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手不释卷的故事简短概括25字手不释卷的成语故事
- 手不释卷的故事和含义20字
- 手不释卷的故事20字概括
- 手不释卷成语故事简短
- 手不释卷故事典故及含义手不释卷故事典故及意思
- 手不释卷的典故
- 手不释卷的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手不释卷的故事简短概括25字手不释卷的成语故事
1、手不释卷的故事简短概括:刘秀在行军作战的紧张时期,仍然抓紧点滴时间,认真读书学习。
2、手不释卷的成语故事: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一次,他点兵3万,用船80余只袭击荆州。水手一律身着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舱里。黑夜,船到当阳江边,烽火台的汉兵厉声盘问。吴军诈称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风,汉兵信以为真。约至二更,船上吴军突然袭击,占据了烽火台。随后,吕蒙带兵长驱直入,轻取荆州,吕蒙作战勇猛,平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手不释卷的故事和含义20字
“手不释卷”的故事: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列举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谓老而好学。”吕蒙深受感动,从此发愤学习,学问提高很快。
含义:只要看书就会有收获,获取的知识也更多。即便时间紧迫也要读书,从书中学习知识。只有勤奋读书,才能够有所成就。手里不离开书本,现在用来形容读书勤奋。
出处:《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指十分勤奋好学。
“手不释卷”造句:
1、哥哥正准备考研究生,一天到晚手不释卷。
2、安徒生童话真吸引人,谁读都会手不释卷。
3、见他手不释卷的刻苦样,我不忍心打搅他。
4、爱看书的哥哥整天手不释卷。
5、他是那么酷爱读书,你总是可以看到他手不释卷。
手不释卷的故事20字概括
《手不释卷》的故事20字概括:刘秀在行军作战的紧张时期,仍然抓紧点滴时间,认真读书学习。“手不释卷”的原义是手中总是拿著书卷,比喻勤奋好学;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手不释卷”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三国魏·曹丕《典论·自叙》。启示:一个人的成才,环境、机遇、天赋等因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勤奋好学的人,哪怕外在因素对他再不利,他仍能凭借不懈的努力最终获得成功。而懒惰之人,哪怕他的天赋再出众,外在环境对他再有利,他的成就也将有限。
手不释卷成语故事简短
手不释卷
【拼音】: shǒu bù shì juàn
【解释】: 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成语故事】:
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
一次,他点兵3万,用船80余只袭击荆州。水手一律身着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舱里。黑夜,船到当阳江边,烽火台的汉兵厉声盘问。吴军诈称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风,汉兵信以为真。约至二更,船上吴军突然袭击,占据了烽火台。随后,吕蒙带兵长驱直入,轻取荆州。
吕蒙作战勇猛,平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手不释卷:手里不离开书本,形容读书勤奋。
手不释卷故事典故及含义手不释卷故事典故及意思
1、手不释卷的故事:
(1)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
(2)孙权列举自己及前人的例子,说:“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时期,仍然抓紧点滴时间,认真读书学习。”吕蒙深受感动,从此发奋学习,学问提高很快。
2、手不释卷解释:
(1)释义:放不下手中的书本.
(2)出处:《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3)译文: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时期,仍然抓紧点滴时间,认真读书学习。
手不释卷的典故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汉语典故正是这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这里为大家带来手不释卷的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典故介绍
手不释卷,汉语成语,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三国·魏·曹丕《典论 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指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和“孜孜不倦”都可形容人“好学的样子”;但手不释卷是具体的;语义范围很小。而“孜孜不倦”是非具体的;语义范围很大。成语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三国·魏·曹丕《典论 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历史故事来源
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随身用许多马和骡子装书。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向退休的差役询问这里的详细情况;有的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打开书进行核对校正。有时直接走过平原旷野,没有什么值得留意的,就在马背上默读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然有忘记的,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打开书仔细认真地查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许多人对顾炎武的最初认识,恐怕就源于这句充满爱国激情的名言。这位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对待读书做学问老老实实,认认真真。《顾炎武手不释卷》一文,用非常精简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好学不倦的顾炎武。凡顾炎武所到之处,书始终伴随左右,“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坐在马背上背诵经黄,“偶有遗忘”,还要找书认真复习。可贵的是顾炎武并不是读死书,一旦发现与平日所闻不合,还要打开书进行核对校正。正是有这一精神,顾炎武根据实地考察,完成一部集文献资料与实地历史考察相结合的著作——《天下郡书》。
顾炎武(1613—1682)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俑,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汉族,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明末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幸而得脱。后漫游南北,屡谒明陵,卒于曲沃。康熙间被举鸿博,坚拒不就。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著作繁多,以毕生心力所著为《日知录》,另有《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手不释卷原文
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与为对,当有单复以乡待之。”。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
手不释卷的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关于努力读书的成语可真不少,如:手不释卷、悬梁刺股、发愤图强等等。虽然每个成语的故事不同,但它们给我们带来的启发都是必须用功读书。今天就来重点说下手不释卷看看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简要回答
故事概括:吕蒙在一次战斗中获胜,孙权说道:如果你能用功读书就会更加高明。从此,吕蒙发奋读书的故事。
详细内容
成语出处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成语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指十分勤奋好学。
闵象南老好观书,年七十余,每夜漏下二三十筹,。
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一次,他点兵3万,用船80余只袭击荆州。水手一律身着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舱里。黑夜,船到当阳江边,烽火台的汉兵厉声盘问。
吴军诈称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风,汉兵信以为真。约至二更,船上吴军突然袭击,占据了烽火台。随后,吕蒙带兵长驱直入,轻取荆州。
吕蒙作战勇猛,平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