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记金华的双龙洞》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几年级的课文
-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3记金华的双龙洞
- 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
-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主要内容
- 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 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2《记金华的双龙洞》
-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资料
《记金华的双龙洞》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是一篇苏教版的课文全文按游览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节),交代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及双龙洞的地点.
第二段(第2、3小节),写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先写山后写溪流,最后用“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引出描写的重点双龙洞.
第三段(第4、5、6、7小节),分别写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情景.
第4节先写在洞口观山的感受,然后具体描写外洞,写出外洞口“宽”内“大”的特点.最后又提到泉水,交代了泉水的流向.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第5节写作者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情形,这一节写得很详细,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写泉水的来路,承接上文,自然过渡,引出下文.第二层介绍泉水流出的孔隙的大小.第三层写小船的形状,使人对孔隙的矮、窄有了明确的认识.第四层介绍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办法.第五层写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感觉.先写作者穿过孔隙之前的心情和所做的准备,再写作者穿过孔隙时的感觉,读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6、7小节写作者游览内洞时的情景,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写“黑”,“内洞一团漆黑”.第二层写“奇”.借着汽油灯光,首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其次看到的是些“石钟乳和石笋”.第三层写“大”.“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第四层写水“源”.“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发源地,点出了双龙洞已到尽头.这一段主要写内洞“黑”、“奇”、“大”三个特点.
第四段(第8节),写出洞,自然结束文章.
这篇文章段落分明,条理清晰.一是按游览顺序划分段落;二是另有一条水线在串连着全文,因而有两条线:游线和水线同时贯穿全文.
分段时,如有的学生把4节看成第三段,5节为第四段,6、7节为第五段,也就是把全文分为六段也是可以的.
作者是叶圣陶老先生,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路上的见闻、外洞的 、孔隙的 、和内洞的 ,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几年级的课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四年级的课文。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游览路线是沿途,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顺“的线索,二是以水(溪流)为线索,是”逆“的线索。
作者多次写到水。在途中是”一路迎着溪流“,来到洞口时,发现”那溪流就是从洞里流出来的“”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在内洞,作者看到了”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听到”声音轻轻的“。以上两条线索十分清晰。
叶圣陶(1894—1988) 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是现代童话创作的重要奠基人。代表作有童话集《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3记金华的双龙洞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双龙洞的游览顺序,景象的奇异。我在此整理了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原文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行文中还有一条线索,即作者多次写到水。在途中是“一路迎着溪流”,来到洞口时,发现“那溪流就是从洞口流出来的”;“在外洞找了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在内洞,作者看到了“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听到“声音轻轻的”,以上两条线索十分清晰。
文章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用“眼前一片明艳”概括了山区生机盎然的春色。再以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双龙洞的特点。“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外洞很宽敞,孔隙的窄小,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内洞是一团漆黑”,靠“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才看清楚洞内的景物:首先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点名双龙洞名称的来历;其次是形状变化多端的石钟乳和石笋。最后通过比较,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
在记叙中,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如写外洞的宽敞,用“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来说明,写内洞的大,用“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来比拟。写孔隙则以自己的好奇和“挤压”的感觉,真实地写出窄小的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让学生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本文教学的重难点是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2、词句解析:
⑴对句子的理解:
①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一个“迎”字,点名作者是逆溪流而上。“时而……时而……”说明了溪流蜿蜒曲折,由于溪流的宽窄不一,才形成流水速度的缓急不同,作者巧妙地运用“宽、窄;缓、急;”两对反义词准确地表达溪流的形和声。由于溪流缓急不一,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犹如在“时时变换调子”。这句话烘托了作者当时的游兴有多浓,对涓涓溪流发出如此赞叹!
②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这句话写出作者通过孔隙时的真实感受,“稍微”,“一点儿”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隙,以此说明孔隙小的特点,非常逼真。运用“要是……准”的假设句式,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觉。
③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石钟乳和石笋是非常值得观赏的,原因是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又各异。用“即使”这个关联词作强调,即退一步讲,如果不把这些石钟乳、石笋具体比做什么也值得观赏,说明它本身已经够吸引人了,无需再比作什么了。
⑵对词语的理解:
石钟乳:
又名“钟乳石”,倒挂在溶洞顶部向下生长的一种碳酸钙沉淀物。当地表水或降水沿着溶岩裂缝下渗至洞顶时,因水的蒸发及二氧化碳的散失,使溶在水中的碳酸钙沉淀下来,慢慢增长,具有同心圆状结构,形状如钟乳,故名“石钟乳”。
石笋:
溶洞底部直立的一种碳酸钙沉淀物,它是由洞顶的水滴到洞底后,水分蒸发,水中的碳酸钙沉淀下来,由少积多,由下向上增长,形如笋状,所以叫石笋。
四年级下册语文单元作文范文:校园的桂花树
伴着徐徐微风,我悠闲地漫步在校园里的操场上。
顿时,我灵敏的鼻子闻到了一股浓郁的清香,我东望西望,四处看着,原来是花坛里的桂花树散发出来的香味,我伴着香味情不自禁地走向了花坛。
桂花树枝繁叶茂,就像一个个绿油油的大绒球。八月,满树的桂花竞相开放,在这秋韵如水的时节里含笑枝头。我仔细看着,一朵朵桂花犹如一颗颗饱满的爆米花,像裂开似的,争先恐后地向人们献媚,桂花有时也清纯可爱,当一阵凉爽的秋风吹来的时候,它就千姿百态地在风中尽情地摇曳着,好像是在跳着优美的芭蕾舞,也好像是在跟你打招呼,做个鬼脸,真可爱!
过了几天,我又来到桂花树的旁边,细细观察,其中有一朵桂花,在雨水的滋润中,阳光的沐浴下,闪闪发亮,好像是在炫耀着它美丽诱人的衣服。
一朵朵桂花在绿叶的衬托下,慢慢长大,渐渐成熟,从一颗颗黄豆般大小的花骨朵儿蜕变成一位位花仙子,都是在露水的哺育下,长得如此茂盛,含苞欲放。桂花生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桂花的家,让桂花置身的地方。桂花的特点就是它的香味,这才使它远近闻名,当我一闻,就有一股清香扑鼻而来,顿时,我感觉自己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桂花不仅可以让人观赏,他还可以做成香甜可口的桂花糕、清凉解渴的桂花茶……
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 四年级语文 课本中的一篇游记,记叙了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我为四年级师生整理了语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资料,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同步练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在正确的读音上面“√”
系(jì xì)绳子 稍(shāo sāo)微 蜿(wān wǎan)蜒
漆(qī xī)黑 上源(yuán yán)盘曲(qū qǎ)而上
浙(zhè zè )江 仿佛(fú fó )呈(chéng céng)粉红色
三、给下列 句子 中加红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端:①端正,不歪斜②东西的一头③项目方面④事情的开头⑤仔细地看 ⑥用手平正地拿着
1.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 )
2.他端详着这幅画,陷入了沉思。( )
3.他端来一把椅子,让我坐下慢慢说。( )
异:①不同的②分开③另外的,别的④特别的⑤奇怪
1.石钟乳和石笋颜色各异。( )
2.奇花异草不容易养活。( )
3.这是一道奇异的亮光。( )
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沙土 ( )的映山红 ( )的公路
( )地移动 ( )地流着 ( )地举起
五、读课文,完成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作者游览的地点是________________,时间是___________。游览的顺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
2.作者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先描写了________,特点是_______;再写了______,特点是________;然后写了______特点是__________。
3.“孔隙”的特点是______。表现在______。
①小得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________________;
②船的进出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③乘船必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通过孔隙时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内洞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重点写了_____的特点。
参考答案:
一、(略)
三、1.③2.⑤3.⑥;1.①2.④3.⑤
四、(略)
五、1.叶圣陶浙江金华北山的双龙洞4月14日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2.洞口外的景色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宽外洞大
3.窄小①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②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绳子,船就出来③仰卧在小船里,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一处不贴着船底④眼前昏暗了,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4.黑大奇奇
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了解外洞和内洞及孔隙的特点。
2、体会祖国山河景色的秀丽。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2、去双龙洞的路上,作者看到的景色是什么样的?
二、布置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可在书上圈圈画画,同桌也可讨论讨论。
三、讨论外洞特点。
1、课文中怎样介绍外洞的?谁能把有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2、外洞的主要特点?(大)从哪儿体会到的?
四、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怎样介绍内洞的?
2、从刚才读的语句,可以看出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变化多端”什么意思?“颜色各异”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双龙洞吗?
“蜿蜒”什么意思?
五、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课文哪一部分写的?
2、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3、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
七、布置作业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主要内容
讲的是作者,在游览双龙洞路上的见闻、外洞的 、孔隙的 、和内洞的 ,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
第一段:4月14日作者游览双龙洞。二三段:作者在路上的见闻。第四段:作者在游览外洞所见的情景。第五段:介绍了这个孔隙有多大,怎样仰卧在小船里从外洞进入内洞。六七段:作者游览内东所见的情景,又以进洞方式出洞。
这篇文章段落分明,条理清晰。一是按游览顺序划分段落;二是另有一条水线在串连着全文,因而有两条线:游线和水线同时贯穿全文。
扩展资料
金华的双龙洞,最初印象是在小学课文叶圣陶先生写的游记里,金华山清水秀,一如徽州的乡村。车在蜿蜒的柏油路间行走,弯道多多,当地的小车不经意间窜出来,引来大家的阵阵惊叫。四周群山绵延,绿树成荫,看着都是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距离市区大概十几分钟的车程,“双龙景区”很快出现在眼前,景区的门楼不是很大,朴实而平和。沿着台阶上去,遮天蔽日的大树,在炎热的夏日显得清凉而幽静。上行不远,路的右侧山脚下是一堵类似徽派建筑的屏风。
攀上几个台阶去瞻仰,一个个刻在石头上的人物,线条简洁,神态各异,都是用诗词赞誉双龙洞美景的名人。远有李白杜甫,近有叶圣陶郭沫若。古今众多文化人物飞扬的文采,让景区的名声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变得优美而心向往之。
远远地,看见了题在峭壁上的“双龙胜景”,看着前方巨石上,光环而平整,刻着许多的字。走近了,是叶圣陶先生的《记金华双龙洞》全文的石刻。
从右往左,每个字刚劲有力,居然没有一个标点。静静地欣赏着,遥想当年叶老对美景的描述,如今来到他曾经到过的地方,岁月易逝,生命短暂,文人立言,文字让一个人可以流传千古。
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课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的路上、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秀丽山河的热爱。
其中对于内洞进行了深入详细的描写,写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感觉,先写作者穿过孔隙之前的心情和所做的准备,再写作者穿过孔隙时的感觉,读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扩展资料
全文按游览顺序,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段(第1节),交代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及双龙洞的地点。
第二段(第2、3小节),写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店,渐渐入山,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先写山后写溪流,最后用“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引出描写的重点,双龙洞。
第三段(第4、5、6、7小节),分别写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情景。
第4节先写在洞口观山的感受,然后具体描写外洞,写出外洞口“宽”内“大”的特点。最后又提到泉水,交代了泉水的流向。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第5节写作者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情形,这一节写得很详细,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写泉水的来路,承接上文,自然过渡,引出下文。第二层介绍泉水流出的孔隙的大小。第三层写小船的形状,使人对孔隙的矮、窄有了明确的认识。
第四层介绍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办法。第五层写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感觉。先写作者穿过孔隙之前的心情和所做的准备,再写作者穿过孔隙时的感觉,读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6、7小节写作者游览内洞时的情景,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写“黑”,“内洞一团漆黑”。第二层写“奇”。借着汽油灯光,首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其次看到的是些“石钟乳和石笋”。第三层写“大”。
“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第四层写水“源”。“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发源地,点出了双龙洞已到尽头。这一段主要写内洞“黑”、“奇”、“大”三个特点。
分段时,如有的学生把4节看成第三段,5节为第四段,6、7节为第五段,也就是把全文分为六段也是可以的。
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2《记金华的双龙洞》
洞里是否有妖怪?——《记金华的双龙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很棒的游记。文章按照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他游览金华双龙洞时路上的见闻、外洞的景色、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还有乘船出洞的情况。用丰富生动的语言,为读者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读起来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一、叶圣陶的名字
叶圣陶(1894—1988)是江苏关县人。他从“五四”时期开始创作,作品很多,著名的短篇小说有《隔膜》《城中》,长篇小说有《倪焕之》,童话集有《稻草人》等。1957年,他60多岁时,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和冰壶洞,写了《记金华的两个岩洞》这篇游记,课文是从这篇游记中节选的。原文现收在叶圣陶的散文集《小记十篇》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读一读。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作为名满华夏的教育学家和文坛巨擘,成就斐然。他为何不用原名,改用“圣陶”两个字呢?这与他少年时的经历息息相关。
叶圣陶小时候聪明伶俐,12岁出头就考入了苏州元吴公立小学。当时正处在清政府即将覆灭之际,各地军阀割据混战,一片破败不堪的景象。叶圣陶痛心疾首,强国救国就成了他的志向。他请求教书先生章伯寅为自己赐字。章先生感慨:“绍钧是你的名,有诗言‘秉国之钧’,字就叫‘秉承’好了。”并教育他要爱国,爱家乡的土地,鼓励他要通晓历史、地理。不久,满清政府垮台了,叶圣陶再次找到了章先生:“清朝已经覆灭,皇帝都没了,我还是不当臣子了。”先生笑道:“你名绍钧,有诗言‘圣人陶钧万物’,就改为‘圣陶’吧。”叶圣陶满意而归。
从此以后,叶绍钧就在杂志上以“圣陶”为名发文。他把姓氏“叶”和“圣陶”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今后闻名遐迩的名字——“叶圣陶”。叶圣陶在文学界的地位非同凡响,一提到这三个字,人们心中就会显现出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他循循善诱,潜心尽力教书育人。“叶圣陶”这三个字名满中外,名气早已超越了“叶绍钧”这个原名,这也是笔名的魅力所在。
二、溶洞及其奇特景观是怎样形成的?
金华的双龙洞在浙江省金华市北山上,是北山三个洞中的一个。因为有像龙头一样的钟乳石悬在洞口的两侧,所以叫双龙洞。双龙洞分外洞和内洞,外洞约1200平方米,洞内泉水清澈,洞内的温度常年在15摄氏度左右。内洞约2100平方米,布满了各种形状的钟乳石。内外洞间有一条水道相通。
溶洞形态万千、异彩纷呈,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你知道溶洞是如何形成的吗?溶洞内有形态各异的钟乳石、石柱、石笋等景观,你是否了解它们的主要成分呢?
溶洞是可溶性岩石因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地下空间,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之一是碳酸钙,碳酸钙是难溶于水的固体,它与水、二氧化碳反应会变成碳酸氢钙。碳酸氢钙是一种盐,易溶于水,所以会被腐蚀。在自然界中,溶有二氧化碳的地下水和雨水,长期侵蚀石灰岩层,逐渐形成了溶洞,石灰岩也被水“雕塑”成了各种各样的形状。
在钟乳石和石笋的形成过程中,地下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碳酸氢钙在零摄氏度以下比较稳定,在常温下易分解。溶解了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部滴落到洞底时,由于环境的变化,溶解在水中的碳酸氢钙会分解生出碳酸钙,难溶于水的碳酸钙逐渐沉积,就会在洞穴顶部形成下垂的钟乳石;当碳酸钙滴落到溶洞底部并向上堆积时,就会形成石笋;当钟乳石和石笋结成一体时,就会形成千奇百怪的石柱。
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可溶性基岩发达国家之一,比较著名的溶洞有桂林溶洞、北京石花洞、湖南的梅山龙宫、湖北的腾龙洞、贵州的双河溶洞等。其中,2018年的最新探测结果显示:贵州的双河溶洞长度为238.48千米,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六长的溶洞。
溶洞是大自然的杰出造化,钟乳石和石笋的形成往往需要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的时间,因此,我们要珍惜和保护它们,在参观的时候可千万不能损害它们。
三、从灯台到煤油灯
你小时候一定听过、念过儿歌“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这个儿歌里的“灯台”,跟烛台大同小异,是古时候的室内照明用具,材质和造型多种多样,都有个小台子用来放蜡烛、灯油之类的照明物品。灯台使用了很多年之后,煤油灯出现了。这种灯细腰大肚,长得像个葫芦,有个形状像蛤蟆张嘴的灯头,一个小小的灯芯伫立在灯座上,人们注入煤油,用火柴点上,屋里便明亮起来。煤油灯这个古老的照明工具,现在已经远离我们的生活,但在过去,却是家家户户的必需品。
清末时期,煤油灯被引入中国。这种灯样子漂亮,使用先进的燃料,用科学的方式燃烧,亮度是老油灯的许多倍,一下子吸引了中国人的眼球,一时间,煤油灯供不应求。有些外国的石油公司,把煤油灯作为自己石油产品的敲门砖,推销给中国的老百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以及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没有通电的地区,煤油灯仍在普遍使用。微风中,煤油灯忽明忽暗,灯火上下跳动,照亮不了多远,孩子们只能围灯而坐,在灯下看书、写作业。此时,母亲们也会就着灯光,纳鞋底或缝补衣物。
在电灯普及之前,煤油灯是主要的照明设备之一。虽然煤油灯点燃后容易冒出熏眼的黑烟,但它却彻底结束了我国使用灯台的历史。那跳跃的灯火,不仅点亮了无数人的生活,也点亮了一段沧桑的岁月。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资料
双龙洞
双龙洞属岩溶景观,位于双龙洞景区中心,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是整个双龙风景名胜区核心景观和标志景观,根据史料记载,西汉元帝年间(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刘仲卿大将遭诬贬后,隐居于金华山中,唐代的柳宗元为之撰写了《刘仲卿隐金华洞》(双龙洞古代亦称金华洞),从那时算起,双龙洞的历史已长达2000多年。
双龙洞海拔约520米,由内洞、外洞及耳洞组成,洞口轩朗,两侧分悬的钟乳石一青一黄,酷似两龙头,两龙头在外洞,而龙身却藏在内洞,故名“双龙洞”。传说,古代婺州连年大旱,民不聊生,青龙和黄龙地知后,偷来天池水,拯救了百姓,却因触犯天条被王母娘娘用巨石压住脖颈,困在双龙内洞,但双龙仍顽强的仰头吐水,清澈泉水至今潺潺不绝。
外洞宽敞高广,面积约1200平方米,可容千人集会。常年洞温保持在17℃左右,冬暖夏凉。特别是在炎炎炎夏日,金华人和游客到洞中纳凉已成千古风俗,比起天然空调,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古人形容得好:“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
外洞洞壁有众多摩崖石刻,洞口北壁“双龙洞”三字,传为唐人手迹,后由民国交通次长临摹刻撰;南壁“洞天”二字,为宋代书法家吴琳的墨宝;“三十六洞天”五个大字,则为国民党元老、近代书法家于佑任先生之手笔;最里边石壁上还有“水石奇观”石刻和清代名人探洞游记碑刻;近代合肥游人的“双龙洞”三字石刻,很有趣味,他将“龙”字反刻,寓意双龙洞的两龙头,要站在洞厅内往外反过来看,才能看到他们的真面貌(见图1)。
外洞厅北有一挂黄色“石瀑”,俨然是古人衣袍,这就是传说的“吕先生藏身”景点,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隐身于此,又有传说是,有个村姑誓不嫁抢她的财主,被锁困在洞中,吕洞宾就是从这里去营救洞中的村姑的。靠厅北尽头就是“骆驼仰首”、“石蛙窥穴”、“雄狮迈步”、“金鹞展翅”等景观,特别是洞中的岩溶景观“仙人田”层层叠叠,使人不由产生来到世外的感觉。
内外洞之间有巨大的屏石横亘相隔,仅有狭窄的地下河相通,河长15余米,宽3米多。要想进入内洞,只有屏息仰卧小船中,逆水擦岩而过,不得稍做抬头,否则就有碰破鼻尖之虞,很是惊险,游览方式为世界独有(见图2)。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就是描写历史上就是如此探洞的。明朝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在400年前,则是向洞前的潘老太太借了澡盆,解衣游进双龙内洞的。
“千尺横梁压水低,轻舟仰卧人回溪”,进入内洞就宛如置身仙境龙宫了。内洞更大于外洞,面积约3500平方米,洞内钟乳石、石笋、石幔、石柱、石钟、地下泉水众多。“神龙见首不见尾”,在洞内你就可以见到两龙的龙身、龙爪、龙尾了。其他主要景观有“晴雨石”、“仙人挂衣”、“雪山罗汉堂”、“将军腿”、“金华火腿”、“北京烤鸭”、“仙人床”、“倒挂蝙蝠”、“彩云追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争仙丹”、“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拇指泉”和郁达夫命名的“盆景小瀑布”等20多个岩溶景观,琳琅满目,惟妙惟肖,游客至此,都会忘记尘世的喧嚣,体验“洞中方一日,人间已三载”的神奇。
明代的徐霞客根据双龙洞“外有二门,中悬重幄,水陆兼奇,幽明凑异”的独特景观特点和价值,把她列为“金华山八洞”的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