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上真 萧太后 杨家将

历史上真实的萧太后与杨家将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6-28 22:10:09 浏览19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作者:陈二虎

萧太后

五十岁左右的人,许多都是听评书长大的,那时候评书是老百姓业余最大的乐趣,《杨家将》,几乎家喻户晓,也使得大辽国的萧太后知名度颇高,提起抗辽的杨家将,自然联想到萧太后。

但是,历史不是小说、不是演义。如今的一些历史剧,也是拿严肃的信史随意“戏说”,演绎出许多精彩的“传奇”,这对于有着五六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着实是一个哭笑不得的讽刺,尊重历史,才会更好地面对未来。

我们很早就有在历史的基础之上编写“历史演义”的传统,唐宋时代就有说唱形式,宋代的话本就分小说、说经与讲史,较早的演义是《三国演义》,成书于明初,于是,明清涌现出大量的“演义”,这其中包括《杨家府演义》,以北宋抗辽将领杨业、杨六郎为主,弘扬一种爱国精神,但却背离了真实的历史,杜撰了离奇又离谱的故事。

穿越时空的栅栏,让我们透过史料,回眸一下萧太后与杨家将。

杨业

一、承天太后萧燕燕在中国的封建王朝,绝对是一个男权的时代,女性参政议政,实在是少之又少。而契丹人建立的大辽王朝,女性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而辽景宗的皇后萧燕燕,是契丹人中的女政治家、军事家。

对于北宋,采取以攻为守的战略,从军事上明显占有优势的情况下,首先发出议和的信号,化干戈为玉帛,结束了宋辽几十年的敌对关系,开启了宋辽一百二十年的和平共处,彼此发展,化解了民族矛盾,避免了生灵涂炭。

但在戏剧舞台上、评书艺人口中、小说家虚构笔下,萧太后与历史上的萧太后相去甚远。把一个纵横捭阖、运筹帷幄,颇有政治目光与心胸的契丹女政治家,肆意抹黑,描绘成一个好杀糊涂、无才无德,最后被宋灭辽,亡国自裁或被杀的悲剧人物。

但真实的历史总会让人怀疑人生,承天太后执政的几十年间,与北宋大小无数战,几乎都完胜北宋军队。《续资治通鉴》十分客观地肯定了承天太后萧燕燕功绩,说萧燕燕“明习政事,能用善谋,素娴军旅。澶渊戎车,指麾三军,赏罚信明,将士用命”,创造了大辽帝国的辉煌,上演了一幕可歌可泣的活剧,在浩浩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留下萧燕燕巾帼不让须眉的印记。

尽管岁月的尘埃掩埋了无数历史真实,但承天太后萧燕燕依旧风采照人,有关她的功过,有关她的传说,无论正史还是小说,真中有假,虚中有实,更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据京剧《四郎探母》与评书《杨家将》演绎:萧太后把自己的女儿铁镜公主(《杨家府演义》中的琼娥公主)嫁给一个俘获的宋将,化名木易的杨业四子杨四郎,导致国破身亡。

真实的萧太后确实有三个女人,长女观音,封为燕国大公主,下嫁萧继先;二女儿长寿,封为魏国长公主,下嫁萧排押;三女儿延寿,封为赵国公主,下嫁萧恒德无一例外都嫁给萧燕燕的娘家人,后族萧氏,而且萧排押与萧恒德是亲兄弟,也根本就没有“演义”中所说什么铁镜公主,嫁给杨家将中的杨四郎(化名木易),甚至寻遍《辽史》也没有一个类似叫铁镜的契丹公主。

杨门女将

到是有三位契丹公主嫁给汉人,辽景宗第十一女嫁给汉臣卢俊;辽圣宗有两个女儿分别嫁给刘三嘏、刘四端兄弟,这三位都是幽燕一带的望族,世代效力大辽,都不是被擒获的宋军战将。硬要说什么人会粘点边,到是有一位,为澶渊之盟搭桥的王继忠,本是宋真宗亲信,与辽大战被俘,得到萧太后的赏识,封为户部使,把汉臣康默记的族女嫁给王继忠。

笔者分析,这演义中的杨四郎,似乎是从王继忠这演变而来,所不同的是扭曲了许多历史事实而已。我们可以理解创作者的初衷,愿望都是美好的,历史却是无情的。以历史为主题的“演义”,可以虚构杜撰些情节,也可以植入民间传说,但重大事件与人物,不能背离了历史的真实。

二、历史上的老令公杨业杨业,《宋史》中有传,最早是北汉的大将,号杨无敌。

宋太宗赵光义灭掉北汉,杨业归宋。深得赵光义的赏识被派到代州一带防御契丹,因为辽兵十分忌惮杨业的威名。

宋雍熙三年、辽统和四年(公元986年),宋太宗兵分三路攻辽,其西路军统帅是忠武军节度使,云、应、寰、朔等州行营都部署潘美,杨业以云州观察使为副将,出雁门关北进。(潘美,在演义中成了陷害杨家将的潘仁美,杨业成了杨继业。而潘美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冤的一个,本来一代宋朝的名将,成了奸臣的化身。)

西路军在潘美的指挥下,自代州出雁门关,经西陉险隘挥师进入辽境,首战就击溃辽边境戍卒,乘胜杀到寰州城下,歼敌五百余人,辽寰州刺史赵彦章见宋军势不可挡,开城投降,继之进围朔州……

杨业

此时的契丹萧太后开始布置反击,亲率行营宫卫进驻燕京(今北京)城北郊,调兵遣将,首先击败宋中路军曹彬主力。然后马不停蹄,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亲临西京(山西大同),指挥西线的战争。

此时的西路军已经得到中路惨败,整个战局急转直下。久经战阵的杨业建议避敌锋芒,护送山后诸州民众转移,保存实力,伺机出击。

杨业的建议却遭到西路将领的反对,潘美手下监军、蔚州刺史王侁更是跳出来指责杨业畏弱怕敌,应北上迎敌,进击朔州,顺州团练使刘文裕等人也随口应和。

潘美思索一番,支持王侁的建议。王侁更是嘲笑杨业“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扰不战,得非有他志乎?”

杨业愤慨地说:“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当为诸公先耳”。率所部北上迎敌,为了避免全军覆灭的悲剧,杨业恳请潘美在朔州以南三十公里处的陈家谷伏兵接应,以保万全,然后率部北上朔州。

本来萧太后以为西路宋路会迅速回撤,起码要据城以守,没想到却来北上送敌。便调集兵马,让亲信大将北院枢密使耶律斜轸为山西路兵马都统率军往朔州迎击。

耶律斜轸抢在宋军之前到达朔州。他先令萧挞凛率精锐骑兵设伏在朔州南几公里处的狼牙村,自己率军诱杨业军入围。

耶律斜轸一接战,便沿灰河而走,杨业不知是计,率部追杀,突然,四下杀声骤起,杨业部陷入辽军设下的埋伏,被耶律斜轸与萧挞凛合围,腹背受敌。英勇善战的杨业还是冲出重围,且战且退,从狼牙村到陈家谷三十里的路程,从中午到暮色降临才撤到,部下仅剩下百余人。

杨业本以为潘美以逸待劳,在此接应,但到了陈家谷口,一个人影都见不到。原来王侁首先率部离开,随之潘美也率军后撤。

杨业仰天长叹,只好率残部血战到底,已无退路。随军的儿子杨延玉、部将王贵先后战死,将士们出纷纷倒下,杨业也多处受伤,毅然决然地斩杀辽兵无数,坐骑乏力,不得不隐入林中,准备夜深后设法脱险,却被辽将耶律奚底发现,开弓一箭,杨业的战马应声倒地,身负重伤的杨业被擒获,愤然绝食三日而亡。

三、历史上的杨六郎据《宋史》记载,杨业共有七个儿子,除了在陈家谷口战死的杨延玉以外,还有六个儿子:杨延朗、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瓌、杨延贵、杨延彬。据此分析,杨延玉为二子的可能性更大,史料中杨延朗为长子。而杨延朗就是杨六郎,后改名杨延昭。那么为什么叫杨六郎呢?据北宋曾巩《隆平集•杨延昭传》载:杨延朗“威震异域,守边二十余年,虏情畏服,止呼曰‘杨六郎’。”

杨延朗自小沉默寡言,但十分喜欢玩行军打仗的游戏,杨业曾说:“此儿类我”,从少年起,就随父出征。宋太宗雍熙北伐,杨延朗是杨业部先锋,因在朔州负伤,而离军养伤,故没有随杨业转战陈家谷口。杨业死后,杨延朗由供奉官升任崇仪副使,随着辽军进犯,杨延朗被任命为保州缘边巡检使,负责防守保州(今河北保定)、广信军遂城(今河北徐水西)、安肃军梁门(今河北徐水)三地。

北宋咸平二年、辽统和十七年(公元999年)冬天,辽军大举入寇,在小城遂城,遇到刚上任的杨延朗,当时城中仅有不足三千守军。

杨延朗一面驰报敌情,请求支援,一面安排守城。但握有重兵的主将傅潜被辽军吓破了胆,不敢出兵,于是,小小的遂城被辽军包围,萧太后燕燕亲临阵前,擂鼓督战攻城,情况危急。

杨延朗从容调集城中壮丁与军队共同守城,几尽失守的时候,苍天有眼,气温骤降,杨延朗望着奇冷的天气,马上有了办法,急命军民乘夜取水,浇在城墙外表之上,等第二天辽军又一次来攻打遂城,却发现已经是一座冰城,无法攀爬,只好解围而去。

杨延朗乘机率千人追杀,缴获大量军器物资,扬名边关,被升任莫州刺史,得到宋真宗召见嘉奖。当时宋保州刺史、缘边巡检使杨嗣也是抗辽名将,与杨延朗齐名,被呼为“二杨”(笔者认为,这杨嗣就是演义中杨七郎杨延嗣的原型)。

宋真宗赵恒曾对宰臣们说:“杨嗣与杨延朗忠勇无私,奉公卫边,朝中嫉妒他们的人很多!”

澶渊之盟之际,杨延朗分析实情,上书宋真宗:“契丹顿澶渊,去北境千里,人马俱乏,虽众易败,凡有剽掠,率在马上,愿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意思奖励将士,切断辽兵退路,可惜宋真宗没有采纳这一建议,让英雄迟暮。

纵观宋朝,抑武扬文,积弱不振,北宋亡于女真,南宋亡于蒙古,遗民追往抚今,希望多一些肝胆忠勇之士,而《杨家府演义》成书的年代,正是明王朝外患烽起,明正统年间的土木之变,明英宗成了蒙古瓦剌部的俘虏,民众呼唤抗御外辱的忠烈之士,于是,借杨家将抗辽来鼓舞士气,杜撰了“一门忠烈”的杨家将,加入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壮举,也就有了杨家将大破辽兵,萧太后兵败身亡的“神话”。

萧太后

【作者简介】陈二虎,笔名红叶,蒙古族中的契丹人。翁牛特旗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红楼梦》里北静王水溶到贾府路祭秦氏不是重点?

寇准与杨家将的那些事儿,是民间传说,还是真有其事? 宋朝究竟有没有八贤王?寇准与八贤王那些事儿是真是假?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