卜偃的算命人曾品评毕万说:毕氏的后代一定会兴旺发达的。万,是个满数;魏,也是大名。故一定前途无量。 毕万受封11年后,晋献公死,久已存在的宫廷矛盾终于爆发。四位公子为争夺王位而混战,致使国力损耗,元气大伤。而毕万一族却日益繁荣,并以新地为氏,成为声名显赫的魏氏。毕万的儿子名武,号魏武子,他一直忠心于亡命公子——重耳。重耳避祸逃亡,魏武子义无反顾地一直跟随在他身边。后来重耳终于在秦国等诸侯的支持下归国继承大位,便是晋文公。魏武子因功再封于魏地,位列大夫,显赫一时。 到魏武子之玄孙魏献子的时候,魏氏:已与当时晋国的智、赵、韩、中行、范氏并称“六卿”,把持了晋国大权。魏献子之孙魏桓子与赵、韩两家完成了“三家分晋”。公元前 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三家为诸侯,这便是战国七雄中的魏、赵、韩三家。 魏氏立国,毕氏家族自然受益最大,毕万家族的长卿一支受封于冯城,居地即今河南省荥阳县东部。于是长卿及其后代因城为氏,逐步放弃了毕、魏之姓而改姓冯,史称这支冯氏为冯氏正宗,即河南冯氏。 二、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 据《世本》记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其后子孙以冯为氏。春秋时期除毕公高一脉冯姓外,郑国也是冯姓的一个重要发祥地。据《世本》所载,郑国著名大夫筒子,以善断而名闻诸侯。他在任期间,郑国与周边诸侯的纵横往来、攻战联盟等大事,郑国君主都要向他咨询。筒子广纳贤士,集思广益,其判惭、决策无一不精当,深得郑君赏识。为褒奖筒子的政绩与贡献,郑国君以冯邑封筒子,筒子入居冯邑后,遂号冯筒子。而他的封地冯邑,正是后来并入魏国的冯城。因此,长卿受封冯城之前,冯筒子的后代便早巳在此生活多年,只因筒子的名位远不及毕万及其后裔,所以被忽略或有意淡化了。 因此,源于河南的冯氏应由两部分组成,即先期的冯筒子及其后裔和后来居上的毕魏世家。他们都可以称为冯姓之源或冯氏正宗。而且从冯姓产生的过程来看,姬、毕、魏、冯在一定程度上讲“三千年前是一家”。 本段|回到顶部 迁徙分布 冯姓变迁 战国末期的大将冯亭,任韩国上党守,入赵国,拒秦战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在上党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有的留在赵(今河北境),并发展繁衍下去。其后裔有许多为将相,如秦丞相冯去疾、御史大夫冯劫等。 此外,先秦时期,冯氏已有徙居今山东者;而三国以前,冯氏还有迁至今四川及湖北者,河南冯氏则分布于今内黄、宝丰、焦作、南阳、安阳等地,其中潮阳为当时的大族;到了东晋末,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的冯氏又有徙居和龙(今辽宁朝阳)者。 到了汉唐时期,冯氏繁衍的很快,从原来的发源地陕西,发展到了现今河南、河北、山西及福建等地。冯姓的宗族较多,唐代的《元和姓纂》说,冯氏出颍川(郡治今河南许昌)者,是东汉征西大将军冯异的后代;出上党(今山西长治)者,是西汉左将军冯奉世的后代;出长乐信都者,是汉代宜都侯冯参的后代;出京兆(今陕西西安)者,是燕王冯弘的后代;出弘农(今河南灵宝)者,是冯弘之孙冯宁的后代;出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者,是唐监察御史冯师古的后代。 唐末黄巢起义时,中原冯氏有一支避乱南迁至福建宁化石壁,到宋代分成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脉,至宋末元初,上杭冯氏有的又南迁至广东。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广东、福建的冯氏有数支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远迁到海外。 冯姓迁徙史 春秋战国时期 向南,先进入了楚地(今湖南、湖北)。楚怀王时期(战国后期)冯氏子弟中有一名叫冯郝的,官至楚大夫,是楚国的重臣。一次,宋国内乱,其相惠施投奔了楚王,楚王打算庇护他,冯郝坚决反对。楚王为不伤害双方而采取了两面手法,一方面表示同意冯郝的意见,另一方面却暗自给惠施以封地。冯郝知详情后,愤而离去。抛开冯郝的命运不论,冯郝当是楚地冯姓留史第二人。 向西,进入了陕西关中等地。神话传说中有一名冯长的人,居于骊山,善观天文之变,精于历算。遗憾的是,冯姓在南方及西部早期开发的业绩缺乏系统记载,只能透过重重迷雾而觅得一鳞半爪。 向北,冯氏进入了山西等地。战国中后期,韩国的上党郡(今山西长治西)郡守姓冯名亭,为人果敢而有谋。秦昭王四十五年,秦名将白起率大军伐魏,两军对战于野王,野王守备不敌而降。由于上党地区与韩国的联系全系于野王一线,因此,野王的失败就使上党虚悬于外。 冯亭与部下及百姓商议后,决意背秦而举地归赵。赵、韩本是唇齿相依、地缘亲近的邻国,赵国一旦接受上党,便自然卷进秦、魏之间的争斗,以赵、魏合力,秦军必不敢轻举妄动,从而保护上党百姓免遭茶炭。果然不出冯亭所料,赵国在平原君赵胜的大力支持下慨然接受上党,并封冯亭为华阳君,上党军民同仇敌忾以抗秦军,上党终于得以保全。但三年后,秦再派左庶长(秦第十等爵,掌兵权)王龅(h6)进攻上党,上党终被攻克。此间上党冯氏中有两支分别迁往秦与魏,并在秦汉之际大有作为,此为后话。 向东,冯氏进入了齐鲁大地,这一支冯氏即来自上文中所说的魏地。他们很快为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所习染,“冯谨客孟尝君”的千古佳话,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 秦王朝统一前后,冯姓在上党地区的一支最为活跃。前文已提及武安君白起伐魏,上党郡守冯亭纳地入赵受封华阳君,从而挫败了白起的东进企图。冯亭的大智大勇,拯救了上党,从此,家族日隆,许多乡里亦归附之,从而形成了冯姓望族。 尽管冯亭有勇有谋,但关东六国已是夕阳残照,根本不可能持久抵御强秦的大统一趋势。结果,就在上党献地后不久的“长平之战”中,华阳君冯亭与“纸上谈兵”的主将赵括均战死疆场,而其部赵卒40万除200人被“留报赵”外,统统被屠杀。从此,关东六国对秦再也组织不起有力的抵抗了。 冯亭战死后,其宗族亦分崩离析,大部分北上进入赵国腹地以避战祸,少部分仍留居上党。这一部分留居上党的冯姓人审时度势,看清了六国必然灭亡的趋势,转而”投奔了秦国,并为秦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著名者有官至右丞相的冯去疾,以及军事将领冯毋择、冯劫等。 秦汉时期 冯去疾是秦始皇的丞相。冯氏一门是秦王朝后期的重要柱石。 秦始皇好巡幸各地,经常奔波在外,秦左相李斯平素多跟从始皇出外,留守咸阳都城的却总是右相冯去疾,始皇对去疾的信任与赏识由此可见一斑。而冯毋择、冯劫亦得益于这种信任,都在秦军中担任高级将领。 始皇三十七年,嬴政皇帝生平最后一次出巡。像往常一样,李斯、胡亥、赵高从行,去疾留守。不料始皇于沙丘暴卒,宦者赵高胁迫左相李斯发动“沙丘之变”,他们合谋篡改了始皇的传位诏书,废太子扶苏,改立胡亥为新帝。 冯去疾等得知真相后,他们冒死向秦二世上书,揭露赵高等奸臣的罪行。结果因进谏失败双双被下狱。在狱中,冯去疾、冯劫拒绝向赵高一伙奸佞屈服,为保持清白的名节,二人先后在狱中自杀。一代贤相、骁将就这样为自己的生命历程写完最后浓重而悲壮的一笔。与这二人所不同的是,同时被下狱的左相李斯则暴露了其软弱、自私的本性,他被赵高等人百般戏弄、凌辱后腰斩于市井。 冯去疾、冯劫被下狱不久,冯毋择率其他子孙隐姓埋名,潜逃他乡,下落不明,关中冯氏亦随之逃散殆尽。 伴随此起彼伏的秦末战争的大规模爆发,不可一世的秦帝国顷刻间土崩瓦解,而上党冯氏入关的一脉,也随之销声匿迹。 汉承秦制,天下甫定。冯姓经此番劫难,可谓元气大伤。在秦末战争、楚汉战争乃至汉初“无为而治”的一系列大变动中,史册中寻找不到冯姓的任何丰功伟绩。也许,这一段历史的沉默正孕育着冯姓的再度辉煌。 汉代,冯姓姓氏的基本材料才得到最初步的整理,现今人们所接触的有关冯姓早期发展的资料,基本上是在这一时期成文、定性,并载入史册的。另一方面,这一历史时期冯姓“代有才俊”的良好族运也为这种整理提供了生动、翔实的素材。可以说,汉代是冯姓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阶段性总结。 汉代冯姓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冯姓郡望的逐步形成。两汉时期冯姓的分布基本上覆盖了当时华夏大地的所有重要区域,并且在一些地区,由于冯姓豪杰名士的大量涌现,形成了以冯姓为主体的聚族性居地。 汉代冯姓辉煌之发端者为安陵冯氏,其代表人物首推冯唐。 汉兴置国,出于安全及施政考虑,实行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政策:一方面为了充实关中人口,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六国宗室及大族豪门坐霸一方。汉廷访得代北冯氏为豪杰之后,于是特迁其大部再入关中,定居安陵。冯唐,正是生长于代北而后迁入安陵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 冯姓早期主要繁衍于今河南、陕西、河北、山西等地,晋末“永嘉之乱”时开始大举南迁,先后迁入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等地。 北周至隋统一前后,仍是国家由混乱走向统一的过渡阶段,同时也是人口迁移-频繁,各姓族活动区域扩大的时期。以冯氏:著名郡望之一——弘农而言,西魏之宁州刺史冯宁被认为是弘农郡的开山之祖。早在西汉时代,冯扬便以“万石君”而名噪弘农,冯扬家人丁兴旺,有子八人,至冯勤一脉尤为荣宠。因此,在冯宁之前,弘农冯氏已有人活跃在此地,可以认为魏地冯氏是弘农早期冯姓的直接起源。当西魏的冯宁刺史兴起之时,弘农冯氏已经完成其郡望的形成。 隋唐以来 至隋唐,已有南迁至福建省境的。在这一不断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支派,大致有:出自山西上党冯氏,为战国赵华阳君冯亭后裔;出自河南颍川的冯氏,为东汉大将军冯异的后裔;杜陵冯氏系西汉左将军冯奉世后裔;长乐冯氏为宜都侯冯参后裔;京兆冯氏为燕王冯宏的后裔;弘农冯氏为西魏宁州刺史冯宁后裔;河间冯氏为唐监察史冯师古的后裔。 唐宋时期,冯氏先后又有两次大举南迁,使冯氏分居于我国江南广大地区,明、清之际遍及全国各地。另据有关史料记载,山西代州冯氏始迁祖为明初冯有才第五代孙隆奄,今河南西平县冯氏,是明朝开国功臣,郢国公冯国用的后代,系明初迁入,至今已传二十四代,五百八十余年。 战国时的冯驩,为齐国孟尝君田文门下食客,曾替田文到封邑收取债息,把不能还息的债券烧掉,替田文收买民心。 西汉有冯奉世,上党潞县人,宣帝时曾率兵击破莎车,后为左将军,封关内侯。 东汉人冯异,被刘秀封为阳夏侯,任征西大将军;京兆杜陵人冯衍,为辞赋家; 十六国时,长乐信都人冯跋,乘后燕内乱,推翻慕容熙的统治,建立地方政权,国号燕,史称北燕,历时27年,于436年被北魏所灭。 五代时的冯道,后唐、后晋时历任宰相;契丹灭后晋,又附契丹任太傅;后汉时任太师;后周时又任太师、中书令,成为历史上少有的历事五姓的人物。 南唐著名词人冯延巳,任中主(李璟)时的宰相。北宋有大臣冯京,仁宗时是知开封府,神宗时进参知政事。 元代有散曲家冯子振。 明代有散曲家冯惟敏,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 清代有诗人冯班,清末有爱国名将冯子材,于70岁高龄时,大败法军于镇南关,为当时受外国列强欺压的中国人扬眉吐气了一番。 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的冯云山, 民国时期的著名将领冯玉祥、民族女英雄冯婉贞等,也产生了不少影响。 冯铿,又名岭梅,广东潮州人。出身于贫穷的教师家庭。1926年毕业于汕头左联中学,在乡间小学任教。1929年春到上海,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职业革命者的道路。1930年加入“左联”,并于同年5月与柔石等代表“左联”参加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1931年初与柔石、胡也频、李求实、白莽等人同时被捕,2月7日牺牲于龙华狱中。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现代诗人,翻译家,教授。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州)人。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 , 祖籍浙江慈溪,1942年生于天津。著名当代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抢救工作者。著名民间文艺家。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文学自由谈》杂志和《艺术家》杂志主编,并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冯巩,出生于1957年11月26日,天津市人,冯国璋曾孙,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并获文艺学硕士学位。自幼喜爱文学艺术,现为中国广播艺术团副团长兼艺术总监。国家一级演员,文艺一级,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民革中央委员、全国青联常委。 冯如:广东省恩平人。又名自如,号鼎三。我国第一个飞行家和飞机设计师。早年在美国三藩市(旧金山)当杂工谋生,后转往纽约工厂工作,业余钻研机械学,数年后自行制造抽水机、无线电报机。在日俄战争中,深感飞机之厉害,自此决心献身于航空事业,以报祖国。在三藩市集资创办飞机制造公司。1909年自制收音机试飞成功。广州光复时,被任为陆军飞机长。后在举行飞行表演时,不幸失事遇难。1985年在恩平县牛江本乡建冯如纪念亭、冯如中学以纪念。
冯氏古代有没有人当过皇帝
北燕
十六国之一。第一代皇帝是高句丽人高云,实际的建立者是鲜卑化的汉人冯跋。都龙城(今辽宁朝阳)。盛时有今辽宁西南部和河北东北部。历二主,共二十八年。
冯跋(?~430),字文起,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父冯安,慕容永时仕西燕为将军。西燕亡,冯跋东徙龙城,为后燕禁卫军将领。
【帝王表】
高云(?-409),407-409在位
太祖 文成皇帝 冯跋(?-430),406-430在位
昭成皇帝 冯弘(?-437),430-436在位
中国历代皇帝姓名
刘姓54个:
西汉:汉高帝刘邦,汉惠帝刘盈,汉少帝刘恭,汉少帝刘弘,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 刘彻,汉昭帝刘弗陵,昌邑王 刘贺,汉宣帝刘询,汉元帝刘奭,汉成帝刘骜,汉哀帝刘欣,汉平帝刘衍,孺子刘婴。
更始帝 刘玄。
东汉:汉光武帝 刘秀,汉明帝 刘庄,汉章帝 刘炟,汉和帝 刘肇,汉殇帝 刘隆,汉安帝 刘祜,汉少帝 刘懿,汉顺帝 刘保,汉冲帝 刘炳,汉质帝 刘缵,汉桓帝 刘志,汉灵帝 刘宏,汉后少帝 刘辩
汉献帝 刘协。
蜀汉:汉昭烈帝 刘备,汉后主 刘禅。
(汉 前赵):光文帝 刘渊,昭武帝 刘聪,隐帝 刘粲, 刘曜。
南朝(刘宋):武帝 刘裕,少帝 刘义符, 刘劭,孝武帝 刘骏,前废帝 刘子业,明帝 刘彧,后废帝 刘昱,顺帝 刘淮。
后汉:高祖 刘知远,隐皇帝 刘承佑
南汉:高祖 刘岩,殇帝 刘玢,中宗 刘晟,后主 刘鋹
北汉:世祖 刘旻,睿宗 刘钧,少主 刘继恩,英武帝 刘继元
李姓:48个
成汉:景帝 李特
武帝 李雄
哀帝 李班
幽公 李期
昭文 李寿
末主 李势
西凉:
武昭王 李暠
李歆
李恂
唐朝:唐高祖 李渊,唐太宗 李世民,唐高宗 李治,唐中宗 李显,唐殇帝 李重茂,唐睿宗 李旦,唐玄宗 李隆基,唐肃宗 李亨,唐代宗 李豫,唐德宗 李适,唐顺宗 李诵,唐宪宗 李纯,唐穆宗 李恒,唐敬 宗 李湛,唐文宗 李昂,唐武宗 李炎,唐宣宗 李忱,唐懿宗 李漼,唐僖宗 李儇,唐昭宗 李晔,唐哀帝 李拀
后唐:庄宗 李存勖,明宗 李亶,闵帝 李从厚,末帝 李从珂
南唐:烈祖 李升,元宗 李璟,后主 李煜。
西夏:太祖 李继迁,太宗 李德明,景宗 李元昊,毅宗 李谅祚,惠宗 李秉常,崇宗 李乾顺,仁宗 李仁孝,桓宗 李纯佑,襄宗 李安全,神宗 李遵顼,献宗 李德旺,末帝 李睍
曹姓:5个
魏文帝 曹丕,魏明帝 曹叡,魏邵陵厉公 曹芳,高贵乡公 曹髦,魏元帝 曹奂。
柴姓:2个
柴荣 柴宗训
陈姓:5个:陈霸先,陈伯宗,陈蒨,陈叔宝,陈顼.
段姓2个:段随,段业.
冯姓2个:冯跋,冯弘.
符姓8个:苻崇,苻登,苻宏,苻洪,苻坚,苻健,苻丕,苻生
郭姓1个:郭威
吕姓4个:懿武帝 吕光,建康公吕隆,隐王吕绍,灵帝吕纂
孟姓:2个:后主 孟昶,高祖 孟知祥
慕容姓:16个:惠愍帝 慕容宝末主慕容超,威帝 慕容冲
成武帝 慕容垂
献武帝 慕容德
慕容泓
文明帝 慕容皝
慕容觊
景昭帝 慕容儁
昭武帝 慕容盛
慕容望
襄公 慕容廆
幽帝 慕容暐
惠文帝 慕容熙
慕容永
慕容忠
冉姓:1个:冉闵
武姓:1个:武曌
石姓:10个:海阳王 石弘
武帝 石虎
石鉴
高祖 石敬瑭
明帝 石勒
义阳王 石世
石祗
少帝 石重贵
新兴王 石尊
司马姓:13个怀帝 司马炽
穆帝 司马聃
哀帝 司马丕
元帝 司马睿
明帝 司马绍
武帝 司马炎
成帝 司马衍
孝武帝 司马曜
愍帝 司马邺
海西公 司马奕
简文帝 司马昱
康帝 司马岳
惠帝 司马衷
孙姓:4个:吴末帝 孙皓
吴废帝 孙亮
吴大帝 孙权
吴景帝 孙休
赫连:3个:
王姓:8个:
康宗 王昶
高祖 王建
王莽
太祖 王审知
景宗 王曦
嗣王 王延翰
惠宗 王延钧
殷帝 王延政
萧姓:18个:
东昏侯 萧宝卷
和帝 萧宝融
辽萧太后 萧绰萧撒葛只
后主 萧琮
高帝 萧道成
豫章王 萧栋
敬帝 萧方智
简文帝 萧纲
武陵王 萧纪
明帝 萧岿
明帝 萧鸾
宣帝 萧言
武帝 萧衍
元帝 萧绎
闵帝 萧渊明
武帝 萧赜
海陵王 萧昭文
郁林王 萧昭业
临贺王 萧正德
杨姓:7个
隋炀帝 杨广
隋文帝 杨坚
睿帝 杨溥
高祖 杨渭
烈宗 杨渥
太祖 杨行密
隋恭帝 杨侑
姚姓:3个:
武昭帝 姚苌
末主 姚泓
文桓帝 姚兴
赢姓:3个
秦始皇 嬴政
秦二世 赢胡亥
秦三世 赢子婴
宇文姓:6个
孝闵帝 宇文觉
文帝 宇文泰
静帝 宇文衍
武帝 宇文邕
明帝 宇文毓
宣帝 宇文赟
文帝 元宝炬
元姓:11个
节闵帝 元恭
孝文帝 元宏
宣武帝 元恪
安定王 元朗
废帝 元钦
孝静帝 元善见
孝明帝 元诩
长广王 元晔
孝武帝 元攸
幼主 元钊
孝庄帝 元子攸
赵姓:18个
赵昺
宋光宗 赵淳
宋高宗 赵构
宋太宗 赵光义
宋真宗 赵恒
宋钦宗 赵桓
宋徽宗 赵佶
宋太祖 赵匡胤
宋宁宗 赵扩
宋度宗 赵禥
宋孝宗 赵眘
宋端宗 赵昰
宋英宗 赵曙
宋恭帝 赵显
宋神宗 赵顼
宋哲宗 赵煦
宋理宗 赵昀
宋仁宗 赵祯
朱姓:19个:
明光宗 朱常洛
明成祖 朱棣
明仁宗 朱高炽
明世宗 朱厚熜
明武宗 朱厚照
明宪宗 朱见深
明代宗 朱祁钰
明英宗 朱祁镇
梁末帝 朱瑱
梁太祖 朱温
梁废帝 朱友珪
明神宗 朱翊钧
明思宗 朱由检
明熹宗 朱由校
明孝宗 朱佑樘
明太祖 朱元璋
明惠帝 朱允炆
明穆宗 朱载垕
明宣宗 朱瞻基
还有几个未汉化的少数民族姓氏
爱新觉罗姓:12个
清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
清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
清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
清宣宗 爱新觉罗旻宁
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逊帝 爱新觉罗溥仪
清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
清文宗 爱新觉罗奕詝
清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
清仁宗 爱新觉罗颙琰
清穆宗 爱新觉罗载淳
清德宗 爱新觉罗载湉
勃儿只斤姓:15个
元太祖 铁木真
元太宗 窝阔台
元定宗 贵由
元宪宗 蒙哥
元世祖 忽必烈
元成宗 铁穆耳
元武宗 海山
元仁宗 爱育黎拔力八达
元英宗 硕德八剌
泰定帝 也孙铁木儿
天顺帝 阿速吉八
元文宗 图帖睦尔
元明宗 和世剌
元宁宗 懿璘质班
元顺帝 妥懽帖睦尔
乞伏4个:文昭王 乞伏炽盘
宣烈王 乞伏国仁
末主 乞伏慕末
武元王 乞伏乾归
秃发:3个:
康王 秃发利鹿孤
景王 秃发傉檀
武王 秃发乌孤
拓跋:15个:
太武帝 拓跋焘
炀帝 拓跋纥那
道武帝 拓跋珪
惠帝 拓跋贺傉
献文帝 拓跋弘
文成帝 拓跋濬
恭帝 拓跋廓
拓跋普根
昭成帝 拓跋什翼犍
拓跋始生
明元帝 拓跋嗣
拓跋猗卢
烈帝 拓跋翳槐
南安王 拓跋余
平文帝 拓跋郁律
完颜:10个:
金太祖 完颜阿骨打
金末帝 完颜承麟
金熙宗 完颜亶
金章宗 完颜璟
海陵王 完颜亮
金太宗 完颜晟
金哀宗 完颜守绪
金宣宗 完颜珣
金世宗 完颜雍
卫绍王 完颜永济
耶律姓:13个
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辽东丹王 耶律倍
辽太宗 耶律德光
辽道宗 耶律洪基
辽穆宗 耶律璟
辽圣宗 耶律隆绪
辽世宗 耶律阮
辽景宗 耶律贤
天祚帝 耶律延禧
辽兴宗 耶律宗真
耶律大石
耶律夷列
耶律直鲁古
赫连姓3个:
赫连勃勃
赫连昌
赫连定
古代性冯的皇帝的事迹
冯姓出过2位皇帝:冯跋,冯弘。
北燕(407年-436年)是十六国时期鲜卑化的汉人冯跋建立的政权。407年,冯跋灭后燕,拥立高云(慕容云)为天王,都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市),仍沿用燕国号,史称北燕。409年,高云被部下离班、桃仁所杀,冯跋平定政变后即天王位于昌黎(今辽宁省义县)。死后其子冯弘即位,436年被北魏所灭。共传二帝,共二十八年。不过实际势力范围并不大,属于割据政权。
世上有没有姓冯的皇帝
有啊,十六国时期北燕皇帝冯跋,好像这历史上就他一个姓冯的皇帝了,然后他把他爸和他爷爷也尊为皇帝
冯姓出过多少皇帝
冯跋(?―430年),字文起,小字乞直伐,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十六国时期北燕君主。冯弘:冯跋之弟,北燕昭成皇帝。
扩展资料:
冯跋(?~公元430年),十六国时期北燕君主,字文起,小字乞直伐,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409~430年在位,后燕慕容宝时,署中卫将军,东徙龙城(今辽宁朝阳)。鲜卑化汉人,与慕容宝养子高云友善。宝弟慕容熙嗣位后,为政暴虐,冯跋斩杀慕容熙,拥高云为天王。高云以之为征北大将军、录尚书事,封武邑公。正始三年(409)高云为麕臣所杀,他平定叛乱,自立为天王,改元太平,史称北燕。在位期间,振顿朝政,肃清吏治,劝课农桑,省徭薄赋,设立太学,重视教育。平定内乱,外与柔然、契丹、东晋交好,巩固统治,维持偏安局面
中国历史上谁是第一个皇帝和最后一个皇帝,共有多少皇帝每个皇帝分别做了几年
1、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
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姓,赵氏或秦氏 。秦庄襄王和赵姬之子。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2、最后一个皇帝是溥仪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
3、在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559个帝王。在位时间就不一一例举了。
在位最长的五位皇帝是清朝康熙皇帝在位61年、清朝乾隆皇帝在位60年、汉武帝在位54年、明朝万历皇帝在位48年、明朝嘉靖皇帝在位45年。
扩展资料
中国自秦始皇开始,“皇帝”一词替代“王”成了天子的最高尊号 。中国自秦朝之后的君主虽然大多数以皇帝为尊号,但仍有相当部分的君主不称皇帝。
比如西楚霸王项羽、前秦天王苻坚、十六国北燕和西凉的君主、五代十国吴越及荆南这样的半独立政权、太平天国的洪秀全等。
古代姓冯的名人有哪些
1、冯唐
冯唐,西汉代郡(今张家口蔚县)人,西汉大臣,其祖父为战国赵国中丘人,他的父亲移居到了代地。其以孝行著称于时,为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
一次汉文帝乘车遇到冯唐,谈到赵将李齐才能,并感慨自己没有廉颇、李牧一样的将领去抵御匈奴的侵犯。冯唐直言道:“即使汉文帝有这样的将领,也不会任用。”
汉文帝大怒,并起身回宫。之后文帝召见并指责其当众羞辱自己,冯唐道歉说:“我这个鄙陋的人不懂得忌讳回避。”彼时,匈奴大举进犯、并杀死都尉孙卬。
汉文帝向冯唐请教当初言语的原因,冯唐回答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从。如果要支持边防将领,必须赏罚恰当。并主张应当宽恕当时因为瞒报杀敌人数的魏尚,继续支持其守卫边防。
文帝赞同冯唐劝谏,并派遣其去赦免魏尚,使其复职云中郡郡守,冯唐也被任命为车骑都尉,辅佐战事。汉景帝即位后,冯唐被任命为楚相,但很快被罢免。
汉景帝去世后,汉武帝即位。当时匈奴犯边,帝广征贤良,虽然冯唐再次被举荐,可是已经九十多岁了,只能任命其子冯遂为郎。
因为冯唐出仕尚晚,且因汉武帝求贤时已经年过古稀,心有余而力不足。后世学者文人通常用冯唐来形容“老来难以得志”。
2、冯异
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今河南宝丰东)人,东汉著名军事家,为颍川冯氏先祖。精通孙子兵法,协助刘秀创建东汉政权,随刘秀安定河北,为刘秀偏将军,封应侯。
后又封为孟津将军。在多年的行军作战中,冯异为刘秀建立东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冯异谦逊,从不夸己功,诸将并坐论功,他常避于大树下,被誉为大树将军。
刘秀即位封冯异为阳夏侯,任征西大将军。汉明帝时封为“云台二十八功臣”之一。建武十年(34年)病逝于军中,谥曰节侯。
3、冯梦龙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冯梦龙出身士大夫家庭,与兄冯梦桂、弟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他的作品比较强调感情和行为。
最有名的作品为《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三言与明代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两拍”。
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为中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
4、冯子材
冯子材(1818年7月29日~1903年9月18日),字南干,号萃亭,祖籍博白,生于钦州沙尾村,晚清名将。咸丰年间从向荣、张国梁镇压太平军,同治间累擢广西提督,中法战起。
起用为广西关外军务帮办,大败法军于镇南关,攻克文渊、谅山,重创法军司令尼格里,授云南提督。甲午战争间奉调驻守镇江,官终贵州提督。
治军四十余年,寒素如故。冯子才逝后葬于钦州,朝廷诏予于钦州城东南隅建“冯勇毅公专祠”纪念,称“宫保祠”。
5、冯国用
冯国用(1323年-1358年),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元末朱元璋帐下大将,宋国公冯胜之兄。少好读书,通兵法,初与弟冯胜结寨自保,后归朱元璋,劝朱元璋先取金陵以为根本。
渡江后掌亲兵,多立战功,累擢至亲军都指挥使。至正十九年(1359年),因暴卒于军中,年仅三十六岁。洪武三年(1370年),追封郢国公。崇祯十七年(1644年),追谥“武翼”。
中国古代一共有多少位皇帝
1.刘姓共59帝 西汉15帝;汉皇帝刘玄(公元23年称帝,都长安,25年亡于赤眉军,被杀);东汉14帝;蜀汉2帝;前赵5帝;南朝宋9帝;定扬皇帝刘武周(公元617年称帝,都马邑,620年亡于唐,奔突厥后被杀);燕皇帝刘守光(公元911年称帝,都幽州,913年亡于后唐,后被杀);南汉4帝;后汉2帝;北汉4帝;齐皇帝刘豫(公元1130年被金所立,都汴梁,1137年被金撤消)
2.李姓共47帝 成汉5帝;越皇帝李贲(公元544年称帝,都交州,546年亡于南朝梁,不知所踪);唐22帝;吴皇帝李子通(公元619年称帝,都江都,621年降唐,被杀);楚皇帝李希烈(公元784年称帝,都大梁,786年为其将陈仙奇毒死);后唐4帝;南唐3帝;西夏10帝
3.朱姓共29帝 楚皇帝朱粲(公元615年称帝,都冠军,619年降唐,后又降王世充,最终为唐所杀);
秦帝朱泚(曾将唐朝德宗皇帝赶出长安.占据长安称秦皇帝改年好应天)
闽帝朱文进(窜位后称帝不向朱温称臣与后梁分庭抗礼)
后梁3帝;明22帝(包括南明6帝)
中兴朱一贵
4.赵姓共20帝 南越武帝赵佗(公元前183年称帝,都南海,前179年自去帝号);宋19帝
5.萧姓共19帝 南朝齐7帝;南朝梁9帝(包括南梁);梁皇帝萧纪(前南朝梁武陵王,公元552年称帝,都成都,553年亡于南朝梁,被杀);梁皇帝萧庄(前南朝梁永嘉王,公元558年称帝,都郢州,560年亡于南朝陈,奔北齐);梁皇帝萧铣(公元617年称帝,都江陵,621年降唐,被杀)
6.拓拔姓(元)共19帝 北魏19帝(包括东魏、西魏)
7.司马姓共16帝 晋16帝
8.耶律姓共13帝 辽13帝(包括西辽)
9.孛儿只斤姓共13帝 元13帝(包括北元)
10.慕容姓共12帝 前燕2帝;后燕4帝;西燕4帝;南燕2帝
11.爱新觉罗姓共11帝 清11帝
12.完颜姓共10帝 金10帝
13.石姓共9帝 后赵7帝;后晋2帝
14.王姓共8帝 新1帝;郑皇帝王世充(公元619年称帝,都洛阳,621年降唐,被杀);前蜀2帝;闽4帝
15.高姓共8帝 北燕1帝;北齐6帝;齐皇帝高绍义(前北齐范阳王,公元577年称帝,都范阳,580年亡于突厥,流死于北周)
16.陈姓共7帝 南朝陈5帝;汉皇帝陈友谅(公元1360年称帝,都武昌,1363年战死,子理嗣,1364年亡于宋)
17.苻姓共6帝 前秦6帝
18.杨姓共6帝 隋5帝;南吴1帝
19.曹姓共5帝 曹魏5帝
20.宇文姓共5帝 北周5帝
21.孙姓共4帝 东吴4帝
22.吕姓共4帝 后凉4帝
23.姚姓共3帝 后秦3帝
24.赫连姓共3帝 胡夏3帝
25.郭姓共3帝 后周3帝
26.赢姓共2帝 秦2帝
27.冯姓共2帝 北燕2帝
28.安姓共2帝 燕皇帝安禄山(公元756年称帝,都洛阳,757年为子庆绪所杀,759年安庆绪为其将史思明所杀)
29.史姓共2帝 燕皇帝史思明(公元759年称帝,都范阳,761年为子朝义所杀,763年史朝义为唐所灭,自缢)
30.孟姓共2帝 后蜀2帝
31.明姓共2帝 夏皇帝明玉珍(公元1362年称帝,都重庆,1366年崩,传子升,1371年亡于明)
32.吴姓共2帝 周皇帝吴三桂(公元1673年称帝,都衡州,1678年病卒,子世潘嗣,1681年亡于清)
33.公孙姓共1帝 成家皇帝公孙述(公元25年称帝,都成都,36年亡于东汉,被杀)
34.卢姓共1帝 汉皇帝卢芳(公元29年称帝,都九原,37年亡于东汉,奔匈奴)
35.冉姓共1帝 冉魏1帝
36.张姓共1帝 前凉1帝
37.葛姓共1帝 齐皇帝葛荣(公元526年称帝,都定州,528年亡于北魏,被杀)
38.林姓共1帝 楚皇帝林士弘(公元616年称帝,都豫章,622年病故众散)
39.梁姓共1帝 梁皇帝梁师都(公元617年称帝,都朔方,628年亡于唐,死于内讧)
40.武姓共1帝 武周1帝(女)也就是武则天
41.黄姓共1帝 齐皇帝黄巢(公元787年称帝,都长安,884年亡于唐,为其甥林言所杀)
42.董姓共1帝 罗平皇帝董昌(公元895年称帝,都越州,856年亡于唐,被杀)
43.徐姓共1帝 天完皇帝徐寿辉(公元1351年称帝,都汉阳,1360年亡于汉,被杀)
44.韩姓共1帝 宋皇帝韩林儿(公元1355年称帝,都毫州,1366年亡于明,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