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年高考语文试卷 高考语文 文言文

21年高考语文试卷(求历届高考语文文言文试题)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1-11 19:08:02 浏览17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求历届高考语文文言文试题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09年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父毗,郁林令。
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政清净,不严而肃。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于时盗贼群起,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其邻城营造,皆聚于听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犹不能济。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胜余县,使百姓劳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及将赴任,倾城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不绝。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贵乡父老,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馆陶父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为诈。郡不能决。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庆。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宝藏深害其能。会越王侗征兵于郡,宝藏遂令德深率兵千人赴东都。俄而宝藏以武阳归李密。德深所领皆武阳人也,念其亲戚,辄出都门,东向恸哭而反。人或谓之曰:“李密兵马,近在金墉,去此二十余里。汝必欲归,谁能相禁,何为自苦如此!”其人皆垂泣曰:“我与魏明府同来,不忍弃去,岂以道路艰难乎!”其得人心如此。后没于阵,贵乡、馆陶人庶,至今怀之。
(节选自《北史魏德深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为政清静,不严而肃 肃:恭敬。
B.会兴辽东之役 会:适逢。
C.所在征敛,人不堪命 堪:忍受
D.动之军法从事 动:招致
【答案】D
【考点】主要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的掌握情况,能力层级为B级。
【解析】D项“动”,总是,常常。
【思路分析】要做好此类题目,一是靠平时多积累,二是要学会借助上下文语言环境进行推断,两者结合,则问题迎刃而解。
9.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德深深受百姓拥戴的一组是
①常为诸县之最 ②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
③未尝辄敢出门 ④诣阙请留德深
⑤以贵乡文书为诈 ⑥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答案】D
【考点】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析】排除法,①表明魏德深管理属下有方,约束官吏,排除A、B;③ “未尝辄敢出门”是滑人赵君实害怕魏德深,表明魏德深治理有方和他的严厉;故排除A和C,而④“请阙留德深”显然是表明百姓爱戴,且⑥“乃断从贵乡”的主语是两使,不能说明百姓爱戴。
【思路分析】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不符合要求的选项一般有两类:一是将别人做的事或说的话说成主要人物做的或说的,致使陈述对象不一致;二是答非所问。排除法时作此类题目较简便快捷的方法。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德深很有才干,历任多种职务后升职主持贵乡政务。其时朝廷纲纪败坏,官吏贪污受贿,民不聊生;只有贵乡生产生活一切照常进行,百姓没有受到骚扰。
B. 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体恤下情。邻城打造兵器,聚集在官府,官吏督责,尚不能成功;而贵乡则约束官吏,避免百姓劳苦,官府安静,一直像无事一样。
C. 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他后来将回贵乡,贵乡吏民互相庆贺。
D. 郡丞元宝藏忌妒魏德深的才能,令他率领武阳籍士兵在家乡附近作战,想利用军士的恋家情绪使军队溃散。但魏德深极得人心,士兵们全都不忍离他而去。
【答案】C
【考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析】C项“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错误,文中说的是“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逃犯纷纷来自首。”“逃窜之徒”是指四处流亡的人,而不是指与赵君实之流。
【思路分析】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在做此类题时,选项中每一个意思都要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地方,注意排除把“无”说成“有”和“曲解意思”的干扰。此类题目设错误项时,有一个典型的做法,就是把两件事或两个人物的是混在一起,或把属于这件事的内容说成是另一件事的内容,有的甚至是无中生有。
11.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
译文:
(2)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译文:
【答案】⑴(赵君实)与群丞元宝藏互相往来,结交密切,先后来到馆陶做令长的人,没有不受他们指挥差遣的。⑵馆陶境内的老百姓,全都悲伤乃至下泪,于是跟随他到贵乡居住的有几百家。
【考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级。
【解析】本题涉及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达、雅”。第(1)句注意“交结”为古今异义和“令长”、“ 指麾”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合境”和“从而”“ 居住” 为古今异义。
考生要树立采分点的意识。⑴中“相”译为“相互”,“交结”译为“结交”,“未有”译为“没有不”。(相、交结、未有各1分,大意1分,共4分)⑵“庶”译为“老百姓”,“合”译为“全都”,“因”译为“于是”,“数”译为“几”。(庶、合、因、数各1分,大意2分,共6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魏德深,本来是巨鹿人。祖父是魏冲,在周作过刑部大夫、建州刺史,于是就安家在弘农。父亲名为魏毗,作过郁林令。德深最初作文帝的挽郎,后来作过冯翊书佐、武阳司户书佐,因为才能卓著升任贵乡县令。为政清净,不采用严厉的办法治理县政。正好赶上辽东作战,朝廷想出各种办法征税,派人到各个郡县责成催办。当时,朝纲废弛,法治紊乱,官吏贪赃贿赂成风,横征暴敛,老百姓不堪以命。只有德深所在的贵乡县,贫富相通,不竭尽老百姓的全力,上面要求的全部满足了,却没有惊扰百姓,所以被称为“大治”。当时盗贼群起,武阳等城大多被攻陷,唯独贵乡得以保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经常进剿失败,每次都丢盔弃甲,军械丢得干干净净,于是就又从老百姓那里征集,并且以军法要挟百姓,像这样已经多次了。临近的城池在建造,大家聚集在一起,官员民众互相指责,日夜喧哗,还是不能完成。德深问众人想做什么工作,安排并让人们便宜从事,官府安静了,就象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只不过约束负责的官员,修造的城池也无须超过别的县,而使百姓辛劳困苦。但是他的属下办事尽力,为各县中最好的。
很快他又调任馆陶县令,贵乡官员百姓听说这个消息后,互相谈论这件事,都感慨流泪,说不出话来。到了去任职那天,全城的人都去送他,哭号的声音传便整条道路。魏德深到了馆陶,全县的百姓都象见到父母一样。有一叫赵君实的狡猾的员外郎,和郡丞元宝藏互相勾结,前后任的县令没有不被赵君实左右的。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逃犯纷纷来自首。贵乡百姓冒着危险到城里请求德深留任,上级下令答应了。馆陶的百姓也去向郡守投诉,称贵乡的任命文书是假的。郡守不能决断。正好有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到了,两县的百姓拜见使者并诉讼,才判给贵乡.贵乡官员百姓在路上歌舞庆祝。而馆陶的全县人民都悲伤痛哭,规模达到了几百家之多。
元宝藏对魏德深很厌恶,正好越王杨侗在郡中征兵,元宝藏就令魏德深带一千士兵去东都洛阳。不久元宝藏以武阳归顺李密。德深所带领的士兵都是武阳人,因为家乡已被敌人占领,想到亲人,都出洛阳向东痛哭,然后又回洛阳了。有人对士兵们说:“李密的军队在金墉,离此仅二十多里地。你们要是去投靠李密,又有谁能够阻挡呢?何必这样痛苦。”士兵们都哭着说:“我们和魏大人一起来,不忍心丢下大人而逃走,并不是因为道路难走啊!”魏德深就象这样深得民心。后来他和敌人作战,牺牲在战场上,贵乡、馆陶的百姓至今仍然怀念魏德深。
(09年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郭原平字长泰,禀至行,养亲必已力。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性谦虚,每为人作匠,取散夫价。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穷,父母有肴味,唯餐盐饭而已。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要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中买里中买籴,然后举爨。父抱抱笃疾弥年,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者,跨积寒暑。父丧既终,自起两间小屋,以为祠堂。每至节岁烝尝,于此数日中,哀思,绝饮粥。父服除后,不复食鱼肉。于母前,示有所啖,在私室,未曾妄尝。自此迄终,三十余载。高阳许瑶之居在永兴,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原平。原平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瑶之乃自往曰:“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耳。”原平乃拜而受之。每出市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半,如此积时,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居宅下湿,绕宅为沟,以通淤水。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原平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又采笋置篱外。邻曲惭愧,无复取者。又以种爪为业。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渎不复通船,县官刘僧秀愍其穷老,下渎水与之。原平曰:“普天大旱,百姓俱困,岂可减溉田之水,以通运瓜之船。”乃步从他道往钱唐货卖。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若自船已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以此为常。太守王僧郎察教廉,不就。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及山阴朱百年妻,原平固让频烦,誓死不受。人或问曰:“府君嘉君淳行,敏君贫老,故加此赡,岂宜必辞。”原平曰:“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终不肯纳。百年妻亦辞不受。
(节选自《宋书·郭原平砖》)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禀至行,养亲必己力 禀:赐与
B. 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 闲:熟习
C. 日暮作毕,受直归家 直:报酬
D. 于里中买粜,然后举爨 爨:做饭
【答案】A
【考点】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解析】禀:天赋,赋予。
【思路分析】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有效信息在文章开头:“郭原平字长泰,禀至行,养亲必己力”。一般的,人物传记开头除了介绍姓名字号、籍贯、身份,还要介绍其品行等。A项的“秉”应当为“天赋”的意思。
9.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示郭原平孝敬父母和仗义助人的一组是
A. ①唯餐盐饭而已 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
B. ①父抱笃疾弥年 ②要使微贱,然后取直
C. ①于母前,示有所啖 ②岂可减溉田之水
D. ①原平乃拜而受之 ②己自引船,不假旁力
【答案】A
【考点】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解析】B、后一句表明郭原平不赚便宜;C、后一句表明郭原平先人后己,不计较私利;D、分别表明郭原平不随便接受别人东西和不愿麻烦别人。
【思路分析】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用排除法,B “每出市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半,如此积时,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据前文,这只能表明他家贫穷或者说他的俭朴而不能表明仗义助人;C“普天大旱,百娃俱因,岂可减溉田乏水,以通运瓜之船” 不能表明仗义助人,只能说是他体恤他人;D“高阳许瑶之居在永兴,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原平,原平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瑶之乃自往曰:‘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耳。’原平乃拜而受之” 是说许阳送他礼物,他不肯接受,不能表明郭原平孝顺父母。“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也不能表明仗义助人。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原平品德高尚,竭尽全力赡养双亲。他外出做工,赚钱养家,家中断炊,从不独自饱食。照顾病父,积年累月始终不懈;父亲去世后,他三十多年不吃鱼肉。
B.郭原平为人宽厚,常常顾及他人感受。出市卖物,只收半价,以致买者加价付钱。他家种竹,有人偷笋,他掘出竹笋放在篱外,盗者感到惭愧,不再偷盗。
C.郭原平以种瓜为业,曾遇大旱,运瓜的沟渠不能通船。县官刘僧秀要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让他运瓜,他不肯接受。运瓜时他见有人遇到困难,却能迅速相助。
D.太守王僧朗举察郭原平为孝廉,他不愿接受。太守蔡兴宗私人送米给他,他坚决推辞;有人劝他别拒绝,原平谦虚地说,自己没有一点善行,不当受到赏赐。
【答案】C
【考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解析】不是“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而是“放其他沟渠的水注入运瓜水道”。“运瓜时”应为“每次行船来钱塘”。
【思路分析】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此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
(2)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
【答案】(1)郭原平自认为不能广泛施舍,致使这人跌倒,于是在种竹处的沟上搭起小桥,让人足以通行。
(2)如果因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困,不只是我一个人而已。
【考点】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解析】(1)注意“以”“颠沛”“乃”“立”“令”“足”的翻译。(2)注意“若”“以”“其”“耋齿”“屡空比室”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执行直译的原则;找准得分点:重点实词、活用词、句式特点、重要虚词、通假、偏义复词;保持译句流畅通顺让,译句和原文语境吻合。
【思路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达、雅”。第(1)句注意“颠沛”为古今异义和“立”、“ 足”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其”和“耄齿”“ 比” 等词的落实。
附文言文译文:
郭原平,字长泰,宋朝会稽郡永兴县人。他生性孝顺,为人正直宽厚,乐于行善,总是处处先人后己,不贪图计较个人的私利。郭原平很孝顺,他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侍养父母。他会做木工,常靠给人做工供养双亲。他生性谦虚,每次给人做工,只取一般木匠的工钱。雇主招待他吃饭时,郭原平想到自己家中贫穷,父母不曾吃荤菜,所以自己只吃咸菜下饭就算了。家里有时没饭吃,他就整日空腹干活,和家里人一同挨饿;等到傍晚收工,得了工钱回家,在村里买米,然后烧火做饭。父亲得了重病整一年,郭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渍的蔬菜,这样过了一冬一夏,连觉都没躺下睡过一次。郭原平每次去市场卖东西,别人问多少钱,他总是栽减成市价的一半,这样时间长了,城里的人都认识他,于是加还本价给他,卖者买者彼此总要互相推让。郭原平总想使买的人稍稍减价,等价钱低廉然后才收钱。郭原平住的房屋下面潮湿,他便绕着宅基挖了条水沟疏通淤水。他在房子旁边种了一些竹子,春季夜里有人来偷竹笋,有一次,郭原平偶尔起来撞见了,偷笋的人奔逃掉进了水沟。郭原平认为自己不能广施善行,而使偷者摔跤,于是在种竹笋地方的水沟上搭一座小桥,使偷者行走方便,又采了些竹笋放在篱笆外面。偷笋人感到很惭愧,从此再也没有人去他家偷笋。郭原平以种瓜为业。宋世祖大明七年发生大旱灾,他的运瓜水道不再能通船,县令刘僧秀怜惜他贫穷年老,放其他沟渠的水给他。郭原平说:“普天下大旱,百姓都很困难,怎么能减少灌溉稻田的水,用来通行运瓜的船呢?”于是他步行改走他道去钱塘卖货。每次行船来钱塘,看见旁人的船被堵在水坝下还没有牵过去,就迅速操桨过去帮助,自己的船自己牵引,不要旁人的帮助。若是自己的船已经通过了水坝,后面的人还没赶上来,他常常停船等待,似乎这样已成了习惯。因为郭原平的德行令人钦佩,所以太守王僧朗推举他为“孝廉”,郭原平没有接受。太守蔡兴宗来到该郡,对郭原平的为人行事也很钦佩,感到惊异,于是便把自己的米馈赠给郭原平和山阴县朱百年的妻子。郭原平坚决的一再推让,誓死不受。有人问他说:“府君嘉奖你淳厚的德行,怜悯你年老贫穷,所以才有赡养之赠,岂能苦苦推辞呢?”郭原平回答说:“府君如果因我的孝义行为而给以赏赐,则不止我一个人做得好,所以不能随便承受这种赏赐;如果因我贫穷衰老而馈赠,而八九十岁的老人很多,家家都很贫困,并非只是我一个罢了。”他始终不肯接受,朱百年的妻子也推辞不接受。
(09年北京卷)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
(1)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2)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3)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4)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①。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传言“趋”。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大行设九宾,胪传。
(5)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②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取材于《史记·叔孙通传》)
①肄:学习、练习 ②谒者:官名,掌接待宾客及赞礼。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 益:渐渐
B.度吾所能行为之 度:估量
C.若真鄙儒也 鄙:品德低下
D.竟朝置酒 竟:直至……终了
【答案】C
【考点】考查对文中实词的理解
【解析】C项,据第三段“若真鄙儒也”之前的内容“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和叔孙通笑着说:“你等真是……的儒生”及下一段众儒生被征召的情况来看,叔孙通此处断不会认为他们“品德低下”,应当译为“见识浅陋”。课文《曹刿论战》有“肉食者鄙”,《出师表》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句子。
【思路分析】文言文实词的推断,基本方法就是代入原文,据上下文的文意进行排除或筛选,至于据结构、语法等进行分析,还不如平时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难度不要大),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形成语感。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①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B. ①及项梁之薛 ②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C. ①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 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
D. ①度吾所能行为之 ②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答案】A
【考点】考查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
【解析】A项均为介词“趁机”。B项:到(动词)/的(助词)。C项:按照(介词)/在(介词)。D项:所字结构,助词,可译为“的”或不译/被(介词),被动句固定句式“为……所”
【思路分析】所考查的虚词均出自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文虚词。对照句出自教材或选文。对于前者可以此句中该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前一句子,看看讲的通还是讲不通。对于后者,则需要先找到句子在原文的所在,看整个句子乃至一段的意思而定。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
诸侯一起拥戴汉王在定陶即位为皇帝
B.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
您所侍奉过的人主将近十位了,您都是凭当面阿谀得到了信任和富贵
C.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
摆开战车骑兵步兵以拱卫皇宫,设置士兵的队列,并竖起旗帜
D.以尊卑次起上寿
按照地位高低的次序起身上前,为皇帝祝寿
【答案】C
【考点】考查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
【解析】C项:“车骑”翻译成“战车骑兵”错
【思路分析】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翻译,难度不大,但考生一定要据上下文仔细辨别其翻译中的细微之处。据文章第二、三段可知,这是叔孙通为汉帝制定礼仪以使君臣的尊卑有序。朝堂上当然不会像作战那样排兵布阵了。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叔孙通有眼光、识时务的一组是
①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②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③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④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⑤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
⑥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A. ①②⑥ B. ①③④
C. ②⑤⑥ D. ③④⑤
【答案】B
【考点】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
【解析】②写的是高帝的做法,据此可排除A、C两项;⑤写的是叔孙通帮助恢复古礼后的效果,不能说明其“识时务,有眼光”,据此可排除D项。
【思路分析】考生一定要有原文意识,找到备选项在原文的所在,据上下文读懂大意,再据题干进行筛查。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初即位,不喜欢繁文缛节,崇尚简易
B.跟随刘邦征战的将军们不懂礼仪,表现粗鲁
C.叔孙通帮助朝廷建立了一套庄重威严的礼仪
D.鲁地儒生皆固守气节,坚决不与叔孙通合作
【答案】D
【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解析】据第二段可知,是高帝“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后,群臣才没有了尊卑礼法。
【思路分析】考生对于需要读懂几个句子或是一段乃至全篇才能回答的这类概括题,比较犯难。其实,只要牢牢把握一点,就是找到信息源,进行比较、归纳、概括,也就迎刃而解了。
(09年北京卷)
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短句。(5分)
天 之 道 其 犹 张 弓 与 高 者 抑 之 下 者 举 之 有 馀 者 损 之 不 足 者 补之 天 之 道 损 有 馀 而 补 不 足 人 之 道 则 不 然 损 不 足 以 奉 有 馀 孰 能 有 馀 以 奉 天 下 唯 有 道 者 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 功 成 而 不 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答案】11.(5分)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补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考点】考查文言文的断句
【思路分析】文言文的断句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与翻译相关的题型,其难度低于翻译,但读不懂文句,断句也是很困难的。考生可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据标志词进行辅助断句。如据实词“补不足”、“人”、“损”,据虚词“之”、“是以”等可辅助判断。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语文真题及答案(出炉)

真正的高考胜利者,并非是指那些成绩拔尖的状元,而是在高三这一年里成长起来的乐观、自信坚忍不拔的你。下面我为大家带来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语文真题及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欢迎参考阅读!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语文真题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 文化 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 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 总结 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摘自《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材料二:

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

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讨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据我的 学习 经验 ,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

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 方法 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 想象力 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开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兴自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

(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

B.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

C.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

D.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

C.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

D.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

B.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C.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D.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江上【注】

冯至

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生命。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南塑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

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

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语。有人在抱怨,二十年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也不好做。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说:“前几年吴王余昧死了,本应该传位给季札,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一个这样贤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洁。”

“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我们都是吃了他高洁的苦。”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

那老年人却谅解季札:“士各有志。他用行为感动我们,不是比做国王有意义得多吗?——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挂剑的那件事而论,对于友情是怎样好的一幅画图!”

季札在死友墓旁挂剑的事,子胥从前也若有所闻,他再低下头看一看自己佩着的剑,不觉起了一个愿望:“我这时若有一个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剑,当作一个友情的赠品,——而我永久只是一个人。”子胥这样想时,也就和那些人的谈话隔远了,江水里的云影在变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这时江水的上游忽然浮下一只渔船,船上回环不断地唱着歌:

日月昭昭乎侵已驰,

与子期乎芦之漪。

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侵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身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

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到的一块宝石。渔夫的歌声又起了:

日已夕兮予心忧悲,

月已驰兮何不渡为?

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

多少天的风尘仆仆,一走上船,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气,立即感到水的温柔。子胥无言,渔夫无语,耳边只有和谐的橹声,以及水上的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船到江中央,水流变得急聚了,世界回到原始一般地宁静。子胥对着这滔滔不断的流水,他想这是从郢城那里流来的。他立在船头,身影映在水里,好像又回到郢城,因为那里的楼台也曾照映在这同一的水里。他望着江水发呆,不知这里边含有多少故乡流离失所的人的眼泪。父亲的、哥哥的尸体无人埋葬,也许早已被人抛入江心;他们得不到祭享的魂灵,想必正在这月夜的江上出没。郢城里的王公们都还在享受眼前的升平,谁知道这时正有一个人在遥远的江上,想把那污秽的城市洗刷一次呢。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

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子胥在他眼里是怎样一个人呢?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人罢了。但是子胥,却觉得这渔夫是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而这歌词却又吐自一个异乡的、素不相识的人的口里。

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

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嗫嚅,但他最后不得不开口:“朋友。我把什么留给你作纪念呢?”渔夫倒有些惊奇了。

这时子胥已经解下他的剑,捧在渔夫的面前。

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说:“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

“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

“你要拿这当作报酬吗?”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见有些行人,不知为什么离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既然远行,山水就成为他们的阻碍;他看惯了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样的人顺便渡过来。因为他引渡的时候多半在晚间,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那样的歌曲。“这值得什么报酬呢?”

子胥半吞半吐地说:“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他只拨转船头,向下游驶去。

子胥独自立在江边,望着那只船越走越远了,最后他才自言自语地说:“你这无名的朋友,我现在空空地让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将来我却还要寻找你,不管是找到你的船,或是你的坟墓。”

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是在替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保留着这支剑。

(有删改)

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 故事 ,叙述他由楚至吴的辗转逃亡。小说共九节,《江上》为第六节,伍子胥过了昭关,继续跋涉,前往吴国。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子胥过了昭关,所见风景与前大不相同,那大片绿色和原野,也是子胥再次“获得了真实的生命”的心情写照。

B.“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表现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态,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

C.子胥同渔夫道别,说话时“有些嗫嚅”“半吞半吐”,表现的是子胥渴望同渔夫交流,又碍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

D.“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子胥在江上领会到渔夫的“世界”,他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7.关于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那位老人欣赏季札不就王位的高洁,也称赞他以美好的行为感动了世人。

B.那位年轻人认为季札不顾百姓死活,只顾独善其身,逃避了济世的责任。

C.季札挂剑一事进一步说明了他的品行,也为后文的子胥赠剑做了铺垫。

D.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

8.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9.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 历史故事 ,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于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 出国 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 句子 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14.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愁之懋之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1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2)乐器在古代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诗经·周南·关雎》中写到乐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科学家栾恩杰当年高考时报考的是电机系,因为服从国家安排改学自动控制,从此与国防和航天事业有了 ①

20世纪60年代,栾恩杰到第七机械工业部工作后参与的第一个重大任务就是我国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的研制,潜地导弹作为秘密武器,在欧美国家是 ② 的国防项目,鲜有资料可供借鉴,在没有国外技术援助、自身又缺乏技术力量的情况下,整个团队按照先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最后进行潜艇发射的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这三步被称为“台、简、艇”,但每一步都失败过。

失败在航天领域的研发过程中是 ③ 的。奕恩杰从导弹研究的技术员到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失败,大到火箭里面的特殊装置出现问题,小到一个插头插错了,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奕恩杰认为:失败也是在给我们上课,当问题一一解决的时候,成功就在我们前面。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 成语 。(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节日期间,无论是家人团圆,还是老友欢聚,“吃”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节后很多人会增添新的烦恼,那就是“节日肥”“过年肥”,减肥也就提到日程上来。事实上,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应该减肥的人对此却毫不在意,那么,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从医学角度来说,身材是否肥胖, ① 。体质指数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之平方而得出的数字,国人的健康体质指数为18.5~23.9,如果低于18.5,就是偏瘦,不需要减肥,而高于23.9,就可以考虑减肥了。

提到减肥,不少人都为之“奋斗”过,节食、跳绳、跑步都是常用的减肥方法。临床中还发现,很多人用不吃晚饭来减肥,这种方式不但难以长期坚持, ② ,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而且,如果以后恢复吃晚饭, ③ ,甚至比以前更胖。不仅如此,不吃晚餐,营养素供给不足,蛋白质供应下降,肌肉量也会随之减少,体重反弹后,在同样的体重下,体脂率反而会比减肥前更高。因此,减肥一定要讲究科学。

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化 文章 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

B.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

C.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

D.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手、妙手、俗手”是 围棋 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语文答案

高考语文复习技巧

在安排复习内容时应侧重于以下方面:一是回顾整理,二是抓增长点。这一阶段,一些长期无法解决且对自己预期成绩影响不大的突出难点,可以适当放手,腾出精力回顾整理。“回顾整理”的主要作用是保温和巩固,同时让知识进一步形成网络体系,使自己对高考相关“知识点”把握更全面,站得更高,看得更清。

“抓增长点”则有助于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增分的可能。具体做法上,建议考生把重要的讲义作一次整理,精选出专项训练和综合练习中最具代表性的材料。然后,回看这些材料中的典题,结合考前指导和笔记对知识点或答题方法进行回顾,巩固知识体系,并从中查找存在问题,遇到疑问及时咨询老师或同学,加以解决。个别重要考点可在老师帮助下进行微专题突破。特别是课内外名篇名句,最后阶段一定要坚持巩固,确保该得的分一分不丢。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语文真题及答案(出炉)相关文章:

★ 江西2022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 2022年高考北京卷语文真题及答案

★ 2022全国甲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未公布)

★ 2022全国高考语文广西卷真题及答案

★ 2021新高考1卷语文试题答案

★ 2022年高考浙江卷语文真题及答案

★ 2022年高考云南卷语文真题及答案

★ 山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览(2022版)

★ 2022全国乙卷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模拟)

★ 2022年高考北京卷语文作文题目二及解析

夜雪是21年语文高考题吗

不是。《夜雪》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小诗,全诗短短二十字,无一字一句直接写及如何下雪,却句句紧扣诗题,从各个不同侧面衬托出夜间下雪的情景。

历届高考试题与模拟题!

语文:
历年高考语文题详解
http://www.lnyuwen.com.cn/zthb.htm
最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免费
http://www.lnyuwen.com.cn/zxst.htm
最新模拟试题
167
辽宁省实验中学、东北师大附中、哈师大附中2008届高三第一次摸底联考语文试题

166 四川省遂宁二中高2008级文科语文试题人教版
165 2008高考模拟试题(二)(宁夏海南卷)
164 2007年广东省揭东蓝田中学毕业班第四次阶段测试语文
163 2008年语文高考复习综合训练卷(二)
162 2008年语文高考复习综合训练卷(一)
161 2008届南通市四县市高三联考试卷语文
160 云南省昆明市2007—2008学年度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159 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卷
158 重庆市高2008级学生学业质量调研抽测试卷
157 2008年青岛市高考一模语文试题
156 湖北楚星教研所2008届高三第六次联考语文试题
155 江苏盐城市2007-2008学年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卷
154 湖南省长沙一中2008届高三第六次月考试题
153 2008山东省实验中学高考最新模拟试题
152 2008山东师范大学附中高考最新模拟试题
151 江苏省赣榆县2008届高三三校联考语文试题
150 2008年南通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
149 常州市2007—2008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调研
148 普宁二中07-08学年第二学期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147 扬州市2007~2008学年度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
146 辽宁省沈阳二中2008年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卷
145 扬州市2007~2008学年度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
144 洛阳市07—08学年高三统一考试试卷
143 芜湖一中200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142 苍山县2007年高三教学重量检测题
141 四川成都七中2008级高三适应性考试
140 江苏黄桥中学高三08年元月测试卷
139 长沙市一中高三语文月考试题五
138 绍兴高级中学07-08学年度高三第三次月考试题
137 厦门双十中学08高考语文热身考试卷
136 成都市2008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
135 2008年郑州市语文第一次质量预测分析
134 长沙一中高三语文第五次月考试题
133 湖南省师大附中07—08学年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132 四川省广元中学高2008级第一次月考试题
131 广东省重点中学2008年高三六校第三次联考
130 惠州市2008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题
129 江苏省兴化市2008届高三语文调研试卷
128 江苏南阳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月考试题
127 潮州市07-0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卷
126 河南省郑州市2008年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预测
125 广州市08届高三语文专题调研测试模拟练习
124 2008年高考模拟试卷
123 江苏海安07-08学年度高三年级摸底考试题
122 长宁区07-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终抽测试卷
121 徐汇区07-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学科能力诊断卷
120 武汉市2008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119 武汉市2008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118 2008年3月泰州市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初联考
117
2008年南通市四县高三联考试卷语文试题

116
2008年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高三模拟试卷

115
湖南省2008届高三 十二校联考 第一次考试

114
渭南市2008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113
西工大附中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题

112
泰州市07~08学年第二学期期初联考高三语文试题

111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2008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

110
安徽省六安市河口中学2008届高三第一学期月考试卷

109
阳江市07--08学年高三第一学期调研试卷

108
福建三明市07—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考试题

107
四川省绵阳市高中2008级第二次诊断性考试

106
广东六校08年高三模拟考试题

105
湖南长沙三中2008年1月高三月考试题

104
广东珠海斗门区07-08学年度下学期开学考试卷

103
黑龙江西北地区普通高中2008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102
广州市高三语文专题调研测试模拟练习

101
2008广州调研模拟(广州四中)

100
2008广州调研模拟(白云中学)

99
宝山区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终试卷

98
四川成都一中07-08学年高三语文综合测试卷

97
广东珠海市2008届高三质量检测第二次联考

96
温州市十校联合体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人教版

95
安徽省庐江乐桥中学07-08学年高三1月月考

94
河南许昌07-08学年高三上期末教学质量评估试卷(语文)

93
青岛市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92
潮州侨中2008届上学期期末检测卷

91
湖北省武昌区07-08学年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试卷

90
广东2008届高三月考试卷

89
嘉定区2008届高三语文测试卷

88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08学年第二学期高三语文2月考试卷

87
2008年黑龙江省高三质量检查

86
东北师大附中07~08学年高三第四次摸底考试题

85
北京市朝阳区07—08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84
北京市宣武区2007—2008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83
北京市崇文区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末统一练习

82
北京市石景山区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统一练习语文试题

81
安徽合肥一中07—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阶段考试

80
陕西省宝鸡中学2008届高三年级月考(四)

79
上海嘉定一中08届高三模拟测试题

78
衡阳市八中2008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试题

77
鄂州市07—08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76
广州市2008届高三语文调研模拟题

75
辽宁省沈阳二中07-08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月考

74
上海嘉定一中08届高三模拟测试题

73
江苏省赣榆县2008届高三三校联考语文试题

72
江西南昌07—08学年上学期高三四校联考试题

71
海淀区08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

70
江苏省南京市2008年1月高三质量调研

69
北京市西城区2008年抽样测试题答案

68
山东省泰安市07-0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考试

67
济宁市07—0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66
河南平顶山市普通高级中学毕业班2008年第一次教学质量调研考

65
上海市松江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控语文试卷

64
泰安市07—0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考试

63
广东省潮州市07-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62
07-08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卷(苏教版)

61
江苏省如皋江安中学2008届高三年级阶段测试

60
2008年平顶山市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调研考试

59
广东省中山市07-08学年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统一考试试卷

58
北京市东城区07—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目标检测

57
山东省滨州市2008年高三第一次复习质量检测

56
北京市西城区2008年抽样测试高三语文试题

55
北京丰台区07-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练习

54
江苏黄桥中学高三08年元月测试卷

53
南京师大附中江宁分校08界高三阶段测试题

52
哈尔滨三中07—08学年高三年级月考试题

51
东北三校08届实验班与复习班第一次摸底考试题

50
山东寿光现代中学07-0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末模拟

49
辽宁省实验中学200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测试

48
2008湖南高三语文第二次八校联考试题

47
07—08学年度河南省五市统考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

46
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2008届上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45
安徽省合肥八中2007—2008学年度上学期高三第二次月考

44
山东省泰安市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43
2008年无锡市期中调研语文试题

42
07—08学年湖北省补习学校联考试题

41
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07-08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三次摸底考试语文试

40
2007年9月徐州市第一次摸底试题

39
2008届四川石室中学零诊模拟检测题

38
长郡中学2008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37
2008高考语文模试卷

36
湖北省黄冈市、荆州市高三联考语文试题人教版

35
广东省惠州市2007-2008学年度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考试卷

34
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2008届高三年级第三次阶段测试

33
重庆南开中学2007—2008学年度高2008级10月月考语文试题

32
全国大联考(湖北专用)200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31
山东省潍坊市2007—2008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30
湖北黄冈高三年级质量检测试题

29
华南师大附中07-08学年度高三综合测试(二)

28
四川绵阳08届高中第一次诊断性考试

27
河南许昌08届高三第一学期四校联考试题

26
新洲三中高三新起点语文综合测试

25
河南开封市2008届高三学生统一检测题

24
2007—2008学年广东三校高三联考试题

23
青岛黄岛经济技术开发区07-08学年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卷

22
2008届高三联考试题

21
2008年开原高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20
安徽省皖南八校200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题

19
2008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18
广州市2008届高三语文调研模拟题

17
湖北省八校200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16
北京市海淀区2007——2008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15
(金太阳)2008年高考语文第四次大联考试卷及解析

14
东北师大附中2007—2008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13
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语文试题

12
北京四中2007—2008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语文测验

11
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10
辽宁东北育才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卷

9
辽宁省实验中学2008届高三年级上学期中测试语文试题

8
2007湖北省黄冈、荆州、宜昌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

7
吉林省实验中学2008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6
湖南长沙市2007-2008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

5
2008湖南高三语文第二次八校联考

4
山西省实验中学2008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

3
全国大联考2008届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

2
河南省郑州市2007年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预测

1
北京市海淀区2008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历年高考语文题
1 2007年高考语文(辽宁卷)详解 满分作文
2 2007年高考语文(重庆卷)逐题详解
3 2007年高考语文(广东卷)
4 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
5 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二)
6 2007年高考语文(北京卷)详解
7 2007年高考语文(上海卷)详解
8 2007年高考语文(四川卷)详解
9 2007年高考语文(湖南)语文卷评分细则及答案详解
10 2007年高考语文(安徽卷)
11 2007年高考语文(江苏卷)详解
12 2007年高考语文(湖北卷)逐题详解
13 2007年高考语文(浙江卷)
14 2007年高考语文(山东卷)
15 2007年高考语文(江西卷)
16 2007年高考语文(海南、宁夏卷)
17 2007年高考语文(天津卷)
18 2007年高考语文(福建卷)
19 2006年高考语文(辽宁卷)附详细答案
20 2006年高考语文(安徽卷)
21 2006年高考语文(北京卷)
22 2006年高考语文(福建卷)
23 2006年高考语文(广东卷)
24 2006年高考语文(湖北卷)
25 2006年高考语文(湖南卷)
26 2006年高考语文(江苏卷)
27 2006年高考语文(江西卷)
28 2006年高考语文(全国Ⅰ)
29 2006年高考语文(全国II)
30 2006年高考语文(山东卷)
31 2006年高考语文(上海卷)
32 2006年高考语文(四川卷)
33 2006年高考语文(天津卷)
34 2006年高考语文(浙江卷)
35 2006年高考语文(重庆卷)
36 2005年高考语文(辽宁卷)详细答案
37 2005年高考语文(北京卷)详解
38 2005年高考语文(广东卷)详解
39 2005年高考语文(江苏卷)详解
40 2005年高考语文(山东卷)详解
41 2005年高考语文(湖南卷)详解
42 2005年高考语文(上海卷)详解
43 2005年高考语文(天津卷)详解
44 2005年高考语文(重庆卷)详解
45 2005年高考语文(福建卷)
46 200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
47 200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
48 200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
49 2005年高考语文(湖北卷)
50 2005年高考语文(江西卷)
51 2005年高考语文(浙江卷)
52 2004年高考语文(辽宁卷)附详细答案
53 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山西、江西卷)
54 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吉林、四川、黑龙江、云南、贵州卷)
55 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古卷)
56 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4,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卷)
57 2004年高考语文(北京卷)
58 2004年高考语文(福建卷)
59 2004年高考语文(广东卷)
60 2004年高考语文(湖北卷)
61 2004年高考语文(湖南卷)
62 2004年高考语文(江苏卷)
63 2004年高考语文(上海卷)
64 2004年高考语文(天津卷)
65 2004年高考语文(浙江卷)
66 2004年高考语文(重庆卷)
67 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全国卷)详解
68 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
69 2001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
70 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语文试卷逐题详解

今年的高考语文难吗

试卷难度合理平稳,考查内容全面平衡。

21年的高考语文注重教考衔接,遵循教育规律,在平稳创新中凸显语文学科特色。试卷难度合理平稳,试题材料亲切平实,问题设置清晰平和,考查内容全面平衡。

高考语文命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高考语文全面育人的鲜明导向。同时依托高考语文的学科特点,紧紧扣住时代主题、时代精神,多方取材,巧妙设题,让考生在解题作答的过程中接受思想的启迪、文化的熏陶。

新变化:

1、开放性设计方面,新高考名篇名句默写设计了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并非唯一,这一形式令人耳目一新。如新高考Ⅰ卷:

项羽破秦入关,三分关中之地,以秦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合称“三秦”。从此“三秦”作为一个地理名词,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

2、情境设计方面,全国高考语文试题采用全情境化命制。例如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依托于两则语料,将词汇、修辞、病句修改、句式变换等内容,纳入相应的语言情境中综合考查,取消了原有的单题形式。

2022高考北京卷语文真题及解析(含作文)

本期为大家整理2022高考北京卷语文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2022高考北京卷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吧,包括2022北京高考语文作文。

2022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由本市自己命题,考生使用试卷为北京卷。

一. 2022高考北京卷语文真题及解析

21.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1)校学生会成立新社团“悦读会”,要拟一则招新启事。请你围绕“阅读带来审美愉悦”这一宗旨,为启事写一段话。要求:语言简练,有吸引力。

(2)核酸检测排队时需要两米安全距离,一些社区为两米间隔线设置了安全贴心、形式多样的标志,有的是撑起的晴雨伞,有的是贴在地上的古诗词图片。请你选择一个检测点,依据其环境特点,设计两米间隔线标志,并写出设计理由。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晰。

(3)请以“像一道闪电”为题目,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22.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1)古人说,“学不可以已”,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当代中国,人们对学习的理解与古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

请以“学习今说”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任选角度谈你的思考。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网络时代、疫情期间,很多活动转向“线上”,你一定有不少关于“在线”的经历、见闻和感受。

请以“在线”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022高考北京卷语文真题及解析待更新)

二. 估分之后志愿填报之前准备工作

我们需要在估分之后,预测自己能上的大学。

可以立即对照着所在省份2021年一分一段表,判断我们自己在省内的高考位次情况。然后根据大学历年招生数据,即可判断出往年有哪些高校在招收我们这个位次排名段的考生,以此确认自己可以进入哪些学校就读。

但是人为计算容易出现误差和错误,因此我们建议借助现代科学手段辅助预测:

在本文下方“输入分数看能上的大学”一栏,输入自己的高考成绩、所在省市(选择北京)、所选科类,一键进入圆梦志愿,圆梦志愿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处理后,会为我们科学评估所有能上的大学以及被录取的概率。


在志愿填报之前一定要先预判自己所有可以上的大学,从而确定哪些录取概率大可以当作保底,哪些录取概率不大可以当作冲刺对象。 

2017年河南语文高考题(2)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

  (2)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比赛过后,教练希望大家重整旗鼓,继续以高昂的士气、振奋的精神、最佳的竞技状态,在下一届赛事中再创佳绩。

  ②今年,公司加大公益广告创新力度,制作出一批画面清晰、意味深长的精品,有效发挥了公益广告引领社会风尚的积极作用。

  ③世界各国正大力研制实用的智能机器人,技术不断升级,创新产品层出不穷,未来有望在多领域、多行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④赵老师学的是冷门专业,当年毕业时,不少同学离开了该领域,而他守正不阿,坚持致力于该专业的教研工作,最后硕果累累。

  ⑤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古丝绸之路的沿线城市带来了活力,很多城市对未来踌躇满志,跃跃欲试。

  ⑥目前,快递业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行业,快递服务虽不能说万无一失,但的确为百姓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根据本报和部分出版机构联合开展的调查显示,儿童的阅读启蒙集中在1~2岁之间,并且阅读时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

  B.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美德,我们学校决定组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三个月内要求每名学生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

  C.在互联网时代,各领域发展都需要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网络,网络提速降费能够推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和企业广泛受益。

  D.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真是事出意外!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

  B.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确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献丑,献丑!”

  C.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头脑灵活,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很有启发的回复。

  D.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说不完。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药品可以帮我们预防、治疗疾病,但若使用不当, ① ,以口服药为例,药物进入胃肠道后逐渐被吸进血液,随着时间推移, ② ,当药物浓度高于某一数值时就开始发挥疗效,然而, ③ ,超过一定限度就可能产生毒性,危害身体健康。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会,我们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②

  ③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7年河南语文高考题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项“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无中生有;B项把国际国内公平问题,粗暴地归纳为“限制排放”不当。C项“为后代设定义务”不当,原文说的是“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2.【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不对。

  3.【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与原文的“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不符。

  4.【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题。B项,“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错误。

  5.【答案】(1)作为线索贯穿情节始终。全文情节围绕“渴”这一中心,从队员受困受渴,到渴望被救,最后得瓜解渴展开故事。

  (2)塑造人物形象。学科@网通过队员受困受渴这一事件,塑造出不畏艰险,认真负责,热心救人的科研工作者形象。

  (3)揭示主题。围绕受困受渴得瓜解渴这一事件,揭示出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人生哲理。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情节安排的技巧。可以从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三个角度答题

  6.【答案】(1)以得瓜解渴的“美好的谜”为结尾,使情节翻转,出人意料,增强小说的戏剧张力。

  (2)以这个未解的“美好的谜”为结尾,留有想象空间,引发读者的想象。

  (3)以美好圆满的“美好的谜”为结尾,突出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这一温暖主旨,因为听不懂蒙古族群众的话所以成了谜,深化了各族人民支持祖国科研工作这一主题。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针对小说的结尾设题,先明确结尾的形式,再从结尾的技巧本身的作用、情节上的作用、情感上的作用、主旨上的作用等几个角度答题。

  7.【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原文有“节目制作以社会招标、联合制作、购买作为主要方式,并辅以自制精品”。

  8.【答案】BC

  【解析】试题分析:

  A.原文为“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央视纪录频道同时……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D由图表可知,55岁以上人群及“大学及以上”学历关注度下降。E于文无据。

  9.【答案】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运营模式:频道化运营模式。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模式,以社会招标、联合制作、购买作为主要方式。

  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运营模式:有线电视系统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下由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投资建立,有线电视系统直接面向订户收取费用。

  10.【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本句大意是:(谢弘微)童年时代精神端庄谨慎,时机适当才开口说话。过继后的叔叔谢混很有名气,见到他后认为他很不平凡,对谢思说:“这孩子内心廉正机敏,将成为优秀人材,有这样一个儿子也就足够了”。接着通过找一些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最后反复诵读、推断即可。

  11.【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对于文化常识类题目,考生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顺利完成,有时也可以根据文本意思进行推断。B项“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说法错误。

  12.【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是分析、概括文意。B项,住在乌衣巷的不是谢弘微而是谢混。

  13.【答案】(1)弘微性情严肃正直,一举一动一定遵循礼节法度,侍奉继嗣家的亲戚,格外恭敬谨慎。

  (2)曜喜欢评价别人,他每次发表言论,弘微常常用其他的话打乱他的话。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要找出每一句的得分点。第一句中,循:顺着、合乎;事:侍奉;党:亲族、家人;过:超过。第二句中,臧否:褒贬;以:用;乱:打乱。

  14.【答案】AE

  【解析】试题分析:A项“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说法错误,此时是心情严肃的。E项“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说法错误。

  15.【答案】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

  【解析】试题分析:“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再表述其作用、效果: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也显示出来考生的才华横溢,答题速度快。

  16.【答案】(1)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谁得而族灭也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学*科网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澹澹”“竦峙”“递”等理解字义去记忆。

  17.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对成语的意思、用法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要了解成语误用的常见类型,如不合语境、褒贬误用、对象误用、望文生义等,最后在语境中辨析成语的使用是否恰当,是否存在上述问题。本题①重整旗鼓:重:重战;整:整顿;整治;旗鼓:古代作战时用来发号令的旌旗和战鼓;用以代表军事力量。比喻失败或受挫后;重新整顿组织力量;准备再干。也作“重振旗鼓”。与别最后一句话“再创佳绩”相矛盾。②意味深长:意味:情调,趣味。 意思含蓄深远,耐人寻味。符合语境。③层出不穷:层:重复;穷:尽。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符合语境。④守正不阿:正:公正;阿:偏袒。 处理事情公平正直,不讲情面。不符合语境。⑤踌躇满志:踌躇:从容自得的样子;满:满足;志:志愿。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符合语境。⑥万无一失:失:差错。指非常有把握,绝对不会出差错。常与易丢失或者易出错的事物搭配使用。不符合语境。故选C

  18.

  【答案】D

  19.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得体能力。B项,根据前文“落款出错,一时又无法弥补” “连声道歉”这个语境,“献丑”不符合语境,献丑是谦辞,在展示作品或演出时,表示自己技能很差。不是道歉语。C项,垂询:敬语,多用于尊称长辈、上级对自己的行动。用于此处不得体。D项,内人:用以称自己的妻子。此句是说郭教授的妻子。不得体。故选A。

  20.

  【答案】就有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 药物浓度会渐渐上升 药物浓度不是越高越好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得体、准确和连贯能力。解答此类题时注意以下两个方面:①把握语言环境中的要点,做出准确地判断或得体的应答;②表达时语言要简明、得体、连贯。本题是一道综合考核语言文字的运用的一道题目,要对文段进行总体的分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前后句的关系。本题考查补写句子。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注意前后文的衔接。本题,①处,根据横线前“药品可以帮助我们预防、治疗疾病”“若使用不当”可以推断出此处填写表示“就有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意思的句子;②处,根据横线前“逐渐进入血液”“随着时间推移”和横线后“药物浓度高于某一数值”可以推断出此处填写表示“血液中药物浓度越来越高”意思的句子;③处,根据横线前“然而”和横线后“超过一定限度,就可能产生毒性,危害审题健康”,可以推断出此处填写表示“药物浓度不是也高越好”或者是“药物浓度过高”意思的句子。

  21.

  【答案】②不是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一定会取得好成绩。③不是有了兴趣和好成绩毕业后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三处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文段中“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一定能很好适应社火需要”推断存在问题,由推断的条件,并不一定能得出所推断的结果。仿照①的方式——“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把理由表述出来即可。

猜你喜欢:

1. 高考全国卷一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 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图片及答案

3. 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及参考答案

4. 高考卷语文真题

5. 高考语文课标试卷及答案

6. 历年全国卷语文高考真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