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年四月北宋徽、钦二宗被俘,同年五月赵构称帝,南宋建立。南宋立国至1279年左丞相陆秀夫背时年8岁的赵昺在广东崖山(今新会崖门)跳海而死,共经历了九位皇帝。本文按先后顺序介绍每位皇帝的最大特点。本文讲第三位。
第三位:宋光宗赵惇——被后人误解最大的皇帝。
赵惇(1147——1200年),宋孝宗赵昚第三子,1189年宋孝宗禅位于赵惇,孝宗成了太上皇。1194年,在太皇太后吴氏和大臣们的策划下,光宗之子赵扩即位,光宗成为太上皇。多数人认为光宗的下台是由于光宗受到了皇后李凤娘的控制,不孝顺自己的父母长辈,甚至连父亲的葬礼也不参加。大部分人对宋光宗的评价是:他怕老婆、不孝顺。
宋光宗画像
笔者认为这样的评价是歪曲历史,从《宋史》记载来看,光宗一开始是很孝顺的,他的不孝顺是在人事任免上与孝宗发生了矛盾之后。并且光宗很勤政,也是有作为的皇帝。他的下台,是权力斗争的结果。正是因为他乖乖的交出了政权,才表明了他对于父母长辈的孝顺。他没有为了一己私利而造成南宋政权的动荡,没给人民带来腥风血雨,而是以自我牺牲换取国泰民安,这种品格是高尚的。我们可以从赵惇的生平事迹看出,他是一个积极有为的皇帝。
赵惇做为孝宗第三子,其长兄赵愭于1167年去逝,孝宗没有选第二子赵恺而是选了第三子为继承人,是因为孝宗觉得赵惇”英武类己“。1172年二月,赵惇被立为皇太子,其兄赵恺被封为魏王。
赵惇在为恭王之时,与讲官谈论史事,讲官就认为自己的见识不及恭王。当太子后,赵惇出任临安府尹,专心于民政,能明辨事情的真伪,别人欺瞒不了他,得到孝宗的称赞。1189年农历二月,孝宗禅位于他,他继位之后,勤于政事,严于吏治,轻徭薄赋,是一个标准的好皇帝。
光宗在的执政的五年内,多次减免赋税。他即位的那一年,就进行了十次。1189年二月,免1187年以前人民所欠赋税及徭役。”四月,将四川三年的“经总制钱”留给地方,抵交“盐酒重额”。以两浙“犒赏酒库”税收归各州,并从六十五万减到三十万。闰五月,免郡县人民1187年以前“私负”和1188年以后“输息及本者”,免郡县第五等户“身丁钱”及临安第五等户“和买绢”各一年,出钱二十三万缗赈济临安贫民。八月,每年减两浙“月桩”等税收二十五万五千缗。九月,每年减绍兴“和买绢"税额四万四千匹。十月,免楚州、高邮、盱眙军民担负的“常平米”一万四千余石。十一月,减江、浙“月桩钱”税额十六万五千余缗。1190年正月,免临安府民“身丁钱”三年。六月,以“上供”等收入抵广州所免“身丁钱”数。十一月,潼川转运判官王溉节省下漕运开支,代输井户“重额钱”十六万缗,下诏奖励之。十二月,下诏减少每年广东“官卖盐”所得收入。1191年正月,命两淮行义仓法,帮人民渡过灾年。二月,出米五万石赈济京城贫民。十月,命地方守令不要向“病民”征敛,安抚四川遭水灾的州军。
1192年正月,免秀州的“上供米”四万四千石,每年减四川“盐酒重额”钱九十万缗,命令夔州路转运使想办法以“漕计”买入一些米以备凶荒,免除了文州人民的杂役。三月,罢除雅州五处税场,免除广东所增收“盐斤钱”。四月,赈济四川旱灾郡县,免除临安人民绍熙元年、二年逃亡的赋税。五月,免除四川受水旱灾害郡县的租赋。八月,免除东、西两川“畸零绢”钱四十七万缗、“激赏绢”六万六千匹,岁以为例。十一月,赈济襄阳府遭水灾的贫民,减蕲州“岁铸钱”二十万缗,每年免除湖南北、京西、江西郡县月桩、经总制钱二十三 万余缗。十二月,规定免除归正人赋役三年。1193年正月,免除临安府人民身丁钱三年。二月,贷给淮西人民买牛钱,出米七万石赈济江陵饥民。六月,赈济江浙、两淮、荆湖受水灾的贫民,免除临安增加给人民的税钱八万余缗。八月,免除绍兴丁盐、茶租钱八万二千余缗,下诏让三省商议赈济受水旱灾害的郡县,赈济江东、浙西、淮西受旱灾的贫民。十二月,赈济江、浙流民。1194年正月,宽限绍兴人民缴纳租税。二月,禁止湖南、江西抑制粮价。至同年七月,在太皇太后的主持下,光宗被迫禅让帝位给其子赵扩。
政治上,光宗也是很有作为的。1189年二月,即位之初,光宗就下诏让众官员陈时政缺失,而不让官员们献歌颂之词。向已退休的宰相及其属官们访问得失。轮次召见众官员,访问政治得失,寻求治国良策。畅通言路,让两省官员详细审定内外官员的封章奏事, 把切中时弊的报告上来。他注重吏治,力求政治清明。下“戒诏”给将帅和众官吏。严惩贪赃枉法的官吏。监司、郡守互送礼物以贪赃论罪。告戒执政、侍从、台谏等官员,不要为别人请托、走后门。让中书舍人罗点推选台谏官,选拔叶适、吴镒、孙逢吉、张体仁、 冯震武、郑湜、刘崇之、沈清臣八人为台谏官,以纠察百官,匡正皇帝过失。他关心司法,诏谕郡县官吏奉法爱民,命令宽刑以体恤人民。皇帝经常亲自审查犯人卷宗。他重视制度改革,要求三省、枢密院的宰相们把臣僚们请求修改法度的奏章详细汇报上来。他还重视选拔人才,儒林郎倪恕等人以封章奏事可采用,得到提拔。九月,下诏让侍从推荐公正强敏之士担任御史,命监司、帅守推荐所部廉吏以提拔重用。让内外军帅各举所部有将才者。此种勤政爱民的措施,在光宗短短五年的执政生涯中是贯穿始终的,即使是他受到种种干扰、病患缠身之时。
如此关心民生疾苦、勤于政事的皇帝,我们怎么能说他是一个坏皇帝呢?也许,光宗的轻徭薄赋、访问政治得失,正反映出了孝宗时的种种问题,是对孝宗的一种否定,所以引起了孝宗的不满,成为光宗下台的原因之一。
光宗的“不孝顺”是在人事任免上与孝宗发生了矛盾之后,之前是很孝顺的。孝宗虽已退位,但朝政还是他把控的,尤其在人事任用上。1189年正月,孝宗在退位之前,他给孝宗留下了两位丞相:左丞相周必大、右丞相留正。《宋史·孝宗本纪》记载:“十六年春正月……甲午,封孙抦为嘉国公。丙申,黄洽(知枢密院事)罢。己亥,以周必大为左丞相,留正为右丞相,萧燧兼权知枢密院事,礼部尚书王蔺参知政事,刑部尚书葛邲同知枢密院事。乙巳,萧燧罢。”孝宗在退位之前做了周密的安排,先是把自己喜爱的孙子——赵抦封为嘉国公,或许传言是真的,孝宗更喜欢赵恺(孝宗次子)的儿子赵抦,而不喜欢光宗之子赵扩;再是安排了一套忠于自己的宰相班子。
在周必大、留正、黄洽、萧燧、王蔺、葛邲六人中,有三人是要退出的,这三人是:周必大、黄洽、萧燧。《宋史》中记载了这三人都有主动向孝宗请辞的事。黄洽“除知枢密院事。洽累章求去,许之,除资政殿大学士、知隆兴府。”周必大也曾于1188年请辞,从孝宗任命他为左丞相可以看出,他是不受真正的重用的,因为南宋是右丞相掌实权。原来任参知政事的萧燧于1189年正月被改任为代理的枢密院长官,关键是孝宗还让葛邲“同知枢密院事”,孝宗撵萧燧走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宋史》记载“(萧燧)权知枢密院。以年及(到了退休年龄)自陈,上留之,不可,除资政殿学士,与郡。复请闲,提举临安府洞霄宫。”萧燧是很聪明的,看懂了孝宗的意思,主动退出。对于黄洽和萧燧的请辞,孝宗同意了,对于周必大,孝宗还想让他牵制留正。只是周必大不太明白,没有坚持辞相,以至于后来被安上罪名才被动的退出。从这一点来看,周必大没有另外两个人聪明。
1189年二月,光宗即位后,是没有资格动这些孝宗任命下的宰相们的,只能任命一些小官。光宗任命了两个人:谯熙载、姜特立,让他们“并知阁门事”。“知阁门事”,官位不大,但职权重要,掌控内外通传。光宗还让中书舍人罗点推荐一些可以担任台谏官的人,罗点推荐了八人:叶适、吴镒、孙逢吉、张体仁、 冯震武、郑湜、刘崇之、沈清臣。但从此八人生平记载来看,显然是没有当了台谏官,也就是说光宗没有达成这一目的。
人事任免第一次大的变化是在1189年五月,周必大被罢相。留正先想办法让何澹当了右谏议大夫。何澹怀恨周必大长时间不提拔自己,向周必大发难,波及其学生门人,一同遭到罢免、降职。参知政事王蔺继续上升,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 同月,右丞相留正对光宗任命的小官——知阁门事姜特立发难。姜特立本是光宗为太子时的属官——主管左右春坊(相当于太子宫总管)。留正弹劾姜特立的理由是其“招权预政”,要求光宗驱逐姜特立。姜特立专门拜访了留正,这有可能是光宗的意思,这次拜访表达的意思是:让留正从右丞相变为左丞相,起用叶翥、张枃之一人为参知政事。留正马上把这个消息报告给了孝宗,孝宗大怒,贬姜特立为提举兴国宫。光宗的目的没有达到,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傀儡,留正可谓欺君太甚。
周必大画像
闰五月,光宗进行了反击,他把孝宗时遭到贬斥的太监陈源召了回来,允许其“在外任便居住”。陈源是高宗非常宠信的太监,但是孝宗不喜欢他,“闻而恶之”。孝宗即位后,将陈源发配到了郴州。光宗此时把陈源召回来,可谓用意深远,算是一次反击。这还不算,光宗还把遭到孝宗罢相的赵雄升为宁武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进封卫国公。孝宗及留正一党当然对此不满,于同年十一月逼光宗下诏,命陈源不得进入都城。
斗争还在继续,而此时光宗在即位后提拔重用的刘光祖也倒戈。光宗将刘光祖提拔为殿中侍御史本来是想让他为自己服务的,没想到他却站到了留正一边,弹劾户部尚书叶翥、太府卿兼中书舍人沈揆,而此二人是光宗所信赖的官员,叶翥本来是想提拔为参知政事的。1190年三月, 殿中侍御史刘光祖弹劾带御器械吴端,带御器械是侍卫皇帝的近臣,光宗一气之下降刘光祖为直秘阁、潼川运判,改江西提刑,又改夔州。五月,刚被光宗授予荣衔的赵雄被人弹劾,原因是赵雄曾经举荐的官员受贿,赵雄因此而被降封、削食邑。同月,带御器械吴端也被贬为浙西马步军副总管。不得不说,光宗是斗不过孝宗党的,手中根本没有实权。
七月,人事又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以留正为左丞相,王蔺为枢密院使,葛邲为参知政事,给事中胡晋臣签书枢密院事。这套宰相班子在孝宗原来任命的基础上又加了一人。从前文可知,留正、王蔺、葛邲是孝宗留下之人,胡晋臣是新晋之人。胡晋臣之前官为侍御史,光宗先是提拔他为工部侍郎,后又任命为给事中。胡晋臣办事能够坚持原则,得到光宗肯定,光宗拜其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枢密院副职)。然而,这样的任命得经过孝宗的认可,胡晋臣朝重华宫,孝宗说:"嗣君擢任二三大臣,深惬朕意,闻外庭亦无异词。"胡晋臣拜谢,算是得到了孝宗认可。后来胡晋臣又升为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1191年11月之后,光宗因病不能处理朝事,胡晋臣承担起了繁重的政务,史称“亲君子、远小人、抑侥幸、消朋党,启沃剀切,弥缝缜密”,可惜胡晋臣于1193年6月病死了,光宗的努力也就白费了。
1190年十一月,罢王蔺枢密使,以葛邲知枢密院事,胡晋臣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王蔺的下台是因为何澹的弹劾,我们都知道何澹是留正之党,可见王蔺的下台最重要的原因是孝宗已经不相信他了。王蔺对光宗夫妇的极言进谏其实是要维护光宗的名声,王蔺对孝宗也不是像留正那样极尽讨好,可惜落了个两面不讨好。王蔺下台后“领祠,帅江陵”,宁宗即位,改帅湖南,至死再没得到重用。细分析,王蔺实是准备站到光宗这边的,只是光宗没有领会。
从1190年11月开始,光宗的权力处于一个短暂的上升期,这从其后的几件事能看出来。第一件是1191年三月光宗命陈公亮、朱熹对漳、泉、汀三州土地进行“经界”。经界法,是丈量土地、确定土地等级的措施,为征税做准备。政治上能突破重重阻碍实施经界法,本身表明光宗有了一定的权力。第二件事是 1191年七月为容州编管人高登平反,追复原官,仍赠承务郎。1172年,右丞相梁克家上书宋孝宗,请求撤销编管高登于容州的文书,孝宗并没有同意。1191年,漳州知府朱熹上书宋光宗请求为高登昭雪,光宗同意。第三件事是1191年八月,何澹以继母丧去官。何澹本来是不想去官的,说只是继母去世,但光宗不许,借章颖之口罢了他的官。第四件事是1191年九月,吴端重新担任带御器械。第五件事是胡晋臣的上台,从胡晋臣的生平及所作所为来看,胡晋臣是忠于光宗的。这样,在宰相班子里,光宗有了自己的人,并且是官任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
当然,孝宗及留正一党也在反击。1191年二月,逼光宗停止修建皇后家庙,平民余古上书批评光宗,光宗大怒。三月,右司谏邓驿被免官。十月,经界法被迫停止。
双方矛盾的最终爆发是在1191年11月,这个月,光宗在志满意得之下想祭祀天地。然而,其皇后李凤娘却残忍的杀害了光宗宠爱的黄贵妃,对外宣称是暴病而亡。李凤娘是孝宗夫妇给光宗指定的皇后,对于这个皇后光宗是没有权力废除的。李凤娘干了很多坏事,而光宗还得为李凤娘的种种暴行承担罪责,这是很不公平的。再加上祭祀天地时,风雨大做,没有成礼。在相信天人感应的古代,这给光宗的心理打击非常大,光宗一下病倒了。孝宗夫妇来看望儿子时,指责了光宗,光宗更是心灰意冷。从此不再热心于朝政,只是心有不甘,偶而还想有所作为,但一旦发觉自己不能控制政权之时,便再次不理朝政。与此同时,他把这一切归咎于其父母,不愿再去朝见其父母,父子关系越来越差。
对于光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先是传言孝宗更喜欢赵抦(光宗之兄赵恺的儿子),后来李凤娘与其婆发生矛盾,公然讽刺其婆出身低贱,孝宗夫妇要不是出于儿子的缘故,早就想废了这个儿媳了。1190年,李凤娘要求孝宗夫妇立其子赵扩为太子,遭到拒绝。对于光宗来说,坐实了孝宗要传位给赵抦的传言。光宗可能会想,自己手中一点权力也没有,这是孝宗为了让自己(光宗)传位给赵抦做的准备。假如这时,孝宗要废皇后的话,光宗一定会想这是立赵抦的前奏。而孝宗其实没有这种想法,只是不喜欢这个儿媳,光宗本来也不喜欢李凤娘,但出于对自己儿子继位的考虑,不希望李凤娘被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李凤娘保住了自己的皇后之位。李凤娘后来又欺骗光宗说孝宗准备了一颗毒药(实际不是),要害死光宗,再加上自己祭天地失败,上天似乎在召示着什么,于是光宗得了病且与其父关系恶化了。光宗用什么方式反抗呢?那就是不朝见其父母孝宗夫妇。
在光宗病倒之后,1192年三月,面对一片指责之声和光宗父子关系的恶化,左丞相留正辞相,光宗没有答应(其实是不敢)。
1192年六月,面对不愿朝见自己和管理国家的儿子,孝宗做出让步,光宗以权礼部尚书陈骙同知枢密院事。这时的宰相班子是:留正为左丞相、葛邲为知枢密院事,胡晋臣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陈骙同知枢密院事。胡晋臣进步得到提拔,新晋的陈骙应该也是光宗的亲信。之后,光宗与其父关系一度缓和。十一月,光宗夫妇朝见孝宗。十二月,光宗率群臣上《寿皇圣帝玉牒》、《圣政》、《会要》于重华宫。 1193年春正月,光宗朝见孝宗。二月,光宗再次把太监陈源召回了京城。三月光宗夫妇朝见孝宗。
1193年三月,人事再次做出重大调整。留正为丞相,葛邲为右丞相,胡晋臣知枢密院事, 陈骙参知政事,赵汝愚同知枢密院事。光宗对这次人事任免是非常满意的,因为胡晋臣、陈骙、赵汝愚等三人是他提拔起来的。监察御史汪义端奏请罢免赵汝愚,没有成功,汪义端反而被罢免。几天后,光宗夫妇与孝宗夫妇同游聚景园。
五月,矛盾再起,并且彻底激化。起因是光宗把以前被留正弹劾的姜特立召了回来。左丞相留正马上再次弹劾姜特立,光宗坚决不答应,于是留正以辞职威胁,光宗没有理他。1193年六月,秘书省著作郎沈有开,著作佐郎李唐卿,秘书郎范黼、彭龟年,校书郎王奭,正字蔡幼学、 颜棫、吴猎、项安世等人在留正的影响下,向光宗皇帝上疏,要求罢免姜特立。光宗没有答应。同月,光宗的左膀右臂——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胡晋臣去世。七月,留正继续弹劾姜特立,光宗还是不答应,留正便自己交出官印,跑到城外范村“待罪”。留正这一跑就是一百四十天,后来还是寿圣皇太后(高宗皇后)找理由要求光宗把留正请回来的。我们可以看出,留正敢这样欺负皇帝,是有靠山的。
宋光宗所宠信的姜特立才华横溢
同月,再次进行了重大人事调整。在范村待罪的留正依然为左丞相,葛邲升为右丞相,赵汝愚知枢密院事, 陈骙任参知政事,吏部尚书余端礼同知枢密院事,陈源为内侍省押班。这次人事变动可以看出,光宗不愿做出让步。从余端礼的生平和以后所为来看,他是光宗之人。陈源的任命更证明光宗想摆脱孝宗的控制。
1193年九月,嘉王府翊善黄裳上疏,请诛内侍杨舜卿。彭龟年请逐陈源以谢天下,光宗都没有答应。之后,光宗再次不朝孝宗。众官员请求光宗去朝见孝宗,光宗答应了。临行之时,皇后不让光宗去,中书舍人陈傅良接着光宗的衣服力谏,被皇后喝斥而回。十一月,双方进行了妥协,光宗派右司郎官徐谊把在范村待罪的留正请了回来。姜特立恢复原官。 光宗与孝宗的矛盾再次缓和,朝见了孝宗。十二月,光宗朝见孝宗。但不久矛盾再起。右司谏章颖(光宗信任之人)以地震请罢葛邲,众官员又请求罢免章颖,光宗说:"(章颖)是好谏官,何以迁之?"
1194年正月,光宗朝拜了孝宗。不久,右丞相葛邲被罢为观文殿大学士,出判建康府。二月,孝宗反击,赵汝愚、余端礼居家待罪。三月,光宗之母生辰,光宗也没有过宫上寿。四月,光宗夫妇游玉津园,过了几天孝宗夫妇游东园,几成路人。之后,众官员请光宗朝见孝宗,光宗终没有成行。台谏官请求驱逐内侍陈源、杨舜卿、林亿年等。
五月,孝宗病重,左丞相留正拉着光宗的衣服请求探视孝宗,哭泣而出。之后,留正率一干亲信以“所请不从”,请求辞官,光宗答应了。于是留正再次上演了一场辞官的闹剧,并且这次是带着众官员出城待罪。 知阁门事韩侂胄知道这是留正要让天下人笑话光宗,向光宗请求下旨把这些人押入都城,光宗答应了。许多官员请求光宗朝见孝宗不得,于是转请光宗之子嘉王,嘉王去探视了自己的爷爷,孝宗非常感动。
六月,孝宗去世,丞相留正、知枢密院事赵汝愚、参知政事陈骙、同知枢密院事余端礼等率百官请求光宗就丧次成服,光宗最终也没有去。众臣最后没办法,请出了高宗之妻——皇太后,请代行祭奠礼,才办了孝宗葬礼。
七月,留正向光宗上奏:“皇子嘉王扩,一向仁慈孝顺,应立于储君,以安定人心。”光宗在上边批示:“历事岁久,念欲退闲。”留正看到光宗之批示,非常害怕,称自己生病了,没有经过光宗的许可,就弃官而逃了。赵汝愚等率文武百官在孝宗灵柩前请求太皇太后吴氏宣示光宗禅位诏,太皇太后吴氏宣读:“皇帝心疾,未能执丧,曾有御笔,欲自退闲,皇子嘉王扩可即帝位。”光宗子赵扩即位。 尊光宗为太上皇帝。
光宗的失败,在于其上有太上皇,内有悍妇,朝中有权臣。面对掌握实权的太上皇,光宗处处受制于留正之流的钳制。留正欺主,在于其三番五次的站在虚伪的道义之上,要求皇帝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皇帝的尊严一次次被留正踩在了脚下。第一次是利用何澹弹劾周必大,并且三番五次地弹劾;第二次,在姜特立的任用上,依靠孝宗两次与光宗死磕;第三次是率众臣弃官逼光宗朝见孝宗。留正以孝宗的支持为后盾,根不不惧光宗,实际上留正就是孝宗的代言人,而孝宗实际上还是真正的皇帝,光宗只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太子。李凤娘做为皇后,也没有尊重自己的夫君,面对这个无权的丈夫,与生俱来的自私使她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光宗明白他与皇后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而这个傻子皇后却一次次的给自己的夫君身上扑脏水,她为娘家大捞好处。她封娘家三代为王,侄子李孝友、李孝纯官拜节度使,一次归谒家庙就推恩亲属26人,172人授为使臣,下至李家门客,都奏补得官。自己以为得了好处,却不知是给光宗抹了黑。她为了争风吃酷,杀害黄贵妃,光宗因此而备受打击,恨之而不能除之,这是多大的折磨。
也许,光宗只有一个简单的愿望——当一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但是残酷无情的权力斗争,让他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而是成了牺牲品。光宗的一生是无奈的,是上面还有太上皇、自己手中没有实权的无奈,也许是受到儒家思想的束缚、不谙权力斗争的残酷,总之他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