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鄂妃

顺治皇帝最爱的董鄂妃到底是什么身世?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6-28 12:20:08 浏览6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作者丨刘澍

顺治十年(1653年,永历七年)深秋的一天,数以百计的女子在玄武门外排队,等候选秀女的一步步流程。清朝选秀女制度是非常严格的,顺治规定,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所有十四至十六岁的女孩子必须参加选秀,三年一选,选出来的女孩子除了当皇帝的妃嫔外,其余许配给皇帝三代以内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的男性。

选秀这天,秀女们坐在骡子拉的车上,由本旗的参领根据满、蒙、汉排列次序,称为“排车”。最前面是宫中后妃的亲戚,其次是以前被选中留了牌子、这次复选的女子,最后是本次新选送的秀女。每一辆骡子车上都有一盏灯,灯上有“某旗某佐领某某人之女”的标识。由此可见,清朝选秀女与其说是选美,不如说是拼爹。

这天日落时分秀女们坐着骡子拉的车就要进宫了,入夜时进入地安门,到神武门外等待宫门开启后下车,在宫中太监的引导下,按顺序进入顺贞门,接下来的选秀要分初选、复选、终选三个阶段进行,就相当于初赛、复赛、决赛。初选时每个秀女都忐忑不安地拿着一个小牌,上面写着自己的姓名、年龄、籍贯,太监们先一一面试,太胖的不要,太瘦的也不要,皇子的智慧主要取决于父亲的遗传,身体素质则取决于母亲,太瘦的女孩子胎气不正,所以不能要。

看完身材后看脸,清宫选秀不像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选演员,中央戏剧学院就要求看素颜,现场都有卸妆液,必须卸妆,看看你素面朝天时颜值如何。而清朝和日后的太平天国选秀时女孩子都是必须要化妆的,素颜反倒不行,马寿龄《金陵癸甲新乐府》就记载杨秀清在南京为洪秀全和自己选妃时明确规定“衣裳罗绮骤装束,脂粉馨香肆涂抹”才能来。

《进击得到铁骑:大清开国的历史瞬间》,刘澍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9月版

让秀女们都化妆后来选美很正常,但奇葩的是太美了又不行。因为清朝皇帝深受程朱理学影响,“好色”是很难听的,所以选妃时也以此为标准,专门选相貌中等的,至于清朝标准下相貌中等的具体颜值,其实并不漂亮,大家网上一搜晚清秀女照片应该就清楚了。

初选之后,下一轮复选,太监们用极其挑剔的目光审视每一个秀女的耳朵、眼睛、鼻子、头发、腰部、脖子、肩膀、后背,只要有一项不合格,就被刷下来。接着,让每个人自报籍贯、姓名、年龄,听一下口音,口齿不清、应对慌张、不够机灵的都除名。

最后,打进终选的旗人秀女“分遣宫娥之老者,引至密室,探其乳,嗅其腋,扪其肌理”,就是在这一关检验她们的贞洁。毕竟宋朝以后中国的贞洁观已经很严格了,汉朝时汉武帝他妈都是改嫁才成了汉景帝的女人,当时并没有什么难为情的。哪怕到宋朝其实都没太严格,王安石支持自己的儿媳妇再嫁,贾似道的母亲光改嫁就有两次。根据洪迈《夷坚志》的记载,妇女改嫁者就记载了61个故事。然而到了明清时期,贞洁观念已然登峰造极。

清朝每次选秀女通常有5000人参选,最后只有50人能入宫,分别担任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八个级别。皇后一人,皇贵妃一人,贵妃两人,妃四人,嫔六人,贵人无定数,常在无定数,答应无定数。最末等的宫女叫答应,名如其人,所做的事无非是上级说什么就答应干什么,仅此而已。

清朝后宫制度比较人性化,选中入宫的秀女如果到了30岁还没被皇帝临幸过,就可以出宫结婚,而不用像中国古代大多数朝代那样一辈子不得出宫,就死在宫里,当然到了清朝后期,20岁即可出宫。这次选秀,满族正白旗内大臣鄂硕之女董鄂氏被选中入宫。

关于董鄂氏的最不着边际的说法,就是董鄂氏是秦淮名妓董小宛。董小宛原为江南名士冒辟疆之妾,持此说者认为,清军南下,董小宛被掳到北京,先留在王府,后被太后要了去。顺治看了喜欢,就从孝庄太后那里要到自己身边,用满洲姓董鄂氏。其实,据冒辟疆《影梅庵忆语》记载,冒辟疆初识董小宛在1639年,那一年董小宛16岁,顺治帝才2岁,皇帝爱上比自己大14岁的姐姐,也是向壁虚构,而顺治八年(1651)董小宛就已病死,而各种史书记载顺治十年董鄂氏才入宫参加选秀女,因此说董鄂氏就是董小宛的说法不足为信。

[清]周序《董小宛像》,南京博物院藏

清朝与前朝不同,中国大多数朝代选秀女都是为皇帝选,清朝则是为皇帝和皇帝的兄弟们选,董鄂氏就被选配给顺治同父异母弟博果尔为妻,1654年两人结婚,董鄂氏这年16岁,比丈夫大两岁。有个段子,“女大一抱金鸡,女大二抱一块儿,女大三抱金砖,女大四自顾自,女大五白受苦,女大六抱块肉,女大七抱儿媳,女大八抱米花,女大九抱条狗,女大十抱粪池”。董鄂氏与博果尔是女大二,应该抱一块儿的,但她俩没抱一块儿,此时清朝还在跟南明作战,博果尔多次随军出征,董鄂氏常常独守空房,致使两人聚少离多,而在一起的日子也因为性格不合而多有矛盾。

清朝制度中,朝中凡有吉凶典礼,在京的达官贵人的妻子都可以入朝,董鄂氏作为顺治的异母弟的妻子自然得以入宫。她“颖慧过人,修谨自饬,进止有序,有母仪之度”,自然引起了顺治的注意。顺治此时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是孝庄定的,顺治并不喜欢博尔济吉特氏,此时遇到了丈夫总是外出作战的董鄂氏,两人不禁干柴烈火。其实霸占弟媳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就霸占了弟弟李元吉的老婆,但毕竟李世民是在李元吉死后霸占了他的老婆,而顺治霸占董鄂氏时博果尔还活着。

魏特《汤若望传》记载:“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博果尔)之夫人(董鄂氏),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一位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他竟被对于他这申斥有所闻知的天子,亲手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刮。这位军人于是乃因怨愤致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即将这位军人底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皇贵妃。”

顺治在册封董鄂氏为皇贵妃时大赦天下,除了杀人、盗窃官方财物、放火、盗墓、贪污、强奸的犯人不被赦免外,其他死刑一概赦免。所有秋后问斩的犯人一律罪减一等,文官除了贪污、失守城池者不予赦免外,其余一律赦免。现在还在反清的,如果真心归顺朝廷,赦免其应得之罪。各地盗贼能够改过自新的,一律既往不咎。

清朝从努尔哈赤1616年建国算起,296年间因为册封皇贵妃而大赦天下,仅董鄂氏这一次而已。多尔衮已死,此时册封董鄂氏为皇后取代博尔济吉特氏的最大阻力就是孝庄,自古以来年轻男人完全自主地选女朋友,这种事是很少的。顺治贵为皇帝,依旧没有权力选择谁当自己的女朋友。古往今来的婚姻,多数情况下要么是自己的父母出于长远利益与眼光,来干涉(决定)你选女朋友的事,为你把关;要么是女孩子在选你,聪明的女孩子出于照顾男朋友的虚荣心,让男朋友误认为你处在主动地位,而如果你真这么以为,那就单纯了。

努尔哈赤画像

回想一下,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男人向女人表白、向女人求婚,发出微信或单膝下跪的那一刻像等待命运判决结果一样等待着女孩子的回复。而如果是女孩子主动在追男人,向你表白的话,通常无外乎两种可能,要么是她站在长远角度看重了你背后的家族利益,要么是你已经拥有了中年男人的能力、魅力、实力、势力,从而让她觉得在你身上能得到中年男人的感觉。

对顺治这个青年男人而言,他拥有整个天下,能力、魅力、实力、势力都有,却依旧没有决定谁来做自己女人的权力,于是他决心向母亲反击。顺治于顺治十四年(1657)正月二十五日下令于太庙匾额不再写蒙文,今后只写满汉文。太庙是清廷供奉祖宗灵位的地方,在太庙匾额抹掉蒙文,意味着宣布结束蒙古女人统治后宫的历史,这是身为蒙古族的孝庄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自从皇太极接连娶了五个博尔济吉特氏的蒙古女子后,朝廷虽然是满洲贵族掌权,而后宫却是蒙古女人掌权,顺治的做法直刺孝庄,老谋深算的孝庄虽然表面不动声色,内心却等待着反戈一击。

顺治与董鄂氏的结合,既有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渴望,也有皇帝与妃子之间的完全不平等的关系,顺治自多尔衮死后大权在握,说一不二,所以全部的压力其实都要由董鄂氏来承担。花瓶式的美女很容易在宫廷斗争中如同花瓶般被摔碎,而董鄂氏可谓有脑又有胸,情商非常高,她“事皇太后,奉养甚至,伺颜色如子女,左右趋走,无异侍女”,她的所作所为使得孝庄无法挑剔。就在董鄂氏被封为皇贵妃不久,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大病一场,几乎丧命,这正是董鄂氏取而代之的好时机,但董鄂氏五天五夜不合眼地伺候皇后,不时与她聊天,让她宽心。给人感觉她毫无觊觎皇后之位的野心,如此大大缓解了她与孝庄婆媳之间的紧张关系。哪怕是皇后病好后,董鄂氏仍旧“晨夕侯与居,视饮食,服御曲体罔不悉”,表现出了作为女人难有的胸襟和气度。

董鄂氏此时是三千宠爱集一身,但她显然比杨贵妃精明多了,她知道,树大招风,自己时时刻刻都在后宫嫔妃们的众目睽睽之下,稍有不慎授人以柄,就会酿成大祸,所以她“性至节俭,衣饰绝去华采,即簪珥之属,不用金玉,惟以骨角者充饰”。这种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美,显然要比挂满金簪玉饰好看得多,那时照片没有图像处理技术,韩国整容技术也没有传入我国,董鄂氏的美想必是浑然天成的。

在对待比自己级别低的女人时,董鄂氏也非常精明,凡是有人把事办成了,她就将其告知顺治;有人把事办砸了,她则不打小报告。嘴不碎的女人才是好女人,用顺治《御制孝献后行状》的说法,董鄂氏“御诸嫔嫱,宽仁下逮,曾乏纤芥忌嫉意。善则奏称之,有过则隐之,不以闻。于朕所悦,后尤抚恤如子。虽饮食之微有甘脆者,必使均尝之,意乃适。宫闱眷属,大小无异视,长者媪呼之,少者姊视之,不以非礼加人,亦不少有诟谇。故凡见者,蔑不欢悦。”

董鄂氏画像

董鄂氏对孝庄和皇后无微不至,尽己所能赢得她们的好感,毕竟抬手难打笑脸人;对下级则有功归人,有过归己,使得下面说不出对自己的流言蜚语;对顺治则更是以自己成熟但不世故,美丽但不妖艳,可爱但不幼稚的风格赢得了他的心。两个人形影不离,每次顺治下朝后,董鄂氏都亲自为他安排饮食,斟酒夹菜,嘘寒问暖,顺治让她跟自己一起吃,董鄂氏却说:“陛下对臣妾甚厚,但更应该对大臣好啊!”顺治经常对大臣大发脾气,然而自从顺治十三年(1656)以后顺治经常请大臣吃饭(与诸大臣共食),皇帝与臣僚之间的关系在饭桌上逐渐融洽起来,殊不知这正是董鄂氏在樽俎之间的话语起了重要作用。手握大权的男人往往吃软不吃硬,二十岁上下的顺治面对叔叔辈、爷爷辈的大臣们的道德规劝,往往会产生反感,而一个女孩娇滴滴地在最恰当的时机说出一些话,则会对自己产生深刻影响。

董鄂氏可谓顺治在政治上的贤内助,每当她看到顺治因心烦意乱而草率批阅奏折时,就会说:“这难道不重要吗?陛下为何如此轻易处置?”顺治漫不经心地回答:“无庸,故事耳。”没什么,都是些老一套,董鄂氏则说:“这虽然是守成法,但陛下怎么知道完全无须改变,或者有其他需要洞悉的内容呢?”顺治有时让她一起来看奏折,她却说:“妾闻妇无外事,岂敢以女子干国政,惟陛下裁察。”她的心中总有一把无形的标尺,她深知,孝庄在皇太极在时尚不敢干政,而自己外无权臣作后盾,内无太后撑腰,与皇后有表面上波澜不惊实际上势同水火的矛盾,如果再干政,一旦传出去,顺治顶不住压力,自己的地位就危险了。

有时候大臣犯了错,顺治在处理朝臣时非常伤脑筋,此时董鄂氏则说:“这些事不是臣妾应该参与的,但以臣妾的愚昧,尚知道大臣如果有过错,也是为国事,而不是为其身谋,陛下何不息怒详查,最后做出能让大臣心服口服的决断。如果连身边大臣都不服的话,怎能让天下人心服?”由此可见董鄂氏已初步具备女政治家的素养,只是历史没有给她施展的舞台。

一次顺治在批阅一份死刑犯名单,顺治跟董鄂氏说:“这些人都是要秋后问斩的,这十几个人只要朕朱笔勾下去,就是死刑。”董鄂氏本着女人的同情心,潸然泪下,说:“这些犯下杀头之罪的人估计都是因无知而犯罪,而且不是陛下亲自一一审理的,臣妾揣度陛下之心,是因为不了解案情而不敢妄下决断,这些案子难道没有冤案吗?臣妾希望陛下能让他们全活下来,以称好生之仁。”皇帝案头一点墨,民间百姓千斤血。皇宫内一丝风、一圈涟漪,都会在民间刮起摧枯拉朽般的飓风与排山倒海式的巨浪。

顺治于是采纳了她的建议,十几个人活了下来。每次刑部送来关于判决死刑的卷宗时,董鄂氏都会说:“民命至重,死不可复生,陛下幸留意参稽之。不然,彼将奚赖耶(百姓还能依靠谁呢)?”董鄂氏还说:“与其失入,毋宁失出。”这与儒家思想“与其伤不辜,宁失有罪”如出一辙,意思是与其因为罪证不足而错判,伤害了实际无罪的人,不如把犯罪嫌疑人放了。宁可放过一个坏人,也不能冤枉一个好人。

董鄂氏的思想已经与现代刑法中疑罪从无的思路完全一致。这当然不会是她自己想出的,史载董鄂氏“所诵《四书》及《易》,已卒业,习书未久,天资聪慧,遂精书法”,通过读四书,董鄂氏得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此外她还精通书法,遗憾的是现在已经没有董鄂氏的书法流传下来了。董鄂氏与顺治在一起的四年间,“重辟获全,大狱末减者甚众”,也就是说该杀头的被保全,罪行重的被减轻的有不少。的确,1656年至1660年这五年,除了郑成功1659年长江之役时江南地方清军进行报复性屠杀外,清军没有进行一次屠杀,顺治也没下达过一次屠杀令,董鄂氏对于汉人的保全功不可没。

顺治帝画像

顺治有时去打猎,董鄂氏就说: “陛下藉祖宗鸿业,讲武事,安不忘战,甚善。然邦足安足恃?以万镑仰庇之身,轻于驰骋,妾深为陛下危之。”顺治皇帝与董鄂氏已经建立了真正的爱情,而他对其他妃子只是喜欢。喜欢和爱有很大区别:喜欢一个女孩是你想靠近她,而爱一个女孩则是你根本离不开她;喜欢一个女孩是开心时想跟她在一起,爱一个女孩则是即便不开心,也想跟她在一起;喜欢中只包括笑,正所谓喜笑颜开,而爱中则有笑有泪;喜欢一个女孩不过是心血来潮时翻看她的朋友圈;而爱一个女孩则会念念不忘地天天点开她的朋友圈。喜欢一个女孩,当她老了以后,就会喜新厌旧,另觅新欢,而爱一个女孩,则会对她不离不弃,生死相依;喜欢是荡秋千,可以自得其乐,不需别人的回应,爱是跷跷板,需要一个人坐在对面与你互动,贴近你内心的感觉。

顺治十四年(1657)十月七日,董鄂氏与顺治终于有了爱情结晶,这也是顺治的第四个儿子(康熙是顺治第三个儿子),母以子贵,有了儿子,顺治觉得该一步步废后而把董鄂氏扶正了,但他太低估孝庄了。一个女人要想在后宫赢得地位,最根本的是两条:赢得皇帝青睐,给皇帝生儿子。董鄂氏在同时拥有这两条后,也陷入了旋涡的中心。

董鄂氏怀孕这一年,北京一带夏天连降大雨冰雹,冬天酷寒,孝庄有意移居南苑,避开即将临盆的董鄂氏。董鄂氏生产后不久,南苑突然传来孝庄“违和”(身体欠安)的消息,并令后宫嫔妃都来探视。孝庄此计甚毒,董鄂氏现在是产妇,身体虚弱,只要她来,借着这次从皇宫到南苑的折腾,就可以让她雪上加霜。如果她不来,就是不孝,今后可以拿此说事儿。12月大雪纷飞的季节,董鄂氏作为一个产后妇女坐车二十多里来到南苑,本以为探视一下就可以,孝庄则把她强行留下,让她“朝夕奉侍废寝食”,白天端茶送药,晚上在床前值班。如此,董鄂氏的身体遭到毁灭性打击。

就在董鄂氏侍奉孝庄时,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却从未去南苑探望,显然,这是孝庄与皇后串通好了,孝庄的病是假,故而皇后不必来,而想借此整死董鄂氏才是真。顺治自然明白这些,于是以不孝为名欲废后,董鄂氏说:“陛下之责皇后,是也。然妾度皇后斯何时有不憔悴忧念者耶?特以一时未及思,故失询问耳。陛下若遽废皇后,妾必不敢生。陛下幸垂察皇后心,俾妾仍视息世间,千万勿废皇后也!”

世上还有这么体贴的女人吗?然而就是这样,三个月后,董鄂氏的新生儿神秘死亡,是孝庄干的,还是皇后干的,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个孩子的死改变了历史,如果他不死,董鄂氏也不死,那么最后继位的很可能是这个孩子,而不一定是康熙。

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董鄂氏去世,享年二十二岁,临终时她说:“我逝后,束体者慎毋以华美。皇上崇俭约,如用诸珍丽物,违上意,亦非我素也。”就是说自己去世后穿的衣服要朴素,不要太奢华。顺治将董鄂氏的谥号定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并满怀深情地写下《御制孝献后行状》,本书关于董鄂氏的记载大多来自这篇文章。

董鄂氏死后,顺治不顾一切,寻死觅活,人们不得不昼夜守着他,使顺治不自杀。(魏特《汤若望传》)顺治没有自杀,而是下令让太监和宫女共一百三十人给董鄂氏陪葬,这成为清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活人殉葬。

宫女的意义就是奴隶,一个女孩子一旦进入宫廷,就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进坟墓,在入宫之前,一切都能自己做主;入宫之后,身子是皇上的,命运则是被皇上、比自己地位高的妃子、太监所左右,稍有不慎,就会卷入宫廷斗争,至有性命之虞。当然,其中既幸运又有娴熟的政治斗争手腕,且容貌美艳者,会在宫女中脱颖而出,最终做到皇后,生下皇子,母以子贵,在享尽荣华后逝去。不过,宫女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无缘跟皇上一起在御榻之上颠鸾倒凤,而是在默默无闻中成为半老徐娘,韶华已逝时被逐出皇宫,落到另外一批相同性质的主子手里。

当然,这个结局比起那些卷入宫廷斗争而死的人来说,已经算好的了。董鄂氏是个悲剧人物,生前短暂,死后哀荣备至,在中国历史上也算名垂青史,比起那些默默无闻的死在宫中的“白头宫女说玄宗”的那些女孩子,算是幸运的了。

本文选自《进击得到铁骑:大清开国的历史瞬间》(刘澍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9月版),由出版社授权刊发。

作者丨刘澍

摘编丨吴鑫

编辑丨张进

校对丨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