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的故事在中国流传千年,家喻户晓,深受人们的喜爱,被誉为“绝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悲剧色彩和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不相上下。其中蕴含的爱情精神,更是人们千年来一直所追求的,然而梁祝是否真实存在,一直是个疑问。
1997年,浙江千年古庙出土了一座晋代合葬墓,据专家考证,该古墓墓穴位置与史书记载的梁山伯墓吻合,且墓志铭上的信息与传说中的一样,种种迹象,皆证明该古墓是“梁山伯墓”。
可在此之前,有多地都出现过“梁山伯墓”,也都有专家进行考证和证明。那么,浙江千年古庙的合葬墓是真实的“梁山伯墓”吗?梁祝在历史上是真的存在吗?
梁祝传说,诸多版本梁祝故事的起源地,一直都存在争议,有人说故事发生在河南,也有人说故事发生在宜兴,还有人说故事发生在济宁。究其原因,除了史书所记载的,还有民间流传的,加上年代过于久远,便衍生出各种版本的“梁祝故事”以及“梁祝墓”。奇怪的是每一个出现的“梁祝墓”似乎都是真的,包括1997年浙江古庙出土的合葬墓。
传说中,祝英台本是女儿身,家住越州上虞,从小就喜爱读书,希望能和哥哥们一样去学堂上课。奈何封建制度的存在,讲究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不允许女子读书。
祝英台不愿意放弃读书的梦想,灵机一动,女扮男装假装哥哥前往越州书院,途中偶遇梁山伯,一番交流,得知梁山伯也要去越州,便结拜为异性“兄弟”,结伴而行。
到了书院,因规定所有学子皆两人同住一个屋子,祝英台担心女儿身暴露,也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便主动与梁山伯一个房间。在祝英台的眼里,梁山伯就是一个呆头呆脑的书呆子,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直男,只要自己做好掩饰,丝毫不用担心其他问题。且两人是结拜的兄弟,怎么都比跟其他人同住要安心一些。
就这样,两人同吃同住,感情日渐深厚。当然,在不知祝英台女儿身前,梁山伯把祝英台当兄弟,只有兄弟情,祝英台却对梁山伯产生了男女之情。
单方面的感情总是难熬的,为了让梁山伯知道自己的心意,祝英台多次向他暗示自己的身份,可书呆子的梁山伯根本就没看出来。祝英台没有办法,直接向梁山伯说出实情,他这才恍然大悟,明白祝英台之前的种种举动。
到了这里,两人已经算是互相“表白”,接下来应该是梁山伯上门提亲,然后成亲。然而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同在一个书院的马文才,早就发现祝英台的不对劲,一直暗中“监视”着她,当梁山伯知道祝英台是女子时,马文才也同样获知这个消息。
男子装扮的祝英台面容十分英俊,若为女子装扮也是一位美女。自古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梁山伯与马文才也不例外,两人同时为祝英台动心,都想把其娶回家。
在书院的学业即将修完时,祝家来信,让祝英台尽快回家,无法反抗的祝英台只能留下一封书信,启程回上虞。
书信中,祝英台给梁山伯写到“二八、三七、四六定”,本意是让梁山伯十天后去提亲。因女子的矜持与羞涩,祝英台只能用委婉的字告知梁山伯,也相信梁山伯能懂他们之间的“默契”。
可祝英台没料到梁山伯这次竟变得愚笨,猜到了祝英台让他去提亲,却猜错了提亲的时间。等梁山伯一个月后高高兴兴到祝家时,祝英台已经被许给马文才,梁山伯痛心不已,犯起相思病,很快不成人形,期望祝英台能前来探望。
在封建礼制的管教下,即使是大胆示爱的祝英台,也有所顾忌,只能拒绝梁山伯,言说此生无缘,但愿死后可以一起埋葬到南山。
梁山伯病逝,祝英台十分伤心,向马文才提出成亲必须经过南山,否则就不上花轿。成亲当天,祝英台偷偷在嫁衣内穿上白色的丧葬服,待迎亲队伍一到南山,就直奔梁山伯的墓穴而去。
随着祝英台大哭,天地变色,梁山伯的墓穴裂开,祝英台起身跳进去,墓穴合起,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墓中飞出。
故事真挚动人,被称为“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同时也在民间广泛流传,但由于区域文化不一致,朝代文化有所改变,梁祝的故事在流传中也跟着变化,内容在原先的版本上有所增加,如“化蝶”结局便是后来加上的。
史书记载,梁祝完整故事最早出现在唐代张读的《宣志室》中,书上写道:“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肆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之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其告父母为聘,而祝氏已字(事)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郭令,病死葬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有山伯墓,祝登号锄,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
在这段文字中,梁祝故事的“伪装、同窗、同葬”三部曲呈现得比较完整,将祝英台与梁山伯的户籍地都清晰点出,是目前为止被认为最早完整记录梁祝故事的文学作品。
在此之前,唐初梁载言的《十道四藩志》中也有所记载:“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北宋大观元年,明州知府李茂诚在《义忠王庙记》中编写的梁祝故事,脉路更为完整,特别提到了梁山伯、祝英台、马文才的生卒年月,明确读书的地址为“钱塘”,墓葬具体位置则为“鄮西清道源九龙墟”,以及马文才的籍贯位于“鄮城廊头”。
到了清朝,梁祝小说等陆续出现,梁祝故事情节在时间的洪流中有了部分改变,如清代绍金彪的《祝英台小传》,内容上已经有了“英台易男装游学”、“梁祝同读同宿三年”、“祭坟化蝶”等。
并且由文学转为戏曲,在民间频频出现,而不同的剧种因接受群体、表现手法不同,如闽剧《裙边蝶》、滩簧《梁山伯祝英台》中皆有祝英台与嫂子打赌的内容。
同样是马家下聘,川剧《柳荫记》、《英台骂媒》和京剧《柳荫记》等剧中均有丑陋的媒婆登场,而越剧中就没有;同样是梁祝殉情,有的是化蝶,有的是化鸟,有的是成仙得道等等。
不同版本故事或文学作品的出现,随之而来的便是各地的“梁祝墓”,按理说,只会有一座“梁祝墓”,是不会有如此多的合葬墓的。那么,究竟哪里才是梁祝故事的发源地,哪一座“梁祝墓穴”才是真的?
千年古庙“梁山伯墓”为了探寻梁祝故事的起源,以及“梁祝墓”的真正所在,专家对传说中的“梁祝墓”、梁祝遗迹进行了考证。
清康熙十一年《邹县志》记载:“梁山伯祝英台墓,在城西六十里,吴桥地方有碑”。通过考证,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马坡乡于2003出土了《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文上详述地记录了流传在微山县的梁祝故事,和梁祝墓重新修建的事。
清康熙以后,《清水县志》记载:“祝氏,讳英台,五代梁时人也。少有大志,学儒业,为男子饰。与里人梁山伯游,同窗三年,伯不知其为女郎。祝心许伯,伯亦无他娶。及成,归家,父母已纳马氏聘矣。祝志唯在伯,伯闻而访之。不得,而恚卒,窆邽山之麓。祝当子归,道经墓侧,乃以拜辞为名,默祷以诚。墓门突开,祝即投入,墓复合。诚千古奇事,邑人传诵不置,过者时有题咏云。”
按照文献记录,专家在清水县考证了“梁祝墓”,证实此地确实存在“梁祝墓”。此外,河南汝南、安徽舒城、河北河间、四川合川、山洞曲阜、江苏江都的“梁祝墓”等都进行了考证,每一个“梁祝墓”背后皆有相关证据支撑着“真实性”。
这样的情况下,无论说哪里是“梁祝墓”,似乎都是对的,却不符合常理,专家猜测梁祝的故事可能并不是真实的,这一段凄美的爱情,应是古人编写而来,才会让“梁祝墓”不具有唯一性。
它存在的意义就是一种希望,对于封建制度改变的希望,对于爱情自由的希望,哪里有期盼,哪里就会有梁祝故事的流传,才有会多座“梁祝墓”的出现。
不得不说,专家的猜测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在考证“梁祝墓”时,专家们发现了几座独立的“祝英台墓”。传说中以及史书记载,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合葬的,不应该出现独立墓穴才对,间接证实了梁祝故事的“虚假”。
直到1997年7月,考古队在给浙江古庙进行修补时,无意间挖出一个深坑。从上面往坑下看,考古队员发现坑底都是青苔,根据多年的考古经验,考古队员认为下面应该是一座古墓。
果然,经过几天的挖掘,一座比较完好的墓穴出现在面前。清理干净后,专家们兴致勃勃地进行考察,入眼就是比较清晰的墓志铭,上面撰写的竟是属于“梁山伯”的墓志铭,那么,这个“梁山伯”会是梁祝的“梁山伯”吗?
初步探查,专家们确认这座古墓是属于晋代时期,墓主人是鄞州的县令。
据明朝徐树丕《识小录》记载:“梁山伯祝英台皆东晋人,《金楼子》及《会稽异文》皆有提及”。众所周知,《金楼子》乃梁元帝萧绎所著,而会稽一名,最早设立于秦始皇时期,东晋时辖区在绍兴、宁波等地区,以此来看,梁山伯确实是东晋时期人。
另南宋乾道年间《四明图经》记载:“义妇家,即梁山伯、视英台同葬之地也,在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旧记谓二人少尝同学,比及三年,而山伯初不知英台为女子也其朴质如此。按《十道四蕃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家,即其事也。”
此段话语,将方位、墓主、距离都表达得十分清楚,其中宋代的鄞县就是今天的宁波市中心区域,县西十里则是高桥古庙位置。
从时间与位置两点来看,出土的“梁山伯墓”与史书记载完全对上,而随着越发深入的探查,专家们发现该墓葬系砖砌拱券顶单穴墓葬。梁山伯病逝时还是单身,墓穴可能是单穴,且在唐以前,按照宁波的丧葬习俗,即使夫妻合葬一般也都是单穴。
魏晋以来,严格的封建制度,在墓葬上也有所规定,此古墓陪葬品皆为下品官员所有,说明墓主人出身不高,这与梁祝故事中“出身寒门”和“县令"”身份是相符的。
种种证据,皆指明此古墓就是“真实的梁山伯墓”。但让专家们疑惑的是,古墓的墓志铭上记载了梁山伯的生平,记载了他是东晋人,却没有祝英台的相关记载。
同时,墓志铭上还记载了梁山伯为官清廉,中年丧妻,膝下无子,因水患积忧成疾病逝。这与史书以及传说是严重不符合的,这是不是说明此古墓并不是真正的“梁祝墓”呢?只是一个与梁山伯同名的人?或者说梁祝的故事根本就不存在?
专家们与史书仔细校对,发现历史上确实有梁山伯其人,宁波、鄞县地方志《吴、晋、南朝时县令表》记载:“晋,郭令,梁处仁,字山伯,后人据其行迹演化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也就是说,此古墓只是晋代下品官员的墓葬,并不是真实的“梁祝墓”,却也与“梁祝墓”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是梁祝故事的起源。而这一切的开端,是由于梁山伯病逝下葬时,选好的墓葬位置已经葬着的祝英台,两相为难之下,便将梁山伯葬到祝英台的旁边,形成了“合葬墓”,因此专家在考证时,才会看到单穴的梁山伯墓。
晋代的谢安听闻此事后,敬佩梁山伯为民的大义,也感激祝英台舍出的半个墓葬,将此事上报给朝廷,请封祝英台墓为“义妇冢”,后不知何原因,在百姓间渐渐传开,产生了梁祝故事。
古墓的秘密被解开,梁祝墓在这一刻真相大白。可专家们产生了一个新的疑问,梁山伯和祝英台是真实存在的,但流传的故事并不是真实的样子,为何编写的故事不是友情或者其它的,而是爱情呢?难不成真的是虚构的?或者这背后隐藏着未知的秘密?
幕后秘密,故事真相经调查研究,学者王宁邦认为,梁祝的故事并不是虚构,而是真实的故事编造。根据当时的情况来看,以及各史书资料的记载,梁山伯的原型可能是梁武帝。
一方面,梁武帝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被封为梁王后,建有梁王祠,而梁王祠的位置便是传说的“祝英台故宅”。据王宁邦考证,祝英台不是人名,而是一个地名,后荒废成坟地,即“义妇冢”。
另一方面,萧衍自小喜爱读书,现今存在着他许多的读书台,而这些读书台与“梁山伯”读书的位置吻合,后被传为“梁山伯与祝英台读书”的地方,则衍生出同窗的说法。
同时,梁武帝萧衍出身南京江宁,在以前隶属会稽区域,与史书记载的梁祝故事发源地一样。从三方面来看,梁武帝萧衍确实是“梁山伯”,那么,他的妃子阮修容应该就是“祝英台”,出身上虞,对应传说。
据悉,阮修容自幼聪明,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对五经有着很深厚的理解。作为梁武帝的妃子,生前受宠,孕育梁元帝,死后被封为“文宣太后”,与梁元帝一起葬在家乡。
而马文才的原型,极有可能是陈庆之,作为梁武帝的贴身侍卫,陈庆之经常出入朝堂、后宫,又因战功赫赫,受梁武帝看重,在史书中也占据着重要位置。
随着故事的传颂,也随着时间的流逝,陈庆之成为“梁祝故事”中的一员,与梁武帝、阮修容共谱千年绝唱。
这么看来,王宁邦的论点有理有据,或许梁武帝就是梁山伯的原型。但梁祝故事流传千年,自诞生以来,针对它的研究从没断过,从各种版本的故事,再到各地的“梁祝墓”,专家们各说各有理,究竟哪一个才是正确的,无法去评判。
经年之后,或许会有新的看法出现,以另一种方式去揭开梁祝故事的真相。也或许会在原有的故事基础上,增加部分细节性的东西,作为文化传承,呈现给我们的后代,但梁祝的爱情精神,是唯一的永恒,也是这个故事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