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这三场大战巩固了中华疆土,维护了明朝在东亚的主导地位。
一、抵御日本的援朝之战
1592年,首次以“天下人”的称号统一日本的战国大名丰臣秀吉,萌生了更大的野心:先征服朝鲜,再征服中国,后征服印度。于是,这年他出兵14万,跨过朝鲜海峡,正式拉开了侵略朝鲜的序幕。日本历史上称之为“文禄庆长之役”,朝鲜称为“壬辰倭乱”。
朝鲜王朝在两个月内连连惨败,三都八道丧失殆尽,不得不向宗主国明帝国求援。而丰臣秀吉刚刚攻占朝鲜首府汉城后,便开始商议如何迁都北京,甚至已经划分好北京周围的10块区域,作为俸禄赐予有功之臣。
针对这种情况,明神宗派遣辽东总兵李如松和兵部侍郎宋应昌二人,率领四万多人进入朝鲜,抗击日军。在明军和朝鲜水军将领李舜臣等人的配合下,相继收复了汉城、开城等地;经过平壤之战后,丰臣秀吉被迫与明朝和谈。
可日本却提出了以朝鲜境内的大同江为界,划分朝鲜,谈判破裂。1598年8月,丰臣秀吉病死后,日军遵从遗命,开始撤退。于是,中朝联军运用800艘战船,在顶天拦截日军的后路。终于,两军于朝鲜的露梁海峡爆发海战。明朝的70岁老将邓子龙身先士卒,亲率精兵300名登上日本战船,与日军肉搏。最终因为其他战船上误投的火器,让战舰起火。邓子龙壮烈牺牲。
此时,朝鲜名将李舜臣领兵冲入敌阵救援,却被日军包围,结果身中流弹而亡。在明朝援军赶到后,经过一夜激战,百余艘日军战船被焚,余部撤回日本。
明朝援军赶到后,经过一夜激战,百余艘日军战船被焚,余部撤回日本。至此,露梁海战以及持续6年的日本侵朝战争结束
从长远来看,此次援朝之战给日军以重大打击,形成了战后两百多年的和平局面。而战后的日本丰臣家族被德川家族打败,真正结束了战国时代,进入近代的幕藩体制。
二、镇压蒙古叛乱的宁夏之战
宁夏是明代边陲九个军事重镇之一,主要是防御蒙古族人。叛乱的拜本是蒙古鞑靼人,明嘉靖年间因得罪酋长,父兄被杀,他投了明军。万历十七年(1589年),被提为副总兵,致仕后,其子承恩袭位。
万历初年,他的势力已经拥有家兵千余人,专制宁夏。终于在万历二十年,也就是1592年,饽拜胁迫宁夏总兵张惟忠上报朝廷,说巡抚克扣了百姓饷银而发生民变。接着,他纵火烧毁公署,杀死巡抚,索取敕印。张惟忠最后也无奈自缢而死。
三、平叛土司的播州之战
播州位于四川、贵州、湖北之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唐朝起这一地区就被杨氏一代统治,明朝初期,朝廷任命当时的播州统治者杨铿为播州宣慰司使,万历上台后将当时的播州土司杨应龙任命为播州宣慰司使。可是,这个杨应龙骄横跋扈,作恶多端,当地百姓深受其害。
万历二十七年,贵州巡抚杨国柱率领军队3000人前去进攻杨应龙,失败被杀。朝廷终于意识到了杨应龙对国家的威胁,于是启用李化龙管理四川、湖北、贵州三地的军事,又调集了董一元,麻贵等人前去南征。
万历二十八年二月,在李化龙的指挥下,明朝军队兵分八路,每路3万人联合攻打杨应龙基地,在经过4个月的战争之后,杨应龙知道大势已去,带领两个小妾上吊自杀,播州之役胜利。
至此,历时一百多天的播州会战以叛军斩首两万五千人、俘获一千余人,杨氏家族被俘七十余人的后果而完结。播州平定后,朝廷将播州分为二,设遵义府归四川管辖,改派流官治理。这样的处理措施也为后来清朝的“改土归流”政策提供借鉴。
总结
连年征战不仅导致了明王朝衰落,还给了满族的崛起机会。明王朝调集20余万大军远赴西南平定播州之乱,其中一大部分的精锐力量都来自于常年驻扎东北的军队。这些军队内调后,明朝在东北的军事力量大大削弱。明廷无暇顾及东北,让东北女真族有了崛起的大好时机。努尔哈赤在东北招兵买马,不断扩充实力,进而逐步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强大的后金政权。而明军于萨尔浒之战的惨败揭开了明王朝衰落的序幕——明朝在东北完全丧失主动权,接连丧师失地,战线一直延烧到山海关附近,成为了明朝这只骆驼上最沉的稻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