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文观止十大名篇

古文观止十大名篇(请问:古文观止的名篇是什么)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1-17 19:31:55 浏览5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请问:古文观止的名篇是什么

篇次 篇目 出处 篇次 篇目 出处
1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10 宫之奇谏假道 左传
2 周郑交质 左传 11 齐桓下拜受胙* 左传
3 石碏谏宠州吁 左传 12 阴饴甥对秦伯* 左传
4 臧僖伯谏观鱼* 左传 13 子鱼论战 左传
5 郑庄公戒饬守臣* 左传 14 寺人披见文公* 左传
6 臧哀伯谏纳郜鼎* 左传 15 介之推不言禄 左传
7 季梁谏追楚师* 左传 16 展喜犒师 左传
8 曹刿论战 左传 17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9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左传 18 蹇叔哭师 左传
回到顶端
卷二
篇次 篇目 出处 篇次 篇目 出处
1 郑子家告赵宣子* 左传 9 晏子不死君难* 左传
2 王孙满对楚子* 左传 10 季札观周乐* 左传
3 齐国佐不辱命* 左传 11 子产坏晋馆垣* 左传
4 楚归晋知罃* 左传 12 子产论尹何为邑* 左传
5 吕相绝秦* 左传 13 子产却楚逆女以兵* 左传
6 驹支不屈于晋* 左传 14 子革对灵王* 左传
7 祁奚请免叔向* 左传 15 子产论政宽猛* 左传
8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左传 16 吴许越成 左传
回到顶端
卷三
篇次 篇目 出处 篇次 篇目 出处
1 祭公谏征犬戎* 国语 12 春王正月* 公羊传
2 召公谏厉王止谤 国语 13 宋人及楚人平* 公羊传
3 襄王不许请隧* 国语 14 吴子使札来聘* 公羊传
4 单子知陈必亡* 国语 15 郑伯克段于鄢* 谷梁传
5 展禽论祀爰居* 国语 16 虞师晋师灭夏阳* 谷梁传
6 里革断罟匡君* 国语 17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 礼记.檀弓
7 敬姜论劳逸* 国语 18 曾子易箦 礼记.檀弓
8 叔向贺贫 国语 19 有子之言似夫子* 礼记.檀弓
9 王孙圉论楚宝* 国语 20 公子重耳对秦客* 礼记.檀弓
10 诸稽郢行成于吴* 国语 21 杜篑扬觯 礼记.檀弓
11 申胥谏许越成* 国语 22 晋献文子成室 礼记.檀弓
回到顶端
卷四
篇次 篇目 出处 篇次 篇目 作者出处
1 苏秦以连横说秦 战国策 10 鲁仲连义不帝秦 战国策
2 司马错论伐蜀* 战国策 11 鲁共公择言* 战国策
3 范雎说秦王 战国策 12 唐雎说信陵君* 战国策
4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13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5 颜斶说秦王 战国策 14 乐毅报燕王书* 战国策
6 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 15 李斯谏逐客书 李斯
7 赵威后问齐使* 战国策 16 卜居 屈原
8 庄辛论幸臣 战国策 17 宋玉对楚王问 宋玉
9 触詟说赵太后 战国策
回到顶端
卷五
篇次 篇目 出处 篇次 篇目 作者出处
1 五帝本纪赞* 史记 9 屈原列传 史记
2 项羽本纪赞* 史记 10 酷吏列传序* 史记
3 秦楚之际月表* 史记 11 游侠列传序 史记
4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史记 12 滑稽列传 史记
5 孔子世家赞* 史记 13 货殖列传序* 史记
6 外戚世家序* 史记 14 太史公自序 史记
7 伯夷列传 史记 15 报任少卿书* 司马迁
8 管晏列传 史记
回到顶端
卷六
篇次 篇目 作者 篇次 篇目 作者
1 高帝求贤诏* 汉高祖 9 司马相如上书谏猎 司马相如
2 文帝议佐百姓诏* 汉文帝 10 李陵答苏武书 李陵
3 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 汉景帝 11 路温舒尚德缓刑书* 路温舒
4 武帝求茂才异等诏* 汉武帝 12 杨恽报孙会宗书 杨恽
5 贾谊过秦论(上) 贾谊 13 光武帝临淄劳耿弇* 汉光武帝
6 贾谊治安策(一)* 贾谊 14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马援
7 错论贵粟疏* 错 15 诸葛亮前出师表 诸葛亮
8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邹阳 16 诸葛亮后出师表 诸葛亮
回到顶端
卷七
篇次 篇目 作者 篇次 篇目 作者
1 陈情表 李密 11 春夜宴桃李园序 李白
2 兰亭集序 王羲之 12 吊古战场文 李华
3 归去来辞 陶渊明 13 陋室铭 刘禹锡
4 桃花源记 陶渊明 14 阿房宫赋 杜牧
5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15 原道 韩愈
6 北山移文 孔稚珪 16 原毁 韩愈
7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17 获麟解* 韩愈
8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骆宾王 18 杂说一 韩愈
9 滕王阁序 王勃 19 杂说四 韩愈
10 与韩荆州书 李白
回到顶端
卷八
篇次 篇目 作者 篇次 篇目 作者
1 师说 韩愈 11 送孟东野序 韩愈
2 进学解 韩愈 12 送李愿归盘谷序 韩愈
3 圬者王承福传* 韩愈 13 送董邵南序* 韩愈
4 讳辩* 韩愈 14 送杨少尹序* 韩愈
5 争臣论* 韩愈 15 送石处士序* 韩愈
6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韩愈 16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韩愈
7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 韩愈 17 祭十二郎文 韩愈
8 与于襄阳书* 韩愈 18 祭鳄鱼文 韩愈
9 与陈给事书* 韩愈 19 柳子厚墓志铭 韩愈
10 应科目时与人书* 韩愈
回到顶端
卷九
篇次 篇目 作者 篇次 篇目 作者
1 驳《复雠议》* 柳宗元 12 待漏院记 王禹偁
2 桐叶封弟辨 柳宗元 13 黄冈竹楼记 王禹偁
3 箕子碑 柳宗元 14 书《洛阳名园记》后* 李格非
4 捕蛇者说 柳宗元 15 严先生祠堂记 范仲淹
5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16 岳阳楼记 范仲淹
6 梓人传 柳宗元 17 谏院题名记 司马光
7 愚溪诗序 柳宗元 18 义田记 钱公辅
8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柳宗元 19 袁州州学记* 李觏
9 钴鉧潭西小丘记 柳宗元 20 朋党论 欧阳修
10 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 21 纵囚论 欧阳修
11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柳宗元 22 释秘演诗集序* 欧阳修
回到顶端
卷十
篇次 篇目 作者 篇次 篇目 作者
1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11 管仲论 苏洵
2 送杨置序* 欧阳修 12 辨奸论 苏洵
3 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13 心术 苏洵
4 五代史宦者传论 欧阳修 14 张益州画像记* 苏洵
5 相州昼锦堂记 欧阳修 15 刑赏忠厚之至论 苏轼
6 丰乐亭记 欧阳修 16 范增论 苏轼
7 醉翁亭记 欧阳修 17 留侯论 苏轼
8 秋声赋 欧阳修 18 贾谊论 苏轼
9 祭石曼卿文 欧阳修 19 错论 苏轼
10 泷冈阡表* 欧阳修
回到顶端
卷十一
篇次 篇目 作者 篇次 篇目 作者
1 上梅直讲书* 苏轼 12 方山子传 苏轼
2 喜雨亭记 苏轼 13 六国论 苏辙
3 凌虚台记* 苏轼 14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4 超然台记 苏轼 15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5 放鹤亭记* 苏轼 16 寄欧阳舍人书 曾巩
6 石钟山记 苏轼 17 赠黎安二生序 曾巩
7 潮州韩文公庙碑 苏轼 18 读孟尝君传 王安石
8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苏轼 19 同学一首别子固 王安石
9 前赤壁赋 苏轼 20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10 后赤壁赋 苏轼 21 泰州海宁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王安石
11 三槐堂铭* 苏轼
回到顶端
卷十二
篇次 篇目 作者 篇次 篇目 作者
1 送天台陈庭学序* 宋濂 10 瘗旅文 王守仁
2 阅江楼记* 宋濂 11 信陵君救赵论 唐顺之
3 司马季主论卜 刘基 12 报刘一丈书 宗臣
4 卖柑者言 刘基 13 吴山图记 归有光
5 深虑论 方孝孺 14 沧浪亭记* 归有光
6 豫让论 方孝孺 15 青霞先生文集序* 茅坤
7 亲政篇* 王鏊 16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王世贞
8 尊经阁记* 王守仁 17 徐文长传 袁宏道
9 象祠记 王守仁 18 五人墓碑记* 张溥
回到顶端
附录
篇次 篇目 作者出处 篇次 篇目 作者出处
2-1 蓼莪 诗经 10-1 五代史记一行传叙 欧阳修
2-2 劝学 荀子 10-2 送徐无党南归序* 欧阳修
3-1 句践复国* 国语 10-3 送石昌言北使引* 苏洵
4-1 鲁仲连义不帝秦* 司马光 11-1 教战守策 苏轼
4-2 渔父* 屈原 11-2 六国论 苏轼
5-1 荆轲传* 史记 11-3 战国策目录序* 曾巩
5-2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史记 11-4 白鹿洞书院学规* 朱熹
6-1 长门赋* 司马相如 11-5 正气歌并序 文天祥
6-2 苏武传* 汉书 11-6 送秦中诸人引* 元好问
6-3 戒子益恩书* 郑玄 11-7 尚志斋说* 虞集
6-4 典论论文 曹丕 12-1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6-5 与吴质书* 曹丕 12-2 尚节亭记* 刘基
6-6 与杨德祖书* 曹植 12-3 教条示龙场诸生* 王守仁
7-1 水经江水注 郦道元 12-4 先妣事略* 归有光
8-1 张中丞传后叙 韩愈 12-5 项脊轩志 归有光
9-1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12-6 西湖杂记-2-4 袁宏道
9-2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柳宗元 12-7 复多尔衮书* 史可法
9-3 袁家渴记* 柳宗元 12-8 廉耻 顾炎武
9-4 罴说* 柳宗元 12-9 大铁椎传* 魏禧
9-5 黔之驴 柳宗元 12-10 祭妹文 袁枚
9-6 临江之麋 柳宗元 12-11 先母邹孺人灵表* 汪中
9-7 永某氏之鼠 柳宗元 12-12 梅花岭记* 全祖望
9-8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12-13 左忠毅公轶事 方苞
9-9 与元微之书 白居易 12-14 登泰山记* 姚鼐
9-10 训俭示康 司马光 12-15 致沅弟书* 曾国藩

古文观止有哪几篇文章

《古文观止》包括《左传》34篇、《国语》11篇,《公羊传》3篇、《礼记》6篇,《战国策》14篇,韩愈文24篇;柳宗元文11篇,欧阳修13篇,苏轼文17篇,苏辙文3篇,王安石4篇等共222篇。

《古文观止》收自东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全书12卷,以收散文为主,兼取骈文。题名“观止”是指该书所选的都是名篇佳作,是人们所能读到的尽善尽美的至文了。

该书所选的古文,均以散文为主,兼收韵文、骈文。先秦选的最多的是《左传》,汉代选得最多的是《史记》,唐宋时代选得最多的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文章。照文体来看,该书选韵文十三篇。

如《楚辞·卜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杜牧《阿房宫赋》等,这些作品都是“极声貌而穷文”,工于描绘,描绘中虽用韵语,但与诗不同,往往韵散结合,来加强声情之美。散文则或记人或记事,有议论有寓言等等。

扩展资料:

《古文观止》所收文章皆是上乘之作,源远流长,叙事论辨,写景抒情,咏物明志,各俸兼备、均为历代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自问世后,作为家塾训蒙课本,几至家置一编。所谓观止,即有此开春,其余选本再不足观也。

《古文观止》是一部经典的古文选本,我们本着历久弥新的精神,力图把它打造成三部文学性、艺术忖与知识性相融合的全文化作品,以满足现代读者的阅读需求,提高学习、理解古汉语的能力,全面吸收中国占典文化的精华。

二吴对清代以前散文的选择存在明显的偏重,重先秦、两汉和唐宋时期散文,轻两晋六朝和明代散文。这一重一轻既有二吴的主观意识,也符合消以前散文的大体情况。《古文观止》吸取前代选家(如金圣叹)的成果,入选的作品大都是比较优秀的。

古文观止名句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 间为学生选编的教材,也是当时读书人的启蒙读物。书名“古文观止“意指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文中收录有:陶渊明、柳宗元、韩愈、欧阳修、苏轼等名家大作,《左传》、《史记》、《战国策》中的经典名篇也被收入其中。
古文观止名句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出处】《五柳先生传》(作者:陶渊明)
【大意】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好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便欣然忘食。
【背景】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是东晋田园派创始人。《五柳先生传》文中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个性之美。
2.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出处】《报任安书》(作者:司马迁)
【大意】古时候虽富贵但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在世上著称。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明之后,才著成《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才撰写《兵法》;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慨而写作的。
【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在文中,司马迁以极其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受宫刑的不幸遭遇。其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英雄气概流传千古,表现出了他坚守理想,坚韧不屈的精神。
3.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出处】《谏太宗十思疏》(作者:魏征)
【大意】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
【背景】本文写于唐太宗贞观十一年,魏征向太宗上疏,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十篇《古文观止》里短一点的文言文,还要加上赏析

1、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1),齐师伐我(2).公将战(3).曹刿请见(4).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5)?”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6)?”公曰:“衣食所安(7),弗敢专也(8),必以分人(9).”对曰:“小惠未徧(10),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11).”对曰:“小信未孚(12),神弗福也(13).”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4).”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15).公将鼓之(16),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17).刿曰:“未可.”下视其辙(18),登轼而望之(19),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20),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被打得大败.鲁庄公就要下令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曹刿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战车辗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以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崐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但大国难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赏析:本文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要言不烦,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2、宫之奇谏假道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1).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2).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3),寇不可翫(4).一之谓甚,其可再乎(5)?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6),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7),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8).大伯不从,是以不嗣(9).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10),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11).将虢是灭(12),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13)?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14)?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15)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16).”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17).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18).’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19).’又曰:‘民不易物,惟德馨物(20).’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21),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译文: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围,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就如同虞、虢两国互相依存的关系啊.” 虞公说:“晋国,与我国同宗,难道会加害我们吗?”宫之奇回答说:“泰伯、虞仲是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泰伯不听从父命,因此不让他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第二代,是文王的执掌国政的大臣,在王室中有功劳,因功受封的典策还藏在盟府中.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桓、庄这两个家族有什么罪过?可晋献公把他们杀害了,还不是因为近亲对自己有威胁,才这样做的吗?近亲的势力威胁到自己,还要加害于他们,更何况对一个国家呢?” 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清洁,神必然保祐我.”宫子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里说:‘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祐他.’又说:‘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又说:‘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都是相同的,但是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如此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神灵也就不享用了.神灵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消灭虞国,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神灵难道会吐出来吗?”赏析:文章开头只用“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一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接着便通过人物对话来揭示主题.语言简洁有力,多用比喻句和反问句.如用“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比喻虞晋的利害关系,十分贴切、生动,很有说服力.3、子鱼论战 《左传》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2).司马曰(3):“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4),宋师败绩.公伤股(5),门官歼焉(6).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7),不禽二毛(8).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9),不鼓不成列(10).”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11),隘而不列(12),天赞我也(13).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14),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15)!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16).三军以利用也(17),金鼓以声气也(18).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译文: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 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父帮助我们.敌人在地形上受困而向他们发动进攻,不也可以吗?还怕不能取胜!当前的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使士兵明什么是耻辱来鼓舞斗志,奋勇作战,为的是消灭敌人.敌人受了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去杀伤他们呢?不忍心再去杀伤他们,就等于没有杀伤他们;怜悯年纪老的敌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军队凭着有利的战机来进行战斗,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鼓舞士气的.既然军队作战要抓住有利的战机,那末敌人处于困境时,正好可以利用.既然声势壮大,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 赏析:文章前半部分叙述战争经过及宋襄公惨败的结局,后半部分写子鱼驳斥宋襄公的迂腐论调:总的先说“君未知战”,后分驳“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再驳“不禽二毛”、“不重伤”,最后指出正确的做法.寥寥数语,正面反面的议论都说得十分透辟.4、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九月甲午(1),晋侯、秦伯围郑(2),以其无礼于晋(3),且贰于楚也(4).晋军函陵(5),秦军晋南(6).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7):“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8).越国以鄙远(9),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10)?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11),行者之往来(12),共其乏困(13),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14),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厌之有(15)?既东封郑(16),又欲肆其西封;若不缺秦(17),将焉取之?缺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18),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19),乃还.子犯请击之(20).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21).因人之力而敝之(22),不仁;失其所与(23),不知;以乱易整,不武(24).吾其还也.”亦去之. 译文:九月甲午日,晋侯和秦伯合兵围困郑国,因为郑伯曾经对待晋侯没有礼貌,并且怀有二心亲近楚国.晋国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军队驻扎在汜水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势危急了!倘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兵一定退去.”郑伯听从了他的话.烛之武推辞道:“我的壮年,还不及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郑伯说:“我不能及早重用您;现在碰到急难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有不利!”烛之武答应去. 在夜里用绳子捆住身子从城上挂下去.见秦伯说:“秦晋合兵围困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亡了!倘使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我怎么敢用这件事来烦劳您.越过晋国把远处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界,您知道它的困难;怎么能用灭掉郑国来加强邻国?邻国实力的加强,即您实力的削弱.倘使放弃进攻郑国,作为您东路上的主人,您的外交使者的来往,郑国可以供给他们资粮馆舍,对您没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施恩了;晋惠公应允把焦、瑕两城给您,可是他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在那里构筑防御工事,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已经要把郑国作为她东面的疆界,又要扩展它西面的疆界;倘使不来损害秦国,还会到哪儿去扩展呢?损害秦国来使晋国得到好处,只请您仔细考虑吧!” 秦伯听了高兴,跟郑国人结盟.派杞子、逢孙、扬孙在郑国驻防,才回去.子犯请求发兵攻打秦军,晋文公说:“不行!不是这个人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依靠人家的力量反过来伤害人家,不仁慈;失掉了自己的同盟国,不明智;用战乱来改变出兵时的整肃,是不武,我还是应该回去.”也离开了郑国. 赏析:本篇以对话著名.有郑文公与烛之武的对话,有烛之武与秦穆公的对话.烛之武对郑文公的话里有话;对秦穆公说的话,完全看到了秦、晋间的矛盾,看到围郑对秦、晋的利害关系,所以能打动秦穆公.最后写子犯请击秦军,晋文公不同意,这里预伏后来的秦晋肴之战.5、邵工谏厉王弭谤 《国语》 厉王虐(1),国人谤王(2).邵公告曰(3):“民不堪命矣(4)!”王怒,得卫巫(5),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6),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7).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8),为民者宣之使言(9).故天子听政(10),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11),瞽献曲(12),史献书(13),师箴(14),瞍赋(15),曚诵(16),百工谏(17),庶人传语(18),近臣尽规,亲戚补察(19),瞽、史教诲,耆、艾修之(20),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21).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22),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23).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24).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25),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26)?”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27).三年(28),乃流王于彘(29). 译文:周厉王残暴无道,老百姓纷纷责骂他.邵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虐的政令啦!”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者,派他暗中监视敢于指责自己的人,一经巫者告密,就横加杀戮.于是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在路上相遇,也只能以眼神表达内心的愤恨. 周厉王颇为得意,告诉邵公说:“我能制止毁谤啦,老百姓再也不敢吭声了.”邵公回答说:“你这样做只能堵住人们的嘴.可是防范老百姓的嘴,比防备河水泛滥更不易.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因而治水者只能排除壅塞而加以疏通,治民者只能善于开导而让人说话.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内亲外戚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年长的师傅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背理.老百姓有口,就象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象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样社会的衣食财富就会日益丰富,不断增加.人们心中所想通过嘴巴表达出来,朝廷以为行得通的就照着实行,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周厉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赏析:告诉人们一条真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用今天的话说,如果统治者滥施暴政,且又堵塞言路,终将自食其果.全篇文字简洁,叙述有条有理,逻辑性强,很有说服力. 6、赵宣子论比与党 《国语》 赵宣子言韩献子于灵公(1),以为司马(2).河曲之役(3),赵孟使人以其乘车干行(4),献子执而戮之.众咸曰(5):“韩厥必不没矣(6).其主朝升之,而暮戮其车(7),其谁安之!”宣子召而礼之(8),曰:“吾闻事君者比而不党.夫周以举义(9),比也;举以其私,党也.夫军事夫犯,犯而不隐(10),义也.吾言女于君(11),惧女不能也.举而不能(12),党孰大焉!事君而党,吾何以从政?吾故以是观女(13).女勉之.苟从是行也(14),临长晋国者(15),非女其谁?”皆告诸大夫曰(16):“二三子可以贺我矣(17)!吾举厥也而中(18),吾乃今知免于罪矣.” 译文:赵宣子向晋灵公进言推荐韩献子,让他担任司马.秦晋河曲之战时,赵宣子故意指使车夫以其车骑冲犯行军的队伍.韩献子将车夫逮捕并予处死.大家全都说:“韩厥的官一定做不长久了,那车夫的主人刚刚提升了他,而他马上将其车夫处死,有谁还能让他稳坐在这高位上呢?” 赵宣子却召见他并给予礼遇.说道:“我听讲侍奉君王的人应做到比而不党.对朝廷忠诚守信以举荐恪守大义的人,叫做比;利用举荐以谋私,叫做党.军事行动是不准冒犯的,触犯了则不徇私隐瞒,就叫做义.我将你推荐给国君,却担心你难以胜任;如果举荐了无能之辈,实在没有比这更大的结党营私了.侍奉君王的臣子却结党营私,那我今后还怎么执政呢?所以我以这件事来观察你,希望你能勉力而行.倘若能照着这样干下去,将来掌管晋国大政的除了你还有谁呢?”赵宣子一一告诉众大夫说:“诸位可以祝贺我了!我推举韩厥完全合适,如今我已知道将不会获罪于朝廷了.” 赏析:这篇文章记叙了晋国政治家赵宣子举荐韩献子为晋司马的故事.举贤荐能的事迹本来代不乏人,且多被传为佳话.然而象赵宣子那样,不仅认识到举荐贤能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而且认为举荐无能之辈就是最大的结党营私,这是十分卓越的见解.但赵宣子为了考验韩献子,故意指使马车夫用车骑冲撞行军的队伍,致使一个无辜者丧失了生命.这种不以人命为重的做法,反映了当时人的价值的微贱.7、吴子使札来聘 《公羊传》 “吴子使札来聘(1).” 吴无君,无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贤季子也(2).何贤乎季子?让国也(3).其让国奈何?谒也(4),馀祭也(5),夷昧也(6),与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爱之,同欲立之以为君.谒曰:“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国(7),季子犹不受也.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国乎季子.”皆曰诺.故诸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苟有吴国,尚速有悔于予身(8).”故谒也死(9),馀祭也立.馀祭也死(10),夷昧也立.夷昧也死(11),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12).僚者长庶也(13),即之.季之使而反,至而君之尔.阖庐曰(14):“先君之所以不与子国,而与弟者,凡为季子故也.将从先君之命与,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如不从先君之命与,则我宜立者也.僚恶得为君乎?”于是使专诸刺僚(15),而致国乎季子(16).季子不受,曰:“尔杀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也.尔杀吾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之延陵(17),终身不入吴国.故君子以其不受为义,以其不杀为仁,贤季子.则吴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为臣,则宜有君者也.札者何?吴季子之名也.春秋贤者不名(18),此何以名?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19).季子者,所贤也,曷为不足乎季子?许人臣者必使臣,许人子者必使子也. 译文:“吴子派札来(鲁国)访问.” 吴国本无所谓国君,无所谓大夫,这则记载为什么承认它有国君,有大夫呢?为了表明季子的贤啊.季子贤在哪里呢?辞让国君的位置啊.他辞让君位是怎么一回事呢?谒、馀祭、夷昧跟季子是一母所生的四兄弟,季子年幼而有才干,兄长们都爱他,一起想立他做国君.谒说:“现在如果就这样仓促地把君位给他,季子还是不接受的.我愿不传位给儿子而传位给弟弟,由弟弟依次接替哥哥做国君,最后把君位传给季子.”馀祭、夷昧都说行.所以几个哥哥在位时都勇敢不怕死,每次就餐必定祈祷,说:“上天如果让吴国存在下去,就保祐我们早点遭难吧.”所以谒死了,馀祭做国君.馀祭死了,夷昧做国君.夷昧死了,国君的位置应当属于季子了.季子出使在外,僚是寿梦的庶长子,就即位了.季子出访回国,一到就把僚当作国君.阖闾说:“先君所以不传位给儿子,而传位给弟弟,都是为了季子的缘故.要是遵照先君的遗嘱呢,那么国君应该季子来做;要是不照先君的遗嘱呢,那么我该是国君.僚怎么能做国君呢?”于是派专诸刺杀僚,而把国家交给季子.季子不接受,说:“你杀了我的国君,我受了你给予的君位,这样我变成跟你一起篡位了.你杀了我哥哥,我又杀你,这样父子兄弟相残杀,一辈子没完没了了.”就离开国都到了延陵,终身不入吴国宫廷.所以君子以他的不受君位为义,以他的反对互相残杀为仁,称许季子的贤德. 那么吴国为什么有国君,有大夫呢?既承认季子是臣,就应该有君啊.札是什么呢?吴季子的名啊.《春秋》对贤者不直称其名,这则记载为什么称名呢?认可夷狄,不能只凭一事一物就认为够条件了.季子是被认为贤的,为什么季子还不够条件呢?认可做人臣子的,一定要使他像个臣子;认可做人儿子的,一定要使他像个儿子. 赏析:本文就是《公羊传》解释《春秋》为什么用“吴子”肯定吴国“有君”,用“聘”肯定吴国“有大夫”的.全文层层设问,步步深入,以事实说明公子札的贤、仁、深明大义,使吴国在诸夏心目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赏析:本文就是《公羊传》解释《春秋》为什么用“吴子”肯定吴国“有君”,用“聘”肯定吴国“有大夫”的.全文层层设问,步步深入,以事实说明公子札的贤、仁、深明大义,使吴国在诸夏心目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8、虞师晋师灭夏阳 《谷梁传》 “虞师、晋师灭夏阳(1).” 非国而曰灭,重夏阳也.虞无师,其曰师,何也?以其先晋,不可以不言师也.其先晋何也?为主乎灭夏阳也.夏阳者,虞、虢之塞邑也.灭夏阳而虞、虢举矣(2).虞之为主乎灭夏阳何也?晋献公欲伐虢(3),荀息曰(4):“君何不以屈产之乘(5)、垂棘之璧(6),而借道乎虞也?”公曰:“此晋国之宝也.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则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7),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厩,而置之外厩也.”公曰:“宫之奇存焉(8),必不使也.”荀息曰:“宫之奇之为人也,达心而懦,又少长于君.达心则其言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于君,则君轻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公遂借道而伐虢.宫之奇谏曰:“晋国之使者,其辞卑而币重,必不便于虞.”虞公弗听,遂受其币,而借之道.宫之奇又谏曰:“语曰:‘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挈其妻、子以奔曹(9).献公亡虢,五年而后举虞.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10).”译文:“虞师、晋师灭夏阳.” 不是国都而说灭,是看重夏阳.虞国的军队不足一个师,《春秋》说是师,为什么呢?因为虞国写在晋国之前,不可以不说师.它写在晋国之前是为什么呢?灭夏阳是它为主的.夏阳,是虞、虢交界处虢国的一个要塞.夏阳一失,虞、虢两国都可占领了.虞国为什么要为主灭夏阳呢?晋献公想要讨伐虢国,荀息说:“君主为什么不用北屈出产的马,垂棘出产的璧,向虞国借路呢?”献公说:“这是晋的国宝,如果受了我的礼物而不借路给我,那又拿它怎么办?”荀息说:“这些东西是小国用来服事大国的.它不借路给我们,一定不敢接受我们的礼物.如受了我们的礼而借路给我们,那就是我们从里面的库藏里拿出来,而藏在外面的库藏里,从里面的马房里拿出来,而放在外面的马房里.”献公说:“宫之奇在,一定不让的.”荀息说:“宫之奇的为人,心里明白,可是怯懦,又比虞君大不了几岁.心里明白,话就说得简短,怯懦就不能拚命谏阻,比虞君大不了几岁,虞君就不尊重他.再加上珍玩心爱的东西就在耳目之前,而灾祸在一个国家之后,这一点要有中等智力以上的人才能考虑到.臣料想虞君是中等智力以下的人.”献公就借路征伐虢国.宫之奇劝谏说:“晋国的使者言辞谦卑而礼物隆重,一定对虞国没有好处.”虞公不听,就接受了晋国的礼物而借路给晋国.宫之奇又谏道:“俗语说:‘唇亡齿寒.’岂不就说的这件事吗!”他带领自己的老婆孩子投奔到曹国去了.晋献公灭了虢国,五年以后占领了虞国.荀息牵着马捧着璧,走上前来说:“璧还是这样,而马的牙齿增加了.” 赏析:本文用简炼的语言述评了这一历史事件,深刻地说明了“唇亡齿寒”的道理.9、晋献文子室成 《礼记》 晋献文子成室(1),晋大夫发焉(2).张老曰(3):“美哉轮焉(4)!美哉奂焉(5)!歌于斯(6),哭于斯(7),聚国族于斯(8).”文子曰:“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于九京也(9).”北面再拜稽首(10).君子谓之善颂善祷. 译文:晋国祝贺赵武房屋落成,晋国的大夫前往送礼.张老说:“美啊,这么高大!美啊,这么鲜亮!在这儿祭祀,在这儿办丧礼,还可以在这儿宴饮宾客.”赵武说:“我赵武能够在这儿祭祀,在这儿办丧礼,在这儿宴饮宾客,这是希望保全性命,来追随亡祖亡父于九原啊.”向北面一再深深地跪拜.君子说他们赞扬得好,祈祷得也好. 赏析:本篇所记赵武筑新室成,当是复位后不久的事.他年纪还不大,所以张老在赞颂的同时,还有规劝之意. 10、苛政猛于虎 《礼记》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1),使子路问之曰(2):“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3).”而曰(4):“然!昔者吾舅死于虎(5),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6).”夫了曰:“小子识之(7),苛政猛于虎也!” 译文: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象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这虎上,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儿呢?”回答说:“这儿没苛政.”孔子说:“弟子们记着,苛政比老虎还厉害!” 赏析:这则小故事,形象地说明了“苛政猛于虎”的道理,发人深省.

古文观止值得背诵的50篇古文

曹刿论战
烛之武退秦师
兰亭集序
归去来辞
桃花源记
范雎说秦王
唐雎说信陵君
唐雎不辱使命
卜居
北山移文(超赞啊)
谏太宗十思疏
为徐敬业讨武激(超赞,顶)
滕王阁序
陈情表
春夜宴桃李园序
吊古战场文
陋室铭
阿房宫赋
师说
以上都是名篇啊,要背就要背这种的
再有就是曹植的《洛神赋》
陶潜的《闲情赋》
荀子的《劝学篇》
庄子的《逍遥游》(这一定要背啊!!!)《齐物论》
忘了是谁的《三都赋》
《过秦论》《六国论》等等都很好,中国的国学,博大精深啊、、、
~~

古文观止其中的十首的文言文概括

1.管晏列传
此传记出自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卷六十二、列传第二,是春秋中后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和晏婴的合传。文章抓住人物特点,并选取典型细节和事例加以生动描述,来表现齐国这两位国相的贤能才干。
2.《报任安书》是一篇激切感人的至情散文,是对封建专制的血泪控诉。司马迁用千回百转之笔,表达了自己的光明磊落之志、愤激不平之气和曲肠九回之情。辞气沉雄,情怀慷慨。
3.武帝求茂才异等诏 汉武帝
《武帝求茂才异等诏》是汉武帝选拔社会人才而颁布的诏书。茂才西汉称秀才,东汉避汉光武帝刘秀之讳改称茂才,又常称作“茂才异等”。在西汉属特举科目,汉光武帝时改为岁举。茂才的选拔之是对于有特异才能和有非常之功的低级官吏的提拔。
4.过秦论上 贾谊
《过秦论上》所论述的由于秦王朝不施仁义,终致灭亡的历史事实,提醒西汉统治者接受历史的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5.《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6.陈情表李密
《陈情表》为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
7.兰亭集序 王羲之
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
8.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骆宾王
《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 ,是骆宾王的代表作。这篇檄文立论严正,先声夺人。将武则天置于被告席上,列数其罪。借此宣告天下,共同起兵,起到了很大的宣传鼓动作用。
9.滕王阁序王勃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亦名《滕王阁诗序》,骈文名篇。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赣江滨。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公元653年)始建,后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王勃省父过此,即席而作。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之感慨。
10.春夜宴桃李园序 李白
此序约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前后作于安陆。李白与堂弟们在春夜宴饮赋诗,并为之作此序文。作者以诗笔行文,洋溢着诗情画意。虽然是文,却和李白的诗一样飘逸俊爽。这篇小品,景、情、思融和成一种美丽的意境。作品洋溢着蓬勃旺盛的春的气息,光明洞彻,爽朗不尽,将生活升华到诗的高度。

古文观止的名篇名句有哪些

1.《冯谖客孟尝君》 这是《古文观止》中最引人入胜的一篇。逗战国四公子地之一的孟尝君门下食客3000,贫困潦倒的冯谖自称逗无能地、逗无好地,却常常在廊檐下弹着长剑抱怨食无鱼,出无车,家中无人照顾,孟尝君在众人的不平声中满足了他的一切要求,等待奇迹的发生。果然冯谖自告奋勇去为孟尝君去薛地收债,结果烧了债契空手而归,大惑不解的孟尝君无奈而微愠。宦海浮沉,失势的孟尝君黯然地回到封邑薛地时,百姓扶老携幼相迎于道的感人场面使孟尝君恍然明白冯谖用债契换来了什么。故事并未结束,在孟尝君的叹服声中,冯谖却深谋远虑地告诉他狡兔有三窟。冯谖奔走各国穿梭外交,不但使孟尝君复位,而且逗立宗庙于薛地,永远地留下了退路。情节之曲折,辞令之巧妙,令人叹服。
2.《谏逐客书》 鲁迅先生说逗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地,这一篇则是李斯最出色的文章。秦王政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离开咸阳的路上李斯上此书达秦王,秦王看后,派人急驰挽留,可见此书之强大说服力与强烈感染力。李斯针对秦国利益,抓住秦王心理,启发诱导与批评警告并施,言之有情与持之有故齐发,有如长江大河,千帆竞渡,满纸生气勃勃,势不可档,这样的文章为先秦的纵横家们作了一个滞后但完美生动的注脚。
3.《过秦论(上)》 早夭的西汉才子贾谊才20乡岁就写出了轰动一时千古传颂的这篇《过秦论》,此文论证分析秦王朝的过失错误为汉朝帝王提供借鉴,以逗过秦地而逗规汉地。贾谊精心经营,敛气蓄势,高屋建瓴,一路铺排,时而如小溪潺潺涓涓,时而有大潮波澜壮阔,千折百回,写尽秦国之强大,六国之实力,陈涉之寒微,层层对比,步步为营,在文章最后逼出了论点逗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地,然后戛然而止,将思索留给了汉文帝,也留给了我们。
4.《报任安书》 这封司马迁写给朋友任安的信中诉尽了司马迁的委屈、耻辱、悲愤与哀叹,它表达了司马迁的生死观:逗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地它道出了司马迁接受屈辱的宫刑以发愤作书的苦涩悲壮的心态。它波涌云连,纵横排宕,堪称一篇小《离骚》。全文铺排淋漓,矫健磊落,笔力真如走蛟龙,挟风雨,气势非凡。前人评价说:逗史迁一腔抑郁,发之《史记》;作《史记》一腔抑郁,发之此书。识得此书,便识得《史记》,盖一生心事,尽泄于此也。纵横排宕,真是绝代大文章。地
5.《前出师表》 南朝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逗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表之英也。地大诗人陆游也感叹逗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仲伯间地。如此的赞誉,并非溢美,这篇奏表是诸葛亮走出隆中之后的半生奋斗经历的结晶,展卷捧读,诸葛丞相劳碌勤苦、呕心沥血之情状,声泪齐下,剀切陈辞之形象如在目前,全篇酣畅淋漓、痛切愤激的气势背后,总有一种深沉凝重的真情在流动。有人说《前出师表》逗一字一句,都从肺腑流出,不假修饰,而自为文章之胜。地
6.《滕王阁序》 这篇精美绝伦的美文几乎可以赎尽它之前所有靡丽骈文的罪孽。年轻的才子王勃路过洪州,无意中参加了滕王阁上的盛会,中国文学史上却因之留下了最美丽的篇章。其词采华茂绚丽,至今看来余霞满目,其音韵和谐铿锵,至今读来满口留香。无数美丽的景、物、人、情,在这里凝结成永恒的典故,无数的意境、意象从这里流出。这是才气灵秀所致的至美乐章,走近《滕王阁序》才能初品中国古典文学的滋味与魅力。
7.《祭十二郎文》 谈起韩愈,人们总会说其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冲飙激浪,瀚流不滞,其实韩文决非单纯一面,其抒情散文委曲、含蓄而有情味。生离死别,两世茫茫,这篇祭文正写此情。《古文观止》选编者评价说:逗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祭文中千年绝调。地让我们一起品味祭文的最后几句:逗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看呜呼,哀哉!地
8.《秋声赋》 自从屈原写下逗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地,宋玉写下逗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地之后,中国文人眼中的秋就带上了悲的色彩。欧阳修写悲秋,自出机杼,从秋之声着手,异于他人,文中的秋,不仅仅是自然之秋季,也是人生之秋季,心绪之秋季,故有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悲凉萧瑟弥漫其中。据载:此文成后,欧阳修曾亲手抄写数本,其钟爱之心可见一斑。
9.《前赤壁赋》 经受了逗乌台诗案地的沉重打击,苏轼被贬黄州,那里有著名的黄州赤壁,清风明月中,苏轼来了,洞箫如诉中,苏轼醉了,生命的有限与宇宙的永恒,赤壁昔日的刀光剑影鼓角铮鸣与眼前滔滔无尽的东逝之水令苏轼彻悟了!人生是一个最美丽的谜!欢乐与忧郁、澄明与朦胧中,天亮了。文中有诗性的哲理:逗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客亦知夫水与月乎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地文中有诗性的江月:逗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地文中有诗性的洞箫:逗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妇。地这样的文章就是苏轼所谓的逗行云流水地。
10.《报刘一丈书》 明代逗后七子地之一的宗臣以一封复信活画出谄谀者的嘴脸,真正是毫发毕现,维妙维肖。宗臣以最朴实无华的白描手法,一笔一笔凸现出谄谀者由低声下气的求见到故作姿态的见面到出门之后的吹嘘这样一个丑剧,入木三分,字字见血,是描摹官场形迹的最出色的作品。
11.《郑伯克段于鄢》 这是《古文观止》所选的第一篇文章,它出自《左传》,它描写宫廷内部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的事情,堪称这类题材的始祖与经典。
12.《归去来辞》 陶渊明作了彭泽县令,上级官员来视察。小吏建议陶县令整冠束带卑躬曲膝地去迎接上级官员,陶渊明说:逗我怎么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地一怒之下,弃官而去,开始了退隐田园的生活,此文即是当时所作的一篇宣言书,对后世文人影响极大。
13.《进学解》 逗进学地是使学识和德行进步的意思,逗解地就是辨析、分析。此文关于治学的见解很有启发性与影响,而且文采斐然。逗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地等传世古训即出于此。
14.《岳阳楼记》 几乎每一位遭贬谪的文人心中无法释然时,都会想起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都会以其中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地的襟怀与气度自励。
15.《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善写寓言,一位姓郭的驼背老园艺匠的种树理论引发了作者对做官理政的看法,平铺直叙不动声色中作者之意已寄寓其中。
16.《读《孟尝君传》》 王安石好唱反调,写翻案文章,这篇不到一百字的短文,以句句转折,语言道劲,警策惊人而著称于文坛。
精彩语言辑录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谏逐客书》)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李陵《答苏武书》)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目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同上)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杂说》)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司以亡身,自然之理也。……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伶官传序》)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古文观止里的重点篇目有哪些

分析如下:

古文观止里的重点篇目有一下几篇:

1、《曹刿论战》

2、《邹忌讽齐王纳谏》        

3、《诸葛亮前出师表 》

4、《归去来辞》

5、《桃花源记》    

6、《五柳先生传》      

7、《春夜宴桃李园序》      

8、《陋室铭》

9、《岳阳楼记》    

10、《醉翁亭记》

扩展材料:

该书所选的古文,均以散文为主,兼收韵文、骈文。先秦选的最多的是《左传》,汉代选得最多的是《史记》,唐宋时代选得最多的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文章。

照文体来看,该书选韵文十三篇,如《楚辞·卜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杜牧《阿房宫赋》等,这些作品都是“极声貌而穷文”,工于描绘,描绘中虽用韵语,但与诗不同,往往韵散结合,来加强声情之美。散文则或记人或记事,有议论有寓言等等。

古文观止 这本书的里有什么名篇啊

第一卷 周文(《左传》)
1、郑伯克段于鄢 2、周郑交质 3、石碏谏宠州吁 4、臧僖伯谏观鱼 5、郑庄公戒饬守臣 6、藏哀伯谏纳郜鼎
7、季梁谏追楚师 8、曹刿论战 9、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10、宫之奇谏假道 11、齐桓公下拜受胙 12、阴饴甥对秦伯
13、子鱼论战 14、寺人披见文公 15、介之推不言禄 16、展喜犒师 17、烛之武退秦师 18、蹇叔哭师
第二卷 周文(《左传》)
1、郑子家告赵宣子 2、王孙满对楚子 3、齐国佐不辱命 4、楚归晋知罃 5、吕相绝秦 6、驹支不屈于晋 7、祁奚请免叔向 8、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9、晏子不死君难 10、季札观周乐 11、子产坏晋馆垣 12、子产论尹何为邑 13、子产却楚逆女以兵 14、子革对灵王 15、子产论政宽猛 16、吴许越成
第三卷 周文(《国语》)
1、祭公谏征犬戎 2、召公谏厉王止谤 3、襄王不许请隧 4、单子知陈必亡 5、展禽论祀爰居 6、里革断罟匡君
7、敬姜论劳逸 8、叔向贺贫 9、王孙圉论楚宝 10、诸稽郢行成于吴 11、申胥谏许越成
第三卷 周文
《公羊传》 1、春王正月 2、宋人及楚人平 3、吴子使札来聘 《谷梁传》 1、郑伯克段于鄢 2、虞师晋师灭夏阳
《檀弓》 1、晋献公杀世子申生 2、曾子易箦 3、有子之言似夫子 4、公子重耳对秦客 5、杜篑扬觯 6、晋献文子成室
第四卷 周文
《战国策》 1、苏秦以连横说秦 2、司马错论伐蜀 3、范睢说秦王 4、邹忌讽齐王纳谏
5、颜斶说齐王 6、冯谖客孟尝君 7、赵威后问齐使 8、庄辛论幸臣 9、触讋说赵太后
10、鲁仲连义不帝秦 11、鲁共公择言 12、唐睢说信陵君 13、唐睢不辱使命 14、乐毅报燕王书
《秦文》 李斯谏逐客书 《楚辞》 1、卜居 2、宋玉对楚王问
第五卷 汉文
《史记》 1、五帝本纪赞 2、项羽本纪赞 3、秦楚之际月表 4、高祖功臣侯年表 5、孔子世家赞
6、外戚世家序 7、伯夷列传 8、管晏列传 9、屈原列传 10、酷吏列传序 11、游侠列传序
12、滑稽列传 13、货殖列传序 14、太史公自序 15、荆轲传(原著没有,本人推荐) 司马迁 报任安书
第六卷 汉文
西汉书 1、高帝求贤诏 2、文帝议佐百姓诏 3、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 4、武帝求茂材异等诏
5、贾谊过秦论(上) 6、贾谊治安策(一) 7、晁错论贵粟疏 8、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9、司马相如上书谏猎
10、李陵答苏武书 12、路温舒尚德缓刑书 13、杨恽报孙会宗书 东汉文 1、光武帝临淄劳耿弇
2、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后汉书 1、诸葛亮前出师表 2、诸葛亮后出师表
第七卷 六朝唐文
李密 陈情表 王羲之 兰亭集序 陶渊明 1、归去来辞 2、桃花源记
3、五柳先生传 孔稚珪 北山移文 魏征 谏太宗十思疏 骆宾王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王勃 滕王阁序
李白 与韩荆州书 春夜宴桃李园序 李华 吊古战场文 刘禹锡 陋室铭 杜牧 阿房宫赋
韩愈 1、原道 2、原毁 3、获麟解 4、杂说(一) 5、杂说(四)
第八卷 唐文(韩愈)
1、师说 2、进学解 3、圬(木字旁改提土旁)者王承福传 4、讳辩 5、争臣论
6、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7、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 8、与于襄阳书 9、与陈给事书 10、应科目时与人书
11、送孟东野序 12、送李愿归盘谷序 13、送董邵南序 14、送杨少尹序 15、送石处士序
16、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17、祭十二郎文 18、祭鳄鱼文 19、柳子厚墓志铭
第九卷 唐文
柳宗元 1、驳复仇议 2、桐叶封弟辩 3、箕子碑 4、捕蛇者说
5、种树郭橐驼传 6、桎人传 7、愚溪诗序 8、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9、钴鉧潭西小丘记
10、小石城山记 11、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王禹偁 1、待漏院记 2、黄冈竹楼记
李格非 书洛阳名园记后 范仲淹 1、严先生祠堂记 2、岳阳楼记
司马光 谏院题名记 钱公辅 义田记 李觏
袁州州学记 欧阳修 1、朋党论 2、纵囚论 3、释秘演诗集序
第十卷 宋文
欧阳修 1、梅圣俞诗集序 2、送杨寘序 3、五代史伶官传序 4、五代史宦官传序 5、相州昼锦堂记
6、丰乐亭记 7、醉翁亭记 8、秋声赋 9、祭石曼卿文 10、泷冈阡表
苏洵 1、管仲论 2、辩奸论 3、心术 4、张益州画像记
苏轼 1、刑赏忠厚之至论 2、范增论 3、留侯论 4、贾谊论 5、晁错论
第十一卷 宋文
苏轼 1、上梅直讲书 2、喜雨亭记 3、凌虚台记 4、超然台记
5、放鹤亭记 6、石钟山记 7、潮洲韩文公庙碑 8、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剳子 9、前赤壁赋
10、后赤壁赋 11、三槐堂铭 12、方山子传 苏辙 1、六国论
2、上枢密韩太尉书 3、黄州快哉亭记 曾巩 1、寄欧阳舍人书 2、赠黎安二生序
王安石 1、读孟尝君传 2、同学一首别子固 3、游褒禅山记 4、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第十二卷 明文
宋濂 1、送天台陈庭学序 2、阅江楼记 刘基 1、司马季主论卜 2、卖柑者言
方孝孺 1、深虑论 2、豫让论 王鏊 亲政篇 王守仁 1、尊经阁记
2、象祠记 3、瘗旅文 唐顺之 信陵君救赵论 宗臣 报刘一丈书 归有光 1、吴山图记
2、沧浪亭记 茅坤 青霞先生文集序 王世贞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袁宏道 徐文长传 张溥 五人墓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