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兵马俑课文原文

秦兵马俑课文原文(秦兵马俑课文)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1-09 10:00:46 浏览2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秦兵马俑课文

秦兵马俑在我国西安的临潼出土,它举世无双,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

兵马俑规模宏大。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有六千多个。

一号坑上面,现在已经盖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厅。走进大厅,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马俑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鹖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重任在肩。武士俑平均身高约1.8米,体格健壮,体形匀称。它们身穿战袍,披挂铠甲,脚登前端向上翘起的战靴,手持兵器,整装待发。

骑兵俑上身着短甲,下身着紧口裤,足登长靴,右手执缰绳,左手持弓箭,好像随时准备上马冲杀。马俑与真马一般大小,一匹匹形体健壮,肌肉丰满。那跃跃欲试的样子,好像一声令下,就会撒开四蹄,腾空而起,踏上征程。

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手;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好像在听候号角,待命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能感受到轻微的呼吸声。

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

扩展资料:

1、历史背景

人殉是伴随原始公有制的瓦解而萌芽,至奴隶制建立而盛行的一项残酷而野蛮的丧葬制度 。人殉最兴盛的时代是殷商时期,商代贵族大墓中都有殉人。在安阳殷墟工陵区内,已发掘的十几座大墓中被生殉、杀殉的多达五千余人。

周王朝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训,强调“明德保民”。周礼的诞生和推行,使得人殉现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但并未根绝。到了春秋时期,列国争霸,时代动荡,人殉复燃。战国时期,诸侯各国先后废止了人殉制度。秦献公元年(前384年),“止从死” ,秦国正式废止人殉制度。

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革促使葬俗发生了变化,出现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来代替人殉。“俑”的本意就是人殉,当人殉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之后,

“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专有名词。秦兵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顶峰。秦俑之所以在规模、写实程度上达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还与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秦始皇的意志分不开。

2、建筑结构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坑里有8000多个兵马俑,四面有斜坡门道。一号俑坑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兵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结构建筑,即从地面挖一个深约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间筑起一条条平行的土隔墙。墙的两边排列木质立柱,柱上置横木,横木和土隔墙上密集地搭盖棚木,

棚木上铺一层苇席,再覆盖黄土,从而构成坑顶,坑顶高出当时的地表约2米。俑坑的底部用青砖墁铺。坑顶至坑底内部的空间高度为3.2米。陶俑、陶马放进俑坑后,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门道,门道内用夯土填实,于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闭式的地下建筑。

3、秦俑特点

兵马俑的塑造,基本上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手法细腻、明快。每个陶俑的装束、神态都不一样。人物的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异。从他们的装束、神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总体而言,所有的秦俑面容中都流露出秦人独有的威严与从容,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兵马俑


兵马俑这篇课文是在几年级

《兵马俑》这篇课文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秦兵马俑》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 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语文A版16课 秦兵马俑课文内容是什么

大约20年前,比利时的一家报纸曾在显着的位置刊登了这样一则充满激情的消息:“亲爱的读者,快去美术宫看看吧!当我们还在漫漫黑夜时,中国人在干什么?”原来,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正在欧洲巡回展出。这一距今2000多年的文物珍品,从1980年开始,在欧美和日本各地展出,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观众。而前来中国访问的各国元首政要以及旅游者,几乎全都要去西安,亲眼目睹气势宏伟的兵马俑阵容,盛赞兵马俑的报道和文章不断出现在世界各大媒体上,秦始皇陵兵马俑在世界范围里掀起了“中国热”。

  秦始皇陵兵马俑最初是被陕西临潼县西杨村村民发现的。原先,这里祖辈就有地底深处有“瓦王爷’’的传说。1974年,村民们为了抗旱,在村南柿树林畔打井,挖到5米多深的地方,真的发现了“瓦王爷”一一个陶制的人头塑像。恰好一位干部来检查打井进度,他急忙把这个消息报告告给县文化馆。经过文物部门几年的勘察发掘,气势非凡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终于展示在世人面前。

  两千多年前的地下大军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已发掘了三个,总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出土兵马俑7000多件,各种青铜兵器上万件。三个坑呈“品”字形,每个坑中的陶俑兵种和阵容各不相同:一号坑是以步兵为主、战车和步兵相间的主力军阵。东边3列步兵俑,每列68尊,是军阵的前锋;后面接着战车和步兵相间的38路纵队构成军阵主体;南北两侧和西边各有1列横队,则是军阵的侧卫和后卫。陶俑有步兵俑、弩兵俑、车兵俑和骑兵俑四种。手持各种兵器的步兵俑列成纵队和横队。弩兵俑作张弓待发姿势。车兵俑手握兵器跟在战车后面。骑兵俑站立马旁,一手牵马一手紧握兵器。整个军阵规模庞大,布局严密。二号坑与一号坑不同,它由四个方阵构成,东边是由跪式和立式弩兵组成的弩兵方阵,南部是由驷马战车组成的车兵方阵,中部是由车、步、骑兵俑组成的混合方阵,北部则是骑兵方阵。四个方阵有机地组合为曲尺阵形,进可攻,退可守,首尾呼应,变换灵活。三号坑又有自己的特点,它有驷马战车1辆,除了与战车配套的4尊车兵俑外,其余64尊卫士佣手中年拿的不是实战兵器,而是体现仪仗威严的物品。看样子,它是这支军队的统帅指挥部分。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这一发现之所以震惊世界,是因为它出土的不是像埃及、希腊、意大利出土的那种单个的艺术精品,而是气势宏伟、规模巨大、结构严整,让世人震撼的艺术精品群体。站在兵马俑坑前,我们仿佛看到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正“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指挥着千军万马,进行统一全国的伟大事业。

  无与伦比的高超艺术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不但在军事史上有巨大的价值,而且在艺术史、科学史的研究上也有独特的价值。它再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使世界了解中国古代文明。

  兵马俑艺术是直接表现“人”的艺术,其重要的艺术特点是“传神”:有的嘴努起,胡须翻卷,显得坚定而刚毅;有的立眉圆眼,眉宇间肌肉拧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浓眉大眼,阔口厚唇,显得憨厚淳朴;有的舒眉秀眼,头微低垂,表现出雅静和内秀;有的侧耳凝听,机警聪敏;有的低首牵马,似乎若有所思。站在它们面前,我们好像站在活人面前,忍不住想和它们交谈。

  兵马俑之所以栩栩如生,神情各异,是因为它的创造者具有很高的科学精神和艺术技巧。考古学者对700多个秦俑逐个测量,发现它们的形体、结构、比例、质感都以准确的解剖结构为依据,连手指关节的长短、肌肉的厚薄、眼角眼皮的轮廓都合情合理。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才注意研究人体各部分的比例,并运用到绘画雕塑等艺术中去,而我们的祖先比他们早1000多年就已经知道了,并在艺术的细节上下工夫,注意从服饰、动作和面部表情上表现不同的性格和内心世界,从而产生了无一雷同的艺术效果。

  令人惊叹的制作技术

  兵马俑的制作技术也是令人惊叹的。据考古学家研究,兵马俑制作分四道工序:先是用模具把黄泥制作出下肢,形成下半身的实心底盘,用厚约3~5厘米的泥条盘绕其上,构成中空的体腔,把事先用模具制出的手臂和头部粘接于胸腔上,形成人像的粗胎。第二道工序是细塑。在粗胎稍干后,再在上面涂上细泥,进行细致的雕塑,刻画出衣领皱纹、眼、嘴、头发、胡须等细节,粘接上耳朵、鼻子、甲钉等小件,经仔细刮削磨光后阴干成型。第三道工序是装窑烧制。这一道工序技术难度很高,窑内温度始终要保持800~940C,才能使陶俑各部分受热均匀,烧出后“视之色如青石,扣之声如磬玉”。最后一道工序是彩绘。先在烧制成型的陶俑上涂一层透明胶,然后分别在衣饰、皮肤的不同部位绘上红、绿、蓝、黄等几十种不同的颜色。秦俑的制作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发达的科学技术,令许多国外的科学史家惊叹不已。

  秦始皇陵兵马俑堪称“世界第八大奇迹”,它受:到世界人民的瞩目,也使中国人无限自豪。一位在海外生活多年的老华侨带着全家驱车几百公里到洛杉矶看兵马俑巡回展。他在展览的留言簿上写道:“展览使中国人扬眉吐气。我们的祖先太伟大了!我要让孩子们永远记住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后代。”

课文:秦兵马俑

自从学了《秦兵马俑》这篇课文,我从中深深的感受到这秦国那支军队是那么的厉害,才能称得上是一支“威武之师”。
我从语文书上看到,兵马俑有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其中,一号坑最大,总面积14260平方米,就已经占据了兵马俑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了,老师还给我们看了图面,才让我们感受到秦兵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雄伟气势。
不能单看课文,我就去查资料,在资料中,我知道了一号坑兵马俑是当地农民打井的时候发现的,在这个坑内约有6000个真人大小的陶俑,目前已经清理出1000多个。在地下发现那么多陶俑,真让人难以置信。
博物馆大厅更让人难以置信,里面有像真人大小的武士,瞧!那将军俑像在思考着如何打赢那场仗呢!陶马好像在飞快的奔跑着,不要让敌人攻击。全身呈古铜色,一个个神态庄重,令人望而生畏。
秦兵马俑让我感受到了秦始皇那威风凛凛的样子,也不愧是那“威武之师”才能做出来的成绩啊!
啊!兵马俑,你是多么壮观;啊!兵马俑,你是多么威武;啊!秦兵马俑,你是祖国的骄傲,人民的自豪!

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秦兵马俑》课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从两方面详尽介绍了秦兵马俑:一是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二是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中配有四幅插图,两幅是一号坑的远景图,一幅是铠甲武士,另一幅是秦始皇陵彩绘铜车马图片,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激起学生搜集图片资料的兴趣。

  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