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上下五千年有哪些故事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故事
幼教资源实时更新
链接:
《上下五千年》中的故事
《上下五千年》中的故事:“唇亡齿寒”
故事:
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
俗话所说的‘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者。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出走,说:“虞国过不了年终大祭了,就在这一次假道之行,晋国不用再出兵了。”
这年冬天,晋国灭掉了虢国。军队回来,住在虞国的馆舍,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出处:出自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的《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之《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
扩展资料:
相关典故:
假道伐虢
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扩张,先后吞灭了很多弱小的诸侯国。晋国的国土面积和军事力量得到了迅速发展。此时,晋献公已把目光盯在了虞、虢二国上,以便扫除障碍,向中原地区发展。
晋献公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臣荀息替晋献公拟定了一条绝好的计策。
他建议用良马玉璧向虞公送重礼,行贿借道,去讨伐虢国,破坏虞、虢的联盟,然后各个击破。对于这一计策,晋献公开始有点犹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
虽然晋献公对荀息的计策十分赞同,但对赠送良马、玉璧这些稀世之宝却有些割舍不下,并担心虞公收了重礼还不肯借道。荀息笑道:“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晋献公还不放心地说:“虞国大夫宫之奇十分精明能干,只要宫之奇在,定能识破送礼借道的蹊跷,必然劝虞公拒收礼物,事情就不好办了。”荀息说道:“大王不知,宫之奇的为人,聪明而不固执,又自小和虞君在一起,他肯定不会强谏,强谏也无益。
再说白璧宝马,人见人爱,玩好在耳目之前,由此而招到的祸事则是以后才有的事,这是具有上等智力的人才能意识、预见得到的,那虞君是中智以下的人,他是没有这个见识的,所以此事肯定能办成。”听后,晋献公这才放心,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公过去只是听说过这些宝物,但无缘亲眼观赏,时感遗憾。当时一见到这两件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一向力主联虢拒晋的大夫宫之奇急忙劝阻道:“晋使词谦礼重,必然于我国不利,虞虢唇齿之邻,久已结盟,方得国泰民安。
俗话说得好:‘唇亡齿寒’。大王千万不可答应借道!”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
虞公终于不听劝谏,答应了晋使借道的要求。荀息回国后把虞公答应借道的事回复了晋献公。献公喜出望外,当即决定拜里克为大将,荀息为副将,率领兵车400乘,精兵二万人攻打虢国,占领了虢国的下阳(今山西省平陆县北)。
三年之后,晋献公又一次派荀息向虞国借道伐虢。虞公依然十分慷慨地允许借道。大夫宫之奇急忙又谏道:“虞和虢是互为表里的关系,虢国亡了,虞国怎么能存在下去?晋国万万不可依赖!我们怎么能与贼寇一起玩乐?
一次借道,已经破坏虞虢联盟,铸成了大错。岂能再错下去?过去虞虢两国结成联盟,互相帮助,紧密团结,别国才不敢轻举妄动,欺负我们,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说的不正是虞国和虢国吗?”虞公却不以为然,认为宫之奇太多虑。
宫之奇觉得身为重臣,眼看国家将亡,却无能为力,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走前留下四句话:“贪图人家白璧宝马,等于自己甘心饮毒酒啊!也像开了大门迎接强盗一样的啊!嘴唇没有了,牙齿自然要受寒冷啊!”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唇亡齿寒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故事有哪些
1.开天辟地的神话
2.钻木取火的传说
3.黄帝战蚩尤
4. 尧舜让位
5.大禹治水
6.神箭手后羿
7.商汤和伊尹
8.盘庚迁都
9.姜太公钓鱼
10.奴隶倒戈
11.周公辅成王
12.国人暴动
13.骊山上的烽火
14.囚车里的人才
15.曹刿抗击齐军
16.齐桓公九合诸侯
17.愚蠢的宋襄公
18.流亡公子重耳
19.晋文公退避三舍
50.弦高智退秦军
21 .崤山大战
22 .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23 .伍子胥过昭关
24. 孔子周游列国
25.勾践卧薪尝胆
26.范蠡和文种
27.墨子破云梯
28.三家瓜分晋国
29.商鞅南门立木
30.孙膑庞涓斗智
31.张仪拆散联盟
32.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33.孟尝君的门客
34. 燕昭王求贤
35. 田单的火牛阵
36.屈原沉江
37.蔺相如完璧归赵
38.廉颇负荆请罪
39. 范雎的远交近攻计
40.纸上谈兵的赵括
41.毛遂自荐
42. 信陵君救赵
439李斯谏逐客
44.荆轲刺秦王
45.秦王灭六国
46.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47.博浪沙的铁椎
48.沙丘的阴谋
49.大泽乡起义
50.刘邦和项羽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了解祖国的过去,才能更加热爱祖国的现在和将来。
我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发生过无数轰轰烈烈的事件,也涌现出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把这些历史事件和风云人物介绍给读者,可以开拓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故有书《中华上下五千年》。
参考资料
本社主编.中华上下五千年.北京:中华戏剧出版社,2010
上下五千年里历史故事有哪些
1、大禹治水
大禹在上古时期,带领百姓于天灾大自然做艰苦的斗争,终于战胜了大洪水,大禹从他父亲那里总结了治水的教训,采用了更加灵活的方式,疏通水流,这有就顺利的将洪水引入大海中,大禹治水过程及其艰苦和英勇,出现了三顾家门而不入的典故。
正当治水中,大禹有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进入,第一次是看见妻子怀孕了都没有进去,第二次听见自己的孩子出生时的婴儿声音,这种初为人父的喜悦都没能让他停下脚步进去看看孩子,第三次的时候,看见妻子抱着孩子,孩子已经会叫父亲了都没有上前进屋,可见大禹的无私胸怀。
尧帝时期,中原地带洪水泛滥,人们生活在及其惨烈的生活环境中,大水毁坏了一切,给人们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尧召集诸位大臣,希望可以举荐一位治理洪水的主官,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都不知所措,最终都一直推举鲧来领导治水工程。
但是尧对鲧还是存在一定的认识,感觉鲧才能有限,但是没有旁人,只能任命鲧治水,但是鲧只知道用“水来土掩”的老方法,这样是不能阻止大规模的水患的,而且在治水过程中消极怠慢,延误工程,治理了九年都没有一点成效,令人非常失望。
尧帝禅让给舜之后,舜帝直接罢免了治水无方的鲧,并且把鲧流放到羽山,直到终老此地,并且任命鲧的儿子禹来继续治水,禹没有因为父亲的事情而拒绝,而且面对水患,看见百姓流离失所,同感难受,想尽一切办法来治理洪水,禹受命之后,带领大家一起商讨如何治水的策略。
禹率先拿着尺子和绳子等工具来测量我国的主要山川河流的地理情况,考察了当地的自然环境,整个中原地带都留下了大禹的足迹,看见一些山谷就想着办法疏导洪水流过,禹还发现龙门山口非常窄,很难通过水流,还有黄河淤积很深,阻滞了水流,所以禹就开山引流,疏通河流,这有逐步将洪水引入了大海。
大禹治水过程及其危险和艰辛,损失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诸多先人因此而失去生命,各种器具损毁,但是最终还是战胜了洪水,拯救了百姓。
2、蔺相如完璧归赵
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壁归赵。
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
赵王斋戒5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
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应允。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3、勾践卧薪尝胆
春秋末年,吴国和越国在一个叫符焦的地方开战了。吴国以强大的实力战胜了越国,乘势攻破了越国首都会稽,越王勾践不得己,只能向吴王夫差投降。
吴王夫差为了显示自己宽宏大量,他决定不杀勾践,而是以羞辱的方式派他在宫里养马。勾践就这样来到了吴国,住在一个小破屋里,给吴王喂了三年的马,他忍气吞声,小心谨慎。夫差每次出门,勾践就给他驾车拉马,吴王生病的时候,勾践整天端水送药,伺候的非常周到。由于勾践表现的非常好,使得吴王夫差放松了对他的警惕,并且把勾践放回了越国。
勾践被释放回国了之后,发誓一定要复兴国家,向吴王夫差报仇雪恨,他为了磨练自己的意志,每晚都睡在柴草堆上,他还在屋里吊了一个猪的苦胆,每天睡觉之前都要用舌头尝一尝苦胆,问问自己:勾践啊勾践!你这三年的准备是为了什么?你难道忘了会稽战败的耻辱了吗?
就这样,勾践发愤图强,重新治理越国,他甚至亲自到田里和老百姓一起干活,从早到晚,披星戴月。勾践的这些举动,极大地激励了越国上下官吏军民,经过了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终于在公元前473年灭掉了吴国。自此吴国被越国吞并。
4、巨鹿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当时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了赵国巨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求救。项羽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二万人渡过漳河,援救钜鹿。战争只有一些小的胜利,陈余又来请求增援。
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
部队抵达前线,就大败秦军,俘虏了王离。涉间拒不降楚,自焚而死。这时,楚军强大居诸侯之首,前来援救钜鹿的诸侯各军筑有十几座营垒,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
楚军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士兵们杀声震天,诸侯军人人战栗胆寒。项羽在打败秦军以后,召见诸侯将领,当他们进入军门时,一个个都跪着用膝盖向前走,没有谁敢抬头仰视。自此,项羽真正成了诸侯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隶属于他。
5、孔明挥泪斩马谡
诸葛亮遣马谡镇守要塞街亭,马谡不听王平之言,坚持在山顶下寨,导致蜀军的惨败。马谡是诸葛亮非常欣赏的一个将才,马谡的军事见解确实也不一般,但可能有点“纸上谈兵”,导致街亭失守。
蜀国本来将才已经不多了,诸葛亮很不想杀马谡,但是,诸葛亮又在树立“依法”的典范,而且蜀国内部不同派别斗争纷繁,诸葛亮无奈,只好挥泪斩马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故事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故事
先秦时代 盘古开天地 女娲补天 黄帝战蚩尤 尧舜禅位 大禹治水 夏启建国 少康中兴 夏桀暴政 商汤和伊尹 商汤灭夏 残暴的“人祭 古老的文字 暴君商纣王 周文王与姜太公 武王伐纣 周公辅政 国人暴动 烽火戏诸侯 春秋争霸 郑庄公“掘地见母” 管鲍之交 长勺之战 齐桓公称霸 管仲巧计降楚 齐国霸业衰落 宋襄公兵败泓水 晋文公退避三舍 城濮之战 清高廉洁的介子推 秦穆公羊皮换贤 荀息借道取虞虢 烛之武退敌 楚庄王问鼎 “循吏”孙叔敖 楚国称霸 二桃杀三士 田穰苴立军威 要离断臂刺庆忌 《诗经》 “至圣先师”孔子 儒家学派 道教“祖师爷”老子 “兵圣”孙武 吴王伐楚 伍子胥报仇 勾践复国 范蠡激流勇退 墨子“非攻 木工祖师鲁班 三家分晋 文侯用人不疑 门豹治邺 田氏伐齐 “乱世哲人”荀子 “商圣”白圭 神医扁鹊 商鞅变法 井田制与封建制度的形成 孙膑斗庞涓 苏秦“合纵”六国 张仪以“横”破“纵” 秦惠文王“金牛伐蜀” 李冰兴修都江堰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邹忌化友为敌 田单火牛退敌 秦武王举鼎 楚怀王客死秦国 屈原投江 《楚辞》 赵惠文王纳谏 渑池之会 赵奢解围 李牧戍边 范睢“远交近攻”计 赵王贪利引祸端 长平之战 信陵君窃符救赵 老将廉颇 孟尝君的门客 春申君之死 赵氏孤儿 俞伯牙和钟子期 乱世英雄吕不韦 十二岁的丞相 郑国渠的由来 赢政纳贤 荆轲刺秦王 王翦灭楚 秦国统一天下 千古一帝秦始皇 法家代表韩非 “和氏璧”的故事 焚书坑儒 蒙恬北击匈奴 孟姜女哭倒长城 《山海经》与神话故事 秦二世登基 李斯佐秦建伟业 赵高指鹿为马 “张楚”政权 刘邦斩白蛇起义 郦食其智取陈留 “智囊”张良 巨鹿之战 鸿门宴 萧何月下追韩信 韩信屈尊问计 楚河汉界 楚霸王命丧乌江 两汉风云 汉高祖登基 叔孙通制汉礼 陆贾论治国 白马之盟 白登之围 萧规曹随 陈平遇明君 吕后临朝 诸吕伏诛 缇萦救父 晁错削藩 周亚夫平叛 文景之治 儒家大师董仲舒 汉武帝削爵 马邑之谋 飞将军李广 大将军卫青 河西大战 匈奴北遁 张骞与“丝绸之路” 汉赋大家司马相如 巫蛊之祸 苏武牧羊 李陵投降匈奴 司马迁写《史记》 霍光辅政 昭宣中兴 “中兴贤相”丙吉 赵广汉明察秋毫 昭君出塞 王莽篡位 绿林赤眉起义 昆阳大捷 王莽之死 刘秀重光汉室 “杜母”治郡 “强项令”董宣 老当益壮的马援 汉明帝“取经” 窦宪灭北匈奴 汉和帝计除外戚 耿恭西域抗匈奴 班固写《汉书》 班超投笔从戎 唯物论者王充 蔡伦造纸 “科圣”张衡 跋扈将军粱冀 五侯专政 党锢之祸 孔融争死 蔡邕与“焦尾琴” 道教的起源 黄巾大起义 袁绍杀宦官 误国权臣董卓 曹操献刀 十三路诸侯伐董卓 王允除奸 李催兴兵 汉献帝迁都 辕门射戟 吕布命丧白门楼 煮酒论英雄 白马之围 官渡大战 谋略天才郭嘉 文姬归汉 孙权割据江东 诸葛亮出山 诸葛亮舌战群儒 赤壁之战 刘备入主西川 “凤雏”庞统 定军山之战 关羽水淹七军 吕蒙“白衣渡江” 神医华佗之死 曹丕称帝 建安风骨 曹植七步成佳诗 陆逊火烧连营 诸葛亮治蜀 空城计 司马懿遇险葫芦谷 五丈原 孙权称帝 “天下名巧”马钧 司马懿诈病夺权 东吴内乱 司马昭弑君 西蜀亡国 钟会斗邓艾 《中华上下五千年(中)》目录: 魏晋更迭 司马炎称帝 东吴暴君孙皓 羊祜与“堕泪碑” 三国归晋 陈寿写历史 司马伦篡位 八王之乱 石崇夸富 周处悔过自新 杜曾作乱 荀灌救父 刘渊建汉 刘琨抗战 祖逖北伐 奴隶出身的皇帝 王马共天下 陶侃平叛 李氏“成汉”政权 “五石散”与炼丹术 晋哀帝服药丧生 石虎亡国 桓温北伐 谢安斗权臣 “书圣”王羲之 兰亭雅集 顾恺之“点睛” 苻坚兴国 王猛扪虱谈天下 夫人城 太极殿会议 淝水大战 后秦崛起 法显西游 父子乱朝纲 “五斗米道”之乱 桓玄篡位 刘裕建宋 大文学家陶渊明 拓跋珪称雄中原 …… 唐宋故事 《中华上下五千年(下)》目录: 元明纷争 蒙古“黄金家族” 铁木真统一蒙古 蒙古建国 成吉思汗伐金 胡沙虎弑君 花刺子模的灭亡 一代天骄之死 金国末日 金国文冠元好问 郭虾蟆殉国 长子出征 一代贤相耶律楚材 旭烈兀西征 艾因贾鲁之战 蒙古四大汗国 马可·波罗游历中国 钓鱼城之战 忽必烈登基 蒙古帝国承袭汉制 “国师”八思巴 王著锤杀阿合马 一代奸相贾似道 襄樊大战 南宋灭亡 抗元英雄文天祥 南宋“海上行朝” “刘二拔都”布铁钉阵 黄道婆的故事 科技巨人郭守敬 元成宗守成推新 南坡之变 燕帖木儿政变 兄弟争位 伯颜专制 脱脱改革 “元人冠冕”赵孟頫 元朝的民族等级 彭和尚与“天完军” 陈友谅夺权建“汉” 红巾军起义 刽子手察罕帖木儿 “瞎子元帅”明玉珍 起义军领袖郭子兴 朱元璋从军 朱元璋计胜陈友谅 朱文正守卫洪都 鄱阳湖大战 张士诚兵败平江 …… 清室兴亡 民国兴衰
中华历史有很多,这只是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