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祖大寿

祖大寿的介绍?祖大寿的人物生平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1-19 16:17:58 浏览3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祖大寿的介绍

祖大寿(?—1656年),字复宇,明末清初辽东宁远(今辽宁兴城)人,吴三桂的舅舅。本是明朝武将,后降清。1628年(明崇祯元年),祖大寿因守宁远获得“宁远大捷”而升为前锋总兵官,被派驻守锦州。祖大寿后来随袁崇焕入关保卫京师。崇祯由于种种原因将袁崇焕下狱。祖大寿怕受到牵连,毁山海关逃出。崇祯命袁崇焕写信招抚,祖大寿才返回明朝。1631年(崇祯四年),大凌河之战,祖大寿粮尽援绝,于是诈降,后逃往锦州城对抗清军。清廷屡次招降不从。1641年(崇祯十四年)农历三月开始的松锦大战中,因援军洪承畴兵败,锦州解困彻底无望,于是祖大寿率部降清。后随清军入关,1656年(顺治十三年)病故于北京。

祖大寿的人物生平

参见词条:祖承训 1430年(宣德五年),宁远城(今辽宁兴城)筑成当年,原籍安徽的军官祖庆率全家老小迁居至此,世代繁衍,世袭明朝宁远卫军职并不断提升,成为宁远望族。
祖大寿的父亲祖承训,号双泉,是明朝万历年间镇守宁远的援剿总兵官祖仁的次子。随辽东(今辽宁东部和南部及吉林省的东南部地区)总兵官、宁远伯李成梁东征西伐,因抵御蒙古骑兵作战有功,不断得到提拔,出任辽东副总兵。
祖大寿于1620年(泰昌元年)为官,授职靖东营游击,曾被经略熊廷弼上奏表彰。1621年(天启元年)为广宁(辽宁北镇)巡抚王化贞部属,任职中军游击。 参见词条:广宁之战、宁锦大捷 1622年(天启二年),后金与明朝发生了广宁之战,明军战败,后金努尔哈赤占领了广宁,祖大寿带领部队避到觉华岛。大学士孙承宗督师,以大寿辅佐参将金冠守觉华岛。
1623年(天启三年),孙承宗和袁崇焕修筑宁远城墙,祖大寿负责宁远城工程,将城墙加高增厚,加强防守功能。
1626年(天启六年)正月,努尔哈赤攻宁远,被守城的祖大寿的将士用大炮炸伤,大败而退的努尔哈赤不久后伤重不治,皇太极继位。大败后金军之后,祖大寿以军功升副总兵。
1627年(天启七年)农历五月,后金皇太极率军再攻宁远。袁崇焕令祖大寿带领精兵四千人绕到敌后,总兵满桂、尤世威等率军至敌前形成犄角之势,和清兵激战于宁远城下。同年农历六月,清军败走,是为著名的“宁锦大捷”。
1628年(崇祯元年),明朝任用袁崇焕督师辽东。同年农历六月,祖大寿升为辽东前锋总兵,挂征辽前锋将军印,驻守锦州。
后金皇太极曾经给祖大寿写信,商议派遣使者吊唁明熹宗之丧,并且恭贺新君崇祯登基,祖大寿回信拒绝了皇太极的要求。 1630年(崇祯三年)春,后金军攻克明朝永平等四城,皇太极听说祖大寿的族人居住在永平三十里村,就命令军队去抓人,得到祖大寿一个侄子及其亲戚家属。皇太极给祖大寿侄子一所住宅,并派兵监视。
不久,崇祯皇帝命令祖大寿与山西总兵马世龙、山东总兵杨绍基会师,率领副将祖大乐、祖可法、张弘谟、刘天禄、曹恭诚等进攻滦州,攻取滦州之后,进逼永平,贝勒阿敏等丢弃四处城池领兵返回后金。于是,祖大寿又回到锦州前线防守。但祖大寿从不只身离开军营,生怕叫东厂的特务抓了去。 1631年(崇祯四年)农历七月,祖大寿奉命于大凌河筑城保卫锦州,在他修了不到半个月,城墙雉堞还没修完时,皇太极大军便兵临城下,将大凌河城包围。祖大寿只好关闭城门,仓促应战。
城中粮草仅够几天之用,围了不几天城中就断粮了。城中将士无不惊恐万状,祖大寿作过几次试探性的突围,都被金兵杀了回去。无奈之下,只好坐困愁城,盼着援兵。
皇太极在围困大凌河城十天后,便开始了对祖大寿的劝降工作。但祖大寿不为所动,对皇太极根本不予理采。
皇太极为了进一步消耗城中的有生力量,搞了一次假增援,祖大寿盼望援军心切,急忙率军出城相迎,欲前后夹攻,实现突围,结果上了大当,被杀得大败,损失十分惨重,祖大寿再也不敢出城应战。
皇太极于1631年(崇祯四年)农历十月七日和十月九日这两天先后致书祖大寿、何可纲、副将张存仁,劝其速降。但仍遭到祖大寿的拒绝。
于是皇太极又亲自写信给祖大寿,他解释说:“过去杀辽民确有其事,我深为懊悔,我们早就不那样做了。至于永平屠城那是二贝勒阿敏所为,他因此也受到了严惩,希望你不要存此偏见。但祖大寿等还是不信。
明军几路救兵四次援救,都被后金军击败。祖大寿的多次突围也没有成功。大凌河城被围了三个月,城内的粮食吃完了就杀马吃,马吃没了,就杀人相食。大凌河城百姓被充作军粮杀尽。
1631年(崇祯四年)农历十月初七,皇太极再次致书祖大寿,又派降将姜新赴城中面谈。祖大寿派出一位叫韩栋的将领到金营中谈判。农历十月二十五日,祖大寿最后下了决心,他邀后金将领石廷柱进城商议降金事宜,当晚祖可法、祖泽润、刘天禄、张存仁等四人随石廷柱一同到了金兵大营,皇太极亲自迎接,四人跪倒便拜。皇太极急忙上前一步搀扶,以女真人最高贵的礼节抱腰礼相见。然后设盛宴款待,四人被请至座中。
1631年(崇祯四年)农历十月二十八日,祖大寿杀死宁死不降的何可纲,大开城门,率众将来到金营。皇太极与代善、莽古尔泰及众贝勒众大臣,一齐隆重迎接祖大寿一行。后双方登坛发誓祭天,盟誓祭天毕,皇太极携祖大寿手进入大帐,为祖大寿设宴庆贺。 投降后的祖大寿向皇太极建言:自己妻子儿女均在锦州城里,趁锦州不知自己已经投降,愿带一支兵马去锦州,在城里当内应,夺取锦州城。皇太极同意放祖大寿去锦州城。
祖大寿一回到锦州城就组织防御,抗击清军。辽东巡抚丘禾嘉向朝廷参奏祖大寿率队献城投降,崇祯皇帝不仅没有降罪,反而提升祖大寿为左都督,领锦州。
崇祯皇帝三次下诏,命祖大寿进京觐见,祖大寿都借故推辞,始终坚守在锦州城里。
后金方面,皇太极三番五次派密使前来,提醒祖大寿不要忘记以前的约定,即刻动手夺下锦州城。祖大寿以各种理由搪塞,并且多次与清兵激战。皇太极对留在后金军营中的祖大寿之子祖可法等人,一直以礼相待,并且频繁给祖大寿写信。
1638年(明崇祯十一年,清崇德三年)农历十月,皇太极亲自率领部队进攻明朝,率领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出宁远、锦州大道;睿亲王多尔衮为左翼,自青山关入;贝勒岳讬为右翼,自墙子岭入。祖大寿在中后所(今辽宁绥中县城)屯兵,领兵偷袭多铎,多铎战败。第二天,多铎与济尔哈朗合兵出战,祖大寿收兵回中后所。不久,皇太极亲自来到中后所,派使者给祖大寿带话:“自大凌河一别后已过数年。我不畏艰苦而来,就是希望与将军见上一面。至于将军是归降我大清还是仍留在大明,绝不勉强,将军自己决定去留。上次是我释放了将军,如借会见之名诱捕将军,我还凭什么取信天下之人呢?这些年将军虽然屡次率队与我军发生冲突,但我知道你是在执行命令,尽自己的职责,我不会放在心上的,请将军不要怀疑。”
第二天,皇太极又命令释放抓获的明军俘虏,并让他带信给祖大寿。信上说:“我在大凌河释放了你,我的大臣都说我看不清人。现在,将军应该出城与我相见,证明我没有看错你。如果将军不放心,我们各带一两名亲信随从,在两营的中间处会晤。我这么做,只是为了自我解嘲罢了,同时也让将军的子侄和大凌河的将帅都知道将军是履行诺言的人。”
祖大寿却始终没有露面。 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清崇德四年)农历二月,皇太极再次进攻明朝,以武英郡王阿济格为前锋,亲自督军包围松山。明朝崇祯帝下召命令祖大寿前去支援松山,祖大寿刚刚行军,清军就到了,于是祖大寿去宁远驻守。
皇太极派遣使者去锦州告诉祖大寿的妻子,叫她以利害诱导祖大寿投降。祖大寿选蒙古、汉族兵各三百,命令祖克勇及副将杨震、徐昌永等取道边外进取锦州,到乌欣河口;清军将领阿尔萨兰以满、蒙兵一百六十人与明军交战,清军胜,斩明军八十四人,得马一百五十匹。
皇太极下令停止进攻松山,后金军返回盛京(今辽宁沈阳)。于是祖大寿又进入锦州驻守。
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清崇德五年)农历五月,皇太极到义州视察,蒙古苏班岱等请求归降,皇太极命济尔哈朗等率军一千五百人前去迎接。祖大寿得知清军人少,命令游击戴明与松山总兵吴三桂、杏山总兵刘周智合兵七千人出击,却被济尔哈朗打败。
于是皇太极命多尔衮、济尔哈朗等带兵轮番攻锦州。1641年(明崇祯十四年,清崇德六年)农历三月,皇太极再次发兵围攻锦州。明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吴三桂等八总兵领兵十三万来援,驻扎在松山。皇太极亲率军队切断明军粮道,明军大乱。清军趁势掩杀,总督洪承畴等被围于松山。
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农历二月,松山城破,洪承畴被俘之后解送盛京(今辽宁沈阳),洪承畴投降清朝。
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农历三月初,被围困了整整一年的锦州粮绝援尽,城中杀人相食的惨状再度重演。于是祖大寿在三月初八亲率部众开城出降。
捷报传到盛京,皇太极大喜过望,命人立刻将祖大寿送到盛京。当祖大寿跪倒在崇政殿时,皇太极走下宝座,亲自将他扶起,好言抚慰:“你上次背叛我是为了你的主子,为了你的妻子儿女和宗族。我曾经对大臣们说过,祖大寿一定不能死,如果以后再次投降,我也决不会杀他。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只要以后能够尽心尽力地侍奉我就可以了。”
祖大寿被授予汉军正黄旗总兵的职位。塔山、杏山也相继落入清军之手。山海关外,仅存宁远一座孤城。祖大寿的外甥吴三桂既是明军事重镇宁远总兵,又是辽东提督,统率关外明军。皇太极让祖大寿写信招降吴三桂,吴三桂回信拒绝。 1644年(清顺治元年)农历九月,爱新觉罗·福临在辅政大臣济尔哈朗的护送下,从盛京(今辽宁沈阳)抵达北京,祖大寿跟随入关。
1656年(顺治十三年),祖大寿在病死于北京祖家街的府宅。

祖大寿为何投降满清后就销声匿迹了他去了哪里

祖大寿字赋予是,辽宁兴城人。他是清代末期,明代初期的名将,他也是清朝平西王吴三桂的舅舅。

他所参加的几次著名大战有:崇祯元年的宁远大战、崇祯四年的大凌河之战,崇祯十四年的松锦大战。

大凌河之战是祖大寿投降的开端。在崇祯四年的七月,祖大寿奉命。修复大凌河城,以便将关宁城的防线往前推。城墙尚未修筑成功,皇太极大军将大凌河城包围祖大寿,被迫仓促应战。在援兵久久不到,大凌城中弹尽粮绝,将士只得杀人相食。后又遭遇皇太极攻击。祖大寿抵抗不过,因此在崇祯四年农历10月28日,祖大寿在杀死宁死不相可的何可纲后,大开城门向金兵投降。

向皇太极投降后,祖大寿抓住时机,趁机逃回锦州,再次组织防御来抗击,皇太极的军队。在明崇祯12年的农历二月,皇太极再次进攻明朝,并且亲自督军,包围松山。皇太极再次派遣使者,诱使祖大寿的妻子劝降祖大寿。在清崇德六年农历三月,皇太极对锦州城发起猛攻,在青虫的7年农历三月初十,锦州城,弹尽粮绝。城中,再次出现杀人相食的惨状。祖大寿在三月初八开城投降。皇太极得知消息,大喜过望,并命人将祖大寿送至盛京。并任命祖大寿为汉军正黄旗总兵的职务。

祖大寿在正式归顺于清朝的时候,一直在朝廷中做着闲散官职,因其并没有太大作为,也因为祖大寿的政治权利军事权利都被皇帝压缩,再加上他本人已经年迈多病。为了让后代子孙不因为他自己的原因,也一直遭受朝廷的监视,皇帝的猜忌,祖大寿也不能有所作为。由此,投降后,祖大寿在历史上才留下的足迹更少了。

因为祖大寿存在两次背弃所侍奉的君主,两次向皇太极投降,但是,在第一次向皇太极投降后,利用皇太极对他的信任,再次叛逃。祖大寿的两次投降不仅失去了明朝皇帝的信任,也丢失了皇太极对他的信任。

因皇太极对祖祖大寿持怀疑,致使祖大寿在获得官职后遭受监视,并难以有作为。且在他第2次投降皇太极时,已经63岁,以此来看祖大寿的身体,也不能让他。再上战场。

清顺至元年农历9月,爱新觉罗福临。在辅政大臣护送下,从辽宁沈阳到达北京,祖大寿后跟随其入关。甚至十三年祖大寿死于北京的家中。

在历史上,祖大寿为什么投降满清后就销声匿迹了

祖大寿降清之后,基本上没有什么作为,算得上销声匿迹,主要的原因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祖大寿并不情愿降清。

祖大寿在明朝贵为总兵官,有权势有地位,生活安逸富足。如果投降清朝,可以参考此前的李永芳,虽然混了个额驸的身份,但在八旗子弟眼里,还是跟狗一样,打仗要拼命冲锋在前,有了好处根本轮不上他。而且在入关之前,清政权也穷得要命,物质和文化都非常落后,好一点的东西都是从明朝那边抢的。

所以,明朝的武将除非到了绝境,极少投降的。

祖大寿先后两次降清,第一次是崇祯四年十月大凌河之战,第二次是在松锦大战时的崇祯十五年,两次都是在走投无路时投降。

崇祯皇帝对祖大寿不薄,甚至明知道他曾经降清,也不追究。虽然袁崇焕的下场让祖大寿寒心,他依然选择为明朝效力。所以说,他是明朝的忠臣,比其他许多总兵官强多了。

第二,皇太极、多尔衮也不想用他。

祖大寿第一次投降皇太极,原本约好里应外合,帮助夺下锦州。但逃回锦州之后,他并没有践约。

英雄爱英雄,皇太极很欣赏祖大寿,为了表现自己的宽容,没有难为祖大寿的侄子祖泽润、儿子祖泽洪、养子祖可法等人,赐给他们宅子,并给予官职。而且多次派人通告祖大寿,自己不会介意他背信之事。

但祖大寿两次被迫降清,很不情愿,皇太极肯定不会再重用他,也不会让他的地位超过三顺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或者超过石廷柱这些人。

另一方面,祖大寿的侄子祖泽润已经是汉军正黄旗的固山额真,祖大寿的地位如果太低,也不合适。

所以皇太极安排祖大寿隶属于汉军正黄旗,仍然是总兵官。这是给汉人的一个职务,耿仲明、石廷柱都做过总兵官。

后来祖大寿跟着清军进了北京,最终死在顺治十三年。

第三,祖大寿实力强大,充实了清军的力量。

崇祯皇帝和皇太极对祖大寿这么客气,根本的原因是他的实力强大,祖氏家族控制的武装在辽东举足轻重。

皇太极时代,建立了一支汉军军队,名为乌真超哈,由佟养性指挥,佟养性死后,由石廷柱接管。

松锦大战胜利之后,祖大寿带来大批将士,加上此前大凌河之战投降的祖大寿部下,数量相当大,而且都是久经战阵的精锐。再算上三顺王、石廷柱等人的汉军,力量可观。

于是,皇太极把乌真超哈改成了汉军八旗,让祖泽润做了正黄旗的都统,祖可法、祖泽洪、祖泽远等人做了各旗的副都统。

所以,虽然祖大寿本人被挂起来,他的子弟和部下却成为清军的骨干,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而且,祖大寿的外甥吴三桂以总兵官的身份据守山海关,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也做过总兵官,正在北京,祖大寿曾几次劝说吴家人降清,这对吴三桂后来的选择还是很有影响的。

一代名将祖大寿,为何两度叛降却安然无恙

祖大寿两度叛降,但仍然不失为忠臣,也显示不出他失信,这就是祖大寿能够安然无恙的根本。

祖大寿去修大凌河城,被皇太极围困,明军组织几次救援无效,祖大寿试着突围也没成功,城中无粮,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祖大寿只有两种选择,一是死,二是投降。祖大寿选择了投降。

松锦大战,明军大败,主帅洪承畴投降,解救祖大寿的锦州之围已经没有任何希望。锦州城出现了和大凌河城一样人吃人的情况。祖大寿再次选择投降。

祖大寿大凌河城投降后,皇太极对他礼遇有加,待为上宾。祖大寿利用皇太极的信任,对皇太极说,锦州城还不知道我投降,我带兵回去,将来咱们里应外合,轻松就能拿下锦州。皇太极答应了他的要求。祖大寿到锦州后,杀掉跟随的清兵,关闭城门,据守锦州。皇太极催他行动,他总说不急。清兵攻城,祖大寿杀了不少清兵。

皇太极这时清楚祖大寿是诈降。可是当锦州城破,祖大寿再次投降时,皇太极并没有杀他。实际上皇太极有两个考虑,第一是出于政治目的,大清朝缺人才,他要笼络人才,让大明的大臣看看,这样背叛我的人,我都不杀,都给予优厚待遇,其他人就不用说了。第二是杀了祖大寿就相当于宣布,当年放他回锦州是错了,不杀说明当年没放错,而是另有目的。

崇祯不杀祖大寿是他没有机会。崇祯二年北京保卫战,崇祯平台招对,说是议粮饷,祖大寿和袁崇焕一块去的,逮捕袁崇焕时祖大寿就在当场。当时把祖大寿吓坏了,袁崇焕如此为崇祯卖命却是这种下场。崇祯让祖大寿继续在北京勤王,祖大寿不给崇祯玩了,带着关宁军回山海关了。他的老领导孙承宗,到狱中找袁崇焕写信,祖大寿才被叫回北京,继续抗击清兵。

祖大寿回到北京继续勤王,拔掉了清兵留在关内的遵化、迁安、永平、滦州四个钉子。崇祯招祖大寿面圣,祖大寿害怕不敢去,因为抗旨不遵,擅自离开战场是杀头之罪,祖大寿说,“对不起,我有事,去不了!”

祖大寿回到关宁锦防线,受孙承宗指派去修大凌河城,被皇太极围困,孙承宗组织几次救援都不得手。崇祯觉得孙承宗老了,要换掉他。于是想请祖大寿喝茶,聊聊战场形势。祖大寿说,“对不起,没那爱好!不去。”回头说,“俺老祖,只喜欢砍人,不喜欢被砍!”祖大寿清楚,上次是抗旨不遵,这次又添了个投降,只要见面就有被杀的可能,他绝不给崇祯机会。

祖大寿投降和现代美军有点像,但是怎么说也是投降,和儒家要求的忠君思想违背,所以被列入《贰臣传》,但是他假投降,真抗清,不忠崇祯却忠于大明,这是更高一层的忠,不是愚忠。祖大寿叛降倒是更显得他对社稷的忠。

当年立过大功的祖大寿,为什么后来投降了清军,最终的结局如何

当年立过大功的祖大寿后来向清军投降其实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就是看懂了局势,第二就是皇太极的赏识和坚持。祖大寿是一个很能打仗的人而且兢兢业业,打了很多胜仗也很勇猛。而当时皇太极和袁崇焕代对垒的时候,皇太极就使用了反间计,当时皇太极散布谣言说袁崇焕会叛变投敌。

因为当时的袁崇焕本来就和当朝的帝皇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这就使得当时的矛盾一下子就被放大了,再加上朝廷上有一些奸臣乱党或者是袁崇焕的敌对派,在添油加醋,以至于袁崇焕最终的部队被孤立了起来,当他带着祖大寿回朝廷的时候马上就被人抓了。而当时的祖大寿因为害怕所以逃到了辽东,没有了袁崇焕的带领皇太极很快的取得了胜利。

当时的皇太极也很欣赏祖大寿这样优秀的人才,所以他想招揽祖大寿,但是很可惜无论他怎么劝都没有能够打动祖大寿,所以他就下令军队将祖大寿围困在城池里面,祖大寿没有了粮食就杀死了战马吃马肉,没有了马肉他就杀城里的老弱病残,但是最终实在坚持不住了,祖大寿就只能投降。但是当时他并没有真正的投降,他一直在寻找机会去反叛皇太极,而皇太极也知道他会反抗,但是他还是同意并接受了他。

但是即使祖大寿最后回到了自己的领地,但是他仍然很纠结因为朝廷已经不信任,而他又不想去投降敌军,但是由于皇太极的耐心和赏识,多次的派遣使者和他商讨,也让祖大寿了解到了当时的局势,所以最终他选择投降清军。但是祖大寿到了清军这边其实也没有干什么太大的事情,只是无忧无虑的在清军那里呆了14年之后因为生病而去世了。

祖大寿被称为“关宁四将”之一,却为何两次降清

祖大寿两次投降都实属被逼无奈。

祖大寿是明末的名将,率军驻守辽东,勇敢过人,是当时明军对抗清军的中坚力量。他曾经参与了宁远大战和宁锦之战,在两场战役之中贡献极大。后来曾多次投降清朝,又复归明朝,最后还是成为了一名降清将领。虽然祖大寿两次降清但是在后世的名声却一点也不差,这完全是因为他投降的原因。

祖大寿总共两次降清,第一次是诈降,第二次是真正的投降,彻底归顺了皇太极。而鉴于祖大寿的第一次诈降,在第二次投降后,皇太极就再也没有重用他。

第一次投降时,皇太极极其欣赏祖大寿,率兵包围了祖大寿的军队。而祖大寿也耍了皇太极,他假装归顺了皇太极,这让皇太极喜出望外,立马赏赐了许多的金银珠宝。结果,祖大寿带领军队到了锦州城后,立马和皇太极翻了脸,打死打伤了很多清军,又为明朝抗击了清军10余年。

史书记载第二次投降是在崇祯四年,清军倾巢而出包围了祖大寿的军队,这一包就是数个月,而祖大寿早就没有了外援之力,这个时候城池粮食殆尽,没有吃的,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现象,出于无奈祖大寿答应了皇太极投降满清。

祖大寿虽然两次投降,但是祖大寿也的的确确为了明朝做了很大的贡献,可以说他也确实是个忠臣,无耐力量太过薄弱,已无回天之力。

为什么祖大寿在历史上的名声不错

明朝投降清朝的官员有吴三桂、洪承畴、祖大寿、耿仲明、孔有德等,在这些人中,祖大寿名声算最好的,原因有三:

祖大寿重情义

祖大寿是袁崇焕提拔起来的,两人关系很好。公元1629年,皇太极从喜峰口入关,直逼北京城,袁崇焕奉命勤王,战场形势刚刚有所缓和,崇祯就急不可耐地把袁崇焕逮捕下狱。逮捕袁崇焕时,祖大寿也在场,他亲眼目睹了与清军殊死拼杀的袁崇焕被崇祯拿下。有功之臣被治罪,祖大寿心都凉了,三天后,他带领关宁铁骑回了山海关。

袁崇焕下狱后,崇祯命满桂为勤王部队的首领。满桂在与清军交战时战死,北京城再次危机。崇祯命令祖大寿带领关宁铁骑回师勤王,祖大寿抗旨不遵。孙承宗建议崇祯,让袁崇焕写信叫回祖大寿。祖大寿看到袁崇焕的书信,以为戴罪立功可以救出袁崇焕,于是带兵回到北京。

祖大寿抗旨不遵是死罪,接到犯人袁崇焕的书信马上回师,这是罪加一等,为救朋友不顾自己安危,可见他是讲义气之人。

祖大寿讲原则

袁崇焕被捕入狱,祖大寿成了关宁铁骑的头领,没有上级指示,祖大寿自作主张带着关宁铁骑离开北京回了山海关,崇祯没有追究祖大寿擅自离岗,只是下旨招祖大寿回京勤王,祖大寿抗旨不遵。崇祯可不是大气之人,有机会他一定会杀掉祖大寿,只是祖大寿不给崇祯机会,袁崇焕死后的十年时间里,崇祯多次宣祖大寿觐见,祖大寿每次都推说有事而不去。

顶头上司崇祯对祖大寿不好,随时可能杀他,按理说他是最该投降清军的,可是他没有。他不忠于崇祯但忠于明朝,忠于汉人的王朝,可见他并不愚忠。两次投降清朝,都是城中缺粮,没有救援,出现了人吃人现象,他被迫开城投降,按现代的说法叫以人为本。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能救那么多了人,牺牲自己的声誉难道不值得吗?这就是祖大寿的原则,也是祖大寿的牺牲精神。

祖大寿投降为别人

祖大寿第一次被迫投降清军后,皇太极对他非常重视,礼遇有加,祖大寿给皇太极玩心眼,骗皇太极让他会回锦州,将来清军攻锦州他可以做内应,结果回锦州后,马上杀掉跟随的清兵,据城对抗皇太极,可见他真心不愿降清。

为了保全人命,祖大寿才投降清军,而且投降后心一直在大明,并没有为清朝做什么贡献。

相比之下,洪承畴、吴三桂、耿仲明、孔有德投降后为大清做出了很大贡献,而且除了洪承畴之外,吴三桂、耿仲明和孔有德三个都是主动投靠清朝的,他们对大明的忠诚度比祖大寿低多了。

清朝编明史,把祖大寿列为贰臣,这是统治阶级为了稳固统治的需要。君不好好待臣,却要臣以死效忠,这不符合人性。站在臣的角度看,站在要饿死的城中人的角度看,祖大寿投降没错。

互关互助,互利共赢!

如何评价明末将军祖大寿他为什么会投降清朝

祖大寿不仅是吴三桂的舅舅,还是明朝末年著名的军事将领,曾经多次打败清军的进攻。而他之所以会投降清朝,主要是因为他认识到了明王朝统治内部的腐败和混乱,害怕自己被崇祯皇帝冤杀,所以他为了保命只能投降了皇太极。

虽然祖大寿是清朝的重臣,但是由于他背叛了明朝,所以他在汉人间的名声并不好,很多后世的人甚至将祖大寿比喻为了一个汉奸。其实我认为祖大寿之所以会投降清朝,也有着难以言喻的苦衷。祖大寿在早期的时候受到家庭的影响,非常的忠君爱国,他的理想就是要用自己的一身武艺去报效国家。可是现实跟理想总是相距甚远,明朝末年的时候,由于统治阶层的昏聩,使得很多将领被朝廷上的奸臣诬陷以后不得不投降清朝,而祖大寿就是其中之一。

有一次他据守城池,跟皇太极率领的兵马展开了对峙,皇太极带领军队将祖大寿的城池围得水泄不通。祖大寿虽然一直在等待明朝的援军,可是由于明朝的内部出现了问题,所以迟迟没有将援军派过去支援祖大寿。在此期间,皇太极曾经让手下的兵士穿上明军的衣服,佯称自己是援军,想要骗祖大寿打开城门。可是祖大寿知道这是皇太极的计谋,所以并没有打开城门。

可是后来明朝的军队却迟迟没有派援军去支援祖大寿,祖大寿感到非常心寒,所以就打开城门投降了皇太极。我们从这件事情上也可以看出来,明朝后期之所以会败给清朝,除了他们的军队力量比较薄弱以外,跟统治阶层出现矛盾也是有很大关系的。如果明朝的统治阶层关系没有那么混乱,大家一心为国的话,清朝灭亡的时间很可能会往后延长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