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建新 古中践 2021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王建新:在丝路考古中践行教育的本质||2021年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6-28 18:00:04 浏览16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39年高校执教,20年丝路奔波,在考古之路上践行报国初心,在考古之路上育人成才。他用自己的坚持与执着、包容与博大,为西大考古,为中国考古播下希望与未来。 ——题记

在陕西省西安市的西北大学,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他们是陕西省三秦楷模,他们,是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而他们的队长是一头白发却充满激情的王建新教授。

王建新毕业于西北大学考古学专业,本科学历,二级教授,现任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中心主任、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陕西省丝绸之路考古中心首席科学家。三十九年从教路,二十年丝路考古,王建新用自己的点滴坚持和努力,以共产党员的赤诚,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为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考古学新生力量,不断的发光发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其几十年的努力,获得了校内师生们的一致认可,并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接见,先后获得陕西省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陕西省道德模范、陕西省三秦楷模等荣誉称号。

这些荣誉和肯定是对他不懈的努力最大的表彰和赞扬,也是他在几十年的匆蓉岁月中赢得的尊重与口碑。

居安思危,立志高远

1978年,在经历了多年的学兵生活后,王建新终于如愿考入了西北大学考古学科。1982年,由于出色的表现和优异的能力,毕业后留校任教,从此开启了漫漫教育之路。1983年进入北京大学进修一年,1986年又前往日本奈良教育大学进行一年半,期间先后以案板遗址的发掘为基础在新石器时代考古方面,以慈善寺遗址为基础在佛教考古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和研究。1995年,王建新始任西北大学考古系教研室主任,为了给西大考古寻找一条光明而宽阔的前路,他组织教研室同仁多次讨论,后来在前辈们的指导下,制定了“立足长安,面向西北;周秦汉唐,丝绸之路”十六字学科发展方针。方向虽然有了,但还缺少一个突破口,在与日本学者的多次交流中,月氏逐渐进入王建新的视野之中。但是选择寻找月氏,就意味着一切都要从头来,要放弃已经熟悉的研究舒适地。为了西大考古,为了中国考古可以在国际考古领域中能有自己的声音,王建新迎难而上,踏上了重启丝绸之路考古的道路。而他这种不畏艰难、志怀高远的精神,也感召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1999年,在中国考古学会年会上,王建新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考古学一定要走出去”,而这也成为他接下来的二十多年矢志不渝的方向。

不拘一格降人才

以寻找月氏为突破口,以中国考古走出国门为方向,目标和方向具已明确,那么实施的人在哪呢?王建新除了先组织教研室内的老师们启动这项工作以外,更大的重心则是在于招收优秀的学生,培养优秀的学生。考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是冷门专业,报考的人本就不多,能够进入研究生阶段真正参与科研工作的就更少了。而要想中国考古走出国门,更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跨学科、多元化的人才。为此,王建新不以考古科班出身为门槛,而是去掉门槛,凡是喜欢考古、志在考古的学生他都愿意倾囊相授,全力栽培。习通源,西北大学电子科技2000级本科生,因为十分的钟爱考古,2004年攻读硕士时,毅然地选择了天壤之别的考古学,王建新则接纳了他。此后的八年时间,习通源在王建新教授的教导之下,一路向前,2012年获得考古学博士学位,并于当年留校任教。时至今日,已是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团队中的主力干将,而他的研究优势就是与本科所学息息相关的遥感考古,他在考古学研究中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方面能力突出、成果优异。

此后,李嵘本科建筑设计,白海峰本科城市规划,姚笛本科风景园林等等,多位跨专业学习的学子,在王建新教授的悉心教授与指导下,已经在考古学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各个研究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时至今日,随着王建新教授带领的丝绸之路考古团队走出国门,在中亚考古研究中不断深入推进。对于相关方面的人才的需要也更显紧迫,在王建新教授的感召下,一位从高中到博士均就读于俄罗斯学习俄罗斯文学的年轻人,加入到了这个团队。他就是梅子霖,2018年毕业回国后,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到了西北大学,了解到了王建新教授和他的团队。2019年1月,梅博士正式成为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的教师。而后,在一次课题申报的请教中,王建新教授真心切意地向梅子霖分析了他的专业优势,以及在考古学研究中的无限前景。出于对考古学的真心喜欢,也出于对王建新教授人格魅力的敬仰,梅博士如同当年的王老师,走出了舒适圈,加入到了考古研究的苦行之中。2019年10月,梅子霖博士进入文化遗产学院考古学科博士后工作站,在王建新教授的指导与帮助下,以塞人、斯基泰人等为研究课题,蓄力而发,已有待刊学术论文1篇。

逻辑是至关重要的

选人可以胸怀宽广,育人却要严格科学。“良好的逻辑思维是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这是王建新教授时常教诲学生的一句话,也是他最为看重的学术品质之一。王建新不仅注重在教学的过程中,传授学生以相应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田野考古的专业技能。他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思维,他相信只要拥有了良好的思维逻辑,不管从事什么样的科学研究,都是可以成功的。也因此,虽然是以为考古学教师,但他却时刻的提醒学生们要多看哲学书,甚至于把读看哲学书作为学生们要完成的基础功课之一。王建新认为学习哲学可以有效提高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也从而可以促进对考古学问题的深入思考,了解到事物发展的本质。出于这样的执教理念,王建新更是不放过任何的机会,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

2012年夏,王建新教授带领着刚刚参加完本科实习的学生,乘大巴返回西安,在哈密留宿了一晚。第二天出发前重新装车时,学生们开始由于没人组织,各自将行李凌乱地往行李舱里塞了进去,结果很快就塞满了,却还有很多都没放进去。这时他就选了一位同学,先将已经装进去的全都卸下来,再由他一件一件地按照大小重新列装。王建新教授则借此告诉同学们,装行李和写论文是十分类似的,首先要将材料(行李)全都摆出来,然后再根据材料的特点给它找到合适的位置,这样材料和材料之间就可以紧密配合,形成一个紧凑而又富有逻辑的整体。

逻辑思维既要讲究系统性、完整性,还要讲究特殊性,不能忽视普遍性之外的特殊性。这是王建新教授在指导学生论文时经常提出的,不论是在做汉长城遗址保护规划设计时,还是在做新疆游牧考古研究中,虽然学生们的问题多种多样,千奇百怪。但他总能抓住学生们思维上的要点,首先帮助他们理清思路和头绪,建立起科学的、严谨的逻辑思维,其后才是从文章本身出发修改、完善。时过多年,王建新的严苛要求和身体躬行的治学态度,在卜琳、赵凌烟等一众学生的记忆里仍如昨日。

废寝忘食,执着奉献

严以律己,笃定前行。王建新教授不仅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要求学生,更是亲历亲行地做好了这样的榜样。2001年,甘肃河西走廊的考古调查工作刚刚起步,在一次长途行驶中,王建新教授却不幸发生了交通事故,八根肋骨骨折,从鬼门关门口捡回了一条命。很多人都以为王建新会放弃后续的调查工作,令人意外的是,在几个月的努力治疗和康复训练之后,王建新有一次回到了西北的野外调查工作之中。

何军锋,西北大学98级考古本科,2002年起随王建新教授攻读硕士、博士,在他的散文和回忆中,王建新教授是一个典型的“工作狂”。2002年,他随王老师一起前往新疆尼勒克进行考古调查工作。本以为王建新老师因为大伤初愈,应尽量避免攀高攀险等工作,可是在调查、拓摩岩画时,王建新老师却总是冲在最前面的。那段时间,王建新老师总是早上第一个起床,挨个将学生们叫醒。上山描绘岩画时,因山势陡峭,最危险的点他总是自己上去,而不许学生们上去。晚上回到驻地,当学生们个个已经筋疲力尽的憨憨入睡时,他却还在伏案工作到很晚很晚。2005年,当何军锋撰写硕士论文时,前期王建新教授因为事务过忙,没有太顾得上。等到何军锋初稿形成后,王建新则专门抽出几个晚上指导他修改,经常一改就是一宿,最后困得坐在椅子上睡着了。王建新教授这样的拼搏的精神深刻地影响到了何军锋,也影响到了其他很多学生。

立足长安,面向西北。王建新教授的思维有时是跳跃式的,但这只是因为他心系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21世纪初,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强盛,社会蓬勃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也蒸蒸日上,然而问题却也层出不穷。如何更好地保护好文化遗产,并且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引发了王建新的深入思考。2005年,西安市市政府将设计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规划的任务交在了王建新的肩上。为了更加科学的制定保护规划,平衡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利益矛盾,并为文化遗产保护寻找一条新的出路。王建新常常带着白海峰、李嵘、卜琳等几个硕士,奔走于汉长安城遗址内的各个村庄、工厂、企业等,进行实地的调研和考察,倾听他们的声音,向他们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在工作中,多次告诫学生们做研究一定要脚踏实地,没有调研就不会有合格的保护规划。除了要争取当地群众的支持和理解以外,还得要获得经济上的支持。有一次,王建新教授为了争取世界银行的一笔贷款,用作遗址区内的道路保护和规划,带着白海峰和李嵘连续加班两天两夜没睡觉。敬业如此,也只有是拥有对这份事业的真挚的热忱才能做到的。而王建新这样废寝忘食、执着奉献的精神,至今都还在影响着已是陕西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的白海峰等学生。

细致关怀,无微不至

田野考古总是艰苦并辛酸的,照顾好学生们在野外的生活,从来都是王建新在野外工作中的重点。田野考古本就是背对烈日、面朝黄土的辛苦工作,而西北地区的野外考古工作,更是要经受着更加严苛恶劣的环境。常年在野外工作的王建新自是十分的清楚这一点,在野外中他没有一味地去要求学生们“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而是经常劝告他们一定要量力而行,照顾好身体,不能过度劳累。由于团队的工作大部分都在西北地区,甚至近年来主体都是在中亚国家,饮食上时间久了总是会让大家食之无味。王建新便总是抽着时间,亲自下厨给大家做一些家乡的味道,改善大家的味蕾,很多学生即使毕业多年,都还记得王老师的那道麻辣鸡翅。2017年的一次,还因为在做饭时想事情入神了,将手指给切伤了。

王建新教授不仅做饭的手艺不错,时常被学生们念叨着,其当兵时所磨砺出的勇气与担当也感动了很多学生。以前,学生们有时会听到王建新当兵修路时的一些经历和故事,感佩于他们当年的艰辛与勇敢。而2020年的野外调查则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到了这份勇敢。当时,王建新带着学生们住在金昌大饭店,是一栋几十层高的大酒店。有一次,当他们刚进入酒店电梯没多久,电梯就悬停在了半空,正在大家焦急的等待维修工时,电梯门又突然自动打开了,邓晨几个学生还没有反应过来时,却已经被王建新推出了电梯。最后,王建新自己才从电梯里走了出来。后来,等维修工确认了电梯安全以后,他们才又重新回到了电梯中。在危险时刻,王建新不顾自己六十八岁的高龄,先把学生们推出危险,是何等的勇敢和值得尊敬。

王建新教授执教三十九年以来,始终牢记西北大学“发扬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肩负建设西北之重任”的办学使命。经过数十年的风雨发展之后,王建新教授与同事们一起在前辈们奠下的坚实基础上,创立了以考古学研究为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体系、以文物保护技术为文化遗产价值的保护体系、以文化遗产管理为文化遗产价值的传承体系的“三位一体”考古学学科体系。在全新的学科体系之下,王建新教授先后指导了秦汉考古、东北亚考古、中亚考古、佛教考古、游牧文化考古、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等方向的近八十名硕、博士生,除国内学生以外,还有来自日本和中亚地区的留学生,其中很多人已经成长为了行业领军人物。通过这些学生,他将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传播到了中亚,传播到了世界上更多的地方。他以考古为园圃,在丝路考古的道路上,教育学生思考的重要性,逻辑的重要性;他亲历亲行,告诉学生们选定目标就要锲而不舍地追逐;他废寝忘食,坚持不懈,告诫学生们要用实际行动来追求真理。他就是在丝路考古中践行着教育的初心和本质的王建新!

编辑:刘昕

陕西教育报刊社是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厅直属教育宣传职能部门,编辑出版《教师报》《自学考试报》《陕西教育》《新新小学生》《新新初中生》《新新幼儿》等报刊。

投稿邮箱:sxjy_w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